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论文: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本土化探索
参考文献:
[1]蒋玉林.接“地气”才能聚“人气”——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本土化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7):32-33.[2]徐文乐.地方电视台新闻本土化的探索与思考[J].视听纵横.2010,(3):34-36.论文题目: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本土化探索
【摘要】:近几年,传媒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给自己准确定位、办出特色、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地方电视台面临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本土化是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必然选择,只有进行本土化改造,让新闻节目接地气,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品牌新闻栏目。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本土化
所谓新闻节目本土化,具体来说就是电视台以本土区域的人口、经济、文化、历史等资源为主,坚持求同存异,通过挖掘自身特色,借用现代企业本土化经营策略,实现新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本土化对于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探索出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本土化路子,将成为地方电视台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一、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本土化选择的必然性
与央视、省级卫视相比,地方电视台无论是在覆盖面上,还是在公信力和影响力上,都处于弱势地位,但这并不能说明地方电视台就这样在众多卫视的合围中失去生存之本。地方电视台也有许多竞争优势,其中,本土化资源、在地缘和心理上与目标受众的接近性是主要优势。此外,新闻节目是地方电视台最盈利的节目之一,一个成功的本土[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有需要加q2315126918]化节目往往能获得更多受众的拥护和信赖。因此,坚持走本土化路子,并在本土化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必将成为地方电视台立足传媒市场的关键。近年来,许多地方电视台为了突破重围,开始大胆创新,新的节目形态不断涌现,对受众吸引力持续增加,出现了不少高质量、高收视率、高影响力的新闻节目。
二、加快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本土化发展
1.立足本土资源,打造精品节目
立足本土资源优势,打造精品节目是地方电视台参与媒体竞争的核心所在。进行新闻节目设置的时候,在节目内容方面,应力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比如某业主为什么对小区业务不满、某乡民的困惑如何得到解决、粮食涨价这个问题会持续多久等,这些都是百姓茶余饭后关心的话题,央视频道及卫星频道不可能涉及到,而地方电视台则可从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报道,使新闻本土化、平民化,不但会吸引受众眼球,引导得当的话还能起到答疑解惑、稳定情绪的作用。地方电视台应树立民本意识,强化人文关怀,将百姓最关心的人、事变成荧幕上的新闻事件,实现新闻价值、宣传价值相结合以及新闻的权威性、服务性和可视性相结合。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地方电视台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在贴近受众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比如可运用方言来报道新闻,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百晓讲新闻》这档新闻栏目就是完全采用方言播报的,主持人的形象与社区邻家大叔的形象非常贴近,他们精通的温州俚语和当地风土人情常在新闻节目中得以巧妙引用和延伸,该节目推出不到两年,其收视率、影响力、广告份额完全压倒所有普通话栏目,特别是在收视率方面,最高时达到了13个百分点,而对于央视频道、省级频道的新闻节目来说,收视率也只不过保持在0.1-2个百分点。当然,所谓新闻节目本土化,绝对不是“本土话”,运用本土方言报道新闻时应有所选择,把握好度,避免过度滥用。
第二篇:电视台新闻
沈阳市实验中学校园电视台新闻
本周一,我校师生进行了“保障人身安全,提高防范意识”的主题升旗仪式。
2014年3月1日,本应宁静祥和的夜晚被打断,昆明火车站发生令人惊讶和愤怒的恐怖袭击。一群恐怖分子手持利刃见人就砍,短短25分钟暴徒砍伤172人!现场惨不忍睹!
