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兴镇农村普法调查报告
广兴镇普法情况的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8月
调查地点:广兴镇(桥角村1组、六堡村四组、永胜村一组)
调查对象:广兴镇人民政府桥角、蔡家、六堡村民委员会及部分村民 调 查 人:刘勇
调查课题:普法情况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广兴镇地处广安区北大门,距离市区50余公里,全镇下辖9个村,1各社区,人口14000余人,由于地处丘陵地带,交通闭塞,距离城区较远,经济落后,农民法律意思薄弱,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镇农村普法的客观现实,在我镇桥角村1组、六堡村四组、永胜村一组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我镇普法已经取得的成效,作出如下调查报告。
一、农村的法治环境与农民的法律意识问题
随着普法规划推进式的实施,我镇农村法治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农村依法治理的法治环境大有改观。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育和形成,不能脱离他们赖以生存的乡村的法治环境。我认为,农村的普法在微观上是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在宏观上就是要造就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让农民在良好地法治环境中形成法制观念、培养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只有形成一个全社会崇尚法治的社会环境,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农村的基层政权和组织应当对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够使其职责有明确的定位、行动有明确的方向。通过调查发现,农村普法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现象:
1、在职责上缺乏明确的定位。普法是政府的法定职责,还是具有政策性和临时性的工作?作为推动普法工作的基层政权机关和组织,应当充
分认识到普法是政府的职责。
2、在方法上往往以法律条文的宣讲作为硬性指标。由于对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存在模糊认识,灌输法律条文几乎成为培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主要方法。
3、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形成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普法”似乎也在向农民“摊派”法律知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社会法律意识是全体公民普遍的法律心理和观念,它与传统的法律文化、主流法律观念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由于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律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法律意识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提出的目标还存在着差距,今后普法的工作应当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农民对法律价值的尊重和法律知识的追求。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则是公民对法律的尊重和敬仰,因为法律的价值代表着公平、正义和秩序。普法的目的是建设一个法治社会,这是政府的职责,但是不能因此认为普法就是政府的单方行为。作为以行政指导为主要特征的普法活动中,不仅应当将法律知识告之于民,而且还要让农民知道法律的价值是什么?法律是人们安居乐业的行为规则,法律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武器,惩罚不是法律的全部。只有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法律的功能和价值,法律才能让农民所接受,对法律的认知和运用才能从自发到自觉。我镇推行的“送法下乡”、“送书到户”的活动,有其积极的因素,应当予以肯定。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人手一册法律书,不等于人人都知法和懂法了。
2、让农民通过生产和生活实践,全面、正确地理解法律。长期以来,传统法制观念中,“法即是刑”、法就是“惩罚”的观念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正确理解。诚然,对违法者的惩戒是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不是法的全部。在普法的法制宣传中要力戒这种片面的倾向。农村的社会生活受到法律调整的领域十分广泛,普法中应当结合农村的特点,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给农民予以法律帮助和法律引导。例如,农民负担问题;粮食收购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等等。让农民通过法律帮助和指导,认识到保护
老百姓也是法律的重要功能。只有这样,作为农村中主要社会主体的农民才能形成法律观念、培育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3、充分尊重用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方式。在农村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法律观念和法律心理:解决矛盾和纠纷,总是谋求法律诉讼之外的方式来解决,无论正当与否,一般都把诉讼看作不光彩之事。作为普法推进者的基层组织往往迁就这种现实,解决纠纷与矛盾以息事宁人为原则,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法律原则。今后在普法中,首先应当树立法律的权威,以法律为原则作为解决争端的依据和方法。各级政府应当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公民的诉讼活动,尤其是农民诉政府的行政诉讼案件,更应当端正认识。
二、我镇农村普法的法律实践问题
(一)农村基层组织的法律定位与作用。在农村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中,实际承担具体工作的是基层政权组织(乡、镇人民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它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村实施普法规划的实际效果。普法的长远性目标是实现法治国家,阶段性目标是实现各个时期普法“规划”提出的具体任务,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则是建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肩负着如此重任和职责的基层组织对其法律地位应有正确的定位。普法是全社会的工作,应当动员社会各阶层参与。
