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调整中心城区环境监察职能的建议
关于调整中心城区环境监察职能的建议
2008年市局党组研究决定,将原来由两分局监察机构监管的中心城区上收,交由支队监管,支队设立城区执法室,专门负责中心城区环境监察工作。城区室成立以来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投诉、市长公开电话和有关部门移送件近3000余起,平均每年700多件。同时城区室还担负市区范围内企业的日常监管、各类专项行动、处置突发事件等多项工作任务。
几年来支队城区执法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工作中也存在被动疲于应付,环境投诉纠纷处理群众满意率低,行政效能考评排名靠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我们主观方面的原因,而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是急待解决的。一是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区环境监管的范围也随之扩大。这几年郴州市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面积、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以建筑和餐饮行业为例,郴州市每年新增和原有的在建项目二百多个,这些项目的建成,无论是道路还是住宅,伴随而来的就是餐饮、商店等等。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郴州市城区各类餐饮近2000多家,去年却已达到4000多家。随着两条高速公路的开通、107国道改道完成,武广高铁区的进一步开发,这个数据还会成倍增加;二是群众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环境投诉和纠纷事件聚增。2010年城区受理各类投诉537件,而2011年达到了近700件。三是城区环境执法与一般企业工厂的执法有很大的特殊性。城区环境投诉纠纷主要以餐饮油烟污染、建筑噪音和冷作加工噪音为主。而这些环境问题存在有历史遗留问题、有城市功能设计等诸多问题,应用一般的法律程序处理,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更多的需要做解释、协商、调解等工作。据于上述原因,目前城区环境监察室的工作机制和监察力量,已凸显众多的矛盾和不适,调整城区环境执法工作机制,将城区环境监察工作,由苏、北两分局,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施监管,势在必行。
一是能有效整合行政资源,增强城区环境执法力量。职能调整后可建立起市、区两级环境执法体系,拥有环境监察机构3个(市环境监察支队、北湖分局环境监察大队、苏仙分局环境监察大队),执法人员有40多人,共同对北湖、苏仙行政管辖区进行现场监督与执法。可以很大的增强城区环境执法力量,改变现在由支队城区室单一执法力量不足的现状;二是有利于更好的改进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环境监察质量。城区环境问题主要面对的是第三产业,更多的是弱势群体,由于城区环境投诉纠纷形成的特殊性,处理环境污染投诉,很多时候不是简单的调查处理、处罚,而是调解、协商,这就需要做大量的耐心细致的工作,而且还需要得到政府、社区及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这就涉及到基层执法队伍和街道办等部门,因工作业务等原因,他们更容易深入基层,熟悉情况,在处理问题时也更灵活,在这方面两分局执法队伍与支队城区室相比,有着天时、地利、人和不可比拟的优势。前期我们在两分局进行试点得到成功也证明了这点。三是可解决机制不顺等问题,调动两分局的工作积极性。由于环保分局是垂直领导,人、财、物、权及党组织等关系全部在市里,就城区环保问题环保分局不能及时向区里汇报工作,区政府也不能及时指导工作,造成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从而影响区政府支持环保工作的积极性。监管职能调整后,环保分局可就中心城区环境问题直接向区政府汇报,寻求政策、资金及相关部门的支持。监察体制理顺后,整合了执法力量,有利于避免多头监管、重复监管、交叉监管问题,有利于填补监管空白。同时加强了交流、学习和沟通,更有利于环境监察工作的开展。
职责划分的建议:
(一)城区监察室主要职责:
1、市环保局负责24小时环保公开投诉电话12369的受理、呈批、分转工作;
2、城区监察室负责对经济开发区、有色工业园区、市本级企业进行监管和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
3、城区监察室负责查处城区范围内以下案件:1)违法行为跨区以上行政区域,需要市局查办的案件;2)上级领导机关交办的重要案件;3)其他重大、疑难及市局认为需要直接查办的案件
(二)两分局城区范围职责:
1、按照按属地原则,苏仙分局和北湖分局及时办理12369分转的工作,在5个工作日内将查处办结情况上报市局;及时办理自己辖区内群众举报电话投诉、来信、来访、上级有关部门及领导批转信访件、人大政协提议案及污染事故调处。
2、分局查办市局认为需要委托分局以市局名义实施处罚的案件;负责查办本辖区城区范围内发生的除市局查办案件外的其他案件。
3、根据属地管辖原则,两分局在本辖区城区范围内的经营主体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和排污费征收工作。
4、两分局各自明确一名工作人员为信息报送员(苏仙分局:
