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
第一,读书习字依旧为修身之本。
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读书的著作。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这不是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它的深层意义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这不仅能了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先学一体,然后再顾及其余,看来,也是在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
再看看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我就汗颜: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经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前三条是为读书做的准备。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最重要的,读书不能以浮躁之心读,更要重视做读书笔记、随手摘记、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第三,修身方成君子
曾国藩的人生目标---内圣外王。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是禽兽。圣具体指诚信,自律,俭,勤,公正,躬身亲入等;外王指的是有理想,志向高远,意志坚定,有毅力,有忍耐力。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首先是诚,为人表里如一;第二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端庄严肃有威严;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空话、假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行事。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刚了则会折断。刚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进取,柔不是痺弱,而是虚心谦让。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
每个人品评历史人物总是纵观其一生,评论其功过,比如曾国藩最后大战太平天国,一统湘军等等。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不是评论员,也不是历史学者,自己的资历就读书、修身这两点就够我学之一生,受之一辈了。
第四,治家而平天下
曾国藩的治家四法可总结为以下四点:耕读为重,祭祀为孝,习于勤劳,善待亲邻。
中国是历经千年的农耕大国,重农思想也贯穿了曾国藩这样的大员。曾国藩训诫子弟,宁可世代为耕读之家,也不愿沦为玩世不恭的宦官子弟,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与诸弟书》中说:“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重视孝道的他以祭祀为敬孝道的方式。自古以来,中国人最讲求对祖先的祭祀.因为追念远祖,深怕有辱先人,自然不敢为非作歹,自我的德性便能做到朴实厚道.所以曾国藩对于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常交待其夫人必亲自办理.。
此外,他同样认为人需要勤,常以早起为生活的起点,他在《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与纪瑞书》中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人绝不可能独善其身,或独善其家,所以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显得更为可贵。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廿一日与诸弟书》中说:“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素志也。”可见周济亲族.善待邻里,也是曾国藩显达时一直抱持的待人态度。
《曾国藩家书》所涉及的内空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际,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都无不展示着一代英豪的超人远见。见贤思齐,我们对他的理念有所借鉴,也必然有助于人生的进步与升华。
第二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读书内容:《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著)一直以为《曾国藩家书》是类似家训什么的,翻开才发现,原来是一封封写给家人的书信。在信里,他不是那个叱咤风云的一品大臣,只是一个漂流异乡、努力打拼的游子,通过十天半个月一次的信笺,殷殷维持着与家人的联系,“使游子如神在里门”。纸上书间,仿佛他还在祖屋大宅,为人孙子,对长辈晨昏定省,连寿具每年加一道漆也要落实;为人兄长,对兄弟指点学业,科考、求学、拜师乃至课程都事无巨细;为人家戚,关心姐妹身体起居和做人处事之道,关注乡间田宅婚嫁之事,甚至希望家人在信中将“各族戚家,尤须一一示之”。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从一个翰林院检讨,先是“十年七迁,跃升十级,成为二品大臣”,后来剿太平军、开展洋务运动,最终攀上清史上汉人文官之最高峰,死后获得清朝文官最高谥号——文正公,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其实从他的家书中就可以窥伺其“齐家”之道。以小见大,以齐家看治国,道乃相通,我想,这也是《曾国藩家书》如此受后人追捧的原因罢。略摘一二为感。“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 从家书上看,当时曾国藩之四弟六弟约摸十几二十岁的样子,就像我们现在的高中生,十年寒窗,所待一时。但那时候的科考难度也不小,加之考的都是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只凭阅卷官之一己喜好,偶然性更大,所以历朝历代多少传世才子亦名落孙山。这四弟、六弟也是好几次没有考上了,这“怅怅然”不知说他二人还是曾国藩自己,总之大家都颇为遗憾。