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寻找最美乡村老师》颁奖礼观后感
前几天,我观看了《寻找最美乡村老师》颁奖礼,它生动展现了邓丽、徐德光、宋玉刚等十位乡村最美教师的最美精神品格与情操。他们奋斗在乡村,那里有最差的环境,最艰苦的条件,最难走的路,却依然没有改变他们当乡村教师的选择。他们对学生的爱是最纯朴的、最温暖的、最感人的。
我也常把爱学生挂在嘴边,也在一直努力去爱学生,可相比之下,我对学生的爱是那样的渺小,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想想生活在大山的老师们,他们淡泊名利,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展示了自己平凡的教学生活和内心世界,用爱诠释了教育,让自己活得有价值,用行动坚持,用时间证明自己是最美的乡村教师,无怨无悔。我们不应该学习吗?我们还能报怨工资低,生活环境比不上别人吗?看看这些最美的乡村教师吧,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以满腔热情去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外,还要去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不但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总是要求学生要“照我说的做”,做不好就不是好学生,其实我们应该要学生“照我做的做”,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激励作用。
看完《寻找最美乡村老师》,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我应该向这些最美的乡村教师致敬,用自己有实际行动向他们学习。
第二篇: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礼观后感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礼观后感
崇州市蜀城中学高一(18)罗雅馨
在观看了最美孝心少年颁奖礼后,我的脑海中不禁涌现出古人的话语。那便是“百善孝为先”了。
古人何出此言呢?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城市,试问还有多少人能时刻奉有一颗“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心?孝敬之心,是一颗清纯的,圣洁的心。古人重视“孝”,懂得“孝”。然而,在繁华的今天,人们的心是否己被乌云遮蔽?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中华民族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央视闪亮夺目的舞台上,我看到的是一张张笑着流泪,很满足,很朴实的脸庞。他们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是惊人的毅力,他们过早的成熟让我们惊醒,他们的遭遇让我们寒颤,他们面对命运的不屈服和骄傲的倔强,他们的生活是充实的,他们的意志是不可磨灭的。一张张微笑带泪的脸庞,背后包含了多产辛酸与坚强。有为了规妈妈支撑起整个家的小龙花,这个16岁出头的女孩,眼神坚定地说过:“只要有我在,家就在”。16岁的花季,女孩却在砍柴凄苦的大山中渡过了她本应像花一样绽放的岁月;有为了替家庭作补贴而用同学们的午休时间奔跑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的“奔跑女孩”路玉婷;有晕血晕针的邵帅坚持将骨髓移植给母亲的阳光少年,他永远都是用诙谐的铅笔在画画的世界中找寻母亲的影子„„
是的,晚会奏响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主旋律,场面是中国人文明进步的新篇章,所有的中华儿女都会为这十一位孝心少年鼓掌致敬1因为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当绝望和痛苦在黑暗中什出双手死死扯住脆弱的生命之时,他们选择的不是倒下而是超越苦痛,用双手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而我们,同是少年的我们,面对苦难,是否坚定以对?革命先行者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我不禁想到“中国梦”。中国梦,梦之蓝。要想让“中国梦”成为现实,让中国人不仅宝贵而且伟大,就必须让少年强大。
同学们,我们是少年,兼顾民族的责任是我们应有的意识。而这一点的前提,即一个字“孝”。我们应该将这种新时代的美好价值观进行演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弘扬励志成长、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涓涓细流才能汇就汪洋大海,只有每个少年都具备了民族责任感,全中华民族共同的梦——中国梦才能实现,才会熠熠生光!
