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及创新性策略

时间:2019-05-13 14:2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及创新性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及创新性策略》。

第一篇: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及创新性策略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及创新性策略

摘要: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现状如下:师生均在意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

视;教学活动严重缺乏激情;教学形式僵化陈旧。针对这一现状,应当在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采用创新性策略,才能使学生对这一语文基本技能有扎实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强调朗读的重要地位;师生共同发掘朗读的乐趣,燃点激情;结合朗读教学活动实际,开拓多媒体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创新性,策略

一、初中语文课堂朗读的教学现状

听、说、读、写是语言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四个重要方面。语文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主干课程,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长期以来,语文以说、读、写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实践中得以重点推广。

在新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影响下,说和写的能力,因为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范围较广,较易和生活学习相结合,在新课程课堂上得到了较多的重视,投入的教学资源也相应较多。在这个过程中,朗读作为最基本的语文技能,反而面临着逐步边缘化的局面。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存在着以下尴尬现状:

1、师生在意识上没有引起重视

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新形势下被忽视,最显著的表现在于部分教师与学生均没有在意识上对该项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提及能力培养,每每想到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以及能力提高目标时,也以说与写为主导。因而在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教学效果又难被有效量化考核的情况下,朗读教学环节往往被忽略跳过。这种倾向看似迎合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但实际上却与之背道而驰。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每一个单元最后均有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栏目,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且处于重要地位。无论是教师抑或学生都应该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2、教学活动缺乏激情

教学活动是激情的迸发,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互通。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师生出于对朗读的忽视,进而导致在朗读教学中缺乏激情与热情。以苏教版为例,教材中提供了不少绝好的朗读教学材料,如慷慨激昂的《革命烈士诗二首》,古意盎然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等。这些出彩的材料都在教师毫无感情毫无起伏的语调中读出,学生又怎么能从这些如同嚼蜡的示范朗读中得到感情的熏陶与鼓舞,进而发现朗读的魅力呢?而学生的兴致不高,必然对教师的积极性造成打击,由此导致整个教学活动都处于激情缺乏的鸡肋状态。

3、教学形式较为陈旧

朗读教学因为其性质本身的局限性,教学形式比较单

一、陈旧,相对于说、写能力培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朗读教学还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扮演着传统的角色。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还处于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原始状态,这种沉闷枯燥的教学方式只能导致朗读教学在语文大家庭中日复一日地枯萎。

二、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创新性策略

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弊端,笔者结合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创新性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强调朗读的重要地位

意识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要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弊端,首先必须在教学中重新强调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这主要从横向知识结构上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流利准确的阅读是良好交际口语的基础和保障,在朗读中锻炼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给以人强烈的语言构造印象影响,左右着学生的写作内容和语言运用艺术。因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重视朗读对横向语文能力的基础性影响作用。在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入朗读教学作为前置基础环节或者穿插环节。通过教学板块的互溶让学生重视朗读。

比如说苏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把有感而发作为写作环节的内容,诵读环节的材料就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有感而发”这一写作概念时,应该引导学生翻看诵读的材料:《赤壁》的内容是什么?读《赤壁》的时候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不少学生对诗歌主旨有着较强的领悟能力,却对“感觉”如何“发”成文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激情的朗读。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丰沛的感情朗诵,让学生在文字中感觉到情感的奔流,自然也就对“有感而发”这一写作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 燃点学习激情

朗读一方面是对字词发音、句子组织、段落理解等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检验和回顾,另一方面也是情感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社会化人格的关键环节。因而对于这一教学环节,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燃点朗读激情是最大的教学目标。

结合苏教版的教材编排,适合师生进行互动式朗读活动的材料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饱含感情的诗歌散文,如古诗词中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现当代散文中《春》等。另一类是轻松幽默或者情节性比较强的散文小说,如《皇帝的新装》等。对于前者,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材料的感情特质,以饱蘸感情的朗读感染学生,根据具体材料的长短和题材,引导学生自主形成单人朗读、二人交替朗读、多人轮换朗读、集体同步朗读以及领读-跟读、单人朗读与集体朗读相结合等多层次多方位的朗读方式,通过感情的倾注,形式的变换,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类文章的诵读乐趣。对于第二类文章,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说课本剧编制,分角色朗读等等,把欢声笑语带到朗读教学课堂,让学生的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了解和掌握语音、语调的变化和以及词汇的选择对于表现人物性格、形成语言特色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为口语交际与写作打下基础。

