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调查报告(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14:3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调查报告

【摘 要】 未央区作为陕西省西安市新的行政中心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反应发展,各类刑事犯罪案件不断上升,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随之攀升,且危害较大。未央区检察院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则,立足检察职能,组织专人对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探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特点 原因 预防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类型也逐渐多样化,犯罪总体数量增长迅猛,已成为一个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未央区作为西安市新的行政中心区,从原来的农业区快速发展成为城市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大规模转变,建设项目聚集,区域人口急骤增加,相应的刑事犯罪发案率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上升速度较快,社会影响较大。为了做好今后一个时期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建设平安和谐社会,笔者对未央区检察院近年来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分析和调研,结合检察工作实际提出预防思路和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的特点

1、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08年—2010年,未央区检察院共批准逮捕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174起231人,其中2008年批准逮捕46起57人,2009年批准逮捕54起76人,2010年批准逮捕74起98人。该类犯罪案件呈上升态势,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全感,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外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调查显示,非西安市城区籍贯的未成年涉罪人员为131人,占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57%以上,这一点与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项目增多,流动人口较多,城中村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员有很大的关系。

3、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偏低。未成年涉罪人员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以下文化,其中初中文化程度163人,小学文化程度的49人,文盲1人,占涉罪未成年人总数的92%。初中毕业后未继续入学且无固定工作,混迹于的社会的闲散未成年人,由于还处于青春期的冲动阶段,其普遍特点是厌学、经常出入网吧、无经济来源、易受诱惑,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人群,占涉罪未成年人的70%以上。

4、侵财型案件所占比例较大。从近4年来所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统计情况看,侵犯财产型犯罪多发、频发,所占比例较大,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两抢一盗”等侵财性犯罪案件战占案件总数的70%。其中,抢劫案件案件以96起134人高居首位,占所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42%。

5、共同犯罪现象比较突出。这些思想不成熟的涉罪未成年人,不少人平时无所事事,一

般是游玩和上网,在没钱花时就容易产生通过不正当手段搞钱的想法,为了壮胆喜欢结伙一起作案,且相当部分未成年人犯罪带有突发性、随意性或偶然性,有的仅为讲哥们儿义气或逞一时之勇而走上犯罪道路。调查数据反映,共同犯罪案件占所案件总数的83%,所得赃款赃物,主要用于吃饭、住宿、上网等个人消费。

6、暴力型犯罪现象比较突出。涉案罪名大多数集中在抢劫、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绑架、非法拘禁等暴力型犯罪案件上,点案件总数的59%,绝大多数采用威胁恐吓、殴打等暴力手段,向受害人索要现金、手机等贵重物品。部分暴力犯罪手段的残忍程度甚至超出了成年人犯罪,对此类犯罪应加以警示。如何某等5名外来未成年人经过踩点预谋抢劫某小超市,在晚上23时许,先后进入该超市,采取砍刀逼住老板和拳头击打方式,进行抢劫。

7、作案地点多在城乡结合部。未央区是正在发展中的城乡结合地区,有的地段人流量少,比较偏僻,使这些未成年人犯罪有了可乘之机。在涉嫌抢劫犯罪案件中,以城乡结合部偏僻区域和学校为核心,在人流稀少的路段上作案的约占抢劫案总数的30%。如外来未成年人张某和王某等4人,在2009年3月中旬连续4次经搭乘出租车为名,将司机骗到西郊偏僻路段,持刀实施抢劫,引起社会极大的恐慌。

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主要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与社会环境、文化生活、经济发展、家庭环境及法制道德教育等各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经对近4年来所办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综合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家庭或监护人监管不力。15—16岁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初中毕业后没有再继续上学接受教育,有的父母忙于生计,有的家庭残缺,有的过分溺爱娇惯,使这些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缺乏必要的教育和监管,游荡于社会上,加之生存技能缺乏,在经济拮据时容易受到诱惑走上犯罪道路。如西安东郊某村16岁的小亮和小莫,其父母整天忙于维持生计,无暇顾对他的教育和引导,初中毕业后他们便开始在社会上游荡,逐渐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惯,最后结伙到灞河边盗窃快艇发动机被抓获。

