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医德改善服务提高质量破解难题
加强医德改善服务提高质量破解难题
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纪实
2011年以来,市第一人民医院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的安排部署,深入开展窗口服务单位“创先争优”和“三好一满意”活动,优化门急诊环境和流程,落实便民、利民措施,推行服务承诺,评选窗口“服务明星”、“服务标兵”和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开设节假日门诊,延长门诊时间,方便广大群众就诊,不断提高病人的满意度,通过热情的服务、顺畅的流程,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力争做到“医德好、服务好、质量好、让群众满意”。
一、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努力做到“医德好”。
医者德为先,良好的医德是和谐关系的前提。市一医院注重培养医务人员的良好医德,把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与提高业务水平放在同样的位置,坚持廉洁行医,对个别科室医务人员,收受或变相索要红包、回扣等损害群众利益及服务态度差、破坏医院形象的不良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同时坚持组织医务人员定期观看警示教育片制度,充分发挥惩治的警示和震慑作用,院领导特别重视市委书记、市长留言板反映医院问题的整改,不断促进服务行为的规范和良好行业风气的形成。大力推进“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工作规范,加强培训教育,转变医疗服务观念,建立以医德医风、服务质量、社会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了中层干部廉政档案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档案,不断约束和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群众真正感受到新医改带来的实惠。每月在门诊和住院病人中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和建议;定期回访出院病人,每季度召开一次患者家属工休座谈会,听取患者
1家属的意见和建议;每年召开两次行风监督员座谈会,把提出的问
题进行梳理后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改进工作。随着医德医风教育的不断深入,医院声誉进一步提高,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和患
者家属的称赞。
二、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
做到“服务好”
医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为患者提供全程优
质温馨的服务。
一是改进服务态度,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求广大医务人员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对待每一位患者都要细心、耐心、真心和同情心。加强护患沟通,医护沟通,提升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实行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等利民措施,为群众和患者提供了方便、廉价、优质服务。努力做到服务态度良好,积极倡导服务文明用语,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大力倡导人性化服务,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努力提供温
情的服务和技巧。
二是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看病就医。重点抓好医院挂号、收费、药房、门诊等窗口,从制订方便群众就医的业务流程、符合病人需求的工作制度入手,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设施,美化服务环境,方便病人就医,缩短病人等
候时间。在窗口岗位开展了《争创文明服务示范窗口、争当文明
服务明星、服务标兵》的竞赛活动,对评选出的窗口服务岗位的23名“服务明星”和41名“服务标兵”进行了表彰奖励,在门诊
各窗口岗位全部实行亮牌服务,并决定每年评选1-2次服务明星
和服务标兵,以便更好地约束自己的服务行为和让广大就医群众
进行监督,从而促进服务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三是实行公开透明服务,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为群众提供医院科室布局、科室特色、专家信息和出诊时间、诊疗流程等医疗服务信息,方便群众就医选择。定期向社会公开医药费用信息,努力提高收费公开透明度,使群众看病就
医明白消费。
三、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一是注重“三基三严”训练,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把医疗制
度、医疗文书质量以及管理质量作为综合考核内容,每月定期组
织人员进行检查落实,并纳入年终考核。医院实行全方位医疗服
务质量管理,医疗质量控制,每年定期进行医护人员的“三基三
严”考试考核,坚持每周一次的业务院长查房,认真检查医护常
规和技术操作规范的执行,重点检查病历书写质量、三级医师查
房、危重病历讨论、死亡病历讨论、护理质量、院内感染、急救、合理用药等制度和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定期开展由医务科、质
控科、护理部负责的医疗护理质量督查。每月由院长亲自主持开
展病历质控检查,促进了病历质量的提高。医院每月还对病床使
用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医
院各项工作的持续改进,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益。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医、教、研水平。通过走出去,请
进来培养人才。近年来共派6人出国学习深造,30余人次在国内、省内著名医院进修,160多人次参加学术交流会议,请进省内、国
