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书报告(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3:0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浮士德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浮士德读书报告》。

第一篇:浮士德读书报告

关于在杨广镇居民中开展普法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2011年8月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在全体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普法现状的调查认识到农村普法的成就和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办法。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势下的农村普法建设问题。

调查方法: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调查时间:2011年8月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情况进行了解,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对近些年来的普法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寻求更适合杨广镇的普法方式。

一、普法情况的现状

通过长期的农村普法,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农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完全不懂法的人越来越少。全镇公民的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农民开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以往农民遇到有纠纷时就大就闹,或是用“户族”的方式解决。如今,有纠纷时,农民懂得运用法律手段,通过合法渠道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根据抽样调查,80%以上的农民遇到纠纷时都选择有关部门如村委会等机构进行解决,农民已意识到了法制的重要性。农民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善。随着现代文明与法制进驻农村,农民的思想意识也受到了现代文明的熏陶,虐待女童、买卖婚姻的现象已销声匿迹,重男轻女的现象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儿女婚姻的干涉减少,婚姻自由得到普及,广大农民对《婚姻法》的内容,结婚年龄、近亲不得结婚等基本认识都能了解,并且能够按照相当的程序进行婚姻登记手续。乡村治理逐步由 “人治”走上“法治”轨道。“三农 ”问题已成为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农民的权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力,“村民自治”首先体现村委的选举上,在调查中发现,各村的村委选举都根据法定的程序进行。农民充分行使了自己的权力。

二、存在的问题

农村普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单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不足和矛盾。首先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权利意识不强。这是农村法治环境建设的一大制约因素。他们的权利观念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利的缺失方面:言论自由、平等意识、民主政治、有限政府等对他们来说还是新东西,传统上国家、江山是皇帝自己家的,农民没有参与的权利和渠道,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手段。当现代法治社会赋予公民了广泛的参与社会管理和监督政府运行的权利时,这些权利是需要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以一定的理性思维方式为手段,以发达的信息网络为保障才能实现。但在现阶段的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欠缺使得他们缺乏对这些权利的理性思维和正确运用,再加上我们在民主建设方面存在的渠道不畅通等制度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在运用这些权利方面还很不成熟。

其次表现为司法环节与农民需求之间的矛盾。基层司法资源还处于稀缺状态,一方面是数量方面的稀缺,另一方面是司法环节少数法官素质相对较低,知法犯法、执法过程中不规范等也影响了农民对法律的期待。笔者在对农村进行的一个小型调查中,对法官是否值得信赖的选择项50% 的人选择了不能信赖。而其中自己及其家人有过打官司经验的却只有37.5%,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农民对法律本身就抱有一种怀疑的眼光,一个法官不公平判决会带来一连串的副作用,而这种认识一旦形成会影响很久,影响了农民对法律的信仰。既然用法律来解决纠纷不是特别的顺畅,农村的私了也就成为最佳选择。由于司法资源的缺失,小的纠纷不能及时解决酿成严重的刑事犯罪的事例也不在少数。在笔者进行的一个针对农民对不选择用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顾虑因素的调查中,选择嫌费时间的占到了人数的62.5%,这种时间包括往返生活驻地与法院机构的路途时间。

由于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农民权利的发挥,使得农民不能用法律来处理生活中的纠纷,转而求助于其他的社会规则,制约了现代法律思想对农村影响作用的发挥,造成了农民对法律的漠视和不信任。诚如卢梭所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的,也不是刻在铜表上的,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只有法律铭刻在十亿多的农民的心里,只有农村的法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的法治国家才算真正建立起来。

从影响上述问题存在的因素来分析,存在下述因素影响农村普法工作的进展。

第一,农村普法的工作方法问题。调查发现,农村的普法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普法”工作上,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是放任性和无

序性。农民往往把收看电视中的法制节目,作为自发的法治思想的启蒙。诚然,法律的普及可通过多种渠道,在当今电视已作为简便、快捷、普及的传媒工具,其在普法工作的功能不可低估,但这种放任性和无序性难以让农民系统地了解法律知识。