3、结合朗读教学活动实际 开拓多媒体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朗读教学停留在教师领读示范,学生跟读模仿的单一状态,形式较为保守。作为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朗读教学内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过往比较简陋的教学条件和较为贫乏的教学设备有关。然而随着物质条件的丰裕,教师们只要转换思路,一样可以把朗读教学做得像口语、写作教学一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对于教师而言,要把朗读教学做活,首先要摒弃朗读教学是冷门,只能用简陋教学设备的错误想法,要大胆把多媒体教学设备引进到朗读教学中去。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的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气氛等方面的作用,使朗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苏教版课文《七律·长征》为例,作为毛泽东革命诗词中的重要篇章,其磅礴的气势和丰沛的革命激情是不言而喻的。在讲解时不能仅限于修正字词和领读跟读的朗读教学模式,而应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加深学生对这一革命史实的了解;利用革命歌曲等资料,唤起学生的革命激情,增强对革命精神的感悟;还应利用朗诵伴奏带来烘托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感情带到最高点并得以释放。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创新朗读教学的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只有从意识上强调朗读的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并结合朗读教学活动实际开拓多媒体教学方式,就能最大限度克服朗读教学中的弊端,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 卫春兵: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科学,2009(06):149.【2】 夏幸:了不起的五分钟——初中语文课堂上演讲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206.【3】 陈海兰:关于初中语文的自主、探究、创新教学的尝试,考试周刊,2008(02):

23-24.【4】 张卫芹:初中语文评价内容多元化浅探,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5(01):

13.

第二篇: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

学科:初中语文

题目: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语文单位:醴陵市嘉树中学

姓名:唐立武

电话:朗读教学

***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式的教学方式频繁迭出,朗读也渐渐被教师和学生冷落与淡化,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已不尽如人意。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追本溯源,披文入情,感受文章丰富的内在含义;学生可以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需要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课文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 优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文章,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感人至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最能在朗读过程中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然而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却让人堪忧。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朗读虽多, 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大部分的朗读多流于形式,不求实效。更多是为了渲染一种教学氛围或者体现某种教学理念,热热闹闹的背后真的达到了朗读的真正目的了吗?这些流于形式的朗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前,充斥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是“讲问教学”,真正给学生的读书时间有多少?一节课 45 分钟,老师基本不范读,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到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成为了课堂中的一种点缀。譬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布置了自由朗读课文的任务,要求学生读通全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琅琅书声刚刚响起,学生就在教师的示意下停止朗读,接着就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我们只能说这种朗读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而已,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可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吟诵理解,又何以知“济南的冬天”之美丽?如果没有足够的朗读,何以知“百草园”之趣味?如果没有到位的朗读,何以知“背影”之感人?所以说,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是十分而且必要的。

(二)朗读品质低下

除了朗读时间不够充分以外,朗读品质低下也是朗读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表现。所谓品质指的是物品的质量,那么朗读品质指的就是朗读质量的高低。现实初中语文朗读的质量不容乐观,尽管有些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但是由于许多学生缺乏对文章情感的正确理解,将理解与朗读脱节,这样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只动口、不动脑随心所欲的朗读。这样品质低下的朗读,非但没能加强学生的朗读,反而让学生产生了厌恶朗读的情绪。再加上有些教师本身朗读水平就差,学生由于缺少方法的指导,大多数学生对于朗读的重音、语调、语气、语速等并不能很好的掌握,这样品质低下的朗读根本达不到朗读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学生在读的过程对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这也是朗读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每一种读都有其目的性,譬如初读课文是为了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细读课文是为了体会文中优美的字词语句等等,在读课文是为了再次品位文章语言体味文章思想感情。而且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语段也应该当有不同的朗读要求,实际教学情况却是学生在每一次读之前教师都没有将朗读目的明确的告诉学生,往往导致许多学生在读完之后还不知所云。

(四)朗读面窄

朗读面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朗读文本选择的面窄,还有一个是教师选择学生朗读的面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本,多集中在一些散文、诗歌等,一些枯燥的议论文、说明文被遭冷落,因此也就造成了许多教师只选择那些优美的散文以及诗歌进行反复的朗读,忽略了其他一些也值得朗读的文章,文言文就是这其中的一大类。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教师对文言知识的讲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成为了文言文课堂的重头戏,对语文成绩没有直接效果的朗读往往成为了课堂的点缀。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氛围下也不再愿意去培养其他学生的朗读,这样的恶性循环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朗读水平差的学生对朗读失去了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具体优化

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长叹之余不能不反思,寻找解决策略,如何才能树立起朗读的新形象,如何才能让朗读真正走进初中课堂,走进初中生。加强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感以及表达能力,已经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在当前课改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想要改变初中语文教学朗读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状,我们该从何入手呢?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受教育者, 同时也是自我塑造者和自我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而有效的朗读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使初中语文朗读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应该从让学生真正重视朗读,让学生明白朗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三方面做起。

1、让学生真正重视朗读

我们说学生是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放开手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朗读的思考与训练中去。只有他们对朗读有了切身的感悟,从朗读中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这种乐趣才真是算的上“读书”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学书或习书。书是用来读的,从古到今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比比皆是。我们教师要把朗读的重要性强调到相当的高度,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身真正的重视朗读,让他们有兴趣地朗读,比他们被动的接受老师讲授朗读知识要好得多。

