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未成年人立体保护网络
文章标题:构建未成年人立体保护网络
构建未成年人立体保护网络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只有保证他们的健康安全成长,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我们能做些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努力呢?这需要我们以社区为基础,学校和家庭
两个方面共同努力,构建保护未成年人的立体网络。
一、发挥社区各项功能、强化社会保护
1、社区要加强检查监督网吧、书摊、游戏机房、录像厅、洗头房、出租房等可能对未成年人成长有不良影响的地点、场所、对违反有关未成年人保护规定的行为要坚决打击。严格落实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凡是非法经营的,坚决取缔;加强对网吧的日常监管,严格落实不准在学校200米内设网吧、不准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等措施;加强对网络文明建设的引导,以网吧自律为重点,推进整个互联网站的自律建设。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2、强化青少年维权岗、维权队伍、咨询热线、援助中心、家长学校的建设,这些活动有利于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和参与青少年维权工作;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树立教师队伍良好的社会形象,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有利于调动广大青少年投身两个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3、增加社区内的文体设施,重视文体活动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所起的积极作用。要认真做好对已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整顿,做好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规划,新建工作,要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重要时机,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要精心组织设计面向未成年人的旅游、参观、考察等活动,丰富未成年人节假日参观、旅游活动的思想道德内涵。
4、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推动政府关于青少年事务的立法和政策的制定。
二、做好与学校共建工作,加强学校保护
利用学校的资源,共同建设社区与学校的未成年人良好成长环境:
1、加强社区与校园文化的共同建设,坚持普法宣传,由学校老师和社区干部共同上好小型法制课、强化自护意识、自救能力。
2、由学校和社区共同提供法律服务,包括咨询、解疑、法律援助等。
3、共同解决未成年罪犯解除劳教、刑满释放后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复读和继续教育,把矫治工作落在实处。
4、全面开放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使得本校学生和社区内未成年人有健康的闲暇活动场所,开展体育活动是减少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
5、在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方面,要发挥学校和街道之间的双向服务,互动发展,努力使各类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教育机构向社区未成年人开放;学校的各类教育资源除了体育场所,也要逐步向社区未成年人和其他人开放,包括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房等。
三、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落实家庭保护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有着特殊的职责。未成年阶段是最有好奇心的,家庭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对他们的教育。尤其是社会和家庭的负面教育,可能抵消未成年人在学校受到的正面教育。所以,社区要针对家庭教育的需要,扫除家长的法律盲点;要求某些家长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不文明行为;还要指导家长学习掌握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培养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自护,自救意识,训练自护自救能力,指导监护人怎样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前兆,让孩子在家庭这所学校里健康茁壮地成长。(《构建未成年人立体保护网络》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未成年人立体保护网络。
第二篇:保护未成年人专题
保护未成年人,关注其健康成长
赵杨
一、时政背景:
1、义务教育法的修订
2、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
3、国务院召开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以学校安全工作安全为重点,2007、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和谐校园。
二、知识链接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原因:①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②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③社会生活中来自方方面面的不良诱惑和伤害,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2、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保障校园安全(见专题二安全专题)建设和谐平安校园(一本通专题一或见复印资料P)不和谐表现、解决办法、意义(见专题二安全专题)
3、义务教育法的修订,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见专题二教育专题)
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1)原因: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网络游戏的诱惑,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2国家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
(3)为了使自己健康成长,我们未成年人应如何做?①在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②珍惜受教育权,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③要提高自身修养,用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方法,摆脱不良诱惑的干扰,避免其对自己的危害
▲(4)网络问题
①文明上网(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一本通P20第2题、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一本通P163第23题)②网瘾
A、你觉得哪些人易产生网瘾?(教材八上P71)请你分别为这些人开出戒除网瘾的处方!
B、危害:(一本通P163 第23题(1)
C、在预防和戒除未成年人网瘾方面,你觉得国家和社会有什么样的责任? 解决办法:国家和社会、学校(有关部门)、家长(见一本通P20 第2题、P161第14、16题)、自己(见上面划点处)
D、请你写两条劝说词送给有网隐的未成年人,希望他们能够戒除网瘾,回到课堂:①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你会发现网络外面的世界很精彩!②
E、宣传标语:
三、典型题目:
1、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试题]
1、“网上风光无限好,运用不良添烦恼,合理利用是关键,身心健康最重要。”请你结合实际,谈谈网络文化会对青少年产生怎样的消极影响。
2、你认为中学生应怎样合理利用网络?