2、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思想单纯、幼稚,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充满好奇心,冲动性强,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过早进入社会,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对他们有很大的诱惑,羡慕奢华的生活,特别是从相对经济落后的农村来城市的未成年人,容易产生自卑、怨恨、仇富等心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很可能铤而走险,实施犯罪。如吴某等5名15—16岁未成年人,初中毕业后从陕南山区农村来到西安,大都市的繁华让他们心理失衡,就持刀进入一小超市进行抢劫。

3、道德和法制观念普遍淡薄。由于现在大部分学校只重视升学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缺位,导致未成年人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想、习惯侵蚀的抵御能力十分脆弱,在外界诱因的作用下,极易冲动,作事极端不计后果。如贺某和郭某因玩网络游戏时发生争执,便相约打架,双方共十几名未成年人参与,导致1人死亡,4 人因犯故意伤害罪判刑。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与途径

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监督机关,立足检察职能,在工作各个环节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未央区人民检察院近年来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所做的探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控制工作,努力实现执法办案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一是推进捕、诉、防一体化工作模式,认真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积极探索适合未成年人的人性化办案方式,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进行“无逮捕必要”的审查与评估,慎用逮捕强制措施,避免因监禁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产生交叉感染。针对未成年人心理特点,细心审查,耐心讯问,爱心帮教,用心转化,并成立由有爱心、经验丰富的女检察官组成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案小组,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开展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消除未成年犯的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促使他们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对危害不大的初犯、偶犯,依法适用不批捕和附条件不起诉;对犯罪较轻的,建议法院适用简易程序或者“简化审”,从轻处罚。

二是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帮教工作,创新和完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帮教机制。在对未成人犯罪依法打击的同时,加强和创新帮助、教育、感化工作方式,借助家庭、学校、社区、企业等社会资源,联手社区、企业成立帮教基地,有针对性地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帮教,利用社区和企业“五老人员”的优势,让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社区和企业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过程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给他人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性,真诚悔过并改正错误,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和健康心理,早日回归社会。

三是选派检察官担任法制辅导员,做好检校共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大力开展检校共建活动,选派一批优秀检察官到学校任兼职法制辅导员,利用检察机关掌握未成年犯罪动态和具体情况的优势,通过检校信息交流、组织法制报告会、公诉庭审进校园、家长培训班、发放法律手册、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是结合办案充分发挥检察建议的作用,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对未成年人犯罪发案较高的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结合案件情况和发案趋势,向辖区的公安、工商和文化等职能部门发加强监管的检察建议,建议职能部门严格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配合,联合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坚决查处和取缔无照或证照不全的黑网吧和游戏厅,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构建一个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

第二篇: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调查报告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调查报告

2010-07-06 09:58:36|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未成年人犯罪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到千万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已成为当今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效地减少、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认真研究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成因,揭示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此,我们组

织有关人员对我院近3年来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在刑事犯罪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我县2003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件17人,2004年为19件22人,2005年截止到8月1日19件40人,分别占历年判处各类刑

事案件的4.5%、9.4%、12%。

(二)犯罪“低龄化”日趋明显。通过对2003年至2005年犯罪未成年人的年龄调查发现,2003年14—16

周岁犯罪人数占未成年人犯罪的20%,2004年占30%,2005年占未成年人犯罪的50%。

(三)作案手段成人化、暴力化,作案手段残忍,造成的后果严重。如2003年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中,有2起故意伤害致死,一起重伤。

(四)作案“团伙化”。在以往审理的未成年犯罪中,共同犯罪案件不断增多,犯罪的低龄化,使一个人显得身单力薄,要想完成“犯意”,他们必须集结更多的同伙,才能达到犯罪的目的。团伙表现的比较松散、随意,没有明显的分工,大多为临时起意。

(五)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较为固定。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于财产暴力犯罪。涉及的具体罪名有抢劫罪、盗窃罪、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拐骗儿童罪、诈骗罪、交通肇事罪。财产型犯罪每年都在50%以上,而财产型犯罪90%为抢劫犯罪,抢劫对象一般也较为特定,即抢劫的对象多为未成年人,且绝大部分为学

生,地点选择在学校周边地带或者直接进入学校院内、宿舍内抢劫。

(六)未成年犯家庭背景普遍较为复杂。单亲家庭、再组合家庭占有一定比例,父母常年在外的家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近几年审理的我县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有7层以上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由祖父母、外祖

