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分析师收入薪酬大揭秘![样例5]

时间:2019-05-13 14:2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期货分析师收入薪酬大揭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期货分析师收入薪酬大揭秘!》。

第一篇:期货分析师收入薪酬大揭秘!

全国期货业持有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者目前仍然不足3万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从业者就是各类期货品种的分析师们。那么,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他们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吗?他们的诉求是什么?近期,《证券日报》期货周刊针对全国50多家期货公司的百名期货分析师进行了详细的随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期货分析师的工作年限、行业收入、行业期望等多个方面。

调查显示,参加问卷的分析师中,48人供职于大型期货公司,44人供职于中型期货公司,8人供职于小型期货公司。其中大多数人的从业时间为2—5年,女性分析师所占比例近40%。有受访者认为,期货分析师的地位和自身素质应不断提高,公司也应加强对分析师的专业化培训,而分析师的实地调研能力也需加强。

金融期货异军突起

“不安分”分析师跨行兼职

参加本报随机问卷调查的期货分析师分布于国内51家期货公司,其中47人供职于大型期货公司,45人供职于中型期货公司,8人供职于小型期货公司,其中女性分析师37名。就研究品种来说,在这百名期货分析师中可分为三类。

首先,有77人只分析一个类别的品种(比如金融期货、农产品),其中从事金融期货(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研究的最多,为25人,从事农产品期货研究的23人,从事能源化工研究的为14人,从事金属研究的为11人,从事投资咨询及期货创新策略研究分析的为4人。

其次,有22人则属于跨品种、跨门类的“组合类”分析师。

一种组合是,同时以研究金属期货和金融期货为主,这类分析师共8人,除这两类品种外,其中2人还同时研究金融工程,1人还同时研究能源化工期货。

第二种组合是以农产品期货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共7人,除农产品外,其中3人同时研究能源化工期货,2人同时研究金属期货,1人同时研究金融期货,还有1人同时研究程序化交易。

第三种组合是以金属期货为主的研究方向,主要有4人,分别搭配以期货策略研究、宏观经济分析、程序化交易以及能源化工期货。

此外还有1人同时研究能源化工和金融期货,1人方向为能源化工期货及期货投资咨询,还有1人研究金融期货及对冲套利等期货创新策略、程序化交易。

最后,有1人为综合分析师,现有期货市场全部品种的研究都会涉及。

调查中,记者发现,目前从事针对金融期货研究的分析师最多,包括“单一品种研究类”还有“组合研究类”在内(交叉统计),100位受访分析师中,涉及到金融期货(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研究的最多,总共为35人,其次是涉及到农产品期货的分析师为29人,第三是涉及到金属(贵金属、有色金属)类期货分析师26人,最后是涉及到能源化工期货的分析师20人。

100名分析师

工作10年以上仅6人

在统计工作年限时,本报给出了四个选项,“1-2年”、“2-5年”、“5-10年”、“10年以上”。记者发现,在随机接受问卷调查的100位期货分析师当中,大多数人的工作年限都在5年以下。

其中,工作年限在“2-5年”的人,占到受访者一半还多,为54人;工作年限在“1-2年”的人位居第二,为30人;工作年限在“5-10年”的只有9人;而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则更少,仅为6人。

调查结果显示,期货分析师在所供职公司的结构分布非常清晰。在百名受访者中,有48人供职于大型期货公司、44人供职于中型期货公司,其余8人供职于小型期货公司。

参加工作5年以内的期货分析师们,更喜欢供职于大、中型期货公司。其中工作年限在“2-5年”的人中,在大、中、小型期货公司供职的人数分别是25人、24人、6人;工作年限在“1-2年”的人中,在三类期货公司中供职的人数分别为14人、14人、2人。

而在小型期货公司中,从业5年以上和10年以上的分析师几乎没有。其中,工作年限在“5-10年”的人中,5人在大期货公司,4人在中型期货公司;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人中,有4人在大期货公司,2人在中型期货公司。

月薪5千至8千元最多 研发一线人员“囊中羞涩”

尽管期货行业景气度近两年来,已经得到明显的提升,但从业者普遍的薪酬增加有限,与证券公司、基金行业相比,处于期货公司研发一线的期货分析师们依然“囊中羞涩”。在接受本报记者问卷调查的期货分析师中,有27人的月薪酬在5000元以下,基本都是从业5年内的,其中从业1-2年的有17人,从业2-5年的有10人。

月度薪酬在“5000元—8000元”的最多,占比50%,在这50名分析师当中,从业2-5年的达到34人,从业1-2年的为8人,从业5-10年的为6人,另有两人从业10年以上。受访者中,月度薪酬达到8000元以上的期货分析师共23人,其中从业2-5年的有11人,从业1-2年的有5人,从业10年以上的有4人,从业5-10年的有3人。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当一位期货分析师从业达到2年的时候,他们的月度薪酬大多都在5000元之下,有些女性分析师的月薪甚至每月仅为2000多元,而且并不以其所在期货公司大小为标准,大型期货公司里也有月薪5000元以下的分析师,中小型期货公司也有月薪5000—8000元或8000元以上的。也有少部分从业时间在两年内的分析师月薪达到5000—8000之间,但月薪可以拿到8000以上的极少。

当一位期货分析师从业达到2年以上,5年以内这个阶段时,月度薪酬的结构开始出现明显变化,从业时间在这个阶段内的分析师也是这百名受访者的主体人群,人数最多。这个阶段,月薪5000元以下的期货分析师明显大幅减少,月薪5000—8000元的期货分析师成为主体,占到了绝大多数,而月薪8000元以上的分析师数量也开始有所增加。

按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从业时间超过5年而少于10年的分析师数量急剧减少,其月度薪酬仍然以5000—8000元为主,但月薪达到8000元以上的人数比例只是少量提升,并无实质改变。而在接受问卷的百名分析师中,从业超过10年者寥寥无几,百人中仅为6人。这些受访者中月薪8000以上的已经开始占多数了,但这个阶段的期货分析师整体数量处于急剧萎缩状态。

此外,对于刚刚入行两年的分析师来说,其期望年薪是10万到20万元之间,对于大多数从业近5年的分析师来说,普遍认为20—30万元的年薪较为符合自己的期望。一些从业近10年的期货分析师把自己的年薪期盼值提升到了30—50万元或50万元以上,只有极少数的受访者把自己的预期年薪调至100万元。

未来发展方向 仅少数人选“期货公司”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百名分析师中,仅有8人明确选择期货公司作为继续发展的方向,希望“继续做好期货行业”,有5人明确表示要选择“证券”作为预期发展方向。

而排名第一的预期发展方向是“投资公司”,共有32名分析师选择了此项,有18人选择了“基金公司”,有16人选择了做“操盘手”。

在“满意度”调查方面,有44人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有受访者明确表示,对目前工作比较满意,认为工作内容符合自身知识特点、研究兴趣与预期发展方向,并且能带团队研究相关项目,锻炼管理协调能力,收入亦尚可。

另有34人明确表示“不满意”,还有21人表示满意度“一般”,根据其提供的原因来看,也属于不满意的范畴,此外还有2人表示“暂时没什么感觉”。

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在薪酬低,没有创新,公司不注重研发,与其他部门合作并不紧密,工作强度大,认可度低,成就感缺失,不能体现自我价值,以及期货行业盈利单一,深度、宽度均缺乏。

有分析师指出,中国的期货分析师自身素质应不断提高,大型对冲基金对分析师的成长很重要,分析师的地位也需不断提高。目前国内信息来源真实性和实时性较差,对分析师的帮助较少。此外,分析师专业化培训和实地考察应该加强。

第二篇:分析师行业潜规则大揭秘

分析师行业潜规则大揭秘:看评级至少打八折

“我们的推荐往往基于技术面与明朗的基本面,很少能拿到一手资料。我们的奖金与顾客获取利润的幅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一些人眼里,我们像是一群大忽悠,最终是涨还是跌,我们自己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我们与大资金的关系是双向的,除了主动推荐大资金手里的股票外,更有大资金主动找我们写文章荐股。”

“我们能否成为金牌分析师,很大一部分打分权掌握在基金经理手中,那可关系到‘钱’途,作为分析师,能不看人家脸色吗?”

