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心城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探索与思考
中心城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探索与思考
【摘要】: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心城区是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承载着城市的重要运行功能。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推动社会管理转型与创新的任务日趋繁重和紧迫。面对这一新形势,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对中心城区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职责重要。本文立足于×××区作为×××市中心城区实际,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社会管理服务理念有待强化,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有待构建,社会管理手段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有必要从树立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创新政府主导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强化社会管理创新。
近年来,中心城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为先的理念和要求,围绕上级党委、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市中心城区的×××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多重叠加的新兴发展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增强服务大局、借势发展、争创一流的意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认真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创新×××区社会管理思路。着力在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突出特色、突破难点、强化机制、改善管理、服务人民、整体推进上下功夫,力求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海城区基本情况
×××区位于×××市×××部,北与×××县接壤,东与×××相邻,南与×××相望,西濒×××,是×××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辖区下辖×××镇和7×××个街道办事处,共有行政村×××个、社区居委会×××个,总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万,流入人口近×××万人。近年来×××区立足区情,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从明确工作思路、完善体系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入手,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为全市乃至自治区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助推了×××市跨越发展,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自治区级以上荣誉捷报频传,连续四年荣获“自治区平安县(区)”荣誉称号、获2008-2010年度自治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建健全组织机构,初步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中心城区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市作为新兴城市,原有的与计划经济相伴生的社会管理体系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心城区的×××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更显日益迫切。×××区区委、区政府始终对社会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创新工作理念,把社会管理工作置于区委、区政府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事项来谋划。及时成立了“×××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党政领导服务日制度,联系社区制度。各办事处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亲自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特别是围绕破解影响×××区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强化服务大局、争创一流意识,把×××区放到×××市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优势,积极与中直、自治区直属各有关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加强工作合作交流,座谈共商社会管理活动创新,建立信息互享平台,齐抓共管的格局初步形成,在近两年县区绩效考评中,我区在×××市中位居前列。
(二)注重突出亲情服务,积极推进和谐×××城区建设。×××区辖区流动人口大约有×××万人,是大量人口聚集的城市中心区。市委、市政府把×××区作为“开展流动人
口服务管理工作”试点,区领导班子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突出人性化管理和亲情化服务,积极为流动人口释疑答惑、排忧解难,大大增强了流动人口对辖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把流动人口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从财政划拨经费×××万元,在区公安分局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并着手在辖区派出所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聘用流动人口协管员。结合中心城区特点,专门开展了流动人口集中登记月活动。在深入调研,摸清流动人口总底子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基本信息采集与电脑建档工作,在开展流动人口登记工作过程中,×××派出所实行人性化执法,安排民警带领协管员在小区设点。同时,建立起出租屋“两证一书”的管理机制,做到“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这种工作模式初见成效。在流动人口服务方面,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分类管理,以“三查”(查环、查孕、查病)服务为切入点,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有效实施孕情跟踪。同时,设置“亲情卡”和“便民服务卡”,向流动人口提供一切可能的政策、就业、教育、健康、法律等咨询服务。立足抓好实事,服务群众,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区教育行政部门以人为本出台新规,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凭用工单位证明免借读费进城就读,并可平等享受升学政策。此外,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城区中小学,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区学校大班额等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困难,为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与创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加快推进公办小学建设,投资×××多万元建设×××小学,实施三年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努力协调有关部门,抓紧落实新增学校和公办幼儿园的土地问题,想方设法筹集建设资金,力争五年内建成×××所公办幼儿园和×××所公办小学,有效缓解“入公办幼儿园难、入学难”问题。
(三)大胆创新工作机制,有效缓解信访工作难题
