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中心城区环卫作业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中心城区环卫作业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翠屏区政府副区长 张永红
随着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深入开展及宜宾市创建“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环卫作业管理,努力解决垃圾清扫质量不高,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已成重中之重的工作。为此,笔者就此项工作展开了调查与思考。
一、环卫作业管理现状
(一)清扫保洁作业管理。清扫保洁作业仍采用条块结合和专群结合的管理体制,城区主、次街道、广场,由市场化作业公司负责;部分偏街小巷、纯居民小区、集贸市场、院坝由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负责;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由物业管理单位负责;车站、铁路、码头、文化广场、体育馆、绿化带,由管理使用单位负责;各类展销市场、交易市场由市场经营者负责;各种摊点、售货亭的占用场地,由从业者负责;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按照市容环卫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划分的责任区负责环境卫生的清扫保洁。
2005年,中心城区道路环境卫生重心下移,交由翠屏区管理,移交时面积320万平方米。2007年,翠屏区对城市道路清扫保洁作业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由两家环卫作业中标公司负责作业,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对中标公司进行业务指导、日常监督和质量考核,实现了环卫管理与作业的分离。第一轮清扫保洁市场化作业期限为3年,从2007年10月1日起至2010年9月30日结束。清扫保洁的作业范围覆盖所有建成区城市道路,作业面积平均每年以约8.6%的比例增加,截至目前,中心城区街巷总面积达430万平方米。
(二)垃圾清运作业管理。目前,城区生活垃圾清运主要由环卫一所直管环卫工人采取定点收运、沿街收运与收集、转运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作业,在具体工作中根据区域特点、垃圾量多少和暴露垃圾堆分布等具体情况,及时优化、调整清运线路。清运作业范围覆盖建成区所有区域和城郊结合部,部分地段已经清运到附近乡镇(如菜坝镇)。平均每天出动机动清运车150余台次,出动非机动清运车380余台次,清运固定垃圾收集点(含垃圾池、垃圾柜和垃圾屋)1200余个,以及背街小巷、临街面和城乡结合部非环卫部门指定的、无倾倒规律的、临时出现的暴露垃圾堆约1200余处,日清运生活垃圾约450吨,全部运送到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卫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随着城区面积不断拓展,新城区建设和住宅小区发展迅速,环卫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垃圾收集设施、垃圾运输车辆、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设备存在数量不足、技术落后、标准不高的状况。
(二)环卫作业管理力量不足。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导致环卫日常作业管理人力不足、投入不足、设施不足,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卫生质量问题,影响城市整体形象。
(三)垃圾处理费收缴难制约环卫长远发展。一部分居民、门点、市场拒交垃圾处置费,但收费主体单位缺乏强制措施,导致垃圾处置费征收额偏少。
(四)部分市民环境卫生公德意识差。部分市民文明素质与城市发展要求仍有差距,乱倒、乱堆放垃圾等影响环境卫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未建立环卫执法队伍,环卫执法尚属空白。环卫设施和城市环境卫生未能得到有效地法律保护,非法拆除、故意破坏环卫设施、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频繁发生。
(六)环卫管理体制不顺(环卫管理职责交叉)。城中村、城郊结合部、部分居民小区、公园、广场、滨江路、绿化带、铁路、市场的环境卫生存在多头管理、无序管理的状况,既资源浪费,增加管理成本,又容易出现推诿扯皮,降低管理效率。
(七)清扫保洁与垃圾清运作业管理脱节。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不衔接,形成暴露垃圾和零星垃圾堆,影响市容环境卫生。
三、主要对策与建议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又包括城市环境功能管理。设施建设是基础,功能管理是保障,建设与管理同等重要。为切实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有效改善城区环境卫生面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做好相关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城乡居民既是城市环境的培育者,也是城市环境的受益者和保护者,充分发挥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的热情,使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落到实处,巩固环境卫生管理成果,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关键在于市民素质的提高,因此要将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深化居民素质提升工程。一是要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开辟专题宣传栏目、加强街头宣传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地向社会宣传环境卫生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的政策规定,对破坏市容环境设施、环境卫生的人和事进行公开曝光批评,好人好事予以表扬表彰,形成大范围、高频率舆论宣传声势,帮助城乡居民提高对环境卫生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文明卫生素质、道德修养和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的自觉性,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的良好氛围。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舆论职能,开展经常性督促检查活动,尤其沿街单位和街面商铺门前卫生,用道德和舆论的力量实现卫生达标管理,倡导文明,鞭策陋习,引导广大城乡居民逐渐告别不良卫生习惯,树立文明、卫生、科学的生活习惯,自觉革除各种污染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和陋习, 争做“文明市民”。三是积极开展创建“市民义务监督岗”、“老年志愿者监督岗”、“文明市民监督员”等活动。四是从学生抓起,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开设“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身爱护环境卫生的同时,“小手牵大手”,积极制止身边的不良行为。在全社会努力营造理解、支持、关心环卫事业,尊重环卫劳动成果、尊重环卫工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完善环卫设施,夯实环境卫生管理基础。城市环境卫生是一项公益性强、社会性强、政策性强的服务事业,加大公共环卫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在环境卫生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我区落后的环卫基础设施,已不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严重影响了我区城市建设发展步伐,成了制约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建议,一是最大限度地将环境卫生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环卫作业质量、标准的提高以适当的比例增加投入,改善城市环卫设施建设数量不足、技术落后、标准不高的状况,实现城市环卫公共服务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同时,按照城市环境卫生公共服务功能和城市建设发展规模以及城乡居民工作生活实际需要,配置数量相当、功能完善的环卫基础设施设备,逐步淘汰陈旧环卫设备,增加环卫配套设施,添置新型垃圾运输车、冲洗扫路车,合理布局垃圾中转站网点,补充新建环保型垃圾收集设施,及时更换密封垃圾箱和果皮箱,改善我区环卫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降低一线职工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风险,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夯实环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加强环卫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政府有关部门要重视对环卫行业发展和设施建设规划,把环卫专业规划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之中,为全区环卫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提供指导和依据。