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辽宁本溪市学习考察报告
赴辽宁本溪市学习考察报告
为认真学习借鉴辽宁本溪市抓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县组成了以县委书记、政法委书记李新元同志为团长的考察团,于8月5日至8月25日,对辽宁本溪市进行了为期20天的学习考察。通过这次学习考察,不仅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还看到了差距、启迪了思维,一致感到不虚此行、受益匪浅。下面,将学习考察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辽宁本溪市抓发展的基本经验
我们考察的辽宁本溪市,是辽宁省实施“沈本一体化”和“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结点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这本溪市呈现出快速崛起之势,他们推动科学发展的大气魄、好思路、硬措施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通过一路考察和思考,我们感到本溪市的主要经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合作意识强,经济联盟趋势明显。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各区域之间的战略合作也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可谓是区域有划分、发展无边界,增长有极限、合作无穷期。本溪市把自身放到全省、全国甚至全球发展的大格局中去定位,依托毗邻省会沈阳的优势,积极主动融入沈本一体化发展大格局,在距沈阳只有30公里的石桥子经济开发区,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中国药都”,并加速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钢铁深加工产业园区和20平方公里的水洞国际旅游度假区,下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盘棋”。
(二)城市建设气魄大,现代文化品位十足。本溪市有超前高水准的发展规划,这些规划都是聘请同济大学等知名院校和专家统一设计论证的,都建设了现代化的城市规划沙盘,城市道路宽阔、建筑精美、环境优雅、气势非凡。本溪市过去环境污染非常严重,20世纪80年代被联合国环境组织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近年来投资数十亿元重点建设“三都五城”,即“钢都”、“药都”、“枫叶之都”,1
“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他们把枫树确定为市树,把天女木兰确定为市花,在市区及周边大搞城市绿化,森林覆盖率将近80%,已拥有宽10公里、长20公里环抱全市的环城生态风景林带,以及总面积达201平方公里的环城森林公园,在本溪所到之处,周围都是高大茂密的森林,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山体和空地,真正实现重工业城市基本没有工业污染。
(三)园区建设标准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园区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其发展的速度、膨胀的规模决定了这个城市经济的总体实力。本溪市的园区建设标准高、体制新、后劲足,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本溪市的沈溪新城核心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规划占地37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40万,他们致力于打造医药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健康之城,正在建设“一城、三园、三中心”,即沈溪新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健康服务产业园,行政商务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和健康宜居中心。沈溪新城管委会实行“档案封存、竞聘上岗、绩效考评、奖优罚劣”新的运行机制,年终由企业和领导对公职人员进行考评,连续两年排位靠前的,工人进事业编制、事业编制进公务员、公务员提拔重用,排位靠后的第一年亮黄牌、第二年降级降职使用,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
(四)招商引资项目多,投资拉动成果显著。经济学家曾表述过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地方要想迅速改变落后面貌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是靠人才,另一个是靠投资。发展靠投资、投资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引资是实现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老百姓致富的战略选择。通过参加这次考察,我都被本溪市全力开展招商引资、热火朝天上项目的场面所感染。本溪市去年全年共推进重点项目78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27个,10亿元以上项目37个。他们坚持无
中生有、空穴来风,有所为、有所不为,整合距离沈阳最近的三个乡镇为沈溪新城,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200余家,项目投资总额达500多亿元,积蓄产能千亿元。中国医科大学、美国飞华集团、华夏集团、辽宁好护士集团、吉林修正药业,以及英国牛津大学崔占峰和他的团队等,都先后落户沈溪新城。
(五)县区经济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取得成效。本溪市的桓仁县被省政府命名为酿酒葡萄 “一县一业”示范县。永祥绒山羊和张裕葡萄酒项目被省政府确定为投资 10 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县区工业产业集群和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定位明晰,两县四区八个工业产业集群入驻企业 335 户,六个服务业集聚区完成投资 74 亿元。两县县城和四区新城建设全面推进。全市县区地区生产总值 794 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5 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 75.6%和 70.8%,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工业“五项工程”全面实施。滚动推进了 400 个工业技改项目。荣获 2 个中国驰名商标,10 个产品成为辽宁名牌,3 户企业获得首届市长质量奖。本溪市深入开展“兴农杯”竞赛活动,全市粮食产量30.3 万吨,林地经济面积达到 435 万亩。引进培育超亿元农事龙头企业 30 户。建成 10 个 现代农业示范区、96 个设施农业小区、60 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完成小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 169 项。
二、学习考察的几点启示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不但零距离地感受到了本溪市迅猛发展的生动场面,而且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十分深刻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对本溪市的考察只是外在的、直观的和表象的,深挖其根源和本质则是本溪市的领导干部比我们思想解放。应该说托里县这些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还是县城建设、招商引资上项目、发展特色农业,都有了质的飞跃,与过去比、与区内的兄弟县市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本溪市相比差距还很大,这种差距的实质就是思想观念和发展胆魄上的差距。我们学习考察的本溪市,领导干部的眼界宽、气魄大、站位高、干劲足,这本身就是思想解放的外在表现,也正是由于他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超前,带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显著成果。
