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发行经营绩效管理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标题:农发行经营绩效管理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2005年以来,我行积极探索并初步建立了符合我行管理要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力促进了我行扩大收入、控制成本、依法合规经营。
一、具体做法
一立足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办法。我行制定了以新老划断、分组考评、指标调整、绩效挂钩为核心的经营绩效考评体系。
1、新老划断。一是对表外欠息的划断。针对少数行由于历史原因存在表外欠息的情况,对消化收回这部分表外欠息所产生的收入及利润,不纳入绩效管理的综合考评测算和超额利润测算,而实行计划指标管理,对应由地方财政补贴的欠息下达收回指标,超额或未完成指标的行在综合考评的总得分上进行加、减分处理。二是对呆账贷款的划断。针对少数行因历史因素形成的呆账,将经总行认定尚未核销的呆账贷款从不良贷款的相关考评指标中剔除,并对呆账贷款产生的系统内借款利息造成的利润减少,在测算利润相关指标和超额利润时给予返还。三是对冲减欠息的划断。针对2005年是将2000年度表内欠息分五年冲减当年贷款利息收入的最后一年,为避免2006年个别行利润“自然增长”而造成指标“进步分”成绩失真,对2005年的收入、利润等数据进行调整,剔除冲减表内欠息因素。
2、分组考评。根据我行业务分布情况,采取了将贷款比重和利润比重占分行系统90%左右的分行营业部与其他10个基层行分组考评的办法。并对分行营业部专门采取综合考评指标进行考核,从而有效解决了业务分布不均造成的测算结果失真问题,体现考评的客观性、公平性。
3、指标调整。根据分行经营目标及实际情况,在总行7项考评指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一是增设“附营业务停息挂账贷款下降”指标,重视对附营业务停息挂账贷款的收回消化;充分考虑不良贷款和附营业务停息挂账贷款基数差距较大因素,通过“下降额”和“下降比”两个方面进行绝对值和相对值的考评。二是调整综合考评权重分设置。将收入成本率和不良贷款比例的权重分分别由15分调整为10分,在增设权重分为5分的“附营业务停息挂账贷款下降”指标同时,将“人均利润”指标由20分调整到25分,使“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指标权重分占比达到综合考评体系的40%,加大了对效益性指标的权重分占比。另外,将“营业办公用房出租收入”从“中间业务收入”中单列出来,实行计划指标管理,消除各行营业办公用房情况差异对“人均中间业务收入”指标测算造成的影响。
4、绩效挂钩。一是与工资薪酬挂钩。为建立有效激励与保障的工资管理机制,在核定下达基层行基础工资总额的基础上,以责任目标津贴和增量工资为主确定年度绩效挂钩的工资额度,绩效工资总额在年终按绩效考评结果分配。同时,建立一定规模的工资基金,用于以丰补欠,保证每年挂钩工资的兑现。二是与财务资源分配挂钩。为实现财务资源分配由“供应保障型”向“激励约束型”转变,按照财务资源向基层行倾斜、向经营效益好的行倾斜、向需求倾斜的要求,按人员费用、基本费用、挂钩费用和其他费用等四个部分分配财务资源,其中:人员费用和基本费用按“保经营、保开门”的原则核定,挂钩费用根据上年绩效考评成绩排名核定和本年预期超额利润核定,其他费用根据实际房屋修理需要、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医药费等核定,实现了财务资源和经营成本的有效统一。三是与业务经营资源分配挂钩。建立信贷资源与绩效考评挂钩机制,突出绩效在商业性信贷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对商业性信贷资金计划,采取按上年考评结果进行配置,向考评名列前茅的行倾斜,激发了经营活力。四是与领导班子考核挂钩。将绩效考评与基层行领导班子成员年度收入水平挂钩,并作为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升降、调配、淘汰的重要标准。
(二)围绕中心,合理下达绩效考评指标。一是根据总行对分行下达的计划利润指标,结合分行年度利润目标,充分考虑和挖掘基层行在利润效益实现上的潜力,合理下达各基层行计划利润指标。二是考虑分行营业部在分行业务经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多次调研测算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其综合考评指标,既有效保护营业部的工作积极性,又在增量指标上体现了一定的激励性。
(三)及时调整反馈,实施动态管理。一是根据总行信贷、资金政策以及人行存贷款利率的变化,及时调整计划目标。二是通过总行季度《绩效考评成绩表》,及时分析和判断分行经营形势,从而调整经营决策和计划,力保全年经营绩效处于先进水平。三是分行在内部综合网站设立经营绩效考评模块,按日实时公布各基层行存款、贷款、不良贷款等主要业务经营指标数据
第二篇:企业信息化党建绩效管理的探索与实践(精)
企业信息化党建绩效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在企业管理中,绩效管理是重要的工作环节,一直以来就备受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有效的绩效管理能促进企业进入良性管理循环,实现业绩显著提升。企业党建工作绩效考评难度较大,尤其是党建工作因定性因素较多、难以定量考核等问题,曾一度游离于企业绩效管理系统之外。**公司党委今年初开始建设信息化党建工作“*****”绩效评价系统,经过近一年的着力研制和改进,创建了党建工作不但可以定量,而且可以实现过程考核的信息化绩效管理系统,党建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的融合渗透、互促互进。
一、开展企业党建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党的政治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企业的包袱,而是企业发展中的一种宝贵资源。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科学发展,不仅包括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发展,而且包括企业党建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两者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党政同心,其利断金。党建工作需要进行管理,需要绩效考核。
对企业党组织来说,党建绩效管理是增强工作执行力的有效方法。对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书记来说,借助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绩效考评体系,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明确了自身工作重点、目标和方向,用最有效的方式、尽最大努力来完成工作,确保工作结果与企业党组织的目标一致。
党建工作成效,重在将具体工作落在实处。首先,党建绩效管理就是要将党建工作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企业党建工作点多面广,内容纷繁复杂。党建绩效管理就是将党建工作的大目标分解为小任务,将务虚工作务实化,冗繁工作条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基层党支部从基础做起,把每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实现从简单到不简单的自我超越。其次,党建绩效管理也是党建工作的培训阵地。企业党支部书记兼职较多,缺乏党务工作经验。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党建工作时,往往理不清头绪、抓不住重点,一头雾水、顾此失彼。党建绩效管理既是工作机制,也是工作标准,又是工作方法,通过其清晰的条块、明确的标准、细化的考评,培训党支部书记应该做什么,标准
是什么,将他们培育成一支业务精通、素质精干的优秀团队,使基层党支部充满生机和活力。
信息化党建绩效管理是针对传统纸质版绩效评价中存在操作不便、运行滞涩等缺陷,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实现党建工作的实时动态管理,使各级党组织与广大党员能形成双向互动,实现有效提升。