3、王涛是某校电视台的小记者,他抓拍了几个“社会镜头”,想以此为素材编制一个专题短片,以此引起大家对网络文化的关注。镜头一:下午放学后,几家营业性网吧里挤满了背着书包的中小学生,有的在玩凶杀暴力游戏,有的在访问色情网点。镜头二:网吧成了中学生、未成年人假期的主要去处和消磨时光的地方。(1)请你帮助小强给这个专题片确定一个主题。(2)请你以编写“社会镜头”画外音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答案]
1、①网上黄色流毒、暴力文化,严重摧残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他们引入歧途。②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诈骗活动,使青少年上当受骗。③有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不能自拨,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等。
2、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正确选择网上信息,不浏览不健康信息,做到文明上网等。
3、(1)拒绝网络垃圾,提倡健康上网。(2)网络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它会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用不好,则会把青少年引向歧途。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文明上网,不受网络不健康东西影响;不能迷恋网络而不能自拨,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更不能荒废了学业
2、材料一:王淘、李智是某中学八年级学生,王淘在普通班,自觉升学无望,入学后经常顶撞老师、旷课、背着老师父母泡网吧,结交了一些“哥们”,并染上了吸烟、喝酒、赌博的坏习惯。李智是本年级重点班的同学,自持学习好,很看不起王淘,还经常讽刺、挖苦王淘是“废物”。某天,王淘纠集社会上的“哥
们”带着匕首到学校去教训李智,发生了李智被刺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惨剧。材料二: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不得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不得以任何名义编排设置重点班。2006年12月30日,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进一步强化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保护责任。它的颁布实施,对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1)请对材料一中的人物进行简要评价。(2)结合材料二谈一谈如何减少、杜绝这类惨剧的发生①王淘缺乏理想信念,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能拒绝不良诱惑;纪律、法律意识淡薄;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是犯罪行为。②李智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2)①健全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保护,为其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②维护教育的公平,使未成年人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③学校应杜绝安全隐患,保护学生生命健康权利;④未成年人要增强法律意识,遵法、守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⑤加强综合治理,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形成平等、尊重的品格。(答出四点即可)
3、材料一: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约1.5亿,18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有2000万,留守在农村的也有2000万。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问题一直是党中央极为关注并下大力气要解决的问题。材料二:今年春节晚会的最佳节目是北京海淀区行知实验学校农民工子女的诗歌朗诵《心里话》:“„„作文课上,我们写下了这样的话--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三十个打工子弟用天真无邪的童声通过诗歌朗诵的方式向全国的观众说出了心里话,也让许多观众脸上挂满了泪花。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⑴为获得材料一中的数据,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哪些?从这组数据看,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哪些?⑵党和国家极为关注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应实施什么战略?为什么?(3)请你提出若干合理化建议,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4)结合材料二农民工子女《心里话》,请你为他们能“和别人比明天”提两点建议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性格孤僻、容易受不良诱惑、缺少监护、学习成绩下降等。⑵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因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③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3)父母:应以电话、书信、探望等方式给孩子
们以亲情和温暖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结对子”活动,建立学校联系制度有关部门:应坚决取缔违规经营或违规收留未成年学生上网、游戏的“黑网吧”,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4)本题不设答案。说明:可以从重知识、重人才、重劳动、重技术的角度建议综合提高自身素质做“四有”新人迎接社会新挑战。学生只要从两个不同的方面作答即可。
4、请完成下表。
(2)、国家对《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修订说明了什么?答案:(1)A 司法保护B 学校保护C 家庭保护D 社会保护(2)①国家十分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②说明了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完善;③我国公民的权利有法律保障;④我国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第三篇:构建全面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框架
构建全面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框架
摘 要:笔者作为浙江省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在触及大量未成年人案件的同时,深感当前法律框架下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疏散和滞后,在此立论探讨如何构建全面、系统的保护机制。
