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三个要诀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三个要诀
宁强县南街小学肖佑兰
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主言蕴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越来越体现出独特的训练价值,并不断地得到强化。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低年级的朗读能力呢?
一、严字当头,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学生如果缺少应有的读书态度,就不能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是要培养学生“真读”的好习惯。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少,注意力容易分散,初读课文时,教师应先让学生放慢速度读,一字一字地读,让他们先读正确,把每个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有教育专家称此读法为“真读”。
在一年级学生开始读第一篇课文时,教师应明确要求:读书不可丢字添字,不能读错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不带习惯性语气词。要学生把每个字看清楚,做到“字字正确,句句响亮”。
二是要培养学生读标点的好习惯。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时要看好每一个标点符号,读出停顿,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不然学生一口气读到底,往往不容易搞清楚课文的层次,也难以理解文章的意思,还会导致今后的作文中出现“一逗到底”的现象。
三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自学课文时要学生思考一至两个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疑问,防止他们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有了这种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趣”字引路,激发朗读兴趣
小学生往往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又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尤其
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使朗读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中,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如遇到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的课文,学生往往兴趣不大,易产生畏惧心里。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教师可采取把课文“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在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练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还可以通过分角色读、领读、开展朗读比赛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情”字点拨,提高朗诵信心
儿童心理学表明:一定的情绪是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
一。小学生在朗诵课文的过程中,会产生某种情绪体验。积极和情绪体验,如高兴、愉悦、满足等,会让学生增加信心,激发继续朗读的欲望;反之,学生如经常主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就会有畏惧心理而害怕读课文。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应通过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诱导、评价,使学生在明确朗读要求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提高朗诵的信心和能力。
第二篇:如何培养朗读能力
如何培养朗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二, 打好朗读基本功.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三, 范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雪》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雪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四, 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 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六,注重朗读评价.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 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最后,我想说,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第三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阶段性总结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阶段性总结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沉静的品读和感悟,在老师繁琐的提问下,得不到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学习情绪浮躁不安,个人内心感受化为词语的堆砌和概念的罗列,学生的朗读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脱离了文本的感情。语文也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正如:“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课题实施以来,我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针对课题研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做了大量实践性的工作,使课题研究顺利推进,达到了课题初预定的目标。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现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1.重视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我始终认为,搞课题研究,扎扎实实进行实践固然重要,但在研究过程中,合理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做法,不断充实调整研究思路则更为关键。通过课堂实践和理论学习,具体分析在平时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根本上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从而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2.大胆实践,优化朗读教学。(1)保证读书时间,培养良好习惯。
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留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2)、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我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的朗读进行比赛等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3)、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用范读指导;有时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用引读;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采取分角色朗读;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用齐读。
二、存在的问题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指导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只重表层的技巧,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或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本阶段,虽然取得了点滴的成绩,但是要想彻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不断地创新实践,不断地努力。
第四篇: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总结