我区创新街道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体制,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在全区×××个镇(街道)设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把信访维稳与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把“中心”建设与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相结合,对社会管理各项任务进行分解、排查、处置,提高基层的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区党政领导坚持开展公开大接访、领导接访日、领导下访和约访“四访”活动,各行政职能部门也主动下到基层开展调处活动。构建“矛盾纠纷联调、突出治安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突发性事件联处”的工作机制,整合信访、司法、公安派出所、土地、民政等部门力量,按照主动受理、集中梳理、归口办理的程序开展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如区法院在交警大队成立了调解室,整合法院和交警各自的资源优势,为交通事故当事各方提供方便服务,有效提高事故调处率和群众满意率;区检察院在各街道办事处设立了检察官联系点,拉近了检察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促进司法公正、惩治腐败和清除民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派出所成立调解室,各镇(街道)、村(居)委设立调解庭(室),从而形成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基层调解工作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完善。在司法公正方面,×××年我区推出司法公开新举措,首次庭审同步视频直播。案庭审视频网络直播,对推进司法公开、司法为民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着力做好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民生工作,关爱困难群体,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多措并举开启新貌,着力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一是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从×××年年初开始,×××社区作为创新社会管理试点,率先在全区乃至全市启动社区网格化管理建设。根据自管小区、物管小区、单位小区等分类,依据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和管辖面积,设置了×××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网格长1名,每个网格内居民约×××户左右,人口约×××人。网格长每天到网格工作3小时以上,收集网格内所有居民户基本信息以及环境卫生,民政、计生、违建巡查等信息。在广泛开展调研,摸清网格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每天一研判制、上门服务制、信访调解负责制、民情反馈制、卫生督查制、群众评议奖惩制等制度。社区设综合服务站,形成综合服务站站长—网格长—网格员—网格中心户为线条、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党委为核心的条块结合的社区网
格化管理模式。对于网格工作中的问题,一般问题网格长组织处理,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报回社区综合服务管理者,由站长主持会议研判,并将处理。同时,管理与绩效考核挂钩,社区干部绩效考核年底以每月100元挂钩奖励,同时视工作表现情况,给网格员奖励补贴。目前,社区网格化建设试点先行,全区推动。
二是推进社区组织化建设。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居委为主体、社区工作站为中坚力量、社区群团组织、社区志愿组织、社区便民商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为配套的社区组织体系。切实增强社居委组织居民开展自治、协助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居委主任“一肩挑”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创新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创新社会工作者培养选拔机制。三是推进社区服务化建设。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城镇社区全体成员、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扩大社区公共服务覆盖面,设立“一站式”办事大厅。建立社区与驻社区单位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机制。推进标准化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基本实现社区居(村)民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学有所教、难有所帮。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要求,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维护稳定为基础,积极实施社区建设互联网工程和“83行动规划”,实现了社区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以文体广场为载体,做到社区活动周周有,月月新,社区小活动营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祥和、温馨的新型社区。目前,“小事不出楼院,大事不出社区,人人关心互助,家家乐业安居”成为×××区社区建设的真实写照。
(五)不断强化管理创新,大力彰显管理创新成效
我区着力理念创新,树立源头管理、综合治理、依靠群众理念,力求管理科学高效常态化,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执政理念,部门协同形成合力,完善综治基层基础工作体系、综治工作责任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建设体系、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通过构建行政责任、法治政府建设指标、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等体系,形成人大政协监督、政府公共关系、政务公开、社会监督四大平台,建立依法管理、常态管理、有序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树立依靠群众理念,扩大公众参与,建立专业性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联防队、巡逻队等各种群防群治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治安管理。加强两新组织的治安管理,协调×××边防支队机动中队进驻工业园区。实行网格化巡逻,构建了全覆盖的视频监控系统,开展联合执法整治。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推进的要求,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商业服务信息化,力争建立覆盖全市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建立社区人口、辖区单位基础数据库,提供与公安、计生、社保等部门专项数据库的数据共享接口,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动态更新。建立社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信息管理软件建设,推动社区居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建立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将法律援助、家政服务、文化教育、医疗服务、公共事业消费等内容纳入其中,形成信息与物流的有效互动。推进智能化住宅小区(楼宇、家庭)建设,大大夯实了基层社会管理基础。
三、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区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
随着×××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里坚持重心下移,作为中心城区的×××区,面对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管理事权不一致,与中央直属、自治区直属部门还要进一步沟通协调、协同合作解矛盾等等,都将对我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服务措施不尽完善,治安薄弱地区仍然较多是当前社会管理的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工企业、旅店、娱乐场所和居民出租房屋,流动性强、变化快,接纳流入人口的单位信息变换不及时,导致底数难以及时掌握。二是流动人口正在日益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但案件侦破难度较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仍有不便,“入学难、入公办幼儿园难”教学两难问题仍未根本性解决。在社会治安防范方面,治安薄弱地区仍然较多,防控能力有待提升。第一,部分校园周边存在社会青年敲诈、抢劫学生现象;私立幼儿园无证经营现象较多。第二,各种治安案件时有发生,治安纠纷、民事纠纷仍然居高不下。学校和家长引导青少年学生合理科学地利用现代互联网学习、生活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社会流动不断加快,就业方式日益多样,而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目前,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大学生就业呈现多元化、大流动趋势,大量新成立的就业组织采取“非单位”的管理体制,使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公民社会开始形成,经济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问题,而社会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城乡社会管理网络建设没有健全,出现了许多管理盲区,出现无人管无人理的“社会人”,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压力。