这次事件提醒人们一定要有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防范恐怖暴力袭击首先要了解其经常采取的手段,其次要学会识别的方法,最后要掌握应对的措施。
【播放升旗照片或视频片段】
距昆明恐怖事件时隔一周,马来西亚航班离奇失踪,再一次让世人揪心。
这架代码为MH370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从吉隆坡飞往中国北京的客机8日凌晨与地面失去联络,机上载有239人。这架飞机原定于北京时间8日早上6时30分抵达,但起飞后不久与马来西亚苏邦空中交通控制中心失去联络。
【播放视频1:全景回顾马来西亚飞机失联】
时至今日,飞机已失踪75个小时,世界各国动用各种先进科技手段,依然找不到该航班的踪迹。
【播放视频2:马来西亚飞机失联75小时】
第三篇:电视台新闻考核办法
电视台新闻考核办法
一、任务要求
(一)电视台每天(不含星期天)新闻数目保证在7条以上
(含7条)。时间长度保证在15分钟以上;如果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新闻数目不能达到7条的,新闻时间长度必须保证在15分钟以上。
(二)电视台新闻记者试用期满转正6个月内,每月上稿任
务数为15条。
(三)记者试用期满转正后第7个月开始,每月上稿任务数
为24条,其中使用小型摄像机的记者每月上稿任务数为15条。
(四)主要负责外宣工作的记者每月上稿任务数为10条。
二、考核办法
(一)电视台每月对新闻部进行考核并兑现奖惩,新闻部每月对各新闻记者进行考核并兑现奖惩。
(二)新闻部完成当月新闻任务,给予新闻部2000元/月的奖
励,其中给予文字编辑100元/月的奖励,余下部分由新闻部按照超出任务数奖励各新闻记者,非新闻部记者采编的新闻按照超出任务数给予奖励。
(三)没有完成当天新闻任务,每出现一次从新闻部当月的奖金名扣减100元;对于没有完成当月新闻任务数的记者,按照20元/条的标准进行扣减,扣减的经费充实到当月给予新闻部的奖金中并浮动奖励到其他人员。
(四)对于连续三个月未能完成新闻任务数的新闻记者,作
待岗一个月处理;待岗期满后,上岗的当月仍然不能完成新闻任务的记者,给予辞退处理。
(五)新闻部完成当月新闻任务,并且新闻质量保证,对新
闻审看管理人员、新闻部主任给予每人100元的奖励;新闻部没有完成每天新闻任务数或者出现新闻质量问题的,按照每人50元/次的标准对新闻审看管理人员、新闻部主任从当月能比台里所领费用中予以扣除。
第四篇: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内容与形式创新之我见
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内容与形式创新之我见
彭东雁
县级电视台作为基层的主流媒体,肩负着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职能。其自身的特点导致了采访范围受到局限,新闻来源较少,加上软件硬件资源限制,其新闻节目质量往往不尽如人意。就县级台如何提高新闻栏目质量,创新新闻节目内容和形式,本人抛开制度管理、人才素质、团队精神等诸多原因不谈,专就节目本身说点粗浅的意见。
一、自办新闻节目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
一是新闻内容单调。存在“三多三少”,即一般性的动态报道多,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少;会议报道多,反映基层、反映群众实践活动报道少; 浮在面上的报道多,紧贴生活、紧贴实际的报道少。每组新闻除了会议报道、领导活动的消息外,其它类的新闻很少。
二是节目形式单一。编串生硬,主持人不注意去理解新闻内容,往往是一个语调读完一组新闻,既没有个性化体现,更没有语透荧屏的感觉。新闻包装、播音形态多年不变,显得老态龙钟、陈腔滥调。新闻编排也没有体现编辑思想。
二、对创新新闻节目的几点建议:
一.让内容更精彩。将本县新闻划分为“主题新闻”、“时政要闻”和“民生新闻”三个板块,以时政要闻为核心,同时做足主题新闻和民生民情的动态报道和资讯含量,使其成为地方党政领导和普通观众想看、爱看、必看的新闻节目。
重点改进时政新闻版块,解决好上文所提到的县级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三多三少”问题。观众不喜欢看浮于表面的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观众不关心本县时政。问题在于怎样报道,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能否适应观众的需求。所以,要按照“三贴近”原则,将会议报道从观众“应知、想知”出发选准报道的切入点,切忌面面俱到。从适应观众心理需求入手创新报道方式,在报道的深度上下功夫,对重要新闻报道配合开辟《新闻背景》、《新闻资料》、《新闻链接》、《记者感言》等栏目来满足观众对资讯的深层次的需求。同时强化舆论监督,在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也对不良行为公开曝光,弘扬社会正气。此外,在一项项新政策、新规划、新措施出台时,时政新闻板块要给予解读,使观众能够了解其原因和意义。这样做时政新闻既能服务于地方中心工作,又能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话题进行,两者都满意。
加强对主题新闻的策划,改变这一块有“等米下锅”的现象。主题报道思想突出、新闻性强、反映社会和时代的亮点,具有较强的引导性。要围绕县上主要工作、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制定好全年宣传计划,每月要有宣传方案,对重大事件要作出系列或连续报道安排。
