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
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
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完善创新,是激发生产经营活力、保障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之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和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要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农业部门的重大任务。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推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扩大登记试点范围,用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服务。深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确保农户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遏制土地经营的“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加强调解仲裁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引导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
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推动相关部门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扶持农民合作社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增加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快建立部门联合评定发布示范社机制,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支持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
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方向是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总体要求是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
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重点是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在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功夫,使公益性服务机构真正做到全覆盖、有保障,切实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关键是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着力点是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多种形式、便捷有效的服务模式。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通过探索服务模式、总结典型经验、树立推介典型、研究扶持政策,从基层入手务实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
四是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神圣权利,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根本体现,也是农民进退有据的重要保障。要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障农民对集体资源和经营性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强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加快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进程。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活动,大力宣传示范县先进经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加大农村审计监督力度。建立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
(来源:农民日报评论员)
第二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农业部将抓紧研究探索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推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用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同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制定扶持政策和管理服务办法。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逐步扩大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在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农业部将从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行市场化,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强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扶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鼓励支持经营性组织参与各项生产服务。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启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
此外,农业部还将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活动,建设信息化监管平台,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加大农村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背景链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其中一条重要内容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原因】
一方面,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投入,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对农业的支持体系。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超过
1.2万亿元,这些投入使农业技术装备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比如农业机械化率已经超过50%,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农村空心化、农业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传统家庭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增收只有依靠外出打工和承接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两种方式。这也要求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并为这一创新创造了条件。
【内涵】
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四个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它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衔接等不同环节的各种创新,如种植养殖大户、专业户、合作农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再如“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市场”等经营形式。
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家庭农场这种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与大户的区别在于,前者有比较长远的规划且规模适度。比较典型的家庭农场,如上海松江附近的,全部种粮食,规模在80亩至100亩之间,也就是夫妇二人加上社会化服务所能打理的面积。这样既保证了规模适度,又能在当前条件下实现比外出打工收益更高的目标。
【注意事项】
在鼓励土地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创新农业经营形式,是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不是另搞一套,必须保障农民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不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这就意味着不能盲目追求集中和扩大规模,流转一定是一个过程,土地经营的规模取决于城镇化的质量和真正能够提供非农就业的水平。其次,要重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劳动力转移、老龄化和经营形式创新,在农业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社会化服务需求,政府、相关企业和组织要抓住机会,为农民提供服务,这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涵。
第三,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进入农村时,一定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要替代农民在生产环节的作用。农业生产不提倡雇工经营,农民给老板干活一般效率都不会高。其实除了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企业能够介入的领域还有很多,包括生产服务、加工、流通和信息收集等。
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也有很大的空间,企业只要能够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与农民结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完全可以在农业领域有一番大的作为。
第三篇:你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一)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培育壮大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民股份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差别化用地管理政策。规范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严格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管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有序
第四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将担重任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将担重任
张娜
2012-12-27 14:57:45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12月24日
