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瓷 乐 演 奏 解 说 词
瓷 乐 演 奏 解 说 词
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为弘扬陶瓷文化,我校建有瓷乐实训室,其设备配置目前国内最全、规模最大。瓷乐是景德镇人研制发明的新型民族乐器,它的演奏清新悦耳,美妙动听,是景德镇瓷器“声如磬”的集中体现。
据史料记载,用“陶”和“瓷”制作乐器在中国古代颇为盛行。如“陶埙”、“石磬”、“土鼓”、“瓷瓯”、“瓷箫”、“瓷笛”等。有的用于民间自乐,有的用于宫廷礼仪雅乐,但多已失传。1985年,景德镇人成功地研制了以瓷盘为主要材料的打击乐器“瓷瓯”,到如今已研制出瓷笛、瓷箫、瓷埙、瓷管钟、瓷编钟、瓷长鼓、瓷唢呐、瓷埙、瓷葫芦丝、瓷筒、瓷二胡等,初步形成了一套瓷系列乐器。其中瓷马林巴、瓷拍筒是我系汪荣发老师于2010年研制而成的。据报道,用陶瓷作为乐器进行音乐演奏,在世界尚属首创。
接下来有请校瓷乐团为各位专家领导演奏《江西是个好地方》、《采茶忙》、《紫竹调》、《茉莉花》等地方曲目。其中《江西是个好地方》、《采茶忙》、《茉莉花》是我校教师专门为此乐团改编的,特别是《采茶忙》是根据景德镇地方采茶小调而改编的,也叫坯房小调,反映了景德镇人们喜获丰收的劳动场景,《江西是个好地方》和《采茶忙》曾获得江西省第二届青少年电视才艺大赛专业演奏第一名的好成绩。这四首曲子通过瓷乐器的演奏而别具一番风味,请各位领导欣赏。
第二篇:乐在瓷居文化艺术企业简介
企业简介
乐在瓷居传播语
艺术人生乐在其中
乐在瓷居经营理念
文化引领生活艺术感染人生
乐在瓷居经营使命
扬中国文化养浩然正气
乐在瓷居经营宗旨
致力打造全球专业领先的艺术品买家投资服务平台
d乐在瓷居当代艺术是由武汉风驰集团运营管理的一家为全球买家提供国际、国内当代艺术品的投资、交易的艺术品经济平台。平台涵盖国画,书法,油画,雕塑,摄影,瓷器等品类。作品价格从几千元到百万元不等,以满足投资者灵活选择艺术品投资,收藏或馈赠等各种需求。
乐在瓷居本着“文化引领生活 艺术感染人生”的经营理念,以及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以最高端的交易方式、最敬业的服务精神、最信誉的藏品运作,为实现艺术家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完美结合,在当代市场这块沃土上,为国内外收藏家和投资者提供一个物畅其流、物尽其用的高品质文化交流空间而做出努力,并竭诚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最优质、最完善的服务,努力实现买家的利益和要求,为促进国家的人文素养提升和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的服务承诺
乐在瓷居愿为各地投资收藏朋友提供最优质、最高效的服务,保证所有的交易活动都以诚信为先,我们愿随时接受广大藏友对我公司交易过程的监督和检查,有关的合作方式等问题均可进行专门洽谈。我们希望可以与社会各界藏家朋友共同合作,相信乐在瓷居将是各界藏家朋友最信任的合作者。
平台优势
创新311模式:将电子商务、中国文化产业、艺术品投资相结合,为“养在深闺无人识”的艺术品走向广大的普通民众插上了翅膀。
三大销售平台:实体店+活动会场+互联网(PC端商城+手机端商城)
我们的实体店:广州海珠区广州塔21-23楼乐在瓷居
广州白去区黄石家私大广场三楼乐在瓷居
广州黄埔区奥林匹克会馆1-2楼
北京\湖南\海南\云南\贵州
三家合作多赢:买家(投资者)+卖家(乐在瓷居)+创作家
买家:投资者购买艺术品时间越早,实现获利越快
卖家:乐在瓷居三大平台为买家免费提供为期一年的推广销售服务
创作家:作品流通越快,商业价值越高,从而也快速提升艺术家本人的学术价值
一件作品,一次投资,一年获利!!