2、让学生明确朗读目标

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朗读也是如此。俗话说的好:“有目标才会有成功。”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朗读课堂的朗读目标也是如此。许多朗读课堂之所以低效的原因是由于朗读目标的制定或者陈述不够科学合理,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切实的实践性,由此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人自身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经常性的、本质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成为当今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乐观自信的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是声音洪亮,谈吐自然。自卑怯懦的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则唯唯诺诺,处处逃避。这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也是取决于性格的不同,学生朗读能力提高与否,与自信心的有无或强弱有密切关系。因而培养初中生乐观自信的性格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二)强化朗读学习动机

在语文学习动机方面,“近期目标是推动初中生学习的主要动机,他们很难将自己的行为同远大目标真正联系起来,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想到的是如何完成任务,而不是完成任务的意义。”初中生浓厚强烈的学习兴趣是促使朗读取得成功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动力。初中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初中语文朗读学习方面学习动机不稳定,学习兴趣低,自我约束力差的特点,需要教师予以规范指导与监管,不断的巩固与强化,培养学生“要读”的心理品质。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明确朗读的意义,增强教师的情感期待,树立学生的朗读目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学习动机,此外还可以抓住初中生好强、好竞争、爱表现自己的特点,在课上课外多组织各种比赛,让他们在朗读中充分发挥自己朗读的潜力,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同时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三)培育学生丰富饱满的情感

在语文情感表现方面,“初中生的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十分热情而又经常动荡、变化、容易出现冲动行为。”情感是人们接触客观事物而激起的喜、怒、哀、乐等一系列的心理表现。在朗读的过程中,文章中深厚而稳固的情感,往往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鼓舞力量。这就首先要求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将自身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协调一致的融合在一起,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欢喜与悲伤、激昂与愤怒都给予恰如其分的表露,使听众受到感染和熏陶。其次,充分运用饱含感情的言词和体态语去刺激听众的听觉和视觉神经,使之兴奋起来,且受到刻骨铭心的感染。这种情感的培育需要创设一定的朗读情境,一定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刺激作用,也具有重要的暗示作用。一般认为朗读要与特定的情境相结合,离开了“特定的情境”就会显得枯燥无味。这就启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创设符合学生特定、符合作品情调的情境。

(四)、关注课堂细节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闻名世界的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也曾感叹“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朗读,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又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堂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小细节组成的,一堂成功的朗读课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莫过于朗读过程中那些闪光的细节。凡成大事者必作于细,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常常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所以成功的朗读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所谓朗读教学细节,指的是在朗读中的细小环节以及贯穿其中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过程中教师的范读、倾听、评价、生成等。

1、关注范读

随着现代化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朗读中选择录音作为范读的材料,孰不知教师范读也是语文朗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细节。教师范读的声音更亲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范读时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也让学生在感官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示范朗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指导朗读的方法。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细节包括音量的大小,节奏的把握,重音的突出,声音的强弱等等。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背影》是一篇十分适合教师范读的文章。首先,在范读时教师要选择好朗读位置,应以教室中间位置为好,这样能让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清晰地听到教师的范读;其次,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是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以及父亲对作者的疼爱之情,所以总体上应用抑而柔的语调来朗读全文;再次,对于重音的把握也应该准确到位,文章的第六自然段,是叙事、描写、抒情紧密结合的典范,作者用了“探、爬、攀、缩、倾”等动词,十分传神地写出了人物过铁道时的艰难,因此教师在范读时要突出这几个动词,可以采用用重音轻读的方式范读。此外还要注意这是一片感情极其朴实的文章,范读时不能无病呻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师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使得范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越来越引起相关教师的重视。许多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对于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朗读技巧的把握都熟练于心。在新课改的推进下以及教师自身的重视下我们相信教师范读还是可望可及的,教师示范朗读的“魅力”必将成为语文朗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细节。

2、关注倾听

倾听是一种教师修养,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提高朗读课堂质量的重要保证。众所周知朗读课堂上的热闹往往大于宁静,言说往往多于倾听。这也就导致许多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倾听学生朗读,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朗读草草走过场,更不用说做出合理的评价了。因此提高朗读课堂有效性,关注倾听的细节显得十分重要。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流露的是对学生无尽的关爱与赏识,同样也折射出王老师对学生朗读倾听细节的重视。

3、关注评价

常听一些青年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特级教师的课中学生能入情入境,读得有滋有味,而在我们的课堂,学生的朗读常常不瘟不火,达不到预设的火候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少青年教师对学生朗读评价不够重视,评价也缺乏及时性,缺乏学生朗读生成后应对的机智性。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评价常常存在以下问题:或简单否定,“你读的不对!”“读的不好!”;或评价语言贫乏,话给予表扬,使课堂气氛沉闷、机械,学生不喜欢朗读,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直面学生的,是直达学生心灵深处的。一个真正把学生装在心里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就会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在教学用语上也会选择尽可能使用适合学生的语言,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

