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12:3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昭通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昭通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篇:昭通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昭通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摘要:昭通作为云贵川三省的物资集散地和与内地各省衔接的重要通道,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相当显著。建设有昭通特色新型工业道路和推动昭通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推进昭通新型工业化和建设云南北大门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促进昭通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深化昭通地区改革与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字:昭通地区;改革;发展

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这次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昭通地方特色,加快昭通地区的发展,个人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点,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重大部署,全会通过的《决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继续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全国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推进昭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昭通地处西部内陆,最大的落后仍然是思想观念的落后,最大的差距仍然是思想解放的差距。必须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勇于自我革新,跳出条条框框,大胆试大胆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的新路子。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昭通“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展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为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

3、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探索符合昭通实际的改革开放之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4、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坚定不移贯彻中央的新部署新要求,与时俱进改革实践。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强化全局意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突出问题导向,把改革着力点放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上,抓住关键问题,着力突破,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坚持积极稳妥,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各项改革。[1]

二、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以规范的董事会为重点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董事会在重大决策、薪酬考核、选人用人等方面的职权。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职业经理制度,逐步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建立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与业绩考核紧密挂钩的任期激励和中长期激励机制,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2、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根据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确定合适的国有股权比例。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鼓励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3、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债券融资、技术创新、跨国经营。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和不断完善财政、金融、税收、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扶持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促进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财产和合法权益。

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1、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制定负面清单,实行“非禁即入”,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实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制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实行先照后证,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

2、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配置和资源价格形成机[1]雷明.贫困山区克持续发展至路[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制,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深化土地要素配置和差别化用地机制改革,建立单位生产总值用地量下降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挂钩制度,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限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深化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竞争有序、公开出让矿业权制度。推动能源市场开放,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建立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推行生产领域以能耗为标准的阶梯电价政策,开展流域用水、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和水权交易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居民生活用气、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制度。

3、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推进以昭阳区为主要载体的金融中心建设。坚持服务“三农”方向,探索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新模式,加快农村信用联社服务职能转型,推进县级联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加快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支持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或投资入股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分类推进城市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改革,有序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支持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组建市金融法人机构。支持国际性、全国性金融机构进入昭通。推进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和信托公司改革发展。加快产业基金发展,探索组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

4、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加快投资领域简政放权,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政府不再审批企业投资项目,重点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

四、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

1、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促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社会化服务。加快培育现代职业农民和专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引导农民合作社自愿联合组建联合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创办农业科技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参与财政项目申报和实施。加快制定实施细则,推动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开展涉农资金整合。启动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2、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坚持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农民家庭所有,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建立县(市、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流转平台,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搭建区域中心交易平台,联网运行、网上交易。发展农村产权评估、抵押担保等中介服务。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启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试点,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

3、积极推进用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公开市场交易试点。进一步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试点,优化项目区设置和节余指标的使用,探索建立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规范退出机制。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的保障机制,合理分配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

4、完善新型城镇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紧紧围绕提升城镇化质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城镇化转型发展、加快发展,构建形态适宜、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除昭阳区市以外的城市、城镇落户限制,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将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多途径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

5、推进扩权强县和扩权强镇改革。推广扩权强县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放权、让利、搞活,能放到县的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县。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合理调整增设城市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县设市(区)。支持市开展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实施“百镇建设行动”,突出抓好工业镇、旅游镇、商贸镇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彝家新寨、回乡新居,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新农村综合体。

6、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差异化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完善分类指导的金融、土地、产业、投资政策,创新人才、资金、资源跨区域自由流动机制。强化重点区域、重点城市发展保障,在重大产业布局、建设用地指标、要素保障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加快推进次级突破。创新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建立区域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对

[2]接共享,有效防范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完善管理体制,推动昭鲁同城化发展,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推动经济区加快发展。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推动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支持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7、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实施“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和“扶贫工程”,探索扶贫开发攻坚与区域协调发展互动的新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监测管理,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和扶贫目标。扶贫项目审批权原则上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建立扶贫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探索扶贫资金使用和监管新办法,推进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建立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退出机制,制定分类考核办法,对提前摘掉贫困帽子的县,继续实施贫困县享受的有关政策。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新机制。