第二,个别村及部门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表现出厌倦和懈怠情绪,敷衍应付和不以为然的情况仍然存在。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很多是硬指标,也很多是软指标。法制宣传,对有些村干部来说,是很好糊弄的事情,因为它不像其他工作一样,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对组织群众,宣传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法律法规,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遇到矛盾纠纷绕道走,了解问题一般化,分析问题一般化,解决问题一般化,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有些村干部甚至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只注重经济建设,导致村民很多越过村委会这一级,直接到办事处上访,或集体群访,严重影响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

第三,各项工作与法制宣传教育的衔接不够紧密。这涉及到普法的经费问题和普法宣传水平的限制。实地调查中反映较集中是普法的经费问题,经费紧张制约了普法工作的深入进行。如有乡镇的普法经费只有实际需要的一半,使很多普法活动由于经费问题而搁浅。加之乡村普法宣传水平有限,缺乏专业人员。由于普法宣传员的素质未跟上,影响了农民对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有些乡村的普法宣传员连最基本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都不是很清楚,又谈何向村民宣传、普及法律,更别说带动全村人学法,做守法、知法、懂法的合格公民。

三、对农村普法教育的建议

1、继续强化政府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及重视,抓好农村普法教育工作队伍自身的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农村普法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普法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认清普法教育工作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要解放思想“换脑筋”,摆正普法工作的位置,克服僵化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的新路子。这就需要普法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本职工作,用新理论、新观念武装头脑,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提高普法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2、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创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司法行政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交叉轮流开展法制讲座和法制培训的新措施,大力提高全镇依法行政水平。整合宣传方法和宣传材料,配以文字、图片、漫画等进行趣味性、生动性法制宣传。文化、法律“三下乡”,“村村通”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广播电视、宣传单、标语牌等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外,农村居民居住地分散、人员流动性较大,组织进行规模性宣传教育并不实际,但是,我们却可以利用农村学校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学校学生来自各村各户,而且人数多,有固定的学习教育场所和丰厚的师资力量,我们可以在农村中小学中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并开展“法制宣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学法律”、“我为家人上一堂法制课”等活动,让学生回家向家长宣传法律,同时,家长和孩子间的互动也能使家长更好的学习到法律

3、寻找新的工作载体,联系各项工作实际,加强人民调解、综治创安、刑释解教、社区矫正等工作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衔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的传统载体和狭小阵地已经捉襟见肘,难当重任,迫切需要开阔新视野、拓展新阵地、把广泛深入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作为新载体,寓法于文(艺)、寓教于乐,努力实现农村普法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发挥了普法教育的威力,而且还及时消除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增加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4、对确实无法支持农村普法经费的村,上级财政应适当进行倾斜,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使农村法制宣传得以顺利开展。同时,各村也应考虑到自身经费的实际情况,在法制宣传的形式上多下工夫,节约成本,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优的成果,务求法制宣传。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为进一步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法制环境。

社会调查报告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院系:政治学院

学号:200801050623

姓名:郭秋吟

第二篇:《浮士德》读书报告

汉语言文学学院09中本3班曲艺0902140319

读书报告

--------《浮士德》

歌德的《浮士德》断断续续的写了六十年。浮士德一生的经历,也无疑是以歌德一生的经历为背景的。看完这书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离奇的想象,跳跃的思维尽在诗人的笔尖闪烁,努力地跟随着它的步伐,却难免力不从心,因此我也也只能是有感而发,发表一些简单肤浅的看法。

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这部悲剧中的主人公浮士德,原来是十五六世纪德国的炼金术师,在传说中有二人,因为浮士德的拉丁文写法Faustus含有“幸福的”之义,故为炼金术师和魔术师爱用作姓氏。其一为约翰尼斯·浮士德,生育斯瓦比亚的克纽特林根,住于威丁堡。他潜心魔术,过流浪生活,借恶魔之助,在威尼斯想做空中飞行而坠落受伤,另一个人为盖奥尔克·浮士德,他是以为占星家,在当时颇负盛名,但真正的古典学者却认为却是一个江湖骗子。他跟恶魔订约,结果落得悲惨的下场。关于以上二人的传说,有各种说法,但最后被认为同一个人。《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并不因此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因此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对学习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向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

