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卷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时间:2019-05-13 05:2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模拟卷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模拟卷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第一篇:模拟卷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绩效评估作为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认真研究、制订全面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构建以正确政绩观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模式,是在政府行政管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一、充分认识绩效管理及其研究的重要意义

政府绩效管理,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创新,对于提高政府绩效、改进政府工作、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手段。推动政府绩效管理工作,有利于形成各级政府正确的政绩导向,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指挥棒”,引导各级政府重新思考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实现政绩,引导各级政府真正将工作重心实现同中央的战略部署相一致,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执行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务公开等措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各自为政,地方保护,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还存在,开展政府绩效管理,有利于形成对各级政府的激励约束机制,保障政令畅通,有利于优化和整合行政资源,提高执政能力。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实施绩效管理,有利于促进政府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官员本位政府向民众本位政府转变。通过开展绩效管理,吸收人民群众的有效参与,可以监督各级政府,1

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

二、紧密结合政府工作实践,推进绩效管理的理论创新

积极推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工作的开展,整合学术界和实务部门的力量,密切结合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实际,积极主动地、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研究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和讲话中多次提到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抓紧研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就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而言,当前我们要着重研究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建设、结果运用和行政问责、民众参与等重大课题。研究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总结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开展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特别是绩效评估工作,例如与目标管理责任制相结合的绩效评估,以改善政府及行业服务质量、提高公民满意度为目的的绩效评估,专业职能部门开展的绩效评估,以效能监察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估,与政务督察相结合的绩效评估,由“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开展的政府绩效评估,引入欧盟通用模型进行的绩效评估等,这些都是结合我国国情、具有自己特色、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效果的新鲜实践,我们理论工作者有责任把这些经验加以总结和完善,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用以指导实践。研究我国历史上的和国外的绩效管理理论与实践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我们应当借鉴历史上和国外的有益经验。很长时期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自上而下的政府组织体系在其运行中也存在着绩效考评的方式方法,虽然其标准和内涵有所不同,但是很多思想和做法对我们今天开展绩效管理也不乏启迪之处。作为政府自身管理的一种方式,绩效管理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积累了很多值得我们引进和吸收的理念和具体做法。我们对国外绩效管理的理论动态和实践进展要密切跟踪,联系我国政府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借鉴。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等方面的学术团体在政府绩效管理研究方面做了很

多开创性的探索,形成了很多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加强同他们的合作,共同推动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开阔视野,推动政府绩效管理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政府绩效管理是政府管理机制的重要创新,创新意味着理念的创新、机制的创新,也蕴涵着方法的创新。对我国政府管理的现状而言,在开展和推广政府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定性指标,更要重视定量指标的制定。不仅强调主观评价,更要强调客观测度。这就意味着绩效管理要采用更多的方法和工具,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借鉴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提高政府绩效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水平。

三、加强研究机构建设,为政府绩效管理研究提供组织保障

要搞好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需要我们研究机构作用的发挥。我们要大力加强研究组织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理论研究队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活跃理论研究工作。努力建设高素质的研究队伍是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组织保障注重自身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努力夯实理论根基。要按照研究机构章程规定的职责,精心谋划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组织精干高效的研究队伍,并认真付诸实施。要建立健全研究机构的有关制度,不断规范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推动研究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理论研究工作实效,保证研究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运行。研究机构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高水平的理论研讨会,把那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吸引到理论研究队伍中来,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理论研究队伍。加强学风建设,保证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学术品格我们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从事研究必须遵守的原则。对于政府绩效管理这样实践性很强的研究领域而言更是如此。脱离实际的研究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我们必须面向实际、调查研究,把绩效管理研究和政府部门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空谈。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同

志紧密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我们的研究工作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果。我们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学术研究上,不同见解可以自由争论,以便有所比较,有所鉴别,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政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公共管理创新、公共服务创新、公共政策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规制改革、行政管理机制改革,都需要定方向、找航标、用工具。政府绩效评估应运而生。

