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污染源普查_重大的国情调查
全国污染源普查重大的国情调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污染源普查工作。2007年4月11日,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主持召开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国务院决定以2007年12月31日为普查时点,于2008年初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这是一次重大的国情调查。
一、普查意义
污染源数据是重要的基础环境数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全面掌握我国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搞好全国污染源普查,准确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有利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有利于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7年度。
三、普查对象
普查对象为本县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四、普查步骤
1、准备阶段(07年11月——08年1月):成立机构、落实经费、开展宣传、组织动员、开展普查培训;
2、普查阶段(08年2月——08年5月):对排污企业和单位进行清查、组织填报普查表,完成数据审核录入工作;
3、总结阶段(08年6月——08年12月):建立全县污染源档案,总结上报普查数据,接受市和国家污染源普查检查组的检查验收。
第二篇: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全文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全文)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提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工作目标是摸清各类污染源基本情况,了解污染源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掌握国家、区域、流域、行业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为加强污染源监管、改善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服务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依据。
《方案》要求,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领导普查质量管理工作,建立覆盖普查全过程、全员质量管理制度并负责监督实施。各级普查机构要认真执行污染源普查质量管理制度,做好污染源普查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普查责任体系,明确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相关责任。建立普查数据质量溯源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开展普查数据核查和质量评估,严厉惩处普查违法行为。以下是《方案》全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
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7〕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国务院办公厅 2017年9月10日(此件公开发布)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
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16〕59号)精神,为指导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制订本方案。
一、普查工作目标
摸清各类污染源基本情况,了解污染源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掌握国家、区域、流域、行业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为加强污染源监管、改善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服务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依据。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普查标准时点为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7资料。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普查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范围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移动源及其他产生、排放污染物的设施。1.工业污染源。普查对象为产生废水污染物、废气污染物及固体废物的所有工业行业产业活动单位。对可能伴生天然放射性核素的8类重点行业15个类别矿产采选、冶炼和加工产业活动单位进行放射性污染源调查。
对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中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进行登记调查。2.农业污染源。普查范围包括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
3.生活污染源。普查对象为除工业企业生产使用以外所有单位和居民生活使用的锅炉(以下统称生活源锅炉),城市市区、县城、镇区的市政入河(海)排污口,以及城乡居民能源使用情况,生活污水产生、排放情况。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对象为集中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污水的单位。其中: 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处置单位包括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厂以及以其他处理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的单位。