父母照顾生活的较多。

(七)未成年犯的文化程度普通偏低,法制观念淡薄。近几年审理未成年犯90%以上是小学文化或初中辍

学,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清楚的认识,有的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罪。

(八)未成年犯有上网经历的人越来越多。据调查,2003年以来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90%以上的未

成年被告人有上网经历,而且还有不少人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九)未成年犯大多缺乏管教,有结交社会不良青年的经历。

(十)未成年犯绝大部分为男性。2003年以来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只有一名是女性。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成因

(一)未成年人的自身原因。14—18周岁的未成年人正处在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生理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思想认识模糊,敏感好奇,富于幻想,喜欢模仿等特点,而他们的认识都只是建立在他们浅显而单纯的阅历基础上,他们辩别是非和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较差,同时

他们渴望独立,遇事不愿过多让家人知道,又稚气未脱,没有独立的经验和能力,最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引诱和侵蚀,极易被一些心怀叵测的人利用,而导致违法犯罪。如2004年我县审理一起赵某某、李某某拐骗儿童案。李某某原为我县聋哑学校的学生,曾被赵某某诱骗出去盗窃,后又伙同赵某某潜回我县,诱骗与李某某同校的三名学生外出乞讨、抢夺、盗窃,其一伙五人因涉嫌盗窃罪被苏州警方抓获,后被送回我县。另外,未成年人情绪、情感不稳定,易于冲动,受到刺激后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情况下极易于引发恶性事件,致使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2003年10月份发生在我县徐集乡的一起故意伤害致死案,21岁的被害人谢某被一个刚满15岁的孩子所杀。事情很简单,谢某的堂弟在学校受到别的同学欺负,回家告诉其堂哥,谢某就在学生回家的路上拦住李某某,并将李从自行车上拽下,李便跑到一块放在地上的楼板上站着,谢去拽他,李拿出书包装的小刀便往谢某的胸部捅去,致其死亡。被告人李

某被我院判处有期徒刑8年。

(二)家庭因素。常言道:“家庭是孩子的初始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大致如下:

1、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和睦,再组合家庭。如2004年3月份,我院审理的一起李某、王某抢劫案。王某,16岁,家境贫寒,母亲因不堪忍受,5年前离家出走,王某的父亲靠在街头拉架车来维持生计,日子过的相当艰难。据王某父亲介绍,不幸的生活,导致王某性格异常偏执,平时沉寞寡言,性格内向,不愿过多的与人接触,在外抢劫,父亲一点都不知情。

2、家庭成员有违法犯罪或其他不良行为,在一些家庭,家长长期热衷于赌博、打麻将、酗酒,对孩子放任自流,致使其走上犯罪道路。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一是溺爱纵容型。有些父母及监护人因受文化程度、生活观念、法制意识的限制,对孩子一味地迁就溺爱,即便是在外干了错事,从不批评、指责,殊不知所犯的错误也是一个从小到大的渐进过程,如不加正确引导,也会升级为犯罪行为。二是重智轻德型。自古以来,“书中自有颜玉如,书中自有黄金屋”,有的家长看到的只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表面现象,而忽视道德观念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影响。三是简单粗暴型。2005年,我院审理一起张某抢劫案,被告人张某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四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张某在中招期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我县重点高中,但在高中学习阶段,成绩有明显下降,作为父亲没有与老师交流,而是对其体罚。有一次,老师让张某回家找父亲到学校,张的父亲一气之下施以拳脚并且中午不给吃饭,张某逃学后,伙同他人在豫南商品市场持刀抢劫,并致被害人轻伤。

4、父母外出务工,长年不在家,孩子缺少管教,有的甚至根本无人管教。我县是一个外出务工人员占比例相当大的贫困县,特别是在农村,留在家的基本上是一些孩子和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知识结构、活动能力受限,根本没有足够的监控能力,造成教育、管教不力。

(三)学校因素。学校作为未成年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未成年人步入社会的必经之路。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只是单纯重视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方面的教育,片面地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的学校个别老师法制观念淡薄、侮辱学生人格,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出现教师猥亵、强奸学生的恶性案件。近三年,我院办理过二起发生在学校内的猥亵儿童案和一起强奸案。学校本应是一方净土,学生在学校期间正是未成年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这些在学校里发生的丑恶现象,无疑会混淆美与丑、善与恶的界限,会使受伤害的学生埋下仇恨的种子,进而报复社会。

