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五:破除“条件不成熟”论 大力发展服务业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五:破除“条件不成熟”论 大力发展服务业
我国长期受所谓“产业演进”(即产业结构由“一二三”经“二一三”、“二三一”向“三二一”演进)理论影响,认为服务业是工业的附属物,只有工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发展服务业。我省除武汉市的中心城区外,绝大多数县市区对服务业的认识还很不够,总认为我省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条件还不成熟。由于认识不足、决心不大,一些地方抓农业驾轻就熟,抓工业也有一套,而对服务业抓得不力、抓得不对,甚至基本不抓。必须纠正这种错误观念,摆正服务业的位置,充分发挥服务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把服务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只有工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发展服务业”的观点并不正确,这可以用国内国外很多事实来说明。比如,美国几百年来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从来没有超过第三产业,国内也有一些地方靠发展服务业起家的例子。国发〔2007〕7号文件就明确指出“中西部地区要改变只有工业发展后才能发展服务业的观念,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李克强副总理在2010年8月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从我省发展实际看,大力发展服务业,不仅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也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需要。在我省占重要位置的一些工业虽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国家拿走大部分;服务业发展不够,地方税收基础就不够牢。山东省2009年通过业务分离和资源重组,新成立了1664家服务业企业,新增营业收入244.13亿元,增加地方财政收入12.09亿元。我省应清醒看到国内外竞争新态势以及服务业加速转移的契机,以先进地区为标杆,实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战略。
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从全国对比来看,湖北服务经济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湖北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应该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不是仅仅为单纯地提高服务业所占GDp比重,而是把着力点放在服务业高端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上。从服务于湖北“两圈一带”发展的战略视角,突出发展武汉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和宜昌、襄樊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将武汉建设中部地区高端服务中心,围绕“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着力打造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外包服务中心、中部地区总部经济中心、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中心和中部地区会展中心。宜昌、襄樊省域副中心城市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以先进制造业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壮大,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不断探索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切入点。一是大力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试点,引导一部分龙头企业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二是促进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依托湖北科教资源优势、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研发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三是促进服务业与扩大消费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娱乐服务、信息服务、金融理财服务、租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个人医疗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四是促进服务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帮助农民工实现“城市梦”,释放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潜力。五是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十七大报告讲的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十七届五中全会提的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我们要在大力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的同时,继续推进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包括农村服务业、社区服务业。
文章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第二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他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阶段的时候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总书记作了工作报告,并就全面推进“十二五”时期的科学发展,解决好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等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刻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科学准确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建议》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反映了全党的意志和全国人民的心愿,是指导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改革与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传达好、学习好、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重点是要认识和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牢牢把握关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深刻理解当前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风险挑战,机遇大于挑战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下大力气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充分认识和运用我们过去五年来之不易的成绩、弥足珍贵的经验、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教育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进一步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使首都的发展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主要内容,牢牢把握“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重点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认真贯彻“五个坚持”,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三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任务,联系北京作为一个首都和特大城市的实际,发展现代(本文来自论文网在线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和改进人口管 理,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解决大城市中心功能过于集中、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占用过多、交通拥堵的问题,把“十二五”规划任务与首都实际相结合,深刻把握,不断提高首都科学发展的水平。四是要深刻认识加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五中全会向全党发出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号召,要求不断地增强群众工作的本领,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树立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党的优良作风、群众工作水平的提高来保障我们事业的发展。
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全面部署、精心组织、认真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宣传部门要运用各种媒体做好全会精神的宣传工作,深入宣传“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入宣传五年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宝贵经验,深入宣传“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使五中全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深入抓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的工作。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都要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安排好五中全会精神的专题学习活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五中全会 精神作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深入系统地学好五中全会精神。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结合总结首都“十一五”发展的经验、结合研究“十二五”发展的思路,结合解决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真学好五中全会精神,把学习全会精神的过程转化为系统谋划科学发展、破解科学发展难题、提升工作水平的过程。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发挥模范作用。要从市委常委做起,带头学好五中全会文件精神。要通读、精读、逐段逐句推敲研究,吃透文件精神,把文件精神体现在本市“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之中。中央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对此,全市党员干部要统一思想认识。要通过深入学习,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五中全会的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统一到五中全会《建议》所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各区县、各部门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全市掀起一个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高潮。
第三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阶段的时候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胡锦涛总书记作了工作报告,并就全面推进“十二五”时期的科学发展,解决好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等工作作了重要讲话。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重点是要认识和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牢牢把握关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深刻理解当前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风险挑战,机遇大于挑战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下大力气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充分认识和运用我们过去五年来之不易的成绩、弥足珍贵的经验、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教育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进一步推动大理科学发展,使大理的发展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 求。
二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主要内容。牢牢把握“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重点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认真贯彻“五个坚持”,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三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任务。联系大理作为一个中小城市的实际,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快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把“十二五”规划任务与大理实际相结合,深刻把握,不断提高大理科学发展的水平。
四是要深刻认识加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五中全会向全党发出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号召,要求不断地增强群众工作的本领,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树立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党的优良作风、群众工作水平的提高来保障我们事业的发展。
五是要深刻认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的紧迫性。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对中央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行为,保证政令畅通。要切实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切实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 架。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观,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业绩。
第四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一:新变化 新亮点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一:新变化 新亮点
10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今后五年的发展作了战略部署。