二、传统纸质版绩效管理在实践运用中的缺陷
传统党建工作绩效管理的评价方法一般为千分制考评,评价载体大都是纸质评价表格,评价过程往往是频繁传递各类表格。这种绩效评价方式的缺陷主要有三项:一是评价表格繁琐、项目复杂,实际操作性不强。党支部书记在每月的党建绩效评价时,要填写的表格项目有上百项之多,评价过程不仅未实现简单化,反而在党支部原本繁钜的工作上又累加了重复性工作,基层党支部书记抵触思想明显。二是绩效评
价的时效性较差,评价过程滞涩感明显。纸质绩效评价表在逐级传递中,极易因基层党支部上报不及时、上级组织评价不守时,致使评价时间超过规定时限,影响绩效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加之千分制考评项目太细,评价分值计算耗时耗力,致使绩效评价领导组人员工作繁重,绩效管理运行不畅现象明显。三是评价结果公开公示范围较小,无法有效调动党支部书记工作积极性。纸质版评价表一般只在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书记间传递,在党务公开栏内公开公示,其传递途径单一,公示范围狭窄。评价过程和结果均是一个个信息孤岛,无法形成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压力氛围,因此基层党支部书记对绩效评价的关注度不高,参与积极性不够。运作效果与建立体系初衷期望相差较大,致使传统党建绩效管理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三、“*****”信息化党建绩效管理系统的运用
信息化党建绩效管理体系将繁琐的绩效评价过程交由软件自动完成,且各级党组织对评价内容可进行多重同期审核,特别是评价结果可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电脑,甚至是手机等移动终端上高速流通、同时呈现,评价的准确性更高,实用性更强。今年,我公司党委创新研制了“*****”党建绩效管理软件系统,改变了以往纯粹的
自上而下发布命令和检查成果的做法,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定期就其工作行为与结果在网上进行沟通评判和反馈辅导,党建工作也像企业的产量任务一样,实行指标化管理和数字化决策。
党建工作“*****”绩效评价主要是针对四大版块、采取三种方法、着力两个载体、实施两次评价和做出一个通报。
首先,确定党建工作的四大版块,即: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党风建设、和谐建设,四大版块区域化管理。在明确党建工作四大主攻方向的同时,还设立了23个二级项目、131个三级项目,将基层感觉虚无抓手的大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可定性定量的小目标,实现了党建与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精准对接。其次,采取三种评价方法,即:目标管理评价法、月度任务评价法、管控难易评价法。目标管理评价是指围绕党建工作4大项,19分项、61小项考的评细则,以600分为标准逐项考评;月度任务评价是指组织、纪委、宣传、工会、团委、综治、信访、培训等部门逐月下达《党委月度工作计划》,并在月底评价。同时,各党支部还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有亮点和特色工作的《基层月度计划》,两项计划合计300分,上下联动,分类考评;管控难易评价是指针对各党支部因人员基数和管控范围不同,而造成的管控难易差异,在每月评价时按照各单位月末人数÷企业总人数×100,以百分制评价各党支部的管控难易分值。第三,着力于两个载体,即:《党委月度计划》和《基层月度计划》。通过两个载体的全程写实,有效管控党建工作实效。第四,实施两次评价,即自我评价和组织评价。评价既是对标检验,更是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综合审查。通过评价更准确地反映各党支部工作成效,一方面,基层可通过“自我评价”对本单位党建工作进行客观地自评,这既是自我认定,也是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工作态度、工作思路、工作内容的一次审视和考量;另一方面,上级组织通过“组织评价”对照评价细则,对基层党建工作做出客观评价。两次评价的实施确保了党建
工作督查验收的准确性与严谨性。第五,做出一个通报,即对党建绩效管理的结果进行通报。通报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考核而通报,为结果而通报,其主要的作用是点评各级党组织在服务安全生产、服务企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真正把服务不到位、保障不明显、监督不及时、协调不妥当的问题找出来,解决好,以通报 的方式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第六,评价结果与工资薪酬挂钩考核。将月度绩效评价得分换算成百分制,按照党建工作占党支部月度工资总额的30%,安全生产经营工作占70%,进行工资分配。
“*****”信息化党建绩效系统实现了考评操作简单化、工作推进自动化、系统运行智能化。一是评价操作简单化。党支部书记参照网络中绩效系统设臵的考评标准和考核细则,只需思考和记录“党建工作我做了没有,做好了没有”,绩效管理未给党支部书记累加重复性工作,反而成为他们日常工作的得力助手、卖力帮手;上级评价人员只需登录网络绩效体系,安排各党支部“应该做什么,标准是什么”,评价“完成了什么,达到了什么标准”,而不需再单独下发其他工作要求,实现了一站式平台工作。二是工作推进自动化。绩效评价系统对未按时完成评价的上级或下级,自动推送手机提示短信,提示2天后还未完成工作,系统将自动生成经济处罚,各级人员的评价自觉性明显增强。大家不用再顾虑使用纸质版评价表时,由于个别人员不能及时评价,造成的协调不畅、运行滞涩这些看起来简单,但极为烦人的沟通问题。三是考评系统智能化。在传统绩效管理中问题分析、质量评判、结果通报等工作,均需要“绩效管理领导组”手工
统计汇总和分析通报。而在绩效评价软件系统内,各级党组 织和广大党员只要打开“绩效问题分析”饼状图,即可看到 当月企业党建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查看“组织评价效果”柱 状图,即可看到各党委职能部门是否认真评价、营私舞弊。查看“绩效结果通报”统计表,即可知道自己在公司的排名,明确自身工作成效和努力方向,绩效管理的实用性显著提 升。
四、信息化党建绩效管理需要把握的几个要点 一是要分别制定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绩效评价标 准。因三级党组织各自的工作目标不
一、工作重点不同,所 以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而应分别制定其绩效评价标准,以 确保绩效考评重点突出、符合实情,使绩效考评的效用真正 能服务于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二是要对绩效评价过程中敷衍应付行为予以严肃考核。各级党组织负责人是党建绩效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考 评、亲自督办,这项工作不能由他人代劳,否则极易造成网 上评价一回事,实际执行又是一回事的两张皮现象。对绩效 评价中的弄虚作假、敷衍应付行为,要给予严肃处罚,否
则 党建绩效评价体系就会逐步流于形式,直至退出管理舞台。三是要牢牢把握住党建工作的正确导向。党建绩效管理 考核不能只注重处罚,忽略管理教育,简单地以处罚代替管 理。应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做到月度考核与日常督办 相结合;也不能只注重分值,忽略工作实际,简单地以分值 论英雄,应既注重有形业绩,又注重无形成果,做到务实与 务虚相结合,从而保证绩效管理有的放矢,取得实效。6 四是要把考评结果与各级党组织的工资薪酬挂钩。要按 照权力职责和利益义务相对等的准则,将绩效管理考评结果 与各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工资薪酬挂钩,与评先评优和干部选 拔任用挂钩,确保绩效管理的压力层层传导、标准层层传递,让每名党员干部都重视党建工作质量和成效,让每个党支部 都成为促进发展、推动改革、服务民生、凝聚民心的坚强堡 垒。7
第三篇:农发行会计业务全程规范化管理的实践和探索
农发行会计业务全程规范化管理的实践和探索
中华硕博网 WWW.CHINA-B.C0M 2009年03月12日 来源:互联网 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