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总结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模仿能力极强,而且善于表演。为此,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现在课文讲究的是图文结合,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来说,最吸引学生眼球的是文本中的插图,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看插图,然后自己描述插图,教师做相关的指导,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样学生就对课文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也感悟到了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这时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把字读准即可,读完一遍文本后,再次要求他们把课文读流利,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直到把课文读流利为主,这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教师做示范读,也可以找相关的录音示范读,充分调动学生读文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说明原因,让学生形成初步的阅读方法。再次让学生试着复述课文,在复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加入自己的语言,加入自己的语气,对课文进入深刻的理解,俗话说“熟能生巧”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感悟的情感进行表演,每个学生的表演欲望都是很强的,都想表现自己,这样他们就会认真的领会课文的内容,同时他也会根据其他表演者的表演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语言,大家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除此之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对开展一句话或者一段话表心情的游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情去说话,让其他的学生去体会他的心情,这样不但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说话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果学生一次性没有说成功,教师或者学生帮助他把语言修改到成功为止,让他重新去说,这样一点一点的他的感情就容易的表达出来了。语气也就掌握了,阅读的水平也就提高了。
总之 朗读教学教师应该总是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可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可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
以上是我的一个小结,肯定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以后我会继续完善的。
第五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几点策略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几点策略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文形象生动,非常有感染力,朗朗上口,易读易背。绝大多数课文学生读几遍就大体了解内容,即使有难点,也只是稍加点拔就能明白。平时语文课上也反映出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往往是欲罢不能,总是争先恐后地表现,唯恐没被点名。究其原因正是学生通过朗读,披文入情,对课文内容产生了兴趣。所以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主线,从“读通”到“读顺”,到“读会”到“会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达到熟读或者背诵,从而使学生真正地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
一、读通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建立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首先要读通,读顺课文。
主要做法是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初读课文,在指导学生读通顺上多下功夫。初读至少要三遍,每遍要求各不相同。第一遍,采取自由朗读形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决定朗读速度。时间要充足,让每一个学生都读完,然后圈出生字,读三遍。训练学生眼到,口到,心到。第二遍也采取自由朗读形式,再一次要求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读时将第一遍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在抽查朗读时,可将难读拗口的句子,或长句子提出来,指导停顿,检查朗读,分解难点。第三遍指名分自然段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有无加字删字。这样一步步的训练,为下面讲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读会
(1)注重范读,情境导入。
一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画画,没事就在纸上涂涂画画。在教《小池塘》的第二自然段时,我充分利用孩子喜爱画画的特点,将文中大量的比喻句用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池塘,接着请孩子们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后请小朋友上来将倒映在小池塘里的景物画出来。四个小朋友拿不同颜色的粉笔表现出了“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倒映在小池塘中的美丽景色。更有趣的是他们比平时更细致地朗读了课文,注意到语句之间的微小差别。看,白云画了两朵,太阳画了一个,月牙画了一个,星星画了两颗。我假装问孩子:“四个小朋友为什么画的数量不一样,是不是有小朋友画错了?”“没有,没有!”学生争先恐后地告诉我,因为课文中说“一群白鹅”、“许多珍珠”,“一只气球”、“一只小船”。画画不仅让孩子们朗读课文认真了,还能挖掘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小池塘还能倒映出什么?”我让他们用课文中的句式“ 倒映在池塘里,像。”回答时,孩子们的想象就像他们的画那样丰富美丽、五彩缤纷。“月亮倒映在池塘里,像一面圆圆的镜子。”“小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顶漂亮的雨伞。” “路灯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条闪动的长龙。”经过这么一说一画,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这样在朗读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2)培养学生初步评读能力,达到“会读”。
我深知读的训练,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带动学生,影响学生,评价学生。在评读活动中,我创设了一个“比较-领悟-仿效-提高”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让学生全体参与训练,使学生都会读书,把书读好。
如在《雨点》一课中,我是这样进行引导的:我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齐读,第一遍齐读下来,语调平淡,没有任何变化。但我并不急于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朗读,而是抓住学生喜爱这篇课文的特点,反问他们:“雨点分别落进哪里啦?”“老师怎么就觉得小朋友读的雨点都落进同一个地方了?自己再读读课文就找到答案了。”孩子们马上静下心来自己默读课文,一会儿时间,个个都抬起小脸,眼睛里流露出兴奋的神色。“明白怎样朗读了吗?”“明白!”孩子们马上抓准“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四个词语表现出雨点在“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的不同状态。朗读时语音逐渐响亮,语调逐渐高昂。有的孩子甚至按捺不住自己的表演欲。跟随着“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四个词语做出不同的动作。最后我指名读,然后请小朋友说说谁读得比较好?为什么说他读得好。(我觉得某某读得好,因为听了他的读让我感觉到雨点真的象在睡觉,在散步,在奔跑,在跳跃。)接着让学生再模仿读得好的同学读,这时朗读水平就提高了。学生在比较领悟、仿效中提高了朗读能力。在这里评读起了很大的作用。
如何提高学生评读呢?我是这样训练的:①认真听别人读正确,读流利了没有。②评价别人读出了句子的语气没有。③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从语气,速度,感情上去评说。刚开始学生可能说得并不好,慢慢地训练多了,学生就会了,而且养成了在别人读时,自己认真听,再主动评价的习惯。
三、读活
低年级的语文教材语言生动,角色分明,非常适合于朗读和表演。如《春笋》《这儿真好》《三个小伙伴》„„在教学《春笋》这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时,我紧紧抓住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让学生表演。首先,我邀请一位平时喜爱表演的学生上台扮演春笋,其他学生朗读课文。随着孩子们的朗读,趴在讲台上假装沉睡的“春笋”打了个呵欠醒来了,两只小手搭成“笋尖”状越升越高,越升越高,表示春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最后这个孩子“唰”的一下站了起来,表示春笋已经“冒出来”了。其他学生羡慕地望着表演的孩子,跃跃欲试。我乘机鼓励全班学生:“现在,老师来念课文,你们全部演春笋。”然后,我走到一个孩子跟前,和他耳语了几句。,我要他晚点“醒”来。随着我的朗读,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表演着,那热闹的情景俨然一幅“雨后春笋图”。可是慢慢的,孩子们主动安静下来了,他们发现了还有一个“春笋”没醒过来。他们诧异地一会儿看着我,一会儿看着这个孩子。我马上说:“春雷爷爷喊不醒小春笋,你们想想,春雷爷爷还会请谁来帮忙呢?”愣了一会儿,一只小手举起来了:“春雷爷爷会请春风姐姐帮忙。”许许多多的手举高了:春雨、燕子、杏花、桃花、柳树„„识字1中出现的有关春天的景物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一个一个地闪现,唤醒了沉睡在孩子心底春的记忆。一直忍住笑声的“春笋”在大家的呼唤声中醒来了。“我们要考考晚起床的春笋,你刚才听到了什么?睁开眼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有了刚才的铺垫,“春笋”回答得不慌不忙,生机勃勃的春天在他的讲述中又一次呈现在大家眼前。
这样在角色朗读和表演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完全融在了课文的情境之中。活灵活现的语言和动作,使文章也活了起来。这就把文章“读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