坚持做好民生报道,真正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在内容上,这一板块紧紧围绕老百姓日常生活,围绕老百姓希望解决的、政府考虑解决的、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来报道。在形式上,做足沟通和服务的文章。创新采编思想和采编视角,使民生新闻具冲击力、震撼力和影响力,切实做到更贴近、更迅捷、更生动,使民生新闻成为县级电
视台重要的“新闻增长点”,成为百姓的贴心人,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二、让栏目更贴近。在以亲和力、贴近观众见长的民生新闻板块中,开办现场新闻、新闻特写栏目,带观众一道现场聚焦全县三个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大事要事。开办“新闻资讯”、“记者跑街”、“热心观众”、“市民话题”等小栏目,适时推出互动话题引导观众参与,并提供来源于网站或报纸上的与本县干部群众贴近性强、有指导性的简明信息或生活资讯。这些小栏目突显公众对新闻的参与性、互动性,也体现了本县新闻的贴近性、服务性。
三、让编排更精良。整个编排要显得新颖,有张有弛,节奏和谐,生动活泼,善于把不同的报道形式加以巧妙安排,灵活穿插,使其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对于某些重大事件、典型经验、突出问题,还应配发短小精悍、尖锐泼辣、针对性强的评论、编前话、编后语等,使观众深受感染和启迪,保持浓厚的收看兴趣,以增强新闻的表达力和影响力。还应注意节目中的转换技巧,承上启下串联,做到首尾相映。
四、让播音更亲切。提倡主持人个性化语言,培养庄重、大气、亲切、自然、真诚的播音特色。播音、主持人在注重有声语言的规范性、艺术性的同时,还应注重语言的自然、平易,力求贴近生活,尽量平和地与听众交流,使稿件锦上添花。
五、让包装更时尚。大家常说,人靠衣装,三分人才,七分打扮。电视新闻节目也要巧加包装,打扮的漂亮得体,才能留住观众的目光。
包装的内容包括台标、新闻节目片头、片花、宣传片、字幕乃至于标准字和标准色等,同时在音乐的运用上也注意和谐、统一,形成独特、鲜明的包装风格。
县级电视台要想走出旧框框,赢得一片新天地,就要不断地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通过县台新闻节目这个窗口,来体现我们县级电视台从业人员锐意进取、奋勇争先的精神,来展示县级电视新闻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新风貌。
字数:1920
单位:711600陕西省宁陕县广播电视台
电话:***
电邮:nspdy@136.com
第五篇:从超级新闻场分析新闻节目
安徽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新闻资讯服务类栏目《第一时间》,自开播以来凭借其及时性、贴近性、服务性的特色在收视排行榜上居高不下,这类全新的本土化新闻资讯节目以城市为单位、以平民化的社会新闻为特色,第一时间报道动态消息、绘声绘色讲述市井新闻,倍受观众的喜爱和业界关注。很快类似的节目在各省市电视台纷纷开办,成为全国各大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这类节目是否会像许多综艺娱乐节目一样,经过了风风火火的克隆,在风靡全国之后变得冷冷清清;又是否会在经历了自身品牌的快速成长期之后进入一种疲软状态,本文试图对此类节目的题材意义及存在的潜在隐患进行分析,并且结合《第一时间》的成功经验,探析城市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期待着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的电视新闻领地能有一片真正常青的绿洲。
一
某一类型的节目其题材的意义越大,其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
《第一时间》本着“服务市民,以人为本”的宗旨,在节目的广度、深度、关联度上下功夫,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和本土化的特色,成为城市市民的“信息超市”。由此,我们可以对城市新闻资讯类节目的题材做出界定:在题材范畴上以频道所在城市的民生内容为材料,以这个城市的区域为主要取材范围;在传播对象上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对象;在传播理念上具有强烈的“百姓本位”意识,全面贯彻“三贴近”的原则,彻底摒弃以往“传者本位”的居高姿态。
中央电视台新闻满足观众了解天下大事、国家大事的收视需求;各个省级卫视新闻联播基本都是定位于传达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服务当地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以时政新闻、经济新闻为主;地面频道的新闻资讯类节目则可以社会新闻为主,贴近性、服务性更强,更受百姓欢迎。应该说这类题材的新闻节目具有不可替代性,也远未达到饱和水准,尚有巨大潜力可挖。从以下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此类节目的题材意义所在。
1、从其出场语境来看,城市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出现有现实和历史的必然性