规划部门在市政道路规划和开发项目规划中要重视环卫设施的配套,对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等与市民群众生活工作关系密切的设置,做出前瞻性的规划,规划建设部门在审批新建项目时,要落实环卫设施“三同时”,即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使用;新建、改建、扩建道路、住宅区以及商业、文化、体育、医疗、交通等公共建筑和场所,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要求建设垃圾收集点和其他环境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其设计方案审查和竣工验收,须有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参加,未验收合格的,不准投入使用。确因市政工程等特殊原因拆除、迁移、改建、封闭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提出拆迁方案,报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并按“拆一建一,标准提高”的原则予以重建或补建,保证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环卫基础设施每年也应有所增加。
(三)明确职能职责,建立环卫监管长效机制。理顺城市建设与管理体制,明确区级市容环卫主管部门管理范畴,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是改善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提高城市品位和树立城市形象,推进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议,一是强化区市容环卫主管部门组织落实、指导检查、综合协调、日常检查、监督考核、集中整治的专项职能,注重部门、条块之间的协调配合,落实街道、社区对所属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周边、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等环境卫生问题较为突出地区的管理职责,减少推诿扯皮,解决“垃圾死角”和“几不管”区域问题等,确保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不留空挡。二是明确垃圾前收集(集中)管理责任,消除管理空挡。按照属地原则,由政府明确并划定街道办事处在垃圾前收集(集中)环节的管理责任,由街道和社区负责垃圾前收集(集中)环节的工作,并具体组织实施该环节的管理和作业,教育、引导和规范市民和垃圾前收集作业人员必须将垃圾投放(转运)或倾倒在市容环卫部门指定的垃圾收集设施内,并将暴露垃圾的治理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在垃圾前收集环节管理缺位和垃圾收集设施匮乏的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前,进一步加大治理工作投入,强化清扫清运作业和环境卫生突击整治,细化质量监管责任,严格兑现工作奖惩,清除散在暴露垃圾堆。三是完善环卫业务监督及质量考核机制。健全市容环卫系统内部分级质量考核体系。强化日常检查和质量监督,加大对作业公司清扫保洁作业日常检查考核和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措施和考核办法,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和合同约定对作业质量进行量化打分,并对质量不达标公司进行经济处罚。督促清扫保洁作业公司按要求将日常保洁垃圾转运到就近的、市容环卫部门指定的垃圾收集点,并将此项工作纳入保洁工的日常作业任务和纳入对作业公司的日常质量考核,同时,进一步加强环卫部门与作业公司的工作协调与沟通,使清扫保洁与垃圾清运相互联系和对应衔接,达到清扫清运“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的目的。四是加强社会监督机制。区市容环卫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环境卫生清扫保洁不力、清运不及时造成的暴露垃圾问题及时作出处置。
(四)强化环卫执法,创新垃圾处置费征收方式。强化环卫执法既是实现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维护城市的整体形象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建议,一是要把宣传引导工作和依法管理结合起来,在加大《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57号令)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环境卫生管理的执法力度,强化环卫执法工作,通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于污染环境,损害环境卫生的不文明行为的单位或个人,要依法给予从重惩罚和严肃处理。二是环卫部门应紧紧依靠城管行政执法组织,在强化现场督查管理,及时纠正和阻止破坏环境卫生行为发生的同时,运用行政处罚权力,加大纠违处罚力度,尤其对一些重点行业和地段,如对鲜花出售和车辆美容业、餐饮服务业、蔬菜水果批发零售业和车站、广场、旅游、休闲场所等垃圾多产且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的特殊部位造成的污染,更要坚决地予以追究。
积极交纳垃圾处理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大力征收垃圾处理费,将有利促进市民环境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增强人们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意识。坚持收费补偿为辅的经费筹措原则,减轻政府负担,确保卫生处理费的收取率,可以由政府借鉴其它城市分类征收的方法,给予政策支持,将有效杜绝少收漏收现象产生。建议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模式保持不变,由环卫一所作为征收主体具体组织实施垃圾处理费征收工作。针对垃圾收费工作中的“拒交”现象,征缴单位要会同相关部门适时采取发放催交通知书、法律诉讼等形式,形成高压态势,提高垃圾处理费的征收率。征收垃圾处理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环节都要形成强有力的配合。
(五)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化运作模式。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关键是建立环卫作业与监督管理分离机制,重点是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竞争,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准入又是首要环节,突破性地发展市场主体,需要突破性地做好市场主体准入工作。随着环卫作业市场化的全面推开,就要通盘考虑在我区环卫行业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管好新兴的环卫作业市场。一是要规范环卫市场准入、制定和完善环卫作业服务招标评标办法、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卫劳动定额、修订环卫作业标准及其考核办法,尤其是要在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和规范下,培育市场主体,形成统一开放的环卫作业市场和有序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二是要加强和规范环卫作业市场的管理。尽可能地保障和提高清扫保洁作业公司员工的收入,福利上想方设法向环卫作业员工倾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六)深化内部改革,激发环卫作业管理活力。探索优化环卫运行管理模式,是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完善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实际需要。对于强化环境卫生公共服务,提高环境卫生保障水平,促进环境卫生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建议,一是要整合管理资源,切实加强环卫作业质量监管。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整合管理力量,调整内设作业和管理机构,重点配强环卫作业质量监管部门,切实加强环卫作业质量监督考核工作。二是强化环卫专业单位的风险意识,建立环卫作业应急机制,制定环卫作业应急预案,以应对市场化发包作业后的各种环卫突发事件,确保环卫作业的连续和稳定。三是按照“政事分开、管干分离、以费养事”的原则,改革环卫作业管理方式。保持环卫部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按现行事业单位预算体制保障经费,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建立服务优质、落实到位、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内部运行机制,促进环卫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四是实行岗位管理制度及与之相配套的人员聘用聘任制度、工资分配制度。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将所有在编人员的现行工资及待遇存档,定员定岗、定责定量,在编人员自然减员产生的岗位空缺,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招聘补充,按岗定酬,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根据职工岗位责任和贡献大小及生产要素参与的程度确定岗位工资标准,按各自岗位绩效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采取定量承包、定效考核内部承包等方式,实行企业化管理。