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完善吸引投资体制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2]王慎明.地方财政改革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革,建立“备案+审批”的外资管理模式。创新承接重大产业转移方式,推进由内招企业向外招产业转变,由产业招商向供应链、核心价值链招商转变,推动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抓住国家推进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的有利条件,积极吸引外资进入金融、教育、卫生、医疗、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完善境外投资规划、协调、服务和管理机制,简化核准手续,鼓励企业及个人自担风险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

2、促进开放合作发展。抢抓国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和建设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战略机遇,建设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拓展南向通道,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拓展西向通道,积极推动与中亚、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积极参与泛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等国内经济区合作。

3、推进开放载体建设。支持昭通创造条件争取设立西部内陆自贸区。加快建设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力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一区四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和扩区,加快发展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建设国别合作园区。加快推进新创新科技园建设。举办“中外知名企业昭通行”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

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

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构建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涉事地方和部门承担主体责任的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2、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实行重要国有传媒企业特殊管理股制度。实施文化集团产业倍增计划,支持文化企业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小文化企业发展。

健全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形成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相融互动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创新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生态、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建立健全旅游管理综合协调机制,着力提升旅游品质,大力构建入境客源市场体系。[3]

3、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化。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辛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一批农民工文化驿[3] 昭通市文化产业现状调研报告,2012-01-08(1).站、留守学生儿童之家。搭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将供养人员和机构、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的财政资金用于购买公共文化惠民服务。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确区分其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 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 改革创新的精神抓落实,创新举措是关键。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紧扣全会《决定》,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拓宽视野,创新思维,创新理念,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以战略思维和系统谋划的方法,从全局的、宏观的高度分析新情况、新问题,以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眼光,全面把握国际国内环境和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有的放矢地采取新措施、新对策。要尊重客观实际和科学规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把握重点、攻破难点、体现亮点,不能死脑筋一条,墨守成规,机械套用过时的老办法、老经验,否则,只从发展大局出发,沿着全会制定的正确方向路线,创新工作举措,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全会改革目标的全部实现。

再响亮的口号,再宏伟的目标,再美好的蓝图,如果没有付诸行动,落实于实践,也等于零。因此,广大干部群众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落实全会部署,争创新业绩,铸就新辉煌。

参考文献

[1]雷明.贫困山区克持续发展至路[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王慎明.地方财政改革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3]昭通市文化产业现状调研报告,2012-01-08(1).[4]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目标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贾康.地方财政问题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4-08-01(17).[6]昭通民政:在改革创新中发展[N].中国民政.2011

第二篇: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关键要素之一,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全面改革的各领域和全过程都要体现和落实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这些强调,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基本要求。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最终归宿。改革开放35年,是我国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人民享受到的改革发展成果越来越多,公平正义得到越来越多重视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应当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公平正义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同时,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就改革哪里,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就将之作为改革重点,通过创新制度安排进一步把“蛋糕”分好,最大限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说改革发展的成果不能让少数人享有,如果是这样那就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只有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指导思想在改革总目标上的体现,同时亦表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的动机、标准、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其实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公平正义二者是相互联系着的:增进人民福祉体现着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成果是增进人民福祉。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当前社会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但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也存在大量不公平、不正义现象,比如教育、就业机会不公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碎片化”问题,特殊化和特权现象问题,司法不公问题,贪赃枉法、侵害群众权益问题,等等。中央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认为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迫切要求。我们强调要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是因为利益固化导致诸多社会不公,如在发展、收入分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方面存在权利、机会、规则不公平问题,一部分人没有公平公正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因此,强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上下功夫,在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上下功夫。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我们讲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就是为了解决好制度的公正性和普惠性问题,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紧建设对保障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然会触及已有的体制机制和利益格局,思想认识越来越难以统一,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使我们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体现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Word:2158同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但在社会主义国家提高效率是为了让人民更多地享有物质利益,这样以来公平也就成为经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深刻地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上。在此问题上,三中全会有一个新的论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都是”和“两个重要”,使得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大大提升。这是社会公平正义指导思想在所有制结构上的重要体现,是本次全会的亮点之一。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在市场体系上,就是各种市场主体要公平竞争,商品和要素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体现在市场规则上,就是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体现在宏观调控上,就是要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体现在财政体制上,就是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体现在城乡关系上,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分配。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就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表明政治权力及其运作的人民性和公共性,意味着权力不是少数人的特权,意味着权力不能被垄断,这就是社会公平正义在政治上的体现。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当家作主的最佳实现方式是法治。因此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司法体制改革提到很高的地位,表明党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在实现人民民主上的重大作用。而法治的本质和价值目标就是社会公平正义。法治国家意味着在人与制度关系上,制度高于人。因此,全会提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的根本之策。法治及其制度的本质是公正,因而用法治及其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就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可以说,建设法治国家,就是建设公平正义的中国。法治文明就是社会文明,就是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社会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会强调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是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正惠及全体人民的直接途径。因为作为社会事业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在。因而在社会事业、社会治理上要加快建立公平正义的体制和政策,形成合理公正的收入分配体制和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建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都是社会公平正义在文化领域中的体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根本要素,体现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同时也会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第三篇:农村基层党建 (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

