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坊村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4:4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彭坊村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彭坊村调研报告》。

第一篇:彭坊村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彭坊乡彭坊村调研时间:二零一二年十一月————肖和珍

一、前言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更是基层村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导向方针。大学生村官作为基层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只有深刻了解村居建设现状,认真分析村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才能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方针,较好较快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才能做成有建树的村官。

作为2012年的新一届大学生村官,我感到很自豪也很荣幸。现在的我是彭坊乡彭坊村的一名书记助理,入村工作两个月以来,通过与村两委干部接触,走访群众,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了本村基本情况,对彭坊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在调研中也发现了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通过此次调研为群众带来切实利益,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二、彭坊村基本概况

彭坊村地处安福县彭坊乡陈山河边,群山环抱,村落沿江分布,呈带状分布形态。现有8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总计272户1264口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52人,劳务输出212人。村外、村内主干交通线为水泥路,交通状况较以前有所改观,但仍然需要有大力建设。全村拥有耕地总面积1132亩,另有林地10042亩。村两委班子5人,后备干部1人。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原因,以传统种植业作为经济支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劳务输出、种植烤烟、水稻、油菜、林业等为主,辅以养殖、油料加工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属经济薄弱村。全村主要依靠农作物种植作为农民本地创收来源,无其他有效增收途径。其中低保对象30人,五保对象1人。通过民政、社会及地方政府等多种渠道帮扶助残,这部分人生活能得到基本满足,但是显著的提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

三、新农村建设情况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彭坊村两委以党的“十二五”规划精神为指导,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发展,以村容村貌和路容路貌的集中整治为突破口,切实改善我村生产生活条件,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使村民生

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济建设情况

1、输出构筑经济发展大动脉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我村总人口1264人,劳动力人口452人,其中劳务输出212人,占劳动力总人口46.9%,其主要为青壮年。劳务输出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对农民来讲,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大,还开拓了视野、启发了思维,通过劳务输出带回了资金、技术、信息、人脉资源等,为村民实现自主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劳务经济的输出为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已成为我村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途径。

2、传统农业的发展

我村主要为水稻、油菜传统作物种植。由于地处山区,且耕种面积较少,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因地制宜,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号召本村大面积种植烤烟,增加村民的收入,预计本村2013年种植烤烟的面积是278亩。加上国家的各种补贴政策,传统的粮食种植已经出现扭亏为盈的局面;在家的劳动力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或本地就业,半工半农,想法设法增加收入,这样传统农业种植在务工文化的带动下也正在彰显蓬勃的经济效益。另外,我村积极发展林业和养殖业两大产业,其中,林业是我村的支柱产业,养殖业有4户人家,有待发展。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两委在村支书王文彬、村主任肖元武的带领下,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目前共有党员30名,预备党员3名,获多次殊荣。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努力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是彭坊乡最团结和最优秀的村级领导班子之一。以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重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搭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党员承诺等载体,引导党员切实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做到遵守党的纪律不动摇、执行党的纪律不走样。

我村两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采取多项措施,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新探索、总结新经验,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步伐,努力为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村”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扎实推进了群众文体、健身、娱乐的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的建设,预计年底将搬入;健全村干部管理机制,在干部的管理上,进一步规范了党支部“四议两公开”制度、党员培养发展制度、党费收缴制度等制度,使村社干部的管理进一步制度化、科学

化、规范化。

(三)、乡风文明建设情况

我村在开展“文明乡村”创建活动中,积极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我村在创建“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环境”活动的过程中,全村治保组织、调解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健全,防火防盗措施到位,农村土地等各类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并呈现下降趋势,村内具有较强的自我化解矛盾能力。号召全村发扬优良乡风民俗,强调邻里和睦、妯娌和睦、孝敬父母、不打架骂人,以好的乡风民俗来约束不好的做法,让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的私心。目前我村治安状况良好村民生活稳定和谐,村民大多能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四)、社会事业建设情况

1、道路建设:村内、村外主干交通线为水泥路,交通状况较以前有所改观,但仍需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个自然村的交通联系网络,并且考虑村民耕种的需要,完善耕机路的建设,并与村级道路相衔接,形成完整有机的道路系统。

