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敬畏自然》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13:2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1课《敬畏自然》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1课《敬畏自然》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

第一篇:第11课《敬畏自然》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

第11课《敬畏自然》导学练测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字词,了解作者观点。

2.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方法。

3.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加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论智慧,“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

二、字词储备

1.给加粗的字注音。

咫尺()蓬蒿()萌芽()鲲鹏()斥()相形见绌()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狼jí()深suì()幼zhì()混xiáo()精巧绝lún()美味佳yáo()

3.解释下列词语。

高深莫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形见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巧绝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敬畏”,从字面上说,是又敬重又畏惧。敬重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课文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大自然的智慧“深邃、高超”,“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这些话都充满敬重的意味。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

畏惧这层意思有其特定的含义,现代人之“敬畏自然”,与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是不同的。敬畏之畏,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应该与大自然对立起来,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2)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的比较。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第一,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第二,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第三,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第四,作者推断,“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就

算不得什么。

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类智慧所不及的。

2.写法精讲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就不难看出,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立论充分,文章行文本身也很有特色。其特色有三点:一是总的概括与具体的展开相结合。先总说人类的智慧之于自然的智慧,犹如一滴水之于大海。然后展开,从几个方面议论人类的智慧,又用不少篇幅用具体的例子议论自然的智慧。二是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分说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不但两大方面构成对比,而且两个方面的议论又有对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类的智慧,就包含着对比,论自然的智慧又一再说“人类却不能”“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也是对比。三是视野开阔。用自然的眼光看,用历史的眼光看,用长远的眼光看,用宏观的眼光看,使人不得不承认,人类在自然面前没有理由过分自傲。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通篇有论述的理路,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但是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3.难点精讲

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为什么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照作者的说法,人,这种智慧生物其本身就是宇宙智慧的创造,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这就是说,作者把宇宙智慧分为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宇宙智慧就分化成两个概念。一个是大概念,既包括低级形态,又包括高级形态的概念;一个是小概念,单指低级形态。所谓“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这里所说的“宇宙智慧”是指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和宇宙智慧的低级形态当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阶段。照作者的说法,人之于宇宙,有如头脑之于全身,这就容易理解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了。头脑的认识、头脑的思维当然就是一个人的认识、一个人的思维,这就容易理解这一串话语了。再则,也说明人与宇宙是休戚与共的,例如,公害,破坏宇宙机体是宇宙的痛苦,也令人痛苦,所以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反之亦然。

【学习方法指导】

比喻修辞的妙用与分类

比喻,是语言表达上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具体形象,鲜明生动。一个恰当的比喻,不但胜过累赘的解说,而且耐人寻味,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记叙文中,可以用来写人状物,绘形传神,虚实相衬;在说明文中,可以用来揭示事物特征,印象深刻;在议论文中,可以用来说理,深入浅出。

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具有本体、喻体和喻词。暗喻,具有本体、喻体,但喻词不出现,往往用判断句形式来表达。借喻,不但不用喻词,连本体都不出现。

【知识拓展】

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

“天人合一”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

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明清之际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但强调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天人合一各说,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二、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

天人之辩,即关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论争。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天人之辩”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又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荀子认为“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后天人关系一直成为哲学上长期争论问题之一。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唐中期,“天人之辩”又出现高潮,柳宗元用元气来解释宇宙起源和宇宙的无限性,刘禹锡对天与人的职能作了区分,并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宋代理学家大都从物我合一论证天人合一。(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问题点拨】

一、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本题意在引导我们抓住关键语句,深入思考,以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思考这些问题,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问题要求,提取要点,简明扼要地回答。

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是:“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二、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义,并与同学交流看法。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本题意在引导我们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1.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

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创造。

3.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三、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本题结合课文学习反问这种修辞手法,体会反问的表达效果。

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陈述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反问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陈述句: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反问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陈述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

反问句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反问句: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陈述句:你曾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

反问句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四、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本题旨在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培养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鼓励我们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我们与作者平等对话。我们不仅要发表看法,而且应尽量说出根据来。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粗字注音、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咫尺(zhǐ)鲲鹏(kūn)喜形于色 站站自喜

B.篷蒿(péng)比拟(nǐ)与众不同 相形见绌

C.狼藉(jí)混淆(xiáo)不自量力 硕大无比

D.呐喊(nà)深邃(suí)精巧绝纶 美味佳肴

(2)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①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相形见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

硕大无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鷃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

咫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下面一段话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人类发明了种种公具,挖倔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旷物,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行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籍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错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格。

①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②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③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鷃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

④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5)请把下面的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并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答。说出下面几句话的含义。

①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②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③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7)你认为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应怎样相处才会都拥有美好的未来呢?