;北湖分局:),负责城区内环境违法查处情况的信息报送,每月5日前将上月情况报市环保局备案。
(三)执法程序及争议处理
1、各环境监察执法机构之间执法区域不明时,由市环保局予以界定。案件管辖处理不明或发生争议时,由市环保局指定管辖处理。
2、在巡查中发现非本机构职责范围内的违法违规行为,负有义务及时告知有管辖权的机构或报市局,若情况紧急可依法先采取应急措施,再行移交,具有管辖权的执法机构须无条件接受并立案查处。未经批准或授权,任何机构不得超越区域、超越权限执法,否则视为违规,将按照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行政执法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市监察支队负责对各区环保行政执法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考核。
第二篇:职能科室职责调整建议
职能科室职责调整建议
一、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职责
(卫生局职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职责)
二、工作内容:(卫生、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
三、充分考虑工作的行业特点,按照功能职责权力相统一的原则,制定内设机构职能部门职责是保证职能部门正确履行职责的基础,是保证工作程序和管理有效的基本要求,结合现阶段工作的性质、任务,初步拟定对卫生管理职责和食品药品职责进行粗线条功能划分,再此基础上将相应职责分解至职能部门具体承担并执行。
四、根据“三定”方案中出现职能部门职责相互交差的现实情况,调整、理顺职能部门工作职责是当务之急的重要事务,现将调整建议汇报如下:
1、“三定”方案设置股室分别是:办公室、政工股、规划财务股、医政药政管理股、业务股、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执法股。其中,办公室、政工股、规划财务股职责基本符合工作实际,但是业务股职责中涉及医院参与的医疗救治等工作应调整至医政药政管理股理;负责指导全县爱国卫生工作、推进新农合等的制度建设已经超出工作职责,负责卫生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等工作应调整至规划财务股;医政药政管理股职责中涉及继续医学教育方面的职责调整至政工股,涉及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材等药政管理内容调整至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执法股。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执法股职责中涉及卫生执法职责分离调整,因为卫生监督所代表卫生和食品药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独立行使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其管理职责中涉及的卫生执法工作由医政药政管理股承继协调,其涉及食品方面的餐饮等监督执法由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执法股承继协调,并根据工作任务由相应分管领导安排具体工作。
2、内设机构功能职责调整后的工作职责范围如下: 办公室:
1、综合管理协调局机关日常工作;
2、制定局机关工作制度、职责.职工考核;
3、负责秘书事务、信息化建设、信息采集、新闻宣传、档案管理、信访、保密工作、党务政务公开;
4、会议组织、安排、接待。
5、局机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消防工作、整脏治乱、禁毒、保卫等工作;
6、政务中心管理。
7、后勤管理(包括车辆)。政工股:(医学会,药学会)
1、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医药卫生人才发展规划,继续医药学教育培训和进修;医药人才信息数据库建立;
2、负责组织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试、考核、评聘和执业注册;
4、医药卫生政策研究和医药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应用。
5、负责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人事管理、劳动工资、职工考核、年检工作;
6、负责局机关党群工作、工、青、妇、计划生育工作、局机关离退休干部、职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7、负责乡村医生的管理工作;
8、负责医药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 医政药政管理股:
1、研究拟定医疗机构发展规划,指导医疗机构改革;
2、负责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和工作目标考核;
3、监督管理医疗机构的医疗和服务质量、医务人员的资格准入制度,医务人员执行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等;
4、协调处理医疗事故;
5、卫生监督管理、加强采血及临床用血质量的业务监管;
6、加强公共卫生事故的应急能力建设,对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组织紧急救护。业务股:
1、负责组织、指导、实施公共卫生项目工作的开展;