(二)开放明晰的思路决定城市未来的出路。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城市建设来看,都必须有非常明晰的发展思路,这是指引一座城市不断前进的“灯塔”。本溪市确定的发展思路,既充分考虑时间空间、地理条件、环境基础、人文特点等各种因素,又把本市的发展放到全省、全国甚至全球中去考虑,是非常科学合理的,也是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我们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学习借鉴本溪市经验,跳出县域经济是县内经济的思维定式,以开放的观念打破行政区划形成的樊篱,突破地域和资源的局限,在决策制定、政策出台、工作用力上,进一步完善推进全县跨跃式发展的措施和办法,确保全县的思路和定位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大胆投入的气魄决定城市建设的标准。本溪市坚持先进的规划建设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政绩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面站位高、看得远、抓的实,他们用高水准的城市发展规划指导城市建设,新上项目做到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落后,防止城市建设的败笔,让城市建设多留赞叹、少留遗憾,这种非凡的胆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向本溪市学习,聘请知名专家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进行高水准的规划论证,制作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沙盘,并通过人大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引导财政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引导领导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把托里县的未来建设得更加美好。
(四)项目建设的规模决定经济发展的后劲。本溪市把辟建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上项目的重要载体,通过大力度、超常规的组织推
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沈溪新城的发展思路、战略定位、管理模式,强有力地推进了本地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认真学习。我县应该在发展思路和定位、产业政策和管理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力争通过开发区建设引进更多的企业入驻,取得招商引资工作更大的突破。
总之,我们要深入挖掘本溪市的宝贵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县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思路,为推动我县的科学发展、实现跨跃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赴辽宁三个友好城市考察报告
赴辽宁三个友好城市考察报告
7月11日至20日,市政府办公室组织市政府研究室、庐山管理局办公室、6个县(市)政府办公室分管调研工作的副主任(调研科长),先后到辽宁省的盘锦、鞍山、大连等个友好城市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期间,在三市分别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三市经济发展情况的介绍,参观了他们城市建设的成果,重点了解了大连市经营城市的做法和经验。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三市的基本概况
盘锦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渤海北岸、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辖两区两县,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总人口121万人,是全国15个石油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芦苇生产基地、辽宁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造纸原料供应基地。2000年,实现GDP297亿元,人均GDP居辽宁各市之首,达2.4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85亿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68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元。
鞍山市位于辽东半岛中部、环渤海经济区腹地,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素以“中国钢都”闻名。现辖1市2县4区,总面积9252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人。2000年,实现GDP580亿元,人均GDP1.68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元。
大连市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区域,1984年被国家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辖6区市1县,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2000年,实现GDP1110亿元,人均GDP2.05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1元,农民人均收入442元。
三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共同的特点:一是工业支撑力强。2000年完成的工业产值,盘锦177亿元,鞍山和大连均为1000多亿。盘锦市工业经济效益最好,实现利润58.6亿元(辽宁全省不到100亿元),资产负债率仅46.2%。鞍山、大连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分别达120亿元、46亿元。二是经济外向度高。盘锦自1984年建市以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6亿美元,其中2000年为9100万美元;先后向12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劳务7572人,引进技术190项,与45个国家开展了经贸往来;2000年出口创汇278万美元。鞍山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常性的经贸合作关系,出口企业和供货单位500多家,年出口供货6亿元,累计兴办三资企业487家。大连自199年以来年均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外贸出口52亿美元。三是城市建设力度大。三市在城市建设上都做到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能。盘锦在过去16年中,城市建设共投入9亿元,市区建成面积4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5万人。鞍山的市区面积有62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48万人。大连的市区面积达241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259万人。