2、水利建设:借助国家对水利建设的重视和支持,我村对我村周边的江堤、水库做了精心的排险加固工程。在村委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我村对大沟渠进行了清淤排查工作,并组织群众对小沟渠进行了修复工作,对马井水库进行了彻底的翻修,确保来年农作物的灌溉的顺利进行,保障农作物的收成和农户的收入.3、卫生事业:为响应国家政策安排,在县卫生局的支持和扶助下,我村现已建立标准卫生室,并已正式投入使用,极大的满足了村民就近就医问题。通过建立村卫生室,不仅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看病,而且极大的减少了看病的费用,让群众受到了比大医院更加细心的照料和服务。

4、社会保障:积极推进“新农保”、“新农合”政策,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共完成养老保险566人,未完成531人,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51.6%,发放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1240人,参保率达到98%以上;全村符合农村低保、五保条件31人全部纳入低保,做到低保、五保全覆盖。以人为本,弱势群体倍受关注。本村五保、低保对象,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基本生活保障金,按季度足额发放到困难人员手中,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5、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我村总人口1264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26人。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村民们的生儿养老,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有所淡化,在家的已婚育龄妇女能按单月康检的要求,准时参加孕检,外出人员也能按

时将孕检证明寄回。但是仍需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采取惩罚与奖励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避免反弹现象的发生。我村在全面按照乡人口计划生育办公室下达的2012年我村各项人口计生指标下开展工作,在乡计生办的指导、村“两委”干部和计生宣传员的细致入微的工作下做好育龄妇女的健康检查,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生育文化建设服务,及时向他们提供避孕药具及生育知识指导,全面保证我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正常开展。

6、社会治安与信访稳定。加强农村信访稳定工作,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彭坊村两委一直对本村的稳定给予高度的重视。近年来,我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没有发生重大恶性群体治安案件和集体上访事件。我村一直努力保持全村综合治理稳定,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解决群众纠纷和矛盾,积极帮助广大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上访的诱因,维护农村稳定。变村民上访为深入群众,积极发现本村的不稳定因素,将并努力把这些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维护本村社会稳定,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四、本村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一)、制约因素分析

本村人多地少,特别是可利用耕地较少,难于利用的林地较多;交通闭塞,村组公路路况较差;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村民素质偏低,外出打工人数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亩产较低,土地使用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9亩,土地的利用主要用于栽种传统粮食作物。第二,市场作用薄弱,农产品外销少,附加值低。生产的主要是老年劳动力。第三,集体经济薄弱,无法支撑村居更大的跨越性发展。

(二)、有利因素分析

地处山区既是劣势,同时又是优势,本村的有利因素主要有:第一,生态资源好,水资源、林地资源丰富,以彭坊村为例,自然环境优越,不存在工业污染问题,山涧泉水资源丰富,林地面积一万多亩,处于未开发状态。第二、外出务工人员多,造成村里无主土地较多,便于统一管理。

五、建议及对策

(一)、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特色生态农业。本村水资源丰富,常年无污染,适合发展淡水鱼养殖。本村有一万多亩的林地,处于未利用状态,可利用未开发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可以发展林下养殖业,一般林下养殖业附加值比较高,以林下土鸡养殖为例,具有肉质好、口感好、无污染的特点。山区生态资源的优势,决定了其要因地制宜,发展特种高附加值产品应该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首选。

(二)、集约闲置土地,引进良种,发展市场需求大的经济农产品。引进外来资本与先进技术。打造山区特色品牌,加强营销力度,走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道路。山区的普通农产品要想实现其高附加值就必须打造特色品牌,实现无公害认证,加强营销力度,将山区的生态农产品的销售市场瞄准城市市场,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六、总结

针对山区农村一方面人多地少、交通闭塞、劳动力缺乏,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极具特色、农村相对可利用土地较多的情况,在发展经济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业;走生态绿色农业道路,对农产品的品质进行高标准要求;集约可利用土地,打造山区无污染绿色农产品;加强与城区高端农产品市场的对接,打造品牌,提高营销力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在发展农村经济时一定要走出去,引进来,学习先进经验,引进优质苗种;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定单农业。同时要注重调动农民积极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造成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通过近几周对彭坊村的调研,我对彭坊村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对村民的走访,及自己日常工作时的所闻所见,掌握了一些情况,可能了解的还不够全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情况有待探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深入群众当中,从广大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将一如既往地深入农村,踏踏实实去学习,为村建设建言献策,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村里更好的服务。我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家乡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相信,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深深爱上这片天地,我将努力工作,为彭坊村的发展而努力,不辜负组织和乡亲们的信任和期望。

本次调研工作得到了彭坊村“两委”成员的大力支持,在他们忙碌工作之际仍抽出时间配合我的调研,本次调研得以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领导的教导和默默奉献,谢谢!