四、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注重评估结果的运用

在各地各部门的实践中,涌现了许多极具特色的先进典型,他们不仅按照绩效评估的普遍要求进行操作,还在实践中融入个性化的探索。如,有的地方把绩效管理寓于机关日常管理制度中,使传统管理制度焕发了新的生机;有的地方将绩效评估重点在公共服务部门应用,大幅改善了政府及行业服务质量,提高公民满意度;有的地方组织专业职能部门开展绩效评估,进行效能监察,绩效督察,提高了行政效能;有的地方运用国际通用的绩效管理模型开展绩效评估,增强了评估工作的规范性;还有的地方大胆探索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开创了“第三方”评估,由专业机构、公众作为评估主体,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提高了评估的客观性等等。各地各部门绩效评估的实践给政府管理创新活动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我国绩效评估走出了一条“理论引导,地方先行,科学决策,互动共推”的路子。“理论引导”,是说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出现了一批敏锐的学者,如包国宪、卓越、吴江、吴建南、刘旭涛等,他们致力于介绍、引进西方的绩效评估经验,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绩效管理性质定位、价值取向、方法技术、指标体系、评估主体、结果的运用等,形成了许多成果,使实践工作者的思想得到了武装。“地方先行”,是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对绩效评估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做出了大量富有首创精神的实践探索,意义重大,其中有很

多成功的案例。“科学决策”,是说高层决策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绩效评估被提到了中央政府的议事日程,正在逐步形成一整套政策和制度框架。2004年修订《国务院工作规则》时,把“建立健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监管和绩效评估制度”写进了《国务院工作规则》。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抓紧研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要求。2006年9月4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工作。会上,温家宝总理进一步强调指出:“绩效评估是引导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树立正确导向、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要科学确定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实行政府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评估办法,促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要抓紧开展政府绩效评估试点工作,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推广。” “互动共推”,是说地方政府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探索,形成了互动;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与专家学者、一线实际工作者的深化研究进程,形成了互动;绩效评估理论的应用与评估结果的运用,形成了互动。这三种互动力量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点,这就是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共同推动绩效评估的开展,共同推动了政府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绩效评估的研究与决策之间的关系,是我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缩影,从一个侧面看到政府科学行政的轨迹。绩效评估走出的这条新路子,勾画了我国政府自身现代化的脉络,代表了公共管理发展的方向。这本身就象是对科学研究的一个评估过程。近期绩效评估研究的重点,要放在如何建立科学地设计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如何提高采集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如何确立集中民智、搜集民意的有效方法。同时,也要抓紧对包括基础理论之内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如政府绩效的影响因子,绩效评估方法论等,还需要总结政府绩效评价的创新案例。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绩效评估的意义和艰巨性的认识。绩效评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但也是相对而言难度最大的一件事情。绩效评估是“指挥棒”、是“鞭子”,起到引导、督促干部行为的重要作用。古今中外,都讲绩效,但是,我们没有现成能拿来就用的工作模式,要靠立足中国政治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实际,扎扎实实去探索。绩效评估的关键是指标体系的设计。在研究评估指标的时候,要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放在第一位,看评估对象是真抓落实,还是阳奉阴违。要看是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有没有解决“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现象。对政府部门的评估指标要简单易行、抓住重点核心职能,进行分析评估,不宜烦琐复杂。指标还要能反映政府工作机制是否科学,是否符合高效率、低成本、高效益的要求。

政和县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二00八年九月二日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刘云山

当今时代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关系深刻调整,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现在,各国都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纷纷制定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这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以“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为主题,深入研讨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对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任务,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要求,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不仅决定着文化自身的发展前途,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作为有着崇高追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确保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综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武器,焕发出创造新的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指针。在新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国内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发展壮大先进思想文化,关键是要把握正确的方针原则,始终保持思想理论的清醒坚定。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深入人心,增强了人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总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我们坚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形成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如何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强调如果两者发生矛盾,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决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责任、损害社会效益。

二、文化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体人民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的内核,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选择。中国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要把人们的

