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台自办栏目策划、管理和经营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6:1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方电视台自办栏目策划、管理和经营的探索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方电视台自办栏目策划、管理和经营的探索与思考》。

第一篇:地方电视台自办栏目策划、管理和经营的探索与思考

地方电视台自办栏目策划、管理和经营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地方电视台自办栏目是电视台整体节目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也是电视台自身形象宣传和制作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就如何加强地方电视台自办栏目的策划、管理和经营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供地方电视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电视栏目经营

目前, 在全国县级以上的城市中, 都建有一家或一家以上的电视台, 这些电视台的经营模式可分为三类:

一、主要靠财政投人;

二、部份靠财政投人, 部份靠广告创收;

三、主要靠广告创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地方电视台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发展, 其综合实力不断得到提高, 各台之间的发展水平也拉开了差距。主要靠财政投入的电视台虽有发展, 但依赖性较强, 自身的造血功能不健全, 导致发展较慢。部份靠财政、部份靠创收的电视台,则抓住了机遇, 改变了电视台传统经营的理念, 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培育竞争意识和完善竞争机制, 其综合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举成为当地的主流媒体, 其影响力超过其它媒体, 在宣传和经营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三者的区别除了管理机制、管理理念不同等原因外, 我认为还与电视台自办栏目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一个出色的栏目, 就 是电视台的名片和形象。因此, 从业务上讲, 办好自办栏目是关系电视台发展的关键。笔者积多年的实践和管理经验, 对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自办栏目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思考。

一、栏目的总体策划

要办好一个栏目, 首先要对该栏目进行策划, 在区别台里现有栏目的基础上, 对栏目的定位、栏目的总体把握和运作、观众等作相应的调研, 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最终完成栏目总体方案的策划参与竞聘。

笔者在参与创办栏目竞聘时, 就按上述方法, 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对本台栏目的构成进行分析, 迅速确定了栏目定位和版块设置, 然后找有经验的合作者一起探讨, 完善方案内容, 紧接着对栏目中主要涉及到的政府部门、企业进行调研、协调和沟通, 并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栏目的总体策划, 使其特色鲜明,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了这些较为详细的工作准备,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 竞聘一举获得成功。

(一)、栏目内容策划及运作

栏目内容策划是栏目、整体策划中的细化工作, 也是栏目运作成败的关键, 栏目有了科学的定位、版块的设置, 只是确定了该栏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还需要相应的细案配套。拟定栏目管理办法及岗位任职条件,进行人员选择。

人员到位后, 分步进行运作:

①立即策划开播包装本栏目的特别节目, 让群众尽快了解 认识新栏目的定位、理念、诉求口号、形象和版块设置;

② 组织人员根据栏目风格设计制作栏目片头、标识、版块片花及栏目的形象片的制作, 提前进行密集型的预告、制造宣传声势。

需要强调的是, 定位是一种“ 带着镣拷的舞蹈” , 栏目从内容到形式, 都必须紧扣目标观众,在内容上栏目定位要求真正做到“ 内容为王” , 就是要求栏目在最适当的时间内, 把最适当的内容尽可能地提供给最需要的人群。准确定位可以使一个栏目的含金量讯速飘升。在形式上包括栏目形象的策划、主体色调的确定、音乐风格的确定等, 这些元素的操控, 都要和栏目的整体理念、诉求口号等相一致, 进而从内容到形式保持定位的一致性。

(二)、栏目创新

创新是栏目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没有创新的栏目, 无论是生存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因此, 栏目制片人必须在栏目创新上多下功夫。栏目创新不是朝秦暮楚、频频变脸, 改变了栏目的原有定位和风格,观众也无法适应。而是在栏目定位、风格不变的情况下, 根据节目发展和实际情况的需要, 适时增减一些辅助版块或强化某些版块, 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不同版块的节目内容, 使栏目既能确保栏目风格、定位, 又能出新、出彩, 充满活力。

(三)、开展互动 互动是栏目与观众之间的双向活动, 要办好栏目, 这种活动必不可少。

栏目正式推出后, 要公布热线电话、收信地址和栏目邮箱, 使栏目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渠道畅通无阻, 尽量方便观众与栏目联系。在通过制作好的节目来引导观众的同时, 也要及时收集观众提供的线索、意见和建议。可设立观众参与奖。对一些好的线索和建议, 可邀请当事人共同完成节目的制作过程, 让他们体验电视制作的过程和记者的敬业精神, 增强栏目的亲和力。

在栏目版块策划中不定期的让观众参与, 让相关单位参与, 让社会力量的参与达到多赢的局面。笔者在栏目策划中就有一些成功的互动策划, 获得好评。设立观众奖, 由商家提供赞助, 对观众的意见、建议和提供的线索给予不同的奖励, 对好的线索与观众一起完成节目的制作。通过这些措施, 极大提高了观众对该栏目关注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四)、策划活动

依托栏目宣传平台,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 开展多样性的电视宣传活动。一是与地方税务局合作开设了《税收知识有奖竞赛》宣传月活动, 设不同奖项, 资金由税务局赞助, 结果由公正处监督抽奖, 此项活动得到全州观众的大力参与, 栏目及时跟进观众参与的情况, 整个活动使税务宣传取得实效, 观众得到实惠, 栏目得到资金支持。二是与地方人民银行合作, 策划了《小额信贷在凉山》有奖电视征文活动。三是与当地扶贫 办策划了《凉山扶贫》等活动, 这些由活动电视台和合作部门联合下文, 让当地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和配合采访,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活动结束后组成联合评委, 评出奖次进行重奖。这类活动周期长, 宣传质量高, 宣传效果好, 既提高了节目收视率, 又调动了各种力量的参与, 合作单位在宣传上取得突出效果, 同样栏目又得到经费上的扶持, 这就是多赢的合作。

二、栏目管理

有了栏目的策划、创新、互动, 栏目就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为了确保栏目的生存, 加强对栏目的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管理是对栏目的综合管理, 具体就是人员、设备的管理和业务的管理。

目前, 业内人士已把电视节目制作部门称为“ 生产车间” , 把电视节目制作部门制作的节目称为“ 商品” , 把观众称为“ 消费者” , 笔者认为这是引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 是电视节目面对市场的必然。一个好的企业把产品视为生命, 把消费者视为上帝, 把产品营销视为企业的工作重点, 从新产品的研发到市场营销融为一体, 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内容。同样, 国内电视媒体也开始吸收和消化这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 有了这些理念,再结合栏目管理办法, 栏目管理就有章可循。

年月,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在国内率先获得质量体系认证, 此举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的宣传管理进人了一个现代化管理的新阶段, 认证将有利于更好地按照正确、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 加强包括人员管理、产品管理、节目管理工作程序等各方面 的管理, 使电视宣传在传播的有效性上为广大观众所接收。这种管理模式值得地方电视台学习和借鉴。

三、栏目的经营

从栏目的策划、制作、包装、形象宣传到营销推广, 都在为栏目的经营服务, 只是以前没有十分重视和强调经营罢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加快, 作为事业单位的地方电视台, 人事制度的改革也逐步由终身制向合同制转变, 这必将解决长期来单位用人制度的不合理现象, 也必将给地方电视台的改革带来新的机遇。

目前, 一些地方电视台开始尝试栏目自收自支的经营办法, 即单位把经营性和非经营的广告、栏目分开, 严格规范和完善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创收的管理办法, 把一些栏目进行招标, 招聘栏目制片人, 进行独立核算。台里保证基本的设备和条件, 栏目制片人负责栏目人员经费及栏目经营成本, 同时台里也要对该栏目的节目质量、宣传方向进行监督和定期考评。

通过这种改革, 必将为地方电视台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也为地方电视台减负增收起到积极的作用。云南楚雄电视台在这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只要电视工作者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一是十分熟悉电视采制流程及多年的实践经验;二是能独立完成栏目版块的策划与运作;三是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就具备了制片人的基本素质。他们实行制片人竞聘上岗,并按照栏目策划、栏目管理、栏目经营的思路运 作, 工作中认真抓落实, 坚持责权利到人头, 做到分工协作, 不断总结,自办栏目越办越好, 达到质量、效益双丰收。