用最美的故事演绎孝道
崇州市蜀城中学高一(18)文 双
古言道:百善孝为先。“孝”这个字承载了多少个家庭,多少个子女对父母的浓厚的爱。而当今又有多少少年用他们最美的故事演绎着孝道。看了央视寻找最美爱心少年颁奖礼后,我深深明白了孝的真谛。
节目伊始,主持人白岩松说:“在中国的汉字当中,‘孝’这个字,老在上,子在下。这个结构就说明了孝的内涵,它是一种承担。当初古人创造的人,何止是一个字啊!”是啊,“孝”这个字令人深思!而节目中列举了十个爱心少年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演绎了“孝”的精髓,感人肺腑。
第一个上场的女孩子黄凤,在六岁的时候,父亲从工地上摔下,落下了残疾,而母亲离家出走,奶奶身体不好。小小年纪的她早早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她对父亲说:“我会照顾你一辈子。”还曾推着父亲千里寻医,远赴上海。她每晚每隔两小时就要给父亲翻一次身,日复一日。父亲说起这些时,眼里蓄满了眼泪。
接下来出场的是男孩儿赵文龙,也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该做这样的事。”一个孩子竟能说出比成年人更有担当的话,让我不由地心生敬佩。赵文龙的妈妈患有尿毒症,父母离异,他被判给了爸爸。可是随着母亲病情的加重,他做了一个他人生的重要选择。他回到妈妈身边,他要照顾她。小小孩子,承担了一个男子汉的责任。
如果说,小文龙以弱小的肩膀承担了许多不该他这样的年纪承担的重任让我感动的话,那么,他的乐观,他的感恩则更是让我在感动之余,收获了感悟。在报道中,提及了一次小文龙和妈妈一起吃饭的情景。他们互相推让着碗里的肉丸,巴不得对方多吃一点儿。他们都笑得开心,尽管吃得清汤寡水,尽管过得并不顺畅。但他们仍很乐观,看着对方的笑仿佛就是最大的满足。妈妈笑得很大声地说:“虽然有时候想哭,但也要笑着过生活。”
笑对生活,无论它给予了我们什么,小文龙以乐观之心面对生活,一个心存阳光之人,也会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小文龙正是如此。很多好心人给他们捐钱,他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将来报答他们。这个孩子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我们在上网看电视时,他在努力学习,当我们在抱怨生活时,他在努力为了妈妈,为了生活而奋斗;当我们在父母怀里撒娇任性时,他早早就担起了超越他这个年龄的责任。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人情都在淡漠。有多少人背诵了这个“孝”字,又有多少儿女能对父母担起这个字。“万受千里百苦,疼我孰知父母,隐藏着的是歌词而不可及的孝行。”父母健在,又有何理由不对他们敬献孝行?勿要待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才追悔,遗恨。
孝似流水,温暖人心;孝似阳光,驱散了人生阴霾。孝应在行,而不止于心。蓦然回首,对父母,我们做的又是何其少。也许,只要一盆水,又或许只是一句暖心的问候,甚至回以他们一个安心的微笑,他们便已足矣。而我们又有多少次了他们的爱,多少次将他们的关心抛之脑后。所以,趁时光仍在,不要吝啬你的爱,敬献你的孝行!
第三篇:寻找最美乡村老师
最美乡村老师
邓丽:2009年8月底27岁的女大学生邓丽放弃高薪职位参加了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分配学校时邓丽坚持选择了素有“恩施的青藏高原”、“屋脊小学”之称的鹤峰县中营乡高原小学。当时的高原小学有7名男老师人均年龄超过50岁。邓丽到来之后开起普通话教学和英语课并肩负起一个班的班主任、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加上全校音乐课的教学重任。为了让班上患先天性聋哑的兄弟俩更好地学习英语邓丽尝试用自创手语跟他们交流。学期末兄弟俩的英语成绩从20多分提高到70分左右。在地处深山、气候严寒的学校孩子们没有热水洗澡邓丽和乡亲们一起动手改建了学校第一个洗澡间。一到严冬生 炉火、给学生洗澡、批改作业脸上、手上满是冻疮的她常常忙到深夜才能入睡。为了能改变孩子们的条件邓丽与外界多方联系爱心人士先后为孩子们送来了新乒乓球台、篮球、课桌椅、新书包等去年10月这所学校的孩子们在全国率先吃上“免费午餐”。“我所做的只希望给孩子们带来改变希望他们有个开心的童年”面对央视记者的采访朴实的邓丽道出了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追求。
宋玉刚: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教师宋玉刚。1997年年仅22岁的宋玉刚从拉萨师校毕业分配到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宋玉刚的事业就这样开始了上课、备课、改作业、关照孩子们起居、个别辅导、家访??宋玉刚忙得不亦乐乎许多时候忘记了吃饭饿了就买些方便面。细心的藏族老师看见了便邀请宋玉刚到他们家吃饭拿出酥油茶、风干牛肉等招待他。宋老师说“我喜欢这个只有两千多人的乡即使有机会调走我也不想走我只是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学生的成绩能越来越好”。
在这样一个所谓的“人往高处走”的年代宋玉刚真的选择了往高处走他奔的是海拔高的西藏。有过常识的人都知道像我们在东部生活惯了的人到了西藏那高海拔的地方生活都很困难 就会面临很多的艰难和困苦。我们周围也有到西藏去支教的但是他们仅仅只是一年或是几个月而宋玉刚却一呆就是五年并且他还会永久地呆在那里因为他把家都安在那里了他是一位在西藏高原奉献了13年青春的普通的汉族乡村教师他学说藏语融入藏民生活将自己的家安在了高原成为了藏族学生爱戴的“汉族阿爸”。在面对生活的种种诱惑他毅然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岗位在这样的环境下教书育人坚持一两年不困难难得的他用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农村的教育事业。