一、《“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新变化
《“十二五”规划建议》文本与《“十一五”规划建议》相比,有一些新的变化。
《“十二五”规划建议》分为12个部分: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除去第一部分是管总的、第十二部分是“号召”外,中间10个部分可以说都“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
而《“十一五”规划建议》分为10个部分: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七、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八、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九、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除去第一、二部分是管总的、第十部分是“号召”外,布置重大任务的是中间7个部分。其中第三至六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第八部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分别在《“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第三至七部分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第七部分“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则在《“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第十、十一部分“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第九部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十二五”规划建议》第八部分“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是两个《建议》的相似之处。
重大任务方面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增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第二部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第九部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是《“十一五”规划建议》基本没有或者完全没有的。
二、《“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新亮点
(一)主题和主线非常清晰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根主线贯穿了《“十二五”规划建议》全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原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逐步演变而来的。1995年9月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涵义与所区别。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的增加和质量的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模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而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也包括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还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以及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等。
五中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了“五个坚持”明确部署: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对“十二五”所处的“时期”有非常明确的判断
《“十二五”规划建议》关于“两期”的判断:即“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第一部分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建议》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十分注重扩大内需
《“十一五”规划建议》对内需的表述只有一句话:“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十二五”规划建议》则将“扩大内需”作为十大重大任务之首,用了大段篇幅进行了表述,字数由37字增加到780字。这是对我国过度依赖外需所作出的反思。中央十分强调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转变。
(四)强调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十一五”规划建议》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只讲了“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4条,而《“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讲了“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等7条,内容全面和广泛得多,而且强调“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现代产业体系”首次出现在五年规划(包括以前的五年计划)建议中。
现代产业体系,就是结构高度化、融合性好、创新性强、开放度高、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高度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即: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次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即产业重点依次转移;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占优势比重演进,即向各种要素密集度依次转移;产业结构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即向产品形态依次转移。
融合性好,首先是信息技术对包括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在内的几乎所有产业的嵌入和渗透,甚至是对我们的全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嵌入和渗透;其次是服务业对工业、农业的融合和渗透,在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服务业的价值链越来越长,现代制造业所考虑的绝不只是产品设计和制造,而应包括从市场调研开始到售后服务直到产品报废回收的全过程;第三是各产业内部行业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得行业的界线趋于模糊,如汽车产业就涉及到几乎所有的工业行业;第四是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由硬要素投入形成的价值链长度会达到某种极限,而突破这一极限的关键是软要素即文化要素的投入和渗透,具体主要表现为品牌价值提升。
创新性强。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融合,没有创新是不可能的。创新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第一推动力,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日趋严峻的资源约束,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新知识向产业渗透的进程将日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把创新摆在第一位,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维度的创新来化解产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摆脱我国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困境。
开放度高。只有开放才能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只有开放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下促进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求更深、更广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作用,逐步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平衡发展局面,充分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进一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的同时,不断增强我国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实现由比较优势向核心竞争优势转变。
可持续性发展。高质量、高效益和低消耗、低污染是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央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针对的是我国的国情,要解决的是我国目前产业发展中技术水平低、对资源过度依赖、高投入低产出、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以发达国家竞争力强、投入产出效率高、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为标杆的。分析比较发达国家的产业体系,尽管表现出多个方面的特征,但其本质是具有核心竞争力,支撑的是由技术、管理、质量、人才等因素形成的持续竞争优势。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五)在城镇化方面提出了新思路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过去的提法是:“重点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在“十五”计划中专门有一节讲发展小城镇,“十一五”规划主要是说发展重点小城镇。这次首次不提“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只讲了“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要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没有强调小城镇的其他功能。
这次还用了“城市化”的概念,提出“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这是继今年6月12日原则通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之后第二次在中央文献中使用。使用“城市化”的概念,表明国家将更加注重发挥城市和城市群的主导作用,而过去提“城镇化”往往是与农村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如十六大报告提城镇化是放在“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这个小标题下的。实际上,“城镇化”是“城市化”的初级形态,其在我国的实际中往往将重点指向了“镇”,这导致了小城镇一度“撒胡椒面”式的发展。
(六)十分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
相比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民生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表述。强调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具体途径细化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并明确提出了两个“提高”: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求“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并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也是此前所没有的。
(七)十分注重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并指出:“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将文化产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一个全新说法,必将极大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
第五篇: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闫海峰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是党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点。十七届五中全会承载着总结“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神圣使命,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十二五”规划等,一时间备受瞩目。
这五年,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济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十一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长达11.4%,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能够胜利完成的。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实践证明,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国家面貌,还将赢得更长时间和更高水平的发展。
首先,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我们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任务。明确了制定“十二五”计划即未来五年发展计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为我们一往无前指明了方向。通过学习报告全文,我们看到党工作目标的明确性坚定性科学性。概括的说就是:1关键时期: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2、攻坚时期: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3、战略机遇期:会议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4、高举旗帜: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5、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6、一个“坚持”:坚持科学发展。
7、四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8、一个“促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9、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方法、路径: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1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1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1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再次,我觉得这是一次对于中国发展对于每一个国人对于我们党非常重要的且意义重大的一次会议。它制定了 “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有利于我们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都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通过学习我们也不难发现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济发展更加贴近老百姓了,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我们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