“我们即使能发现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也会采取一些巧妙手法规避,最差也就是给予一个‘中性’评级。发现猫腻其实是记者的责任。”

“大牌之所以为大牌,是因为除了背靠基金公司,更有上市公司作为信息的主要渠道,越接近核心,就越害怕上市公司层面的压力。”

“我们每周工作时间长达60个小时以上,周末还要经常做讲座。” “听话”的分析师

分析师行业潜规则大揭秘:看评级至少打八折

理财一周报记者/陈金艳

8月12日,浙江医药(600216)、海正医药(600267)盘中突然上攻。据报道,那是因为申银万国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罗鶄向客户发布超级细菌利好。

时间上推一个月,名不见经传的东兴证券分析师王玉泉因被曝抄袭一夜成名。随后,被卷入“抄袭门”的分析师越来越多。

正如某位分析师在接受理财一周报记者采访时感叹,“分析师行业乱象层出。”乱象后面,隐藏着分析师行业的潜规则。

创造“潜规则”概念的吴思是这样定义潜规则的:所谓“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

那么分析师行业正式规则之下的规矩又有哪些呢?理财一周报记者经过数周采访,试图告诉投资者那些隐藏在乱象后面的潜规则。潜规则一:与大资金的双向关系

“分析师与大资金的关系是双向的。除了分析师主动推荐大资金手中股票外,更有大资金主动找分析师写文章荐股。”

“在一些人眼里,我们像是一群大忽悠,也许买入理由只有一个,但我们必须找出至少3个足以让人信服的理由。但最终是涨还是跌,我们自己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供职于北京一大型券商的分析师吴新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

如果仅仅是这样,对投资者还算是有帮助,至少还有一个真实的上涨理由。但真正的黑嘴其实不在于推荐的股票如何,而是他在推荐前根本就知道这个股票最终的结果,但不管结果好坏,他依然会鼓励投资者强烈关注。

因为在这背后有着一条看不见的利益链。

从被称为“第一庄托”的赵笑云到号称“股神”的雷立军,一大批所谓的“黑嘴分析师”,都曾经拥有万千粉丝,他们曝光于各大电视、大小报纸、网络媒体等传媒场所。他们口若悬河、前算三千、后算八百。哪怕自己此前推荐的股票在上一秒刚跌停,仍可以面对镜头信心满满。用吴新的话讲:“这是职业形象,必需的。”

但吴新也聊到,“黑嘴”与大资金等都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吴新表示,虽然他也属于分析师,但更确切地讲,他属于营业部的投资顾问,他手中拥有一批大客户,通常他需要给这些大客户提供可靠的消息和准确的分析。

他向理财一周报记者坦言:“说白了就是荐股,但我们的推荐很多时候是基于技术面与明朗的基本面,很少能拿到一手资料。我们的奖金与顾客获取利润的幅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也因此,有不少分析师通过上电视、写文章等方式,强烈推荐其此前推荐给大客户的股票,以此达到股价上涨的目的。

但事实上,能通过此方法顺利使得股价上涨的分析师很少,一般只有所谓的“金牌分析师”才能拥有如此大的能量。

对此,在深圳工作的行业分析师陈宇在同理财一周报记者谈起这个话题时,微微一笑称:“这应该算是比较初级的,分析师与大资金的关系是双向的。除了分析师主动推荐大资金手中股票外,更有大资金主动找分析师写文章荐股。”

她分析道,由于不少所谓的明星分析师对市场存在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一些大客户在持有某只股票后,也会通过关系找一些近期较有影响力的分析师为其手中股票“敲边鼓”。而分析师也能从中获得一笔不少的稿酬。

作为投资者而言,分析师的“金玉良言”,往往是他们投资股票的风向标。在证券市场已经摸爬滚打十余年的杨先生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刚炒股时确实会听一些这样的荐股,当初看得最多的是《大众证券报》的荐股栏目,在牛市中能赚到一点小钱,但在熊市中,这些分析师往往都是反向指标,所以你说的这些黑嘴,我也能基本理清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现在基本不看这类新闻,主要还是自己进行技术分析,同时结合政策面。但是他们之所以能继续走红,是因为不断有新股民涌现。”

“所以股票市场牛熊轮回一次,就能造就一批股神分析师,也会使另一批分析师彻底消失。”陈宇如是表示。

这不免让理财一周报记者想起2007年疯狂推荐银行股的一位刘姓分析师。2007年四季度,在南京证券举办的一次策略会上,刘姓分析师慷慨激昂地表示:“早在2006年的时候我提出砸锅卖铁买银行股,现在证明这个思路是完全正确的,这轮牛市还能走,银行股在未来依然是值得投资的好行业。”但话音刚落,市场在2007年的10月份急转直下,银行股也顺势而下,时至今日都未站起来。

潜规则二:削尖脑袋傍基金经理

“你能否成为一名金牌分析师,能不能成为《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很大一部分打分权掌握在基金经理手中,那可是一榜成名的事,关系到‘钱’途命运,所以作为分析师,你能不看人家脸色吗?”

“由于牵涉到利益关系,有时候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关系也比较微妙,如果大家平时看大量的研究报告的话,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报告给的投资评级都是推荐、买入、增持,中性评级比较少,减持、卖出的建议就更少了,这原因其实很简单,比如某家基金重仓某只股票,而你给出卖出评级,你想该机构会是什么态度?”曾在一家大型券商工作的黄祥这样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

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光大证券(601788)、燕京啤酒(000729)、东阿阿胶(000423)等都是基金重仓股,其中光大证券在今年上半年业绩同比下滑,其中经纪业务净利润同比下滑42%,证券投资业务出现2.97亿元的亏损。二级市场上,光大证券股价始终裹足不前。但巨灵咨询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依然有分析师给予该股“买入”评级,最差也仅仅是“中性”评级。

券商分析师及研究员为何那么在乎基金经理脸色?吴新道明了其中的真相:“你能否成为一名金牌分析师,能不能成为《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很大一部分打分权掌握在基金经理手中,那可是一榜成名的事,关系到‘钱’途命运,所以作为分析师,你能不看人家脸色吗?”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是目前国内券商分析师最渴望获得的荣誉,每年9-10月份,由基金经理们在每个行业中选出3名最信赖的券商分析师。只要登上《新财富》榜单,意味着薪水能实现数倍上涨。据吴新了解,不少分析师因上榜年薪突破百万元,甚至有人因评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而获得过300万元年终奖。这笔钱等于中等分析师近10年的年终奖。

“我从不敢奢望能拿这个奖,能入围已经算是种鼓励了。为了这个目标,不少分析师削尖了脑袋想在基金经理那混个脸熟。”上海某营业部分析师夏光如是坦言。

这一点在深圳分析师圈内非常明显。去年下半年,理财一周报记者随同数家机构前往一家上市公司调研。现任某基金经理的蔡雄,曾是某“国”字头券商的分析师。他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此前自己在券商当分析师时,需要不断做一些路演,把自己对资本市场的一些投资策略报告制成PPT,向上海、北京、深圳三地的基金公司进行路演推销,一般一次路演需要跑二三十家基金公司。“痛苦的是,向不同的基金公司推销同一个东西,就像老师长年累月都教同一门课程,不断消磨着我的意志和精力,但又必须这么做,因为需要在基金经理面前混个脸熟。”

数据显示,在牛市中,研究员及分析师一年的路演次数,平均能达到40次之多,此前路演最多的研究员一年路演次数可达90次,也就是说平均每月要到7家基金公司路演。

如此高频率出现在基金经理面前,除了能混脸熟外,还能有些额外收益。蔡雄透露,他目前的这份工作正是因为此前与基金公司接触较多,能第一时间从基金公司获取招聘信息,并被顺利聘用。用他自己的话讲:“从薪酬方面而言,我个人认为甚至比被评上金牌分析师更实惠些。”

此外,黄祥认为,券商分析师对基金公司的唯命是从,另一方面原因来自目前研究机构的收入模式,如交易分仓(基金公司不具备沪深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必须通过租用券商的交易席位才能进行交易。而目前开放式基金规模很大,动辄都在百亿元以上,需要通过多家券商的交易席位同时进行交易,也就是常说的分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析师的话语权。有数据显示,通常一年基金公司支付券商佣金额有数十亿元,即使在2008年的熊市也能达到42亿元,因此有些券商甚至是以分仓派点来评定你的工作成绩的。

华泰证券南通地区某营业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在分仓收入的激励下,他们与基金公司之间普遍存在默契,基金公司销售新基金时,券商会花大力气推销,每个员工还要为其承担一部分销售任务。而在分析师层面,他们也会对基金公司持有的重仓股进行适当地推荐。

因此,此前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在一次金融论坛上明确批评当下的证券分析师“不讲实话”的现象,她指出,目前的情况是,不少分析师即使在调研时发现上市公司问题,在报告中却不对公众披露,而是采取“基金经理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的策略。潜规则三:上市公司得罪不起

“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一样,也是分析师不能得罪的,所以,即使有些分析师能发现一些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也会采取一些巧妙手法规避,或者索性不发研究报告,即使事情到了瞒不住的地步,也会找出各种理由为其唱好,最差也就是给予一个中性评级。”

当理财一周报记者问及分析师为何不对上市公司存在问题进行真实客观披露时,无一例外的回答是:“这是记者的工作,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只推荐有价值的公司及投资策略。”

但事实上,据吴新透露,很多时候是分析师不想得罪上市公司,甚至需要主动与上市公司联系。

一家军工企业上市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曾向理财一周报记者表示,他们对股价涨跌没有言论权。他指出:“我们的任务就是做好企业经营,搞好主营业务。对我们而言,股价是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体现。”

但事实并非如此,江苏私募林晓称:“无论是分析师还是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都是上市公司座上宾,他们邀请我们的目的无非就是两个,一为融资、增发做准备,二是想减持希望机构拉股价。因为股价上涨才能使他们顺利融资,才能在高位顺利减持。但这样的情况并非每次都能成功,股价上涨分析师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私募及公募的态度也至关重要,去年调研的一家公司本想增发,但最后鉴于缺乏题材及基本面的支持,我们没参与,最终也没达到预期效果。”

不过吴新介绍,分析师要成为上市公司座上宾并非易事,只有大牌分析师才能打入上市公司内部。他坦言:“大牌之所以为大牌,是因为他们除了背靠基金公司,更有上市公司作为其信息的主要渠道,越接近核心,消息越准确,越能获得基金经理信任,基金的介入自然也能让上市公司股价更上一层楼,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从这一点看,他们怎么敢得罪上市公司?越大牌的分析师,越容易接近上市公司高层,就越害怕上市公司层面的压力。”

今年上半年,分析师、基金经理、私募基金一群机构人员受邀前往江苏某酿酒行业上市公司调研,第一时间获得了该公司10送10的利好消息,此后该公司股价扶摇直上,成为数一数二的牛股。