第二篇:关于城区环卫市场化作业管理意见
我市中心城区2011年全面实行环卫作业市场化以来,环卫作业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明显改善。但从一年多来的运行情况看,环卫作业市场化存在着招标不规范、恶性竞争、低价中标,导致环卫作业经费投入不足,作业质量明显下降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中心城区环卫作业管理,针对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现就规范中心城区环卫市场化作业管理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环卫作业市场化管理水平。环境卫生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工作,各区政府及城管局要高度重视环卫作业市场管理,深化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成果,将该项工作放在城市管理工作重中之重位置上,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和实行专人监管,把环卫作业质量和监管工作纳入全年目标考核,努力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二、加大环卫作业经费投入。根据我市城市发展和人口数量增加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建设部80年代颁布的环卫作业定额标准的基础上,《成都市城市管理标准》(试行)调整提高了环卫作业定额,增加了环卫作业人员配备数量,各城区政府要根据新的定额和我市最低劳动工资标准,加大经费投入,及时落实环卫作业经费,以确保环卫作业人员配置和环卫作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不低于600元(保险费除外)到位。区城管局要负责积极协调区财政局落实环卫作业经费。
三、规范环卫作业市场化招标工作,防止恶性竞标。按照2011www.xiexiebang.com年市政府办公厅成办发(2011)194号文《成都市中心城区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各区城管局牵头负责环卫作业市场化招标工作,并会同区政府招标采购中心组织实施本区域内环境卫生作业市场化招标,督促指导各辖区办事处做好招标发包合同的签定和执行工作。在招标程序及形式上原则上必须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禁止采取邀标或竞争性谈判。参与评标的评标成员,除经济类的评标人员在省、市专家库抽取外,其他成员从市城管局环卫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组人员至少在5人以上。对招标商务标报价,应根据环卫作业量及市城管局新制定的环卫作业定额标准,合理评定招投标商务标报价,严禁低价中标,防止恶性竞标。
四、强化监督检查,严格实行排名靠后淘汰制度。各区要进一步强化环卫作业检查评比和考核工作,每月定期组织开展检查考核成绩排名,严格实行市政道路清扫保洁诫勉和排名靠后淘汰制度。各区政府要建立对区城管局、街道办事处环境卫生监督检查的考核机制,并定期检查区城管局、街道办事处的监督检查情况,逐步建立较完善的中心地区环卫作业监督检查网络和制度。各区城管局要建立环卫作业公司业绩档案。对被淘汰的环卫作业公司两年内禁止参加中心城区环卫作业市场投标工作。
第三篇:关于城区环卫市场化作业管理意见
我市中心城区2011年全面实行环卫作业市场化以来,环卫作业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关于城区环卫市场化作业管理意见。但从一年多来的运行情况看,环卫作业市场化存在着招标不规范、恶性竞争、低价中标,导致环卫作业经费投入不足,作业质量明显下降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中心城区环卫作业管理,针对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现就规范中心城区环卫市场化作业管理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环卫作业市场化管理水平。环境卫生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工作,各区政府及城管局要高度重视环卫作业市场管理,深化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成果,将该项工作放在城市管理工作重中之重位置上,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和实行专人监管,把环卫作业质量和监管工作纳入全年目标考核,努力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二、加大环卫作业经费投入。根据我市城市发展和人口数量增加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建设部80年代颁布的环卫作业定额标准的基础上,《成都市城市管理标准》(试行)调整提高了环卫作业定额,增加了环卫作业人员配备数量,各城区政府要根据新的定额和我市最低劳动工资标准,加大经费投入,及时落实环卫作业经费,以确保环卫作业人员配置和环卫作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不低于600元(保险费除外)到位,范文《关于城区环卫市场化作业管理意见》。区城管局要负责积极协调区财政局落实环卫作业经费。
三、规范环卫作业市场化招标工作,防止恶性竞标。按照2011年市政府办公厅成办发(2011)194号文《成都市中心城区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各区城管局牵头负责环卫作业市场化招标工作,并会同区政府招标采购中心组织实施本区域内环境卫生作业市场化招标,督促指导各辖区办事处做好招标发包合同的签定和执行工作。在招标程序及形式上原则上必须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禁止采取邀标或竞争性谈判。参与评标的评标成员,除经济类的评标人员在省、市专家库抽取外,其他成员从市城管局环卫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组人员至少在5人以上。对招标商务标报价,应根据环卫作业量及市城管局新制定的环卫作业定额标准,合理评定招投标商务标报价,严禁低价中标,防止恶性竞标。
四、强化监督检查,严格实行排名靠后淘汰制度。各区要进一步强化环卫作业检查评比和考核工作,每月定期组织开展检查考核成绩排名,严格实行市政道路清扫保洁诫勉和排名靠后淘汰制度。各区政府要建立对区城管局、街道办事处环境卫生监督检查的考核机制,并定期检查区城管局、街道办事处的监督检查情况,逐步建立较完善的中心地区环卫作业监督检查网络和制度。各区城管局要建立环卫作业公司业绩档案。对被淘汰的环卫作业公司两年内禁止参加中心城区环卫作业市场投标工作。
第四篇:中心城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探索与思考
中心城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探索与思考
【摘要】: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心城区是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承载着城市的重要运行功能。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推动社会管理转型与创新的任务日趋繁重和紧迫。面对这一新形势,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对中心城区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职责重要。本文立足于×××区作为×××市中心城区实际,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社会管理服务理念有待强化,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有待构建,社会管理手段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有必要从树立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创新政府主导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强化社会管理创新。
近年来,中心城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为先的理念和要求,围绕上级党委、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市中心城区的×××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多重叠加的新兴发展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增强服务大局、借势发展、争创一流的意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认真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创新×××区社会管理思路。着力在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突出特色、突破难点、强化机制、改善管理、服务人民、整体推进上下功夫,力求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海城区基本情况
