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镜《第二季》02影评(推荐)
第二集编剧感觉蛮神的。
这集背后的隐喻主要是围绕媒介审判展开的。后20分钟直接深度挖到另外一个程度。
前20分钟:
Hunters象征媒体,拍照的游客象征着如今媒介环境中所存在的各路看客。这一段不太难理解。
1.Hunter一路对于新闻事件中所涉及的报道对象穷追猛打,尤其是马头女手中的电锯活生生地让我想起来在电视记者手里拿的话筒。编剧很明显对于这种现象本身是反感的,甚至觉得这种行为是极度畸形甚至变态的。所以就出现了中年男人拿着电钻要xx女主的镜头。
2.大众媒体、司法体系本身在这一类(虐杀女童)案件中也难以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对于被告人本人的表述无视,而媒体在评价女主的申辩时直接斥为狡辩。而被告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辩护是合法且合理的3.各路看客对于新闻报道所涉及对象的感受熟视无睹。当女主高喊HELP ME HELP ME的时候,依旧在拍摄不帮忙。而且他们对于事实的真相本身并不关心,而是裹挟着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围观者,激动时用言语作为武器(在这集里女主游街时砸向车的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可以视为其象征)进行攻击。
4.这种大众传播的麻痹功能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社会公众表面上言语的参与代替了实质上的社会参与,表面上更为积极参与的背后实质上是更为冷漠的心态。编剧尤其强调手机,暗里有一种很悲观的心态。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实际上是让这种麻痹作用更为严重,而本应严肃的司法审判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
(让我吐槽搜索....搜索花了100多分钟想表达的,黑镜20分钟就表达完了)
——————————————————————————————最后20分钟,尤其是白熊正义公园的出现真心牛1
3前20分钟所展现的所有情节实际上都只是白熊正义公园的daily routine,媒介审判成为了White Bear的一个公共景观。在这个公共景观是由四方共同完成的:公园管理者、无聊地演员、苦逼的女主、蛋疼的游客。
审判活动成为一种公共景观这个问题,在福柯《规诫与惩罚》里就已经分析过了(= =所以说福柯是个聪明的男人...),这集碉堡的地方就在于告诉大家:嘿嘿,媒介审判也是一种公共景观,我们不能单纯批评下媒体和受众就了事,而要看到背后的权力关系。
公园管理者象征着现实中掌握社会权力、把控意识形态的一方。把媒介审判改造成公共景观,以此牟利、把自己塑造成绝对的正确方。他们还把握着话语权,整个案件的描述、细节实际上都是以他们的为准。他们还设定了一些规则,要求所有游客遵守。这种公共景观的操控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比现代媒介环境....呵呵呵
苦逼的女主,有没有杀小女孩都不能确定。但是,她还是如囚犯一样,是完全不存在自由意识的,每天都要被迫上演同样戏码,成为公园管理者的工具。
演员象征着现实生活的媒体,自觉地参与到这种公共景观当中。
观众象征着普罗大众,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到这种公共景观当中,他们既是参观者又是演员。他们还是公园管理者真正利益的来源(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他们还必须遵循公园管理者的规则和控制(最后提到的监视摄像头)。
这四方的互动实际上表现了媒介审判作为一种公共景观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模式,以及之间的权力关系。
哎,以前都没有反映过来,媒介审判也可以是一种公共景观= =
有人觉得和楚门的世界像= =还真蛮像的....不过楚门的世界更关注楚门内心的挣扎以及与制片人两方的互动,楚门和观众(第三方)并不存在直接互动。如果编剧是意识到媒介审判是公共景观编的还蛮神的,要是是本来想copy下楚门的世界.....祝他们幸福。嗯
第二篇:黑镜《第三季》03影评
看了所有网友关于黑镜的所谓观后感过后,让我对我们伟大的XXXDANG给国民进行的先进的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慧明”方针佩服的披头撒发!几乎99%的人对黑镜系列影片的观后感,都高度一致的对剧中情节作出最“客观”的描述和最“尊重”剧情的“客观”评价!!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相信“眼见为实”、东西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等至理名言!所以只要每天肚子能填饱,管他吃的事毒大米、还是地沟油,反正身体看起来健康就没问题!在社交过程中,只要自己利益不受损,就绝不多说半句无关自己利益的话,哪怕是能帮助到别人的意见!所以导致了现在的人都成为了极度自私、自闭,没有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不愿意去发现自身内部的缺点和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惯.通过分析大多数人对第三级的观后感,发现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当今中国人看待一件事的共有方式!当然,这只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而已,但是看待任何事物都只有这一种只看表面现象的方式的话,那对于老百姓这个群体来说,那就犹如一场瘟疫!