黄祥指出:“从各方面考虑,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一样,也是分析师不能得罪的,所以,即使有些分析师能发现一些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也会采取一些巧妙手法规避,或者索性不发研究报告,即使事情到了瞒不住的地步,也会找出各种理由为其唱好,最差也就是给予一个中性评级。”

鉴于此,黄祥认为,对于分析师的研究报告,要保持一份警惕,在每个评级上打个八折,或直接下降一个评级。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出现的姓名均为化名)“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周末还要做讲座”

高负荷工作、“靠天吃饭”引发了分析师兼职乱象

理财一周报记者/陈金艳

他们,不是明星,却可以粉丝万千;他们,不是企业家,却可能拥有家财万贯;他们,不从事资本运作,却可能影响资本市场。他们是分析师。

分析师是忙碌的。他们既可以开设讲座、上电视台,还能因工作关系,第一时间获取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他们与基金公司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虽然不与资本直接接触,他们却可以用手中一杆笔间接影响资本市场趋势。

曾在申银万国工作的李成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自进入分析师行业来,几乎每天都是满负荷工作。除了每天必须看的《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财经类报刊杂志外,还得浏览海外各大著名财经媒体及通讯社新闻,同时还要关注两大交易所公告。在仔细阅读、消化后作出分析,将自己对信息的领悟与理解传递给客户。“每周工作时间长达60个小时以上,有时候周末都要出去做讲座。”

满负荷工作量,致使其生活节奏比普通职员高出一倍,同时他们还要承受判断失误带来的压力和奖金损失。从分析师行业跳槽出来现做私募的王震向理财一周报记者表示:“分析师的压力与收入并非成正比,而与市场牛熊有着极强关系。市场好,一般分析师年薪也能拿到20万元以上,甚至更高,但不管怎样,都不如基金经理等收入高,而在熊市中,普通分析师大概也就只有10万元左右。因此不少分析师做兼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下的分析师乱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乱象仅仅是这个行业的一小部分,大多数分析师基本都能对自己正确定位。”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出现的姓名均为化名)分析师的那点事

分析师行业的潜规则,正在被一层层地撕开。历数这些年来分析师行业曝光的一些“丑闻”,虽然原因不乏工作的压力、利益的诱惑,但我们不禁感叹分析师还剩下几分诚信。

2010年8月12日,申银万国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罗鶄向机构发布超级细菌利好,该报告被认为是此后浙江医药、海正医药等医药股突然发力的导火索。

2010年7月,东兴证券计算机行业研究员王玉泉被曝抄袭报告,对此王玉泉给予否认。

2009年8月,海通证券首席机械行业分析师叶志刚女友举报叶志刚与私募合作,获利上千万元。此后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2008年11月,武汉新兰德董事长朱汉东因操作市场被证监会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五年内禁入市场。北京首放法人代表汪建中也因操纵市场被罚1.25亿元,终身禁入证券市场。

2004年9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文认定“雷立军为市场禁入者,五年内不得从事任何证券业务”。此前三年,雷立军设有自己的工作室,创办内部杂志《雷立军实战》。

2000年,时任北京东方趋势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赵笑云向散户推荐青山纸业,但却将众多股民死死套牢,曾被称为“中国荐股第一人”的赵笑云背负“中国第一庄托”骂名。

大牛股背后的研究员

不是每一个牛股背后都有一位很牛的分析师,但一只牛股却可能造就一个牛的分析师。

最近市场谈论最多的可能是将“超级细菌”概念炒红的分析师们。最早推荐“超级细菌”概念的申银万国医药行业分析师罗鶄,虽在业内享有一定知名度,但若不是因为最早引入“超级细菌”,罗鶄可能不会成为众所皆知的“最牛”分析师。

同样是“超级细菌”,也捧红了另一位研究员——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钱晓宇。但有意思的是,钱晓宇的研究领域竟是与医药不沾边的宏观经济和策略研究。

但不管怎样,钱晓宇和罗鶄红了。那么最牛的分析师又是如何相中最牛的股票?在牛股后面又有着哪些与分析师有关的故事? 华泰联合研究所剑走偏锋 助推联环药业暴涨

知情人士透露,华泰联合证券因推荐联环药业遭证监会调查

联环药业(600513)在整个8月份的行情中表现极度疯狂,据统计,其8月份涨幅达94.79%。而进入9月份以后又是连续3个涨停板。

这样一只疯牛,是否有研究员推荐?最早又是谁发现的?

剑走偏锋

故事的起源来自英国的《柳叶刀——传染病》期刊。8月11日出版的《柳叶刀——传染病》中,一些西方医学家把这种感染了超级病菌的病叫做“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简称为NDM-1。

8月12日下午13点30分左右,海正药业(600267)、浙江医药(600216)盘中突然拉升。频繁出现4位数以上的大单扫货。

理财一周报获悉,申银万国医药首席研究员罗鶄,当天在盘中给机构发出简短评论,“超级病菌”概念股被发掘。该‘超级病菌’是细菌,抗细菌以抗生素为主,但是该病菌可以抵御几乎所有抗生素,目前最好的抗生素是替加环素和万古霉素。其中,替加环素国内只有海正药业有,万古霉素俗称超级抗生素,国内是海正药业和浙江医药均在出口,其中,海正是和雅莱合资,共同生产和销售该产品。如果病菌真正全球蔓延,海正药业和浙江医药应该受益。

根据公开资料,罗鶄是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2002年就进入申万从事医药行业研究,团队多次获奖。

奇怪的是,浙江医药和海正药业没有成为领头羊,而联环药业反而借题发挥连续涨停。

8月16日,在中国证券网研究报告专栏里,突然出现一篇署名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的报告。报告并没有重点推荐机构重仓的正统受益股海正药业,而是剑走偏锋、开门见山提及联环药业,并称目前国内粘菌素仅有联环药业在生产。当天,联环药业牢牢封死在第二个涨停板上。

报告中的研究员署名为钱晓宇。钱晓宇的介绍文字是:现为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里面并没有提到钱晓宇作为医药研究员的身份。

更有意思的是,钱晓宇常常出席各类论坛,谈得最多的话题是:对经济数据解读以及大盘未来走势,而他最看好的行业则是新能源与新材料。

钱晓宇为什么要推荐联环药业?他是不是联环药业连续涨停的幕后推手? “我们也没想到会炒成这样”

9月7日,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有关人士回复理财一周报称,“这个功劳千万不能记到我们头上,我们只是提到了一句话,从严格意义上不一定会推这个公司。”

“如果正式出了公司的报告,涨了,那我们认。如果只是提了一句联环药业就把功劳按到我们头上,那这个名声也太好得了。”

“《柳叶刀》杂志报道超级细菌以后,国内媒体也有零星报道,此后联环药业等相关股票出现异动,我们就开始研究这个东西,只是企图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由于时间太短,不可能很深入地研究相关公司,联环药业也仅仅是提了一下。”上述内部人士称。“申万最早出的报告,但没提到联环药业,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能炒成这样,相信他们也没有想到超级细菌概念会炒成这样。”

理财一周报还独家获得了一个更为惊人的消息,钱晓宇并非报告作者。据接近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的知情人士透露,钱晓宇为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的常务副所长,根据一些规范和要求,有些报告要署其名字。而在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里有两位十分年轻的医药行业研究员,都由钱晓宇带着。

“两位医药研究员虽然十分年轻,但都有医药行业的从业经验,钱晓宇主要负责指导研究员在写研报时该如何来写,哪些重要的卖点要写出来。”

而推荐联环药业的这份研报出炉前,钱晓宇团队看到市场反应后,立即查阅《柳叶刀》原文及相关资料,研报成型后,像往常那样讨论了五六遍以后才发布出来。

理财一周报从有关渠道独家获悉,由于华泰联合证券推荐了联环药业,刚刚受到证监会的调查。

“华泰联合既没有自营盘,也没有资产管理计划,更没有基金公司,相对来说是比较干净的。我们怎么可能拉得动股价?”华泰联合证券内部人士称。

“我要是有这个能耐,也不打这份工了。”一位推荐了联环药业的研究员对理财一周报记者感叹。其他研报助攻上涨

在8月16日华泰联合证券推荐联环药业后,理财一周报从巨灵金融服务平台获悉,此后出现过两份与“超级细菌”有关的研报。

第一份是8月17日由国泰君安的明星研究员易镜明发布的《超级细菌来袭》。

易镜明在研报开头就点出超级细菌的来源和危害性: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研究报告说,研究人员在 37个曾在南亚国家(主要是印度、巴基斯坦)接受治疗的英国人体内,发现了含NDM-1 基因的“超级细菌”,这是一种有多重抗药性、难以对付的细菌,且出现了随着人员流动而跨国传播的趋势。NDM-1 的全称是“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是一种高效酶,能分解大多数抗生素,让抗生素失效。

“这次报道的超级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的一种,在临床上并不罕见,是常见致病菌的一种,只不过现在其基因在长期接触广谱抗生素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产生了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易镜明称。

“NDM-1 超级细菌是以DNA 的结构出现,被称为质体。它可以在细菌中自由复制和移动,从而使这种细菌拥有传播和变异的惊人潜能。空中旅行和移居使这种超级细菌在不同国家和大陆之间迅速传播。其中大多数已经存在这种细菌的国家尚未被发现。”易镜明进一步解释其传播性。

综合分析后,易镜明认为,最有效的应对超级细菌的药物是粘菌素和替加环素,粘菌素对应上市公司是联环药业和上海医药;替加环素尚无上市公司可以生产。中药类别中治疗感染类别的热毒宁(康缘药业)、上海凯宝(痰热清)在重大疫情中估计也会有所表现。