内著名专家来院讲学、示范手术337人次,带动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有1人被评为省卫生厅领军人才,4人被评为天水市领军人才。近
三年医院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承担并立项的科研课题60
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8项,科研工
作进入了良性的运行轨道。三是加强医疗技术和设备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建立严格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对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业务、钻研技术上。四是每月开展一次“处方点评”工作。为提高处方书写质量、规范门诊医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了处方点评制度,并聘请上级医院专家参与,对处方实行综合评价。如今我院的处方点评工作已初见成效,处方质量明显提高,对促进合理用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这项工作,我们
将继续下去,不断完善,使之规范化。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
众满意”。
一是认真做好患者满意度调查,赢得患者满意。通过对出院病人电话回访、对住院和门诊病人现场调查等形式,关注患者感受,听取患者意见;对他们提出的意见或建议,积极落实整改,切实促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赢得患者满意。
二是全面开展民主评议行风,让社会满意。民主评议行风,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有序监督、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以实际成果取信于民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医院始终重视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并以此为契机,认真搞好每个行评环节,通过扎实的工作,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赢得群众的满意和认可,赢得社
会的理解和支持。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医院总投资1.5亿元,新建总建筑面积45340m的集门诊、急诊、病房和地下停车场于一体的门急诊综合楼,于2月8日顺利落成。
门诊部诊室增加,专业更齐全。门诊部从地下1层到5层,共
设置约30个专业,诊室由原来的42个增加到近100个。并将消化内
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等几个门诊病人较多的科室诊室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3个。
急诊部布局更加合理。原来的急诊科面积仅有500多平方米,共有抢救床4张,观察床13张,观察室拥挤,且没有独立的急诊病区。远远不能满足危重患者逐年增加的需要。
新落成的门急诊综合楼急诊部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原来急诊科的10倍以上。急诊抢救区有三个相对独立的抢救室,配备了12张多功能抢救床和先进的360度多功能旋转吊塔及中心供养、中心吸引系统。并有独立的内外科诊断室、洗胃室、急诊手术室、急诊换药室。配备了独立的化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等辅助科室。功能检查科室更加宽敞。超声检查室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14个,同时设有宽敞明亮的超声检查候诊区、配有美观舒适的候诊椅。另外新购置了4台高档彩超、2台心电图机和1台经颅多普勒机,可有效缓解超声检查排队等候时间长的矛盾。
放射科新增1台X光机,新购置的国内先进、全省唯一的256层飞利浦BrillianceiCT将于3月中旬投入使用。
新门急诊综合楼引进先进的门诊网络化管理系统,将实行电子叫号系统,进一步优化了就诊流程,缩短了就诊时间;医院还与中国建设银行天水分行联手,投入40余万元引进了建行龙卡管理系统,患者使用龙卡信用卡,将实现门诊就诊“一卡通”,避免排队等候缴费的矛盾。
第二篇:加强医德 改善服务 提高质量 破解难题
加强医德 改善服务 提高质量 破解难题
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纪实
2011年以来,市第一人民医院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的安排部署,深入开展窗口服务单位“创先争优”和“三好一满意”活动,优化门急诊环境和流程,落实便民、利民措施,推行服务承诺,评选窗口“服务明星”、“服务标兵”和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开设节假日门诊,延长门诊时间,方便广大群众就诊,不断提高病人的满意度,通过热情的服务、顺畅的流程,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力争做到“医德好、服务好、质量好、让群众满意”。
一、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努力做到“医德好”。
医者德为先,良好的医德是和谐关系的前提。市一医院注重培养医务人员的良好医德,把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与提高业务水平放在同样的位置,坚持廉洁行医,对个别科室医务人员,收受或变相索要红包、回扣等损害群众利益及服务态度差、破坏医院形象的不良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同时坚持组织医务人员定期观看警示教育片制度,充分发挥惩治的警示和震慑作用,院领导特别重视市委书记、市长留言板反映医院问题的整改,不断促进服务行为的规范和良好行业风气的形成。大力推进“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工作规范,加强培训教育,转变医疗服务观念,建立以医德医风、服务质量、社会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了中层干部廉政档案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档案,不断约束和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群众真正感受到新医改带来的实惠。每月在门诊和住院病人中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和建议;定期回访出院病人,每季度召开一次患者家属工休座谈会,听取患者