第三级虽然表面是在讲各个政党的竞选,但是其寓意跟政治毫不相干!靠博出位的蓝熊由于其独特的娱乐性备受众多观众喜爱且拥有了自己的忠实粉丝,所以让蓝熊的策划人产生了让蓝熊参加竞选,从而增加蓝熊曝光率和知名度来带来不可限量的利益!但JAMIE其内心目的只是为了娱乐某些政治人物、给观众带来快乐,同时他也乐于这个带着面具的工作,而且把蓝熊塑造的很成功.但是得知蓝熊策划人要让他把重心放在竞选等政治色彩比较浓重的方向时,因为他对政治部感兴趣、同时认为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去完成这个他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所以他开始抵触,加上在节目中与参选人发生激烈争辩,自己的被对方揭了老底伤了自尊,所以JAMIE对塑造蓝熊新形象完全失去信心,之前的一切对蓝熊美好未来的希望一瞬间变成了厌恶和排斥!当他躺在病床上看到蓝熊的选票与第一名仅仅只差200多票屈居第二时,从他的眼神当中可以看到他的无奈与后悔!
如果当初JAMIE选择改变、选择坚持梦想,那么在竞选的最后阶段,他只需稍加努力和坚持,他的票数肯定是超过他的死对头的!
其实蓝熊此片,所想表达的最重要观点就是:信念 希望 改变 未来,也可以是一句话——信念、希望改变未来!
片尾的剧情和场景也总结性的印证了此片的主线思想,JAMIE因为不愿意改变、没有坚持自己的信念、放弃了自己的希望(片尾当形同乞丐的JAMIE用酒瓶砸向显示着:“信念”的灯箱时,他被警察电倒、殴打,伴随着JAMIE的倒下与惨叫灯箱上显示的“希望”变得让人感觉此时此刻映入我们眼帘的事一幕无奈、讽刺的景象。。。
这是一部非常让人值得观后深思和自省的电影,很不错!
第三篇:黑镜观后感
黑镜观后感
英国人牛逼的地方不是《黑镜》系列所展现的深刻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可以在众多传播学经典着作里找到影子,比如波茨曼的《娱乐至死》,比如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以及《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等等。《黑镜》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篇传播学论文的文献综述。这个系列的电视剧展现了大量传播学的经典理论,比如卢因的“守门人”,比如李普曼的“探照灯”或者”议程设置“,比如拉扎斯菲尔德的“意见领袖”,比如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比如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比如新媒体(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冲突“等等。英国人牛逼的地方就在于能够为这些冷冰冰内容创造一个荒诞而热闹的世界让其夸张的凸显而又顺理成章——因为我们已经被改变,却又用同样荒诞而又顺理成章的结局让你目瞪口呆,然后手心冒汗。
英国人发起了工业革命,创造了工业时代。《黑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的造物主对自我的深刻批判,和对未来的惶恐不安。鲁迅说人钓虫,虫也在钓人。而自以为掌握着科技的人,又何尝不是被科技玩儿得团团转?前几天看新闻,腾讯马总告诉强哥,大概意思是移动科技已经成为人的一个器官。就如麦克卢汉几十年前的论述,电视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而虚拟技术如果作为器官,它便是我们大脑的延伸。人的器官本来是客观而自由的,而媒介从来不是。换句话说,控制了电视,便控制了我们的眼睛;控制了广播,便控制了我们的耳朵。