参考答案

(1)C(2)①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②形容无比的大。③比喻距离很近。(3)公—工 倔—掘 旷—矿 行—形 籍—藉(4)①比拟 ②拟人 ③比喻 ④比拟(5)①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②你曾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反问句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6)①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②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③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7)略

第二篇:第6课《雪》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

第6课《雪》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

磬(qìng)脂粉奁(lián)灼灼(zhuó)褪尽(tuì)朔方(shuò)凛冽(lǐn liâ)(2)形似字区别(3)多音字辨析(4)解词

博识:学识丰富。

消释:①消融;溶化。②(疑虑、嫌怨、痛苦等)消除;解除。本文选用义项①。褪:脱(衣服、羽毛、颜色等)。凛冽:刺骨的寒冷。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奁:盒子。朔方:北方。

灼灼:形容明亮。

【重点句子分析】

(1)作者以满怀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记忆中的江南的雪,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的词语既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

(2)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作者更为看重的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显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3)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这句话对文章中提到的自然景致——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做出了带有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2)背景知识

《野草》写于1924年至1926年,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剖和不倦的战斗。《野草》的内容比较复杂,贯穿在不少篇章里的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体现了存在于作者自己思想里的同样的冲突。但也有不少像《雪》和《好的故事》一类景物清新,格调明丽,而又寄意深远的作品。在《野草》中,作家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诗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这

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尝试。可以说,在现代文学史上,《野草》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课文结构分析】(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段),通过对故乡江南雪景的忆念,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第二部分(4~6段),描写现实生活中朔方的雪景,抒发了反抗黑暗、勇猛奋战的激情。(2)中心意思

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对蓬勃奋飞的朔雪唱出了深沉的赞歌。(3)写作特点

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运用了咏物言志的手法,在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课文写作特色】

1.互相对照,赞美朔方的雪。2.抓住特征,写景状物。

【课本习题提示】

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二、1.“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2.“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三、略。

【同步达纲练习】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并按拼音写出汉字。

①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②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③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qìng()口的蜡梅花。④在无边的旷野上,在lǐn liâ()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3)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灼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博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升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弥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

朔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词填空。

①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____________(信息 消息 影子),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②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____________(响 叫 闹)着。

③晴天又来____________(消释 消化 融化)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5)作者写怀念中的江南的雪,主要抓住了两个方面来写,一是写____________,意在表现____________;一是写____________,意在表现____________。

(6)在“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中,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来修饰雪花,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冰冷”“坚硬”写出了雪的特质,而“灿烂”是指雪能反射各色光芒。

B.“冰冷”“坚硬”是北方雪的特征,“灿烂”是作者对雪有赞赏之情。C.“冰冷”“坚硬”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D.“冰冷”“坚硬”强调雪的不近人情,“灿烂”是用来形容雪孤芳自赏的精神的。(7)简答。

①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②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分别是什么意思?(8)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急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①段首用了“但是”,有什么作用?

②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它象征什么?

③对朔方的雪的赞颂,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精神品格? ④文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试举例说明。⑤试对你心目中的雪景描写一番。

参考答案

(1)①lián ②tuì ③磬 ④凛冽(2)粘zhān 粘连nián 粘液 chǔ处子 chù处所 tuì褪尽 tùn褪套 zhuàn转动 zhuǎn旋转(3)①形容明亮。②学识丰富。③向上升起。充满;布满。④北方。(4)①消息 ②闹 ③消释(5)雪天的胜景 江南雪景之美 雪天的乐事 人们对江南的雪的热爱(6)C(7)①“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②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8)①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②决不粘连 雪象征勇者、强者、胜者,是不甘屈服于现实,决心以勇猛的战斗来迎击黑暗势力的革命者的形象写照。③包含作者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