数据分析
过去ing: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
约6000万人次浏览过艺术界新闻或艺术品;
约600万人次在网上详细了解过艺术品;
约60万人次在网上购买过艺术品。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网民参与到“消费型艺术品”或“投资型艺术品”的投资收藏潮流中来。
监测中心日前发布的2013年全国拍卖市场成交数据显示:
2013年国际艺术品市场交易额为640亿美元,2013年中国艺术品交易额在1000亿元以上。
现在ing:
刚需+艺术品资本调整
2013年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中端拍品企稳,高价拍品成交趋于理性。2013年,10大拍卖公司单件拍品成交额在10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的有3383件(套),比2012年的2820件(套)增加560件(套),增幅19.86%,大于市场整体增幅。由于收藏群体的刚性需求和艺术品资本的策略调整,作为市场新宠的中档价位拍品,成为当前维持市场稳定至关重要的因素。事实上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历经资本洗礼后的一种回归,这种回归是投资性“弹性需求”收缩和调整的过程。
未来ing:
线上交易或更普及
截至2013年12月底,2013年全球成交总额达45.4亿英镑,较2012年同期增长16%。全球各个艺术市场不断涌现的新买家推动了成交总额的上涨,包括来自中国市场等新兴市场以及网上竞拍业务的增长。有专家分析称,电商与传统的艺术行业是可以共存的。
电商可以把跟艺术品有关系的东西,通过网络进行销售,而国内艺术品市场一直存在赝品多,无权威艺术品保真销售平台等现状。伴随移动网络高速发展和普及,艺术品电商模式必成趋
势。乐在瓷居买家投资平台上线后,艺术家和藏家随时随地实现了艺术品100%保真交易,艺术品投资理财,艺术家包装推广等个性多元化服务。
战略规划
对于“乐在瓷居买家投资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平台创始人杨总认为:“乐在瓷居买家投资服务平台”,不仅要实现销售作品的100%保真,还会重点包装和推广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艺术家和作品。杨总同时表示,许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很好,只是缺乏专业的市场宣传和推广,才导致艺术创造财富的速度放慢。
乐在瓷居计划用五年时间打造全球最专业领先的艺术品买家投资服务平台,发展线下实体艺术馆50家,此平台将实现艺术品线下线上同步交易,届时全国拥有业内最大的艺术家数据库,最大的作品数据库和最大的藏家数据库。
乐在瓷居怀着“扬中华文化,养浩然正气”之使命,将以每年在全国发展30所瓷居书屋,三年发展100所为目标己任,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学习中国文化之精髓,切实运用,为实现中国文化复兴梦,强国梦尽一份力。
第三篇:纪录片《China·瓷》(上集)内容简介及解说词
《china·瓷》(上集《青花瓷的故事》)内容介绍
2012年,恰逢中英建交40周年和英国伦敦奥运年。作为文化奥林匹克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英国大英博物馆和V&A博物馆于6月在北京推出“陶瓷杰作”主题展览。展品包括中国历代出口陶瓷、欧洲仿制中国陶瓷以及英国收藏的中国陶瓷精品。展览呈现了中国陶瓷出口欧洲,并影响欧洲瓷器发展的历史。
瓷由中国人发明,它是人类最早的人造产品。瓷器也是第一个全球化的商品,始终居于世界交流的核心。一把瓷土搅动地球,瓷也被称为 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china·瓷》从一次展览出发,描绘了明清之际中国外销瓷寰宇之旅的恢弘图景,将历史上关于中国外销瓷的重要事件一一呈现,讲述中国外销瓷,特别是明清之际与整个世界接触与相互影响的故事。探讨瓷器在世界历史中扮演的角色,西方世界如何将中国瓷纳入自身的社会生活艺术、宗教、政治和经济之中。
中国瓷称霸天下,明清之际的三个世纪共有三亿件中国瓷器在欧洲登岸,邻近的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更是大量进口。行销全球数量之巨,遍布之广,充分证明某种打破疆域、世界级的文化接触之存在。瓷器不但集工艺、美学、商贸之大成,更是在东西美学的相互影响之下的第一件全球化商品。本片既关注文物细节,又聚焦全球主题:瓷做为第一件全球化商品如何将世界相联。
第一集(上集):青花瓷的故事
上集通过深入挖掘景德镇产青花瓷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国际化视角,展示了瓷器对于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经济往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外销瓷,这种不同于中国人记忆中的瓷器样式,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它所联系的东西方贸易链条,对世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集着眼于外销青花瓷的寰宇之旅,呈现发生在800年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通过深入挖掘景德镇产青花瓷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国际化视角,展示了瓷器对于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经济往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外销瓷,这种不同于中国人记忆中的瓷器样式,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它所联系的东西方贸易链条,对世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集着眼于外销青花瓷的寰宇之旅,呈现发生在800年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聚焦青花,世界第一种全球化商品 与以往表现中国瓷器的纪录片不同,《china·瓷》不再仅仅专注于挖掘它们本身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而是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以国际化的视角,追溯中国瓷于明清之际傲视天下的过程,探讨它在世界文明演进中扮演的角色,它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青花瓷,是世界第一种全球化商品,是世界初识中国的名片,它凝结了东西方多种文化、智慧、审美等因素,一举登上中国陶瓷发展的顶峰,并在明清时代风靡世界,成为全球化贸易初创时最重要的产品之一。而这一点,很多观众了解得并不太多。
跟随镜头,您可以看到,景德镇在数百年前就已成为全球化商品的生产基地:大量的欧洲订单,精专的工艺,标准化的制作过程,全球最大的生产流水线„„您可知道,仅在明末清初,每年就有几百万瓷器从景德镇销往欧洲?
跟随镜头,您还可以看到,从神祗和圣器,到王宫贵族追慕的高端奢侈品,再到普通家庭的日常用品,中国青花瓷在欧洲的身份变化,见证着全球贸易的变化和发展。您可知道,欧洲强国为获取对它的垄断而进行航海霸权争夺的历史?
