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安全月活动形式化

时间:2019-05-13 13:3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莫让安全月活动形式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莫让安全月活动形式化》。

第一篇:莫让安全月活动形式化

莫让安全月活动形式化

每到安全月,现场到处可见装潢精美的展板,色彩艳丽的横幅,贴展板、挂横幅似乎正在成为安全月宣传教育活动的主角,这样的形式对于营造安全月氛围必不可少,但如果安全月活动仅仅局限于拼展板、比横幅,那就易使安全月变味走样,走向形式化。

安全月活动应该要讲究实效,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必须要以广大职工的安全需求为导向,以规范安全管理为目标,一方面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活动,引导职工提高自身安全技能,促进职工安全观念由“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另一方面,应以安全月为契机,仔细查找自身安全管理的不足,完善各项安全制度,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活动,为职工创造真正安全的工作环境。安全月活动必须要重“质”,而不能只单纯追求活动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安全月活动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二篇:浅谈工资集体协商形式化

文章标题:浅谈工资集体协商形式化

工资是职工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职工的报酬权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所在。为此,在当前全社会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成为各级工会的重头戏。

从整体上看,我们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毋庸质疑的是,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的问题就是工资集体协商的形式化,工资集体协商的质量普遍不高。如果这一现象不能得到及时遏制,不仅这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难以真正建立,工会的作用难以发挥,更重要的是职工将失去对工会的信任和对法律的信念,劳动关系日益激化甚至动荡不安的现状将无法协调和改变。因此,加快工会体制的改革,推进立法,建立多层次的集体协商结构,将是今后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避免形式化倾向的必然选择。

(一)强化工会的力量和作用。

1.建立真正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组织。工会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建立真正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保证。要想建立真正的集体谈判制度,必须首先建立真正能够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要改变以往动员说服企业建立工会的做法,积极发动职工组织起来成立工会;改变由企业任命或领导人兼任工会领导人的做法,按照《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的规定和要求,由职工选举产生工会主席,真正实现工会的民主化和群众化。

2.保证工会在谈判中能够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利益。在一些工会力量还不强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式增强工会的代表性:一是职工谈判代表由职工投票选举产生。为加强工会的代表性可以采用未建立工会的企业推举协商代表的做法,除工会主席外,其他协商代表的产生由职工民主选举,并经职工半数以上同意,以此推进工会民主化,增强其代表作用。二是由上级工会派出代表直接介入企业的集体协商中,协助指导和监督企业的集体协商工作,加强企业工会的力量。三是可以由政府委托一些组织、甚至可由政府亲自出面与雇主谈判,一些经验证明这也是一个可行的做法。因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的重要任务就是维持劳资关系双方的力量平衡。

(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立法。

针对现行工资集体协商立法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为防止工资集体协商形式化,今后完善立法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

1.尽快制定专门的工资集体协商法律或法规,提高立法层次。《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只是一个部门规章,这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主要通过集体谈判进行调节情况的需要。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重要的法律制度,专门的工资集体协商法律或法规的制定出台显得尤为迫切。

2.建立多层次的集体谈判结构。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中,只规定了企业一级的集体谈判,对行业、产业等层次的集体谈判没有规定。考虑到企业工会目前的情况,实行多层次的谈判结构可以使企业工会相对超脱,从而避免形式化的问题。

3.明确集体协商谈判中的雇主责任。没有法律责任的制度严格说并不能成为一项法律制度,在我国劳资力量相对失衡的情况下,如果对企业在集体谈判中的行为不加以约束,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力量失衡的状况。