徐德光:“马背上的校长” 徐德光所在的扇子林小学地处贵州原始森林的大山深处海拔在1500米以上。为了孩子们上学少走点路、少些危险仅凭一把镰刀披荆斩棘徐老师硬是用双手打开了一条山路。一日又一日一天又一天徐老师和自己的老伙计白马将水泥沙子一点点运上山一点点铺就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之路。马背上的徐老师双手因为长时间握镰刀割草砍树残废了徐老师的白马因为一次雨天护送学生回家滚落山崖,树枝扎伤了一只眼睛几近失明,这一人一马依旧走在山路上?? 吴金城: 吴金城老师29岁的哥哥老师负责了3个年级48个孩子的所有课程。一人担起校长、老师、管理员、维修工、营养师、护卫等学校的全部职责。大学毕业后吴金城最
终选择在家乡禾库镇茶寨小学当个代课老师每天拿起锄头当农民放下锄头当老师。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为孩子们铺起了一条走出大山的路。他是孩子们心中最美的哥哥老师。感动之处在于每天早上花了三个多小时做豆腐只赚了几块钱而且无怨无悔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
马复兴: 马复兴在出生四个月时摔到火炕里烧毁了双手但这个没有双手的老师却是全校师生最佩服的人。因为他穿针走线、书写绘画、打球做饭样样在行。因为没有双手为了能够和健全老师一样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马老师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我能行”是马复兴最常说的话他从不轻易请求别人的帮助他是生活中的强者。他用自己克服身体残障、自立自强的切身经历感染孩子们让孩子们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他用自己克服重重苦难的亲身经历教育孩子以其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人格告诉孩子们怎样成为生命的强者怎样克服人生的苦难。苦难给了马复兴太多的打击却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篇教案每一堂课他从不投机取巧完整、漂亮的板书、绘画伴随着那双带血的残臂在黑板上飞舞他的乐观自信、他的坚韧顽强、他的一丝不苟时刻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马老师的一腔深情、一双巧臂为孩子们树起了人生的标杆他是孩子们心中当之无愧的最美老师。陈万霞:陈万霞用爱心为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家用真情为他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用厚意为他们筑就了一块心灵的港湾她心疼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孩子为他们雨里来风里去全心坚守全力付出成为孩子们心中“上课是老师下课是妈妈”的最美校长。
于贵勤:于贵勤面对破旧不堪的学校她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来打造它五十多岁的她甚至自己当学校的锅炉工就是为了有更多的钱能用到学生身上她是在用爱和生命在坚守。
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默默地坚守在大山深处冒着生命危险为孩子们开辟求学的道路当看到他冒着生命危险护送孩子回家的镜头时我不禁为之震撼高山峡谷、悬崖峭壁、还有那急流险滩和泥泞雪山我不由叹道天哪那不是探险家在探险吗默默地坚守在大山深处冒着生命危险为孩子们开辟求学的道路当看到他冒着生命危险护送孩子回家的镜头时我不禁为之震撼高山峡谷、悬崖峭壁、还有那急流险滩和泥泞雪山我不由叹道天哪那不是探险家在探险吗
肖山:2006年,肖山放弃足球俱乐部三万元的月薪,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建立起海南省第一支业余女子足球队,在这里,他的薪水,一个月只有1500。过去的六年,他带着大山里的姑娘,从零开始,一边练球,一边开荒种菜、捡破烂筹集资金,克服了来自各方面的障碍与阻扰,如同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一度夺取了全国比赛的季军。
6年,肖山改变了很多姑娘的命运,他把一些原本初中就辍学的姑娘送进大学、国家队,享受到足球与团队给她们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他让姑娘们真正懂得用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北京时间9月10日,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里,在央视《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中,出现了一名足球教练的身影,他就是用6年时间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支教琼中女足的乡村教师肖山。
在6年艰苦的支教日子里,肖山和他的队友们克服了资金不足、装备不知的难题。肖山老师为了支持这个女足球队甚至捡垃圾赚钱,眼看琼中女足资金实在无法支持,肖山就贡献出自己的支教工资,6年的支教岁月里,肖山瘦了四十斤!在这个球队中,另外一个默默奉献的人就是肖山老师的妻子。在肖山为了球队日夜奋斗之时,他的妻子就当成了厨师和宿舍管理员。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6年不仅让琼中女足换来了骄人的成绩,还让球队在艰苦的训练情况下,12分钟耐力跑达到了中超水平,2名球员入选女足国青队,13人被保送上大学。在颁奖典礼上,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也调侃起了肖山老师的体重,“你瘦了40斤,现在体型正好。”白岩松说。肖山只是微微一笑,告诉现场观众,“我这辈子就扎根海南琼中了,这事儿就这么定!”