一、农发行会计业务规范化管理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农发行建行以来,不断加强会计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在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
一、农发行会计业务规范化管理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农发行建行以来,不断加强会计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在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实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在制度建设系统化方面,存在着原则要求与制度细化衔接之间的矛盾。
近几年来,农发行在制度建设上作了很大的努力,确立包括会计出纳制度在内的各项基础性管理制度。这些基本制度原则性强,覆盖面广,体现总体要求,但与此同时与专项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及操作规程相配套的问题也相应突出地反映出来,由于制订专项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的工作量大,操作性要求高,而且要不断适应政策调整和专业工作变化发展的要求,很多细则和规程还需要基层行根据实践情况来制定。因此,基本制度与实施细则、操作规程之间还存在着衔接不上、衔接不好以及制度盲区、盲点的问题。例如,总行先后修改、制定了《会计制度》、《会计制度》、《会计坐班主任管理办法》、《会计检查督导管理办法》等制度办法,但基层行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未能及时跟进,致使有的基层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落实不到位。
(二)在岗位设置科学化方面,存在着岗位设置与人员配备之间的矛盾。
岗位是规范化管理的载体,必须要科学设置。岗位设置科学化要求岗位职责明确,岗位标准清晰,岗位纪律严明,农发行也正是按照这样的要求来设岗的。但从实际情况看,支行人数较少,而会计业务岗位众多,因而两者之间的矛盾实出。支行会计部一般设有科长岗、坐班主任岗、出纳岗、会计岗等15个岗位。会计制度又对一人多岗做了明确规定,如:坐班主任一般不兼业务,专事事后监督;出纳与会计不能互兼;会计岗中的印、押、证必须分管,需要3人;电联行开通后,录人员、复核员、管理员、授权员中,前3个岗位不能互兼,等等。支行会计部需配备7人,才能保证会计业务完全按制度、按岗位、按程序运转。但从实际情况看,支行一般20人左右,有的支行(三、四类行)甚至只有15—17人,会计部门也只有5—6人。再加上会计人员素质、身体状况、人员休假等因素,会计业务难以保证完全按制度、按岗位、按程序开展。
(三)在业务操作的程序化方面,存在着业务规范化要求与人员素质之间的矛盾。
业务操作的程序化要求,各专业、各岗位人员在办理业务时,要严格遵守制度规定,严格履行手续,严格按程序操作,不能无凭无据或逆程序操作。但是,由于支行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对业务操作的步骤、环节、要求等掌握不清、不精,因而业务操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业务处理手续上的逆程序操作,甚至违规操作都时有发生,例如:有的缺乏责任心,造成简单的技术性差错;有的会计人员业务操作中未认真执行有关制度、办法及操作程序,图省事,走所谓的捷径;有的以习惯作法代替制度规定;有的受人手紧、素质低等因素制约,违反内控制度规定,业务处理采取“一手清”的违规作法。另外,基层单位会计人员素质、年龄、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有的会计人员只能从事单一的工作,不能满足农行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工作需要,因此,存在着能者多劳,鞭打快牛,工作苦乐不均现象。
(四)在管理手段现代化方面,存在着会计核算手段与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
管理手段现代化要求所有的业务管理都要实现计算机处理,以达到规范操作、提高效率的目的。与商业银行相比,农发行的会计处理手续繁琐,具有特殊性。例如,收到企业到帐资金,商业银行只记一笔帐就可处理了,而农发行为保证封闭管理的效果,会计人员要将存款先记人基本帐户,再填“资金到帐分割单”,送管户信贷员进行分割后,会计人员再分别填制“特种转帐传票”,分别记人“企业应付利息存款”、“企业收购资金存款”和“企业财务资金存款”帐户。由于所有资金往来都通过“一基三专”帐户实现分配并及时分割,因而导致各环节的处理手续很多,而会计电子化水平又较低,会计手工业务所占比重大,效率低。因此,各支行日均10多笔的业务,分行营业部日均20多笔,遇业务高峰期时40—50笔的业务,看似不多,但工作量大,有时即使柜台上无一客户,但会计人员也得埋头处理大量帐务。
(五)在数据资料的档案化方面,存在着各支行间标准与要求不一致的矛盾。
数据资料是业务活动的重要记录,是检查各项制度、手续落实与否的重要依据。规范数据资料管理,就要做到数据资料齐全、手续齐备,按程序传递和人档保管,力争使数据资料管理规范、有序。北京分行辖属13各支行(部),2000年初在总行开展会计工作等级行考核工作时,经自行验收,二级行仅2个,达标行4个,其余为三级行。由于各支行(部)整体会计水平偏低且不平衡,对数据资料档案化要求的理解水平参差不齐,标准也就不一,使得会计数据资料档案化水平较低。
(六)在考核评比标准化方面,存在着考核标准难以量化的矛盾。
确立规范化管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量化标准,考核奖惩。就会计工作来说,联行对帐、票据交换、会计报表质量等指标容易量化,但也存在着主销区、主产区业务量不同、工作量不一的问题;而一些基础管理工作,如会计制度的落实程度、业务操作的程序性和规范性、档案资料的管理水平等,很难量化,因而在会计实务和会计程序的核心环节上考核评比的标准也就难以准确掌握。
二、农发行会计业务全程规范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会计业务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而不是单独反映某一环节工作的特点,要规范会计行为,提高核算质量,必须开展会计业务全程规范化管理。所谓的全程规范化管理,就是要将对会计业务事前、事中、事后各阶段,以及操作程序、核算手段、档案管理各环节,乃至会计人员在业务过程中的规范化操作行为,全部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范畴,都提出明确的规范化标准,都有可量化的规范化考核办法,从而使全部会计业务在管理上不留死角和空白点。我们北京分行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围绕“三个环节”,建章立制,落实会计业务全程规范化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只有结合各行实际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才能保证全程规范化管理的真正落实。根据工作性质,会计工作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北京分行紧紧围绕三个环节,以制度形式全面落实会计业务全程规范化。
1.会计业务事前规范是会计工作全程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我行根据会计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的需要,从“五细化”入手,首先完善会计业务制度。研究制定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北京市分行支行(部)会计工作综合管理实施规定》等10多种融政策性与可操作性为一体的管理制度、实施办法和规定,从岗位职责、规范化管理标准及监督检查职能等方面,将制度细化、岗位细化、职责细化、标准细化、检查细化、使会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各个岗位,落实到每个人;避免了在贯彻制度上和日常工作工作开展上的“盲点”,从制度上规范了我行会计行为,为会计业务全程规范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会计业务事中规范是会计工作全程规范化管理的关键。