二、大连市经营城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大连市从199年以来,在建设城市、经营城市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一是获得了殊荣。该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亚太地区环境整治示范城市。1999年,世界人居日大会在大连召开,***市长获得联合国人居奖。2000年,大连城市环境建设项目荣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称号。今年,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世界环境500佳”,发展中国家城市仅大连获此殊荣。二是赚取了巨资。近5年间,财政收取土地出让金45亿元,45万城市低生活区居民无偿得到了价值120亿元的新房。三是改变了面貌。199年以来,拆旧房1500万平方米,建新房2500万平方米,兴建了22个广场、近100个公园、100万平方米绿地、几十栋20层以上的高楼。四是带动了发展。由于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批外商来投资,近些年大型城建
项目利用外资54亿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60多家落户大连,三资企业由199年的1000多家发展到2000年的8000家。抓城市建设,带动了房地产、会展、旅游、商贸等新兴城市服务业的发展。2000年,市区房地产成交额达400亿元,展会交易额突破00亿元,旅游收入突破90亿元,国有商业实现连续5年利润位居东北各大城市首位。199年到2000年,GDP由77亿元提高到1110亿,可用财力由21亿元提高到95亿元。
大连市经营城市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是集中财力搞城市建设,把环境搞好,把城市做美,把功能完善,吸引市外人来购买住房;购房者多了,房价自然上涨,土地自然升值,政府就从土地出让中赚得巨资,并通过吸引大量外商来投资房地产开发,带动建筑、建材、商业等相关产业,大幅度增加税源。具体有四个方面值得借鉴:
1、以“不求最大,但求最好”为指针,精心搞好城市规划设计。把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头等大事,作为经营城市的首要前提来抓。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抓规划设计。大到整个城市总体规划,小到每栋房子的建设、装璜设计,***市长都亲自审定。二是舍得重金搞规划设计。仅小窑湾中心区设计就花了200万元。三是聘请国际一流专家参与规划设计。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各方面报建项目都要经过专家分析论证。每个建设项目都拿出多个方案进行比较,反复修改,反复审查,严格评选,优中选优。该市中心城区设计方案,是通过国际招标确定的。四是规划设计注重体现独特的风格。在建筑高度上,以多层为主,高低错落;在建筑造型上,形态各异,栋栋有别;在地形利用上,因地制宜,随坡就势;在色泽处理上,坚持以淡色、清雅为主,使绿地、蓝天、碧海有机结合。五是严格规划审批管理。为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规划审批权高度集中,由市长办公会决定,各区各部门无权决策,并成立专门的规划监察队伍,对违章建筑全部拆除。
2、以适度超前为原则,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由财政投资或招商引资建设,小项目由相关单位负责,“谁家孩子谁抱走”。近几年,先后扩建改造了国际机场、海港,与新加坡共同投资40亿元建成了集装箱码头,已动工改造火车站。按照道路“一不颠簸、二不堵车”的要求,修成了条高等级公路、10多条城市主干道、10多座立交桥,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对交通标志、标线、路灯都进行了更新改造。更新城市公交车2000多辆,共有公交车1万多辆,主干道每分钟通过的公交车达6辆。199年以来,共完成住宅投资80亿元,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9平方米。城市自来水普及率、煤气普及率均由80%以下提高到100%,住宅供热普及率达90%。新建了150多项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体育、卫生、商业等设施。
3、以最适合人类居住为目标,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一是实施“碧水工程”。建设了7个污水处理厂,治理了流经市内的4条沟河,修通了一条污水远海排放管道,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0%。二是实施“绿化工程”。把绿化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调动全社会力量搞绿化。市建委负责公园、城市主干道的绿化,市经委、乡企局负责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绿化,铁路部门负责铁路两侧的绿化,交通部门负责公路两旁的绿化,水利部门负责库区、河岸的绿化,教委负责校园的绿化,街道办事处负责住宅小区的绿化。统一规划,统一验收,对不能完成绿化任务的单位,征收绿化费,以资代劳。几年时间使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5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5%,让居民“走出家门就进花园”。三是实施“搬迁改造工程”。将市区105个污染企业搬迁到郊区,取消了200多座锅炉房,拆掉了市区2000个大烟囱。改造了市内4块低洼地和24个棚户区的居民住房,完善了住宅小区的道路、绿化等设施,并全部实行物业管理,居民的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4、以垄断一级市场、经营二级市场为措施,实现城市土地增值。近几年,市区的平均地价
上涨了5倍,住房最高价达每平方米1万多元,其中有一套1500平方米的住宅卖了200万元。主要措施是:一是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由政府控制城区所有土地。二是严格用地审批程序。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房地产开发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区使用土地的项目由领导小组审批,县、市使用土地的项目由县、市政府审批,报领导小组备案。依法取得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单位,要与房地产开发管理办公室签订《履约保证书》,在缴清土地出让金,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申请《施工许可》。三是实行土地“不饱和供应,有控制出让”。从今年起,实行公开拍卖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三、加快九江城市建设的建议
借鉴辽宁三市特别是大连市的经验,我市应在城市建设上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力争早日建成京九沿线、长江沿岸的现代化旅游港口城市。
第一,把城市建设作为加快九江发展“牛鼻子”来抓。当今区域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城市的竞争,哪里的城市建设得好,人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各种物质就往哪里汇聚。人来了,钱来了,工业、农业、旅游、商贸都会活起来,县区的发展也会带动起来。因此,搞好城市建设,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大连市在199年开始抓城市建设时,许多人不理解,认为有限的资金不拿去救活困难企业,却用来建广场、搞绿化,是搞形式主义。而***却提出,企业可由厂长管,城市建设只能由政府管,把城市建设搞好了,可以解决包括下岗职工在内的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事实证明,他们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把九江的区位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要靠城市建设这个载体;加快全市经济发展,要靠城区这个“火车头”。我市有必要象大连那样,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城市建设上,优化环境,完善功能,以此聚旺人气,吸引投资,推动发展。