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

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六大任务之一,进一步阐明了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历史方位发生转变的新形势下,必须不断夯实党的基层基础的极端重要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对于县一级党委来说,关键是要在抓基层打基础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明确出发点,把握着力点,强调落脚点。

抓基层、打基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对一个县来说,工作的对象在基层,工作的任务就是打基础。只有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出发点,才能真正把党的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和乡镇党委是我们党的基层组织,是基础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是加固

党的全部战斗力基础的奠基工程。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农村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抓基层就是打基础,打基础就是抓基层。只有基层稳定,才有基础的牢固;只有农村基层组织根深叶茂,才能使我们这个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抓住了“基层”这个夯实“基础”的关键,高陵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上才取得了开发发展的丰硕成果。十多年来,高陵在“泾渭分明”所在地开发建设泾河工业园,泾渭、姬家、崇皇三个乡镇党委带领27个村支部,坚持按照高陵县“园区发展高陵发展、园区繁荣高陵繁荣”的发展要求,组织开发区群众支持参与开发建设,三九天为企业建设举家搬迁,三伏天为项目推进出力流汗的感人场面比比皆是。从而形成了“艰苦奋斗、同心同德、开拓创新、任劳任怨”的高陵精神,使高陵成为陕西省的投资环境最佳县之一。目前,泾河工业园开发建设面积已达45平方公里,成为陕西省的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使高陵从十多年前的“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发展成为今日的陕西十强县和中国西部百强县。

建班子、带队伍,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

建新格局”的要求,核心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是要用发展人、提高人、完善人的理念,不断提升基层共产党人的境界和素质。省、市委关于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的统一部署,就是对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强化。我们这些年来开展的 “较高层次地树立10个基层组织示范村、较大范围地树立100名左右的党员致富标兵或科技示范户、较大力度地培养培训1000名左右的入党积极分子”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组织建设“十百千”活动以及“乡镇机关和农村有能力的党员每人联系一个科技户、扶持一个贫困户、培养一名积极分子”的乡村党员干部“一联三”责任制,就是在于强化党员意识,树立党员形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陵开展了旨在提高素质,增强党性的“泾渭处处党旗红”活动,努力把原来的管理型组织向服务型组织转变。高陵在县级成立了党政服务中心和统筹城乡社会服务中心,党政服务区中心的59个服务窗口按照“一门管理、一口收费、一厅服务、限时办结”的办事原则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统筹城乡社会服务中心则把新型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农村新合疗、农村土地流转、劳动力就业培训等惠民事务集中起来办公;乡镇一级成立了集信访调解、农林水电、计划生育等一揽子服务项目于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村一级按照“党务支部办、政务

村上办、服务社区办”的运行模式,先行试点的28个农村社区服务机制已经运行,真正把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贯彻到了组织建设中。当然,建好班子带好队伍绝非是一日之功,只有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用心用力地在实践中提高和完善,才有希望实现力争上游的目标。

