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网格化管理助推多种法律服务力量惠民利民

时间:2019-05-13 13:0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网格化管理助推多种法律服务力量惠民利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网格化管理助推多种法律服务力量惠民利民》。

第一篇:北京网格化管理助推多种法律服务力量惠民利民

北京网格化管理助推多种法律服务力量惠民利民 北京频道(2011-12-28 09:58:53)稿件来源:新华网北京频道

新华网北京频道12月28日电(任姣洁)为满足基层民众对法律服务的各类需求,进一步将各类矛盾纠纷在社区内化解,北京和平里司法所等一批推出“法律服务进网格”举措的单位和地区,成为了北京市普法宣传工作的创新性典型。

在27日召开的北京市和平里街道“五五”普法总结暨“六五”普法启动大会上,辖区司法所总结的“一格一律师”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在不久前表彰的2011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社会管理创新获奖项目上,东城区率先建立的网格化法律服务新机制拔得头筹。

据了解,今年3月起,和平里司法所首先为街道26个社区的78个网格配备了专业律师,让居民在自家门口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随后,又有法官、检察官、公证员、志愿者等专兼相辅的多种力量进入网格,完善资源共享体系的同时,更加切实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稳定。

据统计,“法律服务进网格”实行近一年来,和平里街道共举行普法文艺演出12场,各类普法讲座100余场,受益群众达到35000余人。在此基础上,该街道结合地区实际特点不断延伸普法内容,又陆续运用少年模拟法庭、百姓艺术团等鲜活的形式,让法制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会上,来自律师行业、司法机构等多位代表都认为,25年来的普法宣传效果可见,但是目前不能继续仅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如何让老百姓树立法律信仰、提高法律素养、明确行使法律权利和应尽法律义务的同等重要性,真正做到学法、遵法、用法、守法,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完)

(责任编辑: 田瑜)

第二篇:网格化社会管理创新“七种力量”岗位职责

“七种力量”职责任务:

一是网格管理员:由社区干部担任,一个网格配备1-2人。对网格管理实行专职负责,是网格管理第一责任人。每周要不定期进行网格巡查,对网格助理员采集、排查的信息进行核实确认,对网格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做好先期调处稳控工作,对街道职能科室(部门)和执法部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核实确认。

二是网格警员:按照一格一警的标准配备。目前,由于警力配置要与市委政法委和市局协调,2月底前,先在3个试点街道按照一格一警的标准配置警力,其他街道等协调后再进行统一安排。网格警员主要负责开展群众工作,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组织安全防范,维护网格内的治安秩序。

三是网格助理员:按照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一专多能,加强基层的原则,对流管、人力社保、计生等各职能部门协管力量进行整合,成立综合协管员队伍作为网格助理员,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助理员。各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协管员队伍的整合工作,研究制定本部门对网格助理员的业务需求,针对业务需求制定培训方案,定期对网格助理员开展专业培训。各街道统筹调配辖区内各类协管员力量,确保每个网格有1名网格助理员力量配置到位,情况复杂的网格可以适当增加人数。网格助理员对网格管理员负责,具体落实出租房屋、流动人口、计生、劳动、工会等各类基础信息的采集、重点人员的管控、不稳定因素的排查等工作,每日不定时进行网格巡查,入户登记,对发现的城市管理问题和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做好上报和先期处置工作。

四是网格督导员:每个网格配备1名街道处科级干部作为网格督导员。负责督促、指导、协调网格管理工作,每周不少于一次参与网格巡查,并通过实地检查、协调处置等方式,确保网格管理基础性作用有效发挥。

五是网格支部书记:由各街道负责按照“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的要求,组织每个网格选举1名党支部书。负责网格内的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学习和宣传,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协助做好网格内各项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六是网格司法力量:由区检察院、区法院、区司法局负责,为每个网格配备1名工作人员。负责做好网格内的司法调解、法律援助、“两劳”人员安置帮教等专业工作,并协助其他人员做好网格内的各项事务。