第二,高起点搞好城市规划。规划是建设、经营、管理城市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发达城市都非常重视城市规划。大连市提出,宁可少上一个项目,也要把规划搞好。广东省每年举办一期城市规划市长研讨班,每期7—10天,省委书记和省长亲自讲话,聘请国际专家讲课,各市交流经验,以提高各市的规划决策水平。从我市来说,一要以新的理念修编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我市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建成百万人口的现代化旅游港口城市,规划就 应把握好这么几点:规模要能容纳百万人口,特色要体现在旅游和港口,标准要面向现代化。二要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搞规划。总体规划、重要地段详规、建设项目以及标志性建筑的设计都应向国际或国内招标。三要加强规划管理。坚持规划审批一支笔制度,加大违章建筑的拆除力度,树立规划管理的绝对权威。
第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在抓紧完成九威大道建设、长虹西路建设、滨江西路改造、“两湖”治理等开工项目的同时,尽快启动两大工程:一是“亮点工程”。高标准建设新世纪广场、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八里湖周边住宅群等一批精品工程,使之成为九江城市新形象的鲜明亮点。二是“绿化工程”。着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开展全方位、大规模的拆房还绿、见缝插绿工作,统一规划,分解任务,层层落实。通过—5年的努力,使九江城市的面貌有一个根本的改观,达到一条道路就是一条风景线,一个广场就是一个风景点,一座建筑就是一个艺术品,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花园。除了改善市区环境外,还要抓好县城和小城镇建设,通过分类指导,发展一批具有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和鲜明特色的“明星城镇”。
第四,用经营城市的办法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一是经营好城市土地。政府要对市区土地实行高度垄断,市区所有土地由土地储备中心逐步收购、逐步拍卖。对长期闲置的土地要坚决依法收回,再公开拍卖。要停止协议转让土地,土地转让一律通过市场配置。二是盘活能盈利的城市存量资产。通过对水厂、道路、桥梁、地下管道、液化气站、公交线路、广告发布、停车场建设等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能卖则卖、能租则租、能抵押则抵押的办法,盘活变现,扩充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三是组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投资公司可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法人经营的模式,由市政府注入土地等资产控股,吸收房地产开发公司等企业参股,通过打捆经营、滚动发展,争取股改上市,为城市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各县(市、区)也可以成立一个具有举债能力的城镇建设融资公司。
第五,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一要完善管理体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将管理的权利下放到基层,将管理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区政府要用更多的精力抓城市管理,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对辖区的城管工作要受全权、负全责。二要提高公共设施管理水平。围绕“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和道路畅通的要求,细化措施,开展整治,常抓不懈。三要抓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我市作为综合执法试点市,应尽快制定方案,组建队伍,付诸实施。
第三篇:福建赴黑龙江、辽宁两省林业考察报告
福建赴黑龙江、辽宁两省林业考察报告
[关闭窗口]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信息> 专题调研>[发布日期:2007-2-1 15:18:22] [被阅次数:666]
为了学习、借鉴外省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研讨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促进我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经厅党组同意,2006年7月19-27日,在柴喜堂组长、张福寿副厅长带领下,由八个设区市林业局领导和省厅相关处室负责人组成的考察组对黑龙江、辽宁两省林业工作进行了为期9天的考察,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生态建设,国有林场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探讨,收获很多,启发很大,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省林业的基本特点
㈠黑龙江省
1.全国重点国有林区。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之一。全省“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林业用地面积5.06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4%,有林地面积3.01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4%,约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12%,居全国第二位,是福建的3倍。活立木蓄积量15.5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1.4%,居全国第一位,是福建的3倍多。森林覆盖率43.6%,居全国第六位。黑龙江是典型的国有林区,国有林地4.72亿亩,占93.3%,集体林地仅有3390万亩,占6.7%。黑龙江省还是湿地大省,全省有天然湿地面积6510万亩,约占全国湿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居全国第二位。
2.林业管理三足鼎立。由于历史的沿革,黑龙江省林业管理机构有三家,即省林业厅、龙江森工集团(森工总局)、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大兴安岭林管局)。按照职责分工,省林业厅是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林业工作;省森工总局和大兴安岭森林工业管理部门分别负责本系统林业工作。按现行管理体制和管辖范围,省林业厅系统有13个市(地)林业局、68个县(市)林业局、360处国有林场、79处国有苗圃、883个乡镇林业工作站及乡村集体林业和农垦、煤炭等10个有林行业,林业经营面积2.3亿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03亿亩,活立木总蓄积量4.29亿立方米,林业职工近10万人。龙江森工集团辖4个管理局、40个林业局、140个县团级以上林业企事业单位,林业经营面积1.51亿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22亿亩,森林总蓄积量6.38亿立方米,林业职工65.8万人。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辖10个林业局,林业经营面积1.25亿亩,其中有林地面积0.76亿亩,森林总蓄积量4.31亿立方米,林业职工22万人。
3.林业经济总体比较困难。表现在:林业经济总量不足,全省林业经营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而林业经济总量2005年才25.3亿元(系统内),仅占全省GDP的4.18%;可伐资源枯竭,小、中、大径材比例由1962年的2:3:5降为6:3:1,每公顷蓄积量由1962年的98.8立方米降到74.7立方米,森工总局和大兴安岭两大林区森林蓄积都出现了负增长;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成份比例大,集体和个私经济发展缓慢;林业企业负担沉重,森工企业的社会性费用支出吃掉了企业利润的90%,林区职工收入低,年均仅为7000-8000元。
