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12:3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第一篇: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雨中情思》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2、诗歌鉴赏方法的初步探究,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3、激发阅读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丰富心灵感悟。

【教学重点】

阅读和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朗诵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准备】

课下搜集写雨的诗歌、文章、图片,并选择其一,准备简要的评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眼泪,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同学们还记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我国的文学宝库里,写雨的诗词文章灿若星河、异彩纷呈,她们承载着中华几千年诗词的深邃神韵,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

读诗使人灵秀,多读好诗,既能陶冶情操,又会使头脑变得灵敏。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诗雨,去感悟诗歌的魅力和那绵绵的雨中情思„„

二、活动过程

[第一板块] 小楼一夜听春雨

导入:寂静的雨夜里,孤单单地静坐于书桌前,听着那细雨敲窗的声音,回味一种感情的记忆,铭刻一段刻骨铭心的生活,思考一份对明天的诠释。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那所学过的写雨的诗词也会不约而至„„

(1)拿出自己课下搜集的写雨的诗词文章。

(2)朗诵所搜集的诗词文章,有条件的还可准备好音乐,进行配乐朗诵。1

(3)小组合作,分析雨中所含情思,体验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

如欢乐的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8、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如 苦涩和无奈的雨: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 听雨》)

5、“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二板块]丁香空结雨中愁

导入:雨给人们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也正如此,雨才成为人们歌咏的对象。当人们在观雨时,把自己的感情赋予雨,这时的雨就已经是凝结着作者思绪和情感的东西,成为一种意象。

赏析诗歌,既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近年来中考题型中又加入了诗歌赏析的内容,如何解答此类试题呢?

(1)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题型是主观题,考察的方面有:

一、咀嚼语言,弄懂诗句含意;

二、找出诗眼,揣摩题旨;

三、分析形象,把握思想感情;

四、重点剖析名言秀句;

五、指出类别,比较区别;

六、分析艺术手法,体会意境美等。

(2)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

1、理清一条思路:阅读全诗→找出意象→感悟意境→发掘主题。

意象与意境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在特定情况下,都可称为“意象”,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由景寓,景中含情,品味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主要通过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意象)实现。

2、建构一套语言: “分析+迁移”模式

前一句分析命题指定的内容(词语、句子、句式等),后几句则在分析的基础上或延伸、或拓展、或归结或提升到相关的景情理意等要素或层面上。如赏析《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句,“潜”字拟人化,描摹春雨来临时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两句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

3、学生挑选一条自己所积累的写雨的诗词,试着鉴赏分析,笔录

4、小组讨论,互相探讨诗词鉴赏的优劣

5、指名,师生共同纠正提高

[第三板块] 凭栏处、潇潇雨歇

导入:雨中登楼远眺,多少楼台烟雨中,情深深雨蒙蒙,思绪如淋漓的秋雨,绵绵不绝,亦如落红片片飘零,欲诉无人倾听,望不见归程,只听见,只听见,雨中绵绵密密的铃声„„

1、春雨温柔夏雨狂,冬雨黯淡秋雨凉。在学习他人文学作品写雨方法的基础上,以某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通过作文片段抒写雨中情怀。

2、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

A、可写成以雨为主的写景抒情散文,如朱自清《春》中描写的春雨:“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B、也可以雨为人物活动背景写成“情景交融”的文章,如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惶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

C、还可提供片段样本“秋雨,是那么缠绵,充满了金色。秋雨带着凉意来了,下一场秋雨,天气就变凉一次。灰蒙蒙的天空中飘洒着细柔柔的雨,送来了秋天的凉意。于是蝉不叫了,树木流着泪哀哭它的衰老。秋雨以轻轻的柔情抚摸着我们的脸。顿时,一股凉意从脸传到全身。它随风飘洒,在空中展现出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细细的秋雨,密密地斜织着,像轻纱飘在田野里,飘在我们的心中。雨声嘀哒捎来了冬天的信息。”

3、检查交流写作成果,品析优劣得失

三、课堂小结

看着圣诞节张灯结彩,看着情人节浪漫温馨,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麦当劳、肯德鸡,我的心里不禁感到一阵悲凉——我们在欣然的接受着西方文化的高贵典雅,却忘记了东方文化的深沉韵味。或许异国文化的魅力的确巨大,但一个中国人不应当把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吗?吸取国外文化,却怎能以牺牲本国文化为代价?