(三)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创新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网络的迅猛发展,特殊人群的逐年增加,而社会管理手段滞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手机、电脑在城市职工家庭中基本普及,而政府有关部门在对网路虚拟社会的管理方面既缺少专门管理人才,又缺少有效管理手段。另外,随着司法制度改革,刑释解教人员逐年增加,重点人口的监管工作量加大,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工作相对滞后,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四)社会管理体制落后有待完善和创新
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而社会管理体制落后。近年来,新的社会组织不断增加,民政局登记的民间各种协会组织逐年增加,行业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等不断的社会问题以及信访、拆迁、征用、地摊、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纠纷大量涌现,而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落后,使社会事务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和社会问题自下而上的解决都受到了一定阻碍,一些社会纠纷和矛盾不能及时解决,影响全区安定团结。
四、建议与对策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坚持统筹兼顾、动态协调,坚持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的原则,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社区建设、认真解决好计生民生问题等相结合,从影响和谐稳定和民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
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形成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政治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组织,以非营利机构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三大管理组织体系,注重发挥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社区、社团和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健全和完善社会组织,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改进社会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同时,要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形成有效管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
(二)解决好社会管理重点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流动人口的管理创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要健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建立完善城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实行“一站式”、“全程式”服务,做到统一信息采集,统一组织管理,统一提供服务,准确登记流动人口的各类信息、出租房屋信息、就业就学信息,建立一证查询或信息查询制度。以方便快捷周到的人性化“一条龙”服务为载体,构建起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就学、就医、养老以及精神、物质、文化、法律需求的常态化、动态化服务管理平台。
2、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完善以司法部门牵头,社区组织参与,部门配合的帮教机制,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监管管理和帮困扶助。要以有效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为首要标准,做好刑释解救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建立刑释解救人员与家庭、组织衔接的责任制,落实安置政策,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不再重新犯罪。教育、共青团等部门要和社区组织还要关注、关心社会闲散青少年和一些特殊人群的教育帮扶、引导,解决好他们的就学、就业和安置问题,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公安部门要做好对重点人口的管理帮教工作。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创新。要继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的“大调解”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律援助活动,畅通诉求和信访渠道,有效排查调处社会各类矛盾纠纷,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要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深入实施“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筑城区一直延伸到社区(村)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完善警民结合、打防控一体化、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社区平安的长效机制。要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如加大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重点地区、繁华地段的治安乱点整治力度。重点打击入室盗窃、偷盗车辆、抢劫财物、危害民众安宁的违法犯罪、扰乱治安、干扰民生的行为,努力构建打防管控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大力加强安全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物业管理、市场管理、加快城市化进程。
4、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创新。按照公开管理、依法管理、主动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网上综合防控体系,把网上防控控制与网下落地查处结合起来,严厉打击网上违法行为以及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盗窃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切实纺织网上非法活动演变为现实社会危害,更好地保护好人民权益,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虚拟社会的健康发展。
5、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的创新。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要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提升功能与发挥作用并举,使其在健康向上、聚人心促和谐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按照谁登记、谁管理,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努力探索“两新组织”管理服务中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完善以登记、审批、监督、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并实施好。
6、基层基础工作的创新。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最根本的在于抓好基层、打好基础。要以健全完善社区和镇(办)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居委会综治服务站为抓手,整合资源,形成“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平台,集中办理群众的合理诉求、困难群众的帮扶和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要与乡镇司法所、检察室、人民调解委员会、义务巡逻队、平安志愿者搞好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群建作用,尤其是在加强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建设,在做好矛盾纠纷调解、社会救助、社会养老、就业保障、普法教育、便民服务、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社区文化、物业管理等社会管理创新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形成×××区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何增科;试析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J];北京交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潘小娟;白少飞;中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思考[J];政治学研究;2009年02期
3、朱冬梅,陈樨圆.发达国家人口方面的管理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7).
