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音乐开篇激趣。
每堂课刚开始几分钟,学生思想分散,情绪不稳,往往需要组织课堂纪律,使班内安静下来,如果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或一段音乐,音乐会以它独有的魅力使学生的精力迅速集中起来。音乐一结束,则可由音乐谈起,并引出所讲的音乐内容。这样既免去课堂上组织教学的繁琐,省时省力,又在欢快的气氛中自然导入新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这样开篇激趣:先让学生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在歌曲的余音中导语引入:“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静静的山林里,这里有鲜花,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从优美的旋律中,同学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答:山林、鲜花、绿草、小黄鹂)老师:这首歌唱出了春天的美景,无独有偶,散文《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如画的春景图。再如: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时,可用歌曲《小白杨》导入;教舒婷的《祖国啊,亲爱的祖国》一课时,可用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导入新课;教《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可选用《水浒传》插曲《好汉歌》,让学生从歌声中就可想象到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
(二)配乐朗读激趣。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老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范读一定要读出水平,读出韵味,起到示范的作用,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学习的兴趣。配乐朗读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动人的音乐声中,学生聆听着老师的抑扬顿挫,默默领悟着文字内容。音乐声、读书声,声声交融,相得益彰。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然,不同体裁的作品对选配的音乐有着不同的要求。散文和现代诗适合配以轻音乐,如钢琴曲、小提琴协奏曲等。我在范读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选配了轻音乐曲《海韵》。乐曲开始,苍茫的大海上,波涛澎湃,伴着几声响亮的海燕叫声传过来,全班同学一下被这声响震撼了,一个个全神贯注,期待着老师读出第一个章节„„„随着音乐的激昂和低沉,同学们都仿佛置身在大海边,联象到大海碧涛翻滚的情景。在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可选配节奏舒缓的小提琴协奏曲,让学生在优美柔和的乐曲声中听老师范读课文,仿佛乘着飞船游逛天上的街市美景„„
而学习古诗词,适合配以古乐曲,如古筝、琵琶曲等。我在范读《岳阳楼记》
时选配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选配哀婉的琵琶曲。古乐声声,余音凫凫,无形中便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难怪孔夫子感叹:“闻音乐而三月不知肉味”。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还要给学生朗读的机会,除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读书的优先权还给学生外,还要注意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轮读等等。课外时间还要多举行一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对于朗读好的同学要给以奖励和表彰,朗读一般的同学也要给以鼓励,这样,学生在无形中就养成了朗读的习惯,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美,因而激发朗读的兴趣。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有许多课文中用文字难以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都可通过朗读体会出来。有些教师只注重课文理解,而忽略朗读训练,岂不知朗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阅读教学中更要注重朗读,朗读训练时不能以讲代读,要让学生明确朗读的目的,然后保证需要朗读的时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朗读不是遵照教师的指令,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自己的需要。不要用繁琐的分析、问答、机械地练习、无必要的表演或无目的的扩展活动挤占了朗读的时间,代替了朗读,要让学生感到需要朗读,很想朗读。只有朗读才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或用文字不能直接表现的内容,让学生自觉的、主动的去朗读,要让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享受阅读的生活,增强阅读的动力。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一课时,不能只用繁琐的分析去机械的理解课文的内容,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然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体会吟悟。
三、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
在指导朗读技巧时,要避免纯技巧性的形式化朗读指导,加强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体验。朗读技巧主要靠感受,不是靠分析。运用朗读技巧时要自然,要掌握好分寸。
(一)准备技巧
1.研究作品理解主题。
文章写了什么,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感情,都融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纲,一篇作品的主题,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它决定着朗读语言的感情基调,理解了写作意图,朗读时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化作朗读者自己的热切倾诉的愿望,这样才能在朗读中站得住,抓得准,表达得深。学生要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朗读,朗读的目的就是朗读者通过朗读所
要达到的效果,不同的朗读决定着读者对朗读技巧的设计。而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齐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选择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达到背诵课文。学生喜欢哪一节,就可以自由选哪一节,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课文读得怎么样,让学生自己评,学生听了别人的朗读(包括录音、范读、指名读等),内心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或赞同或欣赏,或提出异议,这正是学生对课文不同理解的结果,教师切不可命令学生怎么读,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去评,评中学读,例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该怎样读?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如此,学生往往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能在交换意见,互相切磋中提高朗读能力,并达到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2.明确目的,把握基调。
