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正确看待当代中国国情的三个没有变
如何正确看待当代中国国情的三个“没有变”
摘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中强调指出三个“没有变”,三个“没有变”相互关联,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的逻辑统一体。正确理解三个“没有变”可以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位置以及存在的问题,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所以,必须坚持“ 中国道路” 的价值导向不动摇;必须坚持“ 改革开放” 的战略导向不动摇;须坚持“ 基本路线” 的路线导向不动摇。
关键词:提出,基本含义,意义,实践要求一、三个“没有变”的提出及逻辑关联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三个没有变”的历史方位,对于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三个没有变”质的规定性分析,不难看出,“三个没有变”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又是生产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不发达这
一本质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则是由这一本质特征决定的,是这一特征在国际地位上的反映。三个“没有变”相互关联,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的逻辑统一体。
二、准确理解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含义
(一)基本国情没有变
讲“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即本质特征没有改变。尽管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和发展,但不尽完善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仍然阻碍和桎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立合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还相当漫长,任何急于求成的社会制度变革都是有害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
(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讲“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是讲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不足仍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唯一出路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不断做大财富蛋糕。
(三)国际地位没有变
讲“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是指我国的国际身份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尽管经过30 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2010 年我国GDP 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 只
排在世界的第95 位;虽然我国减贫成就巨大,居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但按国家统计局2010 年数据,我国仍有1.5 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虽然我国国际地位有了较大提升,但没有根本改变在世界经济政治中受发达国家制约的境况。
三个“没有变”的科学论断,让我们不要陶醉于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让我们不要为国际国内各种批评中国的言论所困扰,紧紧扭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关键,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改革和调整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让我们不要头脑发热,不要“中心漂移”,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一步筑牢国家发展繁荣、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
三、准确把握三个“ 没有变” 的意义
(一)三个“没有变”的判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清醒地认识了我国的国际身份和地位,对于排除各种干扰,避免对我国国情现实的误判和发展道路选择上的重大失误,避免陷入敌对势力设置的战略陷阱等,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二)把握三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有利于排除各种社会思潮干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应该看到,经过20 世纪50 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经过30 多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引导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道路与旗帜。尽管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期,出现了“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发展特点,但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础上的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大政方针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指南。越是在社会复杂多变、急剧变化时期,我们越要保持头脑清醒。
(三)把握三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有利于防止在现代化建设中脱离实际的盲动行为。目前,社会上一部分人和部分党员干部对现阶段我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存在一定的盲目乐观。对于这些认识,三个“没有变”给予了振聋发聩的警醒。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奋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四)把握三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有利于规避敌对势力设置的战略陷阱。当前,世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关系分化组合,新旧力量博弈加剧,各种利益摩擦和矛盾冲突不断,一些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各种牵制遏制和西化分化活动,进行战略围堵,进行文化渗透,扰乱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试图迫使中国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定位,搞乱我国发展战略。对此,我们必须谨记三个“没
有变”,不被国际敌对势力的各种干扰所迷惑,警惕和防止“被发达化”。这中间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中心漂移”,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一步夯实民族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
四、如何贯彻三个“ 没有变”
(一)必须坚持“ 中国道路” 的价值导向不动摇。正是因为三个“ 没有变”,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条件和依据仍然存在,因此坚持这条道路的价值导向不能动摇。正如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必须坚持“ 改革开放” 的战略导向不动摇。正是因为三个“ 没有变”,为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持续不断地改革一切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部分。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坚持三个“ 没有变”,就是必须坚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三)必须坚持“ 基本路线” 的路线导向不动摇。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四项根本要求,第一项就是必须长期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决不能动摇。三个“ 没有变”,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发展的一个“ 不能变”,那就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长期不能变。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去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问题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问题
不知不觉,我们走进大学的校园已经一年了。时间飞逝,还有v三年我们就要走向社会,走向自己崭新的生活。三年时间很长吗?不!时间如水,东流而去,不舍昼夜。光阴就在我们的嬉笑玩乐,顽强拼搏中,潺潺逝去了。
现在的我们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小王子、小公主,我们不知道现实社会中的人情冷暖,激烈竞争,我们还很天真。然而,三年之后,我们能否适应这个万变的社会,在社会中生活而游刃有余?三年的时光能否让我们真正成长起来,开创自己的世界?我们不小了,这个时代也不容许我们在继续放任自己玩乐下去,形势是严峻的。
随着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大学生就业不难才是怪事,“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
尽管如此,中国教育部决定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表面上看,研究生扩招能提高大学生学历层次,可以缓解就业难。但是,如果不清理高等教育积弊,扩招研究生来应对就业难将是饮鸩止渴,使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大学毕业生多,市场需求少,要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就只有依靠社会关系,尤其是在报考和录用公务员方面。通俗地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父母在社会上是有权有势有钱的,子女肯定能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虽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不准妻儿等直系亲属到本单位工作,但是中央政府不能禁止朋友安排我的子女,我安排朋友的子女这样的友情交换。