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单位包括危险废物处置厂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厂。危险废物处置厂包括危险废物综合处理(处置)厂、危险废物焚烧厂、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和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厂等;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厂包括医疗废物焚烧厂、医疗废物高温蒸煮厂、医疗废物化学消毒厂、医疗废物微波消毒厂等。
集中式污水处理单位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和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5.移动源。普查对象为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污染源。其中,非道路移动污染源包括飞机、船舶、铁路内燃机车和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机械。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污染源。企业基本情况,原辅材料消耗、产品生产情况,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和综合利用情况(包括排放口信息、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各类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行情况等。
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汞、镉、铅、铬、砷。废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氨、汞、镉、铅、铬、砷。
工业固体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处置和综合利用情况。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工业企业建设和使用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贮存、处置设施(场所)情况。
稀土等15类矿产采选、冶炼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情况。
2.农业污染源。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生产活动情况,秸秆产生、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情况,化肥、农药和地膜使用情况,纳入登记调查的畜禽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基本情况、污染治理情况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
废水污染物:氨氮、总氮、总磷、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增加化学需氧量。
废气污染物:畜禽养殖业氨、种植业氨和挥发性有机物。
3.生活污染源。生活源锅炉基本情况、能源消耗情况、污染治理情况,城乡居民能源使用情况,城市市区、县城、镇区的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情况,城乡居民用水排水情况。
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动植物油。废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单位基本情况,设施处理能力、污水或废物处理情况,次生污染物的产生、治理与排放情况。
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动植物油、挥发酚、氰化物、汞、镉、铅、铬、砷。
废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汞、镉、铅、铬、砷。
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焚烧设施产生的焚烧残渣和飞灰等产生、贮存、处置情况。
5.移动源。各类移动源保有量及产排污相关信息,挥发性有机物(船舶除外)、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情况,部分类型移动源二氧化硫排放情况。6.各省份可根据需求适当增加普查附表,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实施。
导读: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提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工作目标是摸清各类污染源基本情况,为加强污染源监管、改善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服务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依据。
三、普查技术路线
(一)工业污染源。全面入户登记调查单位基本信息、活动水平信息、污染治理设施和排放口信息;基于实测和综合分析,分行业分类制定污染物排放核算方法,核算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根据伴生放射性矿初测基本单位名录和初测结果,确定伴生放射性矿普查对象,全面入户调查。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填报园区调查信息。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填报工业污染源普查表。
(二)农业污染源。以已有统计数据为基础,确定抽样调查对象,开展抽样调查,获取普查农业生产活动基础数据,根据产排污系数核算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
(三)生活污染源。登记调查生活源锅炉基本情况和能源消耗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根据产排污系数核算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抽样调查城乡居民能源使用情况,结合产排污系数核算废气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通过典型区域调查和综合分析,获取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相关活动水平信息,结合物料衡算或产排污系数估算生活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产生量和排放量。