朗读的目的不仅应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还有对作品的评价。基调指作品在其思想内容、风格样式方面的基本情调,是作品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是全篇感情色彩和分量的总和。把握基调是从作品的感情和朗读者的态度这两方面加以概括的。例如:《林海》一课,作者本身的感情色彩写“林海的大而美”,我们朗读者的“声”是“赞扬的”(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朗读这篇作品的基调)。
3.具体感受,作好标记。
根据主题确定基调只是从整体上对作品有了一个把握,使朗读有了一个依据,但具体语句的关系、字句的结合、情感的变化,还需要朗读者透过作品的文字符号引起对其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
朗读者在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后,还应当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整体把握,具体地进行语言设计,并用符号将自己的设计标在文章上。例如:哪该读重音,哪该读升调“↗”、降调“↘”、慢速“~”、快速“–”。
4.整体把握,反复试读。
在朗读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后,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把全篇试读一下,重点段和拗口之处不妨多读几遍。
(二)感情调动技巧。
朗读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朗读者只有认真感受作品,积极介入其中,充分调动感情,才能以声传情,以情感人。调动感情的手段常用的一般有三种:情景再现、情感联想、挖掘内在语。
内在语就是文章中文字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本质。内在语能赋于言语一定的思想,态度和感情色彩。没有内在语言语就失去了光彩和生命。我们读一篇文章必须提示文字中所蕴藏的深意,才能准确、贴切地把握作品、调动感情。内在语就像一股巨大的潮流,在言语底下不断滚动,赋于言语以生命,只有抓住内在语挖掘文字后面更深一层的意思,朗读才越有深
度,在语句或段与段之间加设内在语句可以帮助朗读者顺利实现感情和语气的转换。
(三)语言表达技巧。
朗读的语言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语调上的运用,具体地说它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语速等。停连要根据思想内容的需要,借助语法成份的关系,进行合理安排,否则就会影响语意的表达而产生误解。朗读时的重音并非都是加重声音,可以用快慢、强弱、高低、虚实、停连等各种方法来达到强调。总之重音表达形式多样,切忌呆板。作品的思想感情往往诉诸于词章文采,朗读的思想感情则诉诸于声音气息。当然,朗读者的语气色彩也非朗读者随心所欲的涂抹,它是语句内在的具体思想感情之积极运动的显露。这种显露又具体体现在声音气息的变化上。比如;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抑,爱则气柔声轻,憎则气旺声硬,冷则气少声淡,惊则气短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缓,强则气壮声宏,弱则气虚声微等等。另外,在朗读时,还要注意节奏,语速的变化,尤其是掌握语速的变化,还要注意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强而不浊(不声嘶力竭),弱而不薄。
总之,在朗读时,我们要从思想内容实际出发,掌握快慢的相互配合及自然转化,保证口语风格的协调统一,以增强口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
第二篇:如何培养朗读能力
如何培养朗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二, 打好朗读基本功.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三, 范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雪》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雪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四, 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 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六,注重朗读评价.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 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最后,我想说,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第三篇: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初探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加对文章内容、语言文字、主题意境的理解,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积跬步以致千里,积细流以致江海,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阶段性目标:低年级段:要让学生得好,读得有感情,首先要会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中年级段:中年级孩子较低年级已具有一定理解力和对语言的初步感受力,能够很好地接受和领会老师的要求,能根据老师的指令来完成学生任务。
高年级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地读熟、读透以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
二、课题实施的具体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组织调查,分析阅读现状:
A、通过网络了解目前各地的阅读情况;
B、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阅读状况以及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
(2)收集资料,组织专题学习:
A、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
B、学习国内外关于母语教学和阅读方面的文章、著作;
C、学习课题研究的有关教育科研知识。
(3)制定研究方案,并完善研究方案。和研究成员就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讨论,使研究方案逐步得到完善。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各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
(2)课题组成员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展开探索性研究,初步概括、提炼出有效的策略,作好记录和小结,并鼓励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3)课题组召开中期研讨会,制定评价与检测的方法,采取多种途径反馈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查找问题。邀请领导指导、概括、提炼出共性策略和个性策略。作好记录和总结。
(4)进一步实施、完善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3、第三阶段:研究的深化总结
(1)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
(2)实验教师对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材料、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课题成果;
(3)汇编论文集、案例集、读书报告集、活动记录等;
(4)撰写结题报告。
(二)主要措施
1.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
