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组赛课教案及评课稿
初中语文组赛课教案及评课稿
猫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教会学生平等对待、尊重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养猫吗?是的,猫讨人喜欢,很多家庭都养过猫。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家也养过猫,下面,我们一起聆听郑振铎的散文中一段生动而感人的养猫故事。
2、考考你:读准字音
污涩()怂恿()婢女()蜷伏()
惩戒()怅然()诅骂()红棱()
3、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自家养的第三只猫。②自家养的这三只猫在“我”眼里各是怎样的一只猫?按下列句式回答。
我从_____ 中看到一只_____的猫。
生答后,教师适当点拨:
如:
A、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托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第一只猫是宠物)
分析:此时作者抓住猫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用朴素的语言创造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的形象。
B、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越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一只更活泼更有趣的小猫(第二只猫也是宠物)
分析:这里似乎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小猫圆圆的脑袋,转来转去的眼睛,伺机捕捉的神情跃然纸上,真是妙笔生辉。
C、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一只可怜的猫
分析: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玩游,对于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
去得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
教师小结:作者能用朴实的语言把几只各不相同的猫描写得活灵活现,这可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啊!
4、探究课文内容,揣摩作者不同情感
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生答后,教师明确:
第一次:我感到“酸辛”。(原因是我为花白猫的病死而难过“酸辛”,可见这只猫在家中有一定的地位,是只宠物。)
第二次,养第二只猫时,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地,愤恨的”。(“我”失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
第三次,养猫的感情波动幅度最大。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
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难过。(指导朗读第30段后加以分析:我的良心受伤的原因是因为我犯下了无法补救的过关,它像针一样,时时刺痛我的心。这段心理描写,抒发了愧疚自责之情。)
5、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①同学们,你们当一回法官,用自己的慧眼去洞察一下“我”依据什么断定芙蓉鸟被这只猫咬死的?
生1:“我”只根据猫常常对鸟笼凝望着就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生2: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生3: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就以为是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
②既然“我”断定芙蓉鸟是被这只猫咬死的,那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于“我”,我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③“我”的主观臆断鸟是猫咬死事件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道理: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对待像猫一样弱小的人和物,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的生命。
6、思维拓展
同学们,你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会怎样想,怎样做?
7、教师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是啊,“生命是一条河,每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只有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之美。
8、作业
课外阅读郑振铎的《海燕》《家庭的故事》
板书:
猫
平等对待↓
尊重关爱生命之美
弱小
《与朱元思书》评课稿
评课人:杨小芝
今天,我听了我校肖小敏老师执教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课,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丰厚的语文功底、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教师语言优美、丰富,感染力强,教学既有创新,求真务实,充分突出新课标中规定的“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阅读。”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并运用朗读法和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肖老师的这堂课中有许多好的地方值得我借鉴,下面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从教师提前完成准备的学案当中看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完全依据于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层次性较清晰、分明,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以充分融合与体现。在多维目标中更注重双基,这是本节课最欣慰的地方,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突破目标,获取新知。
二、教学程序设计合理
观摩这节课,我不难看出,这节课是执教者精雕细酌的杰作。可见,肖老师下了不少功夫。
1、教学思路设计较比清晰
通过《与朱元思书》学案看出,教师精心准备,精心设计了本节课,通过导课——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欣赏课文——拓展练习,整个的教学流程较比清晰,这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2、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
导课:教师采用激励性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领学生直接进入本节课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朗读课文: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及时点拔字、词、句,让学生注重朗读技巧,如:读字、词,让学生注意发音准确,朗读要注意语速,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节拍,同时还注意朗读的方式方法,有默读,提问学生有感悟朗读,并让学生找出骈句,让学生去品读,同时还放录音,倾听有节奏的示范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体会,掌握朗读的技巧,授之以渔,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疏通文意,欣赏课文:
肖老师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字、词。让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分析,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如:
1、富春江的水“异”在哪里?作者如何写“奇山”?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些问题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了,另外,教师还选择了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课文的主旨,从而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尽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同时也体会到了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鉴赏能力。
3、教学效果良好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能够尊重学生人格、自尊心,让学生在平等中交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师生配合较比默契,教师对学生评价,点拔及时到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得以展示,课堂的实效性比较强。
三、教师基本功比较扎实
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专业技能,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较强。
1、教师语言规范,简练,思维清晰,教态自然大方,举止得体。
2、能娴熟的掌握多媒体技术,能自制课件,收集材料,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3、能面向全体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质疑。
4、板书设计简约合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善的课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遗憾,下面就说一下不足之处:
四、不足建议
1、学案中规定,本节课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但现实中仅使用了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都没有明显体现。
4、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学习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篇:初中语文组赛课教案及评课稿重点
初中语文组赛课教案及评课稿 猫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教会学生平等对待、尊重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养猫吗?是的,猫讨人喜欢,很多家庭都养过猫。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 家也养过猫,下面,我们一起聆听郑振铎的散文中一段生动而感人的养猫故事。
2、考考你:读准字音
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3、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自家养的第三只猫。
②自家养的这三只猫在 “ 我 ” 眼里各是怎样的一只猫?按下列句式回答。我从_____中看到一只_____的猫。生答后,教师适当点拨: 如: A、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托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 去抢。--------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第一只猫是宠物
分析:此时作者抓住猫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用朴素的语言创造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的形象。
B、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 也不怕生人, 有时由树上越到墙上, 又跑到街上, 在那里晒太阳。---------一只更活泼更有趣的小猫(第 二只猫也是宠物
分析:这里似乎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小猫圆圆的脑袋,转来转去的眼睛,伺机捕捉的神情 跃然纸上,真是妙笔生辉。
C、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一只可怜的猫 分析: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玩游,对于它不加注 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
去得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
教师小结:作者能用朴实的语言把几只各不相同的猫描写得活灵活现,这可是作者的真情流露 啊!
4、探究课文内容,揣摩作者不同情感 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生答后,教师明确: 第一次:我感到 “ 酸辛 ”。(原因是我为花白猫的病死而难过 “ 酸辛 ” ,可见这只猫在家中有一定的 地位,是只宠物。
第二次, 养第二只猫时,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随着猫亡失消息 的证实, “ 我 ” 也 “ 怅然地,愤恨的 ”。(“ 我 ” 失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第三次, 养猫的感情波动幅度最大。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
被咬死后, “ 我 ” 很愤怒,打了它之后, “ 我 ” 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直到发现另 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 “ 我 ” 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难过。(指导朗读第 30段后加以分 析:我的良心受伤的原因是因为我犯下了无法补救的过关,它像针一样,时时刺痛我的心。这段心理 描写,抒发了愧疚自责之情。
5、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①同学们,你们当一回法官,用自己的慧眼去洞察一下 “ 我 ” 依据什么断定芙蓉鸟被这只猫咬死 的? 生 1:“ 我 ” 只根据猫常常对鸟笼凝望着就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生 2: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 “ 畏罪潜逃 ” 了。生 3: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就以为是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
②既然 “ 我 ” 断定芙蓉鸟是被这只猫咬死的,那为什么 “ 我 ” 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的两只猫的 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于 “ 我 ” ,我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 打它,它是被 “ 我 ” 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③ “ 我 ” 的主观臆断鸟是猫咬死事件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道理: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对待像猫一样弱小的人和物,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 辜的生命。
6、思维拓展
同学们,你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 了, “ 我 ” 会怎样想,怎样做?