第二篇:浅析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现状与对策

浅析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传媒也取得了非常快发展成果,这一现象对电视新闻在信息的传播方面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个重大的成果被社会各界称作中国电视信息传播领域的第三次重要的改革。从它代表性节目“南京零距离”的产生到现在为止,很多该行业的期刊在有关民生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在持续的进行,这个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这篇论文立足于许多研究者的研究基础之上,联系了社会学、政治学、等很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也联系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民生信息,想要更深层次的增加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增加报道的类型,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它与传统新闻存在的本质差异以及独特的特殊性,从而立足于整体对民生新闻的具体的含义做出了明显的规定和区分,对它在知识层面存在的偏差以及实际过程中出现的农民没有发言权、不符合新闻要求、同质化等弊端和缺陷进行更深层的激烈和把握,努力探索更好的处理方法。民生新闻的情况包含着非常多的新奇、喜悦、悲伤、同情等多种因素,都能够在主播身上充分的反应出来完美的呈现在大众的眼中,他们不仅仅是不同节目之间的串联者,而且也是节目内容的讲述者,同时还是节目理念和精神的叙述者。针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情况来讲,充分激发和培养高素质的主持人,创造独特的“金字招牌”,是保障电视节目能够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本篇论文主要是通过研究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措施和建议,以推动地方民生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快速良好发展。

关键字: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

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V media have also made very fast development, the phenomenon of television new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has a very big influence, the great result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call Chinese TV third important reform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From its representative program “nanjing zero distance” up to now, a lot of periodicals in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in the industry and the research on continuous, 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widespread concern and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This paper base on the research basis, many researchers contacted of many aspects, such as 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also to contact a lot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formation in real life, want to increas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at a deeper level, increase the types of reports, reflected it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the essence of the differences of traditional news and unique particularity, which is based on the whole for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has made the obvious rules and distinguish, the deviation of it in the knowledge level and practical in the process of farmers have no voice, do not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s, homogeneity deeper on the malpractice and the defects such as intense and grasp, trying to explore a better treatment method.The situation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contains a lot of novel, the joy, sadness, sympathy, and other factors, can be fully reflected in the host in present perfect in the eyes of the public, they are not just the seri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programs, and also is the narrator of the content, concept and spirit of the narrator and show.I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V livelihood news, fully stimulate and cultivate highly qualified host, creating a unique “golden signboard”, is the guarantee of television can has a long history of important factor.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study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V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II

the goo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local television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column.Key words: Local TV station;People's livelihood news;Development

III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引言................................................................1

一、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特点........................................2

(一)信息维度不断扩展.........................................2

(二)具备新闻报道的三性特点...................................2

(三)民生新闻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2

二、电视民生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反思................................4

(一)盲目克隆,同质化竞争严重..................................4

(二)报道止于浅层表现,新闻琐碎化,新闻价值含量降低............4

(三)节目流于世俗,娱乐化倾向抬头..............................5

三、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趋势............................................6

(一)公共新闻——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向....................6

(二)强化地方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6 1.地域文化...................................................6 2.缩小与观众的距离...........................................7

(三)金牌主持人打造品牌民生新闻节目............................7

四、我国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发展对策..................................9

(一)发挥电视优势,做好民生新闻...............................9 1.立足本土,坚持接近性,深挖独家新闻.........................9 2.加强电视媒体间的资源共享...................................9 3.加快城市台网站建设.........................................9

(二)打造品牌走市场化规模发展之路............................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IV

引言

伴随着中国电视传媒领域的水平的持续进步,现阶段中国不同区域的地方电视台都存在着对电视新闻的调整和完善的一系列问题。伴随着二零零二年一月南京电视台著名节目《南京零距离》走进大众的视野,代表着中国民生新闻正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随后很多关于民生信息的地方电视新闻节目一波接一波的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它们通过利用吸引眼球的报道方式,选择靠近人民生活、为人民提供便利为目标,获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与支持。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坚持的根本观点是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把重视和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作为根本目标,从人民大众的角度去报道揭示人民比较重视的切身问题,从而达到服务大众的最终效果。伴随着区域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起步、发展以及持续进步,民生新闻已经发展成区域性地视台的具有典型性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象征电视新闻节目不断推陈出新的重要标志[1]。2002年元旦,江苏省电视台的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节目正式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个节目仅仅播出一个星期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4年7月,“南京零距离”的收视率已经增加到8.3%,最让人目瞪口呆的最高收视率已经超过了17.7%,这是国内地方电视节目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所以分析和探索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实际的运行情况完善制度和政策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一、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特点

(一)信息维度不断扩展

伴随着民生新闻水平的持续提高和观众的高度认可和支持,现阶段民生新闻重点重视对简单信息的介绍、生动细节的描述、进一步探索事件的真实性以及对事件的整体进行归纳,提供给大众的信息内容不断的丰富,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和支持。

(二)具备新闻报道的三性特点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区域性的民生新闻能够给观众带来非常强的现场效果,可以做到“看到的就是此时此刻现场发生的”。然后,和观众之间存在非常强的互动。民生新闻增加了原有电视节目的内容,传播的途径也在持续的阔大,观众能够根据新闻热线、短信等途径进行全面的沟通和互动。最后,大众性的根本特征是当前民生新闻的核心内容[2]。以地方性大众的特征、地方文化背景去了解和把握新闻的核心,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贴近大众,凸显了非常丰富的地方特征和文化。

(三)民生新闻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

民生新闻的主要对象是人民,因此在报道的具体的内容上必须要重视好舆论的方向,必须要立足于民本思想,真正的贯彻落实关心人民的生活、关怀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体察民情。民生新闻的焦点不可以仅仅依靠在具体详细内容的表层上,而且更不可以仅仅依靠在用娱乐的方式获得关注,必须立足于长远的角度,把问题分析的更加透彻,在调整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关键性的影响。及时、真实地向人民大众反应民生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发扬和传播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人民群众具有正确和理性的思想启迪。只有传播这样的新闻才可以在许多类媒体报道中更加受到大众的支持和关注。但是过分的重视以利润为目的的商业性,结果只能够导致民生新闻在发展中脱离开始的发展目标,脱离人民的生活状况。

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方式,民生新闻的播报手段和方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和传统的报纸进行比较,电视新闻存在其他传播方式不具备的优势。它是一种能够把声音和物体的结合在一起的传播方式,是不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大众的支持和认可能够直接决定节目是不是获得成功[3]。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仅仅是那些具有吸引力的新闻才可以获得大众的高度关注,而且能够获得相当高的收视率。主持人是电视节目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因素,主持人能否得到观众的认可直接决定了该档栏目的是否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淳朴的思想、朴实的表达方式以及具有典型地方特征的服装都能够有效的缩短节目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感,从而能够保障主持人与栏目最终成为观众眼中不能够被其他的节目所替代。根据这个区域的特征,体现和反应出地域独具特色的特点,最大程度的构建独具特色的栏目特征。

人们通常情况下更加的关注和重视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所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必须是推动地方电视台获得观众认可和接受的有利因素,不仅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本地观众的认可,而且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本栏目的特点不被别的栏目抄袭[4]。在现代社会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品牌直接决定了媒体是否能够稳定的立足,但是针对区域性电视台民生新闻来讲,用心做好电视节目仅仅是一个因素。要想获得稳定持久的收视率,必须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只有这样才可以不仅促进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且还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民生新闻具有非常高的未来发展的前景,它发展的成果和水平决定着整个行业的地位。需要立足于当地栏目的特点,有目的地在不同的时间内播放不同种类的宣传片,努力发挥各种渠道的作用来宣传本地区的栏目。每当遇到中国传统节日进行一些有主题的宣传活动,大街小巷、走进人民生活,努力的增加自己栏目在社会发挥重要作用,最大程度的缩短栏目和人民的距离,努力为增加新闻的收视率做出重要的贡献。开创回访的制度,根据回访可以更高的把握和了解事件的过程,能够更高的采纳群众的观点,持续的发展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推动栏目特色更加突出。