七是网格消防力量:由区消防支队负责,选派干部,负责网格内的消防安全宣传等各基工作。

划入网格管理的检察院、法院、司法局、街道办事处干部和社区居委会专职工作人员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履行网格管理职责,实行“一岗双责”。原则上网格内“七种力量”各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必要时,网格助理员可增加。如网格数多于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数的,一个社区副主任可同时兼任两个网格的管理员;网格数多于街道办事处机关人员的,可以由街道办事处科级干部同时兼任两个网格的督导员;出现网格助理员岗位临时空缺时,可由街道安排其他协管员兼任。

第三篇:北京东城推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

北京东城推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

“天上有云,中间有网,地上有格”,东城区根据“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差异性”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由专门网格工作人员对社区实施24小时动态、全方位管理。小到社区环境卫生、居民矛盾化解,大到社区党建、社会治安维护等都可以做到凡事不出网格。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东城区紧紧抓住作为全国和北京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的契机,构建具有东城特色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7个月来,通过网格共收集社情民意信息8400条,化解矛盾纠纷630起,排除案事件8400多件,为民办实事6700余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300余起,真正做到把服务民生落实到网格,把排忧解难落实到网格,把人民内部的矛盾排查化解落实到网格。

社会管理融入网格 提升居民安全感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是在充分总结原东城“万米城管网格”和原崇文“信访代理制”、“城管综合执法机制”的理念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社会安全稳定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充分运用网格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以责任制为依托,以社会各类人的管理为重点,合理划分网格管理单元,综合考虑“地、物、情、事、组织”等因素,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一种常态方式。

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框架体系,主要有六大系统组成,即:以民生保障为基础的建设服务系统、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信息网络系统、以高效顺畅为要求的组织指挥系统、以预警防范为先手的维稳防控系统、以快速反应为特征的应急处置系统、以真实客观为标准的考核评价系统。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组织层级可以概括为:“三级平台”,即区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中心、街道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分中心、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工作站;“四个层级”,即区级、街道、社区级、网格级,也可称为网纲、网目、网结、网格。

东城区17个街道、205个社区被划分了589个社会管理网格,平均每个社区被划分为2到5个网格。每个网格里又配置了“七种力量”,即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警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司法工作者和网格消防员。600余名的网格助理员了解民情、解决问题在网格;248名警察保一方平安在网格,东直门、东花市等3个试点街道实现了“一格一警”; 203名“司法力量”和 31名消防干警下沉配置到每个网格,在基层一线开展多元调解和消防安全工作日常巡逻检查。“以前拥有3000多户的大型社区,一个片警根本就跑不过来,鞭长莫及。现在科学配置警力,每个民警管500多户,责任区精细了,工作就更到位了。”社区民警小张说。

几个月来,东城区实现同期信访总量和集体访量“双下降”,万人和百户发案率均保持全市最低水平。尤其是春节期间,东城区以网格为作战单元,细化责任区,充分发挥 “三级平台”、“四级管理”、“七支力量”的作用,确保了节日期间安全保卫和社会面防控工作组织协调到位、力量配备到位、责任落实到位、措施部署到位。东花市、东直门、建国门三个试点街道实现安全工作“零事故”。全区火警、火灾数量同比分别下降61%,81%,是全市唯一实现火警、火灾数量下降的区县。

便民服务纳入网格 提升居民幸福感

东城区在全区构建的“一刻钟生活服务圈”,社区居民步行只要15分钟就可以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享受到买菜、修车、修鞋摊、文化健身、卫生服务等服务内容。目前,全区162个社区完成了规范化建设工作,10大类60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都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依托区行政服务中心、区市民中心、区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全区基本形成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商业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和居民自助互助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目前,东城区共完成17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建设工作,全区社区商业网点数量达5600个,平均千人拥有社区商业网点数量6个。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保证群众可以就近获得以中医药服务为特色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

网格虽小,但它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马上就可以在网格得到解决。“服务民生”是东城区建立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最突出的特点。

社区自治沉入网格 提升居民参与感

将社区划分为网格,缩小了工作力量的单位面积,扩大了社区服务的密度,更多居民把精力投入到社区,畅所欲言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形成和谐社区建设的合力。在东城区形成了“居民议事厅”、“市民论坛”、“开放空间”等多种形式,有效的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现代社区意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常务会”制度,是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解决社区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形式,是东城区社区自治制度的一种创新。“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常务会”制度搭建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平台,实现了居民对社区事务和与自身利益相关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增强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民主意识,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政府行政管理和居民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和有效衔接。同时也增加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除此之外,完善的“一委三会一站、多元参与共建”的社区治理结构,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以规范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会议、社区代表会议为手段,以社区服务站为平台,搭建起社区居民、驻区单位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平台,建立了网格化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新模式,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的治理体系,有效实现了政府管理和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