4、《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3期
5、丁元竹;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与方向[J];开放导报;2010年04期
6、康之国;杜丽娜;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区治理与NGO[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第二篇:探索人民调解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探索人民调解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根据当前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矛盾发生规律,审时度势作出的科学决策。化解社会矛盾,关键在于抓源头。司法所是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的职能部门,是依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前沿阵地,在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
在新的历史时期,基层司法所应积极探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创新机制,防止矛盾激化,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积极构建“大调解”格局,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现结合我所司法行政工作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创新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一、构建民调组织网络,服务一方百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经济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由此而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因土地纠纷、干群关系、征地拆迁等引发的打架斗殴、群众上访,困扰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基层司法所应针对新时期基层矛盾纠纷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调整充实村调委会,在每个村民小组都应配备
1调解员,形成镇、村、社三级民调网络。同时建立镇季、村月排查纠纷制度、调委会工作例会制度,建立联动调处机制和宣传教育机制,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专项治理。力求做到“三满意”、“四促进”,即群众满意、村干部满意、党委政府满意,促进党风民风的好转,促进党群干群关系改善,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让群众投入更多的时间发展经济。
二、加强人民调解,构筑第一道防线
人民调解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调解工作做好了,就可以将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司法所可以请当地德高望重,热心于人民调解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老职工、老教师等“五老”人员加入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由司法所组织统一培训。充分发挥镇、村、社三级调解组织和调解员情况熟、信息灵的优势,及早预防、及时调处。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程序:排摸——报告——交办——调处——回访。对一些难处理的重大矛盾纠纷,可以创新运用公开调解听证方式解决,在调解室作发言评论,展开辩论,并记录在案,最终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作处理决定
三、贴近群众生活,为民调工作注入活力
调委会在工作中应坚持做到“六心”,即接待热心,解答耐心,工作细心,调处公心,回访真心,使群众满意开心。人民调解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动的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强群众法律意识的过程,人民调解员利用身边人、身边事采取以案释法、示范引导的方式,收到 “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从而提高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四、狠抓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一是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调整充实了镇村调解小组,建立健全了镇、村、社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规范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由基层司法所全面负责此项工作,认真落实“五排查”制度和事前、事中、事后跟踪排查调处的工作机制;二是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工作责任,进一步明确了各村、各学校、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维护稳定的职责任务,使各村主要负责人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三是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工作事项。从健全完善机制和制度入手,认真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从重点区域入手,抓点带面保稳定,从检查督办入手,落实工作措施,从依法调解入手,规范工作措施。通过“三个入手”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关口前置,工作前移,突出矛盾纠纷的早排查、早发现、早报告、早化解。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预防和减少了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和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四是健全完善了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应及时赶赴现场,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认真负责地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集体会诊,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时控制事态、防止矛盾激化,使群体性事件能及时得到了处置和解决,各村调委会充分发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属地管理”的职能和前沿排调的优势,使一大批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调处在当地,化解在基层,处置在萌芽状态。
五、积极探索,完善人民调解工作运行机制
结合辖区的村情、社情及经济发展现状,调委会适时落实排查措施。一是苗头性纠纷超前排查。二是规律性纠纷按时排查。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期间,婚姻恋爱纠纷较多;春耕、“三夏”、秋收大忙季节,争水、争地、争路、争农机具纠纷较多;秋后农闲建房,宅基地纠纷多;春节前后赡养纠纷多。对这些带有明显季节必的纠纷,调委会都超前开展有针对性地排查,并使之制度化。三是特殊性纠纷及时排查。围绕镇辖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征地拆迁、土地流转承包等问题,及时开展纠纷排查,掌握矛盾隐患,使调解工作有的放矢。镇域内国家建设用地、大型项目征地拆迁较多,涉及群众利益的矛盾时常发生,这类矛盾参与人数多,极易激化。
调委会主动向镇党委、镇政府汇报情况,当好参谋,发挥调委会的职能特点和优势,积极参与制定调解方案,开展思想教育,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协调有关单位解决实际问题,为矛盾的彻底化解创造了条件,充分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2011
青山桥司法所 年10月20日
第三篇:社会创新管理调查与思考
政府转型引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广东省惠州市转变政府职能与社会创新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中央党校第32期中青一班第二支部第二小组课题组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紧迫任务。如何创新方法、率先突破,不少地方有不同的探索。广东省惠州市以促进政府转型为着力点,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全面谋划、扎实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一