二、电视民生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一)盲目克隆,同质化竞争严重

传播的同质化重点反应在同一传媒领域中许多信息产品具有相同的形式相似的内容[5]。很多的媒体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激烈的竞争有数的资源,就一定会引起竞争激烈、最终造成传媒秩序遭到破坏。详细的方面体现在:一是每个地方台之间都会出现相似的内容,一方面会导致新闻资源的过度的浪费,另一方面还可能造成电视新闻传播市场的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二是相同的民生节目报道题材的形式单一结构单一,削弱了观众的对节目的渴望的程度。但现阶段,这些栏目间的竞争已经从本质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始转向了利益方面的竞争,节目中大量的抽奖的细节已经代替了原本观众进行互动的时间,这种新闻抽奖的活动已经发展了目前节目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份声明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现阶段中国省会城市各个区域的民生新闻节目直接激烈竞争的程度。

古时候有人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叛我者生[6]。”零距离”的成果来带了全国上下都纷纷开启进行开创民生新闻栏目的潮流,但有些区域的电视台的盲目的模仿和借鉴,导致栏目出现了非常突出的同质化问题。尽管在定位上稍微存在着差异,但假设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就会直接导致节目成本的增加以及利润的减少。但民生新闻的产生不是由于节目同质化而导致的。民生新闻怎样才能拜托同质化竞争的束缚和限制,怎样才可以在更高标准的轨道上健康的运行,得到新的发展机遇,是学术界必须更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的重要的话题,而且同样是“零距离”们需要持续的立足于实际情况、持续探索创新的重要课题。

(二)报道止于浅层表现,新闻琐碎化,新闻价值含量降低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是根据人民身边发生的细节,进行描述和反应,体现市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在市民与地方管理部门二者中构建了一个稳定的交流的渠道,得到了地方管理部门的接受和支持,而且同样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普遍赞誉。一些地方电视台的“民生大战”中,每个民生新闻节目都利用增加每期节目时间,多手段、互动式的进行传播的方式拓宽信息含量。但是进行传播的信息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数量是有限的,假设不根据实际情况生硬地增加节目的时间、仅仅是把

一些零碎、不全面、表层的不存在价值的细节展示在观众面前,最终出现每天出现在大众眼中的都是污水、垃圾、车祸等这样的报道方式很容易导致大众失去对节目的兴趣和爱好。

(三)节目流于世俗,娱乐化倾向抬头

当电视步入以大众的欢迎程度作为核心的消费模式后,信息、娱乐以及媒介之间的联系以及调整,推动大众传媒朝着娱乐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7]。内容的质量不高以及包装的层次导致民生新闻随着发展逐渐脱离了新闻采制的根本目标和初衷逐渐开始重视形式化以及利益化。这种以娱乐为核心的报道方式对电视民生新闻产生了许多方面的作用:首先,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过于盲目,从而降低了电视新闻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公众舆论其他的很多因素所代替,电视观众由于对一些有关私人方面的“零距离”联系,其自身审视视媒的角度收到了外界的影响,也就是说,受众批判的力量也降低了。第二,很大程度的削弱信息的真实型。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将回完成新闻传播中“只重视视觉小伙、忽视历史得真实性”的恶性的循环。这从根本上削弱了信息得客观性以及真实性,最终导致电视媒介的资讯可能成为社会现实的“梦工厂”。第三,一定程度上过分夸大了信息资讯的娱乐的作用,根本上导致了电视节目偏离轨道,最终造成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潜移默化得变成一种获得利益的工具。

三、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趋势

(一)公共新闻——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向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生活中,受众需要不再只是能过了解和获得民生信息以及能够具有毫无阻碍的反馈的途径,他们更渴望能够借助媒体的帮助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而公共新闻从根本上提高了民生新闻的具体的精神涵养,新闻媒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能够解决人民根本问题的参与者,这将是现阶段民生新闻领域的重大的突破性事件。目前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仅仅依靠本身的实力还不能很好的解决这部分的问题,民生新闻要得更高层次的进步和转变,就要从根本上把从新闻的理念和精髓传播给人民大众,努力的深入到人民中去,构建能够更好的处理公共事务的体系和社区。项国雄表示,和当今的民生新闻进行比较,“公共新闻”存在四个独一无二的优势[8]:一是它能够创办真正的“公共领域”;二是增加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热情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和进步;三是促进公共事件能够得到很好的处理:四是能够更好的推动各媒体之间的交流。首先,媒体的根本任务是要立足于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但在实际的过程是却是利用组织构建公共活动的方式投入到事件中,不仅存在“越位”的嫌疑,而且也失去了媒体监督。二是现阶段观众可能会由于其他因素的限制,没有对电话、手机甚至网络设备的从而积极的参与信息的了解和反馈的过程,总体上削弱了人们能够切实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和可能性;同时,在主观上,导致广大农民也降低了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三是政治方面的民主化发展是一个缓慢潜移默化的阶段,现阶段非常多的“公共领域”没有从本质上达到能够让公众积极参与决策的水平。

(二)强化地方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1.地域文化

民生新闻节目报道日子成为人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日常事件,它可以反应市民的生活状况,揭示市民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区域特色,这些因素都是区域性文化最具有活力的完美写照。“兰州零距离”下面的报道:“建兰市场需要有一个公平称”(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蛤蟆滩的沧桑”(二零

零五年一月六日),“牛肉面好吃难”“消化”“(二零零五年四月一日),”“移民小学”的明天(二零零五年五月六日),这些都由于带有兰州这座城市的地方性的特色才能够唤起广大市民对区域性文化的强烈的认可[9]。

2.缩小与观众的距离

民生新闻在它本人所创立的“媒体社区”中构建一个与传统观念截然相反的虚拟的区域,造成不同类型的观众由于对节目的高度认可而凝聚成一个具有非常高凝聚力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节日有的情况下还可以推动观众在实际生活中的合作。2004年12月初,“兰州零距离”刊登了永登地区一对父母双双离开人世的“火氏姐妹”的生活状况和遭遇,节目播出后带来了非常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十二月二十六日四十辆出租车自觉搭建起的“火氏姐妹”救助集体提供帮助和服务,在这个基础上创办了一百多辆出租车志愿搭建的“爱心出租车队”来给他们提供帮助,“兰州零距离”在上面的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性和特征的媒介本身具有非常强烈的地方特色,能够很好的帮助该地区创办“地域认同”:民生新闻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把地方性的文化特色作为与人们联系的重要的枢纽,并且努力在它所构建的“媒体社区”中打造城市中的关系图,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地域认同”的最终目标,用独一无二的特色优势来体现差异,用存在的差异来增强空间感,立足于区域的特色文化传统文来进行拓展,给节目的进一步发展获得更多的有利因素,打造独具特色的竞争力。

(三)金牌主持人打造品牌民生新闻节目

节目主持人在本质上是象征的是舆论领袖,主持人能否把自己的潜力完全的发挥出来能够直接关系到节目更或者是整个媒体的品位[10]。主持人有两种不同的类型:新闻节目主持人重视和关注的是间离效果,换句话说,假如节目主播想要在观众和报道的事件之间发挥离解的效果,使观众自始至终都非常的清醒,能够不受节目里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很久的时间以,国内的新闻主播非常好的做到了间离效果,更让人吃惊的是有的已经超过了隔离的效果。缺乏自己独特风格的主持人仅仅可以做出缺乏个性和活力的电视节目,而缺乏个性和活力的电视是不能够长久的立足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之中。