(三)推行行业、产业工资集体谈判。

根据企业工会目前的状况,实行多层次的谈判结构特别是推行行业或产业一级的集体谈判可以使企业工会相对超脱,从而避免因工会与企业存在的依赖关系所导致的工资集体协商形式化问题。同时行业或产业一级的工资集体合同对促进企业一级的集体谈判有积极的作用。一是尽快立法,明确行业或产业集体谈判的有效性及协议的法律地位,在国家一级立法暂不能出台的情况下可由地方先行立法;二是整合行业或产业工会组织,加强组织建设,培训工会干部使其具有代表性和谈判能力;三是培育与行业或产业工会结构相对应的雇主组织,改革已有的雇主组织,尽快组建行业雇主协会,使其能够代表雇主与工会进行行业或产业的集体谈判。

《浅谈工资集体协商形式化》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工资集体协商形式化。

第三篇:文本解读,需要去形式化

困惑:教师的文本解读如何在课堂中体现

文本解读,需要去形式化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三堡实验小学 滕衍平

内容摘要: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出现了一种形式化的倾向。这种形式化表现为教师过分追求“牵一发动全身”、“格式工整”、“独特新异”等。解决这些怪圈现象的根本在于教师进行文本解读的视角必须由自我走向学生,文本解读的内容必须由形式化走向对文本的语言与情感表达的关注。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一、品味语言,推敲文脉,语文的味道不能变;

二、触发情感,唤醒体验,动情的朗读不可少。

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教学设计的酝酿过程,事实证明许多优秀教师的经典课堂来自于他们高超的文本解读本领。注重文本解读确实让阅读教学走向了高效,走向了个性。由此看来,文本解读确实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于是,许多专家和老师提出,文本解读就是要读出共性的东西,更要读出自己个性的东西。但是,许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精彩,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过分地注重自己读出了“什么”,因而出现了许多形式化的倾向,致使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偏斜。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误读、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情况屡见。

一、为“牵一发动全身”而绞尽脑汁

“牵一发动全身”是指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文本中一个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诵读品味,使感悟逐渐深刻,进而学习整篇课文的一种教学策略。与之相呼应的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是一种大家普遍认可并且努力追求的教学形式。比如教学《早》一课时,老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发现“访问”一词是教学的突破口。因为对于三味书屋这样一个纪念故居,一般用的词语是参观,而这里用的是“访问”,这是为什么呢?于是确定了在师生共同的读文中去探究发现这一问题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师生感悟出作者不仅在课文中写到了自己的观察,而且文中更重要的是作者与书屋进行了交流和对话:看到三味书屋,仿佛听见了寿镜吾老先生的教诲;看到鲁迅的书桌,当年“早”的故事浮现在眼前。教学思路清晰,切中主旨,效果良好。

确实,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能够在教学中起到“动全身”的作用。但是,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存在这样的因素,也不是所有的教学都需要这样的效果。许多老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第一件事情便是寻找这“一发”在哪里?于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苦苦追寻,绞尽脑汁,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那个词语就是没有跳出来。有时便随意拉扯,牵强附会,潜意识里认为“没有”便是错,以至很多的时候,出现的是误读,以至影响教学的效果。

二、为“格式工整”而煞费苦心

格式工整,给人的感觉往往清爽,鲜明,结构清楚,层次清晰。比如:《黄鹤楼送别》一文的教学,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景中情”,“话中情”,“眼中情”,课文的脉络被梳理得清清爽爽,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无形中被学生吸收、借鉴,给学生以非常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文本解读的时候,老师总希望在解读的过程中,解读出文本格式的工整,以显示自己的文字功底与思维方式的巧妙。许多老师的内心深处就藏着这样的欲望,就好像写文章一样,总是喜欢选用一些格式工整,对仗压韵的语句来。殊不知,即使是文章,真正的魅力也并不在华丽的语句本身。越是读一些大家的文章,你越会发现朴素的、生活的话语,甚至是口语更能打动人。一位老师在解读《第一次抱母亲》的过程中,为了突出自己教学的精巧,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煞费苦心、苦苦寻求后抓住了文章中出现的几处“轻轻”,而这“轻轻”与文本真正要表达的意义——回报母亲,有多大的意义呢? 对他来说真正的东西好像并不重要,教学设计时他千方百计地硬往自己的点子上靠,好像填写八股一样,结果教学中自己唱独角戏,学生似乎很不领情,被老师“引”得雾里看花。