惠州是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批23个试点单位之一。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以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提出的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为总目标、总任务,率先提出和实践“人本立市”战略,推动政府转型,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公共职能,打造服务政府。如何发挥政府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治理型转变,打造服务政府,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惠州市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引导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激活了市场主体,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一,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强化政府引导和服务功能。经济是民生的保障,而经济发展需要优质的大项目和相应的大环境。根据优越的港口条件,惠州市坚持“海油搞建设,惠州作保障”服务理念,为促进中海壳牌、中海油等大项目上马建设,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全程提供配套服务。目前,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年炼油能力达1200万吨,年产乙烯100万吨,并形成炼化一体化、上中下游配套的石化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领先的石化产业基地。另外,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惠州形成了“两链条三基地”:平板显示产业链、LED产业链、全球最大移动通讯产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汽车电子生产基地、广东省清洁能源基地,等等。这些产业效益普遍较好,对地方财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097亿元。第二,以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推进政府管理变革,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惠州市通过连续四轮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项目削减了74.5%;组建市行政服务中心,55个办事单位进驻,对216
项行政审批事项实行集中办理,提供“一站式”高效服务;出台《惠州市企业登记注册审批制度改革方案》,破解企业“注册难”;制定并实施关于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28条”,为企业减、免各种费用3.5亿元。第三,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为重点,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近年来,惠州加大市级财政统筹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完善城乡功能配套;继续实施“双转移”战略,推动龙门、惠东产业转移园建设,并取得新成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和信息畅通建设,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
人民福利优先,打造民生政府。如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政府从经济增长型向民生优先型转变,打造民生政府,是新世纪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惠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围绕建设民生政府,坚持民生优先导向,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推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不断提高全市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了幸福感和归属感。第一,率先提出“人本立市”发展战略,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2006年底,惠州市第九次党代会在全国率先提出“人本立市”战略,市十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人本立市”。惠州市还率先提出打造“民生财政”,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11年达到63.9%。第二,努力办好民生实事,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围绕实现“户户有就业”,将项目建设与促进居民就业创富结合起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争创省“教育强市”;率先实现医保“三网合一”和全覆盖,全面实施“一村一站一医生一护士奖励一万元”,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每年投放2000多万元,对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所有对象实施免费婚检和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投资400多万元,开发建成全市联网的“儿童免费接种系统”,“健康惠州”建设成效明显。第三,全力促进富民共享,民生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惠州市围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建设和补贴156家“平价商店”,抑制周边商家物价,每年间接为百姓节约开支6000多万元;推进“村企合作共建新农村”,创新实施“双项目”(对贫困村建设脱贫项目,对贫困户开发致富项目)扶贫法,全市74个省级贫困村和1.23万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3.19:1缩小为
2.43:1。通过这些措施,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
创新社会管理,打造高效政府。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进政府从包办社会的全能型向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有限型转变,打造法治政府,是近年来全国开展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惠州市围绕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建设小政府、高效政府和大社会、善治社会,初步实现了从管制型向服务与管理并重型转变。第一,探索基层民主自治有效载体,不断拓展群众社团有序政治参与。扎实开展“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完善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机制;率先探索网络问政,举办书记与网友见面会,开通书记微博,创新搭建了“惠民在线论坛”、党政领导信箱等网络问政载体,打造了网络问政“惠州样本”,被评为“中国互联网与社会管理创新城市”;创新基层民主政治实施形式,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四民主工作法”(民主提事、民主决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党员联系村务责任制、村(居)民议事规则等基层民主建设品牌。第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积极倡导和推动社会自治,凡是社会可以解决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交给社会;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公益性社会组织,推进政府向其购买服务;重视发挥社区作为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平台作用,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对每个城市社区每年补贴6万元工作经费。