利用行政管理记录,结合实地排查,获取市政入河(海)排污口基本信息。对各类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排水(雨季、旱季)水质开展监测,获取污染物排放信息。结合排放去向、市政入河(海)排污口调查与监测、城镇污水与雨水收集排放情况、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及排放量,利用排水水质数据,核算城镇水污染物排放量。利用已有统计数据及抽样调查获取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排水基本信息,根据产排污系数核算农村生活污水及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
(四)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根据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废物处理处置情况、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和产排污系数,核算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
(五)移动源。利用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信息,结合典型地区抽样调查,获取移动源保有量、燃油消耗及活动水平信息,结合分区分类排污系数核算移动源污染物排放量。
机动车:通过机动车登记相关数据和交通流量数据,结合典型城市、典型路段抽样观测调查和燃油销售数据,更新完善机动车排污系数,核算机动车废气污染物排放量。
非道路移动源:通过相关部门间信息共享,获取保有量、燃油消耗及相关活动水平数据,根据排污系数核算污染物排放量。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
(二)普查组织。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境保护部,负责污染源普查日常工作。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由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商有关方面确定。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规定和要求,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污染源普查工作。对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污染源普查日常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本区域普查工作。重点排污单位应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排放标准及排污许可证管理等相关要求开展监测,如实填报普查监测结果。各类污染源普查调查对象和填报单位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填报工作。
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现有统计、监测和各专项调查成果,借助购买第三方服务和信息化手段,提高普查效率。发挥科研院所、高校、环保咨询机构等社会组织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普查工作。
(三)普查实施。分阶段组织实施前期准备、清查建库、普查试点、全面普查、总结发布等方面工作:2017年完成前期准备、启动清查建库和普查试点,2018年完成全面普查,2019年完成成果总结与发布。
1.前期准备:成立机构,制定普查方案,落实经费渠道,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普查制度、确定污染物排放核算方法、完成普查信息系统开发建设以及其他技术准备工作。开展普查宣传与培训工作。
2.清查建库:开展污染源普查调查单位名录库筛选,开展普查清查,建立普查基本单位名录库。对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企业进行放射性指标初测,确定伴生放射性污染源普查对象;排查市政入河(海)排污口名录,开展排污口水质监测。
3.普查试点:开展普查试点,完善普查制度、技术规范和信息系统。
4.全面普查:开展入户调查与数据采集、数据审核、数据汇总、质量核查与评估、建立数据库等工作。5.总结发布:总结发布普查成果,开展成果分析、验收与表彰等工作。
(四)普查培训。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省、市两级污染源普查工作机构技术骨干以及各省级普查培训师资的培训。省级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其余普查工作人员的培训。
(五)宣传动员。各级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国发〔2016〕59号文件要求,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污染源普查,为普查实施创造良好氛围。
五、普查经费
本次普查工作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中央财政负担部分,由财政部按部门预算管理要求,列入相关部门的部门预算。地方财政负担部分,由同级地方财政根据工作需要统筹安排。
中央财政安排经费主要用于:研究制定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编制污染源普查涉及的监测、调查、质量管理等相关规范;开展普查表格设计、软件及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宣传、培训与指导,普查试点,普查质量核查与评估,全国数据汇总、加工,建档、检查验收、总结等。
地方财政安排经费主要用于:各地污染源普查实施总体方案制定,组织动员、宣传、培训,入户调查与现场监测,普查人员经费补助,办公场所及运行经费保障,普查质量核查与评估,购置数据采集及其他设备,普查表印制、普查资料建档,数据录入、校核、加工,检查验收、总结、表彰等。对开展普查试点工作的地区和贫困县予以补助。各级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普查方案确定工作计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据此编制经费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分别列入各相关部门的部门预算,分按时拨付。
六、普查质量管理
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领导普查质量管理工作,建立覆盖普查全过程、全员的质量管理制度并负责监督实施。各级普查机构要认真执行污染源普查质量管理制度,做好污染源普查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普查责任体系,明确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相关责任。建立普查数据质量溯源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开展普查数据核查和质量评估,严厉惩处普查违法行为。
按照依法普查原则,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普查对象的技术和商业秘密,必须履行保密义务。
