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故乡月
记忆里的月亮总是皎洁如玉大如盘
记忆里的月亮也总是和忙碌的秋收脱不了关系
记忆里的月亮还总是和美味的月饼连在一起
故乡里的月亮是用来照明的,是用来算日子的,也是用来教育孩子的。
在我年幼时每当夜晚来临时,交接的月光总带给我们无尽的欢乐。
依稀记得小时候月光洒在最黯淡的夜晚,遥望夜的尽头,年幼的我,却只想擦亮窗前柔柔的灯光。窗前有一束玉兰,黑色的蝴蝶一直向往着它的洁白,影子在灯下闪过,转瞬即逝。妈妈说,这是你那时候所能守候的唯一一丝诗意。
月光在窗外,只有月光熟知年幼的我从未袒露的心绪,被月光照亮,满满的温暖,月光在窗外,把我的心绪一端织就成一匹长长的淅沥,在月光中,一个个字符串起,成为一行行温暖的诗,让我的心蕊慢慢展开,不用再试图回忆,月光,就在眼前。
窗前的灯光,把对故乡的思念和斑驳的心情一起点燃,绽放一朵绚烂的水沥沥的花,花朵轻启皓齿,所有的语言流淌成一条情意绵绵的河。
我并不沉默,月光在窗外,飘飘洒洒,为远方的亲人送上熟悉而亲切的问候。窗下的芭蕉记住所有的话语,还有我们的梦,梦向圆收拢,却被一枚叶子分成了两片,灯光轻柔,玉兰清雅,我把叶子抖开,捧起那个梦,放在灯光和玉兰中间,让它延伸成通向未来的路。世事不如月光这般透明,可我知道,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包括亲情的处境。充满亲情的日子,如一片美丽的花瓣,层层绽开,能让你写完一生的心事。心事如微笑畅快,微笑并不只是芬芳从春到秋,花朵带着微笑的心事,在风中走向成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给予的,包括微笑的花瓣和熟透的果实。
花瓣闪烁青春,果实透露光泽,我们闪耀在透净的天空,任天空变换,我们一起共享。有梦飞过石头,发出明亮的叫声,以一种牵动心怀的方式叫亮了漫天星光。
没有什么能够遮挡亲人们之间的想念,即便是那一次次的别离,月台流动,轨道漫长,而月光总是和心扉一起品尝那一次次甜甜的辛酸,一次次凄婉的幸福。每一次作别,父母的背影都如一朵花开放在原野,任风月沧桑。
每一次离家,父母的眼神总似诗梦中那一缕缕婉约的惆怅,在流韵中把琴弦敲响,依然芬芳四溢,依然清雅悠扬,月光照过,更加洁净,更加让我神往,即便是夜路,也有我们彼此的期望照明,我们穿越未央,飞翔的鸟引导我们,在这隔千里万里的地方,月光给予我们相同的慰藉和能量。
我珍藏着每次远行的脚印,像珍藏每个中秋的每一片月光,破碎的苦痛,使我们更有理由回顾美好,展望前方。抛开烦恼和忧虑,无需疑惑,我们总能相逢在来时的路上。
风,拂来拂去,摇曳的不仅仅是月光,还有枝头那鸟鸣涂满的诗意,还有我隐而未露的心情,弥漫的不仅仅是烟雨,还有这烟雨织就的翠绿竹韵,还有这凝结着纯真的烟雨下对故乡的思念,我已无需多言,经过了成长的苦痛和磨难我终于告别少女时代,每一个平淡的时刻,在我,都是一份奢侈的颖悟。生命原本拥有的用意,心中原本流淌的深情,此刻,依旧闪烁,只是不再那么激荡。也许,雨下的久了,会留下一些水印,那是我的心血写就的诗行。也许,一朵落花会踩乱一湖涟漪,那是我在风中对故乡思念的篇章。相依相守的故乡,会让目光变得朦胧。
在这个月光笼罩的夜晚,凭借那一点柔柔的光亮,我要再次对故乡说,我一直都在你染就的天色里,陶醉着你的温暖,摸摸的感知,静静的守护,这生活的真正意味。没有什么是可以磨灭的。
我们走过的路上,已有过的,不全是荆棘。也许,我曾有过的那份稚拙,仍是全天下最没好的东西。
如今,我又学会了珍惜。没有什么能够再次出现,山色奇秀,繁花过眼,你我一同观看。
鸟收鸣咮,风平浪静,故乡永远是我徜徉的港湾。夜风清凉,小雨濡醉,在这个夜晚,当月光闭上双眼轻轻睡去,我会在梦中抓一把月光,照亮那远在天边的故乡。
明天,会有太阳悄悄出来,光沐浴,而身影浮于水波中,那一艘永远的船,把我们载到一段平静而幸福的岁月。其实,在这里,我已经幸福很久了。这山中的每一朵花都开出故乡的芬芳,芬芳着我的心田。每一条涧水都奏响故乡的歌声,跳荡我的心琴。我现在要学会收纳心室,规整幸福与快乐,再放进一些我们共同的梦想,无私的爱。
在这里,我会展现更加鲜艳多姿的意趣。
伟大的失误总是伟大而平凡,流水静默而充满智慧,青山无欲而坚定,对故乡的思念在水上心声,在山影下婆娑,是一个鲜活鲜亮的精灵。
在这个月光笼罩的夜晚,我,连同我的光芒,共同照耀家乡甜美的梦,甜美的静逸,正如明日,曙光照耀我们美好的人生。
其实,抬头望望天,故乡并不远,我们都在同一个月亮的照耀下!