纵然心怀遗憾,曾国藩仍在书信里给两个弟弟宽慰——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卫身莫大于谋食⋯⋯食之得不得,究通由天做主,予夺由人做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做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 又回到那个老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现在的孩子们很辛苦,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书包,早出晚归,放学后要培优,周末赶场上辅导班,幼儿园里就能看见一大片架在小小鼻梁上的厚厚的玻璃片,然而他们比之前的人真正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吗?到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一说起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在各行各业都算是绝对的技术骨干,恢复高考后的那些大学生多数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读书笔记反而到了现在,学生们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学习难度越来越大,反而大学生不值钱了。一大批孩子到了十七八岁甚至煮面洗衣都不会,离开了父母无法独立生活,本科生吐槽着毕业就失业,哪怕研究生也有很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能宅在家里玩游戏啃老的,让人不禁要问:辛辛苦苦寒窗苦读,到底是为了什么? 记得南先生在《论语别裁》一开始就说,书本知识不等于学问,学问首先是要学会立身做人,也就是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的“进德之事”,要想成龙成凤,首先得确保能成人,在这样的基础上,倘有余力,再学赖以傍身的知识,也就是“修业之事”。文字发展到清朝,基本上已经非常白话了,所以不用翻译,也大概知道曾国藩关于“卫身谋食”的观点,不多赘述。只是想到六月流火,马上快高考中考了,估计也将有很多家长孩子会度过几个不眠之夜,但就像曾国藩所说,撇开立身成人不谈,在修业方面,学习考试,最终是为了一个职业,而职业,是为了谋身之道。你最终考取什么学校,求得什么职业,这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或者考试时候身体突然不适,又或者人品爆发,猜的都对了,再或者一念之差,就是线上线下的天渊之别。这些都是未知因素,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靠天成的事终究是没有十足把握的,那我们可以确实把握的是什么?是“业”,是我们自己实实在在掌握的学业知识。这是谁也拿不走的财富和储备,没有机巧,没有运气,连老天也不能夺走。在这方面,你可以自豪地宣称:“我命由我不由天。”没有人是具备过硬的本事而找不到饭吃的,那些找不到工作的,那些啃老的,那些咒天骂地怀才不遇的,那些在街上乞讨为生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懒于学业,或学业不精的,另一种是看不起自己的业,耻于赖以为生的。所以,在即将到来的这场六月大考中,不管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对你的人生都不至于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你的饭碗,你的未来,不在于一张通知书,而在于你自身的修业。业从何修得?——业精于勤,荒于嬉。这是曾国藩给自己的课程,也是他在给弟弟们家书里给他们布置的作业,时过经年,虽然有些没办法做到,但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静坐:我们身处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的心也几乎很难静下来。忙碌之余,但凡有点时间,轻轨上、马路上、候机室,人人都是低头族,唯恐浪费了一点儿玩乐的工夫。“静”,于我们,竟然成了有钱也难以买到的奢侈品,现在开始,能不能给自己一个时空,让自己静静,须臾也好。早起:今天还收到一个朋友的善意提醒,说“晚上不睡叫耗伤阳气,早上不起叫封杀阳气”。颇有所感,往往有时候早上因事不得不早起,那天精神还特别旺盛,倒是周末,起居没有规律,反而整天昏昏噩噩,似怎么也睡不醒。之前也看到有文章说,一天24小时也是有节气的,早上三点惊蛰一过,就是一天的“春天”来临,“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早一切身体机能都处于蓬勃的状态,所以睡眠以晚九朝五精神最好。也尝试过一阵,并没有想象中艰难,可惜没有坚持,可以考虑恢复如此作息。读书不二:古人读书讲究点读,就是一边看书,随时用笔圈点朱批,一边读一边做笔记,这样一遍读下来,比我们草草翻阅十遍印象都更深,也更容易得其精髓,并且就是按照这样的精读方法,古人读书也是往往一本书手不释卷,要读上个十遍二十遍,甚至更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便是这样来的。所以我们小时候老师常常说我们读的“望天书”,那哪里是读书呢,读字罢,且还不乏白字。我们嘲笑掰包谷的猴子,一路掰一路扔,最后两手空空,回头看,我们的读书何尝不是如此可笑?我们现在的新书出版量每年递增,但是,你读过的那些书,你确定都还记得吗? 读史:以前没有那么多天文地理、领导艺术的书,古时候的皇帝,老师教他们的教材就是史书。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知兴替。历史往往是惊人的重复,所以我们不要觉得历史中考高考占分不多,就不去研读。读史,就是读浓缩的社会,这是一种修为,而最关键的,是要持之以恒,“虽有事,不间断”。我们往往给自己一个借口,“今天工作太忙,没时间,算了”、“今天身体不舒服,算了”、“今天累死了,算了”„„但是你看,历史日日向前,可曾因为我们工作忙、身体不舒服、太累而稍歇一日?再忙、再累,太阳每天都会准时升起,给自己找借口的人,他的人生也无非两个字——“算了”。写日记、日志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这几条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整理,善于总结。我们总是到了年末、又或到了暮年才失口惊呼:“时间都去哪儿?”如果你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都有所梳理,你的人生一定不会迷茫散乱,当别人懊悔慨叹的时候,你可以很骄傲地回答:我的时间都有刻痕。谨言:还是那句话,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沉默是金。借曾文正公之课程,再次自勉。
第三篇:《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理财篇》读书笔记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
其所以怨男者有故。丁酉在家教弟,威克厥爱,甲可怨一矣。云亥在家,未尝教弟一字,可怨二教矣。临进京不肯带六弟,可怨三矣。不为弟择外专,仅延丹阁叔教之,拂厥本意,可怨四矣。明知两弟不厄家居,而屡次信回,劝弟寂守家塾,可怨五矣。
【笔记】自我批评得很真诚!