1思想意志凝聚好,就必须铸就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努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是解决认知认同的问题,使之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我们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我们注意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我们注意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用高质量高品位的文艺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我们注意结合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解读,加强对思想认识问题的正面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确立,都需要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我们立足于实践养成,推动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激励约束作用。我们注重建立和规范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增强认同感。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之中,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搭建载体平台,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事业、产业两大形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两手抓、两加强。实践中,我们对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对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有了进一步界定。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政府与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形成了用不同思路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办法。

在发展文化事业上,我们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我们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大力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我们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推广政府购买、集中配送、联网服务等新做法,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一些边远地区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我们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繁荣文化市场,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我们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国产动漫振兴、数字电影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注重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运作、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四、文化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依靠力量在于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

本、面向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是一个重要特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作为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不仅有责任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也有责任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权益、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多年来,我们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途径,组织创作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着力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提供更多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努力让文化的阳光普照人民大众。人民群众是文化产品的享有者,文化产品最终应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文化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引导文化创作生产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人民大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在推进文化建设中,我们坚持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样式和文化载体。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充分发挥文化专门人才的作用,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理论、新闻、文艺、出版人才及文化领域经营管理人才,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我们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广交朋友、改善服务,努力把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五、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改革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步伐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加大。在微观运行机制上,一方面,围绕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努力提高文化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围绕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不断增强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在宏观管理体制上,主要是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事分开,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总的看,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进展顺利、态势健康、成效显著。

文化体制改革涉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着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引导文化工作者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我们坚持把政策作为推进改革的强大杠杆,在财政税收、金融支持、社会保障、人员安置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有利于改革的政策环境。我们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根据文化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分步骤、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六、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切实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文化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制胜之道,创造、创意成为文化领域最鲜明的时代标识。对中国来说,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保持中国文化的自身特色,还是参与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都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推进文化创新,需要继承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变革与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应当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本国文化,充分认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给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推进文化创新,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广泛吸纳融汇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每个国家都有引为自豪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坚持博采众长,兼纳百家之精华,积极参与文化对话与交流,使文化发展顺应世界进步潮流。推进文化创新,需要重视现代科技手段,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应当密切关注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注重用先进技术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要充分认识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大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平台。

创新是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过程,良好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这些年,我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文化工作者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努力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我们注重建立文化创新的法制保障、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盗版行为,设立文化产业基金、鼓励文化创意创造,推动建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注意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企业在文化与市场、科技和产业的结合中不断创新,使企业成为文化创新项目实施的主体,成为文化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七、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心灵沟通的桥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不断增进各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文化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思想与情感的交融,在国与国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各国之间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坚持把对外文化交流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增进同各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需要把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我们立足于加深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多角度展示中华文化,展示当代中国的文明进步。我们适应国际社会研究中国文化兴趣增长的新形势,注意办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推出中国艺术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活动,让更多外国民众感受中华文化。我们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加强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向广度深度扩展。2009年底,我国已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文化交流关系,同140多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文化交流计划。

现在,国际文化贸易日趋活跃,在国家间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需要积极探索商业化的运作方式,注重依托文化企业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在这方面,我们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着眼于培育对外文化贸易主体,支持文化企业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开发体现中国特色又适应国外受众需求的文化产品,不断探索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的新途径。

第三篇:绩效管理模拟卷一 05963 最新版

《绩效管理》模拟考试试卷

(一)一、单项选择题25%(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 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对于绩效的评价与分析要从多个角度和方面进行,这样才能得到有关绩效的真实评价,这是指绩效具有(B)。

A.多因性B.多维性C.动态性D.稳定性

2.通过绩效管理要促进组织与员工的共同成长,为每一个员工提供指导、支持和帮助,不断提升员工的胜任力,并使之主动学习、相互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形成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氛围,从而建立组织的高绩效文化,这是绩效管理的(B)特点。