家属的意见和建议;每年召开两次行风监督员座谈会,把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后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改进工作。随着医德医风教育的不断深入,医院声誉进一步提高,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和患者家属的称赞。
二、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
医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温馨的服务。
一是改进服务态度,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求广大医务人员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对待每一位患者都要细心、耐心、真心和同情心。加强护患沟通,医护沟通,提升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实行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等利民措施,为群众和患者提供了方便、廉价、优质服务。努力做到服务态度良好,积极倡导服务文明用语,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大力倡导人性化服务,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努力提供温情的服务和技巧。
二是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看病就医。重点抓好医院挂号、收费、药房、门诊等窗口,从制订方便群众就医的业务流程、符合病人需求的工作制度入手,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设施,美化服务环境,方便病人就医,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在窗口岗位开展了《争创文明服务示范窗口、争当文明服务明星、服务标兵》的竞赛活动,对评选出的窗口服务岗位的23名“服务明星”和41名“服务标兵”进行了表彰奖励,在门诊各窗口岗位全部实行亮牌服务,并决定每年评选1-2次服务明星 2
和服务标兵,以便更好地约束自己的服务行为和让广大就医群众进行监督,从而促进服务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三是实行公开透明服务,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为群众提供医院科室布局、科室特色、专家信息和出诊时间、诊疗流程等医疗服务信息,方便群众就医选择。定期向社会公开医药费用信息,努力提高收费公开透明度,使群众看病就医明白消费。
三、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一是注重“三基三严”训练,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把医疗制度、医疗文书质量以及管理质量作为综合考核内容,每月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落实,并纳入年终考核。医院实行全方位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医疗质量控制,每年定期进行医护人员的“三基三严”考试考核,坚持每周一次的业务院长查房,认真检查医护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的执行,重点检查病历书写质量、三级医师查房、危重病历讨论、死亡病历讨论、护理质量、院内感染、急救、合理用药等制度和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定期开展由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负责的医疗护理质量督查。每月由院长亲自主持开展病历质控检查,促进了病历质量的提高。医院每月还对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持续改进,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益。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医、教、研水平。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培养人才。近年来共派6人出国学习深造,30余人次在国内、省内著名医院进修,160多人次参加学术交流会议,请进省内、国内著名专家来院讲学、示范手术337人次,带动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有1人被评为省卫生厅领军人才,4人被评为天水市领军人才。近三年医院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承担并立项的科研课题6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8项,科研工
作进入了良性的运行轨道。
三是加强医疗技术和设备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建立严格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对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业务、钻研技术上。
四是每月开展一次“处方点评”工作。为提高处方书写质量、规范门诊医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了处方点评制度,并聘请上级医院专家参与,对处方实行综合评价。如今我院的处方点评工作已初见成效,处方质量明显提高,对促进合理用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这项工作,我们将继续下去,不断完善,使之规范化。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一是认真做好患者满意度调查,赢得患者满意。通过对出院病人电话回访、对住院和门诊病人现场调查等形式,关注患者感受,听取患者意见;对他们提出的意见或建议,积极落实整改,切实促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赢得患者满意。