争的品格的歌颂。它体现了鲁迅自己凛然难犯、奋勇抗争的精神品质。④比喻 反复(举例略)⑤略

第三篇:第1课《藤野先生》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

第1课《藤野先生》导学练测 【课文背景知识】

这是鲁迅于1926年10月12日写的一篇回忆录,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3.18”惨案发生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受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离开北京到了厦门,此时他整理、撰写了10篇回忆性的散文,以针砭时弊,抨击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本文即写于此时。

1902年鲁迅去日本学医,目的是想将来以行医来救国救民,在《自题小像》中发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后来,他的这种美好愿望被现实粉碎,特别是在仙台医学校学医期间(1904—1906年)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他以很大的刺激,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文艺来唤醒民众。藤野先生就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先生。【字词综合运用】 1.生字

绯红fēi 发髻jì 驿yì站 畸jī形 不逊xùn 瞥piē见 深恶wù痛疾 抑yì扬顿挫cuò 2.生词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用,是指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不逊:没有礼貌,骄傲、蛮横。

匿名:匿,隐藏,不具名或不写真名。诘责:质问并责备。

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毫无消息。瞥见:一眼看见。

深恶痛疾:也作“深恶痛绝”,指厌恶、痛恨到了极点。3.词义辨析 疑惑 疑问

都有怀疑、不明白的意思。“疑惑”是表心理活动的动词,是心里不明白,不相信;“疑问”是名词,指有怀疑的问题,或指不能确定、不能解释的事情。教诲 教导 都是动词,都有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使人懂得某种道理,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的意思。“教诲”着重指耐心、亲切地开导、启发,常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教导”着重指指导、引导,指明方向,带尊敬色彩。“教导”也可作名词,指教育指导的内容。瞥见 看见

都含有看到的意思。“瞥见”指一眼看到,“看见”则可以时间较长。【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方法以及用感情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难点

难点是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及体味语言表达出来的感情色彩。

作者巧妙运用反语、引用等修辞方式,并恰当地使用了副词,通过这些方法,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精通时事的人”“标致极了”等反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是引用了帝国主义对弱国人的一种轻蔑的说法,在本无因果关系的“弱国”和“低能儿”之间加上“所以”,再加上“当然”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中,副词“也”、“何尝”“不”等充分加以肯定,强烈地表达了对反动统治下人们精神麻木的悲哀和痛恨。

【知识延伸检索】 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文学上的白描则是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

课文采用白描用法,抓住人物的特征,大笔勾勒,十分传神。如写藤野先生,一是抓住他的外貌特征,写他的“黑瘦”,“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等,几句话勾勒出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二是写他对“我”的关心,只抓住了他对“我”的讲义的修订一事,就表现了藤野先生工作的认真负责。【课文阅读指导】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上面一段文字中,作者使用了三种修辞方法。盛开的樱花像“绯红的轻云”,这一比喻方法,形象地描绘出樱花烂漫的美。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的辫子顶着高高的帽子,“形成一座富士山”,这里既有比喻,也有夸张。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厌恶、鄙夷之情。

文中“标致”一词,原义是漂亮,这里用来描写清国留学生,当然不是说他们漂亮,这是运用反语的修辞方法。反语就是反话,实际上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是完全相反。“标致”实际是“丑陋”,加上前面副词“实在”,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厌恶之极。作者厌恶、痛恨清国留学生,不直接表达,而用反语来表达,其作用在于讽刺,使它原形毕露。【课文结构分析】 1.分段及段落大意。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一部分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到“将走的前几天”这一部分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这一部分,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德,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到“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写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个层次到“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写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个层次到“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写弃医从文的原因。第四个层次到“将走的前几天”,写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结束,这一部分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结构示意图