城市新闻资讯类节目是各省市电视台在央视和境外媒体不断扩展壮大的夹缝当中冒出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长期以来,全国各个省市电视台基本都是以电视剧为主打来保证收视率,但在去年央视一套由原来的新闻综合频道正式改版为综合频道,每天开设四大剧场,加入了全国电视剧收视争夺战,使得每年为数不多的优质电视剧更加抢手,价格创新高。对于地方电视台尤其是经济实力不强的中西部电视台而言,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中将越来越呈现弱势,并且晚间黄金时段电视剧过多,也会导致部分观众产生厌烦心理,省市台再走电视剧路线将难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境外媒体与省市台短兵相接为期不远,省市台的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萎缩。在这样双重围攻的夹缝当中,新闻类本地自制节目凭借其本土化、平民化、时效性、贴近性的特征,对当地居民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成为省市台的竞争前沿。
新闻资讯服务类节目也不是凭空突然产生的,它早已潜隐在电视文化的水面下,在以往的电视新闻中已有了它一些零星的影子,并且有一批名牌栏目,如《北京特快》、《元元说话》或《第七日》、《生活空间》和《百姓故事》等作前导,以它们持久的影响力为城市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出场培育了相当成熟的电视文化空间。
2、从其题材特性来看,城市新闻资讯类节目有着强大的收视需求
首先,新闻类节目有较强的地域性,是一个地方独有的,这一类节目把握住了这样一个特点,坚持“本土化”原则,从而使其新闻节目成为“独家”,满足了当地市民的收视需求,而这种需求是任何其它媒体、其它类型节目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的。
其次,在现代化、市场化的背景下,每一座城市里社会的转型、时代的变化都在加剧上演,商品经济的价值观对传统伦理道德、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的侵袭,发展欲望与就业压力的对峙,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部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厉害关系层出不穷,城市民生中的每一条关系轴都充满张力,民生情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炽热。这类节目在内容上以平民化的社会新闻为主,关注民生、倾听民意、贴近民情,将城市民生现场置于电视这样一个大众传媒的多重聚焦下,无疑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并引起关注,正所谓“关注老百姓所关注的,也自然会被老百姓关注”。
第三,大多数观众的收视欲求是期望在放松中获得信息和服务,这类节目报道理念上追求平民化、人性化,播报风格轻松、亲切,正好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正如《第一时间》制片人龚正所说:“城市普通市民白天为生计奔波,晚上与家人围坐在客厅里,松散地看看电视,讲讲闲话,作为消遣和放松的主要手段,栏目应当为他们交流情感、获取信息提供一个新的平台,满足他们的视听需求。”
3、从其发展前景来看,城市新闻资讯类节目有自身发展的特定空间
在克隆成为时尚的今天,一档成功的节目被名目繁多、花样百出地仿效之后,实在难保其原有的市场份额。而城市新闻资讯类节目的特殊性使其能跳出克隆的怪圈,从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特殊性便是它构建了一种媒介与城市之间的牢固关系:这类节目以城市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题材内容,这些城市社会生活既是城市表现自身的题材,又是媒介实现价值的题材,城市和媒介在这里相遇并融合,城市成为电视媒介本土化的一个理想的着陆点。在此,城市新闻资讯类节目所昭示的媒介城市化原理具有了战术意义。比如,在合肥,有反映合肥社会生活的新闻资讯节目《第一时间》;在天津,可以有反映天津社会生活的新闻资讯节目;在成都,可以有反映成都社会生活的新闻资讯节目,等等,这是永远无法相互克隆的。由于每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经济发展不同,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各异,城市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大量涌现不仅不会造成同质重复传播的恶性竞争,而且会推动全国电视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
近年来城市新闻资讯类节目在全国各个城市纷纷开办,安徽经视的《第一时间》、江西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等,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专家的认可和当地政府领导的表扬,收视率也节节攀升,开创了电视新闻节目超越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夺得收视率桂冠之先河,成为新闻界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但是在成功的背后,这类节目也不可避免地存有一些潜在隐患:
1、题材是否会日益陷入一般化、雷同化的沼泽之中?