2、组织实施全县计划免疫和健康教育工作;负责拟定传染病、职业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与公共卫生相关疾病的防治规划和措施,督导各项防治措施的实施;
3、负责管理全县传染病疫情报告及其它疾病资料。
4、依法对妇幼保健实施监督管理;监督母婴保健专项技术的实施,卫生、食品药品监督执法股:(药政)
1、负责本辖区内药品器材监督管理工作。
2、依法审查或审批药品零售企业,依法监营药品经营企业经营行为;
3、负责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的稽查工作。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医疗器械行为,并依法处罚违法违规的责任人;
4、监督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戒毒药品和放射性药品;
5、组织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6、负责食安委日常工作; 规划规财股:(项目办)
1、拟定全县卫生事业建设规划,推动卫生规划工作;
2、编制本部门资金的预算、决算工作;
3、负责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工作;
4、负责局机关直属单位资产、财务的管理和监督;工资管理;
5、负责院财局管及其他资金的管理工作;
6、审核、评价、指导、监督管理所属事业单位的财务建设等工作; 以上建议是否稳妥可行,请领导定夺,同时,为了减小负面影响,扩大征求范围相关部门人员意见后在组织明确为好。
第三篇:环境监察大队的工作职能
环境监察大队的工作职能:
1、依法对辖区内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情况实行现场监督、检查、并参与处理。
2、贯彻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
3、依据主管环境保护部门的委托,依法对辖区内单位或个人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并按规定进行处理。
4、负责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超标排污费和排污费的征收工作。
5、负责排污费财务管理和排污费财务、统计报表的编报汇审工作。
6、参与环境污染事故、纠纷的调查处理。
7、参与污染治理项目计划的编制。负责该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8、承担主管部门或上级环境保护部门委托的其它工作任务。
三、环境监察工作程序
(一)污染源监察工作程序 l、计划管理
(1)、按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分列辖区内重点、一般污染源名录,建立档案;(2)、按规定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2、现场检查
检查的主要内容: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地理位置、污染物排放强度、污染源治理情况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是否办理相关环保手续。(1)、正常:填写检查记录;
(2)、异常:检查人员现场取证制作现场检查(勘察)记录和询问笔录,必要时,进行相关的声、像取证,并填写检查记录,按环保行政处罚工作程序执行。
3、复查
对异常情况按规定期限进行复查。检查处理意见(结果)的落实情况。
4、总结归档(1)、所有检查记录、材料分别存入相应企业档案;
(2)、每季度终了10日内总结季度监察情况、注明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建议汇总上报大队领导;(3)、年终总结全年监督检查情况。
(二)污染防治设施监察工作程序
1、分类归档
(1)、现场监察室负责对辖区内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验收合格的污染防治设施分列名录,登记编号,建立设施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名称、型号,设计处理能力,实际处理能力,处理率和处理效果,处理费用,验收(改造)日期等。
(2)、每月对每台(套)污染防治设施的检查不少于2次。
2、现场检查
检查内容:检查企业生产情况:污染源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设施运行记录、监测记录和设施管理人员岗位执行情况;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规范情况;设施需暂时停运、拆除、闲置、关闭、改建、扩建的,排污口需改变原设置位置或增减 3 的,是否办理相关环保手续;设施停运或拆除期间采取的达标排放相应措施执行情况。(1)、正常:填写检查记录;
(2)、异常:视情处理。(1)超标排放:监测报告结果移交排污费征收管理科征收超标排污费,建议限期治理、限产限排、停产治理,同时执行《环境监察行政处罚程序》;(2)设施运行不正常,擅自停运、拆除、闲置、关闭、擅自增加和改变污染物排放口或未按规定设立规范化的污染物排放口及计量监控装置的,执行《环境监察行政处罚程序》;(3)检查人员现场取证要制作现场检查(勘察)记录和询问笔录,必要时进行相关的声、像取证,并填写检查记录,按环保行政处罚工作程序执行。
3、复查
对异常情况按规定期限进行复查。检查处理意见(结果)的落实情况。
4、审批管理