第二篇:彭墩村调研

彭墩村调研报告--和“富裕”有关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3年6月1日

地点:湖北省钟祥市石碑镇彭墩村

参与人员:陈静怡、孔凌燕、李芬妮、田笑、张静、周小琪

一、彭墩村与富裕

在经济学中,富裕的实质是人们获取生存和生活资料、资源的能力和效率,集中体现在是否拥有充足的休闲时间,是建立在一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的。可以理解为,在人们努力获得物质财富之后,仍然有充裕的休闲时间来积累精神财富。而在当今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中,富裕不能仅仅以收入多少来衡量,而是收入扣除生活成本后的余额。

如果将“富裕”二字的标准带入彭墩村,根据调研,就可以发现彭墩村的富裕表象是较为真实的。

2011年,彭墩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在华科农业辐射带动下,彭墩村种植1000亩“黑美人”品牌西瓜,以高于市场价0.20元的价格统一组织收购直供香港市场,户平增收1000元;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500亩,户平增收1000元;吸纳本村富余农民120人,户平增收1000元。同时,据我们了解,从个人单位来看,种田大户许行兵、李成海坚持科学种田,收入比往年增加2倍多,家庭人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养猪大户胡家明、陈青华等人科学养猪,每年每户出栏生猪80多头,养殖收入达4万多元;多种经营户陈军峰种田和开餐馆两不误,每年家庭收入3万多元。由此可见,彭墩村村民通过新农村建设,生活越来越舒适,经济越来越宽松充裕。

而其中,最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村民住房问题的解决。众所周知,如今房产俨然成为了经济资产中的大头,对于农民来说,农村多得是地,随便一建,民房便起,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的不是建起,而是建好。彭墩村显然将此问题处理的很好,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彭墩村统一建造农民新居,每套住宅占地400㎡,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每套价值12-15万,而农民只需出

4.5-6万元即可入住。对于村民来说,他们拥有了一份资产,同时后顾之忧解决,可以更加安心的投入新农村建设当中。

彭墩村民在积极建设新农村的同时,生活休闲方面也没有落下。占地20亩的音乐广场上,亭台阁楼,华灯环绕。晨曦里,暮色中,村里的姑娘嫂子们在这里扭秧歌、唱小曲儿。茂密经济林与1800亩晶莹的彭墩水库相依相偎,温柔而恬静。一条条笔直宽敞的水泥路,200平方米的垃圾处理场,17口沼气池,都为彭墩村民提供了生活便利和舒适。同时,彭墩村村委投资7万元维修改造了一座集办公、会务、图书阅览、娱乐健身等多功能一体的综合大楼,加强村风文明建设,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法制教育、思想道得教育和文明常识教育的大力宣传,全民普法法,提高村民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努力培养村民良好的道德风尚。同时投资修建了村级老年人活动中心,为全村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正如彭墩村打的口号一样,彭墩村要成为“农村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农村,田园中的公园,公园中的田园”。由此不难发现,彭墩村的富裕表象是较为真实的。

二、彭墩村与先富、后富

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构想。然而,关于这一构想的争议却从来有停止过,构想实现过程中,层出不穷的“腐败炫富“等问题,更是加倍动摇了人们的信心。我们不禁要问: 先富是否带动了后富?

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程度又究竟如何?

让我们以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的发展为例,探寻问题的答案。将时间指针拨回到2003年,地处钟祥市西南部丘陵地带的彭墩村,浅丘岗与平地相间,土地面积10.5平方公里,农户317户、1159人。地理位置宅基地多在丘岗地上,属典型的“小户大院”丘陵模式。围聚在丘岗地周围的田地,高低错落,质量参差,缺乏配套水利设施,农作物产量不高。作为钟祥市有名的贫困村,更是不难想象它简陋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村民的“囊中羞涩”。光阴荏苒,沧海桑田,现如今,放眼望去,整齐划一的村民小区,一望无际的青翠稻田,现代化的鸡鸭伺养场,碧波荡漾的水产养殖基地……走在钟

祥市彭墩村的绿林碧水间,你会觉得这不是在中国,而是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的规模化、产业化农庄。