另一份推荐联环药业的研报是8月19日齐鲁证券胡德军发布的《超级细菌警示抗生素滥用行为》。

“NDM-1 不是细菌,而是基因,具有抗药性的传播功能。此次发现的超级细菌不是传统熟悉的MRSA,而是一种发源于印度的新德里金属β 内酰胺(NDM-1)。作为一种耐药基因,它能够在细菌之间传递,如果外源性地获得该基因后,普通细菌也有可能变身为超级耐药细菌,因此威胁巨大。”胡德军开门见山地说道。

在该研报最后,胡德军认为,超级细菌的出现和蔓延意味着强效抗生素的应用将不得不增加,临床地位将不断提高,而粘菌素则是因为NDM-1 而第一次进入人们视野。因此,胡德军建议投资者关注强效抗生素生产企业浙江医药和粘菌素生产企业联环药业的交易性机会。

据了解,抗生素产业作为一个刚性需求产业,长期使用后必然伴随有耐药菌的产生,因此产品升级和多样化是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产业一体化将推动行业不断集中,胡德军建议长期关注抗生素龙头企业如鲁抗医药、华北制药和哈药股份。

与“超级细菌“概念相关的研报并不多,但更有趣的是,理财一周报在巨灵金融服务平台上以“联环药业“关键字输入,仅查到一份研报,是2009年11月3日由天相投顾研究所发布的。但这并不妨碍联环药业上涨。

统计显示,自8月16日以来,截至9月8日,联环药业股价从10元上涨到25元。分析师称:“超级细菌故事才刚开始”

9月7日,齐鲁证券研究员胡德军在接受理财一周报采访时表示,只有联环药业有粘菌素,这种唯一性导致了爆炒,但该药一般都销往西北,现在只有一些老医生还在用,产量已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炒作更多是心理层面和概念性的短期行为,现在已经要注意风险了。而且中国目前还没有发现感染超级细菌的案例。这个变异的品种是一种基因,基因传播的条件非常苛刻,很难传播,但基因一旦通过病菌大量繁殖则会造成较大的传播性,所以一旦发现有人感染必须立即隔离。”胡德军表示。

故事讲到这,您可能认为超级细菌的故事会就此结束,但其实这仅仅是开始。

胡德军称,滥用抗生素是人类自觉或不自觉的一种行为,其结果是有效的抗菌药物不断减效或失效。一方面,抗生素作为一种选择压力导致耐药菌大量繁殖;另一方面抗生素不断杀死体内有益菌群,导致体内菌群失调,间接帮助了耐药菌的乘虚而入。最近流行的NDM-1 酶属于金属酶,就是对抗已知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结果,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通常被认为是紧急治疗抗药性病症的最后方法。

有专家预言,未来人类可能真的无药可用,因为细菌太强大,不断地进化导致没有药可以抑制其蔓延。早在2004 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就有2247 人死于“艰难梭菌”,而MRSA导致的死亡也有1100人。虽然近期报道比利时男子是NDM-1致死第一人,但感染者已超过170 例,可以说目前超级细菌正在全世界快速蔓延,已发展成为世界性难题。

分析师“迷途知返”承认低估壹桥苗业价值

该股一度比分析师修正后的目标价高出1倍多

壹桥苗业(002447),8月份两市个股涨幅排名第二。但在该股上市之初,几乎所有机构都给出了较低的估值,合理估值全部在20-30元区间。而截至9月8日,该股最高股价破百最高时涨至125元,让所有研究员跌破眼镜。

当然,也有一些胆大的研究员“迷途知返”,及时修正观点。

其中,金元证券研究员魏芳胆子最大,在其涨到45元后立即修正观点,给出55元的目标价。接近魏芳的人士向理财一周报记者透露,“只有金元证券是在不断修正目标价,开始的时候研究机构普遍给出了较低的估值,事实上开始大家并没有意识到壹桥苗业真正的价值。”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海珍品苗种市场需求缺口巨大,2008年我国海参苗、扇贝苗、鲍鱼苗和牡蛎等苗种市场缺口达到60%、39%、50%和60%。“行业整合已渐露端倪。随着行业整合步伐加快,苗种企业数目将进一步减少,而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加强。”

“给出55元的目标价,只是相对合理的一个价位,而且这个目标价是不断调整修正的,至于能涨到多少那是市场行为,要看市场的认同度。”上述人士表示。“你不要光看研究机构给的价位,仔细看其中的内容和公司的基本面就会知道壹桥苗业这个公司是非常不错的,即使短期有一定的回调风险,但是放在中长期来看还是很好的。”

知情人士透露,壹桥苗业的苗种品质比一般好一些,獐子岛(002069)是他最大的客户。

据透露,公司现已与辽宁瓦房店市谢屯镇人民政府签署《海域资源开发框架协议》。拟使用不超过5500万元的超募资金取得位于谢屯镇约2万亩海域使用权。

“公司此次将获得的2万亩海域,位于谢屯镇附近海域,方位及水深等具体情况与公司此前获得的打连岛海域相似。预计公司获得此海域后将来可能会用于海参养殖、扇贝暂养以及海产良种场。”知情人士称。

上述人士透露,公司是瓦房店市唯一一家A股上市公司,将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此次2万亩仅需5500万元,约为市场价格的1/4。若公司此项海域中海参养殖面积分别为0.5万、1万、2万亩,则可给公司带来3500万、7000万、14000万元的毛利。

中投证券真怡慧眼识成飞集成

发布研报时间与股票启动时间几乎一致

成飞集成(002190)以119.41%的涨幅位列8月两市涨幅榜之首。而在巨灵金融服务平台上,自今年4月28日以后,该股仅有两份研报出现。

其中一份是7月6日,中投证券研究员真怡发布《新领域拓展公司未来发展方向》。

此前,公司刚刚公告称,拟向机构等投资者发行股份数不超过1.06 亿股,不低于9.7 元,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0.2 亿元对中航锂电公司增资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实现对中航锂电60%的控股权。

真怡认为,此次增发项目对于公司的发展是重大利好。公告中披露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预计总投资额为 17 亿元,其中建设投资15 亿元,铺底流动资金2 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6.8 亿AH 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能力。项目建设周期为38 个月。

7月6日,自真怡推荐后复牌,迎来第一个涨停,然后连续涨停。5个涨停板后,成飞集成开始横盘修整。此后再次启动,一直连续涨停到9月1日的47.74元停牌。股价在短期内迅速翻了将近5倍。

从这两个月成飞集成的走势来看,真怡发布公告的日期7月6日与成飞集成启动几乎一致。

事实上,与理财一周报记者较熟的真怡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调研上。经常见到其MSN签名是“在某某地调研”。而回顾真怡对军工、机械行业的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其锁定的公司往往会跑出大牛股。其长期关注的洪都航空(600316)、博云新材(002297)、航空动力(600893)、中国重工(601989)、中国卫星(600118)等都成为大牛股。分析师胡雷雷揭秘不为人知的行业真相

“市场质疑、客户疑问、领导的苛刻标准,都在折磨分析师的神经”

“牛市,我们会被称为‘金手指’;熊市,我们就可能是‘黑嘴’。”大智慧分析师胡雷雷道出了几乎所有分析师的尴尬。

分析师,一个已然和资本市场密不可分的行业。一个让投资者既恨又爱的群体。一群永不知疲惫的“猎人”,随时准备捕获资本市场的有利信息。

他们的公信力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他们是被机构绑架了吗?到底是谁妨碍了他们的自由发声?他们给小散们留下几分诚信?他们是谋士,还是庄托?在西装革履、高薪厚职背后,分析师的真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他们有着怎样的烦恼?

没有全景,我们试图用一个分析师的亲身感受来还原分析师生活和工作的真相。工作强度非一般

“8小时工作时间显然是不够的,我简单估计一下,可能需要每周60-9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理财一周报:从你刚入行到现在,分析师行业在这几年中有没有变化?准入门槛有没有提高?

胡雷雷:我从大学毕业实习开始,先是在中期从事了半年的期货工作,随后就一直在证券行业,算来也有近7年的证券行业从业经历了。7年来,证券业应该说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作为证券从业者的分析师行业自然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者说分析师行业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我觉得作为证券分析师,首先你应该具备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包括很强的技术和研究分析能力,比如K线理论啊,财务分析能力啊,股票评估能力啊,都是应该具备的,这是基础门槛。当然获得证券执业资格是必需的,这首先就要2年以上的证券从业经历,同时,你还需要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对大量的消息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另外,如果你想要在这一行业领先于别人,那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了,精力旺盛是必需的,因为证券分析师每天必然需要浏览、了解大量的时事新闻、财经新闻、金融报道、上市公司动态,还要了解、消化以后分析判断这些事件对于市场、对于投资的影响,然后把自己的判断、见解提供给客户,这样的工作强度,8小时工作时间显然是不够的,我简单估计一下,可能需要每周60-9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自律、自我约束也是必需的。作为一个优秀的分析师,或者说证券从业者,还应该具备综合素养。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比如系统的思维能力、前瞻性的判断力、敏锐的市场感觉,还有比如心理学、哲学、历史、法律、逻辑思维能力等等各种素养,比如我们都知道,巴菲特他喜欢打桥牌,罗杰斯非常喜欢历史,索罗斯则很偏好哲学,这都对你的分析工作大有裨益。

上面这些我觉得都算是准入门槛吧,要求应该是随着证券行业的不断发展、成熟而日益提高的。

理财一周报:对于投资者而言,分析师行业是一个令人崇拜的行业,你们有高薪收入、对资本市场拥有独到的判断力,那么你们平时会以什么方式给自己减压?