A.目标导向B.强调发展C.以人为本D.系统思维E.注重沟通

3.启动员工绩效管理系统地基础性环节是(A)。

A.绩效计划B.绩效实施C.绩效评价D.绩效反馈

4.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一般理论基础和直接理论基础。其中(C)是绩效管理的一般理论基础。

A.控制论、系统论、相对论B.工作分析、目标设置与目标一致理论 C.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D.激励理论、成本收益理论、权变理论等

5.1948年,(C)发表了《控制论》,作为控制论的奠基性著作,它标志着控制论这一新兴学科的诞生。

A.利文森B.弗鲁姆C.诺伯特·维纳D.亚当斯

6.绩效管理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离开了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构成绩效管理系统,都无法到达绩效管理的目的。这是指绩效管理系统的(B)。

A.集合性B.整体性C.相关性D.目的性E.环境适应性

7.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爱德温·洛克和休斯在一系列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B)。

A.目标管理理论B.目标设置理论C.组织公平感理论D.权变理论

8.员工对组织报酬的分配结果是否公平的感受是(A)。

A.分配公平感B.程序公平感C.互动公平感D.报酬公平感

9.工作分析中的“天然的”最佳主体是(A)。

A.工作任职者B.工作分析小组C.工作分析对象的直接领导D.专家

10.1938年,管理学家(B)出版了《经理的职能》一书,被认为是首开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之先河。

A.彼得·德鲁克B.切斯特·巴纳德C.迈克尔·波特D.伊戈尔·安索夫

11.先由企业总部高层管理人员制定企业的总体战略,然后再逐层分解为各部门的战略,这种制定公司战略的方法是(A)。A.自上而下法B.自下而上法C.上下结合法D.其他

12.(A)是绩效计划管理过程的起点,同时也是难点。A.绩效计划的制定B.绩效计划的实施C.绩效计划实施效果的反馈D.绩效计划的修正

13.在绩效计划过程中,主要负责“了解组织战略目标,结合组织、团队的目标和个人实际确定自己的绩效目标;拟定个人绩效计划,并与上级交流沟通 ”的主体是(C)。A.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B.员工的直接上级C.员工本人D.客户

14.(C)是指绩效项目的具体内容。

A.绩效方法B.绩效标准C.绩效指标D.绩效目标

15.企业制定绩效目标时,要遵循SMART原则,其中A是指目标应是(C)。

A.具体的B.可衡量的C.可达到的D.与公司和部门目标高度相关的 E.是以时间为基础的16.绩效评价指标的构成要素包括指标名称、指标编号、指标定义三个方面。其中“对指标的内在性质和范围方面的内容进行界定、说明,防止评价双方在理解上产生差异”是指(C)。A.指标名称B.指标编号C.指标定义D.指标要求

17.各种标准应当相互补充,扬长避短,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反映了标准体系的配套性特征。这是绩效评价标准体系的(C)特征。A.稳定性B.比例性C.完整性D.协调性

18.使用一些带有程度差异的形容词、副词、名词等修饰的词组揭示有关评价标志的状态、水平变化与分布情形,如:好、较好、一般、较差、差。这是(A)。A.量词式标度B.等级式标度C.数量式标度D.定义式标度

19.(A)是绩效管理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正式沟通方式,它是指员工可以通过文字或表格的形式定期向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进展情况、所需要的支持、计划的变更及反映发现的问题,主要有周报、月报、季报、年报。

A.书面报告B.管理者与员工的定期面谈C.管理者参与的小组会议或团队会议D.咨询

20.按照(A)可将绩效考核分为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A.考核时间B.考核性质C.考核目的D.考核对象

21.信度指标多以相关系数表示,其中稳定系数是(A)方面的指标。

A.跨时间的一致性B.跨形式的一致性C.方法的一致性D.跨项目的一致性

22.当评定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会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从而造成以偏盖全,产生评估误差。即“一好百好,一差百差”的评估误差,也叫(A)。A.晕轮误差B.逻辑误差C.宽大化误差D.个人偏见误差

23.(A)的特点是管理者只告诉员工做什么、怎么做,在这种方式下,员工的任务是听和学,以管理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员工为中心。