设施需暂时停运、拆除、闲置、关闭、改建、扩建的,排污口需改变原设置位置或增减的,必须向范县环保局提出书面申请。县局可根据具体情况征求大队意见后,立刻或限时办理。
5、总结归档(1)、所有检查记录、材料分别存入相应设施档案;(2)、每季度终了10日内总结季度环境监察情况、注明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建议汇总上报大队领导;(3)、年终总结全年监督检查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率、处理率和达标率。
(三)建设项目“三同时”监察工作程序
1、建立档案
(1)、登记辖区内审批的建设项目单位;(2)、对有“三同时”的建设项目逐项建立档案。
2、现场检查
检查内容:听取建设单位的建设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并现场检查核实有关情况。对有“三同时”审批意见的建设项目,未投入生产或使用的,检查污染防治设施主体工程是否同时施工;试生产期间的,检查污染防治设施是否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同时还要检查运行效果:已投入正常生产使用的,检查是否有验收手续.污染防治设施是否同时建成并投入使用。对没有办理相关环保手续的,属于异常。(1)、正常:填写检查记录;
(2)、异常:检查人员现场取证制作现场检查(勘察)记录和询问笔录,必要时进行相关的声、像取证,并填写检查记录,按环保行政处罚工作程序执行。
3、复查
对异常情况按规定期限进行复查。检查处理意见(结果)的落实情况。
4、总结归档
(1)、所有检查记录、材料分别存入相应档案;(2)、每季度终了10日内总结季度环境监察情况、注明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建议汇总上报大队领导和项目审批机关;
(3)、对违法事实清楚以及存在较严重问题的应及时上报大队领导和县局相关室。
(四)限期治理项目监察工作程序 l、建立档案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市政府文件要求,建立辖区内限期治理项目、停产治理项目和关停项目名录,并逐项建立档案。
2、现场检查
检查内吞:限期治理项目在规定的期限内治理进展情况、是否治理到位、是否通过验收,未通过验收的是否停产治理;停产治理项目是否停产到位,有无未经同意擅自生产现象;关停项目是否关停到位,相关生产设备是否拆除到位,有无擅自生产现象。(1)、正常:填写检查记录;(2)、异常:检查人员现场取证制作现场勘察记录和询问笔录,必要时进行相关的声、像取证,并填写检查记录,按环保行政处罚工作程序执行。
3、复查
对异常情况按规定期限进行复查,检查处理结果的落实情况。
4、总结归档
(1)、所有检查记录、材料分别存入相应档案:(2)、每季度终了10日内总结季度监察情况、注明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建议汇总上报大队和县局相关室:
(3)、对违法事实清楚以及存在较严重问题的应及时上报支队领导和县局相关室。
(五)排污许可证监察工作程序
1、收集信息
辖区内发放的正式或临时排污许可证的有关资料。
2、制定计划
按《污染源监察制度》制定监察计划。
3、现场监察
(1)、是否持证排污;(2)、计量装置运行情况;(3)、是否超量排污。
4、视情处理(1)、正常;(2)、异常:
对无证排污的,加倍征收排污费;并属现场处罚范围执行《现场处罚工作程序》,属监察机构处罚范围执行《现场处罚工作程序》,超过上述处罚范围填写《环境监察行政处罚建议书》上报。
(六)征收排污费工作程序
1、排污申报登记
每年元月15日前,排污单位将其排污情况填写在《排污申报登记表》上,一式三份报大队排污申报办公室。新建项目,在其试生产10日前填写《排污申报登记表》,一式三份报大队征管。
2、排污申报登记核定
申报办公室或征管科在接到《排污申报登记表》15日内对报表中所填数据进行核定。通过核定的报表,作为收费的依据。没有通过核定的报表,返回申报单位,重新申报。
3、排污费征收
(1)、征管科向被征排污费单位下发《排污量核定通知书》。(2)、下发《排污量核定通知书》7日后,且排污单位无异议,下发《排污费缴纳通知单》,同时将收费金额在公开场合进行公示。
(3)、征管科不能直接送达的《排污费缴纳通知单》提前三天移交办公室,进行公证送达。
4、排污费缴纳
被征单位,依照收费通知单金额,在指定银行账户缴纳排污赘,也可提现金到大队财务室直接缴纳。
5、不按照规定缴纳排污费的处理
对不按照规定缴纳排污费者,由征管科将被征单位情况提交大队办公室,办公室按法定程序,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6、减、缓、免缴纳排污费
按照征收《条例》第十五条、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和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减免及缓缴排污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执行。
(七)环境保护补助资金管理和使用程序
1、收集信息
(1)、排污费征收及拖欠情况;(2)、排污费解缴入库情况;(3)、污染治理需求;(4)、环保自身建设需求。
2、编制计划
(1)、环保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季、按半年或按编制污染治理贷款(补助)资金使用计划;(2)、环保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季、按半年或按编制环保补助费使用计划。
3、计划执行
(1)、财政部门按照批准的各项资金使用计划,将环保补助资金拨入环保部门的资金专户:(2)、环保部门根据项目进度拨付资金;(3)、按期收回污染治理贷款本息;