【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课文写作特色】

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有如下特点。

一、脉络分明,记叙有序。

二、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三、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词句品味鉴赏】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什么意思?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起句劈空而来,将文意引入东京,“无非”,“只不过”的意思,表露了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作者满怀热望来到东京,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救国救民的志向、抱负来到东京,而东京只不过是这样,叫人大失所望。其次,引出下文的描写。第三,与第三段“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呼应,埋下伏笔。因此,这一句是寓新奇于平淡的传神之笔,具有劈空抓来,就势掷去的艺术力量。

△如何理解句子“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这是对藤野先生的最高评价,说明藤野先生在作者心目中占有崇高地位。然而,作者并没有把这种崇高的感情,看作是藤野对作者个人的恩德,在作者看来,藤野先生的行动“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医学作为一门科学,一门学问,应该用于造福人类,这种精神是伟大的。这段议论表明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类的热爱融汇在一起了。这样既突出了藤野先生精神境界的高尚,又使藤野先生的形象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得到了升华,臻于完美。

【学科渗透训练】

仔细观察下面九个圆点,试着用一笔画将几个点连接起来,然后用一句话概括连接九个点的经过。(“一笔画”指将比较复杂的图形用一笔画出,中间不提笔。)· · · · · · · · ·

【课本难题解答】

课后习题七:试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线的副词对表达意思的作用。1.实在标致极了。

2.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3.„„居然睡安稳了。

4.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5.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6.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副词在句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是本课的难点,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这些副词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用词造句的能力很有好处。1.“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标致”在这里是反语,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这就更强烈地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2.“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是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

3.“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4.“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5.“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像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无非”表示“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厌恶,为后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发髻jì 驿站yì 深恶痛疾wù 匿名nì B.陌生muò 诘责jié 抑扬顿挫cuò 教诲huì C.烂漫màn 解剖pōu 烟尘斗乱dǒu 畸形jī D.芦荟huì 仿佛fó 油光可鉴jiàn 杳yǎo 2.给下列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油光可鉴()A.镜子 B.借鉴 C.当镜子照 D.审查(2)深恶痛疾()A.疾病 B.痛苦 C.痛恨 D.急速(3)出言不逊()A.避让 B.谦虚 C.恭敬 D.差(4)托辞()A.委托 B.推托 C.依赖 D.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B.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C.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凉,似乎想说话。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4.下列句子如果不用反语应该怎么说? 请写出来。(1)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5.按要求变换句式。(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改为肯定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改为一般语序:

(3)拿来我看!改为疑问句:

(4)这在母亲的心里是多少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改为陈述句: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②不幸在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③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④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⑤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①这个语段选自 先生所写的《 》,而这篇文章出自散文集《 》。②给加线字注音。A.“寂无”的“寂”,注音。B.“瞥见”的“瞥”,注音。

③结合上下文,解释加横线的词语。A.抑扬顿挫:

B.深恶痛疾:

④文中“良心发现”的具体含义是

⑤“我”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表现在: a.b.c.⑥作者对丢失藤野先生的讲义感到不幸,其原因是()。A.因为讲义中所记载的内容是很重要的。

B.讲义被藤野先生用红笔添改过,有极大的收藏价值。C.讲义凝聚着先生的心血,寄托着先生的希望。D.因为讲义凝聚着先生对中国新医学的希望。⑦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⑧本段的段意可概括为

【创新能力训练】 我认识的鲁迅先生 巴金

①像先生这样懂得所谓“人情世故”而且知道旧社会很深的上了年纪的人,怎么能够跟青年人做朋友而且有亲密的关系呢? ②也许有人不了解,其实先生跟别人一样,在年纪轻的时候喜欢跟年轻人做朋友,不同的是他由壮年到老年,还是喜欢跟年轻人做朋友,跟年轻人在一起,他也显得年轻,而且跟年轻人一样地纯真。

③对付敌人他可以利用他那些关于旧社会的知识,可以利用他那些“人情世故”;对待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

④以前,他同他的学生孙伏园一起旅行陕西、厦门、广州,他看见孙伏园体弱,便常常自动地替孙伏园打铺盖卷。这一类帮助年轻朋友的事,在先生的一生中,其实是很多的。⑤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地爱护青年,我记得有一回有人请先生吃饭,几个有地位的人在席上一致指责一个青年编辑的缺点,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有待席终便拂袖而去。这个青年编辑就是《译文》期刊的编辑黄源。