A.指令式反馈B.指导式反馈C.授权式反馈D.复合式反馈

24.绩效改进的评价方式有很多,其中(B)关注解决方案对组织产生的效果,即干预方案是否解决了组织真实存在的问题,绩效改进项目是否能帮助组织战略目标的达成。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证实性评价D.元评价

25.行为锚定等级评定法的提出者是(D)。

A.莫博涅和马库斯B.莫博涅和史密斯C.马库斯和肯德尔D.史密斯和肯德尔

二、多项选择题5%(下列五个备选答案中有2至5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了能够达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A C)。

A.个人绩效B.态度绩效C.组织绩效D.工作绩效E.管理绩效

2.在需要激励模式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是(A D)。

A.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B.弗鲁姆的期望理论C.斯金纳的强化理论D.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E.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3.针对绩效管理,工作分析主要收集以下信息(A B C)。

A.职位资格B.职位责任C.职位标准D.职业声望E.职业地位

4.绩效内容包括(A C)。

A.绩效项目B.绩效标准C.绩效指标D.绩效目标E.绩效方法 5.下列反馈面谈类型中,属于反面反馈的是(B C)。A.口头表扬B.汉堡法C.BEST法D.奖励E.晋升

三、填空题5%

1.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了能够达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

2.绩效管理对企业的组织文化具有强化作用和构建作用。

3.判断绩效考核是否可信的方法有:重测方法、考核者内部信度测量、考核量表的内部信度测量。

4.绩效分析包括需求评估和原因分析两步。

5.关键绩效指标法(KPI)的理论基础是“二八法则”。

四、名词解释15%

1.绩效: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员工围绕其任职的职位,为完成或卓越地完成所负责任,而达到的不同阶段成果,以及在实现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2.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简单地说,组织文化通常表现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3.战略性绩效管理:是指对企业的长期战略制定实施过程及其结果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考核评价,并辅以相应激励机制的一种管理制度,是以战略为导向,并促使企业在计划、组织、控制等所有管理活动中全方位的发生联系并适时进行监控的体系。

4.目标指标:是指正好完成公司对该职位某项工作的期望时,职位应达到的绩效指标完成标准。它一般是指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中、正常经营管理水平下部门或单位应达到的绩效表现。5.效度:是指考核结果与真正的工作绩效的相关程度,即用某一考核标准所测到的是否是真正想测评的东西,它强调绩效考核方法测量人的能力和实际进行内容的准确性程度。

五、简答题30%

1.简述绩效管理的目的。

战略目的、管理目的、开发目的、信息传递目的、组织维持目的、档案记录目的2.根据组织公平感理论的内容,企业绩效考评过程中应注意哪六大机制的建设?

员工参与机制、自我评定机制、反馈机制、申诉机制、监督机制、绩效信息收集系统

3.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在管理理念上,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经过开发的人力资源可以升值增值,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润。

(2)在管理内容上。重点是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使员工能积极、主动、创作性地开展工作。

(3)在管理形式上,强调整体开发,要根据企业目标和个人状况,为其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不断培训,不断调整职位,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4)在管理方式上,采取人性化管理,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与价值。

(5)在管理手段上,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方面均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结果,及时准确地提供决策依据。

(6)在管理层次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处于决策层,直接参与企业的计划与决策。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把企业战略制定纳入到绩效管理中来,对战略实施的过程采取多指标半透明的评价方式进行适时考评,并辅以相应的激励机制,就一定能实现战略性绩效管理。

4.简述绩效沟通中信息收集与分析的意义。

(1)信息收集是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2)绩效信息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3)绩效信息是决策的依据(4)绩效信息是解决各种纠纷的依据

5.简述避免考核者误区的措施。

考核者误区主要是由于考核者的心理原因或个人偏见所导致,通常难以完全避免,但只要考核者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地加以防范,就可以使其对其绩效考核结果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为了避免各种考核误差,可以采用的措施有:(1)科学选择考核主体