(二)关于农村普法的工作方法问题。调查发现,农村的普法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普法”工作上,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是放任性和无序性。农民往往把收看电视中的法制节目,作为自发的法治思想的启蒙。诚然,法律的普及可通过多种渠道,在当今电视已作为简便、快捷、普及的传媒工具,其在普法工作的功能不可低估。利用农村广播网、集市大会进行集中宣传,利用村民大会请司法人员上法制课。还有的地方采取“知识带动型”普法,即向在校的中小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普法教育,再通过学生将法律知识传播到广大农户等等,这些都不失为好方法。
(三)关于农村普法与依法治理的经费问题。实地调查中反映较集中是普法的经费问题,经费紧张制约了普法工作的深入进行。诚然,普法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希望有关部门予以重视。不能因为在工作职责中增加了“法治”的内涵,就应当相应地增加“经济”成本。遵守法治规
则和秩序是各级组织与人员应尽的义务,而且依法治理只会降低和减少耗损,提高执法水平。当然,我们应当在重视解决经费问题的同时,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普法活动,如:法律援助、法律扶贫、法律志愿者等等都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关于农民负担法治化问题。在农村工作中,减轻农民负担始终是一个重要话题,从中央到地方一般都把“农民负担”作为专用术语并赋予特定内容予以关注。解决农民负担的根本途径是将农民负担法治化。让农民在依法履行法定义务的同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只有将农民负担问题纳入法制轨道,唤醒农民的法律意识,制约行政权力的滥用,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可见,加大“普法”力度,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使行政机关能依法行政,群众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在我们农业大国和农业村镇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建立法治社会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第二篇:广兴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范文模版]
广兴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部门联席
会议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协调、整合部门力量,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工作格局,根据省、市、区相关文件精神,制订广兴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制度。
一、镇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的组成。以镇人民政府牵头,由镇党政办、综治办、安办、派出所、农机站、工商所、中小学校和各村两委会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联席会议召集人由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联席会议成员为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
二、镇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及任务。镇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面掌握本镇道路交通安全情况,分析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对本镇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进行部署,指导和监督各职能部门及其各村、单位的道路交通安全,协调和解决涉及相关部门、村、单位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促进部门、单位协作配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全面推进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主要任务是:
(一)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制定本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规划及实施方案,全面推进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二)督促、检查、协调本镇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各项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三)对本镇交通安全系统的功能、特性、经济效益等属性进行科学测定和综合评价;分析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研究道路交通安全重大问题。
(四)参与本镇道路工程规划、改造项目的综合评价,制定和选择交通安全措施、方案,进行交通安全决策。
(五)定期开展交通安全检查和道路隐患排查,在对本镇道路事故多发区域、点、段潜在的危险因素和薄弱环节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综合性整治意见.(六)参与本镇道路重、特大交通事故的调查及处理工作。
(七)组织落实本镇其他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
三、镇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工作规则。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由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或镇人民政府分管道路交通安全的领导主持召开,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联络人员参加,必要时邀请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联席会议根据工作需要,可以临时召开会议。联席会议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并及时印发各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应按照部门职能,分工负责,贯彻落实,并及时向联席会议反馈有关情况。
四、镇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工作机构。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在镇安办,由镇安办主任张小兵兼任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办公室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一)负责组织召开每月的联席会议。
(二)负责通报全镇道路交通安全形势、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和各成员单位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全镇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督促落实联席会议决定的事项。
(三)负责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互动联络、部门协调、信息沟通、违法信息抄告、信息反馈、经验交流,并向联席会议提出改进和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的工作建议。