光实践不研讨就不是教科研。一年多来,本课题组坚持开展教科研活动,根据校本教研的基本思想,结合课题研究实际,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构建了教研工作,构建了教研工作六步曲:提出问题,整合问题,制定计划,专题研究,以稿考评,反思质疑。做到了“三定”:定时间,即每学期确定活动的时间;定内容,即每次活动的主题必须明确;定人员,即每次活动主持人先得确定,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年多来,我们围绕三个子课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讨论交流、专题发言、撰写论文、反思、教育故事等一系列教科研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多读读吧。
(2)语文课堂教学,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学困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一次,我在教《赵州桥》一课时,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赵州桥举世闻名,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目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为拥有这份历史遗产的自豪感来,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可规定一节课内指名朗读每人不能超过两次,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王树红老师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
到位。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经集体讨论研究,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训练点。“满山遍野/都有/ 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带着重号的读得稍重且慢,“在竹林”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出个性,读出激情,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是我们课堂经常采用的朗读形式。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如兰进老师教学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FLASH朗读视频,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成果分析
因为朗读教学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所以本课题实施的各步骤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始终。在教学中分不同年级、采用不同形式,例如:赏读与创设情境、想象与激发情感、演读与感悟体验、评读与促进发展、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等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感情共鸣,领会文章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学生的语言,为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字、词、句、段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展示实施过程的图片)课题组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前行,在研讨中收获、总结、提升。结合课题研究的深入老师们撰写了总结性的论文。我自己撰写的论文:《加强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徐晓宇老师的论文《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兰进老师的论文《如何加强朗读训练的指导》、刘晓鹏老师的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王树红老师的论文《高年级训练感情朗读的途径》、张国海老师的论文《浅谈教学中朗读方法的指导》。另外还有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关于朗读教学的课例、教学反思、活动记录等。
四、研究成果的影响
经过前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了朗读训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了课题研究中期阶段预期的目标。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学校加强了朗读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多了,“日积月累,熟能生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样就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应该说,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重视了这方面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通过阶段性的、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我校学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杜绝唱读的方面有了较好的改观。同时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朗读的技巧,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了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我校的课题组的成员通过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五、下一步研究的计划与安排
1、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修养,多学习关于朗读方面的知识。
2、抓好课内外的结合,做好读书笔记或写好研究记录。
3、认真开展好实验研究活动,多开展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读书交流、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在学中玩、玩中学、乐中得、得中乐。
4、多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
5、加强学习,师生共同促进。
第四篇:尽心培养朗读能力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语言素质
四川省广元市元坝一小冯建蓉
我国语文教育学家蒋仲仁先生说:“就语文,朗读最重”。的确如此,学习语文要重视朗读,要重视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利于学生积累词汇,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将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最终心愿。
一、朗读现状
相信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有同感,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要么读得结结巴巴,要么含含糊糊,甚至还拉着一副长腔。摇头晃脑唱读,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影响学生语言素质的发展,而造成学生朗读水平低下的这种现象的原因总体上是如下三点:
1.学生不愿意读文。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基础差,字词积累贫乏,语感也不强,因此在朗读时常遇拦路虎,读起来就结结巴巴,很不自然,这就会导致出现朗读笑话,引起大家的哄笑,久而久之他们的兴趣就减退,越久就越怕读且不愿意读了。