×××区位于×××市×××部,北与×××县接壤,东与×××相邻,南与×××相望,西濒×××,是×××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辖区下辖×××镇和7×××个街道办事处,共有行政村×××个、社区居委会×××个,总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万,流入人口近×××万人。近年来×××区立足区情,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从明确工作思路、完善体系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入手,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为全市乃至自治区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助推了×××市跨越发展,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自治区级以上荣誉捷报频传,连续四年荣获“自治区平安县(区)”荣誉称号、获2008-2010自治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建健全组织机构,初步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中心城区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市作为新兴城市,原有的与计划经济相伴生的社会管理体系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心城区的×××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更显日益迫切。×××区区委、区政府始终对社会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创新工作理念,把社会管理工作置于区委、区政府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事项来谋划。及时成立了“×××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党政领导服务日制度,联系社区制度。各办事处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亲自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特别是围绕破解影响×××区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强化服务大局、争创一流意识,把×××区放到×××市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优势,积极与中直、自治区直属各有关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加强工作合作交流,座谈共商社会管理活动创新,建立信息互享平台,齐抓共管的格局初步形成,在近两年县区绩效考评中,我区在×××市中位居前列。
(二)注重突出亲情服务,积极推进和谐×××城区建设。×××区辖区流动人口大约有×××万人,是大量人口聚集的城市中心区。市委、市政府把×××区作为“开展流动人
口服务管理工作”试点,区领导班子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突出人性化管理和亲情化服务,积极为流动人口释疑答惑、排忧解难,大大增强了流动人口对辖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把流动人口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从财政划拨经费×××万元,在区公安分局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并着手在辖区派出所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聘用流动人口协管员。结合中心城区特点,专门开展了流动人口集中登记月活动。在深入调研,摸清流动人口总底子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基本信息采集与电脑建档工作,在开展流动人口登记工作过程中,×××派出所实行人性化执法,安排民警带领协管员在小区设点。同时,建立起出租屋“两证一书”的管理机制,做到“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这种工作模式初见成效。在流动人口服务方面,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分类管理,以“三查”(查环、查孕、查病)服务为切入点,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有效实施孕情跟踪。同时,设置“亲情卡”和“便民服务卡”,向流动人口提供一切可能的政策、就业、教育、健康、法律等咨询服务。立足抓好实事,服务群众,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区教育行政部门以人为本出台新规,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凭用工单位证明免借读费进城就读,并可平等享受升学政策。此外,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城区中小学,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区学校大班额等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困难,为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与创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加快推进公办小学建设,投资×××多万元建设×××小学,实施三年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努力协调有关部门,抓紧落实新增学校和公办幼儿园的土地问题,想方设法筹集建设资金,力争五年内建成×××所公办幼儿园和×××所公办小学,有效缓解“入公办幼儿园难、入学难”问题。
(三)大胆创新工作机制,有效缓解信访工作难题
我区创新街道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体制,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在全区×××个镇(街道)设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把信访维稳与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把“中心”建设与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相结合,对社会管理各项任务进行分解、排查、处置,提高基层的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区党政领导坚持开展公开大接访、领导接访日、领导下访和约访“四访”活动,各行政职能部门也主动下到基层开展调处活动。构建“矛盾纠纷联调、突出治安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突发性事件联处”的工作机制,整合信访、司法、公安派出所、土地、民政等部门力量,按照主动受理、集中梳理、归口办理的程序开展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如区法院在交警大队成立了调解室,整合法院和交警各自的资源优势,为交通事故当事各方提供方便服务,有效提高事故调处率和群众满意率;区检察院在各街道办事处设立了检察官联系点,拉近了检察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促进司法公正、惩治腐败和清除民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派出所成立调解室,各镇(街道)、村(居)委设立调解庭(室),从而形成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基层调解工作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完善。在司法公正方面,×××年我区推出司法公开新举措,首次庭审同步视频直播。案庭审视频网络直播,对推进司法公开、司法为民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着力做好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民生工作,关爱困难群体,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多措并举开启新貌,着力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一是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从×××年年初开始,×××社区作为创新社会管理试点,率先在全区乃至全市启动社区网格化管理建设。根据自管小区、物管小区、单位小区等分类,依据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和管辖面积,设置了×××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网格长1名,每个网格内居民约×××户左右,人口约×××人。网格长每天到网格工作3小时以上,收集网格内所有居民户基本信息以及环境卫生,民政、计生、违建巡查等信息。在广泛开展调研,摸清网格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每天一研判制、上门服务制、信访调解负责制、民情反馈制、卫生督查制、群众评议奖惩制等制度。社区设综合服务站,形成综合服务站站长—网格长—网格员—网格中心户为线条、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党委为核心的条块结合的社区网