㈡辽宁省
1.全国重点集体林区。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515.9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2.8%,有林地面积6962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1.3%,活立木蓄积量为1.8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1.84%。辽宁省是一个典型的集体林区,集体林面积8400万亩,占88%,国有林仅占12%。
2.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全省林业区域性明显,分为辽东、辽中、辽西三大块,辽东是重点林区,全省69.11%的森林面积和82.6%的森林蓄积集中分布在此,辽中是广阔的辽河平原,主要是平原林业,辽西是沙漠和荒滩,森林资源稀少。
3.公益林比重大。全省公益林面积4969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2%,其中集体所有占80%以上。可伐森林资源短缺,近成过熟林仅剩15%。
二、两省林业工作的主要亮点
㈠林业生态建设成绩斐然。面上,林业生态系统恢复加快。两省以退耕还林工程、三北 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载体,强化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加大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林业生态系统得到较快恢复,林业生态体系日趋完备,林业生态功能发挥明显。“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共完成造林1967.7万亩,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75个百分点。线上,城乡、道路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成效显著。一路走过,都是绿海连天,森林和草地植被保护十分好,看不到“青山挂白”,也见不到占地建坟,车行进在路上,就如行进在绿海之中,给人一种很美的感受。黑龙江“三北”防护林区有26个县(市)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农防林带总长近20万公里,构成了近15个网格,全区现有7401万亩耕地,有6345万亩得到林网庇护,庇护率达90%。全区19062个村屯,有15250个初步绿化,2.84万公里县村道路,有2.70万公里实现了绿化。辽宁的大连市,城市以“两园一绿”(公园、游园、绿地)为载体,实行综合治理,全方位绿化;农村按照“美化型、绿化型、经济型”标准建设园林式村庄和绿化村250个,每个村植树10万株以上;道路按高标准绿化,全市宜林荒山全部得到绿化,主要道路、河流均已建成绿化带、护岸林带,1906公里海岸基干林带也全部建成。使大连城市真正成为公园、广场、游园和绿地交相辉映,山海相连,绿色环城的花园城市。农村的许多农民也过上了走出家门进花园的城里人生活。点上,湿地、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亮点纷呈。黑龙江省高度重视湿地建设,1998年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2003年8月1日省人大又颁布实施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开创了我国湿地立法之先河。全省已建立省级以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40处,总面积达4695万亩,扎龙、三江、洪河、兴凯湖四大湿地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此外,黑龙江省保护区建设力度也很大,总面积达8130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88%。辽宁丹东市现有自然保护区12处,保护区总面积466.8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87%。“十五”期间,还建成了省级以上森林公园7处,其中国家级2处,既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有力带动了丹东旅游业的发展。
㈡林地资源利用成效突出。黑龙江、辽宁两省林地资源丰富,但气候比较寒冷,林木生长较慢,这就为其林地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广阔空间。两省利用丰富林地资源,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林地经济,除了建成以落叶松、刺槐、红松等工业原料林栽培业和林产加工业外,还形成了人参、沙棘、细辛、五味子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业,以红松、板栗、山核桃等为主的果材林培育业,以林蛙、鹿、黑熊、野猪为主的野生动物养殖业,以珍稀名贵及乡土树种为主的林
木种苗花卉繁育业,以刺老芽、蕨菜等山野菜和以香菇、木耳等食用菌为主的森林食品采育业,以森林公园、保护区、观光苗圃等生态观光的森林旅游业。如辽宁丹东市,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八大产业”:一是果材林培育业,面积达18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板栗生产基地,年出口6000吨,占全国对日出口的35%;二是工业原料林栽培业,落叶松、剌槐已发展到150万亩,红松林40万亩;三是中药材种植业,已有26万亩,拟再发展24万亩;四是种苗花卉繁育业,面积达5万亩;五是野生动物养殖业,全市封沟3000多条,林蛙商品量已达9000万只;六是林产加工业,以中密度板、集成材、高档家俱为主,年产值3.5亿元;七是森林食品采育业,接种食用菌8000万盘,香菇产量13万吨;八是森林旅游业,“十五”期间,投资6774万元建设森林景观,旅游收入显著增长。可以说,在黑龙江和辽宁两省,林地是主要财富,林木的利用仅仅是林地经济的一个部分。林农从林业中获得的收益,更多、更直接的是来自于林地。这与我省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㈢林权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辽宁、黑龙江两省均高度重视林权改革,认为这是激活林业发展机制的突破口。辽宁省提出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用2至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任务。改革的范围包括全省集体所有的林地、林木和宜林地(包括公益林)。只有特殊保护区的公益林和权属有争议暂时难解决的林地林木,暂不列入此项改革。其改革的主要内容为“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其主要做法借鉴了我省的成功经验,程序比较规范,步子比较扎实,工作比较到位。目前,全省各地都已启动了改革试点,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完成林改面积3100万亩,占应改面积的39.8%。从改革效果看,林农造林、护林、发展林地经济三个积极性高涨,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呈现领导满意,群众欢迎的好局面。黑龙江省是国有林区,其林权改革,主要是国有林的产权改革,其载体主要是国有林场。目前,伊春市作为改革试点,已在5个具有典型性的国有森工林业局的15个林场进行,试点规模在120万亩。这一区域的主要特点是:林农交错,浅山区相对分散,森林零星分布,易于分户经营。主要由企业职工家庭承包经营,逐步建立国有民营、统分结合的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新机制。对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公益林和商品林,还是由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依法加强经营管理。
三、启示和建议
黑龙江、辽宁两省作为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和集体林区,其林业发展的过程与我省既有相近之处,更有独特之处,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大的方面,主要有三点启示和建议。
