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讲座小结

时间:2019-05-13 13:3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讲座小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讲座小结》。

第一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讲座小结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讲座小结

这次的中秋诗词讲座是本次“迎中秋·庆国庆”活动之一。起始接到任务,心中不免忐忑,中秋词倒是有现成的,四年级学生刚刚学完《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对东坡的《水调歌头》应该不会陌生。但问题是,教材是以文包诗的形式呈现,明显降低了对词的理解难度,我们面对的既然是小学中年学段的学生,那就不可能把整篇词逐字翻译,只能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大意,了解苏轼写这首词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胸襟,也给学生传达一种美好的感情,希望这种感情也能长留孩子们的心间。

确定了这次讲座的基本目标,接下来问题就是,我们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给三、四年级的孩子们,让他们也能体会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呢?一首词,从头讲到尾,再美的诗词都会变得枯燥乏味。应该让他们身临其境,首先是了解苏轼这个人,再一起随着苏轼的心情变化,真正走进这首词,真正去体会景物之美,语言之美,心灵之美。于是我和曾婷老师、闫强老师、朱琛老师一起合计了一下,最后确定了几种形式:

1、打扮一下教室,创造一个中秋的氛围;

2、学唱《但愿人长久》这首歌;

3、诗词的吟诵可以加入一些肢体动作搭配;

4、对词的理解不必停留在字面上,应该通过老师的语言描述,加上孩子自身的想象,一起来完成对这首词的重构。

各自分工以后,我才正式面对这首千古传颂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可讲的东西很多,从哪里入手呢?中秋节?月亮?苏轼其人?歌曲?思考再三,我决定从月亮入手。月亮对孩子们来说,肯定不会陌生,描写月亮的古诗孩子也应该积累了不少,而且以李白的居多。《古朗月行》《静夜思》《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大部分孩子应该能随口吟诵了。中秋要是少了月亮,肯定就不是中秋佳节,也就不会有团圆这个含义了。那就不妨从以月亮为主题的古诗吟诵开始吧。果然,孩子们在争先恐后的古诗吟诵中,很快就进入了状态。有了月亮,才有了中秋节的氛围。毕竟,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是不分年龄,无论古今的。氛围有了,接下来就好办多了,我们时而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时而朗声吟诵、放声高歌。我们为苏轼的坎坷遭遇扼腕叹息,也为他那乐观的心境、博大的胸怀而心生钦佩。当我们一起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我相信孩子们已经理解了苏轼,理解了这美好的祝愿。我相信,在今年中秋的晚上,他们一定格外珍惜和家人共赏明月的美好时刻,一定会把这美好的感情传递给所有人,从心底发出同样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此,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组织者:王义

第二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本词是苏词的代表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把自己仕途的失意和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哲理的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深刻的人生哲学蕴含在完美的文学意境中,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在诗词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词中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对正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塑形期的中学生而言更是一个很生动的教育素材。

二、学情分析:

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课的语言难度不大,教学时不必在字词释义上花费太多时间。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学习积累,但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高,感知能力较弱。所以要巧妙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使常规的古诗教学化枯燥为生动形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注意用不同的方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出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为此,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背诵本词,读出词的韵律美;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作者丰富的情感;品味优美意境。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学习,能理出欣赏诗词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四、重点、难点:

教学中根据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但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五、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分析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是我们的目的。因此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情景创设法、诵读品味法、设疑导思法、提问点拨法。学生的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知觉器官,听说读写结合,通过诵读品味、讨论、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推荐网址:http:///sicijianshang/songdai/sushishici/苏轼诗词鉴赏

人间词话 国学网

中华诗词网 唱诗词、品诗韵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

水调 歌 头 明.月 几 时 说 有 课

稿

北川羌族自治县黄江义务教育学校 郑季华

第三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教学重点: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1)学生读书下注释。(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 5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5 / 5 / 5 / 5

第四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讲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讲义

1、背景: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缘由。写此词时,作者41岁,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他乡,词人心中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在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达到了自我解脱。《水调歌头》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记忆)

2、注音:宫阙(què)琼楼(qióng)绮户(qǐ)婵娟(chán juān)不胜寒(shēng)丙辰(bǐng chén)(记忆)

3、补充注释:(1)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问。(2)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月宫去。(3)不胜(shēng):忍受不住。(4)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5)照无眠:照着有心事睡不着的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⑹何似:哪比得上。⑺不应:不该。⑻何事:为什么。⑼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⑽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⑾千里:相隔千里的人。⑿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记忆)