作为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的有力保障,东城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引入最先进的现代科技,构建了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极大提高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预警性、主动性和协同性。其中,通过建立7大类、32小类、170项信息,2043项指标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的工作目标,确保底数清、情况明。严谨梳理29个部门的118项业务流程,打造了“六步闭环结构”。通过建立街道社会服务特服号码和公众微博等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与辖区居民的互动交流。

此外,提出“把党支部建在格上”的工作思路,将社会管理网格同党组织设置进行有效对接,有效推动了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目前,全区建立了721个网格党组织(其中党总支101个,党支部620个),下设党小组16606个,覆盖党员37452 名。实现每个网格都有党组织、确保每名党员都在网格中。(黎江 董轩)

第四篇:北京东城区探索网格化社会管理新模式

北京东城区探索网格化社会管理新模式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06月02日04:16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祁梦竹

5月19日,东城区东花市忠实里南街1号楼。拿着捐款,周敏泪水涟涟。43岁的周敏因病没有工作,儿子还小,一家三口全仗着老母亲每月一千多元的退休费。前几天,她又住了院,日子雪上加霜。

“大家都来帮一把。”“格长”张金凤贴了个捐款倡议书,没两天工夫,“格”里的街坊们就凑了一千多元。

“格”,一种新的社会单位。以“格”为基础的新的人际关系,正在悄然形成。而这种全新社会单位的出现,完全缘于一项社会管理的创新。

“网格化”精细管理

周敏家所处的“格”是东花市街道的第二十个,东起忠实里南北马路,西至二环路,北起建国门铁路,南至两广大街,面积10余公顷,内有居民楼6栋,居民1334户、4千余人……

这样的“格”,东城区共有589个。

改革开放的北京,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

发展了,人多了,各种社会管理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与此同时,原先以条块为主体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功能却在弱化。如何实现有效的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东城区在实践中探索了一种新的社会管理基本单位——“网格”。

2003年年底,东城区创造了网格化管理新模式,以每1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当时的25.38平方公里辖区划分成了1593个网格单元,由350名城市管理监督员实施全时段监控。

彼时的“网格”,主要是城市管理的工具,着眼于市容的清洁、居民的投诉、对辖区内摊贩的管理、非法小广告的清理等。

从去年起,东城区的“网格化管理”全面升级,网格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管理功能。全区被划分为589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七种力量”进驻: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警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司法工作者、网格消防员,“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覆盖日常生活各个层面。从区、街道一直到社区和网格,建立了四级管理体系。

这样一来,“格”里拥有7大类、32小类、170项信息、2043项指标的信息数据库,不但管理更精细化,服务性也更强了,其对象由过去的区县、街道,延伸到社区、网格、家庭甚至个人。

今年“五一”上午9时03分,建国门街道苏州园社区的“网格员”王岳发现一处卫生死角,拍下图片传到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综合指挥分中心,管理员轻点鼠标,任务马上被派到了街道环卫所,附近的保洁员接到指令,迅速赶到“问题点儿”清扫,20分钟后,清理完毕。

5月10日,中午11时,建国门街道的金秀英老人需要午餐服务,拨通了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的电话,接线员迅速查找到最近的“协议餐馆”。15分钟后,热乎乎的午餐摆上了老人的餐桌。

根据东城区政府的建设目标,“格”还将引入最先进的现代科技,构建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实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的目标。

东城区是“网格化”,朝阳区则是“全模式”。“全模式”管理包含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经济动态、法律司法、党建工作等10大模块,把涵盖居民生活的79个大类、439个小类、3452个细类的社会事务全部数字化,居民们“看单点菜”,“管事”的人就在身边。

朝外街道的“一刻钟生活服务圈”,不但为居民解决了就餐难、看病难、停车难等棘手问题,甚至还提供舞蹈队、合唱队的活动地点、活动时间等信息。坐在家中,居民就能轻松享受到订餐、代购、身体检查等近百项服务。