“瓷由中国人发明,它是人类最早的人造产品。瓷器也是第一个全球化的商品,始终居于世界交流的核心。一把瓷土搅动地球,英文 中的‘china’——瓷,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徐欢这样说道。
放眼世界,展示中国人海纳百川的胸怀
长期以来,一提到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很多人的固有印象是闭关锁国、抱残守缺。纪录片《china·瓷》却用大量的史实,有力地改变了这种片面看法。中国外销瓷的繁盛,恰好说明了中国人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气度。
您在片中可以看到,青花瓷和广州彩瓷的产生就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汇的结果。在上集中,观众可以看到青花瓷的重要原料钴蓝是怎样从古代波斯来到中国,揭示了青花瓷与阿拉伯地区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器型、图案、花纹到工艺,中国人吸收了伊斯兰文化中的元素,制作出融汇东西方审美趣味的青花瓷。在下集中,则展示了广州彩瓷汲取了西方视觉艺术张扬华美的风格,从而在清代瓷器的出口量上独占鳌头。
片中还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外销瓷之所以风行全球,是因为中国人能够放眼世界,适应不同的异族文化。展现在镜头中的明清外销瓷,既有色拉碟、马克杯、盖盅等纯粹的西方生活用具,也有将中国传统造型与西方经典图案杂糅一身的各类器具。片中还特别强调,当时的中国商人和工匠还能根据西方人的生活特点,开发设计出新的产品。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海纳百川的胸怀。
【解说词】
【中国广东上川岛】
落潮的时候,这片海滩会出现很多青花瓷的碎片,它们是16世纪葡萄牙人留下的。
500年前,作为第一支登陆中国的欧洲船队,葡萄牙人大量购买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到海外销售,一些瓷器在运送途中损坏,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碎片。于是,这片海滩便有了一个动听的名字,“花碗坪”。
【英国伦敦】
伦敦,中国瓷器收藏的中心之一,【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500年前,那些从花碗坪出发而没有损坏的瓷器,有很多在这里安家落户。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瓷之韵》展即将开始,科技人员正在修复这些参展的青花瓷。这些瓷器将踏上它们来时的旅程,重温回乡的激情。
【中国江西景德镇】 这里古称“昌南”,据说英文China一词就是从这得来。一到周末,这个陶瓷集市就会汇聚来自各地的买家,火热的陶瓷交易已经延续了1000多年。
南宋景德年间,昌南因为出产优质的瓷器被皇帝命名为景德镇。
将土加水、巧手塑形、以木生火、高温玻化„„瓷器,曾是中国人独有的创造,地球上最普遍存在的物质,被塑造成人世间美丽实用的器物,吸引着世界的目光。16至18世纪,共有三亿多件瓷器在欧洲登陆,它的销售遍及地球三分之二的大陆,无止境的需求催生了全球贸易。【霍吉淑 大英博物馆研究员】我认为很有趣的一件事就是瓷器确实是第一种全球化的产品,抛开可口可乐、牛仔裤这类东西来说,第一种世界贸易化的产品是中国青花瓷。
【北京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次展览展出的都是外销瓷,都是贸易瓷,但是欧洲人喜欢瓷器,他们说“瓷器热”,他们喜欢的是外销瓷,不是我们喜欢,我们中国传统的这种喜欢的青花或者是青瓷。
它们镶嵌在普鲁士国王宫殿的墙壁上,摆放在苏格兰贵族的壁橱里,描绘在表现荷兰市民生活的油画中。一场展览,让人们通过瓷器,看到了三百年前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景德镇曾与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紧密相连。瓷器,如何从中国独有独享的创造成为遍布全球的产品,在那个闭塞阻隔的时代,它又怎样畅游着世界„„
1603年2月,葡萄牙商船圣卡塔林那号,载满了从中国进口的货物,行驶在马六甲海峡。几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快速帆船突然将它包围,发动攻击并迅速俘获。凯旋的荷兰人,将船上数十万件中国景德镇瓷器运回阿姆斯特丹进行拍卖。【荷兰阿姆斯特丹】这次拍卖令人震惊,它引来了大量欧洲富豪贵族的关注,【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其中更有很多君王的身影,几天之内,所有货物被一抢而空。拍卖这一船瓷器,商人获纯利五百万盾。荷兰人的这一传奇经历震动了欧洲,一时间,全欧洲最有实力的君主、贵族、商人们纷纷把发财的目光投向了远东,投向了中国,投向了景德镇。
400年前,一位荷兰客商这样描述这座城镇:“我们来到一处有名的河港,【中国江西景德镇】港内停泊各式大小船只,来自中国各地,都是为装载这里的大宗货品——中国陶。一条中心大街,几乎贯穿这个富裕的港镇,道旁商店林立,贩售五花八门的商品,但这里最主要的生意仍以瓷器为主,产量之丰,不可胜数。”
18世纪,景德镇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繁荣的瓷器生产吸引着外来劳工,城市人口不断膨胀,有100多万人以瓷为业。曾经有人这样记录一个普通瓷窑里的景象:“在稻草屋的作坊里,老人、盲人坐在矮凳上,用瓷杵研磨色料,小孩子用大蒜头擦磨瓷器表面的金边儿以防止入窑烧制时脱落,还有几个孩子蹲在拉胚工的脚下帮助他们旋转陶轮。”从那时起,景德镇男女老少就已经融入这个庞大的产业链中,而青花瓷则是这里的主打产品。
【陈立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师】“我生命的话,就是从景德镇这边开始的。第一份工作,进了瓷厂,第二份工作也是和陶瓷有关系,再就是我的艺术创作也是和陶瓷和景德镇有紧密联系的。”陈立一家三代都以瓷为业,母亲还是景德镇的著名的青花画师。现在,作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教师,他自己也在进行着青花创作。
“它这种朴素的(美),像陶渊明的诗(一样),它也平淡啊,而且喜欢它的人也多,它(青花)那种朴素也能打动人。”
一件青花是这样烧制的:白色素胎点上淡黑色的颜料,再覆盖上一层轻薄的透明釉,将色彩埋藏在釉下,推入窑中,经过摄氏1200度左右的高温焙烧,淡黑色的颜料则变成幽亮的蓝色花纹,含蓄沉静,历久弥坚。
“我们国产的颜料没有那么浓艳的。它一个沉着,再一个也比较鲜艳,既沉着又鲜艳的那种,我们国内没有这种颜料。” 青花,很多人都认为它是典型的中国式样,却不知道它其实是各种外来元素杂糅催生的。【大英博物馆 亚洲馆】“关于下面这些物件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们见证了中国与伊朗【霍吉淑 大英博物馆研究员】在9世纪到17世纪之间的互动,真正地见证了中国与中东在科技上的交流。”