二是全面开展民主评议行风,让社会满意。民主评议行风,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有序监督、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以实际成果取信于民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医院始终重视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并以此为契机,认真搞好每个行评环节,通过扎实的工作,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赢得群众的满意和认可,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医院总投资1.5亿元,新建总建筑面积45340m的集门诊、急诊、病房和地下停车场于一体的门急诊综合楼,于2月8日顺利落成。
门诊部诊室增加,专业更齐全。门诊部从地下1层到5层,共设置约30个专业,诊室由原来的42个增加到近100个。并将消化内
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等几个门诊病人较多的科室诊室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3个。
急诊部布局更加合理。原来的急诊科面积仅有500多平方米,共有抢救床4张,观察床13张,观察室拥挤,且没有独立的急诊病区。远远不能满足危重患者逐年增加的需要。
新落成的门急诊综合楼急诊部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原来急诊科的10倍以上。急诊抢救区有三个相对独立的抢救室,配备了12张多功能抢救床和先进的360度多功能旋转吊塔及中心供养、中心吸引系统。并有独立的内外科诊断室、洗胃室、急诊手术室、急诊换药室。配备了独立的化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等辅助科室。
功能检查科室更加宽敞。超声检查室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14个,同时设有宽敞明亮的超声检查候诊区、配有美观舒适的候诊椅。另外新购置了4台高档彩超、2台心电图机和1台经颅多普勒机,可有效缓解超声检查排队等候时间长的矛盾。
放射科新增1台X光机,新购置的国内先进、全省唯一的256层飞利浦BrillianceiCT将于3月中旬投入使用。
新门急诊综合楼引进先进的门诊网络化管理系统,将实行电子叫号系统,进一步优化了就诊流程,缩短了就诊时间;医院还与中国建设银行天水分行联手,投入40余万元引进了建行龙卡管理系统,患者使用龙卡信用卡,将实现门诊就诊“一卡通”,避免排队等候缴费的矛盾。
第三篇:破解“三农”金融服务难题
破解“三农”金融服务难题(纵横·十年)
——访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蒋超良
把缓解贷款难作为面向‚三农‛的核心
‚农村金融服务是世界性难题,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搞好‘三农’金融服务,更是具有挑战性和艰巨性‛。说起服务‚三农‛,蒋超良深感责任重大。
不久前发布的中报表明,今年上半年农行的经营业绩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县域金融潜力显现,县域地区贷款增速高于全行1.7个百分点。蒋超良说,农行为解决农村信贷供给不足问题,一方面不断增加涉农信贷投放规模,确保县域贷款增速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另一方面全面优化准入门槛、业务流程、产品设计和贷款定价,让各类‚三农‛客户进得来、贷得到、办得快、负担得起。截至2012年6月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1.8万亿元。
把服务农民作为面向‚三农‛的着力点
蒋超良说,农民最容易受到金融排斥现象的困扰,能不能服务好农民应该是检验农行面向‚三农‛是否到位的试金石。
农行在服务‚三农‛工作中,推出了专门为农民设计的惠农卡,启动了为农民提供便捷金融服务的金穗‚惠农通‛工程,代理新农保、新农合以及财政支农资金兑付,实现了卡到户、机到村、钱到账。目前惠农卡发卡量达到1.12亿张,覆盖全国8000万农户。
农村金融服务是世界性难题,难就难在如何实现其商业运作上的可持续,农行致力于探索一条将二者结合的路子。
蒋超良说,党的十六大以来,农行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加强和改善‚三农‛金融服务,特别是近5年来,农行按照中央的要求不断摸索,初步走出了一条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相结合的新路子。
风险控制是农村金融的最大挑战。农行建立了专门的‚三农‛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增强‚三农‛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今年6月末,农行县域贷款不良率降至1.67%,拨备覆盖率达到293%。
把深化改革作为面向‚三农‛的根本动力
当前,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业银行面向‚三农‛、商业运作仍然任重道远。
蒋超良表示,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大背景下,‚三农‛金融需求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不断提升,对农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农行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着力从整体上构建一套大型银行服务‚三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破解风险高、成本大、商业可持续等‚三农‛金融服务难题,逐步把农行建设成为一家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多元服务的一流商业银行。
第四篇:深入群众,在服务中破解难题
深入群众,在服务中破解难题
马良镇小学张远东
老师的工作是非常细致艰苦的人心工作,没有良好的心态,教育就不可能做好,在学校管理中,如何激发教职工高昂的精神士气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作为管理干部,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每位教师的行为效力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办学效果,由此,大家都意识到建立一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教师队伍的迫切性,而事实是影响高昂精神士气的因素太多、太多„„