格化管理模式。对于网格工作中的问题,一般问题网格长组织处理,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报回社区综合服务管理者,由站长主持会议研判,并将处理。同时,管理与绩效考核挂钩,社区干部绩效考核年底以每月100元挂钩奖励,同时视工作表现情况,给网格员奖励补贴。目前,社区网格化建设试点先行,全区推动。
二是推进社区组织化建设。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居委为主体、社区工作站为中坚力量、社区群团组织、社区志愿组织、社区便民商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为配套的社区组织体系。切实增强社居委组织居民开展自治、协助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居委主任“一肩挑”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创新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创新社会工作者培养选拔机制。三是推进社区服务化建设。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城镇社区全体成员、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扩大社区公共服务覆盖面,设立“一站式”办事大厅。建立社区与驻社区单位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机制。推进标准化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基本实现社区居(村)民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学有所教、难有所帮。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要求,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维护稳定为基础,积极实施社区建设互联网工程和“83行动规划”,实现了社区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以文体广场为载体,做到社区活动周周有,月月新,社区小活动营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祥和、温馨的新型社区。目前,“小事不出楼院,大事不出社区,人人关心互助,家家乐业安居”成为×××区社区建设的真实写照。
(五)不断强化管理创新,大力彰显管理创新成效
我区着力理念创新,树立源头管理、综合治理、依靠群众理念,力求管理科学高效常态化,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执政理念,部门协同形成合力,完善综治基层基础工作体系、综治工作责任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建设体系、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通过构建行政责任、法治政府建设指标、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等体系,形成人大政协监督、政府公共关系、政务公开、社会监督四大平台,建立依法管理、常态管理、有序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树立依靠群众理念,扩大公众参与,建立专业性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联防队、巡逻队等各种群防群治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治安管理。加强两新组织的治安管理,协调×××边防支队机动中队进驻工业园区。实行网格化巡逻,构建了全覆盖的视频监控系统,开展联合执法整治。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推进的要求,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商业服务信息化,力争建立覆盖全市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建立社区人口、辖区单位基础数据库,提供与公安、计生、社保等部门专项数据库的数据共享接口,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动态更新。建立社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信息管理软件建设,推动社区居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建立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将法律援助、家政服务、文化教育、医疗服务、公共事业消费等内容纳入其中,形成信息与物流的有效互动。推进智能化住宅小区(楼宇、家庭)建设,大大夯实了基层社会管理基础。
三、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区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
随着×××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里坚持重心下移,作为中心城区的×××区,面对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管理事权不一致,与中央直属、自治区直属部门还要进一步沟通协调、协同合作解矛盾等等,都将对我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服务措施不尽完善,治安薄弱地区仍然较多是当前社会管理的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工企业、旅店、娱乐场所和居民出租房屋,流动性强、变化快,接纳流入人口的单位信息变换不及时,导致底数难以及时掌握。二是流动人口正在日益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但案件侦破难度较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仍有不便,“入学难、入公办幼儿园难”教学两难问题仍未根本性解决。在社会治安防范方面,治安薄弱地区仍然较多,防控能力有待提升。第一,部分校园周边存在社会青年敲诈、抢劫学生现象;私立幼儿园无证经营现象较多。第二,各种治安案件时有发生,治安纠纷、民事纠纷仍然居高不下。学校和家长引导青少年学生合理科学地利用现代互联网学习、生活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社会流动不断加快,就业方式日益多样,而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目前,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大学生就业呈现多元化、大流动趋势,大量新成立的就业组织采取“非单位”的管理体制,使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公民社会开始形成,经济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问题,而社会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城乡社会管理网络建设没有健全,出现了许多管理盲区,出现无人管无人理的“社会人”,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压力。
(三)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创新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网络的迅猛发展,特殊人群的逐年增加,而社会管理手段滞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手机、电脑在城市职工家庭中基本普及,而政府有关部门在对网路虚拟社会的管理方面既缺少专门管理人才,又缺少有效管理手段。另外,随着司法制度改革,刑释解教人员逐年增加,重点人口的监管工作量加大,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工作相对滞后,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四)社会管理体制落后有待完善和创新
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而社会管理体制落后。近年来,新的社会组织不断增加,民政局登记的民间各种协会组织逐年增加,行业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等不断的社会问题以及信访、拆迁、征用、地摊、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纠纷大量涌现,而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落后,使社会事务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和社会问题自下而上的解决都受到了一定阻碍,一些社会纠纷和矛盾不能及时解决,影响全区安定团结。
四、建议与对策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坚持统筹兼顾、动态协调,坚持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的原则,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社区建设、认真解决好计生民生问题等相结合,从影响和谐稳定和民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