第二篇: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梅花魂》教学反思
蠡县第二实验小学 张亚芳
《梅花魂》学完了,我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为自我,也为学生。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透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根据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和尝试。以下就是我对在教学《梅花魂》时的收获。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
《梅花魂》一课学生刚看到课题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疑问,我顺势以质疑入手,从课题“梅花魂”着眼,以理解“梅花魂”的内涵为突破口,寻找贯串全文的“梅花魂”所在。首先,我提出“同学们见过梅花吗?你们对梅花有哪些了解?”在学生简单回答后,我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们出示了傲然风雪中的梅花,引出《梅花魂》一课并要求学生自我读课题质疑。学生普遍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梅花魂”是什么?为什么用“梅花魂”做课题?这就很自然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了作者的回忆当中。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资料有内在兴趣。对这课我采用了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利用精心设计的导语配合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大背景,从而对学生们陌生的时代里产生的英雄产生好奇,激发了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兴趣。
二、体味文意抓主旨,深入学习
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作者借助于语段中委婉含蓄的意思来表达一种情感。教学时我注意抓启发学生用心思维,细细体味语段中含着的弦外之音,一旦学生理解这个意思,就能激发情感。
例如《梅花魂》中,重点是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写爱梅花,是因为梅花是那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外祖父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因此,课文中写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出眼泪来,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 哭起来;有的是透过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在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乎娟给了外孙女。
在导入新课后,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资料,能解答刚才的疑问,请把它划下来。划完的同学出声读读你划的语句,你从中感受出什么了,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很快找到了第13自然段,在学生简单的说出他们的体会理解后,我结合课件中声情并茂的傲然风雪中的梅花图片引导他们感知梅花的特点。在充分体会了梅花“旁的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的特点后,再读这几句话,想一想这品格,这灵魂,仅仅是梅花的特点吗?由此问题就上升到了文章的主旨:梅花的的特点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特点,是中国人的特点,是有气节人物的特点。
透过理解“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更进一步的体会了文章的主旨,感受到了外祖父的深深的爱梅情结。在这个环节上,学生又结合古代有气节的人物的事例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补充了课外的资料。为了更好的感受外祖父的爱国之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你想象一下外祖父当时说这段话的情绪,你再读读这段话。”这不仅仅体会了外公的感情,也进行了一次有效的词语积累练习。把第13自然段的资料理解体会后,对于其他四件事的理解就相对容易一些了。
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进行了略处理,主要体会着老人的情绪读一读这样思乡的诗句,然后想象一下,外祖父除了给我讲这些诗句,还会给“我”讲些什么,由此又钩连上第7自然段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外祖父是那样的眷恋祖国,“我”提到祖国是那样的自豪。
第3自然段的事件中能够看出外祖父分外爱惜书房里的那幅墨梅图,“我”偶尔摆弄家中的古玩,他也不甚留意,而不留意在墨梅图上方留了个脏手印,慈祥的外祖父竟大发了一通脾气,然后“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透过阅读体会“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用细绸子慢慢抹净”感受对墨梅图的珍爱。“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抓住这句话,问道:到底什么是不能玷污的,再回过头去读一读第13自然段,你对这句话又什么新的理解?实际上这不能玷污的是民族魂,是爱国心,正是这华侨老人对 墨梅图这种特有的感情证明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爱。因为在华侨老人心中,梅花是最纯洁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它是祖国的象征,不能受到一点玷污。之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再外祖父心中,这梅花就是民族气节的象征,就是祖国的象征,是圣洁的不能玷污的。他是那么的宝贵这幅图,又为什么将她送给我了呢?”引导学生联想外祖父的对我的用心良苦以及深深的眷恋祖国的感情。