关键词:未成年人、民事法律、刑事法律、系统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他们是一个群体,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如何促进未成年人在品质、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保护其身体健康、保障合法权益,已是全社会的关心焦点,更是营造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节。目前现行的相关立法较松散,难成系统,有的甚至在规定上滞后,可操作难度大。为此,笔者拟就在民事法律、刑事法律等诸方面去阐述,以建立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法律保护框架。
一、未成人保护范围及主体
国家维护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身体、心理具有较强可塑性,尚处于生长阶段,其人格社会阅历尚不完全成熟,需要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配合和教育才能构成方向一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满活力的教育共同体,使未成年人一代健康成长。国家是保护的主力,同时,倡导全社会人民共同担当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二、民事立法方面的保护
我国《民法通则》作为根本法,分别在第12条、第16条及第104条有关未成年人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父母监护职责及人身权等方同作保护性规定,同时,又在《婚姻法》第15条规定“未成年的或不能 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第17条“父母有管好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赔偿经济损失的义务”,“离婚的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劳动法》第15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第58条:”国家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八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1999年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1995年《未成年特殊保护规定》;在文化教育方面,我国1986年公布的《义务教育法》第2条规定,国家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第4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10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1995年公布的《教育法》第49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为未成年人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同时,还在相关的生活保健、营业性娱乐场所、新闻媒体、民政求助管理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国家关心保护下一代的立法旨意,在一定意义上倡导了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群体的良好社会风气,使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法可依。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屡见于报端杂志,如有遭人贩子拐卖的,有辍学流浪结伙犯罪的,有侵犯受教育权的,有因离婚而遭遗弃、虐待的,有知法犯法、被非法关押的,还有健康权遭侵害而得不到保护和救助的等等这些,凸显了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保护的法律框架健全吗?其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首先,现有的相关法律尽管有所规定,但均较笼统,很难实际操作,例如,未成年人与学校相关的民事诉讼案件中,约有60%的判决将学校与在校未成年学生之间关系看作是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即学校是在校未成年人学生的监护人,未成年学生是学校的监护对象,表述为”学校对学生的监护责任是特定的,存在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之中,不一而足。而其实,综观法律及最高院解释从未将学校列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这样,未成年人的伤害案件权利保护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实际操作上的侵权与补偿责任相互含糊不清。在受教育权利保护上,尽管国家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基于目前我国实际实行的是收费教育,这就意味着父母或监护人必须出钱,而对大多数家庭而言,生存权与受教育权是相冲突的,因此,未成年人的“受义务教育权”保护成了一纸空文。
其次,现行法律规定散见于法律、法规及各部门规章之中,自成一体,缺少有效制约,更缺乏如何追究法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算是相对概括的法律,但在第三章学校保护第四章社会保护条款中,仅仅原则性规定了权利保护的诸多情形,但缺少违法追究的操作及相关的法律后果,在第5章司法保护的8条条款中规定也不尽详细。
三、刑事立法方面的保护
第十七届国际刑法大会于2004年9月12至19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的首要论题就是关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国际刑法学会在会前已委托奥地利分会根据25个国家报告,草拟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专题决议草案。大会经讨论,通过了《国内法和国际法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决议》。《决议》代表了当今世界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发展趋势,是我们以豁达的心胸对待青少年犯罪,以诚挚的情感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精神所在。因为,我国于1991年9月4日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明确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免救的方法,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我国是加入国际公约的国家,对于未成年人保护,国际公约的人权文件中均有规定,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有6条规定:对18岁以下的人犯的罪,不得处死刑。《儿童权利公约》第37条规定,对未满18岁的人所犯罪不得制以死刑或无释放可能的无期徒刑。《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也对此作了规定。