2.学生不会读文。从小学生低年级起,有的老师对学生缺乏朗读的训练或对朗读的要求不严格,更有在课堂上不
使用普通话教学,不作读的指导,学生对文章不理解,体会不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文只是为了应付任务,久而久之,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读文时读得不流畅,说话时文不成句,写文时想了半天,也难以下笔,学生的表达能力可想而知。3.学生缺乏读的胆识。人们在平时交流时都是讲家乡语言,说普通话的机会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很少得到机会锻炼,不敢进行大胆地读,经常地读,有感情地读,长时间下去,就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尽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针对学生的朗读现象,我认为在学生读文时,教师应以训练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导读,形成习惯后,再施予技巧,向能力迈进,尽力为学生提供朗读的环境,提高学生语言素质。
1.让学生明白朗读的要求。一般来说,朗读课文时,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学习作者遣词造句,语速应接近说话时的速度,读出不同的语调,且注意停顿、轻重缓急,感情应自然贴切,如学习《凡卡》这一课文时,在学生领会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朗读“凡卡受折磨”这段时,以低沉、缓慢的语调,用悲痛、哀凉的情感朗读,让学生体会当时天冷,心冷,伤痛,孤独的情境,这样就收到了特别的朗读效果。
2.朗读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学生由于不会读,导致不
敢读、不愿读,要想让学生喜读、乐读,那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一旦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进行朗读练习和探索,学生有了兴趣才喜欢读,乐意读。这就要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将朗读的形式进行多样化、这样才不会显得单一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及热情,朗读的形式有领读、分合读、个别读、分解读、轻声读、快速读、表演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至于一节课中选取何种朗读形式,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课文的特点,教学的设施而定,不可牵强附会地运用。3.创设情境,调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
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4.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课文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发言地。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教师描绘的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这样学生入情入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如:在朗读《静夜诗》这首古诗时,学生们在幼儿园时都能背诵出来了,但都是一知半解的。我教这首古诗时,先引导学生读古诗(边读边听凄凉的古筝音乐),了解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时值中秋佳节之际,天上月圆,人间团聚。而诗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头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种思乡情,经过课文对照,学生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朗读面部表情就比较严肃了。并通过语气的变换,朗读时情景的融合,使学生了解作者一人在外的孤单的场面。通过我对当时情境的渲染,学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在进一步的指导,就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从而读得入情入境。
5.“读后评议”是朗读的良方。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在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总之,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有效指导,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合理练习,巩固学生读的实践......使读书训练因素有效整合,让学生尽可能的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促进学生语感形成,发展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也曾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莫大的财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另外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多种形式,训练朗读技巧。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
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繁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此外,我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
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
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
六、注重朗读评价。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教学中,我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美”,“真好听”之类的话,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越来越高。
七、长期坚持扎实训练
朗读训练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扎实的训练。按照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步骤,循序渐进。首先要读准字音,尤其是要严格要求
学生用普通话朗读,对有些受地方方言影响的学生,教师要反复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不断纠正,从而达到读准字音的目的。其次是读对字音、停顿等。要求学生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进行。最后,要求学生读出课文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到课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动情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难做到,但是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则需要花费一些心思,讲一点教学艺术,不然低年级的学生对于那种反复多次重复性的训练是排斥和不接纳的。要合理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在此处指导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不要千人一腔,千文一调,也不要求学生都达到最高的水平。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