公元13世纪,蒙古铁骑踏遍了欧亚大陆。1221年,蒙古军攻占中亚城市你沙布尔,杀光全城,只留下400个有专长的工匠。这是蒙古军征战的传统,他们在攻城略地的同时,还要占有当地先进的匠人和技术。【秦大树 北京大学教授】“青花的产生呢应该是由波斯工匠来到中国,把这种用钴蓝来绘画图案的这种技艺带过来。可能最早的青花瓷器是由波斯工匠在中国的瓷器上绘画的。”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古代波斯陶器】波斯工匠当时烧制的陶器虽然简陋粗糙,却呈现出一种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带来这种效果的是一种颜料,钴蓝。当时只有波斯工匠掌握它的工艺。当13世纪蒙古人打通了中西的通道,波斯的钴蓝工艺就有了大量进入中国的可能。
除了重视外来的技术,元政府在帝国庞大的疆域里大力推行商业贸易,在景德镇成立了元代全国唯一的瓷业管理机构,浮梁瓷局。一些精明的商人在西亚和中东考察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他们观察到:在信奉伊斯兰教的西亚和中东,古兰经禁止人们使用金银的餐具,而富人却希望用同样精美昂贵但可被古兰经许可的器皿。景德镇的瓷器恰好符合他们的要求。他们的白瓷胎质地坚韧、可以烧造西亚人惯用的大盘大碗,更重要的一点,他们可以用来自波斯的钴蓝工艺做出复杂精细的图案,更容易迎合西亚人的喜好。
【大英博物馆藏 至正型元青花龙纹大瓶】秦大树教授:“中东地区作为沙漠民族伊斯兰教,所以他有尚蓝尚绿这种文化的特征,所有青花瓷器在那儿深受欢迎。同时呢,西方的这些图案也传到中国,给中国的制瓷业带来了一些新的文化因素。”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托普卡比宫是土耳其最大的博物馆,在这里,从墙壁的装饰上可以看到和中国青花相似的花纹。这是青花最典型的纹饰:方形、菱形、Z形、横S形、莲花纹,正是伊斯兰细密画特点和中国画风技法的结合,催生出瓷器史上前所未有的作品。【秦大树教授】“这个图案都是分层的,按照伊斯兰的这种习惯,都是单层的。比如这一件就是五层图案【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元青花人物故事图梅瓶】有的多的要到十一层、九层图案这样。你可以看到,比如它鱼、鱼藻纹,这个在磁州窑的元代的瓷器上就很流行,【大英博物馆藏 元青花鱼藻纹大盘】也很传统。但是你像它的边饰出现的这种番石榴、西番莲这些纹饰明显地还是受到了一些外域文化的影响。”
元代最后几十年间,在巨额利润的刺激下,西亚商人和景德镇窑主共同展开了一项贸易史上空前的商业行动:钴蓝料从八千公里外的波斯向东运往中国,为伊斯兰顾客专门制作的大宗青花瓷则向西销往中东市场。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古代伊朗青花瓷】【阿巴斯·盖萨伊 伊朗Zarin瓷厂】“这些瓷器有些被运往伊朗,很有可能在这边,瓷碟是印着青花的,这些花色的原料为钴蓝矿石,而这些原料被运往中国。瓷器的名字Chini就是来源于中国,包括古代波斯,欧洲几乎都是这么称呼的。”
技术的发展,皇家的支持,中东市场的打通,原料供应的便利,催生了青花瓷在元代崛起,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中国最重要的产品。
此时,万里之外,欧洲人正在尝试着一次次探险,希望能够亲自到达传说中富有的东方。当欧洲的风帆真的踏浪而来,又会与青花瓷发生怎样的相遇?
【大英博物馆 中世纪启蒙馆】【霍吉淑 大英博物馆研究员】“对于大英博物馆,我更愿意将它比作世界的盒子,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都在这里展示。但是没有其它的地方像中国瓷器一样抓住了全世界的想象力。”
【中世纪中东商人肖像画】最早,欧洲人得到中国的瓷器是通过中东商人们的陆路贸易。【霍吉淑 大英博物馆研究员】“他们在中欧直接的海上贸易之前,有非常重要意义,特别是15世纪,当时的欧洲几乎没有任何的瓷器存在,只有少数几件及其稀有的货物。”到达欧洲的瓷器,让看到它的人惊叹不已。他们把瓷器比作水晶,色彩精辟生动,上好的瓷器外壁纤薄透光,将瓷杯移到有光的地方,可以看到手指的影子。“突然从中国来了这种闪亮的、洁白的、像玻璃一样的材料,装饰有蓝色图案,这肯定是对当时的人们是一种震惊感。那些能来到欧洲的瓷器被当做具有魔力的物质来对待。”他们相信阿拉伯人的说法:它可以清除所盛食物或饮料的毒素,瓷杯中一旦投入毒药便会开裂碎掉。于是,青花瓷在欧洲被人们看作神祗和圣器,接受众人膜拜的目光。乔凡尼·贝尼尼(意大利)创作于1509年的油画《群神宴》,青花瓷和诸神待在一起,这是一种只有神才能使用的器物。【意大利 安德雷·曼特拉作品《东方三贤士朝圣》】
【德国 夏洛特堡宫】夏洛特堡宫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三世的王宫,这里有一间瓷屋,青花瓷装饰着每一扇门,每一块窗,每一面墙壁,每一个屋顶。住在青花瓷里,国王们体验着幻想中中国式的精致和优雅,这种上行下效的时尚鼓励了巨大的冒险热情,激励着欧洲人坚韧的壮志,扬帆启航。
【中国广东上川岛】公元1514年,上川岛的渔民忽然在海岸线上发现了一艘巨大的帆船,船上悬挂着十字形状的旗帜。相传这是第一支到达中国的欧洲船队,带领他们的是葡萄牙人科尔沙利。经过100多天的艰难航行,他们终于到达了梦寐以求的中国。尽管当时明政府实施海禁,但利益的驱使,让葡萄牙商人铤而走险,与当地海盗进行走私贸易。葡萄牙王公贵族委托到达中国的商船,辗转于中国沿海的各个港口,寻找中间商和代理人,偷偷订购他们所需要的景德镇青花瓷。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青花葡萄牙盾形徽章纹执壶】这件青花执壶是第一批带有欧洲纹章装饰的中国瓷器中的一件。壶身装饰的是葡萄牙贵族贝秀多家族的盾形纹章。【艾琳·道森 大英博物馆研究员】“在欧洲,我们有一个统治者以及他的亲戚们,一系列的衍生的家庭。而每一个家族里的人拥有一个徽章。”1542年,葡萄牙贵族和航海家安东尼奥·贝秀多到达中国,却被禁止进入广州港。心有不甘的船队便前往泉州,继续走私贸易活动。这件执壶,就是在这曲折的路线上委托中间人从景德镇悄悄定制的。走私的困难,订制的艰辛,让这个青花执壶到达欧洲的时候价格已经翻了十倍,只能被少数有钱有势的人拥有,成为这些高端客户炫耀财富和地位的奢侈品。正是这种对于瓷器的追慕和狂热爱好,使得瓷器买卖成为一本万利的生意,也促使着葡萄牙人对正式通商的不断努力。为了拓展与中国的贸易,葡萄牙人通过一系列外交与军事手段在中国寻求口岸。
直至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的居住权。从这里出发的首要产品便是瓷器。【历史画《16世纪葡萄牙商船》】用于和中国贸易的船是最大的。没艘商船装上二十万件瓷器成为常态,这些船除了要进行商业活动,还要抵抗土著和海盗,每次航行至少有一半的人永远回不了家。但丰硕的薪金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水手进入到这疯狂的冒险中。
16世纪,中国除了白银,对外部世界再无其他需求。而欧洲人却对各类中国产品趋之若鹜。于是,白银成为他们和中国进行贸易唯一的媒介。中国人的货币白银,构建着那个时代世界的货币体系。当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沿印度洋抵达中国,他们的邻居西班牙人,从美洲通过太平洋开辟了与中国的贸易航线。