4、关注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我们知道课堂是复杂多变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堂的可能的变化。细节蕴涵着动态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所谓生成性朗读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朗读思路一步一步地进行,而是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朗读活动,当出现突发状况的时候教师要能自如地应对。当“意外”出现时,教师不是置之不理和简单处理,而应该敏锐地捕捉学生“误点”的价值,顺势利导,巧妙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关注细节的教育,必定能成就教书育人的大事。

(五)、加强课外朗读指导

朗读水平的提高,需要经常性的进行朗读训练,正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当然朗读能力的培养同样也重在实践。它不能只靠课内练习,还必须要辅之以多种多样的外朗读活动。通过丰富的课外朗读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深层的认朗读的意义,并从中受到实际锻炼,提高朗读能力。

1、介绍优秀课外朗读读物

想要激发学生课外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能力,首先得有好的课外朗读读物。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一本好的朗读读物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得大。教师要结合课内教材的特点,以课内教材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由一本课内教材最终带动几本、几十本乃至几百本优秀课外朗读读物,最终寻求到经典的适合学生朗读课外朗读读物。只有优秀的课外朗读与课内朗读读物相互引发,相互影响,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充分的提高,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的朗读习惯。许多读物都可以成为优秀的课外朗读读物,比如名人传记类、童话寓言类、科普读物类、文学艺术类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些读物都是学生的最佳选择。班级内也可以开辟“读书角”,初中生有一些必读书目及一些优秀刊物,像《读者》《视野》《青年文摘》《诗刊》等。对于课外朗读读物,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选择好朗读材料在进行朗读,具体方法归纳如下:其一为抄读法。其二为精读法。其三为跳读法。

2、开展各种课外朗读活动

朗读活动具有开放性,尤其体现在课外朗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朗读个性,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自由地读,放开来读,不能将其限制得太死,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朗读活动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表现欲。

3、收听和朗读有关的节目

教师可以利用午休和晚自习时间组织学生收听广播,观看与朗读有关的访谈节目,CCTV3 的电视散文展播,CCTVl0 的《子午书简》等节日。让学生在常听常看中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学习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标准、纯正普通话,在点点滴滴的积累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朗读兴趣,培养自己的朗读意识。

4、开展朗读交流会

学生在朗读了一些好的朗读读物时,就有和老师学生同学交流的欲望,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所想、所看、所学都表达出来。可以开展一些朗读交流会,让学生把这段时间内所发现的一些好的课文朗读读物介绍给大家,在交流会上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喜爱的文章进行现场朗读,老师与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这种课文朗45 读交流会可以拉近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促使课外阅读活动呈现良性循环的态势。

(六)、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一种浓厚的课外朗读氛围

学生有了课外朗读的兴趣,也知道了如何去选择和朗读课外读物,就会想尽办法去寻找一切优秀的课外朗读资源,这时候作为学校、家庭、社会就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1、课外朗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首先,为了充分发挥课外朗读活动的综合效应,可以将朗读活动与学校一些特定时期特定活动相结合,如“校园艺术节”、“校园演讲比赛”、“青少年读书读报活动”、“语文角”,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体会到朗读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其次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让图书馆切实成为学生读好书的一个平台。阅览室也可以定期为学生开放,让学生在图书馆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朗读读物,以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价值自然也就得到了成倍的体现。此外,教师还要给予初中生一定量的课外基本朗读时间,使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朗读有序地进行。最后,教师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如游览当地风景名胜,开展“爱我家乡”朗读比赛活动等,既让朗读与当地民俗风情相结合,又可以增加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何乐而不为。

2、课外朗读与家长相结合

学校要积极主动的发动家长帮助和指导子女买书、藏书、读书。家长的关心和重视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又一保障,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带孩子到当地的书店购买适合初中生朗读和阅读的优秀课外书籍,此外家长还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好每日读书计划,对孩子的朗读进行监督,并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只有学校和家长积极 配合合作,才能够更快、更高效的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朗读道路上。

3、课外朗读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家庭,大群体,因此利用社会关心和引导来开展学生课外朗读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近几年来,“减负”工作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减负”后学生做什么?到何处去?这不能不让我们每一个人重新思考。如果学生在课余缺乏和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氛围,那么“减负”又有何意义呢?它只会遭到家长的反对,老师的反对。社会能否真正给我们的孩子们更广阔的课外活动空间,能否提供适应孩子身心展特点和要求的设施成为我们所要关注的问题。创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是每一个社会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地与学生居住地的社区联系,还可以建议社区在寒暑假期间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的朗读活动,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我们呼吁——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朗读实践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任务,我们应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再加上课堂的点拨与课外的拓展,通过课前、课内、课后三阶段的相互影响与结合,相信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进一步加强,朗读水平一定会大有提高。当然朗读优化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只要加强对学生朗读兴趣、朗读习惯的培养,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朗读效果,我们应该还朗读一个亲切、美丽、高贵的形象,让朗读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初中生。