⑥这以后《译文》停刊了,黄源也失了业。他为了《译文》复刊的事情四处奔走。他常常去看先生,有一回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了,我觉得很难过。”这是很自然地说出来的。⑦正因为先生对每一个青年朋友这样深切地关心,所以在柔石等五位烈士牺牲以后,他会写出像《为了忘记的记念》那样充满悲愤的文章。1.本文开头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2.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第③段在本文的作用是,这段话运用 的写法,目的是突出鲁迅对 的态度。

4.第⑤段“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不待席终便拂袖而去”一句中“拂袖而去”写出了鲁迅 的心里,这句话的含义是,作用是。5.对第⑥段中“很自然地”应如何理解? 6.第⑥段中开头两句话删掉行不行? 为什么?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A 2.C、C、B、B 3.C 4.(1)将“标致”改为“难看”(2)将“正人君子”改为“反动文人”5.(1)东京也就是这样(2)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但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3)怎么不拿来给我看?(4)这在母亲的心里是非常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6.①鲁迅 藤野先生 朝花夕拾②A.jì B.piē③A(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B.厌恶、痛恨到了极点④指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了触动⑤a.装订收藏讲义b.悬挂先生的照相c.多写文章⑥C⑦A⑧写“我”从先生的精神品格中受到鼓舞以及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创新能力训练】

1.设问 2.鲁迅对青年是十分关心爱护的 3.过渡 对比 青年 4.气愤 鲁迅看不惯这种背后指责的作风,表现出鲁迅正直善良的品质。5.表达鲁迅先生感情诚挚 6.删掉不行,后面鲁迅说话没有了针对性,使前后内容不连贯。

第四篇:2013年最新初中语文教学精品教案:第15课《喂-出来 》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

第15课《喂——出来 》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

铆(mǎo)牟取(móu)秤砣(châng tuó)缚(fù)睽睽(kuí)哂笑(shþn)履行(lǚ)棘手(jí)颤颤巍巍(wýi)众说纷纭(yún)逍遥法外(xiüo yáo)慷慨大方(küng kǎi)栅栏(zhà)(2)形似字区别(3)多音字辨析(4)解词 牟取:谋取。

贪婪:①贪得无厌(含贬义)。②不知满足。本文选用义项①。哂笑:讥笑。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应该做的事)。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黑咕隆咚:形容很黑暗。

颤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多而杂乱。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睁大眼睛注视着。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重点句子分析】

(1)这是一篇科幻小说,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深省。小说先渲染新发现的一个洞深不可测,因此成了处理城市垃圾的最好场所,各种各样的垃圾都扔进洞里,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可奇怪的是,最初对着洞口的一声叫喊传来了,扔进洞里的一块小石头飞来了。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先倾泻进洞里的东西,都将接二连三地倾泻到人们头上。这篇科幻小说以环境污染为题材,说明了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报复。破坏大自然的行为与大自然的报复行为二者虽然相隔一段时间,并非同时发生,但报应终究是要到来的。(2)作者为什么幻想出那么一个深不可测的洞?透过小说情节我们应该领悟哪些道理? 这个深不可测的洞,实质上,正是人们的幻想。人们通常处理垃圾的办法,都有一种苟且心理,就像文中所说的,把城市的废物和污水排放到海洋里去,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漂流得无影无踪;人们把废气排向大气中,以为这样就可以飘散得无影无踪。作者幻想出这么一个深不可测的洞,正是集中表现了人们的幻想,讽刺了人们的幻想,同时也警醒世人: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喂——出来!”这喊声,这题目,富有哲理。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环境污染的因素不断积累,到时就会造成严重的公害。世上什么事情都是这样,不断积累,量变到了质变,结果就“出来”了。鉴于此,负面的事情做不得,小错误要及时纠正,正面的事情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星新一,1926年9月生于日本东京,曾赴美留学,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他的微型小说往往选取一个巧妙的角度,别开生面,以小见大,宛如一面面精巧玲珑的小镜子,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各个片断。

(2)文学常识

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1797~1851)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科幻小说。【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他们就回到村里去了),开端。一场台风后,地上出现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洞。