“在凉飕飕的腊月天,老人亲自来到码头,泪眼蒙胧地把一个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递给了我”,这一情结是透过学生深情地朗读来再现的。
三、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当学生感受到外祖父那思念祖国的深情,那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总使我想起--------------。”
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想象的空间。设计这以环节使学生积累了语言,同时发散了思维,拓宽了思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这个问题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理解的多元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见解,同时也在这个问题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了语言。
当然在此次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试了对《课标》的运用,但几个环节还有问题。如:在整体把握上,文章可略讲的部分用的篇幅太大了,显得“详略”不是很恰当。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还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的更充分。
总之,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注重对于学习新《课标》的尝试运用,努力营造科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性,重点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议”的方法学习课文,学生感悟到了“月是故乡明”的含义。对于阅读教学研究和尝试,我还是个初学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继续摸索,使自我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
第三篇: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一、活动背景
背景分析: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中秋起源、中秋习俗、月亮传说、诗词歌赋、中秋灯谜等,从中深刻体会中秋节的意蕴,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和意识,重视友情、亲情,理解“团聚团圆”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学生现状: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少年儿童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已表现出严重的“营养不良”;老师对如何利用中国传统节日这一载体,培育队员民族精神的认识尚不足;对如何挖掘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能力还不强„„
二、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明月这一意象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通过了解中秋的蕴意,培养学生传统观念,重视亲情友情、理解“团聚团圆”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从而热爱和向往美好的生活。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佳节中秋文化,月亮传说、中秋习俗、诗词歌赋。参与吟诵、猜谜、唱歌等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社会实践能力目标
通过搜集资料、考察访谈、亲历实践、深度探究、亲身体验,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搜集诗词、月亮传说、中秋习俗等资料做成卡片
播放音乐的录音机
教学环境的布置:黑板明月图画设计 书写“月是故乡明”
2、学生准备
自学课文做好预习布置的问题
搜集资料(与月有关的图片、诗文、音乐)
亲自实践赏月(在周末独自完成)
四、适用年级:三年级4班
活动时间:综合实践课时间、课余时间
五、活动过程
开展“主题一 月是故乡明”活动
第一阶段
自主探究学习(25分钟左右):
三个小组把做成的幻灯片由一位同学有选择地放映,或播放选好的曲目。时间为2-3分钟,展示自己收集来的成果。
(参考内容:三潭印月等图片投影、歌曲《床前明月光》的播放、有关月的歌曲名《月牙泉》《十五的月亮》《月是故乡明》《月亮代表我的心》《二泉映月》《彩云追月》,名家短诗吟诵。)通过这个环节把学生带入情境。
问: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最富有诗情画的思乡之情的散文。第二阶段
解题、分析课文:
问题设计:从本文的题目中同学们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三组学生竟答收集来的诗句。
(参考内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儿弯弯照九州等教师搜集资料)