㈠坚定信心,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开展林改,在全国已经没有疑义,大家都在学习福建,推进改革。我们的压力在于兄弟省是在借鉴福建经验基础上搞的改革,起点较高,程序较规范,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得更好。同时,下一步深化改革,兄弟省也在看福建,希望福建继续走前头,做榜样。因此,全国的林改形势容不得我们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各地应坚定改革信心,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一是以提高质量为目标,认真开展林改“回头看”。总的看,我们这次改革比较彻底,质量比较好,但也要清醒看到,前一阶段的改革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各地不可等闲视之,要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认真开展“回头看”,重点做好三件事:①进一步稳定落实家庭承包政策。稳定和落实家庭承包政策是深化改革的核心。因此,对剩下的90几个村未完成改革任务的,要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完成;对前阶段改革中未落实家庭承包的林地,要进一步落实家庭承包政策,确保林农比较平均获得林地;对产权只明晰到村民小组(自然村)的,要采取合适方式,明确经
营主体。②加强林权证发(换)工作。林权证是保护林农合法权益的法律凭证,是衡量改革是否真正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检验改革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要大力推广林权证现场拨交制度,通过发证,检验和完善前期改革,提高质量。要加大人力、物力支持,加快发(换)证进度,确保2008年1月1日全省实现依法持证经营;③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即要在深化林改中加大林权纠纷调处,运用利益调整机制,把减税让利的大部分实惠还给林农,缓解“买青山”大户与农民之间的矛盾,确保林区稳定。要探索按林地面积,按地类、按年支付林地使用费或与村集体股份合作造林的办法,缓和国有林业经营单位与当地林农争地的矛盾,实现双方共赢。二是以建立林业发展新机制为目标,大力推进林改配套改革。重点包括六个方面:①在经营方式上,重点要加快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②在金融支撑上,重点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业小额贴息贷款;③在资源流转上,重点要培育和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市场;④在职能转变上,重点要建立以管理、执法、服务为主的林业管理新体制;⑤在资源保护上,重点要加强森林“三防”体系建设。⑥在采伐管理上,重点要探索商品林按面积控制采伐的制度。三是以强化生态建设为目标,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保护机制创新。重点包括三个方面:①落实主体。即落实经营的主体,同时采取联户经营、专业承包、委托管理等形式,落实管护的主体,②维护权益。即要建立公共财政为主投入的补偿机制,建立直接受益单位合理分担补偿机制和江河下游政府对江河上游公益林所有者补偿的机制,从而使生态公益林的价值能够逐步体现,生态公益林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逐步得到保障;③科学利用。除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生态脆弱区外,允许经营管护主体利用林地资源和景观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增强生态林自我补偿能力。
㈡与时俱进,进一步更新林业发展理念。理念影响思路,思路决定行动。作为林业主管部门,要紧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林业发展的理念。一要强化生态优先的林业发展理念。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是林业的两大任务。生态优先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也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前提和基础。总的看,我省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协调发展做得比较好,但是我们要清醒看到,生态优先在我省落实的还不够,在一些地方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经济发展中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和落实生态优先的林业发展战略。因为: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看,通过20几年快速发展,我国特别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国家和省财政已具备相当的财力用于林业生态建设,加强生态建设时机已经比较成熟;从林业发展阶段看,生态优先是现代林业的主要标志之一,林业要从传统林业迈向现代林业,就必须加强生态建设;从广大人们的需求看,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比较丰富,从而萌发了更高的精神要求,人们对森林的需求也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原来的提供安全庇护、食物、木材和工业原料,上升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新宜人的空气、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谐自然的文化内涵以及多种方式的休闲游憩机会等。人们对林业生态、社会效益的需求与林业供给的不足,成为当前林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我们加大力气予以解决。从林业作用的发挥看,在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林业既要为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更要为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绿化美化人居环境作贡献。从长远看,林业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主要还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因此,我们要高举生态大旗,正确处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时代发展对林业新的主导需求。目前,我们重点要借鉴兄弟省的经验,加大国土绿化的工作力度,整治“青山挂白”,推进城乡道路绿化、美化,进一步优化全省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提升福建的形象,扩大福建林业的影响。二是协调推进区域林业发展。重点是推进山区林业和沿海林业协调发展,城市林业和乡村林业协调发展。目前,重点要强化三项工作:①大力发展城市林业,把森林引入城市,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和效益,提升城市品位,也提升林业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地位;②大力开展乡村绿化,把园林引入乡村,加快园林式乡村发展,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带动沿线城镇、乡村绿化美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林业的贡献;③加快平原林业发展。结合非规划林地种植珍贵、乡土树种项目,加快平原林业发展,使沿海林业上一个新的水平。三是高度重视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调查研究,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格局是一、二、三产业加快向三、二、一产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和就业已达近60-70%,远远高于第二及第一产业。这也是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因此,我们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借鉴黑龙江、辽宁省的成功经验,除了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做大木竹工业外,更重要的是要拓展思路,充分发挥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以休闲、游憩为主的森林旅游业,以满足广大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并在人们新的消费浪潮中发展壮大林业服务业,以分享新经济带来的丰硕成果。