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剧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达到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己“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浮士德》是诗剧,是通过两次打赌来展开情节的。第一次在“天上序幕”中,上帝和梅非斯托打赌。上帝认为“善良人就在迷惘里挣扎/也就会悟出一条正路”。梅非斯托则认为人类“像长腿促织”,因为有了理性反而“落得比兽性更为兽性”,只消把浮士德“拖进粗野的人生/体验些庸俗无聊的事情”,就能把他引向堕落。由这个打赌又引出了浮士德与梅非斯托的打赌。在民间传说中,浮士德与魔鬼签定的是出卖灵魂的契约,目的是为了换得超人的权力去寻求享受。但在歌德笔下,梅非斯托认为人的追求是有限的,容易满足的;浮士德则坚信自己不会被感官的、物质的享受“哄得游手好闲”,因此引出了《浮士德》的全部情节。

诗剧主体部分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可以说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浮士德出场的自述就非常直接地描绘了他当时对所谓的知识的怀疑和否定,“哎,哲学、法学和医学,遗憾还有神学,我全已努力研究。可到头来仍是个傻瓜,并未必当初聪明半点。”可是,通过对下文的阅读,我们知道他的智慧绝不是他所述的,在他所处的年代,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谦虚而又博学。但是,当他的追求和理想渺茫时,年事已高的他仍然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动,复活节的钟声把他拉回了死亡线。而且基于对魔鬼的了解,我们可以想象和魔鬼打赌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动力?这绝对是对自我的挑战,而且也是对当时社会不满的强烈反抗和对自身精神极度空虚的爆发。

浮士德一生经历了五个悲剧。先是知识的悲剧。他对中世纪的各种知识“全部进行过彻底的钻研”,结果绝望的几乎自杀。绝望之余,他诅咒一切,连天恩、信仰、希望、容忍,总之,中世纪的一切信条和道德都被否定了。他与魔鬼订约,决心借魔鬼的力量——也就是想借助人世间邪恶的力量,不择手段去阅历生活。

其次是爱的悲剧。在“魔女的丹房”里喝了汤药后,浮士德再返青春。当封建社会的小农或小市民,与新思潮结合时,结局必然是悲惨的。浮士德在魔鬼的操纵下,也就是在邪恶意念的驱使下,毁掉了葛瑞琛。“瓦普几斯夜会”实际是浮士德濒于堕落边缘的变形反照;但他时时寻求跳出这种邪恶的立足点。最后他没有在邪恶中毁掉,循入大自然,去寻求解脱,寻求新的起点。

第三个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悲剧。浮士德进入宫廷是魔鬼一手导演的,浮士德在皇宫里,只不过是不带弄臣名号的弄臣,这是可悲的。后来,皇帝想见到美人海伦,浮士德见到海伦的阴魂后,激动的在爆炸事故中昏死过去。终于在霍门库鲁斯带领下,去参加“古典的瓦普

几斯夜会”,寻找海伦,寻找古典美。从这里可以看到歌德走出魏玛宫廷,去意大利寻找艺术新天地的蛛丝马迹。

第四个是美的悲剧。浮士德寻得海伦并与之结合后,生子欧富良。欧富良摔死后,海伦随之消逝,其衣物托起浮士德飘回北方。浮士德主动呼唤恶魔,到对恶魔又鄙视又离不开,到痛恨恶魔,这是他灵魂逐渐净化,逐渐升高的过程。

第五个是理想的悲剧。这时的浮士德已坚定的确立了主体意识,任何外力都不可能使他茫然自失。一切前人归之为命运的盲目力量,在叩开他的心扉之前,都必须受到理性的审验。浮士德的失明,说明人类的发展既是清醒的,又是盲目的。因为带有盲目性,人类就永远无法避开忧愁的袭击,但是盲目只是潜藏在清醒的夹缝里。被忧愁吹瞎双眼后,浮士德没有惊惶失措,更没有从理想的轨道上滑脱出来。他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死去的。死后即将被梅非斯托捉住的灵魂却被天使救走了。他没有被引向堕落。

在诗剧中,笔者时常能看到一些极富哲理性的语句和一些哲学范畴的争论,例如在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上,泰勒斯和普洛透斯的争论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它也是诗人歌德世界观的直接反映,它是与当时浓郁的哲学氛围息息相关的,但是对于笔者而言,它大大增加了阅读难度。但是,一些带有人生哲理的句子对我们的启发也是很大的。魔鬼靡非斯特就经常充当着这样的角色。例如非常经典的 :“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长青!”