第三篇: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方案
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方案
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方案 市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 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和省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部署,为实现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与环境统计工作的顺利衔接,奠定“十二五”污染减排和环境统计工作基础,根据省环保厅《关于印发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此次更新调查工作实行“动态调整、重点调查、总体核算”的工作原则。即对调查对象和调查数据实行动态调整;对调查工作进行适当简化,从普查数据库中筛选出一定比例的主要污染源,并对原有环境统计数据库进行清库整理和纳入
新增企业后进行发表调查;对于发表调查之外其他污染源采取综合报表总体核算。通过更新调查工作,比较准确地获取“十一五”末期污染源数据,科学确定“十二五”污染减排基数,为做好“十二五”环境统计和污染减排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领导,保障更新调查工作顺利进行,市环保局成立更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和工作组,办公室主任由刘化军副局长兼任。各工作组由相关科室和有关人员组成,未明确任务的单位和人员根据工作需要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调配。
1、综合协调组:负责更新调查工作的统一协调和调度等综合工作。组长:
成员:
2、现场调查组:根据更新调查对象成立4个调查组,成员由其所在单位人员组成。具体负责现场调查、数据填报和审核。由监察支队负责各县更新调查工作抽查,参与全市数据审核和质量核查。现场调查组: 现场调查组: 现场调查组: 现场调查组:
3、技术指导和数据审核组:负责填报技术指导、数据审核和质量控制。组长: 成员:
4、监测组:负责提供调查对象监测数据。组长: 成员:
5、数据处理组:负责数据录入、整理,建立更新调查数据库。组长: 成员:
6、其它。后勤保障由办公室负责车辆调度、办公设备及相关设施的统一调配和安排。信息发送和宣传报道由信息中心和宣教中心负责。
三、更新调查的对象、内容及方法 更新调查的对象
以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业活动单位名录为总体,按污染源个体排污量降序排列,筛选出占总排污量85%以上的工业企业为重点调查单位。筛选项目为: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固体废物等。只要其中有一项被筛选上,该企业即为重点调查单位,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新、改、扩建企业。废水中产生重金属类物质、产生危险废物100吨以上的企业、全部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经过清库整理后的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作为动态更新重点调查对象。农业源方面的重点调查对象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水产养殖场。其余部分以区县为单元通过产排污系数测算污
染物排放量。
各级环保部门都要按照筛选方法筛选出辖区内重点调查单位,下级筛选的重点调查单位名单中必须包括上级重点调查单位名单中位于本辖区内的企业。更新调查的内容 针对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全部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调查其污染源的基本情况,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污染治理设施及其运行情况等指标。具体参照常规环境统计和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污染物种类,同时考虑到“十二五”将要重点控制的污染物和即将实施的《中国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需要,筛选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废水主要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等11项;废气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6项;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包括粉煤灰、冶炼废渣等类别。更新调查的方法 按照现场监测、物料衡算和产排污系数
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国家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工作。对工业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采用现场监测、物料衡算和产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测算污染物排放量;对农业污染源,除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水产养殖场发表调查外,其余调查内容根据统计耕地、保护地和园地面积、畜禽和水产养殖数量等指标,通过产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排放量;对生活污染源,根据统计人口数据、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等指标,通过产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排放量。
四、更新调查工作时间安排
我市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总体时间为12月—4月20日,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任务分解见附件。
动员部署阶段: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成立更新调查领导机构,完成动员部署工作。
全面调查录入阶段:市、县两级完成辖
区内污染源调查企业名录筛选、入户填表调查及数据录入工作。3月20日前,各县将更新调查电子数据库上报市环保局。市本级3月15日前完成入户填表调查和数据填报,同时开展数据审核和录入,3月20日完成本级数据录入,3月25日前完成全市辖区数据处理,形成电子数据库。