第二部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并且还附带建造了一个广场),发展。人们对这个洞作出种种推测后,把它卖给了一个商人。第三部分(在这一年的秋收季节~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般接连不断地竖了起来),高潮。人们往这个洞中倾泻各种各样的东西。

第四部分(有一天~结束),结局。回声传来了。(2)中心意思

小说通过叙述新发现的一个洞深不可测,因此成了处理城市垃圾的最好场所的故事,告诫人们: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的。(3)写作特点

想像奇妙丰富,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课文写作特色】

1.想像丰富,耐人寻味。

2.语言通俗,内涵深刻。【课本习题提示】

一、本题抓住小说显露主旨之处,将上下文联系起来,理解结尾的含义。

叫声和小石头都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最初“一个年轻人对着洞里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后来,他捡了一块小石头扔进了洞里,叫声就是他当初叫的,小石头就是他当初扔的。原先往洞里丢进什么,什么都将出来,接下来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料将要飞来了,机密文件连同保险柜将要飞来了,动物尸体、流浪者尸体、废物和污水、日记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会飞将下来,飞到这座城市居民的头顶上,让他们饱尝自己酿成的苦果。

二、本题在前一题基础上,深入一步,把握文意,领会主题。提供三种意见,意在参考,降低难度,可资比较,并非严格的选择题,也可发表独立的见解。要珍视我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本题既是想像练笔,又是揣摩仿写。应在第一题基础上进一步想像生动具体的情景,同时用心揣摩课文写法、课文语言,使续写如同出自作者之手。

【同步达纲练习】

(1)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

①心里不住地盘算着:是否可以从中牟()取什么利润,要不要趁早出高价买下这个洞的专利权?

②一位记者拿来一根很长的绳子,把一只秤()砣缚()在一端,小心翼翼地往下放,绳子一尺一尺地慢慢放了下去。

③要想治理这些公害却相当困难,无论是谁都感到棘()手。

④从刚才发出声音的那个方向飞过来一块小石头,在他面前一掠()而过,往地面上掉了下去。

(2)下列四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微不足到 任劳任怨 一事同仁 慷慨大方 B.逍遥法外 心安理德 深不可测 胸有成竹 C.不容置疑 镇定自若 众目睽睽 齐心协力 D.振耳欲聋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黑咕隆咚(3)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4)给下面一段话标上标点符号。

难道就这么草草收场了周围那些看热闹的人都觉得有些可惜但也没有办法看来只好扫兴而归了正在这时候有一个人满头大汗地从人堆里挤了出来大声地提议道请把这个洞让给我吧我来给你们填

(5)解释加粗的词语。

①有的人反反复复地打量着这个洞,眼睛里露出贪婪的目光,心里不住地盘算着。贪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箱盖在这个洞的上方自动地打开,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料就倾泻到这个洞里。倾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这瓦蓝瓦蓝的天空下面,新建造的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般接连不断地竖了起来。雨后春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有一天,一位工人爬在一幢正在施工的大楼顶上工作,他铆完了一颗铆钉之后,便放下工具稍微休息一会儿。忽然,他听到头顶上传来了奇怪的叫声。“喂——出来!”

然而,他抬起头来朝天上看了看,却什么也没有,晴空万里,清澈如洗。他以为是刚才干得有点头晕了,产生了什么错觉。接着,正在他恢复到刚才的姿势,要好好地休息一会儿的时候,从刚才发出声音的那个方向飞过来一块小石头,在他面前一掠而过,往地面上掉了下去。可是,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当然,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①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清澈如洗:____________ 微不足道:___________ ②“喂——出来”这个叫声,工人觉得奇怪,你觉得奇怪吗?为什么? ③“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④“小石头”为什么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⑤展开想像,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一二百字。

参考答案

(1)①móu ②châng fù ③jí ④lûâ(2)C(3)晕yùn 晕车 yūn 头晕 颤chàn 颤抖 zhàn 颤栗(4)了?惜。法,了。候,来,道:“吧。填。”(5)①贪得无厌。②很快地从高处落下。③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6)①干净得像刚刚洗过一样。藐小得不值得一提。②不觉得。因为这是当初那个年轻人向洞内喊的话,隔了一段时间,回音传回来了,预示着