从以上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月这一灵妙的意象寄托了人们无限的深情。作者季羡林老先生也一样,虽然功成名就,但仍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投影季羡林的有关资料,设计为感动中国2006——季羡林 东方学大师【颁奖辞】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大声朗读课文,无论有什么疑问的地方都提出来。(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回答,教师加以点拨指正。)
指导教师指导重点: 教师设计问题: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2.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3.思乡到底什么滋味呢? 以学生回答互动为主,教师点拨。
教师总结: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份惦记。在一个个团圆的日子不管如何的万水千山,都要赶回自己可爱的家乡。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人们的乡思乡愁。学了这篇课文,希望我们对明月和家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我们就针对最能引起乡思之情的“月与故乡”展开第二个环节的活动。
第三阶段
实践活动(15分钟左右):
1.“月亮”与“中秋”知识竟猜:(教师主持,三组学生竟猜。)主要内容设计有嫦娥奔月、后羿射日传说故事,拜月、吃月饼、猜灯谜、观潮等风俗。2.吟诗对联:三组各取一句同学吟诵自己准备的短诗。
中秋对联趣谈介绍师生互动完成(内容设计: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教师总结: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愿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有所收获,对家园有更深的体会与感悟。
开展“主题二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活动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课题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学习
对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做好活动的准备。
(二)学生活动内容与方法
(一)启发提问,明确目标
1、分组,确定小组活动子课题。
根据活动课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查找相关资料,提出若干研究问题,组建活动小组。全班45人,分成六个小组。
可研究的的问题例如:(1)秋天的节日有哪些?(2)一年之中哪些月份属秋天?(3)口头描述秋天的景色与特点。
(4)讨论区:如何理解“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
2各小组讨论如何开展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填写活动计划表。3组长分工的时候要和组员商量,以免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活动的开展。
(组队的时候要考虑男女比例,还要考虑活动中要采取哪些方式,谁比较适合担任,成果展示可能采取什么形式,谁比较在行等等)
4、明确目标:今天,我们来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叫《中秋节》。(板书)
(二)活动指导,教给方法
1、我们可以通过调查、统计、参观、访问和查找资料,开展中秋节的课题探究。自主选题,科学分工,小组合作,是有效探究的一个好办法。参考课题:
(1)中秋节的来历;(2)金秋诗词欣赏;(3)中秋节风俗调查;(4)中秋美食;(5)中秋佳果;
(6)月饼的变迁;
4、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中秋节》的活动方案吧!
(三)制定方案,布置任务
1、分六组(把观察目标接近的分为一组)安排活动地点,确立分课题,活动目标,活动方法。
小组名:....组 ; 小组分工:小组长:...; 小组成员:......; 探究课题:中秋佳果 ;
探究活动方案:...和...先查找中秋佳果的资料,...和...再带中秋佳果回来,...把雕水果工具带来大家一起雕刻水果图案,...把带来的照相机找出水果雕刻,...来记录过程,最后用找出来的相片剪贴报展示成果;
2、活动步骤:观察,参观,收集资料,记录;
3、口头整理:你看到了什么?收集到了什么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活动目标:走出课堂,搜集、调查、积累、整理信息资料,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展开实践调查活动,搜集整理信息资料,作好档案记录。
(二)、学生活动内容与方法
(1)为家里设计一个中秋赏月的活动方案,或从外观、色香味角度设计一种月饼。(2)小实践:制作一个中秋花灯。
(3)电脑作画:电脑制作一幅关于秋月的美丽图画,并打印出来贴在下面的画框里。主题:月到中秋分外明。景物要求:月色、山水、楼阁和人物。
(4)秋游登高: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望远,写下你的感想。
(5)赏花灯:以小组为单位或在家长陪同下,逛一次花灯游园会。记得搜集花灯的款式和灯谜哟。
(四)、指导教师指导重点
1、跟踪、参与、指导学生的每一个活动实施过程。
2、提醒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集有关的资料。
3、如何整合收集到的各类资料。
4、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边评价。第三阶段(总结汇报)
(一)、活动目标: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在活动交流中互相学习、发现、反思、改进,促进实践能力的不断
(三)、学生活动内容与方法
一、小组交流:
在这次亲身实践活动中,你们什么收获?
请你们把找到的“中秋节”的材料和组长、组员们商量一下,你们准备与其他小组交流哪些内容?
二、小组汇报:
你们愿意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吗?