数据汇总审核阶段:市环保局自3月31日前完成数据库汇总审核和上报。各县于3月30日前将分析报告、工作总结上报至市环保局;市级数据技术组和数据处理组于4月10日前完成分析报告,综合协调组于4月15日前完成总结报告。4月20日前将分析报告、工作总结上报省环保厅。
五、更新调查经费
更新调查所需经费分别由当地人民政府承担,并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确保经费保障。
六、措施与要求 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环保部门要充分认识更新调查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抽调有普查工作经验的人员从事此项工作,要制定实施方案,广泛动员部署,切实抓出实效。确保数据质量。
各级环保部门要建立更新调查工作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对更新调查工作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确保如实填报;各级环境监察部门负责数据的现场核查;环境监察支队负责对各地更新调查工作的质量进行督查抽查;各级环保部门对本辖区数据质量审核把关后逐级上报。确保工作进度。
县级环保部门和各工作组要根据各阶段时间安排,排出具体时间进度表,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开展工作,确保按时完成更新调查工作。
此次更新调查得到的调查对象资料不与“十一五”污染减排计划挂钩,不作为实施处罚和收费的依据。
第四篇:全国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总结
一、前期准备阶段
(2)组织培训。培训工作分二个阶段:(1)、省普查办对市、县级普查指导员、数据录入员、审核员进行集中授课、培训,市级普查机构对所辖县的乡级普查员进行集中授课、培训。(2)、所有的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数据录入员、审核员必须进行考试,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二、普查阶段
(2)监测核查确保质量。
三、数据核对 在数据录入之前,对所有普查表进行了细致的审查核查,发现各乡镇的表格均存在一定问题,其中不符合逻辑关系为各表出现的共同问题,其余如漏填、错位、概念错误等各种问题也均存在。我们及时将存在问题的普查表返回普查人员重新调查填写,督促其按照普查表填写要求填写,再次对普查数据把关。
第五篇:全国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培训班讲稿
全国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培训班讲稿
首先,祝贺环保系统升格,《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签署的时候还是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档案局,现在已经是环保部了。
关于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工作,国家环保部、全国污染源普查办都非常重视,《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中专门提到了要加强“普查资料档案管理”,去年12月12日,又专门制定印发了《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把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今天,我主要讲一讲《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的形成过程。
关于普查档案资料的管理,2000年9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了《普查工作档案管理规定》,对普查工作档案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这个规定明确了各类普查工作档案管理的原则,列出了普查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个规定颁布后,近年来我国比较大的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全国性普查档案资料的管理基本都是依据这个规定来进行执行的。
2007年,我们与国家环保总局、普查办就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的管理进行协商时,考虑到此次是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同时今后也将定期进行污染源普查,同时污染源普查与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普查出来的数据,并不是数字的简单相加减,需 要进行复杂的核算,同时环保工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专门对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制定了一个办法,这在目前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发的专项档案管理规范性文件中是不多见的。
另外,这个办法制定的过程中,由于是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并没有成熟的做法可以参考和借鉴,对于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以及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利用、移交,管理部门和人员等都只能参考其他相应的工作或活动以及档案工作的一般规律来进行制定,所以该办法制定出来后,还需要在这次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的实践工作中进行检验,如果与实际的档案工作有较大的出入,也可以及时进行修订。
二、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档案工作是一项幕后工作,位置并不靠前,但并不是说档案工作就不重要,在每一项重要工作中,档案以及档案工作都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同时,因为档案工作做起来并不复杂,比较简单,但也就是因为简单,就容易被大家忽视,档案工作有时又是一项很难后补的工作,有些东西当时不注意收集归档,以后再补就很难再找到了。
在这里我占用一点时间给大家讲两个例子。