参 考 文 献

[1]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4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5]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廖策权,梁俊.实用学校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12]庄洪江.书还是要读的—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其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1996

第三篇:初中语文课堂分角色朗读教学

初中语文课堂分角色朗读教学

文昌市蓬莱中学詹达刚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常用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分角色朗读更是促进学生融入角色情感、体会文章内涵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充分选择合适的文本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学,同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分角色朗读的作用,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分角色朗读 合适文本 正确指导

引言

初中语文的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再次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体会文本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阅读教学包含很多具体的实施方式,比如朗读和默读,这两种阅读教学方式同时也是两种重要的阅读方法或者说技巧,此外还有诵读这种阅读方式。分角色朗读是朗读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文本角色当中,体会作者所描写的角色情感,这种朗读方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而且能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一、分角色朗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分角色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分角色朗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通过角色分配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通过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个人朗读不太感兴趣甚至有点难为情,而一当提到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自行选择角色时,学生们的热情瞬间高涨,对于角色的挑选兴高采烈,有的同学说这种感觉犹如明星挑选剧本角色。通常这种情况下,课堂气氛最为热烈,同学们总是权衡自身特点琢磨自己更适合哪个角色,角色选中后都迫不及待地念念有词,以备集体朗读时一显身手,而暂时还没轮到的同学也是心急如焚、跃跃欲试,大家的表现 1 欲望空前高涨,积极性大为提高,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其次,分角色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分角色朗读不同于个人朗读,这是一项需要集体参与才能完成的活动。参加分角色朗读的学生在朗读时必须具备集体主义观念,无论是声音、语速还是语气都要注意与其它角色之间进行衔接。朗读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精神必须做到高度集中,不能抢读,更不能出现错读现象,否则会影响到其它学生的角色朗读。通过这种分角色朗读方式,学生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而且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了增强。

最后,分角色朗读更容易使学生集中精力,对于文中情感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分角色朗读不同于个人朗读,要求学生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各个场景对话当中,准确把握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说话习惯,同时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语速、语气以及重音和停顿等朗读技巧,在朗读过程中赋予角色应有的情感,从而将角色的喜怒哀乐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将作品内容生动地再现出来。通过分角色朗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对于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将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分角色朗读教学的具体实施

分角色朗读虽然对语文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语文课程 都适合采用分角色朗读这种教学方式,在实施分角色朗读教学时需要注意很多事项,笔者通过对实践教学活动中分角色教学经验的总结,将这方面的注意事项总结为如下三点,以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一)选择合适的文本

不同的教学文本其特点是完全不同的,有的教学文本只适合用来个人朗读,而有的则适合用来分角色朗读。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进行教学的文本有三类,第一类是描写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角色,这些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个性比较鲜明,而且内心冲突较为激烈。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的《我的叔叔于勒》,文中的菲利普夫妇个性非常鲜明,神态描写惟妙惟肖。作为于勒的哥哥,菲利普一方面充满同情,一方面又迫于生活压力,因此在面对于勒的到来时内心充满挣扎,个性扭曲的过程描写都非常真实,这样的文章就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

第二类是描写的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对于角色之间的激烈矛盾和冲突进行了 2 详细描写与刻画,结构非常紧凑,人物线索和情节线索集中交叉在几个点上。这类文本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品味故事中的纠葛和冲突,通过这种直接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品读出文中的内涵,深刻领悟作者这样描写的深意。这既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表达技巧和描写方式的绝好良机。

第三类是角色语言比较富有个性或者文中对话充满艺术色彩,这类文本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语文学习归根到底就是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对于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威尼斯商人》,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冲突紧张激烈,而结局又大大令人出乎意料,整篇文章的语言都极具表现力和艺术性,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中国语言的魅力,这本身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教学目标。

(二)做好充分的朗读准备

分角色朗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领会人物性格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思想,以便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分角色朗读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因为对于一篇陌生的文章,就连老师都没有把握拿来就能读或者说能读得很流畅,因此朗读陌生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就算有的学生提前预习了课文,但是也无法做到准确抓住人物性格和情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阅读技巧更是无从谈起。当然,也有个别属于阅读天才型学生,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也就另当别论了。

通过我本人的观察,现实教学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预习和阅读课文,因此为了顺利开展分角色朗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在感知时可以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默读,通过默读方式扫清阅读障碍,遇到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来帮助其进行理解,或者通过与其它学生进行探讨的方式来理解文中内容。在字词理解正确的基础上再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心理、情感倾向和故事情节及其发展脉络,尝试把握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这些准备工作,再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角色,这样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才能更加细腻准确地揣摩出人物情感,从人物立场来分析整个故事,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十分有利。