7、教师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 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 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是啊, “ 生 命是一条河,每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 ,只有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之美。
8、作业
课外阅读郑振铎的《海燕》 《家庭的故事》 板书: 猫平等对待 ↓
尊重关爱 生命之美 弱小
《与朱元思书》评课稿 评课人:杨小芝
今天,我听了我校肖小敏老师执教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课,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丰厚的 语文功底、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教师语言优美、丰富,感染力强,教学既有创新,求真务实,充分 突出新课标中规定的 “ 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阅读。”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并运用朗读法和自主学习,探究质疑 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肖老师的这堂课中有许多好的地方值得我借鉴,下面就本节课谈谈 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从教师提前完成准备的学案当中看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完全依据于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 文的要求,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层次性较清晰、分明,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以充分融合与体现。在多维目标中更注重双基,这是本 节课最欣慰的地方,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突破目标,获取新知。
二、教学程序设计合理
观摩这节课,我不难看出,这节课是执教者精雕细酌的杰作。可见,肖老师下了不少功夫。
1、教学思路设计较比清晰
通过《与朱元思书》学案看出,教师精心准备,精心设计了本节课,通过导课 —— 作者及文体 简介 ——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 理解内容,欣赏课文 —— 拓展练习,整个的教学流程较比清晰,这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2、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
导课:教师采用激励性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领学生直接进入本节课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朗读课文: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及时点拔字、词、句,让学生注重朗读技巧,如:读字、词,让学生注意 发音准确, 朗读要注意语速,注意停顿, 注意重音, 注意节拍, 同时还注意朗读的方式方法, 有默读, 提问学生有感悟朗读,并让学生找出骈句,让学生去品读,同时还放录音,倾听有节奏的示范朗读,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体会,掌握朗读的技巧,授之以渔,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 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疏通文意,欣赏课文: 肖老师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 时又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字、词。让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分析,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 题,如:
1、富春江的水 “ 异 ” 在哪里?作者如何写 “ 奇山 ” ?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文章流露出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些问题紧扣教学目标, 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 学生对课 文的理解更透彻了,另外,教师还选择了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课文 的主旨,从而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尽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同时也体会到了文 章的 “ 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 ” ,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鉴赏能力。
3、教学效果良好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 能够尊重学生人格、自尊心,让学生在平等中交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师生配合较比 默契,教师对学生评价,点拔及时到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得以展示,课堂的实效性比较强。
三、教师基本功比较扎实
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专业技能,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较强。
1、教师语言规范,简练,思维清晰,教态自然大方,举止得体。
2、能娴熟的掌握多媒体技术,能自制课件,收集材料,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3、能面向全体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质疑。
4、板书设计简约合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善的课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遗憾,下面就说 一下不足之处:
四、不足建议
1、学案中规定,本节课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但现实中仅使用了自 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都没有明显体现。
4、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学习都没 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篇:赛课评课稿
听木洞片区青年语文教师赛课有感
本次青年语文教师赛课,我非常有幸的聆听了全部的课。这次赛课,代表了木洞片区在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使人受益匪浅。听了两天半的课,给我的印象是:一是,选手优秀。表现在形象佳,素质精,精神好。二是,组织周密。表现在学生优秀,会场井然,保障有序。三是,体现在赛课水平普遍较高。表现在课堂上书声琅琅,读写结合更紧密了,年段特点更鲜明了。
这次赛课,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髓——教会学生学习。本次赛课的主题是“有效课堂”,课堂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孩子需要能够终身学习的能力,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非常欣喜地看到,每一堂课的老师都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实践,真正地习得方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阅读是一种以疑为起点,以思为核心,以体验领悟为目的的认知过程和意义过程。可以说,阅读的目的就是在不断的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与文体进行交流,并获取意义和体验情感。能够质疑的学生才是肯动脑筋、主动学习的学生: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学生,才是思考力较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好学生。《与时间赛跑》、《女娲补天》、《三个儿子》、《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神奇的玻璃家族》等课,老师都注意引导学生质疑。尤其是杨莉莉老师执教的《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在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研读的学习欲望方面做得尤为成功。
二、加强了学生朗读的指导。一是朗读的形式多样化,自由读、指名读、同桌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默读、浏览等。二是在课堂上让孩子的读书时间更充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让孩子能有这种安静的时间,潜心的阅读,如《中彩那天》、《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神奇的玻璃家族》等许多的课例,出现了连续3到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在静心的读,安静的想,动笔批,这种批注,显然增加了阅读理解的程度,让孩子的思维能力更具有深刻性。《中彩那天》、《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这两课,更是将讲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写给合,给了我们一些非常好的启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些课例呢,向我们展示了认知的过程,体现了学习的规律。