促发展、奔小康,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落脚点。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新形势下农村党组织的首要任务就是抓发展,带领群众奔小康。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党心系群众,群众才会心系党,党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才能坚如磐石。我们正在推进的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把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把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建设“幸福高陵”。近年来,高陵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城镇化为承载的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战略”,奠定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础,让全县群众在享受党和政府强农惠农普惠政策的同时,超常享受到了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户均一个大学生工程”等开放发展成果。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在促发展、奔小康的进程中,建设和培育了一批“党员科技示范基地”和“党员科技示范户”,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远镇何村党支部在支部书记史安民和一批“党员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充分利用生产发展扶持补助政策,大力发展无公害大棚菜,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000元以上。群

众发自内心的说:“我们能致富,全靠党支部”。

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这是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赋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永恒主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在出发点上看动机,在着力点上看工作,但更重要的是要在落脚点上看效果。从出发点到落脚点的前进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但促发展、奔小康的方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决不能偏。只要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农村基层党组织乃至党的建设才会永葆生机和活力,富于生机和活力,我们党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民生建设上的认识与实践

【关键词】民生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从人权角度看,民生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从责任角度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执政施政的最高准则。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洞庭湖区18岁渔家女孩周丽在全家从渔船搬到岸上定居后,用这两句朴素而又深情的话语,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解决好洞庭湖区渔民上岸定居问题,是湖南民生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以人为本、民生为先作为保增长、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不仅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且使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一定要根据现有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进入新时期后,江泽民同志说:“要把关注民生作为党长期执政的基石。”迈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近年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党更是将保民生提升到了与保增长、促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一直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早在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省委就明确提出,要将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坚守的“四条底线”之一,认真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真正做到对事关民生的工作决不松懈,对涉及民生的问题决不推诿,对落实民生的政策措施决不敷衍。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后老百姓收入增长减缓的新情况,省委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要与人均GDP增幅基本保持同步,让老百姓的钱包跟着GDP一起鼓起来。在年前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将“惠民生”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之一,提出在加快转方式中转变出更多百姓笑脸。为了筑牢守住民生“底线”的防护堤,省委响亮地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并形成了落实这一最大责任的新思路。

——要把改善民生这个最大责任落实到转变发展理念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最大责任,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此,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要用转观念来实现保民生,特别是在发展内涵上,要从“以物为本”向“人本发展”转变,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内涵,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在发展要求上,要从“全民共创”向“全民共创共享”转变,更加注重实现共享式增长,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在发展目标上,要从“速度至上”向“民生至上”转变,更加注重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生存性民生、安全性民生和发展性民生问题。

——要把改善民生这个最大责任落实到调整发展重点上。古语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省委、省政府看来,“发展是硬道理”,其中就有民生改善的重要内涵。如果发展不能改善民生,那就不是“硬道理”,而是“没道理”。为了使改善民生这个“硬道理”硬起来,省委、省政府强调,在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盘子”时,要把保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盯紧老百姓关注的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让更多的民生建设项目进“笼子”。2009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财政紧张,但湖南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环保等民生方面的支出近1213亿元,同比增长22%以上,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超过56%。由于在发展中实行了向民生建设的“重点转移”,为处在一个攻坚克难、爬坡追赶重要阶段的湖南凝聚了上下同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动力。

——要把改善民生这个最大责任落实到强化政绩考核上。政绩考核始终是一根指挥棒,如果考核指标只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生的位置,那么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一句空话。为此,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GDP不再作为各级干部的考核指标,而重点考核社保、扶贫、饮水、医疗、环保和法律援助等21项“民生指标”。许多部门也有各自的“民生指标”。比如:2010年年底,在启动36个县市区的基础上,新增37个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县市区,确保在全省6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该项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要稳定在90%以上;全面实现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保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享受待遇人数要分别达到500万、100万以上,等等。随着“民生”作为考核指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民生这个最大责任也就得到了更好的落实。