海淀区的“公约化管理”、原崇文区的“信访代理制”……各区县因地制宜推出的各式高招,不断创新和丰富着北京社会管理的模式。

“新居民”互助自律

2009年9月,租住在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苗圃大院的“新居民”们在一起讨论制订了大院的“新居民公约”。

来自黑龙江的杞文华提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大家要伸出援助之手;来自安徽的刘玉燕提出:人与人要互尊、互爱、互助,和谐相处;来自安徽的谢春霞提出:要做到人走火灭,不使用不合格炉具……

“新居民”,是石景山区赋予流动人口的“新身份”。

苹果园地区流动人口大量聚集,一度超过5万人。针对这种状况,2009年,苹果园街道在全国首创了“新居民互助服务站”,以大院为单位,政府牵头,房东和外来人口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流动人口的互助组织。

这个“新居民服务站”,实现了三个“新”,即“新称谓、新内涵、新关系”。新称谓,是将旧称“流动人口”亲切地改称为“新居民”;新内涵,概括为三句话:居民式待遇、互助式服务、自治式管理;新关系,指新居民与政府之间、新居民与新居民之间、新居民与老居民之间的三层互助关系。

服务站还提供流动人口登记、代办暂住证、组织用工招聘会等多项服务,“开展文体活动、组织居民讨论、给困难家庭作服务,什么都管”。

如今,39岁的刘玉燕每天都会穿上那件印有“新居民互助服务站”标识的天蓝色T恤衫在街上巡逻。

环境干净了,治安变好了,大院实现了零发案率。“新居民”们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弥补了政府部门的管理缝隙,也让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到本地区。

流动人口众多,始终是北京社会管理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今年5月初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本市登记的常住人口是1961.2万人,其中,户口不在北京,而长期在北京居住、生活、学习的人数是704.5万人,占35.9%。也就是说,每三个北京人中,就有一个外地人。

源源不断涌入的来京创业者、务工者,既为首都建设提供了生力军,也不可避免地给北京的社会管理带来压力。对“新居民”既要管理又要服务,北京在不断破解难题。

在顺义空港开发区,有一处天馨公寓,是专门为来京工作人员设立的,占地30亩,437间宿舍,浴室、阅览室、球场……设施齐备,还有保洁、安保等24小时的服务,附近11个企业的2746人居住在此。这叫“四集中”:集中居住、集中管理、集中服务、集中宣教。像这样供来京工作人员集中住宿的公寓,顺义已建成多处,“以产引人,以业控人”,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了流动人口的生产和生活。

朝阳区设计了面向流动人口的“一卡通”服务管理体系,推出一种与市民使用的社保卡类似的带芯片的磁卡,涵盖社保、就医、计生、公交、购物积分等多种功能,甚至与银行系统和各个社会管理单位相衔接……

“社区化”改变乡村

大兴区西红门镇大生庄村是个只有300多村民的小村庄,但这里的流动人口,高峰期曾达2400多人,倒挂现象严重,带来了严重的治安问题,打架、偷窃案时有发生。

但如今,村里面貌发生了大变化:不仅再也没有刑事案件发生,“自行车放外面都丢不了。”村民杨贵梅说。村容村貌也变得干净整洁了。

带来变化的,是一项对农村而言史无前例的创新——社区化服务管理。

这项探索,实际上是将城市社区管理的方法和思路引入到农村:村里修了围墙,出入村口统一要求示证;安了探头,实现主要街巷、出入口全覆盖;组织了专职的巡防队,白天黑夜有人巡逻;村民有房屋出租,村里分片包户实行网格化管理;村里还有了保洁员;路边施划了车位,车辆有序停放……

这下,不但本地人生活踏实了,流动人口也享受到了“社区化”带来的好处。

从山西来的申转转在大生庄村租了一间18平方米的门脸房,做点儿小生意。随着村里环境秩序的好转,她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如今她又租了一间房,经营面积扩展到36平方米。

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在都市边缘的城乡结合地带,人口骤增且成份混杂,社会管理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方法和思路。