三、让孩子触类旁通的学。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他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了。正所谓“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在这次赛课中也非常欣喜的感受到了像《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迷人的九寨沟》、《女娲补天》等更多的课例,都在关注着学生学法的指导,学习策略的形成,体现了有效课堂的“导-学-练”的精髓。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15节课中,没有读写结合的课是很少的,尤其使人鲜明地感受到这一次读写结合深入人心。教师们都真正围绕文本进行拓展,进行读和写结合。课堂上不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有的课是创设情境写一段话;有的是联系课文的内容补充几句话;有的是围绕课文要填写一些词语。总之,这些课在努力的挖掘出读写结合的点。尤其是《中彩那天》让学生再现父亲面对彩票那种矛盾的情景,学生抓住父亲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将父亲的矛盾心理写得栩栩如生,非常精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这次赛课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问题,再此提出自己的愚见。
一、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活动,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绝大多数教师没有交给学生切实可行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学习成为一种形式,大多都存在时间不够,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沟通,全班交流反馈时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也注重了生生的互动,但主要局限于朗读时的学生评价,并且学生的评价也只是简单笼统的“声音洪亮”、“有感情”、“很流利”之类的,包括部分老师的评价也如此,学生并不知道怎样评价,教师也没交给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同时也说明我们教师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
二、朗读指导缺乏实效。老师们虽然都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课堂上有琅琅的书声,读书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究竟怎样才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让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我们的教师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大多局限在理解相关内容后,请学生读,指名评价,再请学生读,齐读等流程。我们都知道:文章重在读中感,读中悟,语文的美是学生读出来的,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品出来的。语文课程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中,学生需要借助文本,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但遗憾的是:大多数老师在学生读的指导上,并没有体现出层层推进,一次比一次更投入,一次比一次更到位。小学语文,尤其是中低年级的朗读教学,老师一定要给予具体的指导——把握感情基调,抓住重点字词,节奏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等等,必要时,教师还要范读。
三、有的教师放手不够,问题简单化。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尊重儿童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但总观整个赛程,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严重,并没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要出自己心中的答案,好像不是在让学生感悟课文,而是在让学生感悟老师的感悟。所以感悟不到老师所感悟到的,就频频问,问一个两个问到第五个终于问出来。或是老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让学生接出自己心中那词。这还体现在稍有难度的问题或是小练笔的拓展中,填空式题型特别多,这其实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我们本次赛课的老师们基本功扎实,普通话标准,板书设计新颖,课件制作精美,教育理念先进,他们对孩子的那份喜爱,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激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值得我学习。“博采众长,熔于一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我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的努力一定会让新课改这朵鲜花在巴南大地绽放。
第四篇:课赛评课稿
课赛评课稿
尊敬的周校长及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我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感谢给予我学习的机会,但我想说的是我在这里只是谈谈我听了这几节课的感受,不算点评。昨天非常荣幸的聆听了六节精彩的课,让我受益匪浅。他们课堂上简练流利的课堂用语,潇洒自如的教态,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优美动听的声音,丰富形象的肢体语言,精美实用的课件制作,良好的心理素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是值得我借鉴的经验。他们的课整体设计都很好。无论是课件的制作、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师的点拨、启发,还是跟学生的交流,都遵循着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原则。这些都充分展示了5位选手的教学风采与智慧,展现了选手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出色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亮点:
(一)从教学设计来看
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它是课程标准在每节课的具体体现。从5节课来看,老师都能从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来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使得目标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要求。
(二)、从教学过程来看
1.5节课教学环节完整,结构清晰,环节紧凑分明,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方面把握较好,每一节课都基本包含了一定的新课导入、知识传授、师生互动、当堂训练、课堂小结等基本环节,显示了你们5位年轻教师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
2.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彰显教学艺术。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有效的组合,正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彰显,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从本次大赛看,这节课都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及教师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组合。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用活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采用形式多样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参与面广,反馈和评价及时恰当。比如:2号选手所执教的《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过程,发现完整的科学探究方法。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后,教师又不失时机提出问题,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想一想用一个三角形能否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学生想到把等腰三角形剪成两个完全三角形,再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另外,教师还用课件展示用割补法,重叠法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这对有余力的学生是一种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4.教师基本功扎实,本次参赛的教师,都具备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他们语言准确流畅清晰,课堂上沉着自然、运用自如,在学生中有非常强的亲和力,具有鼓励性、启发性。教师用学生喜欢语言,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评价,凸显了和谐的师生关系。选手们都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的语言还是比较丰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4号选手每提问一位学生,均能用不同的鼓励性语言及时准确的表扬学生。