事中规范关键是抓落实。有了制度、有了操作规程不等于一定能落实,为了保证各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我行狠抓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一是严格制度不折不扣,二是严格管理落实到位,三是严格检查不走过场。我行强调会计工作事中的检查制度,做到坐班主任班前班后检查,会计部主任日常检查,内控督导员定期检查和主管行长不定期检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办法落实到位不走样,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3.会计业务事后规范是会计工作全程规范化管理的有力保证。
为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核算质量、防止差错,我行结合实际,开展了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或全面的会计工作事后检查工作,加大了会计检查督导力度。设计了《会计出纳工作检查督导记录》,统一了检查记录,规范了检查督导工作行为,提高了检查督导工作质量;对所查单位发出书面整改通知并限期整改,改变了以往检查人员将检查情况与被查单位口头交换意见的作法,以便被查单位能有效地进行整改,防止整改过程中发生遗漏,保证了整改质量。我行检查督导工作除每季度向总行报告检查情况外,还按季将检查情况在全辖进行通报,作到对上有报告,对下有整改要求,保证检查监督作用的真正发挥,促进了会计工作质量。
(二)加强“三大建设”,内强素质,适应全程规范化管理要求。
会计业务的规范化管理说到底是人的管理问题,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对增进管理的实效至关重要,我行围绕会计业务规范化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强化队伍建设,强化业务素质,使会计人员素质不断适应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1.加强队伍基本建设。
为确保会计工作及时、准确地进行,落实内控制度,我行在确定的编制定员内,选拔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并具有一定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会计部主任和坐班主任;选调素质较高的年轻同志从事会计工作。近两年来,一批年轻同志走上了会计部主任和坐班主任岗位,有多名具有高、中级会计专业职称的同志充实到会计队伍中,从而在人员配备上为规范化管理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2.开展会计基本功建设。
针对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人员素质偏低的实际情况,我行从会计的基础工作抓起。一是狠抓会计人员的基本功。从会计人员数码字抓起,要求会计人员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练习数码字的书写;二是狠抓会计凭证的填写质量。针对我行2000年会计工作等级行检查中发现较为普遍的会计凭证要素不全的情况,为使全行会计基础工作上质量、上水平,从会计工作最基础的正确填写各种会计凭证入手。2001年与有关部门配合举办了会计出纳人员书写基本功比赛,结合日常业务实际,对会计出纳人员进行了填写“特种转帐凭证”、“分割单”、“现金结数表”、“现金入库单”和填写账页比赛,对成绩优良单位进行了表彰,并当场对比赛中出现的差错进行了辅导,规范了会计凭证的填写,保证了会计凭证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促进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3.大力开展业务培训。
在抓好基本功的基础上,我行不失时机地采取脱岗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按会计工作准、快、全的要求进行强化训练;同时开展业务技术比赛,以赛代训,激发会计人员学业务、比技术的高潮;共完成了总行会计出纳人员上岗考试前的辅导、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等业务培训,使全体会计人员不仅对农发行的会计业务知识;而且对其客户的企业会计知识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拓宽了会计人员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了素质,为会计业务全程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人才智力保证。
(三)抓住“三个重点”,强化管理,实行会计业务全流程规范化操作。
有了健全的制度并不等于完全落实了规范化管理,如何将制度最终落实,把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转化为会计人员规范的行为,是实现会计业务规范化管理的关键。为此,我行抓住操作程序规范化、核算手段规范化、档案管理规范化这三个重点,以保证规范化管理的真正落实。
1.操作程序规范化。
为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会计出纳业务操作规程,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根据总行财务、会计、出纳等基本管理制度,结合我行实际,自行设计和编制了现金业务、汇兑业务、银行汇票业务等十一种业务的《会计业务操作流程图》,将会计业务各个环节所应遵循的规章制度、操作步骤和标准汇总其中,使会计人员在业务处理时,直观、一目了然地根 据流程图的要求按部就班进行业务操作,保证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能准确、及时和规范地完成业务操作,并能从中找出容易形成风险和差错的关键环节,避免由于操作程序不熟或规章制度掌握不全面而造成业务差错,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作用,促进了我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我行的此种做法,在2001年8月7日《金融时报》第四版以《农发行北京市规范会计操作》为题为进行报导。
2.核算手段规范化。
为规范会计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我行加大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程,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2000年辖属13个支行(部)全部脱离手工操作实现电算化,保证了会计核算的质量,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重新设计、印制了规范的会计凭证和会计档案装具;规范了门柜会计出纳业务;进一步规范了机关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统一了财务会计赁证的使用,保证了门柜业务和机关财务会计业务核算的统一规范。从而确保了核算手段的规范。
3.档案管理规范化。
为进一步规范会计档案管理,我行辖属通州等支行从规范会计档案人手,带动各项会计业务的全面规范化。分行根据通州支行会计档案规范化管理经验,及时采取现场观摩会的方式,组织各支行(部)的主管行长及全体会计人员到通州支行实地参观学习,并对通州支行的先进经验在系统内进行了全面推广。会后结合实际,对会计档案提出统一规范的管理标准,做到统一规格、统一制式、统一格式、统一装订,统一装具,在较短时间内,使全辖13个支行(部)和分行机关的会计凭证、账表均达到“四面齐”,传票装订达到了“一块砖”盖章清楚形成了“一条线”。
(四)坚持“三严”,质量挂帅,实施会计业务全程规范化考核。
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核算质量,还必须要依靠严格的考核来保证。我行及时将会计工作质量纳入综合目标进行量化考核,不但使我行的考核工作更趋规范,而且促进了会计业务的进一步规范化。
1.坚持规范化考核目标的严肃性。