除此之外,剧中的天使,教堂的唱诗班,还有一些魔鬼之间都有一些昭示性的的对话,非常耐人寻味。总之,整部诗剧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物,纷繁复杂的事件不断地给诗剧注入新的活力。

《浮士德》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学作品,而且可以说是一本百科全书,中世纪的古典主义硝烟未灭,而浪漫主义的诗意早已走上舞台。在理想的沐浴下,在现实的照耀中,美好和丑陋的一切都可以存在地如此生动.浮士德是一个永远在追求,永远在探索,永远在完善自我,超出自我,又永远在确定自我的典型人物。《浮士德》写的是人性在艰难的环境中艰难展开的苦难历程。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但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浮土德知道他追求的是自由与生存,他在不断争取,“当我看到在危险中有为的人群与自由土地上的自由的人民结邻时,我才会开口,停一停吧,你真美丽。”;歌德知道他所追求的是文学领域中更高的造诣,所以他不断地学习吸收,积极从事文学创作。有了追求,人生才变得充实丰富,生命才有意义。而我们呢?我们明白我们追求的是什么?追求名利?追求享受?但这有很多都是过眼云烟呀。有的人追求了一生所谓的名呀得呀友呀,最后得到了什么呢?又充实了生命吗?有的人一生都在追逐金钱,最后在钱堆里他幸福吗?我并不是在否定这种追求,只是我觉得,是的,我们都在追求幸福,那我们是否应该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信念呢?

你一定会遇到困难、荆棘,追求的路不会永远开满鲜花。“在前进的路上会碰到困苦和幸福,但任何瞬间我都不会退却。”追求是需要勇气的,追求路上的任何困苦和幸福都是阻碍你继续追求的绊脚石。然而,只要你跨过去了,那么你离你的追求就近了一步。当然,你退却了,那么你便放弃了走继续追求的路。你被困苦打败了,你被幸福蒙蔽了双眼,你停滞不前了,也可以说你放弃了追求。

生命中因为有了追求,所以精采,生命中因为有了追求,所以绚烂。有时候,追求甚至是支持你生命的支柱,你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没有了追求,你的人生形如枯槁。无论你是怎样地活着,轰轰烈烈也好,默默无闻也罢,你的生命都会因为你的追求而变得崇高。了解你的追求,坚持你的追求,为你的生命多添一份色彩。

第三篇:浮士德读书报告

《浮士德》读书报告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歌德的《浮士德》断断续续的写了六十年。浮士德一生的经历,也无疑是以歌德一生的经历为背景的。看完这书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离奇的想象,跳跃的思维尽在诗人的笔尖闪烁,努力地跟随着它的步伐,却难免力不从心,因此我也也只能是有感而发,发表一些简单肤浅的看法。

《浮士德》是诗剧,是通过两次打赌来展开情节的。第一次在“天上序幕”中,上帝和梅非斯托打赌。上帝认为“善良人就在迷惘里挣扎/也就会悟出一条正路”。梅非斯托则认为人类“像长腿促织”,因为有了理性反而“落得比兽性更为兽性”,只消把浮士德“拖进粗野的人生/体验些庸俗无聊的事情”,就能把他引向堕落。由这个打赌又引出了浮士德与梅非斯托的打赌。在民间传说中,浮士德与魔鬼签定的是出卖灵魂的契约,目的是为了换得超人的权力去寻求享受。但在歌德笔下,梅非斯托认为人的追求是有限的,容易满足的;浮士德则坚信自己不会被感官的、物质的享受“哄得游手好闲”,因此引出了《浮士德》的全部情节。

诗剧主体部分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可以说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浮士德出场的自述就非常直接地描绘了他当时对所谓的知识的怀疑和否定,“哎,哲学、法学和医学,遗憾还有神学,我全已努力研究。可到头来仍是个傻瓜,并未必当初聪明半点。”可是,通过对下文的阅读,我们知道他的智慧绝不是他所述的,在他所处的年代,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谦虚而又博学。但是,当他的追求和理想渺茫时,年事已高的他仍然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动,复活节的钟声把他拉回了死亡线。而且基于对魔鬼的了解,我们可以想象和魔鬼打赌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动力?这绝对是对自我的挑战,而且也是对当时社会不满的强烈反抗和对自身精神极度空虚的爆发。