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坚持走群众路线,我们认为是给了学校一次认识自我,脱胎换骨的大好时机。
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人多嘴杂,情况复杂。工作中稍有不慎,就会激起教职工的矛盾,引发消极怠工现象,严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以评选评价为例,多年来,在很多地方和学校,评优评模、晋级晋职,甚至绩效工资的发放上,有的是领导说了算,有的是“推磨转”,有的为了好交差,干脆投票决定。这样一来,“老实”干事者,不会“为人者”,往往“名落孙山”,名利皆无,教职工怨气较大,挫伤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成为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老大难”问题。
马良镇小学结合新时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心实意的和教职工交朋友。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做群众的知心朋友,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请他们为“老大难”问题把脉问诊,试图找到破解难题的良方。有人认为,“单单以考核的分数,来确定评选和表彰的对象,不能反映全貌,有失科学”;也有人还认为,“前勤和后勤,不同岗位
放在一起评选,不好把握,有失公正”;还有人认为,“考核评比,要把人为的因素减到最少,因为,人的因素,主观性大,最不好掌握”„„七嘴八舌,意见和建议一大摞,到底怎么解决?“老大难”还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学校领导班子一致认为,新时期的群众路线不再是简单的下基层、送温暖,不再是应急的糊窗纸、润滑油,而是要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对学校来说,教职工关注关心的事情就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期,新要求,新时代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我们就要从更加科学的角度走群众路线,破解管理难题。几个月的时间里,诸葛会、座谈会开了一次又一次;背靠背提意见、面对面听建议一回又一回;征求意见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轮又一轮。一个用“一评二算三测四定”的评选办法,终于以规章的方式确定下来。
一评,就是教职工对照评分细则自己给自己评分。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自己,自评的过程,也是对照检查自己的过程,哪块好,哪块不好,行是怎么回事,不行,又是怎么回事,一目了然。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既使自己了解了评分细则的内容,又前瞻性地预估了自己可能的成绩,是终选结果被认可的基础。
二算,成立以工会主席为组长,教研组长、教职工代表等为成员的考核小组。考核小组对教职工个人自评得分情况,进行细致地检查、审核和认定,并形成全体参评人员的得分排名名单。
三测,根据评先表模、晋级晋职、考核等分配的名额指标,确定差额评选名单,在教职工大会中,进行民意测评。初步确定评选人选。
四定,领导班子会同考核小组,对初步确定的评选人选进一步审查,看所得数据是否可靠准确,有无涉及一票否决的情况,将终审评选人选进行公示。
从2012年春开始,学校实行全方位的教职工评选评价改革,把“评优评模、晋级晋职、绩效工资发放”以“一评二算三测四定”的方式纳入目标管理进行考评,学校领导无权决定教师的优劣,教职工无权决定他人的命运。自己的优劣、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自我评定,而学校领导只有服务的权力,必须尽服务的义务。这样的评选结果,教职工信服、认可,教职工工作有了热情,奋斗有了目标,过去工作由领导推着走,优劣由领导说了算的被动局面彻底改变,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奋斗相结合的和谐管理目标自动生成,使学校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
难题的破解,带来的是教职工高昂的精神士气的回流,心气顺了,劲头足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的又一次胜利。回顾工作经历,我们得到三点启示:
启示一:管理人,要有一套固定的管理制度。
如果只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时间;如果拥有两只或者更多的表,却无法确定几点。没有手表,那就更不知道准确的时间了。对任何一件事情的管理,特别是人的管理,要设置固定的管理制度,要有明确的目标,否则会很盲目,学校日常事务中,评选是这样,其它的事也是这样。
启示二:评价人,要综合评定,看一方面就定结果不够。
木桶定律告诉我们,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了这个水桶可
以装多少水。反之,我们可以知道,所有的木桶都装不满水时,也可以测量出哪一个装得更多。评价的功能,特别是对人的评价功能要体现在综合评定上,看一方面就定结果,往往会失去公正,有时甚至会面目全非。当然,我们的细则和制度,要体现“把最短的那块木板和其他的木板弄成一般高”的导向,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启示三:引导人,要有目标,目标在哪里,人们的行动就在哪里。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年轻人不小心将酒店的地毯烧了三个小洞,退房时服务员说根据酒店规定,每个洞要赔偿100元。年轻人:确定是一个洞100元吗?服务员:是。年轻人点燃烟头将三个小洞烧成一大洞。小故事传递给我们的好像是反面信息,但从正面来思考,也能获得受益。学校的评选评价每年都在进行,为什么会成为“老大难”?根子就在“目标”和“引导”上,有明确的目标,有正确的导向,操作上不出问题,群众对结果就会心满意足、心悦诚服。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学校工作走好群众路线,就是要进一步深入教师、学生、家长和全社会,密切和改善群众关系是破解一切难题的制胜法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管理人员、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要把广大教师、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祖国的未来才有希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会有成效!