这个扭转了乾坤改变了历史的人,正是荆门市苏州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墩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华。据说,当年他来彭墩投资兴建养鸭场时,只是想为自己的苏州府酒店寻找一个可靠的原料供应基地。鸭场建成后,养出来的鸭不仅满足了苏州府的需求,还能为其他餐馆供货。2000多万元的年收入,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张德华遂于次年投资4500万元,在彭墩兴建华科农业园,带动村民调整种植结构。一年下来,村民平均从种植蔬菜中增收1000多元。张德华在村民心中的威信树立起来。这之后,为实施迁村腾地,解决土地综合开发所需的大量资金来源问题,彭墩村引进民营企业湖北青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村企共建新农村。村民大会选举青龙湖公司总经理、也是彭墩村人的张德华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村党代会选举张德华担任村党总支书记。通过企业和农户“捆绑”的经营方式,使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承担带领农民、引导农民的职责。青龙湖公司向农户提供良种和技术指导;企业开拓市场,全程负责农产品的收购、销售。企业也通过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一头闯市场,一头带农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湖北青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彭墩村发展养殖、种植、蔬菜三大特色板块六大品牌产业:水禽养殖品牌,建立年产2000万只商品鸭苗的肉鸭养殖基地,带动周边50公里内的农民发展养殖业;家禽养殖品牌,建立年存栏10万只的蛋鸡场;生猪养殖品牌,全村饲养生猪过万头;渔业养殖品牌,年养殖特种水产品过百万斤;水稻种植品牌,无公害种植优质水稻6000亩;精品蔬菜品牌,建设蔬菜大棚2000亩。

可以说,彭墩村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先富带动后富”的例子。它的故事恰恰说明了先富带动后富是能够实现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张德怀这样一个好“老板”,也就不会产生之后的好“干部”,更不会有青龙湖这样的好“企业”带领着彭墩村发展成为一个好“村”。“先富”的确功不可没!

然而,“后富”是否被带动?被带动的程度究竟怎样?是低层次的,中级的,还是已经到达了高水平?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就本次调研来看,彭暾村“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程度还是不够高的,或许大方向,大方针上是没有错的,但在落实问题和民众接受度问题上,依旧存在

着不少问题。比如,建成的房子群却很少有人居住;村子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小孩;商店少,很多空荡荡的门面等。也就是说,村民确实是富起来啦,但是富起来的程度和进程却难以和“先富”同日而语。当然,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彭墩村的发展也不过短短几年光阴,可借鉴的经验少之又少,发展到今时今日已足够陈赞,其他美中不足的地方有足够的时间去弥补和进步。

三、彭墩村与共同富裕

在党的领导下,彭墎村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方针,把共同富裕当作不断为之奋斗的最终的理想目标。然而,通过各方全方位的走访调查,我们认为这个目标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

首先,彭墎村现期较大的经济支柱主要是旅游业以及种植业。

该村的旅游业是由村里先富起来的个别大户支起框架、铺开摊子,使其得以开发并进入初期发展阶段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旅游业发展中,我们发现当地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很大范围的参与其中,得到惠及,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当地旅游业尚且处于初期状态,整个生产链条并没有发展全面、充分,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辐射到更多的相关产业,惠及到更多的农户。除此之外,普通农户的经济实力着实有限,而在旅游业发展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一点也是限制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

再来说到种植业,传统种植业是彭墩村较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该村的种植业开始逐渐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在村政府的帮助下,彭墩村的养殖农户们尝试性地引进了一些曾经没有过的经济作物,以及一些较为先进的种植培育技术。这些措施为该村的种植业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初步尝试并实现了科学发展,同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长远的基础。但是,这个现象只是较为显著地存在于发展旅游业的地区,成为吸引外来游客的一大筹码,并没有很普遍地在全村得到推广实现,没有为更多的普通农户赢得利益。

其次,在去当地的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彭墩村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够高,知识水平有限,并且存在着固本思想,面对新兴事物还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在村政府积极引导全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这些因素阻碍了政府的指导思想在全村范围内的实现,也直接影着当地旅游业及其辐射的相关产业