谈到队中的13名球员被大学录取,肖山还在颁奖典礼现场提起了球员考上重点大学背后的一件“趣事”,他说,“那天,有球员家长亲自问我说,家里办酒席,到底能不能办,他们根本不相信,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是真的。我告诉他们,酒席你们大胆的办,大张旗鼓的办,她考上大学是真的!我后来这名队员是他们那个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大学本科的学生。” 之后,琼中女足队员们考入的海南师范大学的林北平书记亲自为肖山鞠躬颁奖,之后肖山在这个属于他的节日了还收获了意外的惊喜,都已经长大成人的琼中女足的队员们来到了颁奖典礼现场,她们与肖山老师动情的拥抱在了一起,肖山和他的女足队员们也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其实,央视早就关注了肖山和他令人骄傲的琼中女足,今年6月2日和3日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连续播出了海南琼中女足的专题新闻。告诉大家一群来自海南大山里小姑娘,在顶住了最初艰苦的训练之后,逐步开始喜欢上足球,并因为足球改变命运的故事。肖山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我跟队员们讲,你们要在海南省撒遍足球的火种,因为你们今后的任务是培养下一代足球人才。
刘效忠”:一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31年来默默地用行动创造了一个奇迹:31年来西二屯没有不入学的适龄儿童,没有中途辍学的学生,只有二十几户的西二屯先后有18名学生考入全国统招大学。问他为啥能留在大山里一呆31年,想了半天,刚刚获得中国最美乡村教师称号的刘效忠只说了句“我是名老师!”三十一载,他像田野里蒲公英一样朴实,在大山里一年复一年用青春与爱放飞着山里娃娃的希望。
坚守 一个人、一间教室、四个年级
一间普通的土坯房,二十多张修了又修的桌椅,这就是刘效忠与他的学生们的教室,这间教室唯一特别的地方就是前面悬挂着四块黑板。因为他一个人要教四个年级的学生,一个人、一间教室、四个年级,就这样坚守了31年。
回想起当年如何当上教师,刘效忠至今历历在目。那时候西二屯是木兰县东兴镇最北端深山里一个有着二十几户人家的自然屯,如今这里和外界的联系依然是那条沿山靠湖的乡间土路。31年前这里更是教育的盲点,屯里的孩子要想念书就得翻山越岭十几里到五一村小学,春夏的湖水一涨交通就断绝了,这里几乎就是孤岛。1980年,西二屯也设了教学下伸点,可谁来当老师却成了大难题。镇总校和五一村的领导瞄上了本村唯一的“知识分子”、初中毕业的刘效忠。看到满屯乱疯乱跑的孩子,看到乡亲们无奈的眼神,他
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乡村教师。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交到刘老师手里的学校只是两间四处透风,冬天不暖、夏天阴冷潮湿的小土屋,一块大黑板、两盒粉笔、四五张缺胳膊少腿的桌椅。刘老师从自家拿来木板、钉子把桌椅修好,从村里要来报纸带领学生把墙棚裱糊一新,自费买来玻璃和油漆把门窗装饰一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西二屯下伸点小学教室明亮起来了,国旗飘起来了,小操场平坦了,鞍马、单双杠、篮球架竖了起来。草房每年的秋天都要拉土和泥抹墙,31年来学校的抹墙活就成了刘老师的“必修课”。
从走上三尺讲台的那天起,刘效忠就成了屯里挣钱最少工作最忙的人,每天上课、备课、批作业、家访,刘老师家那盏灯总是最晚熄的。学生们的年龄参差不齐,班级是四组复式,而上课的只有刘效忠一个人,31年来形成了特殊的课堂:四块黑板代表四个年级,一个年级在上课时,其他三个年级则在“小助手”的监督下自习。坚持 31年没有一个学生辍学
刘效忠说这些年乡亲们给他取了个外号“老抱子”(老母鸡),爱护学生就像老母鸡爱护小鸡一样。西二屯地处贫困山区,常有学生因贫辍学。农民们对孩子上学的事并不十分在意,能认识一些字、会写封信、算个账就行了,更何况家里的钱刚够吃穿,哪有闲钱供孩子上学。刘效忠用“婆婆妈妈”来形容自己这31年,田间地头上做家长们的工作,一定坚持让孩子读书。
那是1981年冬的一天,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李冬雪没来上学也没请假。放学后,刘效忠来到李冬雪家。跨入门槛的瞬间,刘效忠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大冬天里窗户没有玻璃,飕飕漏风,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坐在坑上冻得发抖。李家共9口人,有7个孩子。李冬雪的父亲说:“一家人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钱再让闺女上学。”刘效忠承诺,找学校领导协商减免学费,或者帮她垫付学费。李父仍然不同意让李冬雪去上学。
夜晚回到家里,刘效忠辗转难眠:“李冬雪不能回到学校上学,耽误的可是一辈子呀!”第二天凌晨5时,天还没亮,刘效忠踩着湿滑的雪路又去李冬雪家。从一条冰冻的河面上走过时,因为着急,他重重地摔倒,脚被扭伤了。当李冬雪父亲大清早打开房门时,看到门外刘老师喘着粗气,走路还一瘸一拐,这位憨厚的汉子眼睛湿润了:“冬雪,你跟刘老师回学校吧,为了老师,你也要好好读书。”
他创造了木兰县的一个奇迹,31年西二屯没有不入学的适龄儿童,没有中途辍学的学生。坚韧 二
十余户出了18名大学生