我国《刑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规定应从宽处罚,第17条3款规定:“已满十八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第29条“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宽处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最高司法机关颁布的系列司法解释,如《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规定》、《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建立相配套工作体系的通知》等等均作了特别保护规定。另外,在未成年人犯罪后的关押、减刑方面,也作了法律规定,《监狱法》第39条规定:“监狱对少年犯、女犯和未成年犯实行分开关押和管理,对未成年犯和女犯的改造应当照顾其生理、心理特点。……第六章第74条、第75条、第76条和第77条均规定未成年犯享有管理和教育改造的特殊保护权利。1991年10月8日最高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指出:为了贯彻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未成年犯的减刑、假释在掌握标准上可以比较成年犯适度放宽……1995年5月20日,最高院《关于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再次对”适度放宽“进一步具体。2002年3月23日,浙江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减刑、假释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中对未成年人减刑、假释的”放宽“幅度、间隔时间、确有悔改和立功表现等等又作了更具体的、更可操作性的规定。这些规定,符合我国一贯倡导的”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针,实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未成年人犯罪是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因素最终起决定作用。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化过程中,特别是在基本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人格缺陷所致,即未成年人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组织系统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缺乏充分而和谐的发育环境,而导致其个人生活的错误倾向和不良模式,但是,少年犯的人格可塑性特征,易于娇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因此,立法体系应该在犯罪要素的框架内单独考虑。
我国刑法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规定基本符合国际刑法的发展趋势。但是检视和反思这些规定仍有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简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应设定在18周岁。根据刑法第17条第六款规定,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是一个独立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量刑情节。但我国刑法将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设在16周岁,所以,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与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在从轻或减轻处罚上就会发生事实冲突。与其如此,不如顺理成章地将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提升到18周岁。
2、按刑法17条二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该规定的8种犯罪的应负刑事责任,但实际处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如已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绑架行为并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者故意杀害被绑架人的案件和该年龄阶段涉毒案件就是其中适例。因此,关于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所列举的罪名,就有进一步修正的必要。
3、未年人刑事责任的确定,需要专门的司法部门及其相关诉讼程序,而我国目前这方面还很不完善,完全有必要对之规定为独立的司法部门和程序体系,为此,建议制订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配套的程序法和责任法。
4、应明文禁止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无期徒刑,这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对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不得判以死期或无释放可能的无期徒刑的要求,也是我国刑法的立法旨意,因为,无期徒刑是最高刑的情况下,再适用刑法第17条3款予以减轻,就不应适用无期徒刑,否则,体现不出从轻、减轻之精神。
5、关于罚金刑的规定方面,目前在判处未成年犯罪的同时,判相对的罚金刑或独立判处,但未成年人本身个人无财产,大都由其法定监护人(父母)缴纳,此举并未达到惩治犯罪、产生特殊预防的效果,相反有违于无罪不罚、罪刑自负原则,故对未成年人罚金刑适用应予限制。
四、系统保护框架的构想
打开互联网,相关未成年人保护问题看法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致公党中央委员会针对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决定对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精华教育;上海在格致初级中学成立首家网络电视;商都新闻网针对未成年人的校园事件、乞讨、叫卖及成为黄网会员、烟民数量上升及女性受性侵害等问题,呼吁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等。在此,笔者认为,要想落实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必须构建系统化工程。
首先,整理现有法律、法规,修订不合时宜的规定并辅之以相关制裁措施及可操作性实施细则,尽快完善立法体系,必要时独立出专门的司法部门和程序体系,如海事法院、铁路法院之类的专门性机构。这样在财力、物力及体制上加以重视,那么,我国的司法保护方面不至于一纸空文。
其次,家庭和学校保护上,通过部门规章形式规定相关的专业管理人员,国家投入经费或倡导社会团体机构捐助经费,使日常保护提上日程;在学校设立相应的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加强培训,如心理学、行为学教师、医师,重视师资力量的感化作用;开展家庭与学校的互通联动、信息互递,形成一张监督保护网。
再者,构筑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已成为我国当前保护系统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政府为牵头,组织全社会人员参与此项保护工作,出台类似《未成年人社会救助法》法律,以法律高度予以保障;调动社会各方面资助力量,补充国家财力不足,设立”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希望工程助学基金"。以充实司法保障、政府民政保护体系,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工程的一支补充力量。
总之,全面、系统地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需要我们社会各届共同努力,共同构建完善的法律框架,促进该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人民司法(2002)第6期P69页。
②法律适用(2004)第8期P70页。
③中国律师(2005)第5期P17页。
④法律适用(2000)第7期P33页。
⑤法律适用(2000)第11期P26页。
⑥法律知用(2001)第11期P56页。
参考文献:
[1]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参见胡云腾著《死刑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于绍《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社会因素》,《犯罪问题研究》2001第5期。