三、为“独特新异”而苦思冥想

出新、求异,是今天许多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的追求,特别是公开课堂,如果没有新、异,似乎很难在众多选手中夺魁。人们一般喜欢新异的东西,但是在新、异的光环下,往往 遮盖了许多真正的东西——把学生的学习效果淹没了。

一位老师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的时候,总想在课文中寻求新的突破。其实这篇课文主要是突出了柳树的神奇,从而产生一种敬畏,告诉人们学会逆境中生存。“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这是一株柳树,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样两个自然段作为文章的开头,教师完全可以就此展开,鲜明地、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这才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也适宜学生的阅读需要和阅读心理。但是进一步思考后。这位老师最大的担心是:如果这样教学,不是和别人一样了吗?于是选择了放弃,另辟新径。老师有创新意识值得肯定,但是为了凸显自己的解读特色,追求自己的“绝活”,结果会如何,不言自明。于是这位老师重新洗牌,把全文锁定在一个词语“锻铸”上面——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是高原干旱和高原风雪的独特锻铸。从成人的视角来看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也完全可以从这个角度写一篇非常精彩的赏析文章。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个词语是否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呢?远离学生接受水平的教学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苦口婆心,摇旗呐喊,而学生则觉得索然无味,一头雾水。根本原因是课没有上到孩子的心里。

为什么文本解读后的教学会出现如此多的怪圈现象呢?仔细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出现这样的偏颇是形式化在作祟,是教师的自我因素在放大。是的,形式与内容是一对统一的矛盾体,二者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的支撑。但是,出新、出齐、出巧,这样的意识和理念必然产生形式化的东西,犯形式主义的错误。追求形式化,掩盖了真正有意义的、实质性的东西。根本原因是教师在凸显自己,在凸显自己的解读之功与教学技巧,甚至有比拼看谁新、异之意。教师为了出新、出异,为了出个性把自我因素放大了,心中没有学生,教学没有目标。因此,解决这些怪圈现象的根本是文本解读的视界必须由自己走向学生,站在学生的视角来解读文本;文本解读必须去形式化,关注的内容应该放在文本的语言与表达的情感方面。方法朴素一些,行动朴实一点,我们的阅读教学才可能轻装上阵。

一、视角的转换,由自我转向学生

这种观点的提出是针对当前许多老师的文本解读首先“从自己”、“为自己”的角度提出的。这里笔者并不否认教师必须有作为教师的角度的文本解读。因为作为教师的解读首先有一定的深度。而这个深度是必需的,深入的目的是浅出。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解读文本,需要考虑教学的内容、课程的要求,而这是教学的指导性方针。没有教师自我的解读,解读的结果是低水平的,教学是失效的。但是,不关注学生的视角的解读,教学又是空中楼阁式的,是脱离地面的。我们常见到的关注解读,教师总是想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这样的唯独特、唯个性的解读,本身就容易造成解读的偏颇或者解读的牵强。更主要的是教师在随后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在把自己的理解塞给学生,试图把学生带进自己的包围圈。现实的情况是,老师和学生存在基本的对话资质的差异。老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反复读,而学生在读了几遍课文之后,这样的对话很难让学生不恐惧,所以我们看到的课堂教学常常是老师的自我陶醉,是老师的苦口婆心,而学生则是晕头转向、囫囵吞枣,脑子成为了老师的跑马场,跑得辛苦却茫然。于是我们看到的课堂是大多数学生的冷场,少数学生的撑场。那么,站在学生的视界来解读文本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从学生的阅读水平入手。