(三)从教学效果来看
1.这几位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比较新,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或者视频导入新课,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在实际应用与拓展环节,这几位选手都设计了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2.这几节课基本上均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各位教师都能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拿出学具亲动手实践,操作,并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主人”的作用,使他们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只是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课堂教学过程比较紧凑、严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4.教学艺术还体现在练习设计上。这五位选凭借对课标教材的深刻理解,针对教材内容和要求,有目的地设计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联系实际的训练题目,既巩固新知,又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思维。这样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活动的机会,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注重课堂渗透德育教。比如:1号选手执教的《速度、时间和路程》课后播放中国高科技发展的速度视频,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3号选手执教的《四边形的认识》练习多样化,层次分明;、5号选手执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设计的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体现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学生的思维、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四)技术规范
1.运用多媒体以及特色教学,是教学锦上添花。参赛选手课件制作水平很高,多媒体操作熟练。运用多媒体很好的把教学情境用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很好地解决了仅靠教师描述情境、学生干听的低效教学的问题。体现有效的辅助了教学,给课堂增添了靓丽。板书设计规范合理又美观。比如:4号选手执教的《认识时间》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时间”作为数学知识尤为抽象,掌握起来还有一定困难。在课堂教学时,张老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在一个直观、清晰的钟面图上认识时针与分针,用课件的动态形式呈现时针或分针所经过的路程,对教学起到了很好辅助作用。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老师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反应与表现,实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本节课上老师根据学生地特点递进式的引导学生,达到了预期效果。说明黄老师在信息技术方面也具备了相当过硬的基本功,值得称赞。
2.课堂的和谐还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课堂上没有“假”
“大”、“空”的评价语言,出现的是有针对性、富有个性化、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语,如“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不错,但这个同学的发言更加完整、准确”,“这位同学的发言思路清晰、方法简洁”,“你很会思考”等。诸如这些简明而中肯的语言,学生既感到亲切,又一个和谐的课堂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加以恰当的引导和调控。4号选手做得比较好.(二)商榷问题
本次比赛虽然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永远是一
门遗憾的艺术!纵观这五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问题:也是我们大家的共性问题:
(二)建议
本次比赛虽然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但教学永远是一
门遗憾的艺术!下面我提出几点建议:
1.要重视小组交流的有效性,不要流行于形式。稍有难度的题目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2.“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展示学生作业时,应放手让学生自行汇报成果,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形成,不应急于奉送结论,多关注全体学生,教师只是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帮助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
3.多关注课堂细节关注,比如在板书及专业术语、过渡语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语言,及时准确给予学生评价,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改进的地方还有课堂上与学生思维的准确对接、演示的规范性、学生的姿态纠正、课堂语言的语速。教师的语言要更具感染力,在语言方面应该有激励性,可以更好地调控教学节奏。
4.注意数学学科的严谨性,细节的处理,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不能因为老师的疏忽,给学生留下模糊甚至是错误的印象。当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到位或汇报反馈时出现错误时,教师应给予说明,不要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
总之,这五节课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以上是我今天听课的感受,看法不到位,见解不全面的,希望各位老师见谅,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五篇:初中语文评课稿
初中语文评课稿范文
《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听了X老师的《爱莲说》一课,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X老师在这一堂课中贯彻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X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X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X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X老师把阅读作了五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师高声朗读,整体把握。
第二阶段:放录音,学生跟读。
第三阶段:生齐读,自渎后解决字、词、句。
X老师采用学生质疑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在这一阶段,X老师大胆的向课文录音中的“蔓”字的读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种敢于说“不”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三阶段:品读探究,正确评价。这里有“个人思考”“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等几种方式。教师设计几个关键的问题:
(1、翻译句子。
2、表现莲高洁的句子还有哪些?
3、找出文中告诉概括莲高洁的句子。)让学生去探究、去评价。
第四阶段:齐读课文、小组讨论释疑。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1、作者为何“独爱莲”?
2、结尾为什么顺序发生了改变,最后说牡丹之爱? X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做以适当点拨。
第五阶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生谈收获,齐读结束。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我认为X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X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