(四)社会因素。

1、信仰缺失。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体系正遭受巨大的冲击,而新的社会评价体系和价值标准尚未形成。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鱼龙混杂,其中不乏一些消极、堕落和低下的观念。这些消极因素不断侵蚀青少年的心灵,导致一些青少年思想、行为的错位和偏差。

2、缺少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学校为片面地追求“分数”,法制课是可有可无的,而那些辍学在家、无人管教的孩子,更无从谈到法制教育。

3、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传媒纷纷登场,尽量给人们的感官以最大的刺激。在此情况下,一些利欲熏心的经营者,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不惜以身试法,大肆出版、销售不良书刊,拍摄、播放渲染暴力、色情、淫秽、赌博等内容的电影、电视、录像,使得大量的色情、暴力影视、音像、文化制品充斥社会,随处可见,随手可得。

4、电子游艺厅、网

吧的不正当经营。经营者为了赚钱,以各种名目吸引未成年人进入。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而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打斗、暴力、色情”为主要内容,未成年人长期玩飙车、砍杀、爆破、色情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意识,淡化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这种错误观念,他们会不择手段地模仿欺诈、偷盗,甚至模仿他人施暴的行为,不但会在网上,甚至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为了上网,没有收入的未成年人,就要想方设法弄钱,这也为他们犯罪制造了内在动力。如2005年8月份审理的王某抢劫案,就是

因为无钱上网,而伙同他人深夜翻墙进入学校内,在寝室抢劫学生钱财,被依法判处刑罚。

三、防治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父母如果能及时以正确的方式指导未成年子女遵纪守法,规范子女的行为,教育子女明辩是非善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是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父母要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教育未成年人,同时又要以身作则。二是教育方式要得当。三是在问题家庭中生活的未成年人应得到妥善的保护,除了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外,亲朋和有关单位应从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出发,尽可能多地给予关心和爱护,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帮助解决好家庭教育等问题。四是外出务工的家庭,必须妥善解决好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教育问题。必要时,可以由政府牵头,对外出务工而没有解决好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教育问题的实行集中管理。

(二)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

1、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对后进生、差生不得使其退学、中途辍学。

2、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

3、要将思想道德建设、法制教育纳入正规教学任务,力戒形式主义。广泛开展“先成人后成才”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正面行为及时发现,及时鼓励,积极引导。对不良行为及时制止,及时纠正。加强思想和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自觉地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广泛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以多渠道、多形式的法制教育,使未成年人逐步

树立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三)加强社会保护。社会保护就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不良行为、思想对未成年人的引诱和侵蚀,并为优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环境提供优良服务。其一,各行政机关都能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落实国务院颁布的有关文化行政方面的管理法规。不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坚决扫除“黄、毒、赌”,严厉打击淫秽、暴力制品的制造和传播。加大对游戏厅、网吧的管理,对法律、法规明文规定未成年人不得涉足的地方,坚决禁止,并定期检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阻断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书刊、音像制品的渠道。特别是学校周边地带及未成年人经常光顾的地下网吧要重点整治。其二,大力兴建适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娱乐设施,丰富未成年人的业余生活,营造适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其三,对已满14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生活及受教育情况,以社区、村民委员会为单位,进行一次集中摸底调查,特别是男性未成年人,登记在册,做到心中有数。并分区划片安排专人长期负责此项工作,平时注重掌握未成年人的思想、生活、受教育等状况。当出现问题和困难时,可以向当地基层组织或上一级部门汇报,为其解决受教育、生活等实际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还定期开展法制讲座、道德建设讲座等一系列有益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四,工、青、妇及政法机关干警可以利用休息、业余时间定期义务的到全县各乡及社区为未成年人进行法制讲座。而且把它作为一项长期、坚巨的任务来完成。其五,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和帮教工作。公、检、法、司在办理未成年犯罪案件时,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区分不同性质,能不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尽量不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尽量减少未成年人成长的负面因素。同时,还应根据少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于成年人的方式、方法,注重疏导、寓教于审,惩教结合,保护未成年人犯所享有的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并且帮助少年犯认识犯罪的原因和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对未成年犯进行处罚时,只要能达到教育、感化、挽救的目的,就高不就低,宜轻不宜重。凡是依法应当从轻处罚的,都必须在法定刑的范围之内,选择较轻的刑种和较低的刑期;凡是依法应当减轻处罚的,则必须在法定最低刑以下,来确定该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刑