第五篇:破解地方财政难题
破解地方财政难题
新年前后,两则新闻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一是截至2014年底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甄别结果,1月5日汇总至财政部,数字尚未出炉,已有消息称地方上报数据时倾向做大债务盘子;二是各地纷纷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除了普遍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还有多个城市下调了二套房首付比例,希望借此提振房地产市场。二者看似并无紧密的相关性,其实都指向同一事实:地方政府“不差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不得不过上紧日子。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虽然处于深受诟病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并不匹配的状态,中国地方政府手中的资金却相对充裕。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基于现有宏观税负水平、税费的顺周期特性和日益严格的征管,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经济增速,动辄年增幅达到20%-30%甚至更高;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屡创新高。即便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也不降反增,而且,可以将增值的土地作为优质抵押资产注入地方融资平台,以获取更充裕的银行贷款。
不过,该来的终归要来。这种高歌猛进的局面已经发生变化,过往支撑地方财政高增长的因素纷纷减弱甚至逆转。首先,最近两年,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增速转换期,与此相适应,公共财政收入不可避免地告别了超常规增长阶段。根据财政部的数据,2014年前11个月,中国地方财政收入同比仅增长6.4%,低于同期经济增速,这是多年来罕见的;陆续公布的各省2014年财政快报数据显示,公共财政收入的增幅明显放缓,多集中在7%-8%之间,有的省份甚至不足5%,财政收入放缓在资源大省和传统产业集中的省份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次,房地产趋势性放缓已成定局,地方土地出让收入面临拐点。由于人口结构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加之先期政策调控影响,201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即使是在降低二套房购买门槛和降息的刺激下,也只是成交量扩大,房价并未出现明显上涨,在不少二三线城市降幅明显。与此一致的是,土地出让收入也出现下滑。德意志银行认为,进入2015年后,房产市场低迷的效应将全面反映在中国财政收入上,并发出警告:中国将面临30余年来最严重的财政危机。这一论点也许过于悲观,但其揭示的问题却值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中央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治理势在必行,却客观上暂时加剧了地方财政的困难。2014年下半年以来,债务整顿力度加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43号文)明确,地方政府对其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随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证登陆续出台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防范企业债风险的一系列政策,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进一步厘清。未来一段时间处于举债机制的转轨过渡期,可以预见,地方政府将面临更大的偿债还款压力,其融资能力势必受到影响。
在中国改革发展中,地方政府责任重大,其长久处于捉襟见肘窘境并非国民之福。缓解财政拮据,出路无非开源与节流二途。开源不应是变相加税,加重企业和居民负担,亦不应继续绞尽脑汁,通过所谓的“金融创新”“政策创新”,来提升融资能力。有专家担忧当前热议的PPP沦为地方政府新的债务工具,并非杞人之忧。可取的做法是顺应财税改革的大势,逐步提高国有资本上缴比例,真正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强调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在节流方向,除了近年来提及较多的压缩行政开支,特别是“三公经费”,治本之策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改变软预算约束,这涉及多项改革。在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有巨大的投资需求和融资需求,这与GDP为主的考核体系密切相关。未来,应在官员的经济业绩考核中,加入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政府资产平衡表的考量,关注长期债务风险,引入“债务问责”。同时,可考虑在债券市场允许没有系统性风险的城投债违约,使“政府不救助”成为现实,消除投资者的道德风险,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应该承认,财税体制改革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诸多改革中推进力度较大、进展较快的一项,新预算法出台、地方债清理等诸多事项都在朝着世人期待的方向迈进。地方财政拮据再次表明包括财税体制改革在内的诸多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除了当前正在推进的营改增等改革,还应加快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的调整,呼吁多年的“理顺省以下财政关系”也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改革既已起步,地方政府的拮据,切不可成为放慢改革步伐的借口,须知深化改革是闯过难关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