(四)配合处置好镇突发事件和道路交通事故善后处理事宜,与上级安监部门共同组织开展镇间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工作。
五、镇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工作制度
(一)检查考核制度
1.镇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每月对本单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将自查整改情况书面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2.镇政府每月对成员单位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单位进行通报,并督促改进。年终根据镇政府制定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办法》进行全面考核并按照规定进行奖惩。
(二)信息通报制度
1.镇联席会议办公室每月负责收集整理分析辖区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和道路交通事故等情况,向镇人民政府定期报告。及时组织布置落实上级布置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按时报送汇报材料,工作计划和工作情况。
2.及时向辖区内各有关部门、各企事业单位通报重大道路交通安全信息情况。
(三)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规定进行责任倒查和行政责任追究。
广兴镇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广兴镇民主决策制度
广兴镇机关民主决策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机关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建立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工作机制,依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本镇实际,特制订本规则。
第二条 全镇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中心,依法行政、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积极推动全区养殖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努力把畜牧镇建设成为勤政、务实、创新、高效、廉洁、为民的政府工作部门。
第三条 全镇实行镇长负责制。党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具有最终决策权、行政指挥权和人事任免权。镇长协助党委书记主持全镇日常工作;其他副镇长、副书记、党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协助镇长进行工作。
第四条 全体工作人员要忠诚履职、敬业奉献、勤俭节约、团结务实。全镇系统实行能级管理,下级对上级负责,并服从镇长统一协调。一般工作不越级汇报,一般问题由分管镇领导协调处理,跨线工作由党委书记协调,重要问题和涉及多个部门的需报镇长决策。镇属各单位、站所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做好工作,切实贯彻落实镇班子成员会议各项工作部署。
第二章 职能职责
第五条 负责全镇畜牧业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性计划的制订并组织实施,提出战略发展建议。
第六条 开展全镇养殖业经济的调查研究,收集和发布区场信息,指导、推广养殖技术,培训养殖户。
第七条 认真履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渔业法》、《草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等有关养殖业管理法律法规赋予的各项职责。
第八条 组织畜牧业和渔业重大项目的申报、审核、实施和验收。第九条 承办区委、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事项。
第三章 民主决策制度
第十条 坚持民主议事、科学决策原则,重大决策作出前,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一经决策,不得随意变动。
第十一条 凡是事关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都必须集体讨论,由镇党委会议或镇政府会议作出决策。重大问题主要包括:市委、市政府指示的贯彻执行;审议需报请区委、区政府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以畜牧镇名义发出的重大工作计划、决定、工作报告和与养殖业密切相关的工作方案;人事任免;考核奖惩及其他重要事项。第十二条 重大问题的决策,事先要责成有关部门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并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决策过程中,出现意见不一致或分歧较大时,一般应责成有关人员再行考察论证并做好协调工作,待意见一致或基本一致后再作决定。必要时,由党委书记作出最终决策。
第十三条 决策作出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贯彻执行,认真组织实施。有不同意见可按组织程序向上级反映,但不得在执行中消极抵触,不得散布违背集体决策的言论。镇办公室负责对镇党委会议、镇政府会议的决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及时向镇有关领导汇报落实情况。
第十四条 对镇党委会议和镇政府会议作出的决策进行重大调整或变更,由镇党委会议或镇政府会议决定。
第四章 会议制度
第十五条 全镇实行干部职工会议、党员大会、镇党委会议、镇政府会议、民主生活会、机关干部职工大会制度。
(一)干部职工会议
第十六条 干部职工会议由镇领导、镇机关工作人员、下属单位行管人员、镇动物防疫员和离退休、退线老同志参加,会议不定期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区委、区政府领导重要指示,重大工作部署和重要会议精神,宣布镇党委会议的重大决策,决定和部署全镇的重要工作,听取镇长工作规划和工作总结。
(二)党员大会
第十七条 党员大会由机关党委书记负责召集,由镇机关全体党员、离退休、退线党员、下属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参加。
(三)党委会议
第十八条 党委会议是镇党组工作决策的最高层次,是实行集体领导的主要手段。党委会议由党组成员参加,镇办公室主任列席记录,必要时安排其他人员列席。
第十九条 会议必须有2/3以上党组成员到会方能举行,无特殊情况,不能请假。党委会的议事范围:学习法律法规及上级重要会议、文件精神,并提出贯彻意见;研究决定发展养殖业工作中带有全镇性和政策性的重大问题,安排和部署发展计划、资金使用、项目管理;研究决定本级党组管理干部的任免、调动、处理和人员就业安置;讨论决定干部职工的奖惩;通报有关工作;讨论其他需要由党委会研究决定的事项。
第二十条 会议由镇长或党委书记召集并主持;一般每1-2周召开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可临时召开,议题由镇长确定,会议只就确定的议题进行讨论研究和决策。为提高党委会议事效率,各单位应提前将需要党委会研究的事项书面报镇办公室,由办公室汇总后交会议主持人,按轻重缓急提交会议研究,分管负责人在会上就研究议题作出说明,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十一条 会议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党组成员的意见,在重大问题产生较大分歧时,一般应暂缓作出决定。决议问题实行表决制,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允许保留个人意见,但决议一经形成,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四)镇政府会议