如果说波茨曼和麦克卢汉对人类还有一点信心,认为在电视等大众媒介人们还能有一点自主思考的能力。《黑镜》的编剧却告诉我们,控制了虚拟技术,也就彻底的控制了我们的大脑。
所以《黑镜》第二集中的人们愿意每天重复机械的踩脚踏车,来换取虚拟货币,用以购买生活必需品和虚拟世界的各种”产品“。在这个世界里,人的生活将变得非常简单,他们对食物,对穿着的欲望早已被虚拟技术”洗“掉。所以他们每天穿着简单的衣服,吃着只能满足卡路里需求的食物,追求屏幕上虚拟世界带给感官的刺激。导演别出心裁的是,这个世界男女是共用一个厕所的。因为”性“作为人类的繁殖行为已经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取代,人只需要追求”性“带来的感官刺激即可。于是一切原始的关于”性“的禁忌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下已经荡然无存,人类几千年来形成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彻底被颠覆。
《黑镜》第二集中对于物质生活欲望的”阉割“,不仅仅是对工业时代的讽刺与反思,也是对生产关系转变与社会控制力的探讨。工业时代,统治者用物质来刺激和满足人的欲望,进而促使人劳作,维持社会运转。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科技同样成为奴役大众的工具,虽然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统治者仍然会通过改变刺激欲望的”产品“来继续让人们心甘情愿的踩脚踏车。
未来世界的人更像一只只的蜜蜂,住在蜂巢一样的窄小而封闭大厦里。和古时候的牛和驴拉磨盘一样,每天重复的等着不知道为什么提供动力的脚踏车来换取自己的食物。唯一不同的是他们还需要情感刺激。所以大量的电视节目日复一日的刺激着他们麻木的神经,无用的虚拟服装让他们乐此不疲的换试。他们同时还能够以虚拟的画面出现在选秀节目的观众席上,变成一个个卡通的微笑,哭泣,赞扬,嫉妒与愤怒的表情,跟着三个”统治阶级“共同戏看自己的同类出丑或者获得成功。
《黑镜》第二集罕见的描述了一段温情的爱情故事,而这段爱情却也终究挡不住”上帝“的最后拷问,不,是诱惑。男主角站在聚光灯下,面对可以改变他命运的评审和无数站在虚拟形象背后的观众,最终在评审的诱导和大众的起哄下,顺理成章的放下爱情和武器(用来自杀的武器,而不是反抗),进入”上流社会“。最后的结尾同样精彩,他站在比以往宽大很多的房间,通过窗户凝视外面的世界——一大片森林,还有一只偶然飞过的小鸟。屏幕构成的墙壁不见了,他不用再看电视,而是欣赏真实的世界。
我们本可以不用付出任何东西来欣赏窗外的风景,而如今却要付出一切来换取这个地位。
从起点到终点,从终点到地点,这又是一个完美的闭环。
写完时,已是深夜,先看一集《非诚勿扰》再睡吧。
第四篇:《黑骏马》影评
《黑骏马》中的民族历史话语
——文化的冲突与回归
元培学院韩礼涛(1100017455)
当终于从《黑骏马》带给我的回味中抬起头时,感到的是一种莫名的伤感。假如没有理性的分析,没有文辞严谨的描述,《黑骏马》让我感到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淡淡的伤感。不能不说,岁月带来了淡然和宽宏,却无法弥补那已经造成的悲剧。
“为什么当时你不做琪琪格的父亲?”