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一篇文章的解读,教师首先要站在学生的阅读水平上思考,读上三五遍后,我能读懂什么?我读不懂什么?哪些词语的意思我不理解,课文的哪些语句的含义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才能理解,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引领学生逐渐深入地走进文本,感悟语言,领悟主旨。比如《田园诗情》一文,学生读过课文以后,对于“田园”比较容易理解,田园里的牛、马等景物很容易感知,而“诗情”在哪里?凭借学生自己的阅读是很难感悟到的,因此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诗情上。这样教学才不偏斜。[2]再比如,高年级的课文篇幅很长,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安塞腰鼓》等,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抓住要点,长文短教,哪些是学生不讲自己就能读懂的,哪些需要老师的重点指导,只有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 意见,否则,你的解读再新、再巧,教学时学生也只能是隔岸观火,模糊一片,混沌不清。

(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课文的选编考虑到不同地域的学生,考虑到题材的多样,自然这其中就有学生了解的,也有学生陌生的。这样的客观因素必须考虑。学生对哪些内容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考虑到这样的因素。比如教学《燕子》一课的时候,其中有许多关键词语,如“小圆晕”、“痕”、“五线谱”等,细心观察生活的学生就应该有一些印象。教学的时候,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传神的词语,联系自己的经验,让学生来品味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如果教学的内容是学生感觉生疏的,那么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注意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体验,比如教学《海伦·凯乐》,可以让学生体验蒙上眼睛后行动的难度。有的还需要补充课外阅读资料,比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中关于“非典”的介绍。

(三)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入手。

普通的阅读与阅读教学不一样。阅读教学的意义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因此,教师解读文本的时候还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最近发展区域是什么?文本解读要考虑到需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方法、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获得什么样的启迪等。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有时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比如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教学;有时对语句的处理可以采取比较的形式,学生易于接受,比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有时关于某个环节的处理可以让学生进行图文比照,比如《麋鹿》的教学;有时对某些段落的背诵也可以组织小组间的竞赛等等。

总之,教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师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去解读文本,因此,忽略学生的存在,一味凸显自己的解读是无意义的,唯有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这样的解读与设计才紧贴小学语文教学的脉搏,这样的解读才有真正的意义。

二、内容的转换,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

从文本解读的内容方面来说,也必须去形式化。这样一来,教师的精力就可以放在文本的语言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方面。语言与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就在这两个方面。

(一)品味语言,推敲文脉,语文的味道不能变

1、品味语言,感悟形象。

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学生只有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语言的魅力所在,从而在以后的阅读中主动积极的去思考,去品味语言。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才能不失语文真味。这样的教学也才能形成阅读的敏感,才能真正使学生形成语文的能力。

教师在文本解读中要能够捕捉文本的语言及结构特色,并积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亲近语言,比较、玩味、体悟,逐渐地走进课文,走近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通过概括、探究、比较、移情等形式,做到读中悟,悟中读。叶圣陶先生说:“惟有不忽略研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是全面不偏。”比如,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第三自然段时,教师首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课文。“读课文后,说一说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厄运没有打垮谈迁的信念?”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读书,不由地会去关注课文中的“ 四处”、“终日”、亲自”、“不顾”、“奋笔疾书”等词语,在自由发言的基础上,让学生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接着,老师需要点拨:“读课文的时候头脑中要有两幅画面,一个白天的情景,一个是晚上的情景。再读这段文字,读着读着脑海中能产生出这样的画面吗?”学生练习轻声读文——边读文边想象。第三个层次,老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对于一个从南方到北方的59岁的谈迁来说,如果他去的时间是寒冷的冬天,他会怎么样呢?(白天冒着风雪搜集,晚上瑟瑟发抖写作。)如果是夏天,他又会怎么样呢?(白天酷热难耐,晚上蚊蝇叮咬。)而他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再次取得了成功?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执着的信念,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再完整地来读这段话,相信感受会更加深刻。