第二十二条 镇政府会议由镇长或镇长委托副镇长召集并主持,镇办公室主任负责记录。会议由正副镇长、党组成员、各站(股、办、所、室)负责人、各基层单位负责人、镇动物防疫站长组成,必要时安排相关同志列席。
第二十三条 会议做到一事一议、有议有决,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由镇长或受委托的副镇长提出决定意见。镇政府会议的议事范围:对不需要党委会讨论,但分管领导不便决定的事项,以及对突发事情、紧急公务进行部署,交流工作情况。
第二十四条 镇政府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上级有关决策,听取各部门上半年工作,部署下半年工作,镇长进行工作讲评。也可根据工作需要,经分管副镇长提议,镇长同意,不定期召开。对需要提交镇政府会议研究的议题,须事前做好调查研究。
(五)民主生活会
第二十五条 党组民主生活会每季度一次,由党委书记主持,全体党组成员参加,并指定一名成员作好记录。必要时,邀请挂点区级领导,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等部门领导参加。
第二十六条 党员民主生活会以支部为单位每年召开一次,由支部书记主持,支部全体党员参加,支部组织委员负责作好记录。
第二十七条 召开民主生活会,必须充分准备,要在会前5天通知与会人员,并确立会议主题,拟好发言提纲。
第二十八条 民主生活会的内容必须集中,以检查问题为主,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解决班子和个人所存在的问题。
(六)机关干部职工大会
第二十九条 机关干部职工大会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由镇办公室牵头组织,主管机关镇领导召集主持,主要是通报镇党组决策决定、工作部署、传达上级精神,并就一些重大问题征求意见。会议实行点名和请假制度,缺席会议每次罚款20元,由主管机关的领导在处罚通知单签字后在当月工资中扣除。
第三十条 严肃会议纪律,切实改进会风。通知什么对象参加会议就来什么人,无特殊情况不准请假、代替,不准迟到、缺席、早退。要遵守会场纪律,维护会场秩序,进入会场一律关闭通信工具。会议发言要抓准主题,言简意赅,切忌夸夸其谈,不着边际。出席上级召开的会议,镇办公室按“谁主管谁参加”的原则,安排分管领导参加,特殊情况可灵活处理,但均应报请镇长同意。
第四篇:关于农村普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普法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普法现状的调查,认识到农村普法的成就和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方法。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势下的农村普法建设问题。
调查方法:走访和调查问卷相结合调查时间:2010年3月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深入到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便为农村的普法建设尽微薄之力。
一. 农村普法情况的现状
通过长期的农村普法,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农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完全不懂法的人越来越少。
1.农民开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以往农民遇到有纠纷时就大就闹,或是用“户族”的方式解决。如今,有纠纷
时,农民懂得运用法律手段,通过合法渠道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根据抽样调查,80%以上的农民遇到纠纷时都选择有关部门如村委会等机构进行解决,农民已意识到了法制的重要性。
2.乡村治理逐步由 “人治”走上“法治”轨道。“三农 ”问题已成为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农民的权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力,“村民自治”首先体现村委的选举上,在调查中发现,各村的村委选举都根据法定的程序进行。农民充分行使了自己的权力。
3.农村普法的机制逐步建立。经过多年的普法,农村逐步建立普法机构,每个自然村都设有一到二个有普法宣传员负责本村的普法工作,各个镇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并组织村委干部进行法律培训。
4.农民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善。随着现代文明与法制进驻农村,农民的思想意识也受到了现代文明的熏陶,虐待女童、买卖婚姻的现象已销声匿迹,重男轻女的现象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儿女婚姻的干涉减少,婚姻自由得到普及,广大农民对《婚姻法》的内容,结婚年龄、近
亲不得结婚等基本认识都能了解,并且能够按照相当的程序进行婚姻登记手续。
二. 农村普法存在的问题
1、农村普法的工作方法问题。调查发现,农村的普法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普法”工作上,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是放任性和无序性。农民往往把收看电视中的法制节目,作为自发的法治思想的启蒙。诚然,法律的普及可通过多种渠道,在当今电视已作为简便、快捷、普及的传媒工具,其在普法工作的功能不可低估,但这种放任性和无序性难以让农民系统地了解法律知识。
2、农村普法的经费问题。实地调查中反映较集中是普法的经费问题,经费紧张制约了普法工作的深入进行。如有乡镇的普法经费只有实际需要的一半,使很多普法活动由于经费问题而搁浅。
3、乡村普法宣传水平有限,缺乏专业人员。由于普法宣传员的素质未跟上,影响了农民对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有些乡村的普法宣传员连最基本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都不
是很清楚,又谈何向村民宣传、普及法律,更别说带动全村人学法,做守法、知法、懂法的合格公民。
三、农村普法教育的建议