采访中,刘老师几次拿出一个皱巴巴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教过学生毕业的大学、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二十几户人家的西二屯,先后有18名学生考入全国统招大学。
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里,刘效忠作为十名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之一,为他颁奖的是他的学生魏茂岭,小魏200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参与了神舟八号的设计。典礼上,魏茂岭几次哽咽,深深为老师三鞠躬。
当年家境贫寒的魏茂岭家,父亲要外出打工,就把重病在床的奶奶交给了年仅9岁的魏茂岭,中断了孩子的学业。刘效忠了解情况后,一天跑了魏家五六次,最后告诉孩子爸爸,可以为魏茂岭开设“机动课堂”,照顾奶奶为主,随时可以来上课,随时可以放学,落下的课程刘老师亲自登门为孩子补上。就这样魏茂岭坚持完成了学业。前不久在写给刘老师的感谢信中,他这样写道:“我庆幸我生在那个小山村,我更庆幸这个小山村有刘老师,我有幸成为您的学生。您不是知识最渊博的一个,但您是第一个扶我走上知识台阶的人。我对老师的感怀更是因为他曾善待了一颗童心。当年我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孩子,穿着平常,长得瘦弱不堪,因为家庭困难几度辍学,都是您一次次把我牵回课堂。那天老师在讲台上特别郑重地宣布我考了第一名,而且我考了102分。这多出的2分带给了我多少自信、感动和梦想。今天的我拥有的成绩,与我的启蒙老师您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地处偏僻的山村,是您这样一名敬业爱岗的好老师,把很多我们这样的农民子弟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个从小立志、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老师,您是我一生的恩师。”
坚定 一双儿女又成为乡村教师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这些年来刘效忠一直这样告诉自己也一直这样践行。最幸福的就是每年春节,他把回乡的学生们都叫到自己家的炕头前,小桌一摆,老伴炒上几个小菜,和学生们喝上两盅,听他们说说工作生活中的事。
让刘效忠欣慰的是,不单单是办好了一所学校,教好了一群孩子,而是使西二屯这个落后村落的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形成了“人人尊师、户户重教”的良好风尚。西二屯今天依然不富裕,但家家砸锅卖铁也供孩子读书的重教精神是全县闻名的。
其实人无论学识多渊博,钱财多富有,有一份健康的心态最重要。采访中刘老师多次这样提到,屯里的孩子大多没见过世面,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课间他经常带着孩子们坐在教室前那棵大树下,让他们大胆地说今后的理想,并鼓励他们一定能实现。“我想当医生”、“我想像老师一样教书”、“我想开拖拉机,科学种田”……感谢刘老师那一年在这些幼小的心里种上了希望,并且鼓励他们努力为梦想拼搏。
刘老师以他从教几十年的言行教育着一双儿女。两个孩子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都报了师范院校,如今儿子刘云龙是木兰县东兴镇完全中学副校长,女儿刘颖是木兰高级中学骨干教师、学年组长。
去年,因下伸点撤并,他被调回了五一村小学。校长心疼他年纪大让他当课任老师,可刘老师硬是要当班主任,终于他成为了一年级新生的老班主任,又带着孩子们开始了新的课程……
第四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我也是一名教师,我被那些乡村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个题材《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太感人了,一位位优秀的乡村教师的优秀事迹真的催人泪下,着时地感动着我们。昨天的节目是流着泪看完的,好久没这样感动了。
其中几个镜头令我看了之后久久留下思索。一个乡村女教师山村支教几十年如一日,每天背着孩子淌水过河,冰凉的河水长期浸泡早已使老师的双腿患上了风湿。老师不得不住着木棒背孩子过河。年幼的孩子说:“老师,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我给老师带回汽车,飞机让老师坐着!”孩子天真纯朴令观者动容。看了之后感动加心痛。从台湾来的林子宏,辞去了年薪20万的工作,来到了志愿者教师队伍,这是信念的力量......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教师最美的一面,在那些条件艰苦的乡村里,他们用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的坚守阐释了什么是希望的守望者。“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从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里,我们看到了“最美乡村教师”的坚持和责任,体会到了他们那份始终不变的执着情怀。