[4]杨颖秀《教育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1。
作者简介:李钟年,1967.2生,浙江省台州市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在职法律硕士(J.M)浙江利群律师事务所一级合伙人,浙江省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首届委员。
第四篇:构建立体课堂教学框架
构建立体课堂教学框架 促进师生全面共同发展
——多寿路小学校本教研辅导讲稿
一、回顾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2000年龙山区成为全国38个课程改革整体实验区之一。组织开展课程改革宣传,要求教师开展走进新课程培训,大家在不同程度上对课程改革有了一些认识,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核心词语是更新理念。
2004年全国上下普遍研究的是转变教学方式,大家普遍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出现活动多样,实效极差的效果,使一些人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怀疑,甚至抵触。2007年全国上下一致倡导有效教学,一时间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研究的重点,追求高效,降低消耗,有限的40分钟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达成教学目标,是我们一直的追求。
2012年教育局行政工作计划,目标是提升内涵发展、培育幸福学生。在教学工作中,深化校本研究中,积极倡导根植于课堂、基于常规、贴近教学实际的有效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在反思、在交流中提升,不断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学中要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让孩子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以孩子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
二、我们校本教研的发展过程
2009年学校推出“每周一研”教学研究活动,大家都亲身参与,以年组学科为单位,经历备课、讲课、评课、反思等教学环节,教研活动已经开展多个轮回。
2010年学校在每周一研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大赛”,推出部分教师进行过展示观摩。2011年教师继续深入开展年组教研,曾经开展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主题教学模式尝试。几年期间多次省市区各级各学科教研活动相继开展各种竞赛、评优活动。
三、我们教学中的问题。
1、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缺少过程方法的指导。
基础知识方面、基本技能方面,前两者之间也称为双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从课程(教学目标)来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包含过程和方法),是学生发展的平台,是学生情感目标得到升华的必要条件。
2、重视教师主观讲授,忽视学生自主。
学习教师的讲授意在指点引导,指示和教导,由于学生阅历、经历、理解力、思维力价值观不够成熟,因此教师有义务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的点拨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方式,独立的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自我解读、自我理解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个性的、体验的、构建的、创造的;正是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教师的讲授体现了促进发展的价值性,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动性。
3、重视教师自身的表现,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
教师心中想只要教材中要求的知识点给你教会了,就是完成任务。教师累的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学生疲于目不暇接,手忙脚乱。语文课把课文读通了,字词会认了,简单说一说,了解一下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适当利用基础训练和优化练习一训练,结了。教学缺少阅读、缺少感悟,缺少品味、缺少积累。数学课,板书课题,出示例题,读后解题,总结规律,反复练习。教学缺少探究,缺少合作,缺少自主,缺少动手操作。遇到听课时,反正我没有错误,你挑不出大毛病。没有听课时,信手捏来,想到哪里,讲到哪里。
4、重视考试的分数,忽视学生的能力
课堂上只注重学生会不会做题,不注重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更谈不上会不会实际应用。课上不求学生思考,课下大量机械训练。
5、重视课堂组织纪律,忽视学生求知欲望
课堂上,表现规矩,气氛沉闷,不说话,听指挥,指向那,打向那,就像棋子一样,木头一样,少数学生参与,多数学生陪读,少数学生尽情表现,多数学生鸭子听雷。
四、我校校本教研课题的产生
• “教与学的问”、优化“教学方式”、“以学定教” • 校长(提出)• 教学校长(论证)• 教导主任(研讨)
• 年组长、学科组长(征求意见)• 骨干教师(联系实际)• 全体教师(传达贯彻)• 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经历,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庞大的体系,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研究,在实施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怎样切入“教与学的问”
(一)为什么要提问?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认知学习论认为:教材往往比学生认知水平难,教师要善于通过提问在教材与学生认知间架起桥梁。
提问它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为什么问”“问什么”和“怎样问”,即提问目的、提问内容和提问方法,把握好这三个方面内涵,对于提高我们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二)“教与学的问”的认识 教——教师
问的核心是媒介——教材与文本 学——学生
教与学的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教材文本互动的总和。教与学的问——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媒介与纽带。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
问可以把听、说、读、写、品、想、演、练、用等实践活动整合起来,问做为一种统领。
(三)教师提问不达目的原因在于: 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对教材研究不够。
实质性问题(有明显正确的答案,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如概念等)思维方式集中、记忆。——少问
思考性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主要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思维方式是发散、思考,学习方式是探究。——多问
(四)教师怎样提问?