(4)、用款单位报送资金使用情况及效益情况报表;
(5)、环保部门向上一级环保部门及同级财政部门报送资金使用情况及效益情况报表。
4、财务管理
(1)、设立排污费征收专户及各项资金使用专户;(2)、按排污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设立排污费资金收支帐户;
(3)、按规定及时向上级环保部门报送排污费财务季报、年终快报和收支预决算报表;(4)、按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收支预、决算报表和其他报表。
5、总结归档
环保补助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一切文件、会计帐簿、票据、报表等均按规定整理归档。
(八)现场处罚工作程序
1、及时取证
环境执法人员对在环境监察中发现或发生的环境违法行为,在确认符合现场处罚条件后,及时取证,制作《现场检查询问笔录》、《现场勘察记录》。
2、陈述
(1)、环境监察人员说明违法单位或个人的违法事实及证据;
(2)、环境监察人员说明对违法单位的处罚理由及法律依据。
3、现场处罚
(1)、环境监察人员填写《现场处罚决定通知书》一式二联;
(2)、《现场处罚决定通知书》第一联交被处罚单位或个人签收,第二联由环境监察机构存档。
4、报告情况
将《现场处罚决定通知书》第二联、证据材料及《现场检查询问笔录》、《现场勘察记录》呈报主管领导审阅。
5、强制执行
对超过起诉和复议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填写《强制执行申请书》,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6、结案归档
填写《查处案件终结报告书》,按一案一卷归档。
(九)环境监察行政处罚基本程序
1、立案登记
对现场监察中发生或发现以及群众检举或控告的违法行为,填写《查处环境违法案件登记表》。
2、调查取证
核实违法事实并取证,制作《询问、调查笔录》
3、按处罚权处理
(1)、属现场处罚范围的,执行《现场处罚工作程序》;
(2)、属环境监察机构处罚范围的,执行本程序4—7;
(3)、属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处罚的,填写《环境监察行政处罚建议书》,与调查材料一并上报。
4、审核决定
(1)、监察小组提出行政处罚意见;(2)、听取被处罚单位陈述;(3)、审议小组审议处罚决定;(4)、监察机构负责人签发《环境监察行政处罚决定通知书》。
5、送达签收
送达人要求受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对拒绝签收的要注明送达情况。
6、强制执行
对超过起诉和复议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填写《强制执行申请书》,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7、结案归档
填写《查处案件终结报告》,按一案一卷归档。
(十)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调查和处理程序
1、大队办公室在接到由局12369环境热线或由其它方式转来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投诉后,应及时报告大队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并做好事故记录登记工作。
2、在县局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调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参与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调查取证工作,随同有关部门立即赶赴现场做好现场应急处理工作,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努力把污染事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
3、实地勘查并记录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现场状况,记录污染破坏范围、周围环境状况等。收集有关 证据,证据应包括:书证、物证、视听材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记录等。
4、调查结束后,应立即将取证材料上报县局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调查领导小组。
(十一)污染纠纷调查处理程序
1、按照县局污染纠纷调查组的部署,参与环境污染纠纷调查工作。
2、环境监察人员在参与调查时,要依法、客观、公正、全面的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调查核实污染事实。
3、根据调查材料、专业部门的鉴定,理顺案情,辨明是非,分清责任。如果双方当事人都愿意接受调解,调查组召开由当事人参加的协调会,做好会议纪要,制作《环境污染纠纷调解协议书》,盖章后送双方当事人。调解过程中,当事人一方向法院起诉的,调解处理终止。
4、双方当事人通过调解达成协议的,双方当事人和县环保局各备留一份调解协议书存查,并写出纠纷处理过程的结案报告;双方调解不成的,在告知双方当事人采取民事诉讼途径解决之后,写出结案报告。并将调查中收集的有关材料及时整理移交县环保局存档备案。
(十二)排污申报工作程序
1、正常申报
(1)、申报办于每年的11月底前做好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工作。