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形成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政治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组织,以非营利机构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三大管理组织体系,注重发挥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社区、社团和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健全和完善社会组织,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改进社会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同时,要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形成有效管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
(二)解决好社会管理重点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流动人口的管理创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要健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建立完善城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实行“一站式”、“全程式”服务,做到统一信息采集,统一组织管理,统一提供服务,准确登记流动人口的各类信息、出租房屋信息、就业就学信息,建立一证查询或信息查询制度。以方便快捷周到的人性化“一条龙”服务为载体,构建起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就学、就医、养老以及精神、物质、文化、法律需求的常态化、动态化服务管理平台。
2、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完善以司法部门牵头,社区组织参与,部门配合的帮教机制,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监管管理和帮困扶助。要以有效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为首要标准,做好刑释解救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建立刑释解救人员与家庭、组织衔接的责任制,落实安置政策,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不再重新犯罪。教育、共青团等部门要和社区组织还要关注、关心社会闲散青少年和一些特殊人群的教育帮扶、引导,解决好他们的就学、就业和安置问题,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公安部门要做好对重点人口的管理帮教工作。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创新。要继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的“大调解”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律援助活动,畅通诉求和信访渠道,有效排查调处社会各类矛盾纠纷,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要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深入实施“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筑城区一直延伸到社区(村)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完善警民结合、打防控一体化、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社区平安的长效机制。要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如加大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重点地区、繁华地段的治安乱点整治力度。重点打击入室盗窃、偷盗车辆、抢劫财物、危害民众安宁的违法犯罪、扰乱治安、干扰民生的行为,努力构建打防管控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大力加强安全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物业管理、市场管理、加快城市化进程。
4、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创新。按照公开管理、依法管理、主动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网上综合防控体系,把网上防控控制与网下落地查处结合起来,严厉打击网上违法行为以及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盗窃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切实纺织网上非法活动演变为现实社会危害,更好地保护好人民权益,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虚拟社会的健康发展。
5、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的创新。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要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提升功能与发挥作用并举,使其在健康向上、聚人心促和谐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按照谁登记、谁管理,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努力探索“两新组织”管理服务中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完善以登记、审批、监督、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并实施好。
6、基层基础工作的创新。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最根本的在于抓好基层、打好基础。要以健全完善社区和镇(办)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居委会综治服务站为抓手,整合资源,形成“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平台,集中办理群众的合理诉求、困难群众的帮扶和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要与乡镇司法所、检察室、人民调解委员会、义务巡逻队、平安志愿者搞好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群建作用,尤其是在加强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建设,在做好矛盾纠纷调解、社会救助、社会养老、就业保障、普法教育、便民服务、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社区文化、物业管理等社会管理创新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形成×××区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何增科;试析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J];北京交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潘小娟;白少飞;中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思考[J];政治学研究;2009年02期
3、朱冬梅,陈樨圆.发达国家人口方面的管理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7).
4、《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3期
5、丁元竹;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与方向[J];开放导报;2010年04期
6、康之国;杜丽娜;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区治理与NGO[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第五篇:关于提升中心城区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思考
关于提升中心城区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思考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按计划到2015年,东丽区城市化率将达到95%以上。随着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等逐步增强,对社区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居民的新期待,张贵庄作为中心城区,如何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宜居环境的改善,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群众性团体、民间组织的作用,建设和谐社区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一、社区管理服务的现状分析