祖祖辈辈在大兴务农的赵振华,如今住在黄村镇枣园尚城小区。今年1月,他腾出了一套两居室的回迁房出租,立马就拿到了25000元的全年租金。

“这房租得踏实,”赵振华说,“政府帮咱找的房客。”

政府帮农民出租房子,缘于黄村镇推出的一种“代租制”。由镇政府通过集中托管租赁,让农民手中闲置的回迁房变身“公租房”,租给附近产业园的职工,既解决了这些职工的住房需求,又保障了农民出租房屋的收入,还消除了以前农民“吃瓦片”各自寻租时的种种乱象。用赵振华的话说,“咱家那房,住着白领,住户靠谱,还定期有工作人员到家里入户,帮着查水、查电、查气,咱就不操心了。得了实惠,还踏实放心,我拥护这新政策。”

顺义区马坡镇庙卷村,从去年起开始实行“精细化社区管理”。村里有公共停车场、警务工作站、出租房屋服务站、治安巡防工作站和民调室、监控室,全都专人专职,24小时全天候,有啥事,随时来。

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儿。农村在变,农村的社会管理的招儿也在变。

“楼门长”服务到家

“通知楼门长们,让居民检查自家燃气。”

写通知,发送信息,5分钟后,电脑显示: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一区的120个楼门长都已接到了通知。

在西城区,有34210个楼门,每个楼门,都有一个楼门长。

楼门长不是“官”,但楼门长挺重要。他(她)是楼门里的宣传员、信息员、管理员、联络员、组织员、监督员、协调员……只要楼门里的事,都能操上心。

如今的城市里,“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会人”又变成了“社区人”、“楼宇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在社区、楼宇里生存着,不是在住宅楼,就是在办公楼。

楼宇,成为社会管理的又一个新的单位。楼门长,成为最基层的社会管理者和服务者。

西城区在3万多名楼门长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创新推出了“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三里河一区的居委会,信息发送端是一台安装了管理软件的电脑。各楼门长家中,则有一台书本大小的数字机顶盒终端。居委会通过电脑随时发送的文字通知,在接收端会变成一条语音信息,楼门长看到“新消息”的提示,一按机器上的播放键,语音通知便即响起。楼门长再告知本楼门的住户。

楼门长要负责采集“10+X”信息,按时上传。“10”是指本楼门户籍人数、常住人数、流动人口等10项固定信息,“X”是指群众诉求、安全隐患等特殊信息。居民们的诉求,由楼门长上传到信息响应综合平台后,社区、街道、区相关职能部门三级联动,根据职责及时响应处理。

不仅是住宅楼,商务楼宇里也逐步建起了楼宇社会服务工作站。

2009年起,朝阳区社工委开始构建数百座商务楼宇的服务站,如今已经做到了全覆盖。楼宇服务站集中了党务、政务、社务的职能,增加了工商服务、税务服务、交通服务等“两新”组织需要的服务项目,还细致地规定了每项服务的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完成时限。

各种“枢纽型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壮大。532家工会服务站,覆盖480万工会会员;5000多家各级各类青年社团组织,巩固和加强了青年的组织网络;150个温馨家园,为14万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训练与服务……

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组织形态不断变化的今天,社会管理的形态也随之在不断地创新和改变。

“民情图”体察需求

“书记负责亲自抓,委员明责包到家;一目了然院落图,每天入户准备足;社区民情随时记,委员归来勤通气;协调力量解民难,规定时限还民愿……”

这是东城区九道湾社区的“民情日记工作流程歌”。

从2005年1月至今,九道湾社区的居委会工作人员们,已经记录了“民情日记”5万6千多篇,为居民办理各项事务11万件。

九道湾社区是个典型的平房区,12条小巷,197个门院,1507户人家,4100口人。每天,将居民的大事小情、意见需求记入民情日记,已成为九道湾社区工作人员们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为了摸清社情民意,他们每天至少要花半天时间入户走访。

翻开九道湾的“民情日记本”,谁家有人残疾,谁家有人失业,谁享受低保……居民的烦心事、困难事,记得一清二楚。

“民情日记”,是九道湾社区为第一时间了解居民需求而创设的社会管理新手段。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发现群众的需求是社会管理的第一步。把群众的需求当成社会管理的“指南针”,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社会管理。