浮士德一生经历了五个悲剧。先是知识的悲剧。他对中世纪的各种知识“全部进行过彻底的钻研”,结果绝望的几乎自杀。绝望之余,他诅咒一切,连天恩、信仰、希望、容忍,总之,中世纪的一切信条和道德都被否定了。他与魔鬼订约,决心借魔鬼的力量——也就是想借助人世间邪恶的力量,不择手段去阅历生活。

其次是爱的悲剧。在“魔女的丹房”里喝了汤药后,浮士德再返青春。当封建社会的小农或小市民,与新思潮结合时,结局必然是悲惨的。浮士德在魔鬼的操纵下,也就是在邪恶意念的驱使下,毁掉了葛瑞琛。“瓦普几斯夜会”实际是浮士

德濒于堕落边缘的变形反照;但他时时寻求跳出这种邪恶的立足点。最后他没有在邪恶中毁掉,循入大自然,去寻求解脱,寻求新的起点。

第三个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悲剧。浮士德进入宫廷是魔鬼一手导演的,浮士德在皇宫里,只不过是不带弄臣名号的弄臣,这是可悲的。后来,皇帝想见到美人海伦,浮士德见到海伦的阴魂后,激动的在爆炸事故中昏死过去。终于在霍门库鲁斯带领下,去参加“古典的瓦普几斯夜会”,寻找海伦,寻找古典美。从这里可以看到歌德走出魏玛宫廷,去意大利寻找艺术新天地的蛛丝马迹。

第四个是美的悲剧。浮士德寻得海伦并与之结合后,生子欧富良。欧富良摔死后,海伦随之消逝,其衣物托起浮士德飘回北方。浮士德主动呼唤恶魔,到对恶魔又鄙视又离不开,到痛恨恶魔,这是他灵魂逐渐净化,逐渐升高的过程。

第五个是理想的悲剧。这时的浮士德已坚定的确立了主体意识,任何外力都不可能使他茫然自失。一切前人归之为命运的盲目力量,在叩开他的心扉之前,都必须受到理性的审验。浮士德的失明,说明人类的发展既是清醒的,又是盲目的。因为带有盲目性,人类就永远无法避开忧愁的袭击,但是盲目只是潜藏在清醒的夹缝里。被忧愁吹瞎双眼后,浮士德没有惊惶失措,更没有从理想的轨道上滑脱出来。他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死去的。死后即将被梅非斯托捉住的灵魂却被天使救走了。他没有被引向堕落。

剧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浮士德和魔鬼的关系了。其实魔鬼并不只是作为浮士德的对手出现的。他有句话是说“我一心作恶,却总把善来促成”。魔鬼其实是浮士德心中的恶的一面。恶也有它自己的价值,每当浮士德想要满足时,魔鬼总是在为他促成更新、更大的恶,浮士德也因此一步步走到生命的极限。人类生存的最大意义不就是尽力走到生命的极限吗?魔鬼所代表的肉体的、欲望的、恶的方面引诱着浮士德,浮士德也从中创造出了善来,从肉体、从欲望、从恶而来的善良和美好。浮士德与魔鬼的交战是在人心这个巨大的场所进行的,正是他们的交战和斗争才使得人性在不断地完善着。可以说没有魔鬼的引诱也就没有浮士德的精神的不断上升。

从历史层面上看,《浮士德》 这部戏剧借助一个德国民间传说描写了一个与魔鬼打赌,将自己的生命交付于魔鬼,以换取幸福的老年学者的故事。浮士德经历了知识悲剧、爱的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以及最后生命的悲剧。作者通过浮士德富有典型意义的一生,展示了当时德国社会以致整个欧洲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历史内容就直接包含在作家创造的形象和形象体系中。同时浮士德的一生也象征了整个欧洲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历史进程。从中世纪所谓的知识中摆脱出来,进入了开放自由的文艺复兴时期(对应于浮士德的知识悲剧和爱的悲剧)。从文艺复兴到启蒙主义时期,歌德和席勒共同开创了狂飚突进运动,企图结合古希腊美和现代美生出浪漫的美来(即剧中浮士德和海伦的儿子欧福良),而欧福良据说又是拜伦的影子。从而又进入了浪漫主义阶段。而后来欧福良的早夭预示了浪漫主义的破产。

在诗剧中,笔者时常能看到一些极富哲理性的语句和一些哲学范畴的争论,例如在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上,泰勒斯和普洛透斯的争论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它也是诗人歌德世界观的直接反映,它是与当时浓郁的哲学氛围息息相关的,但是对于笔者而言,它大大增加了阅读难度。但是,一些带有人生哲理的句子对我们的启发也是很大的。魔鬼靡非斯特就经常充当着这样的角色。例如非常经典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长青!”