教育部长袁贵仁曾强调加强创业教育,优化政策环境。毕业生自主创业可以接受有补贴的创业培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但是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从事的多是规模小的个体经营的行业,成功率低。而且,自主创业只适合少数人,具有创业素质和条件的人毕竟很少。依靠创业只能缓解就业难,要根本解决就业难问题基本上是天方夜谭。v
中国严峻就业形势未来四大趋势具体是: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今后几年,城镇需要就业人数每年仍将保持两千四百万人以上,而现有经济结构条件下,按经济增长保持百分之八的速度计算,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仅一千一百万人,供大于求缺口一千三百万人左右,矛盾十分尖锐。
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去年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未就业有两百多万人,从今年到二○○八年,国有企业关闭破产还会涉及三百六十万职工,纳入新政策范围的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四百万人。
三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资源枯竭城市就业问题解决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力总体素
质偏低问题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短缺现象尤其严重。同时,国际贸易磨擦、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变数,也将对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产生影响。
四是来自新成长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领域转移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预测,未来几年,城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每年都将超过一千万人,今年达一千六百零三万人。今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七十五万人,按初次七成就业率计算,年内可能有一百二十四万人无法当期就业。农村尚有一亿左右富余劳动力,按“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每年要转移就业九百万人。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国家很关注的问题近些年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这些措施下,很多大学生都实现了就业,成为了这些措施的收益者,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还是有很多的大学生没有能够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实现就业或者是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来回报社会,来回报自己的父母,根据一些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1、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2010是较之前最为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2011年的就业情况就更难以想象。
2、就业的供求不平衡。虽然2010届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不如2009届大学生那么严峻,但是他们的境况也不好过。虽然招聘大学生的企业的数量有所增多,质量也提高了,但是他们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我们殡葬行业,亦是如此。08级顶岗实习情况也不乐观。
3、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过于集中。在网上和一些调查数据显示,有64.9%的被调查者就业意愿集中到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其中把外企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33.8%,把政府机关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31.1%;以下依次是合资企业12.2%,国企9.5%,科研机构6.8%,自主创业4.0%,学校和军队各为1.3%,而民营企业为零。就业意愿集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高校毕业生择业意愿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毕业后愿意到其他中小城市工作的比例较低。调查中发现,无论其生源地是哪里,高校毕业生都不愿离开上学地就业,如前所述,甚至有高达62.2%的被调查对象即便在本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2)对职业发展前景和薪水的注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当前有些城市提供就业岗位的主体——中小企业,尽管人才缺口比较大,但大学生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会将其作为就业对象。
4、政府引导学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力度不够,未能有效分流城市就业。尽管中央于2005年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引导学生就业的政策方针,但总体来说政府引导众多大学生到最需要人才的基层、西部偏远地区就业的效果并不理想。就以北京为例,据有关部门反映,从2004年以来,尽管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的学生逐年增加,但总体来说,其所占比例依然偏低。2004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仅
有2.3%的人员到西部地区就业,有3.8%的人员到基层就业,2005年分别为3.1%和3.7%,2006年分别为3.1%和5.0%。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
1、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将会导致对就业的有力拉动。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约为7.5%,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长将来自政府主导性支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9%。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70—80万个就业岗位,换言之,至2010年可以新增加700—800万个就业岗位。就是说,尽管面临种种不利因素,但如果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就会为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比较而言,高学历求职者的就业形势将会更为有利一些。
2、政府和全社会正在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增加就业的可能性;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落实和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等。
三、促进并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1、加大力度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目前基层和偏远地区经济落后,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匮乏,亟需吸纳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因此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工作的政策力度,扩大大学生输送人数,从而既支援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发展,又减轻大中型城市就业压力。基层或偏远地区也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颁布一些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本地支援经济建设。
2、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服务业是吸引专业人才、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要渠道。“十二五”期间,服务业从业人员持续增加,应该合理升级服务业结构,快速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扩大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丰富和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使各城市进入稳定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就业薪资期望偏高,就业意愿过于集中,不愿意离开大城市就业,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就业心态没有调整好的主观原因。
千万
第三篇: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历史责任心得体会
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历史责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机遇与挑战心得
作为历史学专业的辅导员,听王瑞璞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给予与挑战的讲座,别有一番韵味。近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使让我们清楚中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深感时代青年应当肩负历史的重任。
中国经济滞后有着历史根源。中华先民依靠“十千维耦”、“千耦其耘”那样的协作性劳动生产方式致使城市化进程的滞后,这不但导致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解体过程的滞后,还阻滞了市民阶层的成长。
中国经济面临挑战,环境、资源、能源、人口、就业压力、两极分化、腐败等因素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中国农业发展落后是中国经济落后主要原因。中国农业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与同期发达国家比,农业发展落后。在我国,由于劳动力资源丰裕、土地和资本资源稀缺,农业生产中劳动投入的边际生产力极其低下,在很多地区甚至出现了零值边际劳动的情形。其次,我国农业在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土地、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上则处于比较劣势,其根源在于科学技术落后,是中国经济滞后的又一重要因素。提高中国农业机械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要务。