2、顺应文脉,板块推进

文本解读时许多老师为了追求个性化,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文脉。笔者没有完全否认文本结构重组之意。但是一个真实的问题也必须引起思考: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潜心构思的结果,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一定是经过自己的思考的,多是故意为之。现在的文本解读中教师过于追求“创造性地改造文本”,似乎不改,就是落入“按部就班”的境地。教学中教师一味按自己的一套想法来进行,对于作者文脉的思考和赏析品味是缺失的。因此,笔者提议,阅读教学需要顺文而读,依学而教,保持文脉的不乱。

顺文而读,依学而教,就是遵照作者的写作思路,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学以板块的形式推进,这样以来,教师的教学轻松,学生的学习也顺畅。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许多经典课例让我们每一次如沐春风,感觉到真水无香、行云流水。比如《第一次抱母亲》、《燕子》、《全神贯注》、《庐山的云雾》等等,仔细比较这些教学案例,我们会发现于老师都没有刻意地打乱文章的章节,没有打破作者的文脉,而是引领学生品味推敲这样写的妙处,他的精彩恰恰来自于他的顺文而读,依学而教,板块推进。于老师在谈自己备课的时候多次提到要把课文读熟,反复地读,这个读的过程就是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的过程,他的着力点不是放在新异的形式化上,而是放在文本的语言和文本表达的情感上面。这样的教学才见得语文的本色。

(二)触发情感,唤醒体验,动情的朗读不可少

1、读为主线

阅读教学当以读为主。崔峦先生曾讲过:“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课改之前常常用频繁的讲、问代替学生读书,课改之后又出现用频繁的课件展示、资料交流、不适当的合作学习代替学生读书的倾向,值得警惕。” 读既是促进学生感悟内化的途径,读同时又是学生感悟外化表达的载体。我们知道,拿到一篇文章,如果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声情并茂地读出文章的情和意,那种投入、动情就是一种陶醉,那是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后的外化,从抑扬顿挫的读中,我们能感受到读者是否理解了、感悟了,没有读不熟就能读好的,没有不理解就能读好的,也没有不经过心灵内化就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的。读书是学生亲近文本的最好形式,读书是学生接触语言的最好方式。因此,读的时间要充分:一堂课上不能老师的讲解占上风,也不能学生一味地讨论占上风,讲和议是为了促进读;读的形式应多样:除了最常见到的指名朗读外,课堂上还应该增加浏览读,快速地捕捉有效的信息,这是对学生收集检索信息能力的培养。应该增加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默读思考最容易结合。还应当增加老师的范读,一段时间以来,老师的范读退出了课堂。其实在老师的动情范读中,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何尝不是一种优效的示范和引领,何尝不能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情感体验

写文章是情动辞发的过程,读文章要批文入情,语文与情感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对情感的真切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夏丏尊先生也说文字本身没有力量,而是通过读者在心中唤醒已有的体验,形成情感的触动,进而产生了文学的力量。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感。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也是不可缺少的,好的文章对于学生情感的触动和产生的力量是深远的,可以在他们的思想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动情点,点燃学生的情感因子,变文本的“此情此景”为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或喜、或忧、或伤、或愤„„从而获得智慧启迪,产生促进自己发展的力量。

老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读书,想象,回忆,在读中想,在想中读,读着想着,老师的语言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成尚荣先生曾说过,教师的智慧就体现在创设情境的方面,当学 生对姥姥有了充分的怀想的时候,当情感愈见浓郁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在中秋之际给家乡的姥姥写封信,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情感一触即发,学生的语言自然是真诚的流露。学习此文,学生收获了语言品味的乐趣,也收获了浓浓的亲情,获得了阅读的快感。

3、强化思维

许多课堂上,学生的读没有问题的驱动,学生的读缺少层次的推进。看起来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遍数多了,但那只是老师为了满足“课堂要以读为主线”的口号的盲从。常常是讲够了——读;说足了——读;冷场了——读。“读”似乎是课堂的填充物。于是,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只是读够了次数,读足了时间,但是学生的读是无意义的,是被动的,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的读书没有思维参与,读书缺少持久的动力。