【大英博物馆藏 青花钱币纹和中国风景图瓶】这个香客瓶属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好像一只便携的水壶,上面描绘这西班牙王室的徽章,这个徽章也出现在当时西班牙的银币上。这种银币是最早的全球性货币。当西班牙国王想要得到景德镇生产的这种青花香客瓶,要先派他的船队去美洲玻利维亚和墨西哥,【历史画《美洲白银开采》】那里有刚开采出来的大量白银。船队带着这些财富驶入去往亚洲的航线,到达他们的贸易基地菲律宾马尼拉。从这里,他们进入中国沿海,通过中间商订购中国的商品。这个香客瓶便在这持续半年的贸易流转中最终到达西班牙。
【肯尼亚 马林迪 中国陶瓷考古现场】肯尼亚马林迪,这里发现了巨大的中国明代青花瓷遗址。出土的瓷片证明这里也曾是全球贸易链形成时重要的一环。中国青花瓷通过欧洲的帆船进入到了非洲的市场。【秦大树教授】“他的船的贸易不是一种单向的贸易,是全球视野的。可以说他的航行是要寻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在各个航段都可以获利的。它还包括非洲到美洲的这种奴隶贩卖,还有美洲开发的这种农业的庄园的这些农产品往欧洲的输送。”
【中国江西景德镇】三百年前,住在景德镇的法国人殷弘绪这样写道:“夜晚进入景德镇的景象仿佛明月临照全城,火光处处,黑暗中背衬着股股浓烟烈雾,整座城宛如一座巨大火炉,周围的山头形成它的炉壁,幢幢黑影则是照管着无数火眼的炉工身影。”劳动密集型的瓷器产业,是以低廉的劳动力为代价,景德镇瓷匠陶工的待遇非常微薄。17世纪,一位普通的陶匠,每天生产100件瓷器,年收入仅仅是六两半银子,和工匠的收入相比,卖到欧洲的一件上等瓷瓶的价格是十四两银子。汇聚了无数劳工汗水的青花瓷在明清两个朝代为中国赚回了滚滚白银。
从1572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全球三分之二的贸易与中国有关,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中国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全世界生产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涌入中国,约有17700吨。
17世纪初期,有位葡萄牙商人忧心忡忡地说:“白银周游全世界,最后涌入中国就不走了。仿佛这里才是它天然的中心。”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对全球贸易航线的垄断,终于在17世纪到来时终结了。荷兰人拥有的一万五千艘船只,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他们掌握了全球海上贸易航线,成为外销瓷的新垄断商。
【荷兰代尔夫特】荷兰人超凡的商业组织能力,把订制中国瓷器变成一种市场行为。他们把欧洲的市场信息,迅速反馈回中国,连结了生产者和客户,让产品更加符合欧洲人的需求,真正打开了欧洲的市场,完成了瓷器从奢侈品向日用品的过渡。【香港中文大学】【林业强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这里收藏着大量荷兰定制的青花瓷见证着17世纪中欧瓷器贸易的繁荣。【香港中文大学藏 明青花克拉克鹿碗】“这个都是明末清初,都是万历、天启到崇祯期间那个外销瓷。【香港中文大学藏 明青花唐明皇游月宫罐】这个时候欧洲的荷兰、其他东印度公司很繁盛,【香港中文大学藏 明青花克拉克军持】所以大量这个东西就外销到欧洲,一年有几百万,就是这一类东西,属于克拉克类型的一个标本。中间好多开光,中间是一个主题,外面有开光,开光里头有图案,旁边有一些流苏,背面也是开光,这个就是克拉克瓷标准的风格。”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青花克拉克盘】1604年至1657年,大约有300万件景德镇生产的克拉克瓷销往欧洲,进入欧洲普通市民的家庭,中国青花瓷完成了从高端的奢侈品向普通日用品的过渡。【霍吉淑 大英博物馆研究员】“克拉克瓷在对欧出口货物里是最受欢迎的,成为当时家庭中最普遍的装饰品。这种瓷在当时横跨荷兰【荷兰画家海达作品《静物画》】、北欧、英格兰,即使在一些酒吧也能发现它们。【荷兰画家维美尔作品《睡觉的女孩》】”青花瓷这时已经成为荷兰画家笔下最亲切的常客。【荷兰画家维美尔作品《窗前看信的女孩》】【荷兰画家维美尔作品《被打扰的女孩》】
景德镇陶匠和他们手中的黏土一样,他们多才多艺,能够灵活配合订单的要求,适应远方市场时尚与经济形势的变化。他们制作出了瓷制的汤盆、盖盅、色拉碟、咖啡壶、马克杯等纯粹的西方生活用具,【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欧洲瓷器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青花带银配件双颈油醋调味瓶】这件双颈瓶的造型和功能完全是欧式的,瓶子被分成两个独立空间,分别用来装橄榄油和果醋,而上面装饰的葡萄和石榴都出自传统中国图样。当欧洲人认为它是中国国粹时,中国人则觉得这是异国风情。
【景德镇红星瓷厂】这里是景德镇现在最大的瓷厂,一条流水线,30个环节,600个工人,早在现代化工业大生产出现之前100年,景德镇就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生产流水线。法国人殷弘绪这样描述这里的生产景象:“第一个工匠将瓷泥拉出杯子的形状,被第二个工匠从转盘上取下,将它直接放在基座上,第三个工匠将它放在模子上并把它捏制成形,第四个工匠把不需要的部分剔去„„”一件瓷器要烧制完成,需要经过七十个工匠的手。大量的欧洲订单,市场的扩张,使商品生产分工越来越细;精专的技术,标准化的制作过程,使景德镇在17世纪就成为全球化商品的生产基地。
景德镇,与瓷器生产同样成熟的是它的运输能力。粗器用茭草包,上等器则用纸和稻草包裹装桶,一桶重达二百二十五公斤,再把一包包、一桶桶送上一排排停泊在江边的长型轻便快船,向南航行八十公里抵达饶州,昌江便在不远处流入鄱阳湖。鄱阳湖水深较浅,易起风浪,十个世纪以来,无数的沉船遇难于此,【鄱阳湖】散落湖底的瓷片,勾勒出一条看不见的瓷路。为了通过湖上最危险的地方,人们在湖边建造了菩萨像,焚香祈祷。瓷船继续向南行驶到达南昌,然后沿赣江而上,再由人工驮载货物,穿越大庾山岭的梅关古道。
【中国江西大庾岭】大庾岭,中国著名的穿山古道。从景德镇到广州长达500公里的路程,唯一动用陆路的运输,就是这一天的翻山行程。400年前,这条古道上行进着长蛇阵一样的挑夫、驮骡、推车,数以万计的瓷器在挑夫背上走过这段20公里的山路。每个挑夫肩挑两倍于自己体重的瓷器,艰难前行,一旦失足滑到,摔碎瓷器,轻则失去工钱,重则倾家荡产。如果幸运地穿越梅关,瓷器便可以在珠江上游装船,驶往广州。
1647年到1665年期间,清兵入关,明朝颠覆,景德镇停止生产,中欧之间的海上贸易也被切断。1684年,中国战乱结束,海运重开,景德镇恢复生产,中国青花瓷再次占领了国际市场几乎全部的份额。而它在欧洲最大的客户,也在发生着变化。