为确保规范化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行制定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北京市分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实施办法》,规范了考核内容、组织领导、考核办法和奖励方式等。为保证考核工作有据可依,分行还制定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北京市分行全国联行往来对帐质量考核办法》和按季对票据交换、会计报表质量进行通报制度,将各支行(部)发生的各种差错按统一口径换算成差错笔数,按季有全辖通报,为考核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2.规范化考核办法的严密性。
为保证规范化管理考核公正、合理,分行制定了严密的考核办法。每年初,分行行长与各单位负责人签订综合目标责任书。每年末,由分行组织综合目标管理考核验收小组,对各单位进行实地考评,通过听取汇报、检查实物(包括文件、凭证、帐簿、报表、会议记录和工作笔记等)、实地查看等方法,逐项考核、逐项打分,保证考核结果公平、公正。
3.规范化考核指标的严格性。
为保证考核工作能真实反映各单位的日常工作质量,在综合目标考核中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指标。年终考核分为综合考核和专业考核。综合考核共310分,会计出纳工作占
80分;专业考核共290分,会计出纳占80分,分为10个主要的业务环节指标,各指标根据各种通报和检查进行量化考核,保证考核工作依数据说话的准确性和严格性。2002年,我们进一步将会计业务考核细化为10大类36个分项,共计1000分,将全部会计业务及核心环节均纳入量化考核范围。
通过强化会计业务全程规范化管理,使我行会计工作质量有了较大提高,2000年和2001年连续两年在总行会计决算报表评比中获优胜单位;2001第三季度在北京市参加票据交换的行处中唯一一家全行无差错的单位,受到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的通报表扬;2001年第一、第四季度联行对账无差错,受到总行通报表扬;由于会计结算工作质量的明显提高,2001年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政策性银行监管处检查小组对我行会计档案管理标准化、会计核算规范化及核算质量较以前大幅度提高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
实践证明,会计业务的全程规范化管理是银行会计业务适应当前金融改革和金融业务发展的有效管理形式,坚持实行会计业务的全程规范化管理,才能在会计业务中真正体现并落实“三铁”精神,才能确保会计业务全面、系统、准确地履行核算与监督职能,只有锲而不舍地狠抓会计业务的全程规范化管理,才能使会计业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水平。
第四篇:经营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更多请登录淘学谷在线学习网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新的形势下,传统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需要进行新的探索。有人提“城市经营”,认为城市类似放大了的企业,城市和企业一样需要经营;有人提“经营城市”。有人认为,“城市经营”是研究“经营城市”规律的科学(注:刘文俭:《城市经营概论》,《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5期。)。我采用“经营城市”的提法,认为“经营城市”的提法更为妥贴、适当。
一、经营城市理念的内涵和必要性
(一)经营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
经营城市,简言之是把城市的资源和延伸资源作为资产,通过市场运作,获取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促进城市发展。经营城市的主体是城市政府。经营城市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民关心”。
政府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主体,对经营城市起着主导作用。政府全权负责城市的规划和规划的实施。企业参与经营城市。一方面,企业可以参与投资;另一方面,企业操作经营城市的具体项目,实现城市规划目标。城市环境质量是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物品的价格直接关系到市民的消费支出。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市民关心经营城市的内容和方案。城市规划的实现,必须依靠市民的配合。
经营城市的客体主要有:(1)城市有形资产:城市土地,尤其是对城市中的闲散土地,废弃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和升值,对已使用的土地进行再开发再升值;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如路、桥、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地下管网等;城市公共产品,如水、电、气、热等。(2)城市无形资产:城市形象、城市知名度、城市品牌、城市投资软环境(法规、政策、办事效率、市民素质)、城市风光等。(3)城市延伸资产,如路、桥冠名权等。
(二)经营城市的必要性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实现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不适应,急需完善。城市的道路网负荷不均衡,机动车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严重短缺。公共交通和对外交通不足,交通现状与优化交通环境要求不适应。需要发展快速、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和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交通,并在时空、航班线路上合理有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不足,城市公共绿地短缺,分布不均匀,生态补偿功能差,居住环境质量不高。城市水、电、气、热供应数量和质量与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要求不适应。城市电信、邮政与信息时代对优化投资通讯环境要求不适应。
2.传统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困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需有规划,有发展目标,并通过项目实施。但所有项目的实施,必须以资金为基础。筹集资金是关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但筹资困难。如果举债建设,不仅巨额举债有困难,而且必然遇到还贷的效益性问题,又无法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必然使其债务越积越多。而传统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不利于民间资金、企业资金和外资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大企业集团期望出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缺少准入规则,投资管理呈封闭式运行,使外界参与投资出现瓶颈效应,抑制了企业间参与经营性项目公平竞争的渠道,阻碍了建设资金投入的健康发展。
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利用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指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金融市场,主要满足中长期资金需求和政府等机构弥补财政资金不足的需要。它包括证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长期存贷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基本作用,就是通过证券、基金等金融工具的交易,为资本供求者提供多种可能的选择机会,以适应不同投资和融资的要求,将资本向有效的使用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形成新的要素配置,促进新的供给尽快形成并发挥效用。