胡雷雷:崇拜不敢说,其实也是普通的一份工作,每份工作都会有压力和困难存在,我比较喜欢在工作闲暇之余看书,此外也会和朋友打打游戏,之前一直和圈内的人玩魔兽、三国杀等游戏,这是消遣,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锻炼。另外,脑力工作的人休息的时候应该多做做运动,我会游游泳,打打桌球什么的,这都是个人比较喜欢的。另外比较喜欢旅游,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我,不过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想这里有哪些上市公司,甚至想去走一走看一看,或者这也是一种职业习惯吧。缺乏第三方的分析师

“国内只有买方和卖方分析师,鲜有第三方分析师。”

理财一周报:就你个人而言,这个行业目前生存状况如何?在这个市场中,分析师是否具有独立性?

胡雷雷:生存状况还是比较复杂的,大多数人会觉得证券分析师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丰厚的工资收入等等,但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

首先,刚才提到的证券分析占据你绝大部分的精力,需要付出超于常人的努力,工作压力特别大,像之前就有分析师跳楼自杀的。为什么呢?我猜可能心理承压能力不够,工作上的压力和抑郁可能是主要原因,这当然需要自己调节了。另外,分析师的生存状况与市场表现也是有很大关联的,牛市的时候,大家称分析师为“金手指”;熊市呢?可能就是“黑嘴”了。

其实要百分百看准市场显然是不可能的,分析师也是普通人啊,其实,对市场判断的准确率能够达到60%~70%,我就觉得是非常厉害、非常优秀了,但市场的质疑、客户的疑问、领导的苛刻标准,我觉得都会折磨分析师的神经。要能够在这个行业长久生存下来,对市场的适应性、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独立性,对于分析师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是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

证券市场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会不一样,所以就要求你有独立的、创新的思维去面对这个市场,现在的研究报告很多,可能很多观点都比较雷同,这可能是大家的共同认识,当然并没有错,但可能就缺乏新意,缺乏吸引客户眼球的特色,所以,能够从不同角度提出正确的、独到的见解,这就是你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所在。

另外,我觉得分析师应该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不受各方利益因素的干扰,而基于事实坚持独立的判断,这是很难的,作为一名分析师,受到的干扰因素是比较多的,生存空间上也对其独立性产生影响。

举个国外的例子,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在经历了本次金融危机之后,也受到了市场独立性的质疑和信任度的挑战,此次金融危机大家普遍认为是各大投行管理层的贪婪、忽视风险,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所致,而很多华尔街分析师也参与推广,起到了“帮凶”的作用,这是所谓业绩、收入迷惑下的缺乏客观独立的表现,但有时候这种公司业务层面的干扰可能很难回避。

国内很少有独立分析师的,有些咨询机构的分析师可能更加客观,所以我觉得证券分析师行业第三方标准建立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个人我觉得还是要尽量坚持独立性的原则,这是一个合格分析师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只有客观公正才能获得长期尊重。薪酬不代表能力

“每个认真付出的分析师都希望获得市场的认可,但目前市场的一些评判标准可能有些功利化、短视化。”

理财一周报:目前这个行业中,哪些券商的分析师比较被市场认可?所谓的首席分析师是怎么评选出来的?

胡雷雷:分析师分级一般分为首席分析师、高级分析师、普通分析师、分析师助理,工种又有宏观、策略、行业等等之分。其实不管哪个职位,工作都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压力都是非常大的,我相信每个认真付出的分析师都希望获得市场的认可,但目前市场的一些评判标准可能有些功利化、短视化。

首席分析师评选标准,在一个公司里,你的资历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要有突出的工作成绩、市场知名度、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和扎实的专业能力,此外团队合作和团队领导能力也是需要的。打一个三国的比方,曹操手下谋士众多,首席与普通分析师的关系,大概就是荀彧与郭嘉、荀攸、贾诩、程昱等谋士之间的关系。

理财一周报:首席分析师与普通分析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多大?券商知名度越大,其机构内的分析师待遇越高?当下市场中,哪些券商的分析师待遇比较好?

胡雷雷:收入这个就很难说了,我除了知道自己工资之外,上面的和下面的分析师拿了多少我还真的是不知道,当然了,各个公司之间肯定是有差异的,以前也曾发生过高薪挖墙脚,分析师集体跳槽的事情,分析师的流动性是很大的,薪酬也可能在跳槽中上涨,但可能并不是券商知名度越大,待遇就越高的,有些为了挖掘人才,走高端,打造研究所品牌,也愿意提供高薪。

现在资本市场越来越壮大,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私募、风投公司越来越多,对分析师、研究员都有很大的需求,另外还要看你的执业经验、市场的景气度、业内的影响力,比如你能够在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上榜,身价可能马上就上去了。

总的来说,我觉得薪酬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但不能简单用薪酬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而且有些分析师选择在某家公司工作,可能也不单单只是为了钱而已。“将相”关系

“分析师的话语权在逐步提高,当然有时候也会存在‘不能说’、‘不敢说’的问题,这里面有机制的问题。”

理财一周报:通常而言,基金经理会关注分析师的研究报告,那么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胡雷雷:在机构主导的成熟市场,分析报告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我觉得现在的环境中,不管是公募基金经理,还是私募、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等的投资经理,他们都会去研究大量的主流机构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重要性也在日益显现。

分析师有两种,买方分析师、卖方分析师。买方分析师为本机构提供报告,而你说的和基金经理的关系的分析师,那应该是卖方分析师,还是举上面三国的例子的话,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关系大概可以比喻成荀彧与曹操的关系。

分析师提供研究报告的目的是为投资者、客户服务,所以,分析师该做的,就是把基本面搞清楚,指出优点、提示风险,给予合理建议,而是不是接受建议并依此买进,那就是基金经理的事情了,所以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关系,应该是谋士和将军的关系。就像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规划了统一北方的军事蓝图,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如果回归到曹操层面,曹操是不是信任他,该不该采纳他的建议,那是曹操自己决策上的事情,大家各自做好自己的本分事,谋士不用因为意见没被采纳而气馁,将领也不用因为忽略谋士的意见错失机会而后悔,这是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

这当然也与目前市场的制度缺陷有关,因为没办法做空获利,而现在随着市场制度的逐步完善,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做空机制的逐步推出,这也会令市场更加公正、客观。我觉得双方应有的态度是,分析师应该在研究服务上作出更多努力,而机构投资者应该给予更多的肯定、理解和宽容。

理财一周报:在这个市场中,分析师是否充分享有话语权?有时候常常听些分析师聊到,上市公司是不能得罪的,是什么原因?

胡雷雷:我觉得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越来越成熟,分析师的话语权在逐步提高,当然有时候也会存在“不能说”、“不敢说”的问题,这里面有机制的问题,比如融券、股指期货推出之前,国内市场缺乏做空机制,这也部分制约了分析师看空观点的表达。另外一方面,公司对分析报告的出炉也是有严格的审核标准的,这就加大了你的压力。所以,一个是制度的完善,另外一个是创新业务的丰富,都将提升分析师的话语权。比如,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机构需要分析师对于金融衍生品的研究支持,这个时候分析师的话语权就提高了。

说到与上市公司的关系,分析师确实要和上市公司搞好关系,要与自己研究的上市公司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关系,但也不能说是得不得罪,分析师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及时获得公司经营的最新信息,而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调研,需要上市公司的配合,提供数据、经营状况等等,因此,分析师与上市公司的关系非常重要。另外,随着全流通时代的逐步来临,现在的上市公司,在专心于实业的同时,对二级市场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了,有时候上市公司也很乐意参加分析师会议。综合型人才更受欢迎

“硕士专业学金融类的分析师可能比单一学科背景的人更受欢迎,因为综合素质更高。”

理财一周报:分析师之间会有门派之分吗?如技术派、消息派等?

胡雷雷:证券行业是基于普通行业上的一个行业,比如一个本科学理工科,而硕士专业学金融类的分析师可能比单一学科背景的人更受欢迎,因为综合素质更高,证券分析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各方面的学识,各种方法都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以获得更加全面、客观、准确的结论,同时也能提供报告的多样性。但作为投资者而言,你要对研究结果有自己的判断,两条标准非常重要,一个是看得出结果的逻辑的合理性,另外一个是参考标的的多样性。

理财一周报:你如何评价当下的分析师行业?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管理层在对分析师的监管上还能做些什么?