【英国伦敦 汉姆普顿宫】1694年12月28日,正在前线督战的荷兰执政兼英国国王威廉三世突然得到噩耗:自己年仅32岁的妻子,与自己共治英国的女王玛丽二世患病去世。为了缅怀玛丽生前的爱好,威廉在汉姆普顿宫的各个房间,摆放和悬挂了许多他们最钟爱的中国青花瓷。【塞巴斯蒂安·爱德华兹 汉姆普顿宫研究员】“他死去的皇后,玛丽的这些珍贵的瓷器就摆放在镜子的上方,这在英国是一种全新的展示艺术品的方法,这种风尚在她死去之后一直延续到她死后很久。”玛丽二世的爱好,带动了整个英国收藏中国瓷器的风尚。追求这种风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夺取海上贸易航线,和中国进行直接贸易。18世纪,驶往中国的欧洲帆船,旗帜已经从红白蓝三色变成了米字旗。英国人靠着坚船利炮取代荷兰人夺得海上霸权。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广州的商馆,与清政府规定的贸易中间商十三行进行双边贸易。1774年,伦敦居住着52个专门经营中国瓷器的贸易商,他们被称作瓷人。上至女王下到普通百姓,都把拥有中国外销瓷看作是一种荣耀。中英瓷器贸易的盛况出现了。
【广州黄埔老码头】200多年前,这里是中国与世界做生意唯一的港口。1760年,站在这个码头放眼观望,你会看到:珠江上船舶运行忙碌,码头上面,外国商人修起的洋行建筑上飘扬着本国的国旗,一箱箱瓷器、茶叶、漆器,一捆捆丝绸,摆放在洋行前面的露天广场。最繁华的街道便是十三行街:数不清的商店,玲琅满目的货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瓷器。欧洲人带来的新奇颜料,在中国画工的笔下,将演绎成新的瓷器品种;瓷器贸易的暴利将最终敦促欧洲各国研发自己的制瓷业。瓷器,第一个全球化商品,将更深入地改变着【大英博物馆藏 十三行外景图潘趣酒碗】人们的生活。
第四篇:乐都宣传片解说词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多 少拓荒者的故事。在这道迷人的风景 线上,谱写了多少创业者的乐章。巍巍群山,伸出双臂,涛涛湟水,舒展 长袖。
美丽的彩陶之乡乐都
乐都,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文化灿烂,众多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引人注目!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乐都县辖7镇12乡354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8.1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3.76万人,是一个汉、藏、蒙、回、土等多民族聚居区。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域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境内地形西高东低,湟水河东西贯穿。县城海拔1950米,年平均气温6.9度,年平均降雨量335.4毫米,无霜期144天,属内陆高原气候。
乐都,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富庶的土地繁衍生息,西汉时期,乐都被正式纳入封建王朝的版图。东晋隆安三年,鲜卑族建立南凉国,定都乐都,隋唐时期设鄯州都督府,宋称邈川城,明称碾伯卫,清设碾伯县,1929年青海建省,改称乐都县,现隶属海东地区。
乐都,交通便利,109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兰青铁路横穿全境,县城距离西宁机场35公里,全县市话 交换实现了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移动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流经境 内的湟水河、引胜河等数十条支流提供了充沛的水资源,水能蕴藏量达3万千瓦。电网覆盖全县各乡(镇)村,变电总容量63亿千瓦安,电量充足,供电质量优良。天然气主干线横穿全境,县内已完成各口径支线管线37千米,年供气量3000万方,设计能力已达1.2亿方。县城建成区面积7.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正在向青海东部次中心城市、湟水河畔璀璨明珠、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迈进。
乐都,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总耕地面积63万亩,是青海省主要粮食产区和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境内盛产小麦、青稞、豌豆、洋芋、油菜籽、蚕豆和黄瓜、辣椒等瓜果蔬菜,素有“蔬菜瓜果之乡”的美誉。虫草、大黄、蕨菜、山鸡等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广、品质好,开发“绿色食品”潜力大。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36种,石英石、白云石、大理石、蛇纹石、红柱石等矿种储量大,品位高,岩金、砂金、铅锌、铜、石墨有一定储量,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乐都,地处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之间,紧靠欧亚大陆桥,区位优势明显。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西移,为乐都改革发展提供了千栽难逢的历史机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 发展潜力,使乐都成为理想的投资地区。
乐都,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素有文化县之称,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达,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较高,每年为大专院校输送学生两千余名。
乐都,有灵秀的山川,众多的名胜古迹,独特的自然景观,温和的气候和淳朴的民风,是观光旅游、避暑度假的胜地。瞿昙寺,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宫殿式建筑群。柳湾彩陶基地,是我国已知的规模宏大的原始社会墓地之一,被誉为考古界的一颗珍珠。瞿昙寺、柳湾基地均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充满神话色彩的鲁班亭、关羽牌坊、西来寺等景观,引人入胜。仓家峡、央宗林、冰沟奇峰等旅游胜地,山环水曲,峰崖奇秀,令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乐都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优势产业框架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 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质量不断提高,成就令人瞩目。