(三)给予正确的指导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研讨与练习”部分,明确提到分角色朗读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对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这个指导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读”,更要落实在学生的“听”上面,也就是说通过对朗读者和听读者进行分别指导,让他们通过分角色朗读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首先,对于朗读者的指导。胡明道老师在针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羚羊木雕》这篇文章进行了教学设计,因为这篇文章属于阅读型文章,且非常适合用来分角色朗读,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胡老师对分角色朗读的指导方法进行了总结与归纳。他指出分角色朗读最关键的就是要置身于其中,做到“眼中有对象、心中有独白、突出关键语、注意表神态”这可以说是对朗读者最好的指导。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时,要让学生在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领他们走入故事情境当中,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他们的真情实感,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和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将文中的历史对话生动地再现出来。

其次,对于听读者的指导。在其他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时,作为听读者的学生,不能随意地“听”,不仅要听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而且还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揣摩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同时还要观察每个分角色朗读者,在下一环节中对他们进行公正评价。分角色朗读并不仅仅是对朗读者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听读者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锻炼机会,通过“听”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提高学生对整体的把握能力。

最后,分角色朗读环节结束后,还需要让学生进行分组探讨,这是分角色朗读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小组探讨的形式,让学生们针对故事人物和发展情节以及思想情感进行分析,然后让他们自己分角色进行成果展示。朗读小组可以先对自己的朗读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其他听读的小组进行点评,通过这种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更多角度来理解文中内容。在各小组的探讨结果展示完毕之后,教师要对表现出色的小组进行表扬,同时对其他小组予以鼓励,在自评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并予以赞许,增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信心。另外,通过最后探讨和展示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其实与 4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相辅相成的。

三、小结

新课标中强调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分角色朗读正是基于这一教学目标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文本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学,在朗读之前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阅读过程中和阅读之后的分组探讨中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恰当的点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文中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增强其把握整体的能力。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读者,在分角色朗读过程中精神高度专注,更能注意到文中对人物神态、心理和动作的描写,通过对这些描写的揣摩,能够准确把握住人物的思想灵魂,并且掌握到塑造人物的方法,从中可以习得一些写作技巧。

总之,分角色朗读这种教学方式如果应用得当,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将大有帮助,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小帮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方法,这也将是我未来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明道.《<羚羊木雕>教学设计》.《名师同步教学设计 语文 七年级上 人教版》裴海安主编.2010年版.第196-198页

[2]尚云飞.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6.[3]黄慈翔.初中语文教学朗读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2.[4]杜凯丽.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14.

第四篇:中学语文朗读现状及解决策略

中学语文朗读现状及解决策略

摘 要:朗读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做出了明确界定“朗读,指的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当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朗读教学无目的性、师生不重视朗读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出现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并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以此促进中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朗读 现状 解决策略

朗读法是我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理解力、思维力的重要途径。在古代,无论是启蒙教育还是太学教育,最重视一个“读”字。朱熹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在《对话语文》中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那时候)就是背古文,用老法子念,抑扬顿挫,像唱歌似的,很好玩。直到今天,绝大部分我还能背得出。”[1]朗读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是用形象具体的口语表达文本思想情感的手段,是沟通书面语和口语的桥梁,是学生独特的体会,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堂的朗读法。但当今的朗读教学现状值得一线教育工作者反思,找出当今朗读教学的正确之路,还语文课堂一片朗朗读书声。

一、当今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出现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求中小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长久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方面一直存在着朗读不足的问题。1963年张志公先生在其《漫谈语文教育》一书中提到对当时语文教育的担忧“从前,走过私塾、蒙馆的附近,总会听到孩子们呜哩哇啦读书的声音,现在那种声音不大听得见了。”[2]读书声不仅在那个年代不大听得见了,在当今也不大听得见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和考试制度,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师生对朗读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虽重视朗读法,但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中,朗读法的地位没有得到贯彻落实。“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玩笑话,却真实地反映着当今教学的弊端。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做出调整,师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必考内容中。在日常考试中,也是以笔试形式为主,关于朗读内容无法考核,即使有所涉及,也无非是一些轻重音、停顿之类的内容。

语文教师“重讲解轻朗读,重提问轻朗读”。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满堂灌”有所减弱,但有些教师片面地解读新课标,“满堂问”随之出现。虽然讲解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占有大量的知识内容,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满堂灌”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朗读是学生把情感带入文本之中,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有色的画面,读出自己的韵味。关于讲解与朗读之间的关系,有人做过论述“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很少有人关注朗读教学。

提问不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问题过于琐碎或者过于艰涩,都是不利于理解文本的。提出的问题难度适中,始终遵循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不管是讲解还是提问都只是一种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二)朗读内容、目的不明

新课标虽然对朗读有所论述,但哪些内容适合朗读、如何朗读、朗读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却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易给师生造成困惑。

诗歌、文言文需要朗读毋庸置疑,小说是否需要朗读则看法不一。有些老师认为小说篇幅过长,朗读影响上课进度,不利于教学。其实不然,小说中的对话片段非常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把握典型人物性格特征。说明文、议论文内容枯燥费解,很多老师不屑读,读说明文有利于学生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读议论文要旗帜鲜明,有利于把握文中坚定、客观的色彩和铿锵有力的论证气势。