12月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闭幕。会议系统总结2012年和过去10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重点研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部署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具体来说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会议强调,要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的各项部署,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统筹全局又突出重点,对于继续做好“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新起点上强化“三农”工作
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了会议文件,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徐小青看来,不仅高层重视,社会各界对此次会议也广泛关注并充满期待,原因:一是,今年是换届年,所谓承前启后,大家对新一届领导集体如何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农村工作,有哪些新的工作思路
充满期待。二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这是党中央在十八大之后召开的第一个重要会议,也是定调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风向标,会议提出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明年农村工作提出指导和要求。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最明显的是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丰”,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农业生产能力也有大幅提高,十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创造历史纪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都取得了可喜成就,工农城乡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此外,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也前所未有,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从2006年的3517.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498亿元,6年累计投入40122亿元,年均增长24%。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说,这十年是农村的面貌变化最大,农业的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十年。
虽然“三农”工作成就喜人,但中央也看到了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徐小青说,粮食虽然持续增产,但人口也持续增加,农产品供求仍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农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农业现代化滞后,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突出。也因此,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强化“三农”工作,并将之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放松、不动摇。
加快创新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此前,被各界广泛关注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在这次会议上作为指导明年“三农”工作文件的主题被提及。会议强调,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
制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守住一条底线”,即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要“抓住两个关键”,即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既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对此,徐小青说,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是大势所趋。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亿农村劳动力中,有近一半约2.4亿劳动力进城务工,而且大都是青壮年劳动力,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农业经营主体出现“老龄化”趋势。
“我们还要建设农村,还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谁来种地?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剩余劳动力?怎样推进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徐小青认为,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背景下,只有进行农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创新。
他说,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应适度扩大规模,发展多种经营形式,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水平。比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种粮大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同时,土地要在农户之间流转,要在流转过程中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是努力方向。徐小青提醒,一定要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
度基础上,要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尊重农民意愿,不能限制或者强制他们流转承包土地。要符合当地的情况,符合现阶段的发展水平,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此外,农民的土地权利一定要有法律保障,只有这样,农民才会放心流转、健康流转。只有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才能从根本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
徐小青说,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城市和农村都要发展,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投入方面要均等化,就是让生活在农村的人,也能够享受到城里人享受到的道路、水电、通讯、医疗、教育等服务,一些基本的服务产品必须满足。另外,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不能偏废农村建设,不能以农村的凋敝为代价,应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把农村建设好,甚至应该先把农村建设好,只有这样,年轻人才愿意留下来,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只有这样农产品才能长久供给。
徐小青说,对于有着13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吃饭问题无论何时都是头等大事,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做好“三农”工作,责任更大,担子更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并给出了指导,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农村工作也进行了部署,政策目标已经设定,就要朝着这个方向走。
第五篇:积极培育农村经营主体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
积极培育农村经营主体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
作者:谢存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经济组织也要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成长发育。把握农村经营主体发展的内在规律,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理清思路。
一、家庭承包经营既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又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在土地集体所有、农户长久承包基础上建立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既可以防止土地私有条件下困难农户出卖土地失去衣食之源,又可以有效地密切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调动广大农户投资投劳、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和效益的积极性、主动性。农户这一农村社会的基本细胞与土地这一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有机结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已经为实践充分证明。但是,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的问题严重存在,统一服务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从而使单一家庭承包经营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出来,概括起来就是“四个矛盾”: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土地面积小与提高农业规模效益的矛盾,科技水平低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高的矛盾,投入能力不足与确保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大多数农户的选择是,靠种地保证有粮食吃,靠多种经营保证有零钱花,靠外出打工积累现金收入。尽管种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相比效益较低,但由于技术要求不高、投入较少、便于管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直不减。可以说,虽然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真正起着持久作用的因素还是家庭承包赋予了农民自主经营的权利,种好粮食就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我们这样人多地少、人地资源矛盾特别突出的国家,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形式的经营方式所不可能完全取代的。