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四、布置作业

1、课下继续搜集写雨的诗歌文章,体味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

境。

2、多加练习,力求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3、将作文片段整理,誊抄于作文本上。

效果评估:在活动过程中,注意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的互融,注意了知识积累、鉴赏阅读、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是对同一事物的诗文的多向拓展,所以学生学习时觉得几部分衔接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加之师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共同热爱,使本课效果相当好。

第二篇: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活动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活动教案

活动六教案

综合活动主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了解战争及其危害,或者听祖辈的讲述,或者通过互联网查询,或者查阅书籍等方式,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形成资源共享的氛围。

学生要明白读后感怎么写。写读后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得具体、真实有感染力,条理清楚,语句通顺、连贯,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调查计划 调查目的: 时间安排: 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 调查人:

1、访问老爷爷、老奶奶

2、参观历史博物馆或抗日战争遗迹。3、观看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4、翻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籍。读后感

1、我看了自己的采访记录,想到了很多问题。2、写电影或电视剧的观后感。读调查报告或读后感

调查报告的内容应当准确真实。

教学内容:让学生复习读书笔记的三种写法,练写其中一种。学生要明白读后感怎么写。写读后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得具体、真实有感染力。教学目标:知道读后感的写法。作文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得内容具体、真实有感染力。条理清楚,语句通顺、连贯,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学重、难点:学会读(观)后感的写法。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教学构想: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读后感,来体会读(观)后感的写法,再谈谈自己读书的感想,认真写、认真修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体会读后感的写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几天我与几个熟识的朋友聊天,他们问我,他们家的孩子已经五年级了,读什么课外书好,看哪些影视节目好。我还真的一时回答不出来。不过,我很快想到了你们,能帮老师一个忙吗?

那好,请你把你们看的书或观看的影视节目的感受写下来,供他们选择,好吗? 复习读(观)后感写法: 指名读题。学生讨论。

题目中包含了哪些作文要求?题目要求范围是什么? 读书笔记有哪些写法?一种是编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3、我们最常用的是哪一种方法?(是第二种写法。)

4、“读后感”可以写哪些内容?联系你所喜欢的文章来谈。(可以写读后的感想,也可以写想到的事情。)

5、读后感的题目(可以用《***》读后感,或读《***》有感)

6、你们对本学期学过的哪篇文章或哪个电影、电视剧印象最深?有什么感想?(请同学说说)

7、要发挥自己合理的想象。

8、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三、学生练写

作业设计:学生练习写读(观)后感。板书设计: 读后感

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写得内容具体、真实有感染力。条理清楚,语句通顺、连贯。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修改自己的作文:联系自己生活、体会感受的方法、写得真实、有感染力。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师概述这次读后感的情况。表扬写得好的同学。表扬有进步的学生。

二、写得好的学生朗读自己的读后感。

三、听了他们习染的读后感,你们有什么体会?

1、好处:

(1)能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

(如: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2)写出自己的正确时光、真情实感,感受越深,表达才能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3)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4)突出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2、存在问题:

(1)用大量的篇幅去复述原文内容,而只是在结尾 发表几句感想。

(2)脱离原文的内容而凭空感想。(3)想象不合理。(4)眉毛胡子一把抓。

四、找出自己作文中的优缺点,加以改正。作业设计:

修改自己的作文。板书设计: 读后感

读懂原文联系实际 边读边记联系社会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突出精神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详细