人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自诩为知识分子的我们应当如何
肩负历史责任?就个人来说,将知识转化为劳动力,青年人应当不断汲取文化知识与技能,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恪守职责,追逐理想,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实现社会价值。
作为地方高校辅导员来说,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智育为主、德育为先”的思想,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与技能,从热爱家人、朋友、他人、社会到爱祖国,为中华崛起读书志向,涵养感染他人,专业知识回馈社会。
(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
第四篇:温总理“三个没有变”诠释中国和平发展之理念
温总理“三个没有变”诠释中国和平发展之理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在布达佩斯匈牙利科学院出席了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并发表讲话,强调自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中国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人民对中东欧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没有变,与中东欧国家发展互利合作的诚意没有变。
在庆祝建党90周年前夕,温总理的这次出访,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提出“三个没有变”的论点,再一次生动诠释了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和策略,体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负责任的形象始终如一。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给中国带来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者提出了“中国发达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等论断,其有意就在于让中国承担过度的责任。事实上,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发展中国家。温总理强调“中国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就是告诉国际社会,我们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承担着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尽的义务。即使我们坚持科学发展,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也会坚持不当头、不争霸、不称霸的战略,做国际社会最负责任、最文明、最守法规和秩序的成员。
中国重情谊的立场始终如一。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十分重视同世界各国保持健康友好的关系。特别是对曾经在困难时代给予我们宝贵支持的国家,更是十分珍惜传统的友谊。上世纪80年代末,中东欧国家曾经历一
场剧变。但我们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正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与中东欧各国的关系经受了考验。温总理强调“中国人民对中东欧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没有变”,就是表明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始终做一切爱好和平、主张正义了国家最真诚、最值得依赖的朋友、兄弟和伙伴。
中国求合作的愿景始终如一。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俨然成了一个“地球村”。中国是国际大家的一员,理所当然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可以说,中国越发展,就越需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越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对外关系的最大体会,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原因。为此,温总理强调“与中东欧国家发展互利合作的诚意没有变”,就是表明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合作是光明磊落的,是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真诚友好的。中国欢迎各国企业参与中国发展进程、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并以实际行动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
内政决定外交,外交服务内政。实践证明,只有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符合时代要求的和平发展道路,以改革开放的理念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同世界各国普遍发展友好伙伴关系,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胡军)
第五篇:观看《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的历史责任》心得体会
收看《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历史责任》
讲座心得体会 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
2012年3月30日,观看了《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历史责任》系列讲座,主讲人是中央党校原教育长,博士生导师,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发展中国论坛执行主席,著名经济学家-王瑞璞,主讲的内容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机遇与挑战。
讲座在全国高校设有200多个分会场,王老师用大量理论、鲜活的事例,为所有的师生上一堂生动的时事政治理论课,使学生对祖国的国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国家的崛起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当前的国情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从而鞭策广大学生,立志为国,刻苦学习,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理想民,成为祖国委以大任,负以重托的祖国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
王老师从三个方面讲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
首先王老师讲了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国在崛起进程中负有特殊的国际责任。但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中国在承担大国责任时必须非常谨慎,必须从中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同时要结合世界的共同利益。中国的大国责任应当更多地体现在贡献“软实力”上。承担大国责任不仅要关注世界共同利益,还要关注世界共同价值。加强同西方大国的协调,是中国承担好大国责任的关键。
在报告中,对于中国环境、能源、人口、等方面的阐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深深的警醒。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
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当前,中国正处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旧的制度规范需要改革和调整,新的制度规范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在新旧体制的交替和转换过程中,旧的体制可能已经破除,而新的体制没有建立起来,并且,新的体制可能存在漏洞或短板,它的完善也需要时间,这样,在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衔接、不配套的地方就会出现大量的体制缝隙和漏洞;
在讲座中,王老师还讲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结束近代饱受屈辱的历史和长年战乱的局面、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顽强奋进;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意气风发地建设新生活;我们党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其他各种不良风气有了滋生的土壤,并开始侵蚀部分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政治、社会、思想观念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利益冲突最激烈的时期,还是各种利益对处于“脱贫致富”过程中人们诱惑最大的时期,这对领导干部无疑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同时,在体制转型时期,体制缝隙和漏洞导致正向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反而出现了一种逆向的激励机制。有时候,秉公办事、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之士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甚至反受他人攻击;而拉帮结派、弄虚作假、鼠窃狗盗之徒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还反被提拔。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意志薄弱的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可能发生扭曲,廉洁自律意识就可能丧失。
当代青年是祖国发展和强大的生力军,青年的发展事关祖国的发展。青年在社会中成长要摒弃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在知识上、思想上以及精神上不断地提高自己,发现自身问题和不足,不断地完善自我。尽管当代青年在成长环境和生存环境上与历史青年不同,但历史青年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优良精神是值得当代青年去学习和弘扬的。当代青年掌握着国家前进的引擎,所以青年要把握好自己和祖国的前途,努力完善自我,认清当前形势,努力担当起青年应该担负起的责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