成名新闻节目的普遍存在的显著特征是,新闻主播能够直接决定节目的收视

率。新闻主播代表了节目的“脸面”是节目的象征,他们不但能够帮助节目构建一个独一无二的品牌,而且还能够给节目人为的传播的优势,而且还能够由于主播本身的人魅力提高新闻的可信度[11]。一个整体素质非常高的新闻主持人,实际上就是一个优秀的新闻内容的传送者和讲述者,成为观众了解国家新闻事件的纽带;观众对新闻节目的高度认可和赞扬,通常情况下与新闻主持人个人素质是分不开的。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新闻主播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民生新闻的情况包含着非常多的新奇、喜悦、悲伤、同情等多种因素,都能够在主播身上充分的反应出来完美的呈现在大众的眼中,他们不仅仅是不同节目之间的串联者,而且也是节目内容的讲述者,同时还是节目理念和精神的叙述者。针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情况来讲,充分激发和培养高素质的主持人,创造独特的“金字招牌”,是保障电视节目能够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

四、我国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发展对策

(一)发挥电视优势,做好民生新闻

1.立足本土,坚持接近性,深挖独家新闻

和传统的利用报纸以及音响传媒的方式进行比较,电视传媒能够最大程度的拉近它和大众之具体,由于电视新闻生动的图像的视觉效应能够缩短这种距离感,尤其是主持人主持的风格以及外在形象的平民化的规划,能够保障获得观众的支持和厚爱。与此同时,区域性的电视台新闻是根据区域特色、反应百姓生活的选题构思把区域性的特征地、浓厚的生活状况很好的反应在大众的眼中,可以让观众在其类型的娱乐节目之中充分的感受生活欣赏生活。针对城市台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说,几乎不能够通过自身来获取和收集独家新闻,首先新闻记者不可能收集城市中每时每刻、每个地方的新鲜事、但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市民家庭摄像机得到普遍的推广,这可能在将来会成为城市台的重要新闻来源。

2.加强电视媒体间的资源共享

现阶段,在广州电视台创办的“全国城市电视台新闻交换中心”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伴随着每个地区回传技术在人民大众的普遍推广,极大的缩短了不同城市台之间新闻交换的时间提高交换的效率,本地观众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就可以了解和看到其他地区的信息和新闻,这些地方性电台的时效性有的都超过中央台。“新闻交换中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的最大的有利因素是与和境外媒体进行合作双方通过互换新闻信息的方式,这会成为根本性的世界范围的电视新闻互换网。

3.加快城市台网站建设

利用“流媒体”技术收集新闻信息以及推广新闻节目。“流媒体”是具体指的是网络上能够同步传输的一系列不同形式的信息,它能够让人们如同看电视一样去看网络,一定程度上导致电视节目传播方式发生了调整和改革。城市台假如可以完全的利用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那么会创新信息源的收集的方式。除此之外,利用“流媒体”的网络新技术,还能够把电视新闻节目呈现在网站上可以提

供给不同区域的网民不受时间限制的观看,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拓宽了电视的传播范围。

(二)打造品牌走市场化规模发展之路

在多媒体行业持续进步的浪潮中,品牌可以对媒体是否可以稳定的存在以及健康的发展起到直接的决定作用。一些区域性的电视台,用心的把节目做到精致是他们的根本目的。民生新闻节目受大众的认可程度比较高也具有非常好的发展趋势,它能否在激烈的市场市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直接决定了电视台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第一,要针对节目本身特点和特征,有目的地分别在频道不同的时间范围内播放不同的宣传片,尽可能的通过一切的方式来向群众宣传自己的新闻节目。除此之外,要尽可能的利用节日的重要性的节日策划一些集体性的活动,努力的缩短媒和公众之间的距离感,保险新闻传播能够获得最高的效果。最后,构建和完善识别系统,提高节目吸引力。识别系统本身具有适应、统筹兼顾,创新等许多的功能。在识别系统的构建以及推广的基础之上,更加的凸显与众不同的特征。

结论

民生新闻是这几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高度重视的一个新闻得类型。它对新闻进行了相应得补充和脱线,把重点个关键部分放在了百姓的实际生活中,把百姓生活的生存条件用灵活的语言以及生动的镜头更加真实地反应在电视面前。“新闻交换中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的最大的有利因素是与和境外媒体进行合作双方通过互换新闻信息的方式,这会成为根本性的世界范围的电视新闻互换网。提供给百姓有了发表自己观点的长裙,使人们真正的找到了寻求处理自己问题的途径和方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民生新闻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民生”一词在《辞海》中的详细的叙述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意义的词语。民生新闻实际指的是中国传统民族怎会以及放进社会新闻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都非常重视而且和人民得生活存在必然联系的新闻报道。它充分反应了民生。核心的要求是以人为本人民,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体校了我国民众生活状况,关注人民的生活条件,为民解决问题,反省对社会普通民众的关爱和帮助。在多媒体行业持续进步的浪潮中,品牌可以对媒体是否可以稳定的存在以及健康的发展起到直接的决定作用。一些区域性的电视台,用心的把节目做到精致是他们的根本目的。民生新闻节目受大众的认可程度比较高也具有非常好的发展趋势,它能否在激烈的市场市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直接决定了电视台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所以,怎样把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做到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和需要,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谭云明.论民生新闻的两次提升[J].当代传播,2007,(04):40-42.[2] 衣学勇,李文杰.对我国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生成背景的分析与发展建议[J].电影评价,2007,(12):69-70.[3] 赵冬梅.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趋向与完善—以秦皇岛电视台《今日报道》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52-154.[4] 马佐力.也谈电视民生新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8-39.[5] 严英.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其走向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衣学勇,李文杰,孙林.对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发展现状的理论之辩[J].电影评价,2008,(2):94-95.[7] 姜照君,陈青.科教电视节目的收视调查与分析[J].山东视听(山东省广播电视学校学报),2006,06:23-25。

[8] 莫扬.我国高校科技传播专业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J].科普研究,2006,02:31-35。

[9] 刘萍.中国电视科技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文化学刊,2012,03:77-80。[10] 崔航.谈电视节目编排的技巧和策略[J].视听纵横, 2007,(05).[11] 吴庆捷.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今传媒, 2006,(08).

第三篇:关于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的探索与思考

自201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专题询问以来,地方各级人大纷纷效仿全国人大相继探索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询问活动,专题询问正稳步走进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是各级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和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常委会会议期间,结合审议议案或报告,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有关国家机关了解情况、实施监督的一种方式,目的是提高审议质量,增强监督实效。如何开展好专题询问,使之成为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重要途径,是法律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和代表的呼声,迫切需要地方人大常委会大胆探索,勇于进取,依法行使好这一权利。

一、开展专题询问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许多地方人大常委会已经或正在尝试开展专题询问,专题询问的制度化和常态化趋向日益显现。专题询问作为一种新的监督工作方式的探索,之所以呈现出“四处开花”之势,关键在于其在增强人大监督实效上所发挥的作用。

首先,开展专题询问有利于增强人大监督力度。开展专题询问,与提交议案建议、下发审议意见等相比,具有监督、批评的“硬”色调,虽然只是提出询问,实际行权时却可以连续追问、句句较真,有效增强监督的主动性、纠偏性和约束力,成为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有力有效监督行动。同时,询问权的运用,有利于整合监督资源,增强监督实效。

其次,开展专题询问有利于增强人大监督的针对性。询问权是人大监督权中的一项重要职权。与一般的询问相比,专题询问的对象比较明确,内容更加具体,通过选择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听取“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要求其负责人当面给予答复,具有社会关注度高、针对性强、互动效果好等特点。在这些方面,已经开展了专题询问的地方人大常委会都做出了很多努力,通过事先精心准备、深入调研、“网上直播”、“会上追问”等做法,紧盯事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关注百姓生活和民生疾苦,直击社会热点,直指时弊,以扩大公众的参与度。

最后,开展专题询问有利于督促“一府两院”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对于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来说,询问是监督法规定的一种重要监督形式。对有关国家机关来说,回答是一种回应民意、接受监督的政治义务,有问必答则是接受监督的应有姿态。在询问过程中,组成人员就相关工作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一府两院”的工作出谋划策,以及通过与有关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对话、互动交流,可以更好地推进“一府两院”的工作,增强监督实效。通过加强对被询问部门答复意见的跟踪督办,势必强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履职责任,促使其更好地依法行政,用好手中的权力。