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读书基础,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以及课程的目标。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读书只能是量的积累而少有质的飞跃。老师的指导作用,“首席”角色永远不能丢,在学生个性解读时要鼓励,在学生认识肤浅处要引领,在学生矛盾困惑处要点拨。比如教学,《九色鹿》这一课,学生开始读调达的话语时,可能会感受到调达的话语的真诚,“愿意做奴仆”,“终身受驱使”,学生有这样的认识并不奇怪。但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及时引导关注当调达看到皇榜后的表现,于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同样一个人,怎么这么快就会变化了呢?”这样的问题,使学生不免会怀疑当初调达说话的真实性,于是,学生需要再次回读条达的话语,深入细读后,他们不禁发现这话中隐含着调达的虚伪。“奴仆”和“驱使”,调达真能做到吗?再推想:按照他的思维逻辑,如果是他救了别人,他会像九色鹿一样什么也不图回报吗?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的形象便表现出来了。于是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读条达的话语,那原本真诚的语气就变得不再是单纯的真诚,而是更加丰满了。在这样不断的点拨中,引领着学生思考,进行读书的指导和提升,有层次,有梯度,就能够把学生的认识不断地引向深入,把学生的感悟不断引向深入。让学生读的过程犹如登山一样,“转过一座山,绕过一道岭,眼前又是一座峰”,读的过程中充满着探索,充满着期望,似乎前面有无限风光在招手,从而杜绝那种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尴尬。这样,学生在读书中才会有新体验,才会有新发现,只有在这样的读书中学生才能喜欢读书,乐于品味,学会读书,才能保持读书的持久动力。

文本解读有效地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促进了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就此而言,我们的确前进了一步,但是这一步要走稳,要冷静,不能偏斜,对于其中出现的许多解读的形式化现象必须删除,去伪存真。否则,我们的教学只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之路,我们却还未能发现。

第四篇:反思新课程 避免形式化

反思新课程 避免形式化

梁山县特殊教育学校艾广恩邮编272600

一、反思的必要

“反思”(reflection)是一种思维形式,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反思性教学”以来,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能够提高教师对教学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目标

备课时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看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具,制定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后有很多内容值得反思:如需要给学生讲解的关键概念是否到位,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对学生是否适度,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哪些因素影响了教学效果。

2.反思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学的逻辑和接受逻辑。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是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因此教师的课堂要转变过去使用的直接呈现法或讲授法,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通过学生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反思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生活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知识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对英语学习的理解,对这门语言难易程度的期待等,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方法,学习策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型学习模式。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教师应反思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主动探究;除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是否存在交流与互动;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积极思考,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自我构建新知识,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启迪,受到感情熏陶,扩大和完善自我认知。

三、反思的方法

1.日志形式

教学日志是记录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个人的困惑,个人的认识,对问题的解释和看法等。教师可以把日志作为自己教学案例的一个发展史的记录。除了教师写日志外,也可以请学生写学习日志。记录学习的感想,提出问题和困难。采用学生日志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交流意识,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内容方法及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同时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师增强对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敏感性,了解学生的需求、感受、想法和困难。教师的教学日志和学生的学习日志,为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同时也为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和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了最有效的信息。

2.课堂教学观摩

教学行动研究中的教学观摩不是以评价为目的的,它是为了开展对教学的研究,为了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进行的。观摩的形式可以是通过课堂,也可以通过录像,在观摩后应对活动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进行讨论,展示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这种方式要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教学理论为依据,根据研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内容,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寻找教学的最优化,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

3.调查问卷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有效地获得大面积反馈,信息具体操作方便,格式统一。设计调查问卷时时要注意选择问题的类型,仔细斟酌所设计问题和所提供的答案。尽量以不记名的形式出现,所调查的对象应具有代表性,各层次的学生应都纳入调查范围,并配以一定的比例,要认真地汇总与研究,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达到自身素质的提高。