事责任。另外,凡是符合缓刑条件的,应当适用缓刑。从2003—2005年的案件反映,近5年的被处缓刑的未成年犯,再次走向犯罪道路的,仅在张广庙乡出现一例。可见缓刑制度不失为对未成年犯处罚的一种很好的选择;其六,切实落实对未成年犯的帮教措施。可以由公、检、法三家承办此案的一人牵头负责,定期对未成年犯进行回访考察,并不断总结经验,了解未成年犯的生活、受教育、思想等方面的情况,与当地基层组织配合,解决关于未成年犯的安置,不被歧视等一系列情况,并做为年终考评项目;其七,对于有前科和处于改造期的未成年人,可以社区和村委会为单位,指派专人,予以监控,共同构筑教育管理网络;其八,争对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育的特殊性,县教育部门、医疗机构等相关部门可以促成成立

青少年心理矫治中心。当未成年人遇到心理障碍时,可以通过科学的途径加以妥善地解决。

第三篇: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征及对策分析

经过近年来的严打斗争,我区刑事案件的上升势头已被有效地遏制,社会治安形势确有明显好转。但是近年来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占生效刑事案件总数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原六合县法院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为12件15人,2001年是19件27人,2002年是18件26人,今年1至5月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与同期相比又有所下降,只

有5件7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要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势头,就非常有必要思考和研究其特征,以便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纵观我区近年来的未成人犯罪案件,不难看出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犯罪动机上看,盲目的挥霍享受及贪财图利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最明显的特点。盗窃犯罪这一贪利型犯罪在未成人犯罪案件中一直遥遥领先。2000年六合法院审结的未成人盗窃案件是7件9人,占全年未成人犯罪数的60,2001年有所下降,占26,2002年占42,今年1至5月份又上升至71。此外在盗窃犯罪中又以农业人口居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促进了人财物的流动,不少青少年涌向城市,行无定址,居无定所,又经受不住物质享受的刺激,极易萌生犯罪动机,往往最终走向盗窃的犯罪道路,给社会治安带来沉重的压力。

2、从犯罪手段上看,暴力性犯罪呈恶性发展的趋势,未成年犯罪的作案手段愈来愈残忍,已远远超出了案犯的年龄、心理和行为常规。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这类暴力性犯罪案件在未成人中时有发生。

3、从犯罪方式上看,团伙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青少年在结伙作案过程中,既互相壮胆,又逞强好胜,往往相互传习,形成交叉感染,使许多团伙成员很快从作案的“单面手”变成“多面手”,社会危害极大,特别是被胁迫或盲从的青少年,犯罪意识因此逐步形成和强化,不利于争取挽救。这类犯罪主要集中在聚众斗殴、寻衅滋事这类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中。

4、从犯罪年龄上看,越来越趋向于犯罪的低龄化,抢劫、强奸、敲诈勒索等暴力性犯罪,日趋向低龄化发展。有的甚至是刚达到抢劫、强奸这类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即刚满十四周岁。

5、文化结构趋向低层次,在近年来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当年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80左右。正是由于他们过早地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再加上本身对法律知识的缺乏,极易误入歧途而走上犯罪道路。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原因是很复杂的,除了个体的主观因素外,还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和久远的历史、文化背景。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各方面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自行创造新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人财物大流动,社会分配不公带来的副作用,对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影响尤为显著,未成年人犯罪自然也出现了诸多新特点,面对这些特点,还抱着传统的防范措施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新对策。首先,充分发挥学校的“前沿阵地”作用,改革德育教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中心,近年来,有些学校重教书轻育人,放松对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观念的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学生犯罪屡见不鲜。为此,我们首先要加强普法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执法机关应该针对学生心理、生理不成熟,思维简单,辨别是非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的特点,定期不定期地上法制课和道德教育,使他们不但知法、懂法、守法,也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

