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书推荐】《曾国藩家书》
【好书推荐】《曾国藩家书》
供稿人:佛冈支行赖宏艳
书名:《曾国藩家书》,作者:曾国藩出 版 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具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即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主要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通过教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潜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扬坪(现属湖南省娄底请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清朝“中兴名臣,之一,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传世作品以《曾国藩家书》、《冰鉴》影响最大。
推荐理由:
曾国藩,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位毁誉参半的领袖,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功业无人可效仿。其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曾国藩的家书,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一生强调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为人处世终生“拙诚”、“坚忍”。持家教子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治军用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一部旧书虽展现一个以儒为体,以法为用,以黄老为权,以纵横为变的旧社会。但句句妙语,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
第二篇:好书推荐——《曾国藩家书》
好书推荐——《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 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 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后来者推崇其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毛泽东和蒋介石对曾国藩的评价
毛泽东与蒋介石是半个多世纪的“死对头”,但是,他们有时具有共同的见识。比方说,他们一样地心仪曾国藩这位清朝名人。
1917年,24岁的毛泽东在给友人黎锦熙的信中说:“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孙袁吾不论,独康有为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竟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以为本源者,倡学而已矣。唯学如基础,今人于学,故基础本源,时俱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蒋介石早年对儿子蒋经国说:“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
”
曾国藩家书的简介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曾国藩家书大致涵盖“修身,治学,治家,交友,用人,为政,治军”这七方面内容,今天主要介绍的是修身和治学和治家三部分。
一、修身——立志、坚忍
曾国藩的家书,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他从三十一岁起,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称为《过隙集》,“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不但内心反省,而且努力改正。《过隙集》刚写到第九天,他便猛省从前与某人结仇怨,错在自己当初“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当晚他即到某人住处“登门谢罪”。
长谈之後,又请吃饭。从此前隙尽释。自此曾国藩时时反求诸己,处处修德养望,在人格、声望等几方面,为日后的绝大事业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二、治学——有恒、专
曾国藩在家书中常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有恒乃第一美德”。他劝勉兄弟每日要有功课。“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曾国藩从道光十九年起,开始写日记,虽略曾间断,但时间不多;从咸丰八年六月起,到同治十年十一月就未曾中断过一天。即使行军、生病的时候也照记不误,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为止。曾国藩并非天纵之才,只是中等之资,他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确也得益于他的“有恒”。
他还指出,读书要牢记“专”字诀,也就是说,必须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纵观家书可知,这个“专”字有双重涵义。从战略层面上说来,曾氏主张:倘若认定自己要走学者之路,就要不受外界干扰,埋头苦学。他在晚年给儿子纪泽、纪鸿的家书中写道:“不可又想读书,又想中举,又想作州县,纷纷扰扰,千头万绪,将来又蹈我之覆辙,百无一成,悔之晚矣。”他明确指出,一个人,不能既想读书,又想做官;若想兼得“熊掌”和“鱼翅”,终将“百无一成”。
家书中谈及了许多具体的方法。例如“学时文”,“先须用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
三、|治家——爱子有道、治家有方
第一,不求子孙做官发财,只求后辈读书明理。
第二,绝骄奢淫逸之风,养勤俭谦劳之气。曾国藩位列三公,拜相封侯,但他从不为子女谋取钱财。他认为,与其给子女留一份富足的财产,不如给他们良好的习惯,要求他们轻钱财,重学问。
第三,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对子女,无论是读书还是做人,曾国藩不是一味说教,而是身先垂范。他长年在外,无法直接督促子女,写信是曾国藩教育子女的主要手段。
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
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由于曾国藩治家有方,在《家书》的熏陶下,曾氏后代英才辈出。曾国藩家族,至今190余年,绵延至第八代孙,240余人中,代代有英才,他的九弟曾国荃成了有名的军事家(只是其德行不如曾国藩);他的大儿子曾纪泽成了著名的外交家,在收复伊犁地区的中俄谈判中据理力争,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小儿子曾纪鸿是数学家,著有《对数详解》、《圆周率考真图解》等;第三代中,长孙曾广钧是诗人,三孙曾广铨是外交家;第四代中,曾孙女曾宝荪为我国第一位在国外获得学位的女子,后来致力于中等教育,曾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曾孙曾约农是伦敦大学博士,教育家;曾氏四弟曾国潢的曾孙女曾昭燏是伦敦大学硕士,考古学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国潢的曾孙曾昭抡是美国MIT博士,化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高教部副部长,其妻俞大姻是曾氏的曾外孙女,著名的英语教授。第五代中,玄孙女曾宪植早年投身革命,曾任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叶剑英夫人;玄孙曾厚熙是著名画家。„„
第三篇: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 【养心】
1.能慎独,则内省不疚。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2人生第一自强-养心。
3总要养得胸次博大活泼,此后当更有长进。4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5但讲阔大者,最容易混入散漫一路。遇事蛮干,毫无条理,虽大亦奚足贵?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则器局宏大,无有流弊者耳!6.脚踏实地,求精而不求阔。二.【立身】
1.《中庸》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最主要的就是把不明白的变明白,不坚强的变坚强。2.早起也,有恒也,重(稳重)也,三者皆尔最要之物。
3.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办事圆融,行得通也。4.稳扎稳打,机动则发。5.才识平常,断难立功。
6.志大才疏,有心无力,故无成。7.无实学而有虚名,自知当有祸变。8.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
9.人之气质,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10.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11.读书以训诂为本,事(侍)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三.【奋进】
1.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2.困时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由亨通精进之日。3.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4.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5.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6.仅因为小小的科举考试不中就发牢骚,我私下也笑你志向不大,心中所忧虑的事情也不大。……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7.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8.光阴难得,一刻千金。
9.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10.凡全副精神专注一事,终身必有成就。凡人作一事,首尾不懈。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行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精神愈用愈出,智慧愈苦愈明。四.【日日恒常】
1.诸弟须日日用功,万不必作叹老嗟悲之想。
2.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力思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一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尔。
4.每日有常,自由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忽换彼书尔 5.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6.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宜有始有终。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7.大凡一件事,没有志气做不成,不坚定也做不好。
第四篇: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的《家书》,虽然我只是匆匆翻看了几篇,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中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想读读曾国藩的《家书》,但是总因为一些事而搁浅,今年暑假,得偿所愿,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品读一番。
公元1825年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从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曾国藩家书解读》讲述了:正如人生成长的阶段不可超越一样,生活的历练与世事的洞明是获取生活智慧和人生体悟的炼狱,更是走向人一生通达化境的必要旅程。跟随曾氏的朝圣之旅,感受一个生命的人生轨迹,参透一种人性的生命智慧,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你我正在寻觅的思想捷径。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读《曾国藩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邓小平同志晚年提
出的诸多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容乐观。现在不少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做出哪些贡献,这就是教育。旧时代的《弟子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非常6+1”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更何谈“平天下”?