(2)、申报办公室应于12月15日前负责将《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分发给辖区内各排污单位,并负责对排污单位所填写的《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进行初审。初审内容包括:填写内容是否完整、填写格式是否正确、数据是否基本符合实际、所附材料是否齐全。
(3)、申报办需于元月15日前将辖区内所有排污单位填报的《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一式三份,连同所有排污单位的通讯录(包括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地址)报送主管领导审阅。
(4)、主管领导负责对申报办初审后的《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凡审核不合格的,直接退回室重新申报登记,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有关人员直接对排污单位进行核定,核定合格的《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经审核同意后,由办公室存档1份,其余2份转交相关征管科。
15(5)、征管室于每季度末10日内,对排污单位的排污情况,依据《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和该排污单位本季度的实际排污情况进行核定,下发《(×)季度排污量核定通知书》,在7日内送达排污单位。(6)、排污单位对核定结果有异议的,首先由各室做好解释工作;需到现场进行核实的,应将排污单位的复核申请连同有关资料于2日内报送主管领导,由大队重新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重新核实,6日内做出复核决定;各室应在2日内将《(×)季度排污量复核通知书》送达排污单位。
(7)、对不按规定时限和内容进行排污申报的排污单位,经大队研究同意后,各室可依法对其做出处罚建议,或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排污单位限期补报。
2、变更申报
(1)、排污单位因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排放方式、排放口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发生变化,需要对《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所报内容作变更、调整的,应在变更前15日内履行变更申报手续,填报《排放污染物变更申报表》;排污情况发生紧急变化时,必须在变更后3日内报告并提交《排放污染物变更申报表》。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排污申报登记,应在项目试生产前3个月内和污染防治设施竣工并验收合格后1个月内(总局10号令)办理排污申报手续。
在建制镇以上范围内产生建筑施工噪声的单位必须在开工前15日内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填报《建设施工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2)、各室应在接到排污单位填报的《排放污染物变更申报表》7日内,将初审后的意见及有关变更资料报送主管领导批示。
(3)、按照有关规定对《排放污染物变更申报表》进行审核,并在7日内完成排污申报变更工作。(4)、排污申报变更工作按正常申报工作程序进行。
(十三)案件办理工作程序
1、限时结案
对立案调查的违法案件,按时限要求结案。
2、立案审查
现场执法中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举报、控告、上级移送的环境违法行为应予审查,由责任部门决定 17 是否立案并填写《查处环境保护违法行为立案登记表》。
(1)、上级转办、移送、群众来信投诉的环境违法案件由相关业务室负责统一立案:
(2)、环保“12369”热线投诉的环境违法案件应及时转交局法规科立案处理;
(3)、现场执法中查出的违法案件由现场检查的部门负责立案。
3、现场调查
对立案调查的环境违法行为由立案部门负责调查,制作询问、勘查笔录等。
(1)、制作《调查询问笔录》:调查人员通过直接向当事人询问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其亲口叙述的有关违法事实。
注意事项:①必须由具有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2人以上来完成,首先表明执法身份(我们是范县环境监察大队执法人员,这是我们的执法证,请审验);②询问对象的选择要准确,不能将排污单位不认可的人员作为询问对象;③询问目的要明确,应当紧紧围绕执法人员现场认定的违法事实进行询问,让当事人承认违法事实,笔录中对认定的违法行为、事实的记录必须清楚,并与现场检查(勘察)记录所描述的违法 行为及告知通知书认定的违法行为相一致;④结束询问时应提出“以上情况是否属实?”问题,并让被检查单位自己签写“属实”或者“不属实”;⑤文书中改动的地方必须有被检查人按手印、印章以及被检查单位人员的签字;⑥笔录中每个项目要填写齐全、详细。