资本市场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关系密切。首先,资本市场上的各种金融工具以不同的方式和期限,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提供了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选择,可有效地解决项目的资金问题。其次,利用资本市场是改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的重大突破。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和项目产权结构发生积极的变化,即明晰产权,使产权的权能同利益挂钩,以产生各种效益,同时推进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调整,使其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利用资本市场积极培育竞争性投融资机制,以竞争带动资本和其他要素的最佳配置,并在相当程度上降低投融资成本,并且加强和改进项目管理。第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领域为资本市场开辟了新的业务空间,有利于资本市场扩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巨大,资本市场在满足这一巨大需求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扩大业务范围,并且还能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第四,利用资本市场可以部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问题,提高投资效率,分摊投资风险,减少政府的投资负担。第五,可以促进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产的流通,增加这些资产的实现能力,变“死”资产为“活”资金,实现投资的良性循环。第六,通过资本注入方式的改变,可以有效地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企业的运行机制,降低过高的资产负债率,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逐步消除因体制原因积累的风险,真正推动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七,切实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真正实行投资多元化。
要看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也有局限性。首先,它只适用于有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有相当资产规模的投资企业,对资本市场的投融资要求有回报。其次,在资本市场结构和宏观环境变动较大的情况下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具有一定的风险,其中包括发行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等。任何一项风险的发生,都会给项目的实施造成巨大影响。
三、经营城市的主要内容
(一)经营城市土地
土地是城市最大的国有资产,经营城市首先是经营城市土地。实行城市国有土地资本运营是由土地资本的重要性决定的。土地是一个城市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的载体,土地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因此,要使有限的城市空间发挥最大的效用,必须高度重视对城市土地的供应和运营的管理,努力提高土地资本的利用效率和地域空间的生态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土地是一切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载体,土地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土地的重要性及其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城市政府必须对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即不仅城市的国有土地必须掌握在政府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染指土地的买卖活动。而且,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要出卖,也只能由政府统征。自八十年代末我国实行土地有偿使用以来,土地日益成为城市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并与城市经济、人口、环境管理的水平紧密相关。一个具有良好经济前景、高效率管理的城市,必然带来较高的地价水平。由于土地是稀缺的和不可移动的资源,一个城市的建设、管理、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水平与土地收益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城市在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可以通过土地出让实现回报。近几年来,各地通过土地有偿使用为城市建设和国有企业改革积累了大量资金的事实,充分体现了加强城市土地经营的重要性。
为经营好城市土地,第一,要建立和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这是加强国有土地资本运营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开展国有土地资本运营,必须加强政府对土地供应的调控,而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增强政府供应土地的调控力度,解决“多头”供地的有效手段。1997年下半年起,杭州市开始建立并实行土地收购储备出让制度。主要措施包括:成立市土地储备中心,具体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和出让的前期准备工作;出台《杭州市土地储备实施办法》,规定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具体政策和做法等。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行使土地“统一收购权”和“统一批发权”,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土地储备制度。这一制度规定,市区房地产开发用地必须先统一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收购储备,然后由规划部门提供规划指标给储备中心,房管部门向储备中心颁发相关地块《房屋拆迁许可证》,计划部门给予相应的立项,由储备中心将“毛地”变为净地。通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一个“口子”向市场供地,强化了政府在土地供应上的主导地位,明晰了城市土地的产权关系,从而强化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宏观管理,为全面实行城市国有土地资本运营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二,实行土地招标拍卖,是开展城市国有土地资本运营的必然选择。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杭州市政府在这方面先行一步,调整了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审批程序,实行供给引导需求的土地资产运作模式。另一方面,加强土地招标拍卖的组织领导,把原先成立的市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市土地收购储备出让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市长牵头,计划、城建、规划、房管、财政、土地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城市土地招标拍卖的决策和土地出让中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行为的协调。2000年11月杭州市已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全国国有土地资本运营的试点城市之一。