二、各地开展专题询问的情况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率先破冰,为地方人大开展专题询问提供了示范和借鉴。专题询问不再成为装点人大监督门面的“摆设”,而是以“燎原”之势成为全国遍地开花的人大监督新实践。据调查,2010年,全国32个省级人大常委会中开展专题询问的省份有3个,分别是

上海、安徽和湖北;2011年,全国省级人大已开展或计划开展专题询问的已达到23个,分别是甘肃、宁夏、山西、上海、陕西、湖南、四川、海南、西藏、吉林、内蒙古、宁夏、浙江、福建、湖北、重庆、江西、新疆、黑龙江、广西、云南、贵州、广东。两年间共有24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专题询问,占全国省级人大常委会总数的75%。在分布上,西部地区除青海外,均开展过专题询问,长江以南的所有省份也全部开展或计划开展。未开展的8个省份或直辖市中,其市县人大也普遍开展了此项工作。济南市天桥区人大常委会于2011年3月31日,对区政府农业经济发展、整顿规范医疗市场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询问,这是全省人大系统首次开展的专题询问,其后,天桥区人大将专题询问这一监督形式坚持下来,每次常委会议期间都安排专题询问环节。济南市其他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还未开展专题询问,济南市人大和部分县(市)区人大已将开展专题询问列入2012年工作计划。

从各地人大开展专题询问的实践看,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监督实效,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在询问主体、规模、形式、问答方式等方面为这一监督方式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如,广东、湖南在开展专题询问时,通过网络广泛征求社会公众、全体省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湖北在对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询问时,邀请10位农民工、棚户区、低收入以及新参加工作的青年代表现场旁听,并通过网络邀请旁听建言。湖南在开展食品安全的专题询问中,近百个旁听席位被法学界和群众、学生代表挤满。全国人大和湖北等地方人大,在进行专题询问时通过电视、网络等现场直播,并通过各类媒体广泛报道,努力做到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公开专题询问的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的实时监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广东、湖北等省在开展专题询问之前,出台了专题询问工作暂行规定,并制订了详细的专题询问工作方案,确保了专题询问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说,在全国人大的示范下,专题询问在全国各地人大纷纷“问”起来了。

三、影响地方人大开展专题询问效果的主要因素

自从去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率先开展专题询问以来,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也纷纷开展。但有极少数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重在“形式”,致使人大监督效果不明显,其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意义和价值没有被充分认识,开展专题询问的主动性不够强。有的错误地认为询问权同质询权等其他一些刚性监督手段一样,是装点人大监督工作门面的摆设,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效能;有的认为专题询问只是组成人员随便问问,一问一答,没有监督刚性,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不会取得实质性效果;还有的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待专题询问,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积极。

二是主体意识不够强,存在畏难情绪。有的认为政府的重大工作多由党委决定,询问多了会影响同党委的关系,人大监督工作是例行公事,举手赞同才是地方人大常委会应尽的职责,开展专题询问意思一下就可以了;有的瞻前顾后,担心开展专题询问会影响人大同“一府两院”的关系,工作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缺乏询问的勇气和信心,不敢提出尖锐的、实质性的问题。

三是工作机制不健全,存在不善询问的情况。由于一些地方开展专题询问还处于摸索阶段,工作经验不足,其方法、步骤和问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尚无章可循,工作不规范。有的地方人大迫于形势压力开展了专题询问,走走过场,摆摆样子,让社会和公众了解一下人大监督工作的“新花样”,没有在询问的效果上下功夫。还有些地方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结构、素质上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询问抓不住重点和关键,有的提问题不痛不痒,或随声附和,或很少发言,影响专题询问的有效开展。

四、对开展好专题询问的建议

结合全国人大和各地人大开展专题询问活动的做法,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抓好准备环节

专题询问是一项系统性、程序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做好议题选择、方案制定、沟通协调等前期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只有将准备工作做细、做实,才能确保专题询问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实效。

一是科学确定询问议题。开展专题询问,首要的是选准、选好询问议题,才能确保询问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富有成效。要坚持把“事关全局和工作大局的问题”、“委员、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和“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议题选择的标准。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向代表和委员征集、向人大各工作和办事机构征集、向基层人大征集、与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征集等,拓宽询问议题选择渠道。在议题的选择上要坚持可行性,即选择经过询问可以解决或可以有效推动解决的问题作为询问议题,避免议题选择过大、过窄,偏离实际。坚持敏感性,即选择带有倾向性、矛盾性、前瞻性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询问议题,确保问之有意。坚持实效性,即选择当前突出矛盾、亟需解决、时限性强的问题作为询问议题,以确保专题询问的社会效果。

二是认真制定询问方案。为使专题询问组织工作有章可循,确保询问有序进行,专题询问活动开始前,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和相关工作机构要围绕常委会的意图精心设计专题询问工作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目的意义、主题内容、时间地点、参加对象、程序步骤及责任分工等。专题询问方案根据实际需要还可细分为询问议题选择方案、询问内容调研方案、询问组织实施方案、询问后跟踪监督方案等,以便于实际操作。专题询问工作方案须经主任会议研究并通过。由于专题询问涉及的内容重要且敏感,涉及到“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等众多单位,因此,专题询问实施前还应以人大常委会党组的名义向同级党委进行汇报。三是精心组织询问调研。专题询问的调研工作关系到委员提问的针对性,直接影响着询问的质量。调研前,要认真组织调研人员学习专题询问方案及监督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人大相关工作机构要围绕专题询问议题和内容提前准备好有关法律法规、条例规定、文件资料等背景材料,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及调研人员调研使用参考。调研中,调研组可以单独组织调研,也可与政府相关部门共同进行调研,同时可邀请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参与调研。调研可以采取视察、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

实际开展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切实把情况摸透,问题找准,这样才能做到在询问时心里有数、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才能确保问有深度、问到要害。四是注重加强沟通协调。由于专题询问涉及人大、“一府两院”及众多相关部门,需要密切沟通和协调。要密切人大内部协作。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要密切与相关委室的协作,明确责任分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工作协调,搞好工作衔接。要密切与“一府两院”的沟通。专题询问开展前,人大常委会要及时召开工作协调会,加强与被询问的“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协商,明确专题询问的目的意义、参加人员、时间地点、内容范围、形式方法、程序步骤等,统一对开展专题询问活动的思想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和模糊认识。根据专题询问的需要,人大常委会可将专题询问提纲提前告知受询问单位,以使受询问单位按照专题询问的有关要求,及时认真地做好回答询问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询问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抓好实施环节

实施环节是搞好专题询问的最重要阶段,采取什么形式、使用什么流程、控制多长时间、如何应对突发情况等问题有效解决,是决定专题询问成败的关键因素。从实践来看,抓好专题询问的实施环节,要切实做到“三个规范”。

一是规范询问形式。专题询问与一般询问相比,组织形式更规范、程序步骤更复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主要采取分组会议和联组会议的形式。从地方各级人大制定的一些规定和开展专题询问的实践来看,省、直辖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采取常委会全体会议和分组会议的形式进行专题询问,市、县一级人大常委会则多采取常委会全体会议形式进行专题询问,也可结合分组的形式进行。时间一般控制在三个小时之内,必要时,常委会还可以对有关专项工作报告作出相关决议决定。

二是规范询问程序。专题询问的组织实施程序主要包括:主持人介绍开展专题询问的目的、意义、流程、要求等;被询问对象就询问的内容向常委会进行专题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询问,“一府两院”相关部门负责人答复;“一府两院”主要或分管领导表态性发言;主持人总结询问情况,并提出询问意见、建议办理要求。在整个询问实施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问答环节,通常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根据询问的实际采取指定人员询问和随机询问相结合、随问随答、连续追问等形式进行,以达到询问的效果。