除此之外,剧中的天使,教堂的唱诗班,还有一些魔鬼之间都有一些昭示性的的对话,非常耐人寻味。总之,整部诗剧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物,纷繁复杂的事件不断地给诗剧注入新的活力。

《浮士德》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学作品,而且可以说是一本百科全书,中世纪的古典主义硝烟未灭,而浪漫主义的诗意早已走上舞台。在理想的沐浴下,在现实的照耀中,美好和丑陋的一切都可以存在地如此生动.浮士德是一个永远在追求,永远在探索,永远在完善自我,超出自我,又永远在确定自我的典型人物。《浮士德》写的是人性在艰难的环境中艰难展开的苦难历程。

第四篇: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地狱炼狱天堂

假如浮士德博士的旅行是由地狱到天堂的旅行,那让我们看看地狱炼狱天堂都有什么。

一、地狱

“人类只有通过种种磨练和考验才能通往胜利的彼岸。”浮士德的社会就是歌德的社会。歌德在文学、绘画、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不断追求真理,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中积极奔走,并在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深化认识,成就了思想的高度与深度。歌德的社会封建专制摧残人性,作品中,浮士德“枯守这个牢笼,„„塞满大堆书本,被蠹虫咬、被灰尘笼罩。”与世隔绝的钻研却不能发现知识对改造生活的用处;少女玛加蕾特饱受等级观念毒害,对浮士德尊称之为“小姐”(贵族女士才能拥有的称号)而惊奇; 一群青年甚至学生在酒吧里唱着粗俗的歌;教会对未婚生子的女性极度不公的惩罚„„

而人间地狱的另一部分则是人性的欲望与罪恶。

恶行者、伪善者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心惊胆颤!冥冥苍天,炯炯神眼,原罪的显现、欲望的暴露。听!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泪的众生相。浮士德因为爱欲而酿成爱情悲剧;对腐朽王朝、虚幻世界的执着终究化为泡影。达尔丢夫敢于在神明面前犯罪最终下场不善。金庸笔下的四大恶人最终难逃惩罚„„这些小说人物都取材于现实,具有典型性和客观性,而作者对其加工处理不仅是增添小说的可读性也是对世人敲响警钟!再次让已惴惴不安的恶行者心惊。有多少二战战犯逃过死刑灵魂却终生受着煎熬,午夜梦回的是一具具腐尸和阴惨凄厉的催命声;一些侥幸出逃的贪官常与亲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担心被“一锅端”又忍受思亲之苦;因为嫉妒而道人是非的长舌妇会因心胸狭窄失去朋友孤独一生„„宗教观念认为以上恶行足以下十八层地狱,最轻拔舌,重则刀锯。“善恶在一念之间,存善念则化为天堂善神,存恶念则化为地狱恶鬼。”意大利人文主义诗人但丁也讽刺作恶者“形状多么狰狞,姿态多么凶恶。”而那些迫切希望灵魂救赎的作家、艺术家则“总能把人类最深处的劣根性表现在作品中。”

二、炼狱

炼狱象征苦难,象征忏悔。天堂象征救赎——这是基督教永恒的主题。炼狱中的忏悔指人的一念,善念恶念,天堂地狱。“神啊,救救我吧。”看到天堂的光辉,美梦将会成真!地狱恶鬼又再哀嚎,听得我心碎心惊,拖住我的脚想让我沉沦,而我却渴望自由的翱翔,向往天堂的晨光!