张贵庄街地处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位于东丽区中心城区,东至外环线与丰年村街相邻,西连河东二号桥,北靠京山铁路,南接新立街崔家码头。街域面积2.88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余人。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一是管理机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止目前,街辖18个社区居(家)委会,现有工作人员145人,由居干、劳动协管员、大学生公益岗和街下派干部四部分人员组成;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站2个,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促进了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二是管理与服务人员结构不断优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街有社区专职人员145人,协警140人,保洁员150人,义务巡逻队600余人,楼栋长1130余人,社区服志愿者5120人,与社区签署共驻共建协议的单位达20余家,已初步形成由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三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不断扩展。社区服务内容涉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优抚救济、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社区治安、环境治理、住房保障、法律咨询、消费维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四是新型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建立。由政府和居委会独自提供社区服务的传统格局有所改变,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居委会、社会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局面正在形成。五是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近年来,区政府加大了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设施了“白、亮、净”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在11个社区推行了准物业管理,实现了全日制保洁,社区面貌明显改善,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明显增强。
但是,社区服务的水平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第一,社区管理体系不够科学。目前在社区管理乃至政府的组织体系中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充分调整、安排资源,条块分割形不成合力,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社区职能定位不够准确。一方面,各行政职能部门仍然把社区当作基层行政部门,社区居委会行政化、机关化现象严重,社区自治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居委会承担物业管理和各职能部门无人管、不愿管,又不得不管的大量工作,不堪负重,社区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第三,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一方面,60%的居委会基础设施不达标,功能单一,总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社区内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利用,社区服务工作受到限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居民群众的需求。第四,缺乏社区发展战略规划和一系列社区发展配套政策,社区发展的方向、目标不明确。
二、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构思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坚持“共驻共建”,动员驻区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实现横向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效益双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强化薄弱环节,促进社区建设的均衡发展。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特色明显”的生活共同体。
(一)突出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管理与服务
加强社区就业管理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中心作用,建立社区内失业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申报认定等动态管理制度,提供就业法规政策的宣传和咨询。核实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协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收集、发布就业信息,开展职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及新增就业人员提就业服务。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协助调处辖区内劳动争议。
加强社区救助管理服务。眼睛向下,关心社会基层和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抓民生之本、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忧。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采取特困救助、临时救助、专项救助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社区救助服务。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
加强社区助残养老管理服务。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快老年和助残公共服务设施、应急服务网络建设,为居家的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提供各种服务。动员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服务。
加强社区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服务。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实现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大力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功能,推进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疗机构协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机制,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方便化和家庭化的卫生服务需求。
加强社区文化、体育、教育工作管理与服务。发展面向居民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便民读书、阅报、健身等活动场所。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调动社区资源和力量支持和保障社区内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高居民素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
加强社区安全稳定工作管理与服务。健全社区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防、平安建设联防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社区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健全社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推行司法调解进社区,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居委会在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稳定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深入开展打击“黄赌毒”和传销等工作。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增强居民法制观念,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三级管理服务体系,推行“以房管人”,依托社区楼栋长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逐步实现流动人口的居民化待遇。