掩卷深思,曾国藩能够在清代这个封建社会的末期成就一番事业,帮助腐朽的清王朝苟且残喘60年,并被称作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倡导洋务运动的先锋。通过阅读他的家书,或许也可以看到他成功原因的端倪。我读过这本书后,深切感受到一个人想要成材确实不易。以前说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在曾国藩看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关心的应该是自身的努力,如果付出之后如果没有回报也要用坦荡胸襟以面对。他所讲的很多为学修身之道是不带有任何历史色彩和阶级特性的金石之言,对于我们年轻人的成材帮助很大。最后,我诚恳的向大家推荐这本并不是长篇大论,没有精工巧思但是充满朴素人生哲理的书,因为从它当中大家肯定可以淘出属于自己的黄金。
第五篇: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读 书 心 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在曾国藩家书中,关于读书、交友、个人修身、处理家庭关系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通过阅读,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曾国藩常以早起为生活的起点,他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他认为早起为人接触一天的开始,若人一开始就便显得疲惫不堪,何以应付繁琐的公文和自我学业的充实,所以早起也是人有朝气的象征。
曾国藩以善待亲族邻里为居家法宝, 可见他深知人与人之间,息息相关。绝不可能独善其身,或独善其家,所以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显得更为可贵。周济亲族.善待邻里,也是曾国藩显达时一直抱持的待人态度。
曾国藩不仅从小喜欢读书,而且在他做官后,仍然坚持读书。因此,他在读书实践中,有自己的亲身体会: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古人把读书与习字作为读书的两个重要方面,不可偏废,两者不可懈怠。曾国藩以书信的方式,先是为弟弟们,后为他的儿子们传授读书的方法。
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
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
曾国藩对习字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教育弟弟们:“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习字,也是古人读书的必修课。书法也是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曾国藩在给沅、季两个弟弟的信中说:“沅弟的字骨劲秀丽,得力于你的天份,写得极稳。归之于你的练习。”
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
曾国藩虽然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仅就他个人品质、修养来说,还有许多过人之处,可供后人学习。我读曾国藩家书之后认为,“修身之道”是他的思想基础;他的“处世之道”、“交友之道”、“用人之道”、“教子之道”、“为政之道”等等,都是来自他的修身之道。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有许多“劝学”之言,读书,就是掌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诚意,乃是身体力行,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这些观点充分反映了曾国藩对人、对事乃至对社会、对自然界的朴实的认识。
他在劝告兄弟相处之道时说:“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不是兄弟。”
这段话告诉我们,兄弟间要讲友爱,相互尊重,平等相帮,此外,在家族中,不应有愚蠢和贤能之分,各有长处,各有不足,取长补短。曾国藩是在劝告兄弟,也是在警告自己。
曾国藩又说:“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这段话谁人都知道:家和万事兴。相互尊敬,相互爱护,相互关怀,这是兴家之道。如今,我国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家庭不也有这样的观点吗?
曾国藩把做事要谨慎,对人要谦谨,作为人生载福之道:“凡动口笔,厌人之俗,谈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讨厌他人的俗气,嫌弃他人的鄙薄,议论他人的短处,揭露人家的失败,这全来自骄气。骄者必败,这是做人必须时刻注意与警惕的大问题。骄气乃人生大忌也!
曾国藩告诫各兄弟:“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
在人人都谋升官发财,人人都唯权势追逐银两,在贪婪、搜刮百姓的官吏处处可见的封建时代,曾国藩却立志,不以做官发横财,俸禄有余用来接济穷人,着实可敬。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决定他忠实地维护封建主义制度,忠实地效力于封建皇帝的权力。但他也有另外一面,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良好的品德,并把它传承给他的家人乃至后代。正像他说的那样:“余生平略涉儒家先人之书,且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
“修身之道”系曾氏的思想基础。曾国藩又把儒家思想作为自己品德修养的典范。仅就曾国藩个人品质来说,仍有许多过人之处。要想树立品德,得先要去掉奢求之心;要想造福,得要去掉嫉妒之心。这也是当代人应该加强的一种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