胡雷雷:中国的证券市场也只有20年时间,分析师行业当然还是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还要向国外成熟市场多学习,当然也应该为分析师提供更好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

《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第二章第五条里面提到:“证券分析师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必须恪守独立诚信、谨慎客观、勤勉尽职、公正公平的原则,提供专业服务,不断提高证券分析师的整体社会形象和地位”。所以管理层面应该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同时也应该加强监管力度,这又回归到独立性的问题上去了,分析师应该坚持职业操守,保护信誉,维护资本市场的规范运作。

第三篇:揭秘客户经理薪酬

揭秘客户经理薪酬、考核方案、劳动合同

热度 7已有 1188 次阅读 2011-7-5 16:01 |个人分类:原创| 客户经理, 劳动合同, 劳动法, 农民工, 证券业

六月份全国各地普降大雨,给人们的出行增添了许多烦恼。另一件烦心事是股市,中国什么都在涨,唯独股市不涨。高三的学子们参加高考,各证券公司的客户经理也在顶着压力迎接半年业绩考核。总之,如果你是一名客户经理,六月份的烦心事真多。

已经有很多在压力面前选择放弃的人出现了。于是我看到近期更多的声音是抱怨,抱怨证券公司制度黑暗,抱怨考核压力大,抱怨薪酬低„„每次抱怨之后,都会引来无数人的同情以及对无良券商的唾骂。这种现象每过一段时间都会集中涌现一次。客户经理在去年曾被戏称为“证券业的农民工”,今年这种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改观。

其实在去年我已经对这样的情况表示不解,客户经理与经纪人的最大区别在于签订劳动合同,这也就意味着受劳动法保护,为什么还会一再因待遇或是合同问题产生尴尬。本人供职某证券经管总部,对客户经理关心的一些问题略有了解,特撰此文,希望可以为正在迷茫的客户经理提供些许帮助。

回顾了最近多数人抱怨、纠结的问题,我总结为三方面:薪酬、考核方案和劳动合同。关于薪酬与考核方案,我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做了很多说明。大家可以参考,有些东西看过了可以重新温习一遍。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不回顾一定会忘。这次会告诉你一些,你可能仍然不了解的。关于劳动合同这次也会为大家逐条讲解。为更好地理解本人提及的重点,在阅读下面的内容之前,我仍建议大家先去回顾一下我的另外两篇文章。下面是传送门:

客户经理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券商与最佳绩效考核方案揭秘券商的营销成本,深谈客户经理与经纪人的薪酬待遇

一、薪酬

我们时常看到的招聘广告无非是“某某证券招聘客户经理,基本公司1200-7000,缴纳五险一金,另有开户奖、推荐奖、午餐补助、交通补助、通信补助”或者类似的内容。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待遇已经是相当优厚了,纷纷应聘,可最后却成为了抱怨大军的一员。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逐一来分析。首先是基本工资,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死工资,固定的。不过1200跟7000差距却非常大。没错,一般来说,1200-7000是根据客户经理的级别而定的,刚入职的客户经理肯定是最低端的1200,而拿到7000至少是资深经理或者是区域总监。券商在招聘的过程中故意打出7000给新人,无非是增加吸引力,而事实上,如果你入职后没有被淘汰,至少也要摸爬滚打多年才有机会去拿7000的固定工资。其次是五险一金,这个是与基本工资挂钩的,也就是说,你的基本工资高低将决定单位为你缴纳的保险与公基金的数额。在五险一金中养老保险与住房公积金占绝对比

重,也是企业支付成本中重点考虑的一项。客户经理的基本工资越高,券商为其缴纳的养老保险与住房公积金越高。(具体数字不再罗列,如果你看过之前文章会非常明晰)如果客户经理在入职的时候基本工资是1200,经过个人努力,级别迅速上升到高级或者资深,基本工资达到了7000,是不是他所享受的五险一金也相应发生变化呢?答案是否定的。公基金与保险企业不会经常调整,一般来说一年调整一次,比较正常,即便券商想调整,办理手续的相关部门也会觉得很繁琐。因此如果你在年初入职,年中就迅速升职,基本工资会变化,但保险与公积金基本不会变。在基本工资上做文章的券商也大有人在,比如某资深客户经理的基本工资为7000,但券商会在管理办法中把7000分为基础工资1000与岗位工资6000,基础工资不解释,所有职级都是1000,岗位工资就是根据职级变化的。而券商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永远只用基础工资1000作为缴纳保险与公积金的基数。看似小小的文字游戏,为其节省大量成本。那么就算券商以7000为基数为客户经理缴足养老保险,客户经理在退休之后就会领到高额养老金吗?答案仍是否定的,养老保险是统筹的,即便券商为客户经理多缴,客户经理个人也享受不到。开户奖、推荐奖、午餐补助、交通补助„„这些奖励一般券商会采取增加考核的方式发放,也就是说这些福利,客户经理只有额外取得业绩或业绩达到一定标准才会获得。因此,假设一名客户经理入职后,业绩很一般,基本工资只有1200,扣除保险及公积金,最后实发数可能只有800多,与招聘材料中7000落差极大,难免产生抱怨。

二、考核

多数客户经理只关心薪酬问题,一看月薪7000便毫不犹豫地签订了劳动合同。其实往往劳动合同中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中第一项就是“乙方认同并遵守甲方制定的某某证券营销管理办法”。可是很多客户经理直到自己离职了也没弄清楚券商的考核方案是什么,于是便到处诉苦诉冤,某某证券考核多黑暗。考核方案没有黑白之分,只有能不能完成。评判一个考核方案的成功与否,就看有多少人能完成。如果大家都完不成,或者大家都完成了,说明是失败的,需要重新制定。只有少数人完成了,多数人没完成才是成功的。任何一家券商的方案都是如此,你可以认为不公平,但没人逼你在劳动合同上签字。造成多数人抱怨的原因是多数人没有细细研究考核方案,这一点责任不在券商,如果大家都看过了,都看明白了,都觉得不合适,没人应聘,那么券商一定会自行修改。还有一部分人是看了考核方案,但是没看明白,于是也签了合同。确实,很多券商是爱玩文字游戏的。比如“月新增有效户”跟“月均新增有效户”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月新增,要求你每个月都得完成,月均新增,这月不行,下个月可以补。我还是维持我去年在文中提到的观点,券商真诚与否看考核方案的透明度。考核方案越透明,说明券商对客户经理越真诚,值得信赖。哪怕券商的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本方案由公司某某部负责解释,公司有权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方案内容”,也比临时下通知告诉你考核方案变了要好。我不想深入展开方案具体内容的讲解,在之前的文章中已对一些方案进行了点评(如果你看过了应该会豁然开朗),因为刚才我已经在无意中提醒了大家,就算再真诚的券商也不会忘记在管理办法中加上“有权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方案”这一条,所以,讨论方案内容毫无意义,你只有选择认同或者不认同,如果签字就意味着认同。你要关心的是,方案适合不合适你,在压力面前我能否完成,只有取得了业绩你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本,否

则就是淘汰。券商的考核方案为何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之前文章中也讲过,这里只想说,我们做下换位思考,假如你是老板你会怎么做?员工永远嫌自己的工资少,而老板则永远嫌员工的工资多。这是社会永远存在的矛盾,不光是证券业,不光是客户经理,整个社会都是如此,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

三、劳动合同

很多人虽然没有研究明白考核方案就签了劳动合同,但是相对来说,签了劳动合同的人是幸运的。因为很多人,从开始干活的那天起直到离职,都没看过劳动合同,或是签了一份用工协议,而不是什么劳动合同,连最起码的证据都没有,以至于最后投诉无门。在此再次真诚提醒各位客户经理,一定要签劳动合同,签了也许有保障,不签一定没保障。关于劳动合同,之前没为大家讲解更多内容,本文会尽可能详细为大家说明。首先还是老生常谈,你要选好签还是不签,一旦签了就意味着认同并遵守券商制定的很多东西,这里一定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但存在就意味着合理。签订劳动合同之前,你要确保你为券商提供的所有材料真实有效,如果造假(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学历),即便签署了劳动合同你的权益也丝毫不能被保障。如果确定要签,就要确定签的是正式劳动合同,是由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印制的,有条码的,千万不要被花言巧语蒙蔽,或者签什么用工协议替代劳动合同,如果券商在第一环节就用这类招数,趁早离开。一般劳动合同第一章会要求你填写真实有效的居住地址,说明一下,这个是券商在为你邮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时快递邮寄的地址,所以你不填是不行的,填假地址也是后果自负。第二章里期限一般是一年,客户经理大概都是一年一签。新劳动法规定试用期是包含在劳动合同内的,所以如果有券商用试用期来榨取你的价值,在签劳动合同时一定要提出来。后面的章节中一般劳动合同中会明确工资为多少元每月或每周,但是在签定劳动的时候比如招聘中写的是1200-7000,这里一定会填1200,如果你应聘是的投顾或者底薪较高的岗位,一定要填明确,不填,容易被别人替你填成1200。工资发放日,必填,如果到日子没领到工资,这是依据。至于后面的福利待遇其他补助不用想了,一定不会有,也一定不会让你填。最后很关键的,看下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里都填了什么,如果不认同,后悔还来得及。劳动合同一般是一式三份,但签完之后多数券商不给客户经理,总是草草签完,代为保管,主要是怕客户经理自己反复研究,产生歧义,或者干脆不给霸王条款留证据。因此,建议大家在签完之后,向券商索要一份,以备后患。很多客户经理对劳动合同有误解,认为是卖身契,其实劳动合同是对双方的约束与保护,也是劳动仲裁最有力的证据。我们看很多券商与客户经理纠纷的案例中,券商胜诉的主要原因就是能够提供证据,而客户经理却两手空空,仲裁关键是看双方谁的证据有效。一般来说,客户经理与券商相比是弱势群体,仲裁的时候容易被照顾,但没有证据肯定不行。签订劳动合同以后,券商有没有权力随意开除客户经理?可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但一定要有依据,比如违法违纪肯定不说用,常见的最容易引起纠纷的还是业绩考核不达标。多数情况下,券商会有成本方面的考虑,关于成本测算我之前的文章已经给大家详细说明了,简言之,券商一定不会养闲人,客户经理不要觉得自己每天按时上班打卡,按时报到就是合格员工,不能创造价值,或者价值贡献率太低一定会被淘汰的。再有就是客户经理主动提出辞职,提前解约。按照相关规定,提前解除劳动需要客户经理提前