(2)对考核主体进行必要的培训(考核道德和考核纪律方面的培训、考核资料收集方面的 培训、考核体系方面的培训、考核主体误差方面的培训)(3)选择正确的绩效考核方法(4)

及时有效地调整绩效考核体系

6.简述绩效反馈的作用。

首先,绩效反馈在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考核公开化,确保考核的公平和公正。

其次,绩效反馈是提高绩效的保证。

最后,绩效反馈还可以排除目标冲突,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论述题20%

1.结合实际论述绩效管理的作用。

(1)对企业的作用:奠定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增强企业计划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企业价值创造循环的动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有效工具。

绩效管理对企业的作用,最根本的应该体现在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上。

(2)对员工的作用:使员工获得工作状况及业绩反馈、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促进员工能力提高和职业发展。

绩效管理对员工的作用,最终表现为员工绩效水平的提高,而员工绩效水平的提高则是企业整体绩效水平提升的根本基础。

(3)对管理者的作用:帮助管理者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技能、节约管理者的时间。

绩效管理对管理者的作用,最终的结构是使管理者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而管理者职责的有效履行则是员工绩效与企业绩效提高的重要保障。

从以上对绩效管理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绩效管理对企业、员工和管理者这三方面的作用是相互关联的。对企业的作用是最根本的,能带来企业整体绩效水平的提高;对员工的绩效是基础性的,成为企业整体绩效水平提高的基础;对管理者的作用是保障性的,成为员工和企业绩效提高的保障。因此,绩效管理系统地发挥着作用,进一步证明了绩效管理的系统性质。

2.试论述有效的绩效评估标准应具有的要求。

(1)标准是基于工作而非基于工作者(2)标准是可以达到的(3)标准是为人所知的(4)标准是经过协商而制订的(5)标准要尽可能具体而且可以测量(6)标准有时间的限制(7)标准是可以改变的。

3.试分析战略与绩效管理脱节的原因,谈谈如何更好地实现绩效管理的战略性。原因:(1)观念上的误区(2)战略自身的空洞性(3)部门间的目标冲突

如何实现:(1)建立战略目标体系(2)上下结合制定公司战略(3)战略实施过程的适时绩效考核评价(4)多指标半透明的评价方式

第四篇: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近几年,检察机关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检察机关活动,这是检察机关适应新形势、学习新知识、破解发展瓶颈的一项有益尝试。特别是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及全国机关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准确把握、深入推进学习型检察机关创建工作,使检察机关党组织真正成为学习型党组织、真正走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前头,对于检察机关的各项业务工作非常有益,对郧县检察院开展“规范化建设年”活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创建学习型检察院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内涵、意义和重点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核心是提升组织的学习力、保障检察机关充分履行职责。学习型检察院本质上是一种组织学习的模式,它包含着“一个院所有成员都在学习”的内在要求,但最终目标不只是“人人学习”,更是“团队学习”;不只是学习的个人,更是学习的组织;不只是要提高个人的学习力,更是要提高组织的学习力。只有把个人学习与党的事业发展、检察事业发展相结合,使检察院成为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才能称之为学习型检察院。因此,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内涵应该是:围绕党的事业发展、检察事业发展这一共同奋斗目标,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检察机关所有成员持续学习、学以致用,保障检察机关充分履行职责,促进干部健康成长,从而把检察机关建设成为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的组织。创建学习型检察院是新时期党的事业发展、检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习型检察院是借助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手段,推动检察机关形成良好学习风气的载体。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倡学习,更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新时期党的事业发展、检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央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在检察机关中的具体体现。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基础性工作”,即:是通过围绕同一目标开展学习,团结检察机关成员共同奋斗的基础性工作;是通过增强检察机关的学习力,提高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是通过个人的学习与检察事业发展相结合,发现适应检察工作需要的人才、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面对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客观形势,我们的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问题,尤其需要以创新精神推进学习型检察院建设,通过学习不断丰富知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重点是党性教育、业务培训和个人素质。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承担着法律监督的重大责任,特别是承担着有效落实上级检察机关和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重大责任。应该说,当前检察机关干部在总体上是适应发展要求、能够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的。但也不可否认,确实有少数干部学风不正、作风不实、能力不强,精神状态和自身素质与形势任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检察工作的与时俱进,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我们在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过程中,要着重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重点,即:在党性教育方面,强化宗旨意识学习增强全体检察干部政治思想素质;在业务学习方面,强调把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作为检察机关公正执法、正确监督能力建设的首要条件;在个人素质方面,强调把加强自身素能作为新时期检察干部培养良好职业品格和能力的首要途径。