㈢重新认识,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的作用。国有林场作为我省国有林业的代表,在全省林业发展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有着特殊的作用,对此我们一定要重新认识,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的作用。一要全面认识国有林场的作用。首先,国有林场是生态建设的中坚力量。全省大部分国有林场分布在“五江二溪”流域(闽江、晋江、汀江、赛江、九龙江和木兰溪、霍童溪)以及大型水库周围、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沿海风口、公路铁路两旁和城市周边。其中处于“五江二溪”流域的林场有近100处,管护面积约600万亩,占全省国有林场总面积的93%,对全省生态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国有林场是科技兴林的示范基地。全省国有林场林木良种基地达4.7万亩,良种基地树种有30多个,全省11处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全部集中在国有林场。国有林场人工用材林平均单位蓄积量7.3m3/亩,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2.5%。第三,国有林场是带领农民发展林业的龙头骨干。国有林场拥有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优势,通过“林场+农户”等方式联合周边农民办基地,采取林农出地、林场出资的办法合作造林,是林改后集体林规模经营的有效选择。与加工企业和大户相比,国有林场有能力、有条件,也应该成为带领农民发展林业的领头羊。二要支持林场发展壮大。一方面,加强法律支撑。积极提请政府制订出台《福建省国有林场管理办法》、《福建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的经营区范围、管理体制、管理职能、事业单位性质以及相应的财政预算管理办法,依法维护国有林场经营区稳定,保证林场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政策扶持。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继续向林场倾斜,支持林场依法做强做大,成为福建资源培育的龙头企业。三要继续深化林场改革。要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分类改革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将国有林场总体纳入生态公益型林场,实行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同时,在林场内部对森林进行分类,实行相应的经营管理办法。要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在原来定岗定员的基础上,重新定编,推进林场事业单位全员聘用的试点工作。四要分享林场发展的成果。当前,国资委拟报国务院批准,于今年开始试点对国有工业企业经营利润实行分红制度。黑龙江省林业厅每年从属下两大林场分成经营利润1000万元。省林业厅受省国资委委托,作为全省国有林场资产所有者,可以借鉴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经营利润分配的改革精神和黑龙江省做法,探索国有林场经营利润新的分配制度,省林业厅可从全省国有林场利润中收缴一定比例资金,作为所有者投资收益。
第四篇: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推荐)
赴 温 州 培 训 的 几 点 感 受
2012年5月7日至11日,我参加了由区教育局组织的在温州实验中学举行的“初中学校德育培训班”,在此之前,区教育局已经派出两批干部赴温州实验中学参观考察,据去过的同志讲,温州有很多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通过一周的亲身体验,我感到不虑此行,我觉得本次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颇受启发。
感受之一:信任
在温州实验中学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字是“信任”。
相信教师。何校长向我们介绍,学校教职工并不坐班,这在我们这里的中小学校中是没有的。而温州实验中学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这个制度只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高度信任,相信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坐不坐班,教师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会把无私的爱献给每一位学生;二是学校具有干事创业的优良传统。学校文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境界和水平,好的学校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影响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教师。温州实验中学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是不遗余力的,形成了强大的“教师文化力”,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的“干事创业”的氛围中,教师们比学赶帮超,坐不坐班,还有那么重要吗?三是健全的评价机制。在学校所有制度建设中,“评价”可以说是一个难点,温州实验中学在这方面是成功的,通过良好评价的机制,激励人、发展人、提高人。
相信学生。在温州实验中学,到处都可以见到图书角,学生不仅可以随手翻阅,还可以不需要任何手续自由借阅。我们的疑惑是,这样图书不会丢失吗?何校长告诉我们,让图书在图书馆里睡大觉,就失去了其本来的价值,让图书漂流起来,让学生没有任何约束的接触图书,即使是图书有所损失,也值了!况且我们要相信学生!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明显的,不仅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了学生的读书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爱护图书的责任感,难道这不是育人为本的最好体现吗?这只是学校相信学生的典型例证之一,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校将一台三角钢琴放在校园之中,不管你会与不会,你都可以旁若无人的在那里去尝试、去陶醉,难道这不是对学生最好的陶冶与教育吗?再比如:学校每年都举办“班主任节”,在“班主任节”的这一周时间里,所有班主任老师不插手班级的任何事物,可以尽情享受无官一身轻的快乐,班级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据学校有关同志介绍,在这一周里同学们想尽一切办法把温馨、关爱回馈给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们一次次的感动着,许多班主任老师都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成长了,班主任老师也在这样的活动中收获着做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喜悦,难道这不是最好的德育渠道和教育方式吗?