为什么?“经历不能代替,人人都在生活”,或许,只有那广袤的草原和永恒的时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吧〃〃〃〃〃〃〃
无法忘记,《黑骏马》中的慈祥奶奶,那是一个地道的蒙古人啊,热爱生命、充满智慧、热爱生活。索米亚和白音宝力格在奶奶的照料下快乐的生活,似乎那日子永没有忧愁和悲伤。“小马驹,小牛犊,还有白音宝力格,奶奶都能养得活。”那是一种怎样的对待生命的热爱,一种怎样的骄傲!那是一种蒙古人深入灵魂深处的对生命的尊重,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值得去珍惜的。这种对生命的崇尚是蒙古人的可爱之处,却也成了白音宝力格和索米亚无法解开的结。
当白音宝力格有了去城里学习的决定,也就埋下了这个结。年轻的白音宝力格站在了矛盾的中心,那不仅仅是他个人情感世界的矛盾中心,想来也是汉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矛盾中心。汉族文化的对贞洁的重视,使白音宝力格乃以接受索米亚的怀孕的事实,在他的眼中,或者说在汉文化的眼中,那是一种对自己的“背叛”。他难以理解奶奶对索米亚怀孕的淡然,也难以理解奶奶对自己去杀希拉行为的阻止。这时的白音宝力格,还有着蒙古人的血性,却被怨恨蒙蔽了蒙古人心灵深处对生命的那份热爱与崇敬。从一个浸染在汉文化中的人的角度来看,索米亚的“出轨”让任何一个男人都无法忍受。可是,草原有她自己准则与信仰。奶奶说:“女人能生孩子有什么不好,这种事我见得多了,事情总会过去的”。是啊,事情已经发生了,一诞生的生命没有不去珍惜的理由,这就是奶奶的逻辑,也是草原人的逻辑。
在看到白音宝力格回到草原的时候,我总是有着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他从另一个世界而来。不错,草原是蒙古人的家,往往草原人的一生,都是度过在他们挚爱的草原上。草原和城里的生活离得那么远,远到那仿佛是两个世界,那不仅仅是地理的隔阂,更多是心灵上的远离。白音宝力格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又用从那个“城里的”世界“学到”的法则来度量他最挚爱的草原。于是,两个世界的冲突就产生了。这本是两个世界文化的摩擦,却成了索米亚和白音宝力格的悲剧。在片尾,我总是有这种感觉,如果白音宝力格没有进入那个“汉人”的世界,那么,事情会有转机吗?或许,草原的胸怀会使他容纳索米亚和琪琪格吧。但是,时间终究不能回转〃〃〃〃〃〃
难以接受事实的白音宝力格走了,那是一种陷入矛盾的逃避。当黑骏马在车子后面追逐白音宝力格,那不仅仅是黑骏马的不舍,还是奶奶和索米亚的不舍,更是白音宝力格内心对草原的依恋。
转瞬12年,白音宝力格又回到了草原。或许是多年的蒙古歌手
生涯让他对草原渐渐理解,或许是对奶奶和索米亚的思念让他难以释怀,或许是多年远离草原的心灵漂泊让他无所适从,或许是时间冲淡了一切。但不管怎么说,他回来了。
从小生在草原长在草原,草原的一切,已经深入他的血脉。或许,他终于懂得了草原。我能看到的,是一种草原文化的回归。心灵漂泊多年,唯有草原才是他心灵的根,草原才真正是他发出歌声的地方。汉文化对白音宝力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却终究不是他的心灵最终栖息的地方。草原,草原!她的孩子终于回来了。
白音宝力格,从冲动到理性,从怨恨到原谅,从青涩到成熟。当他接受了琪琪格,在我看来,此时他的心灵终于又回到了草原,回到了这让他真正依赖的地方〃〃〃〃〃〃
理性的声音:建国之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渐渐频繁。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之间的矛盾,也渐渐凸显。文化归属感的问题,让人们窘迫。终于,随着人们渐渐成熟,他们最终完成了自身文化的归属。个人认为,《黑骏马》的故事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展开〃〃〃〃〃〃
纯属个人观点,可能存在谬误,还请斧正。
3月14日写于北京
第五篇:黑骏马影评
醇厚悲惋的民族牧歌 ——电影《黑骏马》影评
当我从广阔无垠的湛蓝天空、辽阔壮美的碧绿草原、醇香浓厚的马奶佳酿、热情淳朴的民族风情以及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中抬起头的时候,已深深地被《黑骏马》中描绘的内蒙古大草原独特的风俗人情、壮丽的风景、丰富多彩的人文故事所折服。就像是聆听了一首北风带来的美丽歌谣,余音时时缭绕在耳际;亦或是喝了一杯来自遥远草原的马奶酒,口中酒香四溢,令人流连忘返。