三是注重询问质量。专题询问的效果取决于询问的质量,询问时要有追问、有辩解、有讨论、有分析、切实做到:问准、坚持易准不宜偏,紧扣主题提问,切中要害实质,设问要科学合理,符合逻辑、观点鲜明、严谨得体,防止脱离实际、泛泛而谈。问精,坚持易精不宜多,由于专题询问的时间有限,提问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询问问题要少而精,答复要精而简,一问一答要体现精益求精。问深,坚持易深不宜浅,在深度上下功夫,特别是对答复不清楚或不满意的,要及时跟进追问,防止其答非所问、走形式和消极应付,起不到应有效果。

(三)抓好督办环节

对“一府两院”来说,虚心听取、有问必答、落实承诺则是回应民意、接受监督的政治责任,也是抓体询问的应有之义和最终目的。所以,询问结束并不意味着监督工作的结束,还要不断跟进,抓好督办。

一是梳理交办。专题询问结束后,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办公厅或办公室)与相关工作机构要把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所有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办理意见、建议,经主任会议同意后以函件的形式交“一府两院”研究处理,明确办理回复方式和完成时限。对询问中达成的重要共识、重要事项、重要内容等也可通过召开询问问题交办会的形式进行交办,统一思想认识,增强“一府两院”办理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意见建议的责任意识。

二是跟踪督办。专题询问的意见建议书面交办后,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负责跟踪督办,通过及时沟通、电话了解、听取汇报、视察检查等方式,督促“一府两院”对专题询问意见建议提出的问题深入调查,认真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抓紧落实整改。对“一府两院”答复承诺的问题要一跟到底,防止不了了之,对其答复不满意的,可以开展质询,真正做到有询问、有答复、有结果,使专题询问的监督起到改进和推动“一府两院”工作的目的。

三是总结评估。专题询问意见办理规定时限结束后,人大常委会可根据“一府两院”专题询问意见办理情况,在下次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办理情况,必要时可对意见办理情况进行再询问、满意度测评或质询,评估专题询问绩效,切实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确保专题询问问出实效。同时,及时总结专题询问工作经验,进一步改进专题询问形式,不断提高常委会专题询问的实效。

(四)建立完善专题询问常态化工作机制

自2010年6月首次开展专题询问两年多来,全国人大每年都要开展2-3次专题询问,已将其作为常规工作坚持下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地方各级人大要效仿全国人大的做法,通过提升思想认识,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创新丰富询问形式,真正使专题询问走进人大,实现专题询问的常态化。

一是明确专题询问的定位。专题询问作为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有组织、有准备地集中对特定议题进行问答的活动。相较于一般的询问,专题询问具有主题突出、问题集中、针对性强的特点,能有效克服提问的随意性和问题的发散性等不足,是提高各级人大常委会审议质量、增强监督实效的有效形式。但长期以来,这种形式很少在人大监督实践中使用,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督法等法律对询问的内涵未作具体界定,以致在实践中产生种种误解,影响到专题询问的正常开展和常态化工作机制的形成。笔者认为,要深化对专题询问的认识,明确专题询问的定位,将其作为法律层面的要求,既要大胆行使,又要理性对待,更要善于运用、科学运用。进入专题询问的程序,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会更加深入,要根据监督效果的需要,及时地、程序式地开展专题询问活动,推进专题询问的常态化,充分发挥其简便性、经常性、针对性、互动性等特点优势,提升人大监督的实效。要注意增加专题询问的频次。当下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问题也成增生之势。因此,迫切要求各级人大加大对“一府两院”尤其是政府的监督,促使政府执政为民、依法行政、防止腐败。地方人大常委会应使专题询问成为每两个月一次的常委会会议的规定议题,必要时还可就专题询问增加常委会会议的次数。通过这一措施,真正增强地方人大常委会对 “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

二是强化专题询问的制度保障。人大行使职权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讲究程序性,遵循规范性。专题询问作为询问的一种形式、一种创新的监督方式,在监督法等法律中并无具体体现和操作规范,因此容易在实践中出现随意性、主观性、降低和弱化了人大监督的效力,亟需在法律层面和制度上做进一步完善。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家具体规范专题询问程序的法律出台之前,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大胆探索,结合各地好的做法和本地实际情况,或在监督法实施办法中做出更为具体的规范,或制定开展专题询问实施办法,或在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中,明确专题询问的法定人数、形式要件、内容要求、具体程序、答复机关和人员,特别针对个别部门敷衍应付的心态,对答复的时间和整改效果作出明确规定,切实增强专题询问的法律权威,为专题询问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立坚实的法理基础。

三是创新专题询问形式。目前,全国人大和部分地方人大大多是在常委会会议期间开展专题询问,一般采用分组或联组会议进行,形势相对单一。笔者认为,地方人大常委会应积极探索开展专题询问的方式方法,拓宽专题询问渠道范围,在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或分组会议进行专题询问的基础上,探索结合人代会各代表团、代表小组专题审议时进行专题询问的方式,使代表更好地履行询问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不断创新专题询问的形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人大工作力量的源泉。专题询问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程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人大询问监督的成效。从各地实践看,继全国人大通过网上图文直播、电视直播向媒体开放后,不少地方人大还采取网上视频直播、邀请群众旁听等方式,公开专题询问的全过程,并向人民群众广泛征询存在问题,增强询问的针对性、实效性。这些形式不仅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激发关心、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还能够让被询问部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给他们的工作施加一定压力,促使他们及时解决问题,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在今后开展专题询问的实际工作中,应建立规范的询问公开制度,在询问问题、公民旁听、接受群众监督等方面扩大公众的有序参与,并将询问和答复情况向社会公布,以增强监督的透明度。

第四篇:地方人大司法监督的探索与思考

地方人大司法监督的探索与思考

司法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加强地方人大司法监督,必须要履行法定职责、创新工作机制,切实推动司法制度和司法能力现代化。

一、地方人大司法监督的情况与问题

(一)工作的情况。

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司法监督工作情况,一般是采取听取审议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任免监督、专题询问、重大事项报告等法定方式,并结合工作评议、满意度测评等创新举措。但客观来看,司法监督仍是人大监督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监督议题偏少,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司法监督项目每年在2件左右,远远少于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且监督范围较为狭窄,主要集中于业务、案件和人员,对机制、程序、规范等方面的监督缺乏;二是监督深度不够,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代表检查、视察、调查、评议等活动时,往往难以解决人员分散、时间紧张、专业生疏等问题,大都浅尝辄止,无法全面到位,对问题找不准、症结析不深、建议提不实。三是监督效果有限,存在着弹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程序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即期监督多、跟踪监督少,事后监督多、事中监督少等情况。同时,群众参与度、知晓度不高,司法机关落实率、执行率尚有不足。

(二)存在的问题。

认真分析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司法监督调研情况,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般是“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善监督”

等等。

但再深层分析,除监督能力

之外,还有体系、机制、方法、措施等监督制度方面的一些问题症结。如制度细化不到位,导致监督层次缩减,宪法规定缺乏细化安排,《监督法》未有效涵盖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导致最高形式的人大监督容易被简化为常委会监督,监督层次不断缩减;如体系设计不紧密,导致监督合力不强,司法监督体系往往是由党委、人大、检察、审计、群众等主体组成的松散多元系统,相互间没有平台机制的紧密联结,力量分散、各自为战、协调不够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无法形成专业深度、整体格局、聚焦效应,对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预算监督与事前、事中、事后监督,难以实现全覆盖、优效果;如认识评价不清晰,导致监督动能缺失,人大监督权的行使散见于相关法律法规,且内容规定过于笼统、程序实体不够清晰,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同时,目标管理机制尚未建立,难以形成责任落实、工作导向、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目标提升的监督“