在全村的发展,以及新兴种植业在全村的推广。当然,这些也与上级的宣传以及再教育工作的充分与否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并且,通过与当地居民的直接交流,我们了解到,虽然彭墩村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村内的年轻劳动力仍然出现大量向外地流出的现象。据知,当地各家庭中的青壮年成员大都随大流涌向一些中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大多数家庭中仅仅是留有未成年的孩童,和劳动能力较弱的老年人。这也直接导致了彭墩村内部的人群空洞化,导致了明显的劳动力缺失,也为全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从以上三个方面大致分析,我们认为彭墩村现阶段的经济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发展模式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未来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客观上的不足有待解决。并且从大的全局上看,我国也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处于初步阶段,我们有更多的路要走。所以,我们讨论认为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但是值得一直为之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未来实现。

附:本次调研报告照片:

第三篇:三坊七巷调研报告

福州三坊七巷调研报告

在海峡西岸有座古老而美丽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福州别称榕城,它位于福建省的东部,闽江下游,这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现为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有500多万。

在榕城福州鼓楼区的繁华闹市里有一片白青玉砌,木屋阁楼的古老街区,其部局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它就是被建筑界誉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三坊七巷。

一、昨天

(一)、三坊七巷街名的由来

“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三坊七巷全貌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内一般是以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国内建筑界把三坊七巷古民居称作“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是当之无愧的。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福州从壳丘头、昙石山文化、中原文化,再到冶城以至外城、府城文化,几经奔腾回旋,汇合至三坊七巷,终至凝固,形成古建筑、古文化的精华。三坊七巷高大粉墙,石板小路,坊巷纵横;深院大宅,层楼叠院。每座高墙大院内又有三或四进的大庭院。

回眸三坊七巷,在深深的庭院里,我们仿佛闻到古代书香门第,飘溢出的书香墨味;我们似乎听到“六子科甲”,“五子登科”门前的金鼓齐鸣。我们犹似看到林则徐,郁达夫,郑振铎,胡也频,邓拓等驻足书店,搜宝寻玉;我们如同看到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严复的《天演论》,林觉民的《与妻书》……许多名师来自三坊七巷,许多生长在三坊七巷的人,博古通今,才略惊天动地。三坊七巷人才辈出,它炯异于神州千万个坊巷,不少坊巷星星点点,而三坊七巷则是星汉灿烂。自古以来,蕴蓄其中的秉性,百代延续,渗透了子子孙孙的心田。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文化底蕴可谓深厚,三坊七巷历代累计出过举人300多名、进士150多名,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

(三)、三坊七巷的闽台人文情

三坊七巷是两岸亲缘和宗族世家文化的重要展示场所,其修复工作从动建之初就备受海内外人士的关注。这个沉淀着福州千百年人文精神的城市符号,其未来走向将成为福州区别于厦门等其他城市的一个重要筹码。闽台两地自古以来就有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亲密关系,两地的居民均以中原南徙的移民为主体,由于种族血缘上的关系和密切的人流往来、文化交流,维系着两岸的民族亲情,而三坊七巷便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要见证。福建省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着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的“三坊七巷”,这条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三坊七巷是福州这座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这个从唐末五代便开始形成的古老街区,曾经是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从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它是记载了无数壮怀激烈,缠绵悱恻故事的坊巷,伴随着世事沧桑走过了一程又一程……

二、今天

(一)、福州城区的改造

随着海西省会中心城市旧城改造力度的加大,近年来福州城区对一大批危旧房进行了拆迁改造,福州实施的“城市更新”,使海西大发展之下的省会中心城市面貌不断更新,更加快推进了区划调整和开发区扩区的升级,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商贸业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福州市坚持新区建设与老城提升并举,推进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和八一七路历史文化中轴线的改造,坚持推进中心城区的旧屋区改造,推动城市空间布局更为舒展,更加科学,推进海峡金融商务区、火车南北站周边片区和晋安新城鹤林片区等重点区域成片开发,改造提升五四北新店片区,完善金山新区配套服务设施。其中,着重强调要求全面加快福州旧城区及危旧房(棚屋区)的成片改造,福州城区实施的第一批500万平方米危旧房拆迁改造工程包括鼓楼区乌山西路福州大学片地块、灰炉村地块、台江区上海新村街地块以及太平汀洲地块等。此外,还包括改造北江滨沿线景观,加快推进三环路二期、南江滨东段和林浦大桥、螺洲大桥、淮安大桥等路桥项目建设。其中福建省、福州市政府对“三坊七巷”街区的改造尤其重视。