这类节目以城市中的社会新闻为主要题材内容,而社会新闻无外乎包括住房、城建、就业、天灾人祸,这些内容对于观众来说最初是新鲜的,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并且在一味求多求快的原则下,题材变得大同小异,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会产生观众的收视疲劳,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报道者的模式化操作。这些题材能够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2、节目内容是否会越来越显深度不够、琐碎有余?
这类节目强调一种“近些近些再近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的新闻理念,但在实现这种贴近性的同时不可避免会造成信息的鸡零狗碎、深度不够,使一档几十分钟的节目成了一本“流水帐”,同时,这类节目的特色优势——大信息量和高时效性使得节目的深度更加难以实现,这一矛盾是否存在化解的空间?
3、随着广告市场的日益成熟,某些广告商是否会另投所好?
在电视产业化的今天,广告收入是一个栏目实现其维生功能的重要指标。就目前来看,新闻资讯类节目由于其一路攀升的收视率而倍受广告商的青睐。但是客观地说,我国目前的广告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绝大部分广告商在投放广告时都是依据节目收视率的高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广告市场的日益成熟,这种情况将改变,广告商将在节目收视率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这类节目的主流观众构成是什么,这批主流观众有多大的社会影响力,与自身的广告受众是否吻合等一系列因素。对于城市新闻资讯类节目来讲,其内容以社会软新闻为主,不涉及国内时政、国际新闻,是否会因此而削弱节目对主流社会的影响力,丧失一批高层次观众,从而也就丢失掉一批有份量的广告市场?
4、城市新闻资讯类节目能否承担“新闻立台”的重大使命?
电视各类节目具有向观众传播信息、普及知识、提供服务和文化娱乐等诸多功能,而影响最大的首推新闻。一直以来各大电视台都有“新闻立台”之说,新闻节目是一个电视台的支柱和脊梁。目前各省市电视台都纷纷对以前的“联播类”新闻节目进行改造,重点推出城市新闻资讯类节目,而这类节目以软性社会报道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免稍显“小气”,而且如果前面提到的三点隐患都成为现实,新闻的社会影响力逐渐下降,那么这类节目还能不能承担起“新闻立台”的重任?能不能扭转当今娱乐之风导致的受众对媒体不信任的“诚信危机”?
三
作为城市新闻资讯节目类的典型代表,《第一时间》自去年7月28日开播以来,一直具有较高美誉度和收视率,她的一些成功经验或许可以引导我们为这一类型的节目寻求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以创新为机制
针对城市电视新闻普遍存在的题材雷同化现象,创新是必然也是必需,《第一时间》的创新机制体现在题材内容和播出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在题材内容上:一方面是题材的获取,由于这一类节目的报道范围局限在一个城市之内,新闻题材有限,如果按照以往的题材获取方式,如等热线,等有关部门或单位举办活动之前的通知,那么本身就使为数不多的题材更会显雷同和单一。《第一时间》打破了这种常规的题材获取方式,采取主动出击,与市民、与社会实现“零距离接触”,即每天派出十多部采访车穿梭于都市的大街小巷,近五十名记者、摄像工作在街头,采访在社区,活跃在人群中,流动在夜色里,从而大大拓宽了题材获取的渠道,增大了题材的范围。另一方面,在题材的挖掘上,《第一时间》要求记者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新闻产品观念,对同一个题材通过不同的视角和细节的展示来挖掘出其更多层面的价值空间来,这就对记者的专业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
其次在播出的形式上:题材上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会由于播出的及时和形式的新颖而得到弥补。一方面,《第一时间》采用最能体现时效性的直播方式,将演播厅与新闻现场结合起来,随时插入最新的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的报道,并在演播室现场开通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和网络热线三个互动通道,随时回复观众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在节目的编排上采用一种无模式化编排,时下的新闻编排大多是固定的、版块式的,重要的新闻报道排在前面,然后其它报道紧随其后,新闻价值开始递减。而《第一时间》不强调版块,但强调时段,把最精彩的内容放在观众意想不到的地方,这样的安排还原了百姓生活的原生态经验,可能有点所谓的“乱”,但可以让观众有一种不可预知性和期待性,营造新的收视刺激点和亮点,从而力求从整体收视上留住观众。