《三峡》

教材简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有不少是对大自然旖旎风光的专笔描述,但本文的重点则是放在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水经注》与其他山水游记重要区别之所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只用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直接勾勒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而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在夏水一节,作者重点突出的是“沿溯阻绝”造成的水“疾”,并未描绘自然景色。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教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①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②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③用行楷抄写课文。

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三峡风光图片;录音;自制教学挂图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式 研讨激发式

教学内容、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提供参考网址给学生:

三峡古诗选集:http://

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师补充:①“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必不可少);②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1、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正音:阙(quē)嶂(zhàng)曦(xī)巘(yǎn)属(zhǔ)引 哀转(zhuǎn)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点拨后再听录音。

3、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三、课文质疑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本课时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板书设计: 两岸连山

地貌特征(山)奇特险峻

群峰对峙

大水猛涨 三峡 夏

江流湍急

回清倒影

四季变化(水)春、冬 素湍绿潭 摇曳生姿

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秋

哀猿凄清

有 形 有 色、有 声 有 情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投影:作者生平。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6.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贴图)

8.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观潮》

一、课文悟读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周密在《观潮》开篇,采用渲染手法,用“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一句先声夺人,接着由远而近,写大潮到来时的情景。当潮水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时,细如“银线”,由于距离远,“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望见其大致的形貌和颜色。渐渐地就会看到“海上涛头一线来”,有一条银色的横线向这边缓缓移动,像大家闺秀,身披银色条裙,姗姗而来。这时观潮人都要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翘首眺望,像是娘家人盼望着远嫁归来的姑娘。后来,大潮越涌越近,白浪滔天,就像玉砌的城堡、雪堆的山岭一样。那潮声如疾雷轰鸣,惊天动地;那气势像要吞下蓝天、淋洗太阳,豪迈恣睢,真可谓“怒涛沃日为之阴”(郑獬《观涛》)啊!作者用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来形容大潮来时的情景,两相印证,巧作小结,画龙点睛。

钱塘江大潮已是天下奇观,而精彩的水军演习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者以惊涛骇浪烘托水军演习武艺高强,水军与巨潮大浪斗智斗勇着实让观潮人捏出一把汗,不过有惊无险,宋军胜利了,:“敌船”灰飞烟灭,随波消逝。当然,这里描写的只是寄托作者故国之思而已,他写这篇文章时,南宋早已灭亡。作者未能认识到南宋皇帝偏安于江南一隅,直把杭州当汴州,声色犬马,纵情游乐,当时水军演习只是为了观赏,并没有从实战出发。后来元军南犯,宋军战船数千,舳舻相接,但不堪一击。这是作者的局限。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数百弄潮健儿的惊险表演,更让观潮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作者在这里着意刻画出人是大自然的精灵,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沿岸十余里,人头攒动,车马塞途,江潮人潮,连成一片。文章以人潮涌动反衬江潮奇美,真是言此意彼的精妙之笔。

二、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称浙江大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夸张说法吗?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学习: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古人称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符合实际,不是夸张,因为这一奇观举世无双。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钱塘江的江口在杭州湾的人海处呈喇叭状,向内逐渐浅狭,海潮倒灌,潮波传播又受到内江狭窄江面的约束,这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探究学习: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女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写作贵奇,奇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满足其好奇心。《观潮》“奇”在何处?

探究学习:

文章以奇取胜,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写江潮涌动时,抓住了形、色、声、力四个特点;写水军演习则主要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和动作迅速;写弄潮儿踏潮走浪彩旗不湿,奇在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至于写观潮场面,侧重写观潮人多得出奇。

5.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6.《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探究学习:

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绘的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

三、选题设计

1.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已是一种人文景观,试选几篇观潮诗文,研究一下不同作者的描写重点和审美情趣有什么异同。

研究方法:

(1)从不同朝代进行比较研究。

(2)对不同作者语言风格进行比较研究。

(3)按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比较研究。

(4)按不同作者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研究。

(5)以诗文的不同体裁分门别类作比较研究。

(6)把相关诗文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作比较研究。

2001年9月5日中央电视台观潮实况转播光盘;