(2)、制作《现场检查(勘察)记录》:调查人员将自己通过看、听、嗅、测等具体现场检查(勘察)活动得出的结论,用文字形式予以真实记录。注意事项:①参加检查人员必须两人以上,且都应具备现场执法资格:②记录中每个项目要填写齐全、详细。③对具体检查场所的部位必须清楚,必要时作出“检查地点方位示意图”对其中重点部位,敏感区位要表示清楚;④记录中的内容一定要和其它调查证据相互印证,起到互为补充,环环相扣;⑤记录清楚违法单位出示的文字资料说明;⑥对水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现场提取水样的应予注明。(3)、现场调查取证方式:对违法行为可进行录像、摄像取证:现场监测取证;证人证言取证;现场提取水样取证等。
19(4)、下达《告知通知书》:所认定的违法条款应与现场检查(勘察)记录、调查询问笔录所描述的违法事实相一致。
4、调查终结
负责调查的部门在调查取证后,应当填写《环保调查终结报告》,供案件审查核对时参考。报告编写事项:
(1)、标题:应填写违法案件性质和违法行为人(单位),如“关于×××违反×××规定的调查报告”。
(2)、正文:首先写明违法行为人的基本情况和案件发生经过;其次写明违法事实和证据;最后写明承办人员对案件性质的认定,引用具体法律条文,对案件依法提出处理意见。
(3)、结尾:承办人员应写明制作报告时间并签名。
5、案件审查
对调查终结的案件材料由调查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在2日内移交大队进行审查。经审查,案件认定的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调查取证不符合法定程序时,大队将案卷退回调查部门,由案件调查部门补充调查、取证或者重新调查取证。
6、违法单位申诉的受理
(1)、相关室负责受理属于县环境监察大队责任范围内的违法案件的申诉;
(2)、县环保局法规科负责受理属于县环保局责任范围内的违法案件的申诉。
7、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审批与下达
(1)、对初次违法且情节较轻的违法案件报环境监察大队研究后并由主管领导签字,由案件查处部门对违法单位下达《环境保护警告通知书》进行警告,并负责送达、督办;
(2)、对环境违法情节严重的案件,情节轻微经警告后不积极整改的案件,报经环境监察大队研究研究并由主管领导签字,案件查处部门应将违法案材料上报政策法规室签收确认。县环保局政策法规室下达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书》由案件查处部门签字接收和转办。
8、《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与执行(1)、辖区区内违法案件《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书》由立案部门在接到《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书》后2日内送达并督促执行;
21(2)、“送达回证”必须逐项填写,内容要详实清晰,不得项漏项。“送达回证”的原件转交县环保局政策法规科,调查部门备案。
9、排污费的强制执行
(1)、排污单位自收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60日内未来申请复议,3个月内未来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缴纳排污费决定的,需对其强制执行排污单位的执行条件进行核查,填写《强制执行审批表》及《强制执行申请书》后,将《排污量核定通知》、排污费缴纳通知单》及“送达回证”、《费限期缴纳通知书》(存根)等有关材料汇总后报环境监察大队办公会研究,在复议或诉讼期满之日180日内报局法制室,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排污单位自收到《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书》60日内未申请复议,15日内未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部门在复议或诉讼期满之日180日内请当地人民法院强制执行。(3)、对拒绝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的排污单位,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3个月期限内,各室应当对该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进入行政处罚程序。
10、案件的档案管理(1)、每月末各监察室对本月违法案件处理情况进行汇总列表一式三份上报主管领导,并注明违法案件的到位情况;
(2)、执行终了的行政执法案件应一案一档,由各室将案件的有关材料立卷进行保存;
(3)、每年3月底各室应将上执行终了的案卷档案移交档案室;
(4)、档案管理室负责对行政处罚案件材料进行整理,按照规定归档。
第四篇:环境监察中心2009工作计划
经局、队年初工作安排部署,我继续在监察大队同**同志负责企业片工作。按照目标责任任务,围绕环境监察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同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保证全年工作可以顺利完成,现制定计划如下:
一、抓好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按照大队制定的学习计划方案,确定每周五为集中“学习日”,平日以自学为主,积极参加局、队安
排的各种学习活动。今年重点加强学习《污染源监察及相关理论》、《污染源监察方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及应急处理》等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专业知识。