2、在坚持时效性、贴近性的基础上求深度
普遍认为新闻做得越短、越快、越近,就越没有深度,但是通过《第一时间》我们看到在保证新闻贴近性和时效性的基础上,对其深度的挖掘仍存在很大的空间。这类以第一时间报道平民化的社会新闻为特色的节目同样可以做得有内涵,有意义,既在市民阶层中有良好的口碑,又在高层次观众中占有一席之地,进而获得广阔的社会影响力,占领更多的广告市场份额。在这一点上,《第一时间》一方面是加强新闻策划,另一方面是体现一种人文主义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编辑思想。
要做到既能及时又有深度,把一些好的新闻题材报道到位,新闻策划就必不可少。这类社会新闻的策划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将具体的事件和整体的事件联系起来,将局部的新闻事件与社会的整体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新闻,相对于孤立地报道某一事件的新闻,更有深度、广度和冲击力,观众的欢迎度也要高得多。编导依据某个时期国家或当地政府的工作重点和重大活动安排,预计它可能会涉及到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百姓关心的重点,进而查阅相关的全局性的资料形成总体的报道意识,在一出现类似新闻后,便将对它的报道与整体形势结合起来,从而既能及时又不乏深度和广度。另一种途径是将可能发生的新闻与日常工作联系起来。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的规律,包括很多偶发的新闻事件都是可以预测的。比如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进行拆迁时,必然会出现拆迁部门与拆迁户的利益纠纷、拆迁费与贫困户的安置等矛盾,作为记者来讲,经常主动观察与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预测事件的发展走势,提前做好报道准备,遇到突发事件便可以在第一时间报道出一则有思想、有深度的新闻来。
除了加强新闻策划之外,《第一时间》在对任何一件小事的报道上,都体现出自身的编辑思想,主持人不仅要播新闻、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而且还要在播后面有更多的评判、分析。这种观点渗透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饱含了深厚的人文关怀,这也正是一档栏目具有高收视率和高美誉度的有效途径。
3、建构规模效应,树立品牌意识
《第一时间》建构了一个60分钟时长的大规模新闻平台,应该说60分钟不仅仅是时间长短问题,它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形态学尺度意义。形成了节目的规模效应,也就具备了形成其重要地位的基础。有些电视台也有一些类似的新闻资讯类节目,但没有引起大的反响并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单个栏目的体量和同类栏目的数量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这个规模是形态学上的一个尺度,过了这个尺度,事物就发生了质变。在规模效应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启用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主持人,从而在短期内迅速提升《第一时间》的知名度,同时重视栏目包装,推出“紧随第一时间,生活天天新鲜”的栏目广告语,将栏目的包装交由一家有实力的制作公司进行制作等等,利用多种传媒和手段来树立起栏目品牌,以品牌来带动整个节目内容,进而提升整个栏目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从而使新闻资讯类节目在强大的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之下,在电视台一步步建立起自身的重要地位,承担起“新闻立台”的重大使命。
总的来说,城市新闻资讯类节目在题材类型上具有很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但是有一大批类似《第一时间》的栏目在不断创新和探索中为我们摸索出一系列的经验及教训,并引发我们对这一类节目发展战略进行思考。相信不久之后,城市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发展将日趋成熟和完善,使电视新闻能真正发挥主力和龙头作用,在我国的电视新闻领地开拓出一片常青的绿洲!
(作者分别为四川大学教授、博导、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2002级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