(二)、三坊七巷的修复

2006年开始,福建省、福州市政府对“三坊七巷”街区改造的计划总投资,从最初的30亿元,递增到40亿元、45亿元。由开发、改造转为整体保护、修复,政府投入逐步加大。

同年,福州市专门成立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管委会,全面统筹开展工作。保护修复工作转入全面修缮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福建省政府“三年基本建成、五年全面完成”的目标,三坊七巷工程正式动工。近几年来经过多方专家的努力和精心的规划设计,在重修过程中许多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三坊七

巷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68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其中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水榭戏台,欧阳氏民居,二梅书屋,小黄楼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福州,从维持三坊七巷的原有面貌,到高起点修复、恢复它美好的历史风貌,经历了近十年的过程。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发展之源、文脉之根。我们始终倍加珍惜、倍加爱护。2009年7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的南后街正式竣工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三、明天

(一)、三坊七巷的新貌

改建后的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经过历时近3年的重修和改建,如今福州三坊七巷中的杨桥巷拓宽改造成了杨桥路,吉庇巷拓宽改造成了吉庇路,现保留有三坊五巷。三坊七巷这个城市新景观,对塑造福州城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提升城市形象,开发以观光,访古,休闲,考察,文化,购物为主的三坊七巷精华游,把建筑,园林,名贤,商贸等融为一体,三坊七巷将申报世界遗产。

(二)、三坊七巷的商铺

如今三坊七巷吸引着海内外嘉宾的目光。当漫步南后街,脚踏青条石,米家船裱褙店、永和鱼丸店等福州老字号将首先进入眼帘。“裱褙是传统生意,利润不高。”米家船裱褙店传 承人、年逾古稀的林文光说,幸好市政府在店面租金上给予了很大优惠,裱褙店已经签了5年入驻合同。“让有代表性的民间老字号、手工艺作坊留下来”,福州漆箸、同利肉燕、南后街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在南后街占据一席之地。贯穿三坊七巷南北的南后街,南区是古玩、寿山石等传统商业小店,中区部分恢复前店后宅传统格局,北区为花灯、书画、文房四宝等南后街原有商业聚集地。客来客往,老街区又见繁荣景象!

(三)、三坊七巷的文化

“三坊七巷要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其中,尤其突出福州地方特色戏剧、曲艺、传统工艺。这在全国各历史文化街区中是第一例。三坊七巷内的一般建筑,外立面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力求保留原风貌,内部空间则立足满足当代生活需求。暂时迁离的居民们回迁后,将有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根据国家文物局指导意见,修复后,回迁的人口密度控制在每人使用

面积20平方米以内。三坊七巷也将卸下曾经的负重累累,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福州繁华闹市中的三坊七巷。159处古迹修旧如旧, 传统材料工艺复活历史风韵, 走进修复一新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古街区,只觉古风扑面。已修缮完毕的南后街青条石路面一派古风,水榭戏台凌空欲飞,二梅书屋精巧雅致……

三坊七巷的意义,不仅在于古建筑本身,更在于曾出入于此方水土的先贤,其间蓄含的厚重历史与人文气息,已成为福州闽都文化的象征符号。礼仪之邦,人心向善。三坊七巷文化展示了福州城市文化沉潜、冲和的底蕴,并让来者睹物思人、心追范式。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经过近十年的修复改造三坊七巷正式落成于福州的南后街。三坊七巷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68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千年的风云变幻,升沉兴衰,昔日的建筑物已斑驳暗淡,古代赫赫威名似水流逝,当年的书香已飘散开去,可是躺在那里的明清古建筑,威震近代的遗世美名,沁人肺腑的人文景观依旧存在,是当代人读不完的书,解不完的谜。。。

第四篇:三坊七巷调研报告

文化·商业

——三坊七巷历史商业文化街区研究

研究报告

【摘要】

历史街区是反映城市历史发展脉络、展示城市文化、促进城市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就是福州典型的历史街区之一。其中大量富有历史氛围与传统气息,尤其在文化方面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现状的实地调研,揭示该区商业、文化功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关键词】