二、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途径、模式和机制创建途径。主要是夯实学习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动力三个方面。从学习基础来看,虽然多数检察干部个人素质较好,但检察工作综合性、系统性越来越强,单一的专业知识往往难以满足检察工作需要,必须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特别是当前阶段,检察工作创新和移民外迁问题都已经十分突出地摆在检察机关工作的重要位置,检察干部不仅迫切需要具备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迫切需要具备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群众工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此,必须加强各类教育培训,进一步夯实学习基础。从学习能力来看,每个人的学习水平有高低,但个人学习和其他同志的学习相结合,可以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发现和总结实践效果较好的学习模式,并及时加以推广。从学习动力来看,每个人的学习爱好不同,个人所学可能并非检察工作所需,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尤其是成果转化机制,引导检察干部围绕党的事业、检察事业发展进行学习,创造条件使学习成果获得认可,从而增强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总的来看,以上三个途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或缺的。创建模式。创建学习型检察院需要及时挖掘和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创建模式。

第五篇: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企业文化是行业性质的自身需要。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文化管理正成为世界企业界发展的潮流。由于煤炭行业本身属于高危行业,遵章至尊的理念已成为行业共识。规章制度再完善,也总有覆盖不到的地方,只有文化的力量能引导职工自觉遵守和执行规章、统一思想规范行为。在总结了历史上事故经验教训和系统分析行业特点的基础上,煤炭企业在加强制度建设和职工培训的同时,逐渐开始将文化建设作为统一职工思想,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手段。建设丰富精神文明成果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工素质的提高,煤矿企业干部职工在追求高品质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渴望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参与企业发展决策的意愿、审美观、生活品位和对事物的是非辨别能力也不断增加,广大干部职工对企业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渴求,也迫切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和改善矿井形象,促进矿井发展。

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惟有精神的力量生生不息。只有通过构建具有煤炭特色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文化,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抓住管理的核心要素——人,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潜力,“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新的资源”,用文化的力量、创新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和开拓的精神探寻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推动矿井的长足发展,并为其他煤炭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理论界将企业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进行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出发。

(一)以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切实抓好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为企业和企业员工的一切行为提供价值观上的指导和心理上的支撑,是企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建设内涵丰富,但其最关键的内容则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所谓企业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指的是企业的核心理念,它至少包括企业是什么、企业为什么、企业现在怎样、企业如何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只有取得了一致的认识,认为企业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员工才有可能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的岗位和工作,才有可能将努力工作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从而实现员工个人利益和企业整体利益的完美统一,而这必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长远而巨大的发展后劲。多年来,我们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以 “差距在哪里,发展在何处”为主题展开学习研讨,面对当前全国煤炭形势趋好,煤炭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的环境,全面分析煤炭储量逐减、采场接续紧张、产量超幅较为困难等自身实际,确立了“加大开拓保大接续,优化布局保小接续,提高装备保高产高效”的发展规划,并抓住当前良好的市场机遇,大力实施精煤战略,加大精煤洗选销售力度,启动了“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增强矿井整体实力”工程,确保矿井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使生产经营有了较大提高。同时,通过倡树“以诚信立矿、以科技兴矿、以制度管矿、以文化治矿、以人才保矿、以和谐系矿”的企业理念和“以人为本聚合力,干事创业促发展,谋篇布局创一流,搭建平台建家园”的发展理念,凝聚了职工的士气,推动了企业发展。