1、成果展示展示你所在小组拍摄、制作的图片、灯笼作品。
2、赛诗会与故事会:朗诵小组搜集的有关秋天的诗词,看谁搜集得最多,谁朗诵得最好。
3、集体评议(互相评价),表扬鼓励。
(四)、指导教师指导重点
1、指导学生对活动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
2、指导撰写活动交流材料。
3、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收获进行总结、反思、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
3、注意对学生的成果形式进行补充。
六、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尝试,主要目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展开自主合作学习。学生的表现情感、态度、探究愿望与热情、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是很强的。值得思考的是在活动过程中,问题设计的针对性问题,教师的引导应变能力。学生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快乐和知识的智慧,激励他们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课堂和社会生活。
第四篇:教案 月之故乡
教学内容:歌曲《月之故乡》 教学目标:
1、在听赏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大胆地即兴表述自己的感受。
2、学生能够在学习歌曲的时候注意歌唱方法,明确速度在歌曲的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学会《月之故乡》并能够用自然、深情、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3、学生能够根据《月之故乡》创作自己的作品、表现自己的作品。
4、复习掌握4/4的强弱规律、连音线的作用以及分类、升降音记号的识别及作用、切分节奏,能够初步了解曲式结构以及划分方法。
教学重点:
1、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较流畅的演唱歌曲。
2、能够主动积极的创作和表现。教学难点:
1、变音记号、连音线等的处理。
2、第一乐段中第一部分跟第二部分第三乐句的区别。
3、尾音的时值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音视频材料以及视频播放器等。教学过程:
一、由歌舞乐自然融入主题。
教师播放自己07年排的舞蹈《床前明月光》和学生共同感受、品味作品思想内容,并跟学生一起讨论、总结主题“思乡之情”进入本课正题。
(运用自己学校校队的舞蹈《床前明月光》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对月亮的感觉,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总结出了主题“思乡之情”)
二、感受歌曲,学习歌曲
1、播放《月之故乡》,师生闭上双眼徜徉歌曲的优美旋律之中,共同赏析。
A、即兴表述自己对作品情绪情感特点以及表现作品什么思乡感情的认识。
B、师生介绍词作者彭邦桢以及作品由来。
(闭上眼睛听赏音乐,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学生讲述对作品的认识,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程度。这样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学生也在作品作者以及作品背景的讲述中,更深刻的理解作品,有助于以后对作品的表达)
2、随录音教师朗诵第一段歌词,学生朗诵第二段歌词,哼唱(哼唱时敲打节奏)第二段歌曲,进一步感受歌词魅力、歌词表现内涵以及熟悉歌曲旋律。(教师提醒第四、第八乐句微妙的差别、提醒朗诵的语气和感情的处理。)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可以提升自己对作品的更深理解,提升对歌词魅力、内涵的认识。学生哼唱能进一步熟悉旋律,锻炼学生的视听能力和模唱能力。)
3、再次聆听录音。
A、感受、了解这首歌曲的速度是什么?这种速度对表现歌曲的情感又和作用?
B、教师和学生讨论速度在歌乐曲的表现上的作用。
速度是声乐作品的心跳、脉搏,速度对于表现歌曲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欢快活泼的歌曲,演唱速度较快;哀痛而忧伤的歌曲则
用沉重而缓慢的速度;坚定而有力的情绪用进行速度。速度反映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决定速度。例如,表现悲伤和怨恨的情绪和情感的歌曲《黄河怨》(歌词: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仇和冤.命啊,这样苦!生活啊,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决定了演唱的速度是稍慢的,表现愉快和欢乐情绪的《越来越好》决定了演唱速度是稍快的。
C、师生共同分析歌曲的旋律有何特点?有没有重复的乐句?它分为几个部分?(歌曲曲式结构)
4、发声练习。(发声练习的时候也必须融进情感,也要把音乐的节奏、节拍融合进去。)
A、用急吸慢呼的方法练习气息的支撑和声音的位置。B、用打哈欠状态发一些母音。C、用“呜” 来哼鸣发声练习曲。D、高位置说歌词,追求头腔共鸣。
(发声练习可以看出学生还是没有完全掌握发声方法的,是不是动辄就大声喊叫,只有长期不懈的练习,有了好的发声练习基础才能较好的唱出歌曲来)
5、突破难点
(1)第一乐段中第一部分跟第二部分第三乐句的区别 A、由教师范唱,再分段随琴演唱,用对比的手法找出乐曲中相同和不同之处,便于学生掌握。
B、用划旋律线的方式解决乐句之间的差别。C、用哼唱的比较的方法解决乐句之间的差别。D、用唱谱的方法来解决乐句之间的差别。