《观潮》赏析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奔腾冲激,声撼地轴,叹为观止者由来已久。《庄子·外物》篇讲到任公子“蹲平会稽,投竿东海”,“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指的也许就是浙江怒潮。《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有始皇三十七年“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的记载。自宋以来,以浙江观潮为题材的诗文,为数不少。以笔记而言,就有周密《武林旧事》,耐得翁《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和吴自牧《梦梁录》等,其中《武林旧事》尤能绘声绘色。此书有两处写到观潮:一在第七卷,记淳熙十年(1183)八月十八日孝宗恭请太上皇(宋高宗)、皇太后往浙江亭观潮;一在第三卷,便是这里选录的。两段文字,可以参读。本文于叙述之外,更多的是描写,诸凡浙江怒涛,水军演习,吴儿弄潮和兵民、皇室观潮的情态状貌都逼真地再现了出来。作者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刻意渲染,因而能凭借极经济的笔墨,勾勒出现潮的热闹场面,成为一篇短小精悍的速写小品。

本文劈头两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从大处落笔,提纲挈领,先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接着,补充交代“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引出典型场面,然后转入集中描写:“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由远及近,由色相而及声势,序次井然,富有生活实感。海门,一般注家都以为镇名。但海门镇在浙江临海县东南,离杭州有数百里之遥,岂观潮人视力所能及?《淳祜临安志》第十卷引宋姚宽《西溪丛语》所录一石碑记得很分明:“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谓之海门。岸狭势逼,涌而为涛耳。”原来观潮所见的海门,就是鳖(一作“壹”)子门,在府治东北六十里,它离观潮的中心位置浙江亭(旧为樟亭驿,在今杭州候潮门外)约三十来里地,江面开阔,潮初来时远望过去,仅似一痕一线而已。既而作者以淋漓酣畅的笔触,恣意挥洒,盛夸江涛排山倒海之势。“玉城雪岭”写其色与形,“声如雷霆”、“吞天沃日”,状其声与势。它跟唐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中“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相比,更是惊心动魄,有如身临其境。宋杨万里《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入境小轴·浙江观潮》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上句写江涛汹涌的近景,下句记远望所见。这里用它来收束对浙江潮的描写,显得十分熨帖自然。

教阅水军,据明人黄尊素《浙江观潮赋》说,是宋室南渡后才有的。文章第二小节叙写的就是水军演习的场面。主其事者,是“京尹”。京尹,就是京城的长官。宋室南渡,以临安(今杭州)为“行在所”(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这是不忘旧都汴梁而以临安为行都之意),所以才有“京尹”这么个称呼。从教阅(训练、检阅)水军的特点出发,作者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艨艟战舰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出教阅场面之宏伟。“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卓诡变幻,见其调度之神速,操控之机灵。然后历数水军诸般武艺: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洪波上,竟从容悠闲得“如履平地”。一经这么映衬烘托,越发显示出健儿们本领之高强,动作之娴熟。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关注水军操练之际,笔锋又转而去描写另一画面:“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刹那间,烟炮满江,象征着“双方”接火,交战方酣,怎不令人心惊魄动!读者惊魂未定,画面陡转:“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原来,趁着硝烟弥漫的当口,诸船尽藏,不见一只,意味着樯橹灰飞烟灭,一场厮杀胜利告终。作者就是如此善于摄取水军实战演习中的特技镜头,着意渲染铺张,层次清楚,给读者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剪裁的精当和文笔的老到。