(二)经营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供电、供水、供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设施。广义是基础设施还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设施和部门。城市基础设施是整个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在城市地域的集结和延伸,其服务对象是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既为城市物质生产、社会发展,又为城市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基础性公共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的内容概括为能源系统,邮电通讯系统,交通运输系统,供水、排水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六大方面。城市基础设施也可分成电力建设、运输邮电和公共设施三大类。公共设施又包含市政建设和公用事业两类,市政建设包括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市政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公用事业包括自来水、煤气、公共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资本规模和工程投资往往是巨大的。而城市政府采用单一的财政拨款方式来筹集巨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很困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靠传统的政府投资难以在短期内筹足资金,而经营城市提供了新途径。
各城市应该也可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方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式。主要方式有:(1)股票市场融资。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直接上市、借壳上市、买壳上市或境外上市的融资方式。(2)基金市场融资。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基础设施产业。对契约型或公司型基金、开放型基金或封闭型基金方式进行选择。最好采用公司型、封闭型、公募式基金的融资方式。(3)债券市场融资。采用市政债券、公司债券。如上海市曾经发行浦东建设债券和煤气建设改造工程债券。这种形式在本质上就是以城市政府为担保的地方债券形式,而且是在现行制度下被政府认可的、普遍使用的基本融资模式。
(三)经营城市公共物品
城市公共物品(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具有天然垄断的特性;另一方面,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特点。因此,经营城市公共物品既要考虑公共物品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提供公共物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考虑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既要考虑眼前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利益。公共物品是劳务产品和服务,可以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由于城市经济及社会环境自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城市公共物品本身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在发生变化。对于已有的公共物品而言,公共物品的生产条件和劳务成本定价也在发生变化(或变高、或变低),因而公共物品的定价不能是长期不变的。人们的收入水平、城市资源的稀缺程度都在不断地变化,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价也应当不断地发生变化。政府在定价时可采取听证会的方法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各城市的资源状况、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承受能力有差异,在定价时不能简单对照、攀比。
(四)经营城市的投资环境
为了发展经济,过去很多城市都是走一条路子,即争项目,找贷款,办工厂,通过兴办企业,出产品,上产值,拿利润,增税收。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地重复建设项目众多,往往面临诸多风险,不仅不能挣钱,还要背上债务包袱,然后不得不再拿财政的钱即纳税人的钱去填补,造成恶性循环。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的极为重要的条件,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完善的城市功能,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以及开放的政策和法规。这种环境条件,是吸引国内外资金的前提,环境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城市竞争力提高了,城市整体增值,国家、城市、这个城市的所有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受益,实现“多赢”。
(五)经营城市的品牌形象
城市特色和城市吸引力是城市资产经营、城建项目市场化运作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良好环境和形象,城市就没有吸引力,经营城市也就失去了载体依托。因此,从长远看,进行城市资产经营,不仅要重视直接收益的经营项目,更要把城市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必须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突出城市特色中,着重打造城市“品牌”,不断提高和实现城市自身增值。打造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形象一般表现为城市外部的知名度和口碑,它是由城市外在的和内在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变化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的信息传递形成的。城市品牌是城市的无形资产,要充分认识它的价值。获得这样的无形资产要有眼光和较大的投入。大连市包括城市建设投资在内的全社会基本建设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投资,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6.3%。而1978年到1990年12年的投资年增长率增长到21.37%,1990年至1997年间又提高到33.37%。与此同时,国民经济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1999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连续8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营造城市品牌要明确价值取向,美化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要有总体规划和精品意识,并不是有钱就能堆出一个美好的环境。