4、断句示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出了词人的醉意朦胧。)

5、译文: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有的?举起酒杯我问青天。不知月亮上,今晚是何年何月,何种情景?我想乘长风到月宫上去看个究竟,但有担心经不住月宫上的寒冷。月下起舞,只有冷清的影子相

随,怎么比得上温暖的人间呢。月光转移,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又低低的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月亮啊,你不应该有什么憾事,为什么总是趁着

人们离别的时候才月圆呢?人生总有悲欢离合之事,这样的事情自

古以来就难十全十美。只希望别离后的人能各自珍重,长期珍摄,可远隔千里,共浴月光,同赏皎月。

6、赏析:上阕: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词一开篇接连

两个发问,其一,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其二,不知

月亮上,“今夕是何年”?这样的问题李白也曾问过:“青天有月来

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相比之下,苏轼这一问,问得更加痴迷。

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问月,并想象着

月宫今夕的情景;但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诗人转而安慰自己:在天上起舞,只有冷清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

上留在温暖的人间呢?词中隐约透露出再现实中苦闷难谴,欲求解

脱的情绪。

下阕: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下片除

开头写月移光转而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第一句就把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

人。月圆了人却不能团圆,词人不禁埋怨起一轮明月了:“不应有

恨,何事偏向别时圆?”意思是:月亮你不应有什么憾事,为什么

偏偏在人离别的时候显得格外的圆?此设想甚奇,但词人又调转笔

锋,作了一番宽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

地悲伤。这样层层推进,愈进愈深,释却离怨,于是最后两句“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惟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词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

缚的达观思想。(理解掌握)

Z▲

7、情感变化:由怨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到感悟

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最后又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表现

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理解掌握)

8、显著特点: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

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应当指出,词

人的问天、问月,归根到底上一问人生。在就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

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可见,寓哲理于情理之中,是

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这首次几乎句句写月,词意优美,令人玩

味不尽。全词既充溢着浪漫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豁达的情绪。这首词中寻得安慰,称誉它为最好的一首中秋词,并不为过。(理解掌握)☆

9、佳句赏析:①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不愿留在人间。原因:在人间,作者孤独、寂寞,感受到的只是失意与别离的折磨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睛圆缺,此事古难全。赏析: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阳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 :词人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理解掌握)☆

10、拓展思考: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 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③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不为愁苦束缚的达观思想,心胸旷达。④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 琼楼玉宇。⑤词中哪些地方用了联想和想象?(理解掌握)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

乙事物存在存在想像: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甲事物存在不存在11、写月诗句:在中国诗词中,“月”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审美意象。不说那诗人之众、诗作之巨、流派之多,单是那和谐的韵律、严整的对句间所凝聚的世间万种风情就会令人流连忘返。皓月当空,长风拂面乃自然界之一物像,然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缀入,便融入了人的情感因素,而成为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明月之诗”。由此,在诗人笔下月亮就成为一个包括相思在内的多重意象的。月与人可亲而不可近,恋人对月海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丈夫,游子对月思念亲人;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茫者视月为希望,奋进者视月为信念。人们根据月亮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出现的各种变幻,赋予月亮千种情怀。悠悠苍天,月亮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洒》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大漠沙似雪,燕山月如钩。——李贺《马》 晓镜但愁去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整理编排——仝晓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讲义

整理编排——仝晓勇

第五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注释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l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人世的某些思想矛盾。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几时:什么时候。把酒:端起酒杯。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月宫呢?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乘:驾。归去:这里是回到天上去。琼楼玉宇:美玉造成的楼宇,这是想像中的仙宫。不胜:经不住,承担不了。胜,能承担,经得起。

“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人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弄:玩弄,欣赏。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

朱:朱红,正红色。阁:我国旧时一种楼房,可供游息、远眺、供佛、藏书之用。绮户:雕花的窗户。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

不应:这里是不应该的意思。何事:为什么。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下载《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讲座小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讲座小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学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指导学生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和主旨,掌握本词的名句和哲理句; 3、背诵本词,尝试默写有关月光与友情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流畅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词。 2、能体会并用简要的语言说出月亮在词中的意蕴。 3、能探究月亮在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意......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汝城县第四中学 周静 《水调歌头》教案 汝城县第四中学 周 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实词,准确理解整首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范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朱惠静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知不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你能说出哪些节日的名称?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你能吟诵几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 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3、体味《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大全

    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