总之,反思为英语教学注入了活力,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为反思让教师学会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有反思才会知不足,有反思才会明差距,有反思才会有超越,使教师自己真正成为学者型,专业型,研究型的教育者,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体验事业的成功,获得劳动的快乐,能促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第五篇:营销莫让

营销莫让“灯下黑”

近日,笔者发现一个企业离信用社不足500米,帐户却开在10里之外的农行,经实际了解,原来在2000年左右,改制前的该企业因担保问题与信用社发生诉讼纠纷后,帐户撤走至今。时过境迁,企业改制到个人后,信用社主任、主管信贷变动了几次,但一直未有信用社人员上门营销。

从营销管理角度分析,该社信贷人员犯了一个营销通病,即“灯下黑”,越是身边市场、本地现有客户越是管理、维护不到位。

为有效解决这种营销中典型的“晕轮效应”,联社正在开展的家家到、阳光授信等活动,就是针对信贷营销中存在“灯下黑”,“哪壶”不开烧“哪壶”,真正让全市信贷人员走出社门抓营销,促发展。

首先,强化发展意识,认真抓好“三个市场”的营销活动,一是已有客户市场的维护。所有信贷人员要主动登门,了解企业年内的发展规划、资金需求,以真心留住客户。二是新客户市场开发,主动跟踪政府招商进程,适时对落户企业进行开户、办证及信贷等综合性服务,以细心引来客户。三是本地它行开户企业拓展。对未在信用社开户的企业,明确信用社主任、主管信贷责任,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和营销,以诚心促进客户回归。

其次,树立新型营销观念,亲情营销强调把顾客当“朋友”或“亲人”,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鱼水)关系,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缩短。用我们的 “感情投资”换取客户的“货币投资”。

还有,把握关键环节,落实好部门、管户信贷员个人责任,切实杜绝和预防营销过程中出现的“灯下黑”。同时,注重形象建设,以形象树品牌,以品牌来促进信用社的可持继发展。

下载莫让安全月活动形式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莫让安全月活动形式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秋感言:传统节日的形式化

    说来奇怪,香港社会保留了不少传统节日,但香港人对于节日的传统却毫不讲究。从正面的角度来看,这是香港人一直面向未来、追求现代化的特点。他们并不会纠缠于传统的细节,只要觉得......

    2011安全月活动

    安全生产月企业活动方案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各企业尤其是煤炭产等高危行业的企业,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应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

    安全月活动

    热力公司安全生产部 多种形式宣传“安全月”活动 为了加强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筑牢安全基础,安全生产部于2013年6月21日在丰镇分公司开展了“安全月”活动,根据现实情况,组织生产......

    安全月活动

    安全月活动本部门围绕安全发展主题,充分发挥齐抓共管优势,在安全生产月期间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筑牢安全月活动助安全安全生产防线。进行了......

    安全月活动

    早安排早动员早落实 我公司深入开展“安全月”活动 今年6月是全国 “环境安全月”活动,为使活动更加深入地开展,更有针对性地积极倡导环保安全生产和安全文化,提高全员的安全意......

    安全月活动

    学校安全月活动时间:2014年6月 主题:“文明校园,安全为先” 目的:倡导安全进校园,提高青年安全意识,强化安全责任。 内容: 活动一:各团支部举行“安全”主题团会,列举学校及校园周边......

    莫让法律援助只是五篇

    莫让法律援助只是“法律远瞩” 内容摘要:法律援助制度自实施以来,在化解社会矛盾,排解社会纠纷,帮助困难群众,维护公平正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既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

    莫让图书室蒙尘[范文模版]

    农家书屋莫蒙尘 前些天去一个行政村联系工作,在该村村部大楼里看到两个截然相反的专用室:一楼舞蹈活动室窗明几净,地板磨得破损,感觉落地镜都透着热气;二楼的农家书屋门紧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