抛向洞内的一切都会再倾泻到人们头上。③这句话是说,从表面上看,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会给人们带来一时的利益,但里面潜伏着巨大的隐患。④“小石头”其实预示着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小小报复,说它“微不足道”是说人类对这种最初的小报复并不在意。人们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没有预见到可怕的未来。⑤略

第五篇:2013年最新初中精品语文教学教案:第28课《醉翁亭记》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

第28课《醉翁亭记》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滁(chú)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潺潺(chán)

僧(sēng)辄(zhé)

霏(fēi)瞑(míng)

伛偻(yǔ lǚ)携(xié)

洌(liè)肴(yáo)

蔌(sù)觥筹(gōng)

阴翳(yì)弈(yì)

(2)多义词辨析

【重点句子分析】

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前文的“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名字的由来:“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面现象,而“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省)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散文、诗词及文学批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2)文学常识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是记叙游玩所经之地的文章。其选材比较宽,既可以描写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地方风光,也可以记叙社会政治和经济概况及风土人情。行文较自由,笔调新鲜、形象生动并富于抒情色彩。

(3)背景知识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欧阳修写本文时不过三十九岁,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

(2)中心意思

《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感人图画,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写作特点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语言简练,意蕴丰富。句法骈散结合,语词虚实相间。

(4)课文翻译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每次)喝很少的酒就醉了,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阴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同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西山上,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课文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3.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课本习题提示】

一、在朗读和背诵中,注意这篇游记的句子多用“也”字煞尾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语气和文意。

二、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三、通过比较,对散文与词的不同风格特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形成一点理性认识。黄庭坚的《瑞鹤仙》浓缩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基本用原句连缀成篇,显示出极高的提炼再创功力;形式上也完全变成了“长短句”。但由于近乎是文字游戏,又不出新意,所以读起来未免索然寡味。黄庭坚出于对《醉翁亭记》的酷爱,才有此改编。(鼓励有不同的看法,但要言之成理。)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chǔ)林壑(hè)蔚然(wèi)琅琊(láng)

B.潺潺(chán)辄醉(zhé)林霏(fēi)岩穴暝(mǐn)

C.伛偻(lǚ)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

D.对弈(yì)觥筹(gōng)阴翳(yì)颓然(tū)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B.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B.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C.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5)下列句子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一项是()

A.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有误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环绕)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C.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凉,冷)

D.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尽兴地喝酒)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遮盖)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8)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⑤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9)填空。

①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②本文贯穿全文的主线是____________;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自然结合。

③写出本文的四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太守自号醉翁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写山间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2)B(3)B(4)C(5)A(6)C(7)B(8)①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玡山。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③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④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们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回去,宾客跟从着。⑤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9)①《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 宋 文学家 历史学家 ②乐 写景 抒情 ③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④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下载第11课《敬畏自然》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1课《敬畏自然》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敬畏自然导学案

    《敬畏自然 》导学案八年级下册 主备人:郑秀丽 优秀次备:审核:时间:2013-4-4 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 2、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

    《敬畏自然》导学案

    《敬畏自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 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3. 提高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一、自......

    敬畏自然导学案

    11敬畏自然 【学习目标】 1、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反复阅读,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感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通......

    敬畏自然导学案

    《敬畏自然》导学案【学习目标】1.抓住文章的关键段和句,筛选相关信息,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 2.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含义,体会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3.培养学......

    2013年最新初中语文教学精品课件: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精选合集)

    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练测 【学习目标】 1.字词的储备。 2.体会学习文中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通过学习本文,树立忧患意识,培养热爱自然的精神。 【基础知识精讲】......

    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河北省工程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的 1、 .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

    11课《敬畏自然》导学案

    ☆探究点一: 理解关键性语句的深刻含义,理清论述思路: 温馨寄语:高效学习,快乐成长!第1段: 人们要的想法是不自量力的。学习目标:第2段: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11课《敬畏自然》导学......

    敬畏自然导学案[推荐阅读]

    《敬畏自然》导学案学习目标 1、 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 品味文章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3、 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