第一、要抓好农村普法教育工作队伍自身的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农村普法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普法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认清普法教育工作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要解放思想“换脑筋”,摆正普法工作的位置,克服僵化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的新路子。这就需要普法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本职工作,用新理论、新观念武装头脑,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提高普法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要在普法教育内容上进行改革创新。我认为农村普法教育的内容,要针对农村实际,重点筛选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教育,适当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尽量帮助农民树立起市场观念、风险观念、质量观念、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这样,就把过去偏重于传授法律知识改变为培养法制意识 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三、要深入农村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农村需要普法的人口众多,单靠一个普法组织或一个队伍是不够的,我们要发动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共同普法,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在校大学生举行“送法下乡”活动,宣传与农民相贴近的法律法规,组织发动律师等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组成法律援助工作小组,深入到农村接受村民有关法律问题的咨询。
第四、要对现行的普法教育工作机制进行改革。现行普法教育工作机制的主要弊端是队伍庞杂松散,职能软弱乏力。因此需进一步明确各级普法领导小组的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要赋予各级普法主管机关的法定职权;并且要对农村普法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一是把过去偏重于“大轰大嗡”式的教育变为扎实细致的教育;二是把过去偏重于“一刀切”式的教育变为因地制宜、因人而易的针对性教育;三是把过去偏重于抽象教育变为形象教育;四是把过去偏重于说理教育变为事理结合的教育。第四、要寻找新的工作载体。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
普法教育工作的传统载体和狭小阵地已经捉襟见肘,难当重任,迫切需要开阔新视野、拓展新阵地、把广泛深入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作为新载体,寓法于文(艺)、寓教于乐,努力实现农村普法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发挥了普法教育的威力,而且还及时消除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增加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第五篇:关于农村普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普法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2011年8月22日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普法现状的调查,认识到农村普法的成就和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方法。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势下的农村普法建设问题。
调查方法:走访和调查问卷相结合调查时间:2010年3月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深入到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便为农村的普法建设尽微薄之力。
一. 农村普法情况的现状
通过长期的农村普法,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农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完全不懂法的人越来越少。
1,农民开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以往农民遇到有纠纷时就大就闹,或是用“户族”的方式解决。如今,有纠纷时,农民懂得运用法律手段,通过合法渠道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根据抽样调查,80%以上的农民遇到纠纷时都选择有关部门如村委会等机构进行解决,农民已意识到了法制的重要性。
2,乡村治理逐步由 “人治”走上“法治”轨道。“三农 ”问题已成为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农民的权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力,“村民自治”首先体现村委的选举上,在调查中发现,各村的村委选举都根据法定的程序进行。农民充分行使了自己的权力。
3,农村普法的机制逐步建立。经过多年的普法,农村逐步建立普法机构,每个自然村都设有一到二个有普法宣传员负责本村的普法工作,各个镇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并组织村委干部进行法律培训。
4,农民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善。随着现代文明与法制进驻农村,农民的思想意识也受到了现代文明的熏陶,虐待女童、买卖婚姻的现象已销声匿迹,重男轻女的现象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儿女婚姻的干涉减少,婚姻自由得到普及,广大农民对《婚姻法》的内容,结婚年龄、近亲不得结婚等基本认识都能了解,并且能够按照相当的程序进行婚姻登记手续。
二. 农村普法存在的问题
1,农村普法的工作方法问题。调查发现,农村的普法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普法”工作上,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是放任性和无序性。农民往往把收看电视中的法制节目,作为自发的法治思想的启蒙。诚然,法律的普及可通过多种渠道,在当今电视已作为简便、快捷、普及的传媒工具,其在普法工作的功能不可低估,但这种放任性和无序性难以让农民系统地了解法律知识。
2,农村普法的经费问题。实地调查中反映较集中是普法的经费问题,经费紧张制约了普法工作的深入进行。如有乡镇的普法经费只有实际需要的一半,使很多普法活动由于经费问题而搁浅。
3,乡村普法宣传水平有限,缺乏专业人员。由于普法宣传员的素质未跟上,影响了农民对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有些乡村的普法宣传员连最基本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都不是很清楚,又谈何向村民宣传、普及法律,更别说带动全村人学法,做守法、知法、懂法的合格公民。4,农村法制宣传存在“死角”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近年来,国家施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广大农民自主经营性不断增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流动速度加快,所以为集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带来了困难。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村对于法制宣传仅限于村部内的一两块宣传栏,试问能有几个村民经常跑到村部来看着宣传栏学习法律知识,这样的法制宣传浮于表面,只是村里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农民群众本身根本得不到教育,形成“死角”。
5,个别村领导干部对法制宣传认识不到位