感受之二:快乐
在温州实验中学,我感受到这里是一所快乐的学园,这里的学生阳光、进取、自信,我想这应该源于学校的办学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那里大小商铺、企业作
坊遍布大街小巷,许多家长都是企业老板。这样的社会形态对温州教育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家长们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不仅仅是要学知识、拿文凭,更重要的是培训孩子具有快乐的心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人格、智慧的头脑和创新的思维。温州实验中学适应社会需要,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独树一帜,如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尊重、选择、等待”。尊重学生,给学生以选择权,等待孩子慢慢成长,这是何等深远的办学眼光,何等胸怀的办学境界,在这样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孩子们岂能不快乐成长?在这所学校每年为学生设立的各种“节”贯穿全年,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提供广阔舞台;在这所学校设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校本课程,给每一个学生搭建可自由选择的学习的平台,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你很难想像,这样一所学业成绩非常优秀的学校,竟然是温州市体育运动成绩十九连冠,许多体育项目夺得浙江省乃至全国冠军。
感受之三:效率
我们初到温州实验中学,首先学校安排我们市南区一行十九人在学校综合楼前进行集体合影,而后由校办的何主任带着我们参观学校的校园,介绍学校的办学概况。约二十几分钟后,一张带有我们合影的印制精美的学校“贺卡”就交到我们每一个学员的手中,我们有的同志惊呼“这是什么效率!”。确实,在温州实验中学,“高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温州实验中学实行集团化办学,现拥有广场、南浦两个校区和国有民办的绣山中学,以及由温州市教育局委托管理的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共有132个教学班,6500余名学生,550
余名教师,可学校只有九名校级领导干部,如果不讲求科学、高效管理,是很难把这么大规模的学校管理好的。我们参加的“初中学校德育特色班创建策略培训班”,是由温州教育院委托温州实验中学举办的市级培训项目,参会者来全市各所学校,还有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学员,可组织者竟然只是广场校区德育处的干部,培训者有分管校长、德育副主任,还有班主任,甚至还有一名学生,培训安排得井井有条,令人十分钦佩。
参加本次培训还有许多感想,如学校的生态建设、课程建设等问题,还需要慢慢的体会。当然参加本次培训也有些遗憾,本来想了解一下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在九年一贯制办学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但没有达到目的。当我到“二外”时,学校办公室的一名负责同志接待了我,但每当我提及九年一贯制的问题时,他都有意回避这个话题,后来我才知道,这所学校原打算办成九年制学校,但受到政策方面的影响,已经取消原计划,今年开始也停止招收小学生。但来到“二外”,还是有些意外收获的,如学校的初中学生有“五四制”、“六三制”两种学制的学生,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还有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也有大胆尝试,除英语特色外,学校还开设了法语、德语等小语种,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五篇:赴广州学习考察报告
赴广州学习考察报告
织金县桂果中学
张习香
第五期
学员
为探索新课改模式,学习先进教学管理经验,更新山区办学理念。12月23日至27日,毕节市初中学校校长考察团一行70人,在贵州省德育委员会会长安斯寿教授带领下相继到广东省实验中学、执信中学、真光中学和番禺区大石中学等名校考察学习。考察期间,考察团成员除了与四所学校的干部教师进行了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取得优异教学成果的做法之外。还实地观摩了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的先进经验等方面。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不为打造特色教育,但却处处充满特色的品牌教育。
广东实验中学在教材教法试验、考试评价改革等方面,大胆实践,成绩显著,以科研为引领,以课程为平台,以社团为依托,以竞赛为磨炼,充分彰显了其“实验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办学特色。学校在科技、艺术和体育三方面成绩卓著。以其特色享誉海内外。而执信中学在新型管理模式下,更是注重以人为本。该校以培养具有当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思想道德修养高雅,文化科学素养坚实,有个性特长,体魄健康的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使命,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目光,构建包括国家课程以及四十多门具有执信特色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以及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体艺活动,更让人体会到该校在营造主动发展的学习与教学环境、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和前景等方面的良苦用心。
当我们一行怀着敬仰之心来到真光中学这所百年老校时,感受最深的是这所基督教学校的级社文化。同一年级,均共同组成级社。级社的名称通常在中学一年级时便确定,而以毕业时的年份冠在社名之前。级社把同一年级的同学团结,联系起来。校内的比赛活动,多以级社为单位,为自己的级社争取荣誉,表现合作精神,即使离校了,拥有共同活动的回忆,友谊便因此而更深厚。在毕业之后仍然保持联络。这所学校还有一样做得更让人羡慕的是电台,它除了负责校内广播,主要的还是以电台成员自主交流的社团形式,很开放、自主。平时的广播节目,成员们已经可以脱稿交谈、做节目。如点歌,旅游、动漫、时事新闻、欧美流行、美剧介绍等。这些办校特色,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自主空间,一所崇尚自由的学校孕育出的也必定是自由的个体,是活生生的个体。平时倡导的的自主发展,在这里不失度的近乎完美。大石中学有一个三年的发展规划,即实施素质教育,使学校形成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农村现代化示范学校”,全体教师与深入第一线的教育科研人员蕴藏着极大的教育改革和科学研究的热情。
无论是身在闹市的重点中学,还是扎根于城乡结合部的普通中学,在广州这片教改的热土上,让人感受到的是教育理念的先进,改革的激情和睿智,教风的严谨以及为此辛勤耕耘的广大教职员工的那种操守精神。更让人欣慰的是,他们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
二、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改变办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常常听人报怨我们山区的教育永远搞不上去,因为学生素质差,办学条件落后,但是穷则思变。将考察期间学习到的先进教育思想、超前的办学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只有思想的高度提升了,教育的前景才会更开阔。立足于学校和学生实际,把学生和老师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及劳动技能、艺术修养等方面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坚信一切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一切学生都有发展潜能的思想。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促进教师观念改变。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应该让教师明白自己的定位是多样化的,立体化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发者,引路人,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动力的开发者,学习兴趣的培养者,行为习惯的指导者。让老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形成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系统。学生的学习从孤立学习走向合作学习,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从被动性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快乐性学习。
总之,通过这次考察学习,让作为初中学校校长的我更明白自身的不足及学校的差距,但也让我知道我们地处大山深处有哪些资源上的优势。我要努力地去以乡土文化为基础,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扎实工作,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和总结。为山乡教育教育的腾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