不少语文教师已开始重视朗读教学,由于朗读教学的目标不清楚,采取不同年级、不同文体都使用同一种朗读方法,不知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盲目地希望学生在初读文本时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这种过高的期望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原则,学生不但达不到这种期望,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连最基本的“正确”地朗读文本的要求都达不到。

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开篇时把课文朗读的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执教过程中学生对“有感情”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评点同一位学生的朗读,有的学生认为读得感情充沛,有的学生则认为读得没有情感。面对学生的困惑,窦老师告诉学生因为每个人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不同,所以读出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只要读出自己的韵味就可以了。课堂上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明确朗读目标,所以导致学生“滥读”现象显著。

(三)教师诵读能力参差不齐,轻视范读

教师讲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教师的言行,有些老师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甚至有的在课堂上使用方言,在朗读教学过程不仅不能起到指导作用,反而会误导学生,学会错误的发音。有些语文教师不重视范读,在需要教师朗读的时候直接以机代读,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能使课堂增添生机,但滥用多媒体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朗读教学的策略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朗读重要性,张志公先生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朗读的重要性“忽视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不希望它开花的办法。充其量这像插瓶,也许能开两朵花,然而开不多,也开不久。”[3]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我??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一)立足教材,精选适宜的朗读材料和方法

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但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朗读,而且局限于教材,学生的朗读面相对狭窄。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广泛搜集适合朗读的材料,让学生大量朗读。于永正老师在谈自己的朗读观时说过,学生要大量朗读,朗读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而且在他从教的这些年里,他的学生每天没有书面作业,但必须完成朗读作业,每天必须完成半小时的朗读。无疑,他的学生是幸福的,于老师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还精选朗读材料让学生广泛地朗读。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适用的范围,比如教师的范读只能起到“示范启发”的作用,重点在于?W生的情感体验,所以一节课中范读在于精不在于多,尽可能让学生开口读。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关于对话描写的语段适合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一个人朗读一个角色的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既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价值观,又能体现人物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如《雷雨》采用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置身其中,体会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些都是讲解、提问、小组讨论无法达到的高度,选择适宜的朗读材料和朗读方法,能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确立明确的朗读目标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张志公曾说过,朗读应有基本要求,进一步要求,较高要求……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有个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个逐步达到的过程,先是读准字音、字词,这是学生初读文本的目标;其次流利地朗读文本,做到不多一个字,不少一个字;最后才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具体包含怎样的感情,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年级、文体、学生实际情况去备课文的朗读目标,但也不能备了朗读目标就草草了事,语文教师也要根据自己所备的朗读目标备读,看自己是否能达到这个朗读目标。

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就好比航船有了方向。余映潮老师在执教《狼》这篇文言故事时有一个环节是“诵读课文,品析课文”,在这个环节中,余老师明确地告诉学生怎样诵读课文,主要从三个角度诵读:

一、从屠户的角度评点段的内容;

二、从狼的角度评点段的内容;

三、从语言的角度评点段的内容。这就给了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做到了心中有数。

(三)教师提高朗读能力,重视范读

在语文阅读课堂上,需要朗读时许多老师以机代读,美其名曰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但多媒体中录音的朗读无法代替教师的范读,它只是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师的范读,更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范读时不仅仅是声音的传递,老师的表情、眼神都是学生揣摩的对象。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书本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置身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范读时,有利于学生闻其声、观其人,感受着文中的句子在教师的范读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作用是播放录音无法比拟的。

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不仅能增加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朗读法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途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叶圣陶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文字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对语感也有论述:“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言的完美需要朗读的训练,朗读的训练促进语言的完美。正如叶圣陶所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4]

注释:

[1]孙绍振、钱理群:《对话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2]张志公:《漫谈语文教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5页。

[3]张志公:《漫谈语文教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4页。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05页。

(马春侠 安徽芜湖

241000)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五篇: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朗读论文

内容摘要:新课改中,课堂朗读已出现失衡。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课堂朗读,在倡导课堂朗读的同时,必须关注读什么、何时读、怎么读、为何读等问题。课改初期的失衡是正常的,坚持在常识的基础上思考,坚守“语文”阵地,走向新的平衡是应然趋势。

关键词:课堂朗读 失衡平衡

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堂上的朗读越来越受重视,举目所及,各种性质的公开课读书声四起,均占了课堂相当长的时间。“以读贯穿课堂”“以朗读为主线”成了非常经典的课堂评价用语。学生许多时间用在课堂朗读上,不太注重思考能力的培养,会读书不会思考的现象已经很严重。语文课岂一个“读”字了得?我认为,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课堂朗读,认识它的功能却不过分夸大,重视而不无限拔高,深入思考操作细节但不大而化之。