谕纪泽·宜教家人勤劳持家
字谕纪泽儿,胡二等来,接尔安禀;字画尚未长进,尔今年十八岁,齿已渐长,而学业未其益,陈岱云姻伯之子,号吉生者,今年入学,学院批其诗冠通场,渠系戊戌二月所生,比尔仅长一岁,以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遂尔勤苦好学,少年成名,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佚乐,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吾忧尔之过于佚也。
【笔记】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担心,“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说的太对了,之所以年轻的时候不能太安逸就是因为太安逸就会产生淫心,生出祸事。
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
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比我尤甚,此是败家气明,嗣后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检拾,以为儿侄之榜样,一代疏懒,二代淫佚,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四弟九弟较勤,六弟季弟较懒;以后勤者愈勤,懒者痛改,莫使子侄学得怠情样子,至要至要!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笔记】“一代疏懒,二代淫佚,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所谓享受生活永远都不是停止勤劳的借口,即便自己不出事,在子孙辈也会出事。
致四弟·得两弟为帮手
纪泽看汉书,须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热,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甲五经书已读毕否?须速点速读,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终身未能读完经书。吾乡子弟,未读完经书者甚多,此后当力戒之。
【笔记】曾教导儿子的读书方法,暗合朱子的“大火猛煮,小火慢熬”理论。
禀父母·在京事事节俭
家中诸务浩繁,四弟可一人经理;九弟季弟,必须读书,万不可耽搁他,九弟季弟亦万不可懒散自弃,去年江西之行,已不免为人所窃笑,以后切不可轻举妄动,只要天不管,地不管,伏案用功而已,在京时时想望者,只望诸弟中有一发愤自立之人,虽不得科名,亦是男的大帮手,万望家中勿以琐事耽搁九弟季弟;亦望两弟鉴我苦心,结实用功也,【笔记】作为兄长的拳拳之心,都在字里行间。
致诸弟·述接济亲戚族人之故
史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阀东南,未有常全而不阙者,剥也者,复之机也,君子以为可喜也!也者(左女右后),之渐也,君子以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川!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平?
今吾家椿萱重庆,兄弟无故,京师无比美者,亦可谓至万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阙斋,盖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此则区区之至愿也,家中旧债:不能悉清,堂上衣服,不能多办,诸弟所需,不能一给,亦求缺陷之义也,内人不明此义,而时时欲置办衣物,兄亦时时教之,今幸未全备;待其全时,则吝与凶随之矣,此最可畏者也!贤弟夫媳诉怨于房闼之间,上是缺陷,吾弟当思所以弥其缺,而不可尽给其求,盖尽给则渐几于全矣。吾弟聪明绝人,将来见道有得,必且韪余之言也。
【笔记】求阙斋,等到都圆满的时候,就是祸患的开始。
第四篇: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 【养心】
1.能慎独,则内省不疚。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2人生第一自强-养心。
3总要养得胸次博大活泼,此后当更有长进。4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5但讲阔大者,最容易混入散漫一路。遇事蛮干,毫无条理,虽大亦奚足贵?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则器局宏大,无有流弊者耳!6.脚踏实地,求精而不求阔。二.【立身】
1.《中庸》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最主要的就是把不明白的变明白,不坚强的变坚强。2.早起也,有恒也,重(稳重)也,三者皆尔最要之物。
3.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办事圆融,行得通也。4.稳扎稳打,机动则发。5.才识平常,断难立功。
6.志大才疏,有心无力,故无成。7.无实学而有虚名,自知当有祸变。8.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
9.人之气质,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10.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11.读书以训诂为本,事(侍)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三.【奋进】
1.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2.困时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由亨通精进之日。3.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4.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5.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6.仅因为小小的科举考试不中就发牢骚,我私下也笑你志向不大,心中所忧虑的事情也不大。……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7.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8.光阴难得,一刻千金。
9.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10.凡全副精神专注一事,终身必有成就。凡人作一事,首尾不懈。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行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精神愈用愈出,智慧愈苦愈明。四.【日日恒常】
1.诸弟须日日用功,万不必作叹老嗟悲之想。
2.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力思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一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尔。
4.每日有常,自由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忽换彼书尔 5.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6.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宜有始有终。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7.大凡一件事,没有志气做不成,不坚定也做不好。
第五篇: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的《家书》,虽然我只是匆匆翻看了几篇,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中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想读读曾国藩的《家书》,但是总因为一些事而搁浅,今年暑假,得偿所愿,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品读一番。
公元1825年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从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曾国藩家书解读》讲述了:正如人生成长的阶段不可超越一样,生活的历练与世事的洞明是获取生活智慧和人生体悟的炼狱,更是走向人一生通达化境的必要旅程。跟随曾氏的朝圣之旅,感受一个生命的人生轨迹,参透一种人性的生命智慧,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你我正在寻觅的思想捷径。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读《曾国藩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邓小平同志晚年提
出的诸多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容乐观。现在不少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做出哪些贡献,这就是教育。旧时代的《弟子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非常6+1”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更何谈“平天下”?
掩卷深思,曾国藩能够在清代这个封建社会的末期成就一番事业,帮助腐朽的清王朝苟且残喘60年,并被称作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倡导洋务运动的先锋。通过阅读他的家书,或许也可以看到他成功原因的端倪。我读过这本书后,深切感受到一个人想要成材确实不易。以前说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在曾国藩看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关心的应该是自身的努力,如果付出之后如果没有回报也要用坦荡胸襟以面对。他所讲的很多为学修身之道是不带有任何历史色彩和阶级特性的金石之言,对于我们年轻人的成材帮助很大。最后,我诚恳的向大家推荐这本并不是长篇大论,没有精工巧思但是充满朴素人生哲理的书,因为从它当中大家肯定可以淘出属于自己的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