——要把改善民生这个最大责任落实到转变工作作风上。省委强调,解决民生问题既有赖于经济发展,更要以强有力的干部作风建设作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无限责任和真挚感情,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和最大政绩。尤其要做到三个注重:注重真抓实干,进一步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构筑改善民生的工作载体,切实解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重大民生难题。注重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抓落实、重执行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行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制度,确保兑现承诺。注重督查奖惩,对改善民生成效显著的地方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组织不得力、措施不到位、工作走过场的,通报批评,督促整改;对违法违纪使用民生资金和侵害群众利益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由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最大责任落到了实处,一批重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老百姓的钱包也跟着鼓了起来。2009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万元大关,位居中部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4975元,同比增长11%,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最快的一年。

越是困难越要关注民生

湖南在民生建设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2008年年底以来,湖南和全国一样,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经济出现很多困难,而且民生建设也出现了很多难题。省委、省政府认为,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民生的改善可以更好地促进发展。在困难的时候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是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稳定的要求,也是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更是引领全省人民克服困难、提振信心的力量之源。

为了解决困难时期的民生问题,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特别是在妥善安置返乡农民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集中安置洞庭湖渔民上岸定居等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保障民生撑起了坚强后盾,为百姓筑起了抵御“寒风”的防护堤。

全力“造饭碗”,妥善安置返乡农民工。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工不足,使得280多万湖南农民工被迫返乡。省委在国际金融危机初现端倪的时候,就专题对农民

工“返乡潮”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把再就业的位子留出来,把干事业的台子搭起来,把谋长远的路子铺起来。时任省委书记张春贤在一次常委会上曾动情地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湖南不可能“独善其身”,应对农民工返乡潮带来的就业压力,要从创造就业机会和鼓励投资创业两方面着手,一些新开工的建设项目和公益性岗位,要尽量安排返乡农民工。为了把对农民工的关心关爱体现在实处,省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出台八项措施。全省开展了大规模“春风行动”,集中举办520多场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提供66万多个就业岗位,并启动重点工程带动、承接产业转移、创业带动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四大计划。由于行动迅速,措施得力,湖南280多万返乡农民工中有230万人实现了重新就业和自主创业。

打好“组合拳”,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湖南和全国一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严峻形势。2009年,湖南普通高校省内应届毕业生达28.5万人,比上年增长8%,加上外省回湘就业、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数达36万人。到2009年1月,湖南省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不到20%,比2008年下降15个百分点。为有效应对大学生就业“寒冬”,省委、省政府提出“鼓励、提升、扶持、服务、托底”的思路,实施选派大学生任“村官”、选聘“选调生”、鼓励“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三大政策。为了帮助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湖南实施岗位拓展计划,拓宽重点产业、各类企业、基层岗位以及应征入伍等渠道,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计划,对愿意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政府为他们提供创业扶持基金;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强化毕业生离校前后的就业服务,为他们搭建就业平台。政府这套帮扶的“组合拳”,让莘莘学子圆了就业和创业的梦想。据统计,2009年,湖南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建好“温暖的家”,让洞庭湖渔民上岸定居。在洞庭湖区,专业捕捞渔民长年以船为家,捕鱼为生。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水上人家”成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天吊户”,居无定所,转业无门。这些“水上人家”深深牵动着省领导的心。为解决这个突出的民生问题,省委、省政府8个月内召开4次专门会议,时任省委书记张春贤6个月内3次亲自探访,要求抱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带着感情解决好渔民上岸定居问题。随即9100多万元资金迅速下拨,省市地方政府渔政部门通力合作,洞庭湖区1.3万多户近4.5万名专业捕捞渔民走下“漂泊的船”,登上“温暖的岸”,从此告别“白天一张网,晚上七尺板”的漂泊生活,开始了崭新的幸福人生。

湖南在全球出现“经济寒冬”的形势下,集中财力,加快办成几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大事和实事,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极大地提振了人们的信心,使湖南在发展的“弯道”上成功“超车”。

打好民生建设这个总体仗

民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落实改善民生这个最大责任,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政策导向,把民生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一个系统工程、一项长远建设来抓,打了一场民生建设总体仗。

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不仅事关一个人的生计和尊严,而且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努力为人民造“饭碗”。基于这一认识,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接连出台了近40个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配套文件,启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比如,对困难企业职工等特殊人群实施特别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实施“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计划”、“未就业大学生就业援助计划”、“应届大学毕业生托底援助计划”等,大力帮扶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等找工作。省人大常委会还审议通过了《就业促进法实施办法》,并于2009年9月1日起实施。