一个是,我们民间流传很广的关于雍正篡位说法,说康熙的秘密立储本来写的是皇位传十四子,被雍正在十字上加了一横,篡改为传于四子,许多人向我们求证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其实这种说法可以很容易被我们档案工作者指正。在我们保存明清历史档案资料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目前还保存有两份秘密立储的档案,只要一看就知道 这种说法不可能成立。一个是,对于皇子来说,与普通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是尊称为皇几子,如皇四子,皇十四子,这样的话,传皇十四子就不能被改为传于皇四子了。另外,清代的秘密立储都是一张纸上满文、汉文、蒙文对照的,即使是汉文能巧妙地改写,满文和蒙文却是很难改写的。所以我们现存档案可以判明这一说法的真伪。如果我们现在没有保存下来清代的秘密立储档案,就难以考证其写法和格式了。另一方面,档案又从另外角度来解释雍正篡位说法的由来,一般秘密立储都由皇上亲自放在正大光明匾的背后,在皇上驾崩的当天,由几位重要大臣共同开启宣读由谁继位,但档案记载,雍正继位时并不是康熙驾崩的当天宣布的,而是延后了三天,所以在当时就有了雍正篡位的说法。
第二个事例,是我去年看到的关于怀疑美国登月真假的争论。去年我国常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大家对月球空前关注,同时关于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1969年首次登月是真是假的争论也更加热烈,有的人说是真的,有的人说是假的。其中争论的焦点是关于登月拍摄的那段录像的真伪。但就在此时,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专家声称,关于首次登月的资料,已不小心“丢失”了,具体是说美国1969年首次登月,当时宇航员拍摄的原始的高画质录影带已丢失了,尽管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月的画面在世界各地电视屏幕上都曾反复播放,但那些并不是宇航员拍下的原始画面,而是利用当时传回的画面复制而来的低画质图像。
当时登月照相机的设计者、美国西屋公司退休工程师斯坦-莱巴 和当年的同事组成一个小组,试图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或者相关的档案储存公司找到这些录影带。然而,经过一年的搜寻,该小组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目前,他们正在寻找已退休的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工作人员,希望他们之中有人记得这些录影带放在何处,或有人能够回忆起当时的工作程序以便推测可能的存放地点。该小组还散发了一些传单希望获得知情人的帮助,不过目前还没有得到回应。
怀疑登月的一方的一个重要论据就是这么重要的资料不可能说丢就丢了,显然是因为害怕经不起现代科学的验证才声称丢失了,许多人也觉得这么重要的东西丢了,从情理上有些说不过去。所以也怀疑美国在1969年是不是真的登上月球去了。
我从档案工作的角度去分析录像带的命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可能当时就没有归档,因为技术部门当时觉得太珍贵了同时也需要严格保密,就放在技术部门自已保管,但这种看似很严密的做法往往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时间一长大家都记不住放在哪儿了。另一种可能是当时归档了,后来经鉴定可能销毁了,因为1969年登月后,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人怀疑过登月的真假,直到上世纪末各个大国重又新开始登月计划时才有人怀疑起来,很有可能这些档案资料在长达三十年时间没有人来利用,被鉴定为可销毁的文件材料了。从这两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但没有了直接的档案资料做证,一些看似很简单平常的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
回到我们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上来,◆就这们这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来说,这次普查相应地,会形 成大量的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是我们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所形成的第一手的材料,是本次普查工作留下来的最重要的成果。我们各级污染源普查办和普查员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将所有的污染源的直接档案资料收集上来,凝聚着我们全体污染源普查工作者的辛勤辛勤劳动,它既是检验我们普查工作质量的重要凭证,也是今后进行工作查考的重要依据,是我们将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础。当前,我们各行各业在工作中做各种科学的判断和决策,都是在大量占有和分析历史资料、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是在水利、气象、地震、海洋、国土等部门,对各种历史资料、数据进行专门收集和保管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我们经常听到某城市下一场大雨是自多少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降雨,就是占有档案资料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可以说,谁占有的资料数据更全面、准确,谁说话就更有份量。有了详尽的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对于我们今后的环保工作也具有很大的查考利用价值。我们就可能各地区的污染状况迅速地做出准确地判断。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作为一个专项工作,大家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抽调过来做这件事情,任务完成后又回到各自的单位和部门,普查办机构撤了,人员分散了,留下来的最主要的就是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了。这些档案资料就成为我们辛勤工作的重要见证。◆所以我们无论是从维护国家历史真实面貌还是对自己工作负责的角度,都要充分认识到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的重要性,将档案工作列入污染源普查整体工作规划,明确分管领导,建立档案工作责任制,提高每个人的档案意识,为档案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如档案盒、档案 5 柜、档案防火防盗设施),齐全完整地收集污染源普查工作形成的全部文件材料,科学地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安全地进行保管,为今后的环保工作留下宝贵的档案财富。在《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的第三条就专门写明了,“各级污染源普查机构和有关单位、个人都有保护污染源普查档案的义务。凡规定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按照规定集中统一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已有或拒绝归档。”
◆