第三节,转入对吴儿弄潮的描写。“弄潮”也是宋代时行的一项精彩表演。“吴儿”,吴地少年,钱塘古属吴地,故称。“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文身,身上刺有花纹。“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寥寥数笔,便使弄潮儿激流勇进、果敢好胜的心理态势跃然纸上。接着,又写“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传神地再现了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试想,“鲸波万仞”,浊浪排空,何其惊心!而他们却履险如夷,“腾身百变”;不仅此也,挥舞的十幅彩旗居然“旗尾略不沾湿”,由此人们不难想见其技巧之熟练。“以此夸能”,意在挣钱(观潮时“豪民贵宦,争赏银彩”),而不是单纯的群众性娱乐场面。无怪乎苏轼要发出“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感叹!与周密同时的吴自牧,在《梦粱录》里把弄潮儿斥为“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既然如此,周密又何以津津乐道,在《武林旧事》里不止一次地以欣赏的笔调极力渲染吴儿泅水的本领呢!细读下文,便可了然。最后两小节,特写观众辏集的盛况。先写豪民贵宦车水马龙,僦赁看幕,再写宫中观潮,临了兼及都民。这里描写的中心则是皇室贵近在“天开图画”台上观潮。十里江岸,“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统统不过是“黄伞雉扇”的铺垫陪衬。在都城细民眼里,“天开图画”台,“真若萧台蓬岛”,仿佛是现实生活中的神仙世界。所有这一切,在周密心目中都是大平盛世的象征,是令人向往的。今天看来,这种景象恰恰反映了南宋小朝廷文恬武嬉、苟且偷安生活的一个侧影。

周密生当宋元易代之际,《武林旧事》又成书于宋亡之后。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及时移物换,忧患飘零,追想昔游,殆如梦寐,而感慨系之矣。”清人鲍廷博说:“《自序》一篇,声情绵邈,凄然有故国旧君之思,不仅流连今昔而已。”(《<武林旧事>跋》)其实,周密这种思想情绪渗透全书,《观潮》一丈自然也有表露。对此,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遭际来考察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也无需去求全责备。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情意目标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读提示]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2、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3、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4、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6、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重点难点导学]

1、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夜航船》、《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

2、诵读指导

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字词积累。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拿:撑,划。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焉得:哪能。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及:等到。舟子:船夫。

者:```````的人。

4、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助学资料]

1、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①,与杏桃相次②开发,尤为奇观。注解:①勒:抑制。

②相次:一个接一个。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朝烟

②夕岚:

③开发: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不同意思。西湖最盛

① 今岁春雪甚盛 梅花为寒所勒 ② 尤为奇观

明确:(1)①早上的云雾

②傍晚的山气

③指花的盛开

(2)

兴旺,指景色最美之时 被,介词

① ②

大,指雪很大 是,动词 [知识网络] 线索 重点 灵魂

景中含情

湖 叙事 写景 抒情 情景交融 心 移 一痕

天空 步 一点 局部 孤独落寞 亭 时 崇祯五年十二月 全景 云层 换 一芥 有超凡脱俗的大雪三日更定 湖水 景 两三粒 闲情雅致 看 地 湖心亭

雪 事 看雪 由大到小,突出“小字”

白描手法,如临其景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

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惟长堤一痕 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A、顾之,客请与予对局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D、有两人铺毡对坐

3、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附达标训练答案:

二、1、C

2、C

3、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4、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附[导读提示]答案:

1、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

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

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游山西村》陆游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渡荆门送别》李 白■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第六单元测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2.答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4.本试题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5.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31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请将答案用2B铅笔依次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按辔(pèi)畎亩(quán)丈夫之冠(guàn)...B.箕畚(bèi)驱驰(chí)动心忍性(rěn)...C.荷担(hè)筋骨(jīn)法家拂士(fú)...D.穷匮(kuì)魁父(kuí)山北之塞(sè)...(解析:A.“畎”应读“quǎn”;B.“畚”应读“běn”;C.“拂”应读“bì”。)2.选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B)A.往之女家 B.固不可彻 C.曾益其所不能 D.始一反焉

(解析:A.“女”同“汝”;C.“曾”同“增”;D.“反”同“返”。)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C)A.饿其体肤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必敬必戒 D.改容式车 ..(解析:A.“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B.“箕畚”是名词作状语,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D.“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指扶轼。)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空乏其身/其如土石何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且焉置土石 ..D.投诸渤海之尾/已而之细柳军 ..(解析:A.将近/况且;B.代词,他的/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C.怎么,哪里;D.结构助词,的/到,往。)5.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错误的一项是(B)A.舜/发于/畎亩之中