第三,发挥公安、信访、舆论和群众联合协同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开展“东江亮剑”严打整治行动,在报纸开设“„两抢一盗‟警情天天报”专栏,社会保持安定有序,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加强制度防腐,打造廉洁政府。如何加强党和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从保密封闭型向公开透明型转变,打造廉洁政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惠州市围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倡导为民服务、干净干事,在打造廉洁政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第一,增强责任意识,完善约束机制。惠州市围绕提高机关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水平,着力完善机关干部“三服务” 的约束机制。坚持一年一个主题,先后在全市机关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机关效能建设年”、“狠抓工作落实年”等主题实践活动,成立“机关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为群众提供服务。第二,扩大群众参与,推进公务公开。积极探索政府接受群众评议工作制度,连续10年开展“万众评公务”活动,率先开办“行风热线面对面”节目;以开展党务公开试点工作为契机,扎实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扎实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市政府组成部门从3
5个减少为32个;在全省率先完成公车改革,全市公车数量减少51.4%,公车经费开支总体水平下降22.3%,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第三,强化制度防腐,保持党风纯洁。围绕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廉政风险排查防控,建设电子监察系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制度”惩防腐败体系;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查处各种贪污腐败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2007—2011年,5年共立案查处违法违纪案件1184件,挽回经济损失1.6亿元。
二
总结惠州近年来以推进政府转型为抓手,扎实推进“科学发展惠民之州”建设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值得借鉴的经验:其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目标导向。惠州自2008年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以来,在全省率先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县(区)党政正职和部门正职目标责任考核;考核体系分为7大类约50个细化指标,不同职责定位对应不同指标要求,并根据形势发展进行动态调整;每年对照指标组织严格考核,达标则发给绿牌,否则给予黄牌警告,获得红牌者则追究相应责任。其二,始终坚持惠民利民的价值导向。惠州以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为总目标总任务,始终坚持发展成果惠民利民,把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入实施“人本立市”战略,坚持“民共建、民共富、民共享、民共乐、民共治”,既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又激发了群众积极参与,维护了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其三,始终坚持创新创业的改革导向。政府转型归根到底要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惠州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加快行政审批制度和企业登记注册制度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通过实施全民创业五年行动纲要,出台扶持实体经济的优惠措施,设立文化产业和科技创新的专项扶持资金,充分调动了群众创业创新创造的热情。所有这些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群众活力、制度活力,营造了敢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良好氛围。
惠州的做法启示我们:推进政府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首先必须重新审视政府治理理念和功能定位,改变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状况,努力实现向提供服务、制定规则的公共服务、民生政府转变。其次要着力构建有效的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使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依法依规运行;破除行政性垄断,消除权力寻租,放开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加强职能监督和社会监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发展民主政治,保障群众在公共事务决策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现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最后应该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转型、发展目的与发展路径、效率与公平等关系,充分认识到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偏废;认识到发展目的是以人为本,发展路径是依靠经济增长、转型升级,切不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认识到不能片面追求效率,罔顾公平,否则会导致社会动荡,最终也会丧失效率。
第四篇:创新社会管理调查与思考
XXX村创新社会管理调查与思考
XX县XX镇XX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近年来,XX村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东风,积极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模式,实现了由散乱向条理的华丽转型,并由此呈现了“村风文明、干群团结、管理民主、全民一心”的“西关现象”。
有
人管钱——民主理财聚人心
XX村有3个村民组XX口人,村民收入相对周边村来说较高。以往,因为财务公开不到位,村务支出由村干部说了算,村民知晓率低,经常产生误解和矛盾。
20XX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从财务入手,加强收支的监督和管理。随后,由全体村民公开投票选出了X名村民代表,组成了理财组。理财组成立后,凡是涉及村务支出的项目,必须经过理财组所有成员签字,再由村委主任签字后方可由会计支取,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如果其中有一人不同意,则该笔费用村财务不予支取。该村还在每月25日的全体村民例会上为每户发放一份该村当月的《现金收支公开表》,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村里有大型工程建设时,首先由理财组召开碰头会,筛选出具有资质的工程队,然后再召开公开投标会,由村民代表、理财组、理事组、老年协会全程监督,遴选出质优价廉的工程队,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节流与开源并重,该村积极拓宽村级收入来源,使村民的分红收入节节攀升。2012年,该村人均分红已达到XXX元,远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思考一:民主理财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突破口。开支公开化,增加了村级管理的透明度,提高了群众对农村集体资产运行的满意度,促进了干群关系的和谐稳定,夯实了民主管理的基础。群众对干部由误解变为理解,由怀疑变为信任,大大增强了村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有人管事——理事协会省人心
该村以每8户为一组,每组推举3名红白事负责人,组成了理事协会。谁家有红白事,由理事协会选取有资质的餐饮服务队,确定人员分工负责。协会出台了《红白理事章程》,规范了红白事操办的规模、人员安排、坐席要求等。于是,攀比现象减少了,办事成本降低了,矛盾纷争也减少了。章程中规定的“不发烟、限喝酒”一项,更是开启了该村移风易俗的先声。
理事协会还挑起了事务管理、为民调解的重担。在该村的四大市场摊位的管理中,理事协会从约束村民行为、规范商户经营入手,形成了一套管理和服务的机制,使客商留得住、做得好。该村还建立了“村民组—理事组—村委会”的三级村民矛盾调解机制,村民纠纷“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该村连续五年无人到县、乡上访,维护了全村社会和谐稳定。在理事协会的倡导下,该村先后成立了老年太极拳队、秧歌队、健美操队。设置了村民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彻底改变了业余时间里男的打牌喝酒、女的谝闲话打麻将的旧俗。