在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乐都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灿烂,社会发展状况显著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和谐社会建设必将取 得新进步。
未来的几年,正是乐都发展的黄金时代。
美丽的乐都欢迎您!
第五篇:剑瓷风韵 文化龙泉(解说词)(改)
剑瓷风韵 文化龙泉
——龙泉文化建设专题片
解说词
“诗画江南最高峰,烟雨瓯江第一城。”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历为“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素有“处州十县好龙泉”之誉,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世界香菇栽培发源地、中华灵芝第一乡、中国生态第一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市域面积3059平方公里,人口28.7万,辖三个街道八镇八乡444个行政村。
龙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置县,1990年12月撤县设市,是中国陶瓷文化历史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文明城市。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文化传承千年,驰名世界;龙泉香菇文化源远流长,著称于世。唐宋以来,龙泉英才俊贤辈出,宋天圣至咸淳251年间,龙泉一县就出进士248名,是中国科举史上的一大奇观。宋代永嘉学派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叶适,思想博大精深,成为温州模式和温州精神的源头活水;南宋龙泉诗人叶绍翁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传为千古绝唱。
近年来,龙泉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市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力推手,明确提出要把龙泉建设成为浓郁时代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的“省级文化先进县(市)”,增强市域软实力,倾力打造“活力龙、幸福泉”,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建设浙闽赣边际区域中心,全面实现小康。
【标题一】夯实基础 完善设施
龙泉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成效纳入乡镇街道和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经多年努力,目前已构建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遍布城乡的文化场所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成为老百姓享受文化权益的幸福空间。
不断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建成以人民公园文化广场、欧冶子公园、青瓷文化创意基地等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新落成的文化馆、图书馆、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均达到国家一级馆馆舍建设标准和功能要求。建成龙泉青瓷博物馆和龙泉宝剑博物馆两个特色博物馆,其中龙泉青瓷博物馆占地30亩,投资1.03亿元,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已于2009年开放。龙泉香菇博物已完成前期,即将动工兴建。
全面推进乡镇街道、村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市100%的乡镇街道建有综合文化站,85%以上的村庄建有文化活动场所,53%的乡镇成为省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创建省级文化示范村2个、示范社区1个,文化示范户44户。
【标题二】繁荣文化 彰显特色
近年来,龙泉市大力挖掘地方人文资源,提炼具有龙泉特色的青瓷文化、宝剑文化、香菇文化、龙舟文化、畲族文化、红色文化、龙灯文化等传统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以“一乡一品”为载体,如火如茶开展送文化、种文化、展文化、管文化等文化惠 2
民工程。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每年举办一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盛宴。登山节、端午龙舟节、浙闽革命老区文化节、竹垟畲族“三月三”歌会、龙庆景毗邻乡村香菇节等大型文体节庆活动篷勃开展,形成品牌;八都元宵踩街、安仁板龙灯会、溪口布龙、石马抢灯、宝剑祭祖、小梅中秋拉缆等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接二连三,广受欢迎;文学创作、摄影比赛、书画展览、歌舞表演等地方特色文化活动蔚然成风,影响日盛。开展“幸福龙泉”、“红旗飘扬”、“一路红歌一路情”等主题送文化下乡、进社区企业巡回演出,送电影下乡每年超千场。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每年千余件作品在地级以上发表、出版、获奖、展出、演出,“望海楼”杯海内外诗词大赛一等奖,小品《有意义的事》获全国曹禺杯百优小品大赛银奖;龙泉原生态歌曲《啰啰唻》参加在西安举行的中国首届原生态歌曲大赛并获优秀奖,参加首届中国民歌节获最佳风格奖、最佳表演奖;摄影、书画等作品频频入选国际、全国展览或大赛获奖,充分凸显龙泉区域文化鲜明特色和人文气质。
【标题三】守护遗产 传承文脉
龙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岁月里,积淀以剑瓷文化为代表的深厚文化遗产。现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龙泉市级文保单位35处。一批极具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的古民居、古窑址、古街区、古廊桥等,纳入文物保护规划,实施有效保护。大窑龙泉窑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宋、元、明青瓷烧制中心,在 3