循环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大监督主观动能的缺失。

二、地方人大司法监督的举措和影响

一是着眼于强化监督。

全面深化改革有效解决了前文所述的问题症结,给地方人大司法监督带来了强化的直观影响。一是促进层次提升。监察委员会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向人大汇报工作。这不仅在制度层面确立了监督权作为一项国家权力的地位,同时也拓展了人大行使权力的领域和审议监督的范围,使之成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者和对另一监督者(监察委员会)的再监督者,构建了司法监督的崭新格局。二是促进力量整合。监察委员会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全面覆盖监察,并建立司法协调衔接机制,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这意味着监察委员会集中了原由不同国家机关行使的监督性权力,以及法定、广泛、刚性的监督手段,推动了以往主体多元、协作多边、层次多级的松散型司法监督体系,转换成在党委领导下,以人大监督和国家监察,自身执行力、部门整合力和规划统筹性、工作专业性更强的紧密型司法监督新体系。三是促进专责明确。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在业务人事上垂直管理,这体现着司法监督的实体化(特别是反腐倡廉,包含违法监督、效能监督、廉洁监督等)、权责权的统一化,不仅有利于明确监督责任、监督目标,也有利于人大对监察委员会司法监督工作的再监督、再推动、再提升,确

保良性循环、有效运行。

二是着眼于多面监督。

地方人大司法监督会除受到直观影响之外,也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创新重构背景下的新要求。一方面,倒逼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不能囿于业务、案件、人员的监督内容范围,不能满足于具体意见落实、具体问题整改的固有目标结果,而是要从“

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宪法规定的更高层次,从“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更高要求出发,在人大“

制度总框架”下深入思考司法监督工作的定位、权界和目标,推动司法制度和司法能力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求地方人大必须从“配合、促进”司法制度改革的角度,立足于司法监督的层次、体系、职责发生的上述新变化,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创新监督机制、方法、措施,以及增强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等具体内容,进一步提高工作质效,实现监督制度、监督能力的现代化,并与司法制度、司法能力的现代化相辅相成、互促共进。

三是着眼于无用监督。

在思考司法监督定位、权界、目标和探索司法监督机制、方法、措施的同时,应避免陷入“

无用化”

新误区,如认为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没有必要加强司法监督?监察委员会对行使公权力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没有必要加强对司法工作人员的监督?监察委员会同纪委合署办公,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没有必要加强对监督者的监督?司法机关专业性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没必要强调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上述误区,其实还是思想认识深化的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大司法监督是制度所定、民众所盼、自身所重、司法所求。因此,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司法监督不仅不是无用,还要持续加强。

三、地方人大司法监督的定位与权界

一要进一步把握定位。要切实把握人大监督在司法监督新体系中的三重新定位,进而理清人大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的层次边界。一是在党的领导下,作为群众监督的最高形式,与国家监察一起,是司法监督新体系的“两核”;二是体现权力机关职能,决定任命监察委员会负责人,授权并监督支持监察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权,是司法监督新体系的保障;三是基于与“一府两院”的分别授权关系,作为法律监督、审计监督等其他形式的协调枢纽,是司法监督新体系的平台。

二要进一步明确权界。要根据人大权力全民性、法定性、至上性的特点,努力避免与其他监督形式的重叠和互扰。一是“大事”监督,紧扣关系人民利益的改革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健全人大及常委会依法行权机制,推动解决司法工作的重大、共性、突出问题;二是“法律”监督,紧扣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实施工作,对司法机关、司法实务进行监督,并视情问责问效,推动司法公开公正;三是“统筹”监督,紧扣代表人民行权的最高地位要求,科学规划、加强统筹、集聚力量,健全与国家监察、法律监督的联动合作机制,推动各种监督形式之间的优势叠加、资源共享。

三要进一步理清目标。一是制度性目标,通过监督推动改革,推动司法制度和司法能力现代化,推进监督制度和监督能力现代化;二是效能性目标,通过研究制定有关衔接的办法、规定,加强改进司法监督,支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确保法律在本区域内得到正确实施;三是问题性目标,通过加强代表工作和建议件办理,推动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司法问题,不断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努力让每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出公平正义。

四、加强地方人大司法监督的措施与建议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立足于人大自身职能,健全完善监督运行机制方法,不断提升司法监督工作的统筹能力、组织水平、实际效果。

一要着力推进司法监督体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按照监察制度、司法制度改革要求,牵头建立专群兼有、层次丰富、各负其责、紧密衔接的司法监督体系。一是要带动群众监督。

通过深化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以及设立代表信箱、完善人大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安排旁听庭审、组织公民列席人代会或常委会等方法,鼓励人民群众发表意见建议;通过深化一线检查、现场视察,以及加强代表建议办理、开展基层调查研究、联系人大代表、处理来信来访等工作,借助互联网及各类媒体开展民意征集和民调测评,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想法呼声。二是要推进国家监察。从监督“

监督者”的角度,适时作出决议决定、督促建立目标管理制度,既对监察委员会给予制约规范,更积极保障支持,推动其依法行权、依权明责、责权统一;并通过建立人大常委会、专工委(如监察司法委、财经工委)与监察委员会之间多边、双边等协商议事联动机制,提升监督整体水平。三是要支持法律监督。定期听取报告、专题调研视察、出台决定决议等工作,“以督促权”支持检察院、司法局落实法律监督各项规定,更好地行使法律监督权;并通过修订《监督司法机关工作办法》和建立职权分工协作、日常衔接通报、监督结果运用等机制,“

以案促法”

引导检察院、司法局以“案”为重点,更深入地督促司法机关依法办案。同时,积极推荐具备履职条件的人大代表担任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支持扩大参审范围、完善参审机制,发挥应有作用。

二要科学编制司法监督工作计划。要立足本地实际,按照司法制度改革要求,科学编制届内司法监督工作计划以及计划,增强司法监督工作的统筹性、推进的连续性、结果的实效性。一是要统筹监督主体。根据法律修改精神,统筹好人大与常委会、人大及其常委会与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与“两院”等监督主体之间的责任关系、权力边界、监督内容、工作流程、联动方法,努力解决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司法监督“

谁来做、做什么、怎样做”的实际运作问题,在规划层面落实司法监督体系的要求,构建监督的总体格局。二是要统筹监督议题。围绕中央、省、市确定的司法工作部署,充分考虑各个监督主体的职能优势、行权差异和对象不同,充分考虑各项任务完成的难度高低和周期长短,将对案件监督、对工作监督和对人监督结合起来,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结合起来,统筹确定监督议题,确保“

届有主线、年有重点”,不断提升监督的覆盖面。三是要统筹监督形式。对重点议题,进行流程整体设计,统筹运用检查、调研、视察、通报、审议、测评、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等各个监督主体的监督方法,开展集中监督,切实增强监督效果;对影响全局的重大议题,调动监督体系的整体合力,统筹建立“

评案—议事—

促人—督单位”

等各个监督主体的联动机制,尤其要明确相关刚性监督形式的启动使用程序,完善责任追究和事后惩戒制度,切实增强监督的权威性。

三要明确司改进程监督要点。要密切关注基层实践,从人大的工作职能出发,主动监督、深入推动各项司法改革措施取得实质进展。一是要围绕“办案责任”,监督落实基础性改革。督促落实司法办案责任制,通过专项报告、专题调研、专门检查等方法,监督支持司法机关科学设立办案程序公正、办案质量效率的评价标准及业绩考核标准,加强期限预警、程序监控、风险评估等工作,努力实现“

让审判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二是要围绕“

诉讼程序”,监督实施后续性改革。集中调研改革进展、集中听取公检法汇报、集中视察法庭建设、集中旁听案件庭审等方法,推动诉讼制度改革,督促司法机关抓紧研究实施相关制度,确保司法活动和诉讼活动以审判为中心进行;并通过调研审司对接、审政对接、审律对接,推动案件受理制度改革,督促司法机关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调解,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立案和诉讼之前。三是要围绕“配套机制”,监督谋划深化性改革。共商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通过明确纠错主体认定标准、启动条件、追责程序,努力防止冤假错案发生;共商审执分离体制改革思路,通过向上级人大提出法律修订建议、向本级政府提出规章制定建议,探索完善审执外部分离模式,努力破解“执行难”问题。四是要围绕“