丰台区角门东里二社区,辖区内16栋居民楼每栋都有一张“民情图”。打开“民情图”,谁家是空巢老人,谁家的房子在出租,党员和居民代表分布在哪儿……一目了然。居委会根据“民情图”为居民分门别类提供服务:对空巢老人,不定期上门走访,了解困难;对低保户,帮他们找就业信息,联系工作;对残疾人,帮助他们利用好社区里的康复设施……社区服务有的放矢。

东城区有“居民议事厅”,张家有什么想法,李家有什么意见,赵家有什么需求,大家畅所欲言,政府想法解决。

在石景山区,创造性地推行了“地区代表会议制度”,辖区居民按常住人口千分之一的比例选举出社区居民代表,代表们从居民中收集意见建议向社区反映……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社会管理的创新,说到底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群众的需求和期待、不断发现矛盾和问题,然后不断满足群众需求和期待,不断寻找或创造方法去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

北京的社会管理,就是朝着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都的目标,在这样一条螺旋式上升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第五篇:矿区办事处网格化管理协管力量培训实施方案 。2

矿区办事处网格化管理协管力量培训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矿区办事处基层网格力量,推动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按照《新密市网格化管理协管力量培训方案》的安排,办事处决定对社区协管力量进行培训。根据矿区实际,现制定培训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通过对各社区协管力量培训,大幅度提高矿区网格化网格管理协管力量的素质和能力,发挥协管力量在基层联系群众,有效解决涉及辖区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各类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推动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深入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一)围绕中心,强化针对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强培训需求调研,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二)注重能力,增强实效性。把握协管力量的工作实际和需求,以提升素质和能力为核心,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着力培养和提升协管力量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切实提高协管力量密切联系群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提高实用性。重点是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知识培训、与群众关系密切的业务技能培训。通过本次培训,协管力量要熟悉网格工作,提高网格服务技能和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用性。

二、培训时间及地点

年月日下午,地点矿区办事处二楼会议室。

三、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

培训对象:各社区三级网格长、巡防队员、协管员、民调员、计生专干、楼栋长、环卫工人等基层力量。

培训内容: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工作方法培训、工作经验交流等。

四、组织形式

各社区要按照这次培训的时间和要求,每个社区明确一名联络人员,一次性上报参加培训人员名单及基本情况(各社区支部书记、主任必须带队参加),人员培训名单于月日前上报矿区办事处长效机制办公室(电话:;电子邮箱:)。

五、师资队伍和培训资料

师资队伍邀请矿区办事处主管领导、优秀三级网格长、专业技术人员等人员参与。

培训资料选用《网格化管理工作指南》、《三级网格长应知应会工作手册》、《网格化管理社会公共管理信息平台使用手册》等。

六、课程设置

(一)以会代训。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2013年工作要点》和《2013年深化规范提升“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工作二十项举措》,协管力量的职责、任务、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

—2—

(二)网格化工作开展实践培训。由办事处主管领导、二级网格长介绍本地区在推进网格化管理开展情况、主要经验、做法、取得的成效,开展工作的体会等。

(三)业务知识培训。由职能网格下沉人员代表介绍基层开展非法经营、非法生产整治和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

(四)平台应用能力培训。由办事处长效机制办公室技术骨干培训平台应用知识、网格化管理工作任务及业务流程。

(五)基层网格长经验交流。办事处优秀三级网格长介绍作为基层网格长如何开展工作的做法、经验、体会等,以身说教,经验交流。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协管力量在网格巡查发现问题、协助执法、合理减轻三级网格长工作压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社区要认识到协管力量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培训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矿区长效办具体负责此次培训的综合协调,指导监督,及时协调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社区要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培训的组织协调,要为培训提供有利条件,确保全员培训。

(三)加强督导,确保实效。办事处长效办将把此次培训情况做为各社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对各社区参加培训情况进行全程督导。各社区要在办事处培训之后,采取不

—3— 同形式,进一步拓宽培训范围,加深培训内容,将此次培训成果学以致用,大力宣传,同时将培训计划及培训开展情况、总结(图片、影像资料)于6月30日上报矿区办事处长效机制办公室。(联系人:

电话:)

—4 —

下载北京网格化管理助推多种法律服务力量惠民利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网格化管理助推多种法律服务力量惠民利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