三、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与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同步。我们许多同志认为污染源普查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是普查的后期工作,文件材料都放在这里,后期来进行集中的收集整理就行了,这种做法不能说不行,但是往往就会给普查档案的管理造成被动,文件材料在普查工作期间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人员手中,对档案的齐全完整和安全保密带来隐患。我们污染源普查办公室临时聘用了很多人,他们主要是关注自己担负的普查任务的完成,平时不注意普查文件资料的保管,任务结束之后一堆材料扔给你,完不完整不知道,准不准确不知道,就会给普查档案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
因此,在普查工作之初,我们就要明确普查档案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普查文件材料能够及时归档,安全保管,并为普查工作本身提供利用服务。比如,某一个街道的生活污染源普查登记表录入完毕、检验合格了,就可以归档了,不必等到工作结束后再归档整理;污染源普查的文件材料,在运转结束后也可以由普查办文秘人员归档,需要用进再进行借阅。这样,把档案工作做在平时,后期的工作压力就小了。在污染源普查工作结束后的验收环节,污染源普查档案也要作为一个专门内容同步进行验收,这是保证普查档案工作质量的最重要的一道关口。《污染 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第四条专门规定了“污染源普查机构应将档案工作纳入污染源普查工作规划,建立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与污染源普查工作实行同步部署、同步管理、同步验收。”
四、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的管理。
(1)关于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的管理原则。《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印发后,各地档案部门也比较积极,提前与各级环保部门进行联系协商污染源普查档案的管理。在这里我想对一些管理的原则进行说明。一个就是污染源普查档案的管理主体,《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的第六条作了明确的规定,就是环保系统的档案部门和普查办,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档案业务的监督与指导。第二点就是关于档案全宗问题,就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来说,应当不成其为一个单独的全宗。它只是环保档案工作全宗中的一部分。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所形成的档案资料,根据其规模和管理体制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全宗,但对于污染源普查来讲,在当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从长远来看只能算做是一项环保系统的常规性工作。我国历次的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也都没有单独地作为独立全宗。同时《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规定了污染源普查形成的档案资料在工作完成后先向同级环保部门移交成为环保档案的一部分。所以我认为在有的地方,将污染源普查档案作为一个独立的全宗是不合适的。第三点就是在环保系统各个档案室的保管问题。一般来讲,应在各个环保局机关档案—机构—保管期限的总体分类格局下,单独设立普查办这样一个机构,将污染源普查所形成的档案都归于这一个机构之下。有的 普查办的文件是以环保局的文头印发的,按照谁办谁归的原则也应放在普查办归档,在有的比较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合理地重复归档。同样一份文件,普查办也归了,局机关的内设部门也归了,也是可以的。关于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原始调查表的保管保管问题,考虑到基层环保局档案室的容量问题,可以单独存放,具体的在后面还要单独来讲。第四点是关于最终向同级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问题,一般来讲只移交永久保存的部分,主要是管理类的文件和普查汇总表,污染源普查原始登记表一般不向国家档案馆移交。这是污染源普查档案的几个大的原则。
◆(2)是污染源普查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的第八条对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了罗列,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归档的文件材料总的来说有二大类,第一类是关于污染源普查形成的工作类文件材料。比如普查工作机构印发的工作方案、办法、细则、技术规定等;召开的会议、培训文件材料;普查工作宣传、组织、检查、验收等文件材料;普查人员登记管理材料;普查工作照片、录音录像资料;证书、标志、奖章等实物类的资料等。就是污染源普查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文件资料 ◆这一类在归档范围的条文里体现在第一、第三、第四类之中。
第二类就是表册类文件资料。就是污染源普查各种普查原始登记表、汇总表以及相应的电子数据;各种技术监测与调整方面的技术性表册。这是这次污染源普查档案的主体。
这两大类在不同级别的普查工作机构的数量也不同,国家和省级 工作类文件材料可能会多一点,普查原始登记表主要集中在地市级和区县级基层环保普查部门,汇总表主要在国家和省市层面。
从档案载体上讲,有纸质的、有实物的、有电子的,对电子文件和数据,我们一般要求脱机,制成光盘归档保存。
◆(3)是污染源普查档案的保管期限。《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专门附有一个《污染源普查档案保管期限表》,依据文件的重要性分为永久、30年、10年三种保管期限,大家可以照方抓药。这里不多讲,需要注意的是,《污染源普查档案保管期限表》体现了两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二是以我为主。以人为本体现在涉及到人的档案文件材料都从长从宽,因为从利用的角度来看,涉及到人的档案资料利用频率最大,最有帮助。以我为主的原则体现的就是本级机关直接产生的文件保管期限要从长,对于上级的文件和下级的文件要从短,为什么呢,因为上下级的文件自然有上下级机关的档案部门来归档,本级的文件只有本级档案部门归档。