2、改革学校德教方式,使教育更具有时代特征,更具有科学性;

3、加强班级管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骨干、生活向导、业余活动的组织者。把课堂外的学生活动管起来,组织起来,控制起来。充分发挥值班老师的作用,建立值班老师责任制,实行24小时值班监管。教师要善于明察秋毫,防微杜渐。

4、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程体系,实行承包责任制,把对青少年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家长包子女、学校包学生、社区和村委会包社会青年。第二,研究犯罪心理特征,防患于未然。未成年人犯罪除了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之外,还与其心理发展的畸形有密切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时期,一方面青少年开始有自我意识、自制力和预见性,另一方面他们萌生了强烈的物质需要,消费意识和权力意识,他们抗拒诱惑的能力十分薄弱。尤其是现代社会的超前消费,很容易使青少年沉醉于病态的享乐之中而不能自拔。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大都是为了钱财,寻求刺激,在多种犯罪目的中,第一位是为金钱,第二位是为了朋友、义气,以下是为了报复、恶作剧和霸道。其犯罪具有冲动性、盲目性和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学校和家庭要关注未成年人身上的特性,在它们歹念刚露苗头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纠正青少年的扭曲心理,重塑其健康向上的人格。第三,加强立法,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法律保障。在长期的司法实

第四篇: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征及对策分析

效果。最后,必须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青少年犯罪主要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是贫困、社会结构变化、国际环境的影响及观念与行为的偏差。所以要尽快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的“合力”。为此,1、全社会要齐抓共管,重视对青少年的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

2、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社会生活环境;

3、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4、搞好企事业单位的基层组织建设,建立群众性的管理、防范体系,以增强社会控制力量,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时空空隙,从而达到预防的最终目的。总之,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完全只依靠司法人员无异于杯水车薪。我们要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纳入法制轨道,使司法预防为主转变为社会预防为主,全社会都要重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和预防对策,让我们为净化社会环境,为使未成年人犯罪日趋减少和消除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征及对策分析

经过近年来的严打斗争,我区刑事案件的上升势头已被有效地遏制,社会治安形势确有明显好转。但是近年来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占生效刑事案件总数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原六合县法院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为12件15人,2001年是19件27人,2002年是18件26人,今年1至5月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与同期相比又有所下降,只有5件7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要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势头,就非常有必要思考和研究其特征,以便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纵观我区近年来的未成人犯罪案件,不难看出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犯罪动机上看,盲目的挥霍享受及贪财图利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最明显的特点。盗窃犯罪这一贪利型犯罪在未成人犯罪案件中一直遥遥领先。2000年六合法院审结的未成人盗窃案件是7件9人,占全年未成人犯罪数的60%,2001年有所下降,占26%,2002年占42%,今年1至5月份又上升至71%。此外在盗窃犯罪中又以农业人口居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促进了人财物的流动,不少青少年涌向城市,行无定址,居无定所,又经受不住物质享受的刺激,极易萌生犯罪动机,往往最终走向盗窃的犯罪道路,给社会治安带来沉重的压力。

2、从犯罪手段上看,暴力性犯罪呈恶性发展的趋势,未成年犯罪的作案手段愈来愈残忍,已远远超出了案犯的年龄、心理和行为常规。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这类暴力性犯罪案件在未成人中时有发生。

3、从犯罪方式上看,团伙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青少年在结伙作案过程中,既互相壮胆,又逞强好胜,往往相互传习,形成交叉感染,使许多团伙成员很快从作案的“单面手”变成“多面手”,社会危害极大,特别是被胁迫或盲从的青少年,犯罪意识因此逐步形成和强化,不利于争取挽救。这类犯罪主要集中在聚众斗殴、寻衅滋事这类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中。

4、从犯罪年龄上看,越来越趋向于犯罪的低龄化,抢劫、强奸、敲诈勒索等暴力性犯罪,日趋向低龄化发展。有的甚至是刚达到抢劫、强奸这类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即刚满十四周岁。