1、从教材出发,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视角去看问题,设计问题的提出方式、思考或活动过程;
2、提问应考虑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的断层,提问应以引导为主,为学生搭建梯子,归纳、提炼方法,形成技能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要求:
1、研究教材,用目标导航。——问得准
2、面向全体,分层次教学。——问得广
3、巧设情境,营对话之场。——问得活
4、适时点拨,扬引领之帆。——问得巧
5、学会倾听,架成功之桥。——有成效
(五)教师提问应注意什么?
提出问题后,延长1—5秒时间的好处:
1、回答时间长
2、主动、正确率高。
3、思考之后,回答人数多。
4、学生提问增加。
5、推出的结论增加。
备课时要追问自己的提问是否引起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有激励、诊断、引导的作用。
(六)怎样开展教学追问: 追问要有知识铺垫,追问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追问要为学生深入学习打基础,问到学生有思考才能回答,或者打不上来,追问要有效,追问要尊重学生的体验,追问巧妙联系课外。
(七)目前问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乱。提问目的不明确,为提问而提问,随意发问。虚。提问的目的达不到,落不实,评价不到位。浅。问题过浅,没有启发性,引不起学生思考。
散。重要问题没有经过整体设计,没有主线,形不成系列。板。提问缺少技巧,方法不灵活。
(八)怎样培养学生敢问:
课堂提问中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
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教师教学语言的作用: •
1、激励思维和学习•
2、诊断问题所在 •
3、引导调控方向 • 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
1、评价语言单一 •
2、表扬泛滥 •
3、有温度没有深度 •
4、提问浅层化 • 教师课堂有意义的用语 • 你认为该怎样做? • 你有什么方法?
• 你认为最精彩的环节是什么?
• 你的猜想对吗?你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些结论是否正确? • 你可以用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谁的方法最有效、最合理。
• 你认为学习小组中谁的表现最精彩,为什么? • 谁能对他的发言提出质疑? • 愿意把你的想法讲给同学听吗? • 他的想法可以吗?你有什么意见? • 这节课谁的发言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 他通过思考已有了答案,你们是怎样想的?
• 你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点慌乱,在理一下思路。•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2.表扬次数和范围要恰当。3.对后进生要优先表扬。4.赞扬行动和品行而非个人。5.微笑、行动更是赞扬。
六、怎样转变教学方式
(一)评价一堂课的要素 1.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2.学习潜能的充分开发; 3.实践过程的充分展开; 4.有用信息的充分摄取; 5.发展需要的充分满足。
(二)探究学习的要求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每节课安排一次较大型的研究活动即可(一般10至15分钟,要围绕重点问题,突出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各种活动不要面面俱到,那样学生参与活动不及时、不彻底,不但没有教学实效,而且师生疲惫不堪。
(三)自主学习的要求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1、给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怎样检验?)•
2、给相对足够的时间
•(根据内容、形式、难易程度、知识新旧程度)
(三)合作学习的要求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注意事项:
1、分组明确;
2、组长负责; •
3、分工合作;
4、资源共享
(五)转变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做好教学反思: •
1、为什么反思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
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 •
2、何时反思
课前——课上——课后 •
3、反思什么
教学决策、目标制定、媒体使用 •
方法手段、组织教学、教学评价 •
4、反思的标志
分析问题、总结经验、•
七、我们的设想——构建立体教学框架 • 切实做好八个一,真正转化教学方式
1、关注一个点:教育学的问;以典型问题设计为统领,采用追问、反问、提问、答问、解问等方式,培养师生爱问、会问、敢问、问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2、贯穿一条线:转化教学方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变课堂的主宰为合作伙伴,变传授知识问引领、探索、发现,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塑造一个面:全体学生的学;让学生完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每一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紧张而又充实。•
4、搭建一个平台: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作用;
5、形成一种风气: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致力于课堂教学研究;
6、建立一种机制:年组研讨,集体观摩,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资源共享,总结提升,教学开放,现场汇报;
7、造就一个团队:每个学科组就是一个研究团队;转变教师个人的研究为集体研究; •
8、探索一种模式:每个学科都要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八、本学期校本教研活动总体安排: • 第一阶段2.17—3.12 • 调查、研究、宣传、培训、动员、计划等 • 第二阶段3.13—4.12 • 每周一研、活动研讨、精彩案例、精彩反思 • 第三阶段4.13—4.25 • 总结经验、形成特色、笔会专辑 • 第四阶段4.26—5.11 • 观摩研讨、筹备会议、分步落实计划 • 第五阶段 五月中旬
• 教学开放、经验介绍、现场展示、会议研讨 家长开放活动内容:
1、学校统一组织,说明情况。3分钟
2、班主任在本班讲课一节,语数不限。40分钟
3、班本特色:背诵、演讲、诵读、口语、书写、英语、歌曲等现场表演。15分钟
4、学生作品、作业、作文、学习资料等展览。15分钟 期待: 形成个人风格
打造学校特色
惠及千百学生!