◆(4)是污染源普查档案的整理与分类。对第一类关于污染源普查形成的工作类档案按同级环保机关的管理规定来进行整理,一般根据同级环保局机关档案怎么管理的就怎么做。文书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各自按相应的规定执行。为什么不做统一规定呢,因为各地环保机关的档案整理也不尽相同,有的进行立卷,有的不进行立卷,不太相同。这里推荐大家文书档案按件进行整理,一个是档案立卷归档对非档案专业人员来说,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工作量大;二是随着计算机档案目录检索管理越来越方便,按件整理是今后 档案整理的一个趋势。
对于第二类是污染源普查表册类档案单独进行整理。◆ 对表册类档案怎么分类呢,一般我们做以下分类,第一次:分为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电子档案不再作细分,因为电子文件在系统中检索是很方便的,不需要做再深再细的分类。第二次:分为普查原始登记表和汇总表;第三次:分为工业、农业、生活、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四类;以下再按行政区域、重点污染源与一般污染源等分类,一般分类层次不用太多,分类的目的是便于查找,能方便地找着就行,分类的方法一经选定就不要再更改,避免引起混乱。
污染源普查还有一类表册性文件材料,就是污染源监测和核算方面的技术数据和系数换数方面的文件材料,这类表册可单做一在类,同时依据普查表的分类方法按污染源的种类和行政区域进行细分类就可以了。总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原则。
◆污染源普查表册类档案的整理,一般情况下,原始普查登记表一个普查登记对象为一件、汇总表以每个汇总的独立单元为一件;每一件档案要相对固定(表示这是不再分割的一件,装订在一起),编写页号、顺序排列、档案盒装满为止。(注意档案盒不是分类单位,只是一个装具,装满一盒子再装下一盒,但不同类,不同保管期限的还是要分开),◆整理之后,再编制档案目录,每一件档案编写一条目录,目录的编写依照同级环保机关档案部门的要求进行。
◆(5)关于污染源普查原始登记表的存档问题。《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将污染源普查原始登记表列入了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并 且要保存10年。普查原始登记表主要集中在区县基层工作部门,国家和省市级主要是汇总表。原始登记表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数量也很大,很多同志觉得数据都录入到数据库中去了,原始调查表没必要保存。同时,这么大量的原始调查表,在区县环保部门存放也是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建议是有必要进行保留一段时间,纸质的原始调查表是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核实的一个依据,纸质的没有了,数据库的数据真实性很难保证。另外污染源普查与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不同,有些内容不是简单地相加、相乘就行的,原始登记表上记录了许多汇总表体现不出来的情况。但是数量这么大怎么保留呢,我们认为环保部门的领导要从长远出发,至少要保存到下一次污染源调查结束之后再考虑销毁的问题。我们确定为10年的时间就是根据《污染源普查条例》规定的10年左右普查一次来确定的。意向性地初步估算一个,一个县如果有2000个污染源,每个污染源20页,合计是4万页,加上档案盒,厚度大约是6延长米,有1—2个档案柜就可以装下了。如果区县环保局的档案室比较小,放不下这么多东西,在这里我讲一个我在《南方周末》的一篇有关袁隆平的报道。1960年,袁隆平在所在的安江农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袁隆平受到启发开始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培植高产的杂交稻,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1966年2月,袁隆平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让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 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也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找到了那封公函。袁隆平因此化险不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所以,有时一些不起眼的档案资料,在有些时候,会起大作用。
五、关于电子文件的归档保存。
由于电子文件的法律有效性还未得到普遍确认,对于重要的电子文件我们还是坚持纸电双套制保存,电子文件用于日常的查找利用,纸质文件用于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检验。电子文件一般要制成多套光盘脱机保存,污染源普查系统的应用软件应相应地进行保存,保证光盘数据能准确还原。
六、关于污染源普查档案的移交问题。由于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的专业性和保密性,《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在染源普查工作结束后,污染源普查档案移交到同级环保档案部门进行保管,到一定期限后,环保部门再按档案正常的移交程序将需要永久保管的档案向同级档案馆进行移交。◆
七、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归档的原始普查登记表应该用蓝黑、碳素钢笔或签字笔填写,不能用铅笔、圆珠笔、复写纸填写。在以前有的普查工作中,对普查原始登记表存在前期填写 草表,经确认正确后再填写正式表的情况,有时如果草表填写正确就直接作为正式表存档,在这个过程中,表格如果是用铅笔填写的一定要改成用签字笔或碳素钢笔填写,防止涂改,如果是电脑打印出来的一定要签字或盖章确认,保证档案资料的凭证有效性。二是要保持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的一致性。对于污染源普查得到的原始调查表的数据,我们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加工汇总,都是通过电脑和网络来完成的。在文件材料归档时,不管是普查原始登记表还是汇总表,都要做到归档的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数据一致。如果数据库中有调整,应当在纸质的表中进行说明或更正。因为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从档案管理的角度看,目前还没有一个大家认可的确保电子文件真实性的技术或方法,电子文件的真实有效性还得不到完全保证。
八、最后一点是关于污染源普查档案的保密管理。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保密规定,加强对普查工作档案的保密管理。属于国家秘密的普查档案资料,必须保密;属于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严禁对外提供。
就谈这几点,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