一、对朗读的再认识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朗读中良好的语感培养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但朗读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技能,是一个过程,目的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人提出了“以读代讲,以读代练”,我认为不管如何认真研究,如何正确而熟练地运用,“代讲”“代练”都不是“读”所能承受之重。读有读的作用,讲练有讲练的功效,世界是多元的,繁多才能丰富,丰富因而美丽。朗读被夸大为“体现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特征”,可综观我们学生,朗读水平高而语文能力不怎么样的比比皆是。一个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只能说他读懂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他把这种情感用朗读方式再现了出来,但要他说出这种意味,他却可能会因为缺乏丰富的词汇、恰当的技巧来组织,造成意味准确而言传有误的现象。朗读不是万能的,大声朗读无法也不应该成为语文课新理念的标志。一味强调课堂朗读是与这个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不相适应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只沿用与古代信息资源相对较少、学科单一的状况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二、把握读的时机

朗读非常重要,这一点勿庸置疑。但朗读不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还有对话、合作、思考、拓展、联想、感悟等等。一味地强调书声琅琅,是不是挤占了其他活动的时间,使课堂活动单一化、浅层化?让课堂多一些令人怦然心动的教学内容,追求提升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课堂上的朗读是否可以分流一部分到早读中去呢?“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推进器’‘加速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高声朗读,求得感悟,实际上是过分夸大“习得”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而习得“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行为,缺乏显著的系统的集体经验的借鉴与参照,很有可能耗时费力,低效无效,以致大大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何时读,还涉及在课堂上教师范读的安排问题。现在有把范读放到学生学习文本后的倾向。有好处吗?有!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有广阔的读的处理空间,促进文本学习进一步内化。但这不应该成为一种模式。放在开篇范读可以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阅读的渴望,帮助学生更快进入文本。放在哪里读,并无定论,恰当的便是最好的。

三、掌握读的方法

现在的课堂过于强调朗读,而忽视了默读。朗读偏重于表现和交流,是外指的行为。潜心默读可以思考、品味、揣摩、推敲,更有利于感悟与联想,是一个“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过程。课堂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感悟,就不可忽视默读的作用。取消默读过程的课堂,缺少了一分思考的力量。其次,应警惕对朗读技巧彻底排斥的行为。强调情感的感悟,但并不是说所有都要感悟或者除了感悟以外别的什么也不能做,感悟与指导这两者本身并不是对立的。有人说:“要多读来感悟,读不出怎么办,师范读,生范读。”我认为朗读作为一种技能,它的处理手法有普遍意义,可以触类旁通。技巧上必要的指导可以缩短无谓的摸索。技巧者,巧妙的技能也,是智慧的结晶。语速的快慢徐疾,语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不采用“纯技术”的手段,而是结合具体的语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在熟读的基础上给予指导,大大方方地教一教,又怎么了。这对学生朗读的可持续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审视读的理念的失衡,是多种因素影响的必然。其一,“读”本身在语文学习上的重要作用。通过朗读,学生能体会到文章内容、神韵、风格、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而且非常好操作。其二,课改前的课堂存在着朗读的缺席和弱化倾向,过多的讲析、练习充斥课堂,课堂琐碎、机械、乏味,严重地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已成为众矢之的。其三,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古人有重朗读的习惯,它是读经时代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手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部分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借新课程的东风,便迅速蔓延。其四,改革的特点使然。既是改革,其立意就不像改良主义般温和,面对积弊深重的旧课堂,要在短时间内将错误引向正确的轨道,矫枉必然过正。这一点从近代历史来看,也有许多佐证,凡是想做一点改革的,往往采取激烈的态度和手段以扭转传统的巨大惯性,白话文运动中有人甚至提出要废除汉字便是范例。或许批判就是要过激一点才有效,所以对课堂朗读“过正”的倡导,其目的可能就在于要强烈冲击旧有的课堂形态。

参考资料:

①金立义.《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初探》

②曹永红.《关于朗读教学的一点尝试》

③余应源.[J]《“学得”——“习得”的推进器》,《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2期

④马豫星.[J]《试论“教”与“习”的关系》,《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

下载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及创新性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及创新性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策略 摘 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从创设情境、设......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强调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朗读教学在小学阶段显得尤......

    浅析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及策略(五篇)

    浅析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及策略 ● 商林金近年来,听力能力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关注,听力教学也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是听力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英语听力已经成为制约学生英语学......

    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摘 要】朗读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

    聚焦朗读教学 拓展语文课堂

    聚焦朗读教学 拓展语文课堂 兰溪市聚仁教育集团振兴小学 张玮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经,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

    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浅探

    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浅探 河北省河间市一中 白志敏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的策略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的策略 陈焕明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复杂的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恰当有效地进行课堂激励性评价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小学......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5篇)

    谈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一、知识呈现趣味化语法知识普遍偏理论,这也是很多学生对于语法内容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的一个原因。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化解这一障碍,教师可以尝试趣味化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