B.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C.且/焉置土石

D.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解析:B.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B.且焉置土石(况且).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1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C.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成为).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必,一定).(解析:C.“为”是“担任”的意思。)7.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作者列子,名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C.古代年龄有特殊的称谓,比如“襁褓”指不满周岁的婴儿,“始龀”指七八岁,“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历史学家。(解析:A.中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二)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1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8.(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4)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朱敦儒《相见欢》)(5)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感伤时事,抒发离别之情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及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二、阅读与理解(59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一)古诗赏析

阅读杜牧的《赤壁》,完成第9题。(共5分)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1)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2分)A.这首咏物诗最大的特点是借物抒发抑郁不平的情感以及豪爽胸襟。B.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C.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D.开头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为下文做铺垫。

(解析:A.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后两句,这两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两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二)文言文阅读1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10~13题。(共13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2)行拂乱其所为 乱:扰乱 .(3)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身上。(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才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2分)A.管夷吾举于士/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渔者歌曰(《三峡》)..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解析:A.从在;B.所以;C.结构助词,的代词,他;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13.这篇文章阐明了什么道理?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这篇文章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2分)。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家亡国破的危险(2分)。(意思对即可)(三)文言文阅读2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4~17题。(共13分)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1)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2)聚室而谋 谋:商量 .(3)且焉置土石 置:放置、安放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2)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16.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突出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2分)17.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示例】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今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分。言之有理即可)。

(四)文言文阅读3 阅读《周亚夫军细柳》,完成18~22题。(共13分)

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③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上自劳军

劳:慰问 .(2)天子且至 且:将要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军营将士都穿着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刃,张开弓弩,把弓拉满。(2)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于是,天子的车队就控制住马车慢慢前行(2分)。

20.第①段主要交代了什么?“匈奴大入边”的“大”有什么作用?(2分)主要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等人奉命备战戍边(1分)。“大”字强调了匈奴大肆入侵的气势,为下文突显人物形象做铺垫(1分)。

21.第②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周亚夫?突出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2分)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4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主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1分),借助对比衬托集中表现了周亚夫一丝不苟、治军严谨、严守军纪的性格特点(1分)。

22.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3分)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具体表现在:①“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可见细柳军常备不懈,严阵以待;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可见细柳军军纪严明;③“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见周亚夫恪尽职守、时刻备战。(3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五)文言文阅读4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23~26题。(共15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必敬必戒

戒:谨慎 .(2)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3)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4)人恒过 过:犯错误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 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2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甲】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确实是“大丈夫”,而孟子则认为他们是“妾妇之道”,公孙衍、张仪与“妾妇之道”的共同点是“顺”(用甲文中的一个字回答),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乙】文中孟子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与上文论证“生于忧患”形成对比(填写作手法)。

26.读了上面的选文,你得到哪些启示?(3分)做人应意志坚定,不轻易向邪恶势力屈服,同时也不能耽于享受,要有忧患意识。

三、作文(60分。请将作文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27.(一)话题作文

请以“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二)全命题作文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5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生命的成长犹如行走。成长路上,气象万千。笔直开阔时,你可饱览路旁那一道道风景;蜿蜒回环时,你须走过途中那一个个拐角。拐角,也许是我们生命行进中的一道道坎,也许是我们生命成长中的一个个结点。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走过一个个拐角,犹如经历一次次修炼。修炼中我们获得生活的智慧,获得生命的升华。

请以“走过那个拐角”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2)内容紧扣话题,立意正确,思想健康。(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4)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作文略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6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2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一、单元总提示

本单元的课文或借物抒情,或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清新的笔调完成对“雨”的刻画。学习时要在把握文章基本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分析、借鉴、积累一些优美的写景的词句。