一个月提出辞职申请,很多券商也是把这一条写到管理办法里的,所以说券商故意拖延时间毫无道理。最后一个的工资不给发?拖欠工资这事券商不会做,但因为是客户经理主动提前违约,券商自然理直气壮。根据《违法〈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四条,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下列损失:(一)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二)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三)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四)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所以,只要双方约定了,扣钱也正常。还有的人抱怨自己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已经办完,券商不给注销执业资格,根据《经纪人管理暂行规定》,券商应在客户经理(经纪人)离职后五个工作日内办理执业资格注销,但如果券商故意刁难你,以各种理由拒绝,实际上你也说不出什么,投诉、举报到人事部门人家根本管不着,投诉到证监局、协会人家肯定是先核查,一来二去,再拖你一个月你也没辙。实际上客户经理在离职的过程中只要办成三件事就可以,第一,拿到解除劳动合同证明,这个是你去新单位必用的,不然不能办理人事手续;第二,停保单,这个是新单位给你缴纳保险用的,没有不能办理保险手续;第三,就是执业资格注销。在办成这三件事之前,一定要低调,要诚恳,要老老实实,说句不好听的,该装孙子的时候别装大爷。有的客户经理本身就没给券商做什么贡献,凭借一个从业资格混口饭吃,被淘汰时今天要告这个,明天要告那个,社会主义也讲公平的,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不是有证就能走遍天下,那证还真就不值钱。还有的客户经理,确实给券商开了不少户,为了能拿更多提成,总是在券商之间跳来跳去。人往高处走,跳槽不是你的错,但你千万不要人还没走,就开始把户转走。在办完三件大事前,如果你转户,那券商拖你肯定没商量。你不仁,券商一定不义。

有关薪酬、考核方案和劳动合同,这一次跟大家说的比较多,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消化。谈谈我的一些建议。首先还是抉择,这个行业里,月薪过万的到处都是,但是没有一个不是从没有底薪或者很少底薪干起的,这中间的过程很残酷,能不能坚持因人而异。不能下决心,请不要入这行,那是浪费时间,既浪费你的时间也是在浪费券商的时间。证券营销做到今天,成本已经高得离谱,这其中包含的招聘、培训、渠道、广宣、无责任底薪等等等,一个客户经理入职后,无论最终是否被淘汰,券商都要付出很多真金白银,他们当然希望培养很多精英,淘汰是无奈之举,成本的压力摆在那里。所以,入行之前三思后行,利人利己。其次,认真研究一下券商的考核方案,先看看是否适合自己,这行业内的100多家券商每家都不一样,券商营销的战略跟既定的营销目标都不一样。不要认为考核方案是霸王条款而忽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银行、通讯、交通、甚至是餐馆,霸王条款无处不在,而你都在默默接受,要像鸡蛋里挑骨头一样挑出考核方案的漏洞或是薄弱环节,在关键时刻一定有用。最后是劳动合同,一定要记住这是必签的,而且在签的过程中留意“双发约定的其他事项”这一项,有异议的,当面提出来,就算死也得死得明白。逼到万不得已,就拿着这份劳动合同去申请仲裁,你只要手里有合同,你就也有霸王条款。首先是券商不会在区区几百元上跟你浪费时间跟精力,调解一般都是支付你工资,息事宁人。其次,即便都是你的错,券商有足够的理由与你提前解除劳动合同,他仍然要按社会最低工

资标准的60%支付你三个月,这是底线,如果你真的已经不在乎脸面去争取底线,请先感谢和谐社会。最后,要跳槽,先搞定三件大事再翻脸,否则有你好看,小胳膊别跟大腿较劲,我虽然已经道破了不少你不知道的,但真正的杀手锏我还没亮出来。

第四篇:高校教师收入揭秘

高校教师工资收入真相大揭秘

日期:2010-11-11作者:来源:京华时报

近日,被学生亲切称呼为“根叔”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再次直言不讳地说:“仅仅靠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高校教师的待遇就太差了。”此言一出,立即在网络上掀起一场口水大仗,一部分人认为言之有理,中国高校现行的工资制度确有改革的必要,一部分则冷嘲热讽,说高校教师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相比起那些低收入阶层来说,高校教师的收入已经不算低了,甚至算得上是高收入阶层。

那么,对于近百万中国高校教师来说,他们的收入到底是高还是低呢?笔者以为,粗暴的斥责和无理的谩骂都无济于事,亲身经历的调查了解,冷静客观的理性分析,才是我们解开高校教师工资收入的一把最有效的钥匙。

在分析“高校教师工资收入”这一命题时,我们必须澄清一些基本概念。首先是“高校”,我们在此选择通行的说法,即从事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的学校,包括部属重点院校、省属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等。其次是本文所指的教师,不仅包括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还应包括工作学校的行政及教辅人员。最后界定 “工资收入”的内涵,笔者认为应该不仅包括国家统发的工资,还必须包括学校所发的校内工资(俗称奖金或业绩金),以及教师私底下创收获得的收入。

衡量高校教师收入的高低,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纵横向坐标轴上。从纵向比较来说,高校教师的收入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80年代,教师工资和工人农民的工资靠扰,每月也就是三四十块钱,教师的其他收入较少。82年后参加工作的大部分教师,他们的收入也就四十块钱左右的水平,而且这个水平很多年都没有大的变化。

二是90年代,此时由于物价的上涨,教师的工资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几十元提高到几百元,但其中的差别开始拉大。笔者1995年在武汉的一所专科学校任教,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57元。一年后转正,工资加其他收入加起来,也就400元左右。而此期工龄长的教师可以拿到700至800元。

三是2000年代,此时的工资收入有较大提高,从之前的几百元提高到一两千元。以武汉某部属重点高校为例,刚参加工作的博士工资单上拿到手的才1000多,另加上校内奖金和年终奖金(包括课时费和科研奖),每年的收入大概在4万左右。在此笔者愿意透露一条真实的信息,我的师兄是武汉某重点高校的教授,我看过他的工资单,应发工资每月2900元,实发工资每月1900元,再加上每个月2000左右的岗位津贴以及年终奖(含科研奖、课时费及研究生费)20000元,这就是他在学校所得到的收入。而此时的他,已经在高校工作十余年,已是40有余的人了。

再看横向的比较。这一比较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与外国的比较,另一类是中国内部的地区比较。从前者来说,中国高校教师的收入不但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其收入也比不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这其中当然有种种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建国后我国工资分配体系中强调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的平等性,其后果便是高校教师的收入长期与工人农民的收入持平。

然而我们在强调平等性的同时,却忽略了高校教师在获得教职之前的长期投入。现在的高校教师,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在参加工作前都已经长达20余年的艰苦学习与长期付出,然而等到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他们能拿到的不过区区两千多元。2006年,笔者曾赴北京大学公干,与北大青年教师聊天,他们纷纷诉苦说每月才2000多,而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同学所有收入加起来才2000多。

相对于北京高企的房价与较高的消费水平来说,高校教师的清贫由此可见一斑。著名主持人阿忆曾经抱怨过自己在北大的工资太低,才4800元,竟然很多人不信,以为是故意瞒报,而殊不知这4800元中,还包括一个月1000多的培训班津贴。而这并不是经常有的,由此可见,那些享受不到“特殊津贴”的青年教师的收入该有多低。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到中国地区收入的差异因素。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经济及工资收入也千差万别。总体上说,东部长三角及南部珠三角地区工资收入较高,中西部地区则较低。打个比方,发达地区一个讲师的收入可能与中西部地区一个教授的收入相当。

以笔者知晓的广州某省属高校来说,讲师的财政统发工资是3500元,副教授4500元,教授6000元,但这些并不能全部拿到,扣除各种费用后,实际拿到手的分别是2800元、3400元和4800元左右。当然,再加上校内工资、住房补贴和公积金,讲师大概一年可以拿到6万左右。而我的一个朋友,是长春师范学院的系主任和教授,他一年的收入也就6、7万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发达地区的高校教师比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收入要高出不少。

在进行纵横向比较后,我们再来仔细分析高校教师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高校教师的收入包括三个方面:国家统发工资、校内工资和个人创收。从国家统发工资来说,由于地区经济的差异,政府在制定高校教师财政工资时肯定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而定。以笔者较熟悉的湖北省和广东省为例,湖北省的统发工资普遍较低,教授的基本工资也才2900元,而广东省教授的基本工资在6000元以上。据说广东省还不是最高的,浙江、上海、江苏和重庆的高校教师工资更高,但因为笔者对此不熟,没有确切的数字,故而不作为论证的依据。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差异,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地方,尽管国家给出了政策,但地方政府拿不出钱来,所以只能是降低工资标准;另一个则是部属院校与省属院校之间的差异。

部属院校主要依赖教育部的拨款,而省属院校可以从省市地方政府获得较多的资金支持。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同一座城市,部属院校的工资标准大大落后于省属院校。这一现象在中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普遍存在。坊间有戏言云:“部属院校不如省属院校,省属院校不如市属院校。”这一戏言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真实可信的。

从校内工资(奖金)来说,其基本构成有三个部分:岗位津贴(含职务津贴)、课时费和科研奖。岗位津贴基本按职称和职务来评定,但差别不大,课时费主要看课时的多少来计,据笔者所知,除深圳大学外,一般高校单节课时费普遍不高,这也是大部分教师对上课挣课时费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但并不能由此说明高校教师的校内工资差不多,差距最大的主要在职务津贴和科研奖励方面。