夯实教育这个民生之基。教育不仅关系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也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一个既是“国事”,也是“家事”的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四管齐下,努力推进教育的发展:健全教育投入保障监督这个机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确保“十一五”期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2个百分点;拉长农村教育这条短腿,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学校校舍更新改造;解决贫困学生上学这个难点,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个贫困学生都能上得起学,采取资助和贷款的办法,为贫困大学生设立“绿色通道”;化解教育不公平这个热点,把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实行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个民生之急。如何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真正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热点问题。为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湖南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2009年,全省医疗卫生支出146.2亿元,增长61%,重点用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时努力解决农村医疗卫生经费、人才、技术难题。2009年,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全省投入资金7.8亿元,专门用于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投入2000万元,免费培训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县级卫生管理人员、乡村医生等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并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技术工程”,进行对口帮扶工作。

打造好社会保障这个民生之盾。完善社会保障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体现着集体救助、个人参与、风险共担的互助精神。近些年来,湖南以实现覆盖城乡、人人享有适度保障为目标,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大力推进惠及全省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医疗保险上,着力构筑“三张网”,即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保险网络,覆盖了全省94%以上的城乡人口。在养老保险上,努力实现“全覆盖”,从2009年起,凡属湖南城镇户籍人员,均可补缴养老保险费,补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逐步实现可跨省转移,同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14个市州全面启动试点。在城乡低保上,逐步提高“水平线”,目前,全省城市低保月保障145.3万人,农村低保基本实现了对因病、因残、因年老体弱等农村重点特困家庭的应保尽保,月保障262万人。

确保改善住房这个民生之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特别是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解决好住房问题显得更为迫切。省委、省政府把住房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抓住三个重点,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一是加大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至2011年,湖南将新增廉租住房28.4万套,可解决35.5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同时,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扩大保障性住房政策覆盖面。2010年,全省将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万套,面向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保障。二是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省里已选择了20多个县开展了试点,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帮助2.18万户农村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和因灾倒房重建任务。三是加大城市、矿区棚户改造力度。省政府把这一工作列为重点工程,尽最大努力将困难群众从棚户中“解放”出来。这些办法的实施,使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切实改善。2009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0.20平方米,比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增加26.3平方米,让老百姓感觉到居住更加宽敞,居家更加舒适。

抓好保护环境这个民生之需。保护环境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一个既长远又现实的民生问题。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保持湖南的青山绿水,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科学发展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省委领导曾深情地说,如果为了搞工业,水是臭的,空气是污浊的,患病的人增多了,那么,连子孙后代都会骂我们的啊!正是站在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近年来,湖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刮起了一场江湖治污的“绿色风暴”,开展洞庭湖、湘江流域等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可喜成效。如今,“让老百姓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清洁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正由省委、省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转化为现实,一个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地更净、空气更新鲜的宜居美景正在潇湘大地呈现。

“为民担当,风雨可度。”湖南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筑牢守住民生“底线”的防护堤,践行的是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的是科学发展的要求,带来的是群众满意的笑脸。筑牢了这条“防护堤”,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就有了更强大的动力和更可靠的保障,全省人民将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迈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本版组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

本报理论部

相关链接

>>>>高层声音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摘自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湖南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民生

一、认真解决当前突出的民生问题:(1)妥善安排农村特困群众生活;(2)帮助解决农村特困群众住房难问题;(3)落实城市困难群体救助工作;(4)严格控制物价上涨;(5)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6)继续加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着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平等就业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等。

三、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摘自《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定》

>>>>网友感言

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是一种难得的清醒。这种清醒缘自于领导者的成熟和理性,缘自于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工作的浓厚激情,可谓意味深长,拉近了领导干部与老百姓的距离。

——harvest

腰包再鼓一点,房价再降一点,好学校再多一点,安全隐患再少一点,这是老百姓基于2009年的生活体验进而对新一年寄予的现实期待。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各级政府一定会更好地履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的承诺。