二、课文分讲

《下雨天,真好》以“雨”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作者年少时的片段回忆串联起来,感情在雨中忽隐忽现,形成文章的另一条暗线,其中包裹了浓浓的亲情、友情以及作者对年少生活的留恋之情。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雨”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情趣之外,增加了浪漫的气息和隽永的意味。

阅读《雷雨前》这篇作品,可注意逼真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文中不着一字,甚至连暗示性的词句也没有,一切都以自然界的事物的本来面目为基础,抓住其特征,用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作形象概括,以其独特的创作与审美观点把现实生活提供的素材精心提炼,把我们带到他们精心构造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思想熏陶,给人以美的享受。

《夜雨诗意》从小处起笔,低处起笔,结合作者广阔的联想思维,往大处走,往深处挖,以学者的眼光解读了“夜雨诗意”的文化构建,搭建起一座由古到今的人生历史桥梁,典型地体现了余秋雨“文化苦旅”般的写作风格。

《听听那冷雨》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极富诗意和哲理的语言,雨中望家的矛盾心情,都是本文写作上极大的特色。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文理错综,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于以敲打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长短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一气呵成,不能中断,尤其在最后一句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雨夜奇袭》记叙了红军的一次雨夜渡江战役。“雨夜”既是事件展开的时间,也是渡江所面临的困难之一。文章通过叙事和对恶劣环境的渲染,高度赞扬了红军排除万难,力克顽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夜雨寄北》在广阔的空间意境中来回转换,往复对照,跌宕曲折中尽显羁旅之愁。艺术构思新颖别致,有意打破近体诗用字用词不能重复的常规,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出色的写景诗,写杭州西湖夏天所遇到的暴雨,在一刹那之间,乌云密布,骤雨直降,但又一刹那风起云散,望湖楼外,水天一色。诗人对暴风雨前后的景色变化写的十分生动,富有特色。

《如梦令》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所作,抒写其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和极度的精神痛苦。在写作手法上,开篇连用七个叠字,在感情上层层递进,有统摄全篇之效,且毫无斧凿堆砌之感。全词情景相生,巧用险韵,工妙自然,笔力矫健,以暮秋景色为衬托,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孤独痛苦的心境,如泣如诉,非常感人。

《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上片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精炼的设问句式,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化实为虚,以简驭繁,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化用典故,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三、阅读提示

关于拓展式阅读

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扩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可根据所学文章进行拓展式阅读,力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运用从课堂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由课内带动课外,达到丰富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每学完一篇文章,要尽量找来与其相类似的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阅读,摘引优美语句,写出读后感;或是学到某一个作家的文章,尽可能收集他的代表性作品,细心阅读。阅读之后,谈感受,写体会,以此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四、你的总结

下载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写写帮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www.5y kj.co m 第六单元 教学要求: 、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2、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中。3、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七单元复习教案

    语文版八册上册第六七单元复习教案 一、文章内容提要:篇目 作者及出处 内容中心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韩柳” 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水、游鱼、树木、岸势,着意渲染了......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四位先进中国人做出的主要贡献。 2.简述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3.知道鲁迅、徐悲鸿、......

    第六单元综合实践活动(最终版)

    第六单元综合实践活动“背起行囊走四方”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名胜古迹及其文化。 2.通过活动感悟对联的语言妙趣和文化韵味,学会创作楹联 二、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夜雨寄北》教案 北师大版1

    夜雨寄北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2重点难点 1、......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范文合集

    第六单元 方寸之地 教材分析 邮票是时代的一扇窗口,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中可以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感知一个时代的脉搏。本单元课文风格各异,反映出许多人爱好集邮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说课稿

    第六单元 26 三峡(郦道元)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8 观潮(周密) 29 湖心亭看雪(张岱) 30 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岳阳楼(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8分)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①不见曦月 ( ) ②艨艟数百 ( ) ③雾凇沆砀 ( )④飞(shù)其间( ) ⑤藻(xìng)交横( ) ⑥珠翠罗(qǐ)( )2.下列句中不含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