司改要求”,监督加速细节性改革。

深化“法治监督在一线”活动,将速裁机制、共享平台、尊重律权、司法公开、群众参与等司改要求,转化为目标清晰、内容具体、责任到位的项目,并针对项目实施的时间节点、过程细节进行动态监督,掌握进展、因地制宜施策,确保项目如期完成,使细节“小胜”

加速积为司改“大胜”。

四要加大司法工作监督力度。要把握司法监督和司法独立的关系,从人大的行权特点出发,跳出个案对错判断,注重发现共性问题,推动司法制度改进,真正实现人大监督的应然回归。一是要以法律为依据,加强对司法工作过程的监督。以区域内常发多发案件适用法律法规为重点,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重大事项报告、日常联系沟通等机制,运用执法检查、司法调研、实地视察、听取审议报告等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问询法检干警、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社会民众等形式,及时掌握法律实施的当前部署、情况动态,深入了解司法总体情况、困难不足,科学评估阶段成果、下步方向,提出具有操作性的监督意见、落实建议,督促司法机关正确适用法律法规、严格遵循法律法规。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司法工作机制的监督。

注重常态化搜集,拓展社情民意梳理、来信来访分析、调查研究发现、代表建议办理、监察委员会信息交流等渠道,汇总查摆社会关切、共性因素、类案特点,善于找出找准司法工作存在问题症结。注重制度化解决,不回避难点、不掩饰矛盾、不遮盖问题,通过质询询问、审议意见、监督意见、通报反馈等途径,监督推动司法机关加强深层思考、健全制度预防、完善司法规则,不断提升司法能力水平。三是要以满意为标准,加强对司法工作绩效的监督。宏观层面,在人代会期间议好报告、提好建议、投好表决票的基础上,督促司法机关尽快改错纠偏;中观层面,对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法治监督项目、司法专项工作,通过检查、审议、考核和满意度测评等形式,督促司法机关抓紧落实推进;微观层面,以问题解决率、答复满意率为重点,建立代表建议办理绩效评优机制,以进一步增强监督的工作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

五要创新司法人员监督方法。要从人大的资源优势出发,创新监督评议方法机制,确保司法人员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一是要从独力实施向合力实施转变。既认真听取司法机关的情况介绍,又广泛征求人大代表、社会各界、法律同行、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既利用法律监督资源,了解掌握办案质量、司法能力,又利用国家监察资源,及时获取廉洁操守情况、依法履职绩效,推动群众监督、人大监督、法律监督、国家监督在力量上整合、在角度上互补、在内容上集成,确保对法官、检察官的监督更全面更客观更专业。二是要从即时监督向常态监督转变。探索与监察委员会共建司法监督信息平台,实现对司法人员的常态监督,健全动态管理、约谈提醒、触线告诫及向同级司法机关反馈、向上级司法机关通报等机制,切实增强司法人员的监督意识、自律意识。三是要从等级评价向激励评价转变。建立人大监督与日常管理、晋职考核、员额遴选、选举任命、责任追查、事后惩戒、辞职罢免等紧密衔接的流程机制,特别是

在监督中要坚持“

细摆问题、慎用等次,促事为主、评人为辅”

原则,善用正向激励、妥用反向激励,让司法人员有动力有压力,不断激发工作的主动性进取性,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

第五篇:班级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班级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海子沟中心学校李富文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可。班级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如同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鼓励着、学习适应着社会的能力。所以规范地管理班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班级活动中的主人,班级活动的教育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班级管理的一点体会。

一、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班干部是班集体的骨干力量,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师生联系的纽带。在调整班干部时,首选那些学习成绩优秀,责任心强,办事公正;品学兼优,智商较高;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易与他人沟通的学生。其次使用各类特色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展示他们的能力。再次发扬民主作风,一些活动主持人均由民主选举产生,人人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这些同学上任后,工作热情高,工作态度端正,工作积极主动,并且各项活动走在同学前面,能起到模范榜样作用。“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让这些学习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班干部介绍学习经验,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勇于拼搏的顽强精神。

二、自主管理、民主管理

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班委会后,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不仅能减轻班主任命令包办的大负担,而且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锻炼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但这样做,并不等于撒手不管,一切由学生作主,相反班主任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自己成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领导者,成为班集体中的普遍一员,与全体学生融为一体。班主任老师在进行班级事务管理时,要民主对待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放手让学生来进行班级事务的管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师生能以诚相待,共同决策,使学生感觉到班级的事也有他们的一部分。通过分级管理,让班干部承担一些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包括劳动、大扫除、值日、组座位调整等工作,负责组织大型活动,搞好班会活动,刊出黑板报,使用一定数量的班费,有权任命八个小组长和各科课代表。班主任则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化解工作中的矛盾。通过自我管理,加强班干部队伍的建设,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全体学生的自

觉性,自制力。

三、班规与量化考核

班级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品质,而良好习惯与品质的形成单靠人治不可能完成。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需要依靠全班同学的努力,特别是依靠学生干部来参与管理。班主任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与班主任、班长、团支书和一名学生代表组成联合检查组,研究后制定班规及量化考核制度。班主任及全班同学根据班级纪律、文体卫生、班会活动,师生关系,黑板报工作等情况,对他们进行全面考核、评议打分,将结论记入学生档案。

四、正确对待有问题的学生

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孩子的生理发展,孩子的思想、行为、价值观都会受到冲击,一些不良的现象会侵蚀到孩子的内心深处。思想偏激的孩子越来越多,性格古怪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因为班主任直接和学生们生活在一起,班主任的管理方法和工作作风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班主任,为了教育好孩子,对于犯错误学生的管理应该讲究方法。学生毕竟生活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低,犯错误是难免的。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其实他们的内心是非常矛盾的,想对老师说实话,但又怕挨批评。他们也渴望被原谅、被理解。如果对学生大发雷霆,狂轰乱炸,势必会增加学生的恐惧感和抵触情绪,不但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而且师生间的关系也会变得紧张,长时间下去还会导致学生厌恶集体、厌恶班主任,同时,班里的其他学生对班主任也会有一些看法,长此下去,会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为了解决问题,要学生对老师讲实话,班主任应该放下架子,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轻轻地、亲切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学会朋友般的倾听,倾听学生的陈述,必要时,可抚摸学生的头,拉近师生的距离,减少学生的恐惧感。从学生的叙述中找到学生犯错误的动机,再心平气和的和学生交谈,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倾听,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受到了教育,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人、老师是宽容的人,学生以后也会宽容地善待他人。

下载地方电视台自办栏目策划、管理和经营的探索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方电视台自办栏目策划、管理和经营的探索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税源专业化管理思考与探索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思考和探索 税源是税收的源泉,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基础和核心,是反映税收征管水平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经济结构、税源结构的变化,结合宁夏税源管理的实践,探......

    定点护理院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定点护理院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2016年7月,泊头市定点医疗机构福星院护理院正式开通医保住院业务,属沧州地区首例开通医保业务的护理院医疗机构。由于护理院相关管理政策尚属空......

    演艺吧经营与管理策划方案

    演艺吧经营与管理策划方案 策划主要内容: 营销理念篇、经营模式篇、卖点塑造篇、管理方式篇、市场定位篇、销售管理篇、会员管理篇、企业形象篇、成本管理与核算、业绩收入......

    地方税收票证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地方税收票证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计财处课题组税收票证是税务机关组织税款、基金(费)及滞纳金、罚款等各项收入时使用的法定收款和退款凭证。它既是纳税人实际缴纳税款或收取退......

    培育两大新型经营主体的探索与思考(五篇范文)

    泰州市培育两大新型农业主体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探索与思考 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

    对安全风险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对安全风险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安全风险管理是在新形势下做好铁路安全工作,推动铁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部署和有效措施。不论一线职工或是基层管理人员亦或领导班子,都应......

    基于新时期现代化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探索及思考

    基于新时期现代化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探索及思考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城市规划工作实践,分析阐述了新时期条件下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关系,并着重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

    农发行经营绩效管理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标题:农发行经营绩效管理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2005年以来,我行积极探索并初步建立了符合我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