二、合作经营既可以弥补家庭经营的不足,也可以为孕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造条件。家庭承包经营尽管可以通过亲邻互助克服一些困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单门独户面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实践告诉我们,必然的选择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壮大农村市场主体。在坚持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某一个环节、几个环节的专业合作或全方位综合性合作,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以及竞争发展能力将会明显提高。近年来,适应农户家庭承包经营新形势的需要,部门、集体、专业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创办领办,多形式、多样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这些组织与农户之间大体是通过两种方式相互促进的:一种是市场化服务,农户家庭经营难以克服的困难通过其他市场经济组织的经营服务来解决;另一种是通过合作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靠一体化经营中的合作服务或者龙头企业服务实现共同发展。这两种形式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社会化外部服务,后者属于一体化自我服务。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在服务质量、服务成本、服务效率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所以说,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构建贸工农科教服一体化、产业化型的经营组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基本途径是“横抓产业上规模,纵抓龙头带基地”。所谓“横抓产业上规模”,是指多种经营的规模扩张阶段,是农业的广度开发。所谓“纵抓龙头带基地”,是指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把贸工农、产加销、农科教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一定要在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城乡统筹与产业统筹结合的原则,以搞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多种形式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突破,迈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既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也需要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长期并存。乡村之间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就决定了农村市场主体的多形式、多样化。可以说,农户经营是基础,合作经营是重点,企业化经营是方向。而推进农业产业化则是将农户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化经营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贸工农科教服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这里有必要明确四点:一是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具有各自独立性。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家庭经营生产资料支配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权在农户;合作经营分两种情况,松散型合作以家庭经营为主、互助合作为辅,紧密型合作以合作经营为主、家庭经营为辅,在这两种不同的统分结合模式中,合作经济组织具有程度不同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企业经营靠的是企业自主决策、自主竞争、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可以说,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三种经营主体是不能互相取代、相互混淆的。人民公社时期忽视了这一点,教训十分深刻。二是各类经营主体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在一定区域内,尽管各类经营主体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经营自主权,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必然的联系。在农业经营的市场化、产业化链条中,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为家庭生产经营提供不同程度的系列化服务,而家庭经营组织也在接受服务的同时为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产品资源和发展动力。它们之间的联系大体分为三种类型:通过市场交易产生的松散型联系,靠协议合同维系的半松散半紧密型联系,通过土地、资金、技术、产品、房产、劳动入股等建立的一体化紧密型联系。三是相互独立和关联的程度不同,决定着经营主体的成长发育水平。一般来说,在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化经营的一体化联系中,生产经营的决策权、承包土地的使用权由谁掌握,谁就处于经营主体的主导地位。就是说,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发生流转的情况下,家庭经营处于主导地位;当承包土地的使用权通过入股等形式转移到了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营则处于主导地位;而土地使用权通过入股或者租赁等形式转到了企业,龙头企业就处于生产经营的主导地位。随着农业市场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主导权将会逐步地由家庭农户为主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为主转变。四是现代农业市场主体的健全和完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不仅要强调农产品结构、种植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更要强调市场经营主体的创新和经营方式的完善,应在坚持农村经营主体多样化的同时,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要把坚持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与完善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尽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营主体成长壮大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在具体实践中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必须着力破解好“四个难题”:一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为什么“双”不起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需要指出的是:原来意义上的统分结合是集体加农户型的统分结合,这种体制下又分为村社合一、村社分开两种情况。村社合一实际上是“政企不分”,这种体制下很容易将集体服务收入纳入村级运转经费开支,不利于统一服务能力的增强。调查表明,凡是实行村社合一的先进村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一位优秀的村支书。不然的话,不仅村级服务搞不好,村集体经济也发展不起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应打破原来集体+农户型的传统格局,本着村社分开和谁能服务谁服务、谁能服务扶
持谁的原则,大力发展包括集体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二是农村土地流转为什么“转”不起来?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而一提起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不少同志就要求加快土地流转。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质不是对家庭经营的否定,而是通过改善家庭经营的外部环境,实现农业生产有关环节的专业化、社会化。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可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土地使用权不流转也可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两者的不同点主要是经营决策主体的转变和集约化经营层次、经营方式的不同。在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无论耕地经营规模的大小,其根本立足点都是规模服务体系下支撑起来的家庭经营。在我们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完全期待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真正影响土地流转的关键因素不是在农业内部,而是在二三产业。只有在非农产业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且比较稳定以后,农民才会放心地把承包土地流转出去。否则,就很难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很可能会事与愿违。三是农村合作经济为什么难以顺利“合”起来?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尽管势在必行,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践中,农民合作化的进程并非想象得那么顺利,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难”的问题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农民群众担心重走“一大二公”、“归大堆”的老路;另一方面,由于合作经济组织属于自我服务性质,有实力的单位或个人参与合作经营以后唯恐惠人不利己,缺乏牵头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内在动力。有些农村个体经营户如是说:“与其参与合作搞服务,不如自我发展挣点钱”。针对这种情况,要在深入搞好宣传教育、示范引导、政策扶持的同时,积极研究探索正确处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牵头依托主体间的关系,使两者相促并进、共同发展。四是农业产业化为什么“化”不起来?近年来,各级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意义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上也下了不小的功夫,但一些地方的农业产业化
水平并没有提高很快,带动农户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农业产业化徘徊缓进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而市场化经营最需要的是科学化决策和信息化服务,恰恰在这方面还是一个很大的薄弱环节。另一个是在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中,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户间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当。不少龙头企业只顾自身发展,只求自身利益,经营形势好的时候忽视中介组织和农户的作用,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却要中介组织与农户承担风险。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两方面的措施:一要尽快建立健全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的行业协会组织,加强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使农村市场主体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内外市场变化,并据此做出科学预测和正确决策,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获取理想效益;二要切实按照龙头带基地连农户、贸工农科教服一体化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农户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让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在切实解决好以上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有计划地抓好试点工作,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农村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