浮士德的爱、政治理想以及艺术理想破灭后开始反思,决心脚踏实地的建立一个理想的自由国度。而歌德也通过“世俗人”(《浮》中歌德的自比)与“虔诚的信徒”(《浮》中指伪善者)、教条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实在论者(均为浮中人物)等对人生观的探讨,思想进一步深化。电影《美梦成真》炼狱部分也多描写主角对过去的反思。我想现实生活中的闭门思过、“在祖先牌位前悔过也多少点炼狱情结吧,而西方心理学中的内心自省也缘于此。

三、天堂

在宗教世界,能令人佩服的唯有地藏王菩萨与观世音。两位菩萨皆因渡救世人而放弃成佛。地狱万恶,地藏王以一颗慈悲心与恶鬼同下十八层地狱,永受轮回之苦,更许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神圣的天穹在众神的光辉中响起天籁,天使清唱万福玛丽亚;等待新生,用最虔诚的笑意祝福这伟大的新生。

浮士德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造福百姓,造就了和平王国。真诚的忏悔与巨大的收获

让浮士德没有遗憾,终于荣升天堂。歌德也穷尽一生将他的思想完善,表达在作品中,寄予了他希望国家统一、反抗封建社会与教会的理想,激励后世完成他未尽的事业。

歌德对国家对人性的关怀的确影响我们,他用六十年的光阴证明人经过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智者。至于地狱、天堂等是人生的一个个思想过程,是信仰。而信仰的缺失、后现代主义的无所谓观念让我们迷失。庆幸的是还有许多《浮士德》似的作品,还有许多歌德似的人物激励我们自信自强。

第五篇:浮士德 读后感

歌德名著 《浮士德》 读后感

欢坨小学王雅平《浮士德》歌德根据流传于民间有关浮士德故事而写成一部悲剧这个民间故事含有强烈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神性与人性、因循与追求各种冲突。整个故事创作时间中间跨越六十年。

诗体哲理悲剧主人公浮士德是综合了16世纪时期德国诸多的书籍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还有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等等这些当时的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而从中品味到,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恰在于一中自强不息的创造性的生活本身~一种不断进步的道路或过程本身!一个人只要追求一个高尚的目标,他就值得享受并一定能够获得最广义的报偿。正是这点人生观拯救了浮士德,帮助他击败了梅菲斯特的一再挑战。从而使他的“悲剧”赋有鲜明的乐观主义性质。

文章读的过程好辛苦,因为例如很多名词譬如“蝇神”都要参照后面的解释“魔鬼的别称”。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并不因此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因此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剧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达到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己“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

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但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浮土德知道他追求的是自由与生存,他在不断争取,“当我看到在危险中有为的人群与自由土地上的自由的人民结邻时,我才会开口,停一停吧,你真美丽。”;歌德知道他所追求的是文学领域中更高的造诣,所以他不断地学习吸收,积极从事文学创作。有了追求,人生才变得充实丰富,生命才有意义。是的!我觉得我们都在追求幸福,那我们是否应该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信念呢?

生命中因为有了追求,所以精采,生命中因为有了追求,所以绚烂。有时候,追求甚至是支持你生命的支柱,你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没有了追求,你的人生形如枯槁。无论你是怎样地活着,轰轰烈烈也好,默默无闻也罢,你的生命都会因为你的追求而变得崇高。了解你的追求,坚持你的追求,为你的生命多添一份色彩。

下载浮士德读书报告(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浮士德读书报告(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浮士德读书笔记

    当城中学班主任读书笔记 姓名李娜新 (2013年5 月15 日) 《浮士德》 上大学时便一直想拜读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但奈心情浮躁而未打开书本,去年买了几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本部著作,......

    《浮士德》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浮士德 浮士德是歌德的著名长诗,这部作品花费了歌德大半生的努力,直到歌德垂暮之年才真正完成。 浮士德的故事其实在德国广为流传,浮士德可能是中世纪一个真实存在过......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流传于民间的有关浮士德的故事而写成的一部悲剧。这个民间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神性与人性......

    读《浮士德》

    ~-7-6 字数:3059《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1 荣格曾经这样评价“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篇1我用灵魂换理想《浮士德》讲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古老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换取青春和爱情。歌德借这个题材演绎了广阔、深邃而崇高......

    浮士德 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在我看来,自强不息是我们对人生的态度,坚强自信并永不停止,这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怀有这种精神的人任何困难都能战胜,自然也可以拯救自......

    《浮士德》读书笔记1000字

    读书笔记—浮士德 浮士德是歌德的著名长诗,这部作品花费了歌德大半生的努力,直到歌德垂暮之年才真正完成。 浮士德的故事其实在德国广为流传,浮士德可能是中世纪一个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