电影《黑骏马》也叫《爱在草原的天空》改编自中国著名作家张承志的同名小说,由谢飞担任导演、来自蒙古草原的歌手腾格尔担任主演,饰演白音宝力格一角,并亲自为影片配乐。影片以鲜艳生动的质感画面、简练真切的台词语言、扣人心弦的剧情呈现,揽尽了辽阔坦荡的草原风光,也捕捉到了草原上强纫豁达的生命力,呈现出一种宽阔的胸襟。让我在感受大草原宽广博大胸怀的同时,油然而生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淡淡的伤感,这部具有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和深刻的现实感的作品,带给观众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带给人们对生命、生活、乃至凝重的草原文化的深刻思考。
淳朴热情的民俗风情。提到“草原”一词,相信很多人都会将其和“热情好客”、“勤劳朴实”、“质朴爽朗”等词联系在一起,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辛勤抚育白音宝力格和索米亚的那位慈祥的奶奶。这是一个地道的蒙古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充满智慧。索米亚和白音宝力格在奶奶的照料下快乐的生活,好像日子永远没有忧愁和悲伤。“小马驹,小牛犊,还有白音宝力格,奶奶都能养得活。”奶奶笑着对他们这样说。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对待生命的热爱,怎样的骄傲!电影对“奶奶”这一形象的生动刻画,正是这祖祖辈辈深深扎根的北国华夏肥沃土壤的蒙古民族深入灵魂深处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的真实写照,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值得珍惜的。这种对生命的崇尚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奠定了影片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历史延伸。
真挚凄美的爱情悲剧。影片最不容忽视的亮点便是白音宝力格和索米亚的爱情故事。年轻的白音宝力格无法接受青梅竹马的索米亚突然怀孕的事实,他认为那是一种对自己的“背叛”,并且难以理解奶奶对索米亚怀孕的淡然,也难以理解奶奶对自己去杀希拉行为的阻止,这是根植于蒙古族民族文化中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对女性权利的践踏,对青春和爱情的残酷扼杀。《黑骏马》本是蒙古族的一首古老的民歌,这首民歌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正像我们这篇小说的故事一样,但观众非常清楚影片的意图绝不仅仅是向我们单纯地讲述这个故事。多年后,回到草原的白音宝力格总是有着一种“好像他是从另一个世界而来”的奇怪感觉,他用在外面世界学到的法则来衡量他所生长的这片广阔土地上的世界,这便是冲突的根源。而当白音宝力格找到索米亚的时候,那个天真质朴的索米亚,变成了一个相对懦弱却又善良的少妇。而他对索米亚的私生女琪琪格的接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他内心的回归,此时他的心灵终于又回到了大草原,回到了他真正依赖和热爱的地方。传统女性的悲凉命运。如果说白音宝力格和索米亚的爱情悲剧的根源是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话,那么它对影片中的两位女性人物——奶奶和索米亚的命运更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索米亚的悲凉命运不仅包括她个人的爱情悲剧,还饱含她少女时代所受的羞辱以及艰难的婚姻生活。在遭受希拉的玷污后,她不仅要忍受奶奶情理之中的淡然态度,还要承受白音宝力格的愤怒和分离,她独自跋山涉野安葬死去的奶奶,婚后承担繁重的家务,抚养多个孩子,还要忍受丈夫经常性的醉酒和对琪琪格的漠视和虐待。索米亚是蒙古民族封建文化思想的牺牲品。而白音宝力格的奶奶,那个既是封建传统礼教的牺牲品,又是封建文化传统的捍卫者,她一直有自己的准则和信仰,她说:“女人能生孩子有什么不好,这种事我见得多了,事情总会过去的”。是啊,事情已经发生了,一个诞生的生命没有不去珍惜的理由,这就是奶奶的逻辑,也是草原人的逻辑。这两个人物形象是这个民族女性悲凉命运的缩影,一代代人按照这样的逻辑哺育和生长,世世代代延续着这个古老民族的血脉。
影片的结尾空旷悠长,给人无尽的回味与遐想的空间,正如张承志在小说中写到:“我渐渐感到,那些过于激昂和辽远的尾音,那此世难缝的感伤,那古朴的悲剧故事;还有,那深沉而挚切的爱情,都不过是一些倚托或框架。或者说,都只是那灵性赖以音乐化的色彩和调子,而那古歌内在的真正灵魂却要隐蔽得多,复杂得多。就是它,世世代代地给我们的祖先和我们以铭心的感受,却又永远不让我们有彻底体味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