思考二:理事协会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新生力量。“理事会”的健康运行,有利于村民节俭安全的操办红白事,形成了农村健康文明的办事风尚。而且,它还扮演了帮助村委会管理事务的“参谋”和“助手”角色,为农村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人解难——改善民生暖人心
该村还从改善民生的大局出发,组织老村干部和有威望的老年人组建了老年协会。老年协会成立后,对老年人各方面都给予了倾斜,在年终分红中,对老年人给予特殊照顾。并举办一年一届的重阳文化节,并在文化节中评选当年的模范孝星,并由村干部为孝星披红戴花、授予牌匾和奖金,而且每两年进行一次“回头看”,保证了尊老爱亲的氛围长期浓厚,彻底解决了农村养老难题。
该村对于资金困难的村民积极予以扶持,解决燃眉之急。村民赵海军个体经营中遇到了资金困难,村干部立即组织村理财组成员商议予以解决,最终赵海军顺利渡过难关。该村还用村级资金为村民代缴新农合、养老金等基本款项,设立道德模范专项奖金,家庭困难村民专门补助金,无地小孩土地补助款等,促进了村里社会风气的净化和整体公平,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民生难题。
思考三:改善民生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就要真抓实干,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构筑改善民生的工作载体,切实解决养老难、创业难等重大民生难题。()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探索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新的任务。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政府必须积极地以整体性政府的理念进行协同思考,创新社会管理路径,应对各种转型问题,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的需求,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契机下,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社会管理路径,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重庆的社会管理创新在中国社会管理问题上具有两个典型性:重庆处于大发展、大跨越时期,社会转型具有“中国城市典型性”;重庆集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社会转型具有“中国乡村典型性”。正是基于这两个典型性的思考,重庆市委市政府逐渐走出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建设得到加强,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重庆特点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1]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以党的建设为抓手,畅通党群关系,构建党群社会管理新平台
重庆将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党建科学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双赢之路,以党建科学化促进社会管理规范化,为推动重庆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证。重庆市委以“三项制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制度、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建设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通过“三项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将党群的信息沟通机制和社会管理中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设进行了无缝隙的对接。这既保证了党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作用,也满足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多元化。
与此同时,重庆市委市政府还开展以 “三项活动”(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为主题的党性锻炼活动,以“密切联系群众”为目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指针,整合各方面力量,将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相结合,在党建中探索社会管理新的载体和渠道。通过“三项活动”的开展,重庆市委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对接,减少了信息传递的层级,保证了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最大程度防止了 “信息不对称”。2009年,市、区两级各类信访量下降幅度均超过25%,某些部门和区县下降幅度甚至高达45%;群体性事件下降45.6%。重庆主城区110报警量同比下降40%,打架斗殴等矛盾纠纷下降20%。迄今,全市20万机关干部已走访群众92万人次。各级财政共投入78.8亿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1万余件,其中10年以上信访积案381件,5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从源头上化解了民怨[2]。
“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整合推进,是重庆在社会管理中创新“党的领导”的一次探索,也是社会管理路径创新的重要特点。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二者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党建合力,既突出了其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也体现了其在社会管理上的统一性,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在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上,“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被写入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推动“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常态化,并不断创新实践形式[3]。由此可见,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融合到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之中,将民生的改善作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并将这种重庆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使之成为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
二、以政府改革为主导,打造民生政府,创新政府社会管理新模式
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不仅与政府的行动息息相关,还与政府建设理念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对于政府的建设理念,很多理论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然而,任何单一的政府建设理念都无法适应迅速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必须创新政府理念,进行一种理念叠加式的政府再造。所以,现阶段创新社会管理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进行政府改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以解决百姓民生问题为重点,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几年,重庆将“政府负责”贯穿于政府改革之中,创新了政府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实现了服务型政府和民生型政府的叠加。这种叠加效应主要表现在政府将自身职能转变与群众民生改善有机结合,将政府改革的动力来源机制与政府改革的检验机制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