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很多是硬指标,也很多是软指标。法制宣传,对有些村干部来说,是很好糊弄的事情,因为它不像其他工作一样,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对组织群众,宣传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法律法规,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遇到矛盾纠纷绕道走,了解问题一般化,分析问题一般化,解决问题一般化,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有些村干部甚至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只注重经济建设,导致村民很多越过村委会这一级,直接到办事处上访,或集体群访,严重影响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
6,法制宣传物质条件匮乏
有些村的集体经济匮乏,负债累累,化解压力巨大,就拿俄体办事处为例,全办事处10个嘎查村,仅有两个村无外债。要进行法制宣传,不是光靠嘴上说说就行的,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无力支撑普法经费,宣传资料的紧缺、宣传设备的落后,这些都是制约农村法制宣传的客观原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普法人员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农村法制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大打扣。
三、农村普法教育的建议
第一,要抓好农村普法教育工作队伍自身的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农村普法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普法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认清普法教育工作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要解放思想“换脑筋”,摆正普法工作的位置,克服僵化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的新路子。这就需要普法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本职工作,用新理论、新观念武装头脑,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提高普法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要在普法教育内容上进行改革创新。我认为农村普法教育的内容,要针对农村实际,重点筛选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教育,适当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尽量帮助农民树立起市场观念、风险观念、质量观念、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这样,就把过去偏重于传授法律知识改变为培养法制意识 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三,要深入农村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农村需要普法的人口众多,单靠一个普法组织或一个队伍是不够的,我们要发动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共同普法,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在校大学生举行“送法下乡”活动,宣传与农民相贴近的法律法规,组织发动律师等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组成法律援助工作小组,深入到农村接受村民有关法律问题的咨询。
第四,要对现行的普法教育工作机制进行改革。现行普法教育工作机制的主要弊端是队伍庞杂松散,职能软弱乏力。因此需进一步明确各级普法领导小组的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要赋予各级普法主管机关的法定职权;并且要对农村普法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一是把过去偏重于“大轰大嗡”式的教育变为扎实细致的教育;二是把过去偏重于“一刀切”式的教育变为因地制宜、因人而易的针对性教育;三是把过去偏重于抽象教育变为形象教育;四是把过去偏重于说理教育变为事理结合的教
育。第四、要寻找新的工作载体。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的传统载体和狭小阵地已经捉襟见肘,难当重任,迫切需要开阔新视野、拓展新阵地、把广泛深入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作为新载体,寓法于文(艺)、寓教于乐,努力实现农村普法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发挥了普法教育的威力,而且还及时消除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增加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第五,整合科,配以文字、图片、漫画等进行趣味性、生动性法制宣传。另技文化、法律“三下乡”,“村村通”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广播电视、宣传单、标语牌等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外,农村居民居住地分散、人员流动性较大,组织进行规模性宣传教育并不实际,但是,我们却可以利用农村学校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学校学生来自各村各户,而且人数多,有固定的学习教育场所和丰厚的师资力量,我们可以在农村中小学中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并开展“法制宣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学法律”、“我为家人上一堂法制课”等活动,让学生回家向家长宣传法律,同时,家长和孩子间的互动也能使家长更好的学习到法律
第六,政府应加强对村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把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任务上来,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制保障。村领导干部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做好农村法制宣传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学习法律的热情,调动农村学习法到位。律积极性,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快速发展。
第七,对确实无法支持农村普法经费的村,上级财政应适当进行倾斜,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使农村法制宣传得以顺利开展。同时,各村也应考虑到自身经费的实际情况,在法制宣传的形式上多下工夫,节约成本,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优的成果,务求法制宣传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为进一步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法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