高校教师中有一部分人,他们既是教师,又是领导干部,这样“双肩挑”的人他们的岗位津贴比一般教师要高出不少。此外,最大的差距来源于科研奖励。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对科研方面的重视,高投入与高奖励成为应有之义。大部分高校都有明确规定,只要为学校带来高额科研经费(含纵向和横向经费),则会有较高的科研奖励,有的教师因为科研经费高,甚至每年能够拿到几十万到上百万的奖励。

应该说,这部分教师是高校教师中的有钱一族,他们有能力购买豪宅豪车,这一群体的所作所为也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这样的教师在高校毕竟只是少数,而且主要集中在应用性较强的工科领域,这样的人数在每所高校不会超过5%。而对于以文科为主的高校和从事文科教研的高校教师来说,高额的科研奖励对于他们来说只能是望月兴叹。

既然教师的校内工资由学校发放,则发放的多少与学校的收入紧密相关。学校收入高,则教师的平均收入高。而学校的收入主要来源有五块:国家所拨教育经费、学费收入、学校自主争取到的科研经费、上级专项经费以及学校创收。从国家所拨教育经费来说,相对于高校来说是远远不足的,甚至是杯水车薪。以武汉某部属院校为例,国家每年所拨经费为2.1亿,而该校教职员工近10000人,国家所拨经费连教职工的基本工资都不够,如何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从学费来说,按每个学生每年5000元的学费收入来看,其数额也远远不够一所大学的日常开销。据笔者所知,一所四万人以上的高校,其每年的基本开销在 10亿元以上。为此高校只有在科研经费和其他创收上下工夫,做文章。在这方面部属重点院占据先天优势,它们可以在科研项目申请,与企业科研合作,招收研究生(含课程班)等方面获得较高的收益。

不过,由于部属重点院校普遍人员众多,分摊到每个人头上,则所获并不多。这也是部属院校员工最叫苦不迭的地方。广州某重点大学教师节发慰问金,每人区区两百元,引来教职工的一片怨气,校长却振振有辞地说:“我们学校一万教职工,每人两百便是两百万,已经不少了。”

但抱怨归抱怨,部属重点院校教师却很少跳糟到层次较差待遇相对较高的高校,原因在于高属院校的教师更容易获取工资以外的收入。这便是笔者要谈及的第三个问题,高校教师的个人创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名牌高校的教师在校外创收方面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学科领域容易获得较高的声誉;教师在申请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校外演讲、讲座、培训等方面获得更多的资源。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能够做到名利双收,获取较多个人创收的教师毕竟只是少数。拿北京大学来说,有些教授开高档汽车,在威海买别墅,但对于大部分普通教师来说,他们依然要为每天的柴米油盐奔波。而对于省属高校和地方院校来说,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则是少之又少。媒体喜欢关注几个拿天价出场费的明星教授,又有谁来关心那些生活在低层的普通教师呢?

中国高校教师工资普遍不高是事实,但每当这个问题被提及时,总会引来这样那样的质疑,他们还有创收啊,他们的灰色收入可不少。然而任何一个在高校待过的人,或许都会明白,即便想创收也不是那么轻松简单:到校外上课,课时费一般是比较低的(少数教授除外):想搞科研,项目是非常难以申请到的;想写文章,很多刊物是要版面费的。想出外演讲、讲座或培训,机会是很少的。

如此算来,大部分教师还是依靠学校发的那点钱生活,而不是有多少灰色收入或个人创收。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一方面,社会舆论在媒体引导下认为高校教师是高收入人群,以为他们都像郎咸平、张维迎这样的明星教授一样拥有高收入;另一方面,生活在高校的大部分普通教师们内心却充满着抱怨和无奈,多少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只不过是仅够生存的一点工资,面对高企的房价更是只有望洋兴叹。

有些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高校教师能享受福利房待遇,殊不知,福利分房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许多教师被迫选择了在校外兼职或寻找远离学术的捞外快。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高校教师不专注于学术而忙于捞外快的呢?恐怕还是中国大学的“工资+自己创收”的薪酬制度,正如著名学者熊丙奇所言,“带来的严重问题是功利学术以及所有教师对教学任务的淡漠,每个人都为五斗米折膘,为„创收‟已经不择手段”。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精英,当他们的才智不能为他们换回体面的收入时,利用才智来创收便成为几乎惟一的选择。曾经有学者提出解决的“病方”:“加工资远不如开除几个创收的教师更有效。现在的高校又不担心招不到老师,只要放低文凭门槛,总能维持学校的道德门槛。”

但说实话,说出这样话的人要不是对高校缺乏了解,便是别有企图了。如果不从根本改革中国大学的薪酬制度及严格的准入制度以及考核监督制度的话,以为只需要采取杀鸡骇猴的手段便可以实现大学教育的好转的,那无异于痴人说梦!当大部分高校教师面对着不入流的工资水平,又何谈什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第五篇:2011年建筑师薪酬揭秘

职业交流]2011年建筑师/建筑设计师薪酬揭秘点击:223回复:1 回

作者:英才网联800hr_01发表日期:2011-4-21 14:39:00

日前,我站联合近30家行业媒体及门户网站,举办了“2011建筑行业薪酬调查”活动。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企业、不同学历、不同职级的建筑从业者的薪酬有明显差异。本文从建筑师/建筑设计师薪酬情况分析入手,解读该类职位的薪酬密码,为建筑企业与从业者提供参考。

不同地区建筑师/建筑设计师薪酬情况

北上广作为国内政治经济的核心城市,企业规模和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同样对人才的需求、人才投入上也远远强于其他地区。本次薪酬调查数据显示,月薪在万元以上的建筑师/建筑设计师人员中,比例最高的是北京,约为27%,其次是上海,约为20%。上海地区薪酬水平处于3001—5000元和5001—8000元的本职位人员比重均为27%左右;广东地区约26%的本职位人员薪酬水平处于3001—5000元。

不同性质企业建筑师/建筑设计师薪酬情况

不同性质的单位采取了不同的薪酬组合策略,以国有设计院为代表的传统薪酬模式大都采取低工资、奖金、低社保加高福利的薪酬组合,民营设计公司中使用月薪、年终奖金加低社、保底福利的薪酬组合,而外资机构多实施高月薪、年终奖加高社保、低福利的薪酬组合,三种薪酬模式各有其成因,使用中也各有优缺点,调查中也反映出一定的差异化。

1、国有企业建筑师/建筑设计师薪酬区域差异

在北京地区,建筑师/设计师人员薪酬水平在5001—8000元和10001元以上的比重都约为32%;上海地区,近43%的本职位人员薪酬水平在10001元以上;广东地区,约44%的本职位人员薪酬水平处于8001—10000元之间。

2、民营企业建筑师/建筑设计师薪酬区域差异

北京地区,民营企业本职位人员薪酬水平处于3001—5000元,薪酬水平在10001元以上的比重约为25%;上海地区,约34%的本职位人员薪酬水平处于3001—5000元,薪酬水平在5001—8000元的比重为32%;广东地区,近35%的本职位人员薪酬水平处于3001—5000元。

3、外商独资企业建筑师/建筑设计师薪酬区域差异

北京地区,外商独资企业约45%的本职位人员薪酬水平在10001以上;上海地区,约38%的本职位人员薪酬水平在10001以上。

4、中外合资企业建筑师/建筑设计师薪酬区域差异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北京地区,中外合资企业近50%的本职位人员薪酬水平处于3001—5000元;上海地区,本职位人员薪酬水平处于8001—10000元和10001元以上的比重都约为32%。

下载期货分析师收入薪酬大揭秘![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期货分析师收入薪酬大揭秘![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招商银行薪酬待遇大揭秘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招商银行薪酬待遇大揭秘 当人问起在哪上班时,回答银行都会收到羡慕的目光。工作体面,属于白领行列,能够得到别人的敬重。收入稳定,工作安稳、舒适,并且各种保......

    外企薪酬架构揭秘

    外企薪酬架构揭秘 竞争性的工资 一般的,在外企,都有非常明确的工资结构。公司会根据职位范围的大小、工作的复杂度等来确定工资的级别,工资的增长跟员工的业绩是紧密相连的。多......

    2018年中国银行薪酬待遇大揭秘

    2018年中国银行薪酬待遇大揭秘 员工福利待遇点评: 中行待遇大致分两块,一块是每月薪水,一块是年底绩效,就是根据业务所拿到的奖金。也有保险,住房公基金什么的。根据相关网站统计......

    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方案揭秘

    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将于2015年年初开始实施,改革首批将涉及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动等72家央企的负责人。据介绍,未来央企负责人薪酬将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

    2018年招商银行薪酬待遇大揭秘(合集五篇)

    2018年招商银行薪酬待遇大揭秘 招商银行简介: 招商银行成立于1987年4月8日,是我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深圳。2002年4月9日在上交所挂牌(股票代......

    揭秘空姐真实收入 并没有想象那么高

    揭秘空姐真实收入 并没有想象那么高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名空姐。年龄不大。飞行经验也不是很丰富。就是一名普通的CC,并没能做到乘务长这种职位。 今天多年不见的朋......

    别墅售楼小姐收入大揭秘:经验+才能=高收入

    别墅售楼小姐收入大揭秘:经验+才能=高收入 商品房销售员可能身家百万,也可能淘汰出局,仨月没发财就走人。 商品房销售员的收入曾经风光一时,令人目眩。今年东部某大盘开盘后,由于......

    揭秘民航飞行员生活:素质高薪酬高却难找老婆

    你所不了解的飞行员 ●飞行头一晚,必须通过所飞机型的考试。 ●党组织的特殊作用是让飞行员把情绪和问题放在地下,轻装上天。 ●闹离婚的飞行员不能驾驶飞机,必须停飞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