5、文化结构趋向低层次,在近年来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当年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80%左右。正是由于他们过早地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再加上本身对法律知识的缺乏,极易误入歧途而走上犯罪道路。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原因是很复杂的,除了个体的主观因素外,还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和久远的历史、文化背景。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各方面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自行创造新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人财物大流动,社会分配不公带来的副作用,对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影响尤为显著,未成年人犯罪自然也出现了诸多新特点,面对这些特点,还抱着传统的防范措施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新对策。首先,充分发挥学校的“前沿阵地”作用,改革德育教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中心,近年来,有些学校重教书轻育人,放松对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观念的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学生犯罪屡见不鲜。为此,我们首先要加强普法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执法机关应该针对学生心理、生理不成熟,思维简单,辨别是非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的特点,定期不定期地上法制课和道德教育,使他们不但知法、懂法、守法,也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

2、改革学校德教方式,使教育更具有时代特征,更具有科学性;

3、加强班级管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骨干、生活向导、业余活动的组织者。把课堂外的学生活动管起来,组织起来,控制起来。充分发挥值班老师的作用,建立值班老师责任制,实行24小时值班监管。教师要善于明察秋毫,防微杜渐。

4、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程体系,实行承包责任制,把对青少年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家长包子女、学校包学生、社区和村委会包社会青年。第二,研究犯罪心理特征,防患于未然。未成年人犯罪除了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之外,还与其心理发展的畸形有密切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时期,一方面青少年开始有自我意识、自制力和预见性,另一方面他们萌生了强烈的物质需要,消费意识和权力意识,他们抗拒诱惑的能力十分薄弱。尤其是现代社会的超前消费,很容易使青少年沉醉于病态的享乐之中而不能自拔。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大都是为了钱财,寻求刺激,在多种犯罪目的中,第一位是为金钱,第二位是为了朋友、义气,以下是为了报复、恶作剧和霸道。其犯罪具有冲动性、盲目性和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学校和家庭要关注未成年人身上的特性,在它们歹念刚露苗头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纠正青少年的扭曲心理,重塑其健康向上的人格。第三,加强立法,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法律保障。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对打击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寓教于审、惩教结合”的原则。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颁布,使我国青少年犯

罪的立法与司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国际社会青少年司法制度日趋完善的趋势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作为青少年司法制度的立法不系统、不具体、不协调。因此,需要我们首先要确立未成年刑事案件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其次,要将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从轻、减轻”处罚的原则具体化。此外,应尽可能以多种处罚办法替代监禁,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未成年人犯罪的交叉感染。2002年六合法院在审理一起在校大学生盗窃案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考虑到该起案件的特殊性,其盗窃数额刚达到盗窃罪的起点,案发后已全部退赃,从挽救这名大学生的前途出发,采取寓教于审,在对他进行法制教育后对其免予刑事处罚,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最后,必须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青少年犯罪主要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是贫困、社会结构变化、国际环境的影响及观念与行为的偏差。所以要尽快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的“合力”。为此,1、全社会要齐抓共管,重视对青少年的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

2、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社会生活环境;

3、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4、搞好企事业单位的基层组织建设,建立群众性的管理、防范体系,以增强社会控制力量,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时空空隙,从而达到预防的最终目的。总之,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完全只依靠司法人员无异于杯水车薪。我们要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纳入法制轨道,使司法预防为主转变为社会预防为主,全社会都要重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和预防对策,让我们为净化社会环境,为使未成年人犯罪日趋减少和消除而不懈努力。

下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调查报告(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调查报告(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处理的几点看法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在所有犯罪中,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这个特殊性表现在:首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每个人要树立健康的思想,是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有益的实践的,这就需要......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被列入世界三大公害之一,也是我国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

    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调查报告

    按照办事处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我们对分管的 社区进行了入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社区总户数1083户,2884口人。现有未成年人417人,其中,高中生85人,初中生134人......

    陪审制度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应用

    陪审制度,是指普通公民经过法定的程序被确定为陪审员之后,依法参与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一种制度。一、我国有关陪审制度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0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

    陪审制度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应用

    陪审制度,是指普通公民经过法定的程序被确定为陪审员之后,依法参与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一种制度。一、我国有关陪审制度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0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

    陪审制度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应用

    陪审制度,是指普通公民经过法定的程序被确定为陪审员之后,依法参与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一种制度。一、我国有关陪审制度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0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

    关于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调查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家庭的希望和明天,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使之健康成长,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实施的战略工程、民心工程,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查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查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查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牵动着社会稳定、家庭幸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