二、认真开展排污申报与核定工作。为使全年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在3月份将对全县管辖范围内的重点污染源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准确掌握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等情况。争取4—6月份完成砖厂、重点企业、以开工建筑工地、其他单位的排污申报工作,依据申报情况在11月份以前完成所有管辖范围内的排污核定任务。计划全年完成排污费核定48完元,保证入库任务42万元。
三、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下大力度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主要以建筑工地、煤矿、非燃煤矿山、城区噪声、油烟污染等为重点,争取在6月中旬完成一次专项行动整治。做到有方案、有措施、有处理结果意见和较详细文字材料。
四、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配合两股查处管辖区内建设项目及环境违法案件。继续做好重点污染源的定期现场检查,每月对重点污染源现场检查频次不底于一次,一般污染源现场检查每季不底于一次。认真填写《现场检查登记表》,有处理意见及措施和方案。
五、做好环境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的调查处理。接到投诉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填写现场检查记录,迅速处理、及时回复,妥善解决好各类环境污染案件。
六、积极参加集体公益活动,完成局、队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
第五篇:环境监察执法大队职能职责
环境监察执法大队职能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
2、依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委托依法对辖区内单位或个人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并按规定进行处理。
3、负责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和污染防治设施及其它环保设施的运转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4、负责对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现场监督检查;负责全县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负责全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管;负责对自然生态保护区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5、负责对现场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行为进行制止,并按规定予以处理。
6、负责群众污染投诉、污染纠纷和环境污染信访案件的调查处理,参与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和答复,生态破坏事件及污染事故的现场调查处理。
7、负责排污申报登记、核定和排污费征收工作。
8、负责实施环保专项行动及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工作。
9、负责组织实施污染源限期治理工作;
10、承办局上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资中县环境监测站职能职责
1、对本县内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要求,制定监测计划和进行经常性的监测,定期向上级站报送监测数据,编报本县环境质量报告书;
2、对县内排放污染物的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建立污染源档案,为排污收费等环境管理提供监测数据;
3、完成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为进行环境管理所需要的各项监测任务;
4、参加县内污染事件调查,为仲裁环境污染纠纷提供监测据;
5、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参加环境监督活动,组织群众性的环境监测网。
6、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监测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7、组建直属环境监测机构,并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8、建设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审核和检查制度;
9、组织编制环境监测报告,发布环境监测信息;
10、依法组建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网络管理制度,组织网络运行管理;
11、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12、承办局上交办的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