在中国大地上其实有千千万万个乡村教师像他们一样在为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明天,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奉献青春。因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们甘受清贫、病痛而无怨无悔。正是有许许多多这些默默无闻耕耘在中国乡村教育事业中的教师,大山深处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才有了飞向未来理想的翅膀。我想起了那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那句话,多么感人至深。
正如白岩松总结的那样:不要为青春发愁,永远相信青春,让青春在磨砺中发光。
第五篇:201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201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有一位推荐人这样说,乡村教育的品质决定了中国乡村教育的品质,中国乡村教育的成功,就是中国教育的成功。专家们认为,眼下的乡村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培养有乡土感情的、有生活技能的乡村人才。
最让我感动的是,广东籍的一位归国华侨廖乐年老先生,12年如一日,倾资于廖氏祠堂办英语培训班,倾心于故里的教育事业,他的崇高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他说:“当教师谈赚钱,不能赚钱,但是赚感情是最厉害的。”昨天是教师节,陆陆续续有十几位毕业生发来短信,问候老师节日快乐,我都一一回复:“谢谢您,还记得我!”此时此刻,我觉得老师是天下最富有的人啦!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根,是中国教育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品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乡村教育品质如何。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永远不会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因此,乡村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乡村教育的品质如何,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教师的品质如何,因为决定教育品质最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站在讲台前的那个人。
当然,爱是教育的底色。教育没有爱是不行的。教育没有爱,就好像池塘里没有水,这是前辈先贤早就告诉我们的道理。但是,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成长,教师成长需要强大的专业支撑。没有对于教育的深刻理解,对于孩子的深刻了解,对于所教学科的深刻把握,就永远不可能让教室成为汇聚伟大事物的中心,永远不可能真正地让孩子对知识产生无限的向往,也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伟大功用。
所以,决定教师品质的,除了爱,还有智慧。如果说,爱,更多的是指教师的职业认同的话,那么,智慧,更多地是指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师的成长历程中,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是重要的双翼,缺一不可。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是教师成长的内在力量。
把爱和智慧完美地结合,可能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教育最高境界,却必须成为我们拥有的理想朝向。只有这样,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前行,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越来越接近理想。尤其对于乡村教师来说,所处的环境相对而言物质条件比较匮乏,教学条件也比较艰难,就更需要智慧。一旦拥有足够的教育智慧,不仅可以取长补短,更可以避短而扬长。
比如,乡间地头的一草一木,都可以融汇到教育中,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村头巷尾的民风民俗更是民间文化的直接传承,成为最鲜活的校本、版本教材等等,这些也是城市学校可望而不可及的乡村教学资源。用爱和智慧创造研发课程,再用爱和智慧来实施这些课程,就会让知识拥有生命的温度,让学生无论处于何种境遇之下,都能成长为幸福完整的人。
乡村教师是中国教育的守卫者,最美乡村教师是中国教育的瑰宝。愿全社会协力,帮助这些最美乡村教师得到新的成长,把生命打磨得更为璀璨。我相信,这些闪耀在乡间的教育萤火,将因此更美地将乡村孩子的心灵照亮,中国教育也会由此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