——栗色男孩

>>>>专家点评

保障和改善民生决不是党和政府单方面的给予,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民生工程必须由民作主,从哪些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怎么样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得怎么样,都应该是老百姓说了算。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 青连斌

领导干部要肩负起改善民生的重任,切实增强民本民生意识。要牢记和守住民生这条底线,真正做到对事关民生的工作不松懈,对涉及民生的问题不推诿,对落实民生的政策措施不敷衍。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授 覃正爱

>>>>知识便笺

春风行动

春风行动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起、专门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的大型活动。主要内容是强化就业服务;组织大规模的农民工职业培训;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制定落实扶持政策;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专项行动。

>>>>深度阅读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3月5日

2.周强:《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1月25日

3.《从近五年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变化看湖南民生改善》,湖南调查信息网,2010年2月24日

4.《2008湖南民生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五篇:以人为本是审计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所讲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审计机关来说,应贯穿于整个审计监督工作的全过程。

一、以人为本,要在审计工作中重视对“法”的灌输

以《审计法》为主线的一系列审计法律法规,既是审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依据,也是接受审计监督的部门单位和所有公务人员应

该知悉了解的基本法律知识。应从三个层面加大对审计法律法规的宣传灌输,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一是审计机关要不失时机地开展送法进政府、进机关活动,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对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的重视、支持和理解。二是加强对被审计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审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其主动配合审计机关开展工作,认真对待审计监督,依法落实审计结论,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做好审计整改工作。三是加强对所有财务人员审计法律法规、财经法规以及财务制度、会计规范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财会人员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依法接受审计的意识,促进财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二、以人为本,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突出对“人”的监督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举措,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就审计机关而言,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一项业务工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当前要突出两点:一是要把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政府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对象。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领导干部任中审计的比重和力度,紧紧围绕领导干部在履职期间应负的经济责任这一重点。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对“单位”的审计,又包括对“人”的审计,而对“人”的审计监督是其核心内容和实质所在。依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深化内容,创新思路,从以法人为重点的审计逐步转向以自然人为重点的审计,实现由对事的审计转变为针对被审计人的经济行为的审计。要重点围绕领导干部在履职期间的决策、管理和政策执行三个方面来展开审计,审查领导干部决策是否科学民主;审核评价该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财政收支和相关重大经济活动的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审查领导干部执行宏观政策、财政财务政策、有关经济指标落实及个人廉政情况。通过加大对领导干部的任中审计,及时揭露不廉洁、不作为、乱作为等消极腐败问题,更好地为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服务。

三、以人为本,要在落实审计结论中注重“改”的成效

要充分认识审计结论的法律地位,更加注重维护政令畅通,把落实审计结论工作作为依法行政和防范遏制腐败的一项重要环节来抓。在落实审计结论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工作中处处体现人性化,践行文明审计的要求,转变和拓宽工作思路,要在坚持依法处罚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被审计单位整改工作的力度,实现从重处罚向重整改的转变,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使问题得到纠正,漏洞得以堵塞,从根本上和源头上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审计监督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免疫系统”的功能作用。

四、以人为本,要在审计队伍建设上强调“廉”的内容

古人说,“公生明,廉生威。”审计机关作为政府专司经济监督的重要机关,在自身建设上尤其要突出一个“廉”字,视党风廉政建设是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审计队伍建设的核心是人,要把人本理念贯穿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组织纪律建设和作风效能建设的始终,精心构筑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恪守审计署颁布的新“八不准”廉政纪律,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精湛、高效廉洁、敢打硬仗的审计队伍。

下载昭通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昭通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深化改革(范文大全)

    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与新举措 班级:网络1111学号:2011811020姓名:沈元超 论文摘要: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与之相对应,改革必然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区别不同情况而谋划。因此,全面深化改革......

    浅析全面深化改革

    浅析全面深化改革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

    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1.全面深化改革挺进深水区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集中发力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集中发力在妨碍社会公平与正义之......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 篇一: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之三、全面深化改革三、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2年12月31日)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落脚点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落脚点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国“十二五”时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

    【内容摘要】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会计专科毕业作业 【内容摘要】 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增加社会物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