(学生用以上这些方法来解决作品中的难点、重点,应该是非常有效果的)
(2)、解决旋律中的装饰音和特殊符号。
可先让学生随琴学会曲谱(注意歌曲中的“#”————升记号这个变化音以及连音线、切分节奏的唱法。)
(3)尾音的时值的练习。
6、视谱演唱 教师提醒注意: A、两小节一换气。
B、变音记号、连音线等的处理。
C、第一乐段中第一部分跟第二部分第三乐句的区别。D、尾音的时值———
(学生学唱歌曲之后的视唱谱子,孩子的快速、准确视谱能力都能提高。)
7、完整演唱
在老师钢琴伴奏下,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演唱形式可采用独唱、齐唱等方法。
三、探讨与交流、实践与表现
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自收集有关月亮的资料。以及用不同形式来以月亮为主题表现思乡之情。
(学生到了初三已经学习了很多有关月亮的诗词歌赋等,而且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距离中秋节也很近了,所以以学生以往对月亮为主题的作品的认识加深对《月之故乡》的更深刻的理解。学生有了“说”的欲望,“论”的激情,以及“唱”的兴趣,学生对作品的不同形式的表现(分组、个人、师生合作)就积极多了。)
四、师生共评。
五.在学生熟悉的乐曲《但愿人长久》中结束本节课。
六、教学反思
1、欣赏时,学生对于这种美声的唱法还不能够完全接受,但欣赏后,让学生自由的发言还是积极踊跃的,回答的也比较准确,因为有关月亮主题的诗词学生学的比较多,所以相对理解比较深刻,也会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理解。
2、课堂上,学生练习非常认真,但由于作品中第一乐段中第一部分跟第二部分的第三乐句之间存在微妙的差异,所以学生学起来感觉较难,音准不太准确,经过老师用划旋律线等方法有一些进步,但还是不尽人意,需要更进一步的熟练和提高。演唱情绪也不是很到位,需要唱熟练之后再准确表达。
3、在“探讨与交流、实践与表现”这一环节中,学生在通过古诗词方面表现歌曲内涵方面表现的非常突出,虽然学生的其他创作、表演水平有限,但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挺高的。总体说来效果还不错。
第五篇:《月之故乡》教案
《月之故乡》
教
案
学生姓名 :霍少冲
系(部):音乐系
年 级 :2010级
专 业 :音乐学
班 级 :二 班
学 号 :100734206
《月之故乡》教案
课题:月之故乡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
2、能够准确地、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1、临时变音#4的音准。
2、尾音的渐慢处理
3、旋律中5、6小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教学媒体: 钢琴、电脑多媒体。教学方法:
示范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视听法等。教材分析:
本课运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纪上册第一单元《月亮颂》的歌唱部分内容。主题是“月之故乡”这首歌曲,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唱的同时,了解祖国人民对台湾回归的期盼和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1. 导入:
师:同学们是否有离开家或是离开父母,自己一人在外的经历? 生:有或没有。
师:离开家孤独一人在家的日子,是否会在夜晚时候思念家人呢?那么思念家人的时候会不会有什么触景生情的事呢? 生:(讨论)
2.课程展开和深入:
师:那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歌曲《月之故乡》,这是一首表达海峡人民思念故乡的歌曲。我们先来按节奏的强弱朗读一遍歌词,特别体会一下重拍,符点,和切分节奏。生:(用右手划着4/4拍的节奏手势,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歌词)
师:歌词“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 “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讨论回答)
师:“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的月亮是台湾,水是祖国,祖国人民日月期盼台湾的回归,台湾人民也思念着祖国,她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母亲思念孩子一样深。“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意思是虽然海峡两岸人民隔海遥望,却因为台独分子的破坏而不能回归,亲人不能团圆,表达的是思乡情感。(讨论完之后播放一遍男中音演唱的《月之故乡》)接下来教唱两遍旋律,老师教唱歌曲2~3遍。学生学会后让学生自信的有感情的独唱这首曲子。
即兴创编:在熟唱之后,鼓励学生依据歌词:“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来创编旋律。现在同学们都会唱月之故乡这首歌了,那么我们现在来分组讨论,进行即兴的为歌词:“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创编旋律。每小组都要创编至少一段旋律。然后请一位同学代表演唱这两句新创编的歌曲。课堂总结:
我们这一课学习和深刻了解《月之故乡》这首歌曲,同时同学们也都参与了即兴创编的创编过程,我觉得同学们都做的非常好,希望有兴趣的同学们课后可以拿一些熟悉的歌曲像今天的课一样为歌词编配旋律,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即兴创编能力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