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芳野浙大分校旧址曾家大屋,见证竺可桢、郑晓沧、孟宪承、谷超豪等一大批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这里任教或求学的一段特殊历史„„
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镌刻龙泉人的智慧与文化个性,延续文脉。2006年6月,传承1700多年、以“青釉配置、多次施釉、厚釉烧成和开片控制”等为特色的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和传承2500多年、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成为剑中之魁的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双双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009年9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全球首个入选的陶瓷类项目,上升到国际保护的平台,成为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此外,香菇砍花技艺、菇民防身术、开天门、炼火、高机与吴三春传、龙泉窑的传说等8个非遗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龙泉龙舟安仁板龙等26项列入丽水市级“非遗”名录,54项列入龙泉市级“非遗”名录。
如今,龙泉人忠实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开放地走向世界。龙泉市通过建立非遗保护机构,建立非遗名录体系,编制传承保护规划,加强传承人队伍梯队建设,设立传承人终身成就奖,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和传承教学基地、创建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编辑非遗丛书,建设非遗主题馆、举办研讨会和文化交流活动等系列措施,使各类非遗项目得以较好的保存、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与此同时,先后举办“中国意境”——人类非遗龙泉青瓷巴黎展,再次演绎“雪拉同”的美丽传说;“精彩世博• 4
千古瓷韵”活动,向世界各国民众尽展龙泉元素。
【标题四】活跃市场 提升产业
近年来,龙泉市十分注重文创型经济的发展,把青瓷宝剑文化产业确定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成立龙泉青瓷宝剑产业保护与发展局,加强青瓷宝剑行业、产业管理。2010年青瓷宝剑文化产业企业数发展到360余家,年生产总值达到12亿元,年销售额9.7亿元,年税收1.8千万元,从业人员15000余人。青瓷宝剑苑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龙泉青瓷城和中华宝剑文化园正在规划和建设中。其中,青瓷文化创意基地为浙江省首批四十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之一。
文化市场繁荣。市内建有游泳馆、保龄球、乒乓球、台球、健美操、武术、跆拳道等体育健身经营场所10家;舞蹈、音乐、美术等文体培训场所10余家;KTV、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42家。体育彩票、健身器材等稳步发展。
文化旅游业加速。上垟青瓷文化园、宝溪龙窑群、曾芹记古窑坊等地打造成为省级非遗精典旅游景区;昴山佛教观光旅游景区即将建成开放;开天门、炼火、木偶戏等特色民俗表演队伍深受群众喜爱,逐渐形成市场。
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加大。坚持“繁荣”与“管理”两手抓,实施一整套科学的文化市场管理办法,开展“拒绝盗版、从我做起”等主题宣传活动,定期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形成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局面,构建项目齐全、布局合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健康发展格局。
【标题五】培育队伍 推动交流
一直以来,龙泉市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文化队伍支撑体系。建立市、乡、村三级文化人才库,不断加强对文化员、文化管理员、业余文艺骨干队伍的培训,提升文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全市各乡镇街道都配备文化员,建立农村文化管理员队伍,从而形成一支业务熟练、安心稳定的乡、村文化管理队伍,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文化基层单位成为文化事业发展中坚力量。它们发挥职能,履行职责,建立下乡辅导制度,文化专业干部担起全市业余文艺团队的辅导和培训工作,并积极参与全市各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和演出。与此同时,还建立“幸福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文化服务活动。
民间业余文艺社团日益发展壮大。现有浙南明珠艺术团、教师合唱团、百花越剧团、小百花婺剧团、老年艺术团、老年体协文艺宣传队、乡音乐队等市级业余文艺社团10余支;全市乡村建有腰鼓队、舞狮队、舞龙队、秧歌队、舞蹈队、民乐队、龙舟队等业余文艺队伍1018支,共21998人;文艺界组建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电影、电视、文化研究、诗词楹联、演讲与朗诵、学生写作、盆景、根雕奇石、收藏、集邮、古建筑工艺等文艺协会22个,人数近2000人。
特色文化队伍建设明显加强。龙泉市建立市校合作平台,联合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丽水学院等院校为青瓷宝剑传承人、艺人提供培训和学历教育,提高专业素质,提升工艺水平。
文化走亲活动成为常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6
推动文化交流。先后举办国际陶艺家龙泉采风活动、名家写名瓷、龙泉论剑、中国摄影家大pk、国际民间艺术大巡游、浙闽两省六乡镇文艺汇演、畲族歌会、龙泉青瓷巴黎展,参加中韩、中日、中澳文化交流,龙泉青瓷参加上海国际陶瓷生活艺术博览会展等活动,促进文化多样性交流,宣传推广龙泉特色文化。
龙泉文化植根这块古老而年轻、辽阔而神奇的土地,形成鲜明个性和气质,并递代传承,不断创新、发展与繁荣,散发独特的魅力和活力。相信在龙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龙泉文化之花在新时期定将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