三坊七巷 历史文化 商业街区 【正文】

1.调查研究背景

1.1历史背景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 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1.2基本现状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最中心的商业区,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西至通湖路东侧及仓前后巷,南至吉庇路北侧,东至南街沿街商业建筑西侧的历史建筑,北至通湖路口和南后街北口。三坊七巷的街巷格局和空间形态特征如“鱼骨状”,其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延续明清时期特点。2.研究分析 2.1修缮前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一幅破败萧条的景象。残留下的古街坊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梁架倾斜、墙壁剥落,屋面破漏、濒临倒塌;人口密度大,居住拥挤不堪;到处是杂乱的电线,火患严重。现代砖混楼房穿插其间,严重破坏了街区整体风貌。破败脏乱狭小给人带来的局促感,名人故居内涵的空泛无物。

研究报告

2.2修缮后

政府部门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如今三坊七巷已经逐步成为福州文化的名片,以南后街为传统文化商业轴,立面的整治在充分保留现有留存的明、清、民国历史建筑和山墙基础上,保持目前街道尺度。建成一条集福州“老字号”店铺的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步行古街。3.文化传承 3.1建筑与外环境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分为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每个区各有具体分工。

主轴上主要分布的是传统的商业店铺,沿街可见一些铜塑雕像,再现了南后街当年繁华的景象。政府对沿街商铺的立面进行保护整治,更换地面铺装材料,采用平整的石板路面使与传统街道环境相协调。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南后街传统商业店面原有形体轮廓、比例尺度、材料色彩、构图划分。南后街现存的简易木屋在延续传统商业风貌特色。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例如严复故居,保留了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上都很有特色。3.2人文价值

三坊七巷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具有较高的古建筑研究价值,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建筑,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民风民俗。保护和传承脱胎漆器、纸伞、裱褙、纸花、玻璃等“三坊七巷”极具代表意义的民间艺术,使民间手工艺人文历史文化得以保留。在塔巷与黄巷之间临南街处设传统美食街,有肉燕、老卤酱鸭、木金肉丸等地方名吃名产。

研究报告

——————————————————————————————————

3.3功能结构

原三坊七巷以居住为主要功能,如今已形成了一条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包括名人故居展示、历史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旅游展示的综合功能片区。规划按照“一带、两街、三坊七巷”的结构框架体系,打造成具有保护居住功能、文化与教育功能、休闲功能、商业功能、展示与旅游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3.4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因予以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马丘比丘宪章》中提到的:“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产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护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这在三坊七巷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4.提出问题

根据这次实地调研研究,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 既然三坊七巷已经被定为为传统的商业文化街,但是缺少了一套完整的商业运作体系。同杭州西湖、安徽宏村存在一定的差距,还不足成为福建省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保护区。2. 由于早期规划不科学,与周边新建建筑不和谐,公共基础设施无法跟上城市发展速度,周边道路安排不合理,缺少停车位,这无疑限制其商业发展。

3. 三坊七巷现在的发展已经偏离当初的定位——商业气息过于浓厚,与原先的居住功能相违背。5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改建成影视拍摄基地 可参照北京四合院的做法,开发三坊七巷居住院落;三坊七巷的旅游开发,包括线路开发、创立名牌旅游纪念品、门票、演出、餐饮住宿、互动体验、区内人力车等,将富有闽都文化特色的三坊七巷传统风情场景,改建成东南沿海影视拍摄基地。在三坊七巷品牌体系塑造与推广上,建议打造名人、闽都民俗、宗族世家民俗、闽台文化交流等文化品牌,还有建筑景观品牌、旅游品牌、商业品牌、诗意生活品牌。

2.开辟大型博物馆 可以通过开展博物馆、民俗文化节等常规活动,策划福州国际工艺美术节,来打响三坊七巷品牌。同时也可以利用三通政策,让台湾同胞更深刻的了解大陆文化。加快海西建设,促进两岸文化融合。

第五篇:村调研报告

xx乡xx村调研报告

我村位于xx乡东大门,周边与xx乡、xx乡、xx镇等乡镇及本乡xx村接壤,本人自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以来,切实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了我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现向县委组织部报告如下:

一、本村现状

(一)社会经济情况。本村有8个自然村和6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2030人,人口数居全乡第一。其中常住人口1117人,占总人口的55%,外出务工人口913人,占总人口的45%。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75元,集体经济薄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