第五篇: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特约撰稿人 南安市仑苍中学 梁耀胜
【热点聚焦】
材料一:2014年7月14日,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发布“第七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城市小学一年级至高中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92.9%,农村(乡镇)中小学生也有80.2%曾接触网络,远高于我国网民的总体触网率。我国未成年人触网年龄日趋降低,77.4%的家长对孩子的上网情况没有任何监控。
材料二:2014年12月2日《台海网》报道: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与思考。近日,集美大学心理健康协会对481名小学生和300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8.5%的小学生、35%的中学生遭遇过校园暴力,其中8%的小学生、6%的中学生回答“多次发生”;3%的小学生、4%的中学生回答“经常发生”。
材料三:2015年3月30日是第20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3月30至4月3日,是第8个福建省学校安全教育周,主题为“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开展好安全教育周(日)宣传教育活动,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有效防范校园安全事故。
【设问角度提示】
1.我们如何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答:(1)在网络交往中,我们要注重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更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要学会“信息节食”,学会抵御网络上的不良诱惑。(2)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别人解决一些困难,做一些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事情。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网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不应该成为网络的俘虏,而要做网络的主人。
2.“网毒”有什么危害?
答: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以及诱惑欺诈的事情,也时常发生。3.面对网络诱惑,中学生怎样才能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答:(1)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学会利用网络的优势。(2)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和抗诱惑能力。(3)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上网更要遵守法律。
4.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无限关怀,制定了哪些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设置了哪四道防线?
答: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5.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别的保护?
答:(1)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 1
史重任。(2)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3)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6.面对突发的事故和侵害,我们青少年应怎么办?
答:面对一些突发的事故和侵害,我们应该积极争取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保护;如果这些保护不能及时到位,我们就要尽自己所能,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7.举出你所在的学校及周围环境中的安全隐患。
答:校园内打架斗殴事件,盗窃案件的发生;学校防火通道狭窄,出入门口不畅通,操场体育设施老化,存在安全隐患;学校周边存在着社会上不法分子诱骗学生的现象;公路两旁人行道上停放车辆太多,影响出行;学校周边一些商店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8.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
答:(1)我们要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守法公民。(2)我们要加强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3)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9.青少年应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答:(1)积极争取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保护。(2)保持高度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3)用智慧保护自己。面对不法侵害,我们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遇到意外险情与伤害时,要冷静,学会用最有效的方法求助,把损失降到最小。(4)用法律保护自己。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热点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右边漫画《网络见面》说明()A.上网没有好处 B.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C.沉迷网络会使身心受到摧残 D.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隐蔽性
2.2014年4月中旬至11月,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打击网上淫秽色情信息“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此次行动将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把_______的伞。()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3.如今,网络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青少年使用手机网络时,应做到()A.增强猎奇心理,广泛结交网友 B.追求各种情趣,谨防上当受骗 C.抵制一切诱惑,拒绝网络交友 D.汲取有益信息,提高辨别能力
4.随着近年来一系列侵害儿童身心安全事件的发生,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政 2
府和社会需要从立法和社会保障等层面加大力度,尽快给孩子们营造出更牢固的“安全岛”。营造“安全岛”()
①是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职责 ②有利于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 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漫画告诉我们()A.父母和子女不能冲突
B.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C.训斥、殴打子女是犯罪行为 D.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6.近日,文化部下发第二十三批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名单,土豆、优酷、爱奇艺等多家网站涉嫌提供含有诱导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以及渲染暴恐、色情等网络动漫,被列入查处名单。这一举措()
A.能够使所有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B.会让未成年人一帆风顺地成才 C.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关爱 D.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
二、非选择题
7.2014年11月25日《新华网》报道:近日,一则山西娄烦县“四名女生殴打一名女生”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短短4分钟时间,一位女孩被年纪相仿的另外4名女孩疯狂掌掴,谩骂声、嬉笑声和哭求声混杂在一起……近年来,青少年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经调查,近3个月内,全国各地就发生了多起类似事件:江苏连云港一名初二女生遭同学扒掉上衣群殴;黑龙江一名住校女中学生在半夜被7名同学殴打致昏迷;湖南15名学生因值日打扫引发纠纷,围殴另一名同学……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2)中学生怎样才能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8.2014年9月26日14时30分许,云南昆明市明通小学发生踩踏事故,造成6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经调查,事故原因为学生在通过临时放臵于午休宿舍楼一楼单元过道处的海绵垫时发生跌倒,引发下楼学生相互叠加挤压,导致学生严重伤亡。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明通小学踩踏事故的发生是对未成年人哪项保护缺失的结果?这项保护包括哪些内容?