(六)经营城市的文化品味
城市是立体的图画,流动的风景线。城市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欧洲人把他们的古城、古建筑都视为珍宝,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大师的作品,也多体现在一座座建筑的设计、墙雕和绘画上。建筑物既是物质产品,也是文化产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和结晶。搞好城市需要有艺术眼光和文化品位。城市建筑文化一般具有先进性、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城市建筑文化的先进性一般表现为具有代表市民的素质和理想追求的品格,它是与城市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相通的,也是民族的精神和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升华。城市建筑文化所具有的广泛的综合性和多样性,特别多的表现在国际性城市、大城市和旅游城市,那里既是民族的、地区的文化集结点,也是传统的和现代的、东方和西方文明的汇合处。因此,提高城市建筑的文化含量和质量,既要求这种文化的先进性和代表性,也要求这种文化的兼收并蓄的多样性和艺术性;既反映现代城市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又反映民族和时代精神,通古达今,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经营城市的文化品味,发展文化产业,弘扬先进文化,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提高城市的整体价值。
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第五篇:市人民法院探索“以德治院”新途径的实践与思考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对应,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执政党的治国理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就国家而言,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是弘扬民族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全民的道德水准,关系国家的发
展,民族的兴衰。就法院而言,加强干警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一家法院,如果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执法不公等现象经常发生。公平、公正、正义将无从谈起,人民法院为人民也只能是一句口号。就法官而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重中之重。有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有的人不计得失,有的人则患得患失;有的人尽职尽责,有的人则敷衍了事;有的人雷厉风行,有的人则办事拖拉;有的人铁面无私、秉公判案,有的人则碍于文秘杂烩网情面、天平倾向。凡此种种,区别就在于道德水准的高低。
近年来,我院深刻认识到:做为一个基层法院要发展、要提高,离不开“以德治院”这个目标,我院积极探索“以德治院”的新途径,用德育人,兴德强院,推动了全院各项审判业务的开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以德施政,提升引领水平,用表率的言行感染人
“德,国家之基也”。“太尚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道德历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作为“以德治国”延伸的具体要求,则要求我们以德施政。坚持“官德先行”,是“以德施政”的关键。《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一个法院崇尚什么,流行什么,对法官的影响很大。在把握价值取向上,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要为法官树立榜样,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准别人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形象影响激励法官去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在履行职能中率先垂范,在遵纪守法中严于律己,在处事为人中立为楷模,在敬业有为、维护人民的利益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近年来,院党组一班人注重用人格力量带动人,感染人,靠实干凝聚人。在学习上,院长和班子成员带头承担调研课题负责人,亲自撰写论文。在办案上,对执行案件,做到在第一线决策,在第一线把关。对重大疑难案件,实行督办制,选择典型案件亲自出庭,这样,既激发全体干警的办案热情,又切实加强了对办案工作的具体指导。班子成员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干警做出了榜样,赢得了干警的信任。
领导层面推行德治先行,起到了示范和导向的感染效应,从而激活了全院上下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和谐共处、奋发向上的氛围。
以德育人,提升人本意识,用先进的文化熏陶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个机关的合力在于其自信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而与其“德治”之力息息相关。“德”的建设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种树者必先培其根,种德者必先养其心”。近年来,我院注重在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上下功夫,用种种有形的、无形的因素去熏陶广大干警,把“以先进的文化引领”作为固本强基的主旋律,紧密联系不同干警的思想觉悟、执法理念、道德风貌和格调品位,用现代管理理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展“德治”教育,根据审判职业特点,将思想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活,有效调动起广大干警的工作积极性,为审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推行“三结合”,系统开展教育
一是思想教育与法院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努力打造“和谐、务实、创新、拼搏”为核心内容的特色文化。用积极向上的法文化精神凝聚人心,激发活力,正心养德,是我院“以德治院”的一项重要举措。院党组倡导全院系统学习、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养成“知礼仪、讲荣辱、懂羞耻”的健全人格。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为每一位法院工作人员显示和施展自己思维亮点和创造潜能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从而不断满足干警在多方面的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把思想教育渗透于法院文化建设中,融为一体,更具有亲和力,容易被干警接受,使干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推进审判业务健康发展。
二是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一方面切实规范健全了思想教育机制,实现了思想教育与审判整体管理工作同轨并行;另一方面,重视发挥“大政工”格局的整体作用,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在全院形成了思想教育和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