(二)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着力点,切实抓好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实现企业文化管理,而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效率的企业必将被市场淘汰的。核心价值观固然具有如此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但如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只有软性和隐性层面的价值观建设,而没有硬性和显性层面的制度建设,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员工就会觉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而一旦员工的日常行为失去明确和统一的准则,实现企业高效运转就会变成一句空话。那么如何实现企业的效率最大化?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就要靠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不是盲目的。在企业管理中,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改善或废除,一方面必须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具体体现核心价值观,且通过奖惩等措施保证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得到贯彻;另一方面,制度文化建设还必须从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从是否有利于革除弊端、堵塞漏洞、强化管理、维护公平出发。总之,优秀的制度文化建设,应该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现实发展需要的有机统一。多年来,我矿倡导“内化于心,外化于

行,固化于制”的制度文化创建理念,从“管理好人、监督好事、规范好权、控制好钱”等事关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和对策入手,进一步健全完善“议事制度,内部经济分配、资金管理制度”,推行以“责任落实”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深化落实,严肃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做到各项工作有目标、有考核、有奖惩、有落实,使得制度建设更加完善、更加全面、更加充实,对弘扬企业核心价值观、约束员工行为、规范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三)以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为主线,切实抓好企业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精神基础,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制度保障,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企业文化建设中所指的“物质文化”与我们通常所讲的“物质文明”有很大区别。企业的物质文明,通常指的是这个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财富、生产力等,实际上可以等同于企业的“中心工作”。而企业的“物质文化”建设,则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属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它必须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制度要求,必须借助各种有形的载体和活动,它的最终目标是树立企业良好的外在形象。它不是“中心工作”,而是为更好地完成“中心工作”服务的。如果将企业物质文明建设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认为只要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做好中心工作,就等于在进行企业物质文化建设了,这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抹煞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致使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无法落到实处,甚至完全被忽略,因此就无法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我矿把学习作为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的重要手段,引导全矿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系统思考、科学决策,把“学习型”企业建设贯穿、渗透、融合到生产经营全过程,针对外包队伍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每天在班前会议上都会专门抽出时间简介井下煤矿开采的相关知识,搭建起了全员学习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倡导“楼与楼相对我们就是近邻,户与户相连我们都是亲人”的和谐理念和“尊老爱幼、团结互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新风尚,构建人人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共建和谐的大家庭。由于处在转化过程中,我矿准备通过办公楼、工业广场、职

工宿舍区的环境美化,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专栏的开辟,努力打造企业文化建设阵地,紧贴企业发展实际和时代发展脉搏,大力传播精神文化、宣传重大实事要闻、公布各类规章制度、弘扬先进人物及典型事迹,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下载模拟卷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模拟卷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范文大全

    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行业性质的自身需要,文化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文化管理正成为世界企业界发展的潮流。由于煤炭行业本身属于高危行业,遵章至尊......

    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近几年,检察机关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检察机关活动,这是检察机关适应新形势、学习新知识、破解发展瓶颈的一项有益尝试。特别是在认真学习党......

    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近几年,检察机关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检察机关活动,这是检察机关适应新形势、学习新知识、破解发展瓶颈的一项有益尝试。特别是在认真学习党......

    完善政府绩效管理

    重点调研参评课题论文4 关于完善政府绩效管理 服务和保障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探索 我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绩效管......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文章出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者:文秋林摘要:社团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从社团管理和组织运作的内部机理探索社团文......

    关于廉政文化进农村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关于廉政文化进农村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段百达 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建立健全惩治和预......

    班组建设与工会工作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大全)

    班组建设与工会工作的理论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所催生的经济全球化格局日益显现,中国企业和全球一流企业在技术上的差距正逐渐缩小,最大的差距来源于对企业基层的管理。“一般企......

    班组建设与工会工作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班组建设与工会工作的理论思考 与实践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所催生的经济全球化格局日益显现,中国企业和全球一流企业在技术上的差距正逐渐缩小,最大的差距来源于对企业基层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