(2)6个幼小的生命在踩踏事故中离我们而去,这给了我们什么警示?
(3)为避免类似的校园安全事故重演,各方面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9.近年来,腾讯公司开发的QQ姊妹产品——微信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微信借助互联网发送短信和语音,且不收费,因此成为了人们常用的通讯工具。有调查显示,微信被很多青少年视为“交友利器”,不少人还喜欢使用微信寻找陌生人的“摇一摇”功能。于是,微信也就同时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出现了不少利用微信实施诈骗、抢劫、强奸等犯罪的案件。微信几乎成了“危信”。另外,近几年,互联网上利用微博、微信和QQ制造谣言的违法犯罪活动十分猖獗,网络购物上当受骗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谈谈网络谣言的危害。
(2)作为未成年人,我们怎样才能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做网络的主人?
(3)请你从法律的角度为“净化网络环境”提出合理建议。
10.2015年3月30日是第20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阳光中学举行了以“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日(周)活动。
据查,涉及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安全隐患有20多种。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避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
(2)当我们遇到危险时,积极进行自我保护十分重要。若你遇到以下情形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护自己?
①受到不法侵害时:
②遇到雷电时:
③遇到地震时:
热点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1.D 2.C 3.D 4.A 5.B 6.C 7.(1)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没有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学校没有落实学校保护的有关规定,对学生的教育和保护力度不够;一些学生权利义务观念淡薄,不能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部分学生的道德素质还不够高;等等。(2)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法懂法,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依法自律、防微杜渐,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要增强权利义务观念,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等。
8.(1)①学校保护。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保护未成年人在学校活动中的人生安全和健康。(2)①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生活中一些突如其来的不幸事件,很容易对我们的生命造成伤害。我们要珍爱生命,懂得关爱和呵护生命。②校园人员密集,存在很多威胁我们人身安全的因素。我们应提高警惕,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应掌握必要的自救常识,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或安全事故能够自救逃生。(3)①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增强秩序观念,熟悉各种安全标志,掌握必要的安全逃生常识;发现校园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学校或其他相关部门。②家庭:父母对未成年人要尽到监护义务,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安全知识的教育。③学校:加强校园安全的维护与监管,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健全校园安全规章制度;对师生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④国家: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监管,确保学校建筑、设施安全,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公检法及司法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严厉打击危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9.(1)①污染网络环境,扰乱网络秩序。②误导社会舆论,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③严重损害互联网的形象和公信力。④败坏社会道德,妨碍社会稳定。(2)①发挥网络优势,以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学会“信息节食”,抵制网络上的不良诱惑;善于利用网络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做一些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事情。②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不在网上随意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地址、电话等个人信息。③遵守道德和法律,文明上网。(3)网民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做到健康、文明上网;加强网管立法,使净化网络环境的工作有法可依;依据相关法律,加强网络监管,做到有法必依;加大对网络上发生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做到执法必严;等等。
10.(1)①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②未成年人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③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2)①要冷静、勇敢、机智;有能力将对手制服时,要勇敢搏斗,没有能力制服时,可呼救或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等。②阴雨天,生雷电,避雨别在树下站,铁塔线杆要离远,打雷家中也防患,关好门窗切电源,避免雷电屋里蹿。③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