加强社区环境工作的管理与服务。以建设现代化宜居中心城区为目标,深入开展社区居民做好街巷保洁、爱国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教育,增强居民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继续搞好社区“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五化工程,为居民群众营造文明、整洁、和谐的生活环境。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集中治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建立全覆盖、无缝隙、高效能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社区环境综合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突出对社区基层组织体系的管理与服务
完善居民自治组织。坚持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带动社区居民民主,完善居民民主选举制度,保障居民群众的选举权;完善居务公开制度,保障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完善居民会议制度,保障居民群众的参与权;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组织居民有序开展监督评价活动。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使社区居委会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组织。指导和监督社区内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探索网上论坛、民情恳谈、社区对话等有效形式,加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评估和监督。
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使其在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有序开展服务。
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优化志愿人员结构,壮大志愿人员力量。指导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使志愿者本人需要帮助时,能够及时得到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的服务。指导志愿组织和志愿人员开展社会救助、优抚、助残、老年服务、再就业服务,维护社区安全,科普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
(三)突出社区管理与服务方式的创新
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或社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该组织隶属区政府直接领导的综合协调部门,其主要作用:负责研究制定社区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出台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理顺“条块分割”的工作关系,明确园林绿化、房屋修缮、市政公共设施等的管理权属,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执法权限和范围;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组织协调、推动落实、检查指导各项工作。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同共建的强大合力。
强化社区服务平台建设。一是严格按照标准配置社区工作用房和社区公益性设施,并将此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社区发展规划。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使用,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及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的意见。未按规划要求建设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不能通过验收。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要根据规定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交给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使用管理。二是整合区各部门在社区拥有的公共设施与资源,统一为社区居民服务,积极推进社区“日间照料、老年大学、康复中心”等形式多样的“一站式”特殊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三是提高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最大限度实现社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形成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全面支撑社区各项工作实现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社区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加大社区综合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区综合执法局、房管局、市容委、环保局、建委、工商局等执法部门的作用,加强对社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市貌、社会治安、房产物业、市政实施、外来人口等方面联合执法和综合管理的效能。
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对社区建设的分类指导,研究制定和谐社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编制《社区管理明白手册》,将“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特色明显的生活共同体”的和谐社区管理目标逐一量化。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改进完善评估方法,丰富创建内容,拓展创建渠道,努力实现创建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努力实现党建工作共创、思想工作共抓、社区服务共办、社区治安共防、社区环境共治的良好氛围。加强创建活动的推动落实和监督检查,注重总结宣传典型经验,发挥先进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我街和谐社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拓宽选人渠道,优化人员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社区工作者,不断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及聘用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积极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试点。
(四)健全对社区公益事业投入体系建设
加大财政对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投入。将街道办事处工作经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人员培训,社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等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方面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的机制,逐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对社区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微利服务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适当赋予街道办事处经济职能,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以减轻财政投入的压力。
完善社区财力的保障机制。推行社区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属各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不得转嫁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凡依法应由居民委员会协助的事项,应当为居民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利用社区资源,引导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设施向社会开放,让闲置场地、设施为社区所用。鼓励和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方面力量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面向居民开展便民利民的商业服务。鼓励驻社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进行资助、捐赠,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