(二)组织建设情况。我村现有党支部一个,党员34人,其中男党员26人,女党员8人。年龄在30—40周岁之间的有2人,40—50周岁之间的有4人,50周岁以上的有28人,支部委员5人。各类规章制度完善,制订了《村民自治章程》、《村民公约》、《村民大会议事制度》、《计划生育协会章程》等规章制度;实行党务、村务公开,村支两委班子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能做到任期有目标、工作有计划、党支部生活有安排,使村级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三)产业发展情况。全村有稻田1364亩,山林17653亩。群众以种植水稻为主,2011年全村粮食产量650吨,村民粮食 1

需求能得到满足。全村有退耕还林面积8000余亩,林地流转面积7300余亩,油茶种植面积220余亩,有喂养土鸡、豪猪近1500余只的特色养殖场2个和喂养山羊、竹鼠及白玉蜗牛等一批特色养殖户。

(四)各类设施情况。我村所有村民小组均已通路,其中村主干道已硬化,全村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的拥有率已达90%,卫星电视普及率100%,家家户户都能看到信号清晰的电视节目,互联网尚未开通。村组织活动中心今年将开工建设,农家书屋书籍及设备已配臵到位。村小学因无生源现已停办,现暂作村部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仅有部分公山和学校等为数不多的公用地,无经济收入,每年仅靠财政拨付的1万元工作经费勉强维持村支两委办公支出,村集体无力实施项目建设。二是村民综合素质较低。村民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保守落后,传统农民意识厚重,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只满足于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不善于寻求更宽裕、更高质量的生活。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和奋斗共进精神,不愿意大胆创新。

三是基层组织较软弱。多数党员年龄偏大、思想僵化、村支两委工作被动、疲于应付。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不能起到致

富带头人作用。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党员干部工资待遇较低,导致村级党员干部干事激情不高。具有致富技能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不愿回村服务,政治意识模糊,村中仅剩老人、妇女和儿童,共青团工作名存实亡,党组织得不到新鲜血液补充,战斗力量相对薄弱。

三、几点建议

一是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要通过召开党支部成员会、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的方式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为促进全村社会经济发展而共同艰苦奋斗。争取村组织活动中心建设尽早开工,使村支两委有一个固定组织阵地。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村支两委各项工作制度、设立“三制一卡”党员承诺公示栏、“创先争优”活动专栏和组织党员参加党建活动等多种方式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在我村党支部和全村党员中的深入开展,从而提高村支两委、全村党员乃至普通群众的信心和战斗力。

二是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城乡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采取多种形式破解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问题。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对某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谁建设、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将经营管理权甚至产权明晰、量化到人,有偿使用,实现其经济价

值、发挥最大效益,调动农民和各种社会资源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开展多种技能培训。多开展一些“三下乡”活动,并且针对农民需求,丰富下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观念意识。特别要提高农民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合作意识,把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本。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和引导,积极培育新型农民。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是积极发展产业经济。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因地制宜,放开搞活,各具特色”的原则,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在我村大力发展油茶种植和特色养殖。

下载彭坊村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彭坊村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村情况调研报告

    村情况调研报告为了贯彻落实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在现场实地调研并广泛征求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报告。一、现状与发展需求(一)基本现状1.自......

    村调研报告

    XX村基层建设年动调研报告为全面贯彻落实区、地及县委关于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各项决策部署的统一安排,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

    官坊村党组织书记培训调研总结

    官坊村党支部书记培训调研 一、我村惠农政策宣传落实方式 我村始终高度重视中央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坚持把落实惠农政策纳入农民负担监管的重要内容,摆上突出位置,严格程序......

    大马坊村工作汇报

    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述职报告我村党支部、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我村工作的实际,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

    彭墩村简介

    彭 墩 村 简 介彭墩村位于湖北省钟祥市西端与荆门市中心城区东郊接壤的一个偏远丘陵地区,全村9个村民小组,317户1159人,版图面积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11亩(其中水田7482亩,旱田......

    村群众路线调研报告(范文)

    国家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得解决农村的问题,使农民走上小康,过上好的生活,下面是由资料站为您提供的村群众路线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对您有所帮助! 村群众路线调研报告一:......

    2014驻村调研报告

    驻村调研报告 我于 3月17日—3月23日进驻西定乡暖和村委会东暖新寨小组,驻村后,按照县委要求,认真对村情概况、组织建设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事业情况等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

    xx村调研报告

    xxxx村调研情况一、 xx村的基本村情 xx村位于xx镇,全村6120人,总面积12000余亩,由原来路口、集东、集西3个村合并而成。一个党总支,六个党支部,分别是矿东、胜利、高沈、赵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