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15:1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市静安区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市静安区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上海市静安区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以“善治”理念引领社会管理创新

——上海市静安区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静安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郑健麟

社会管理创新,是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动力源泉。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及***同志在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初步探索:以创新社会管理塑造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

传统的社会管理是依托行政体系,通过对社会生活实施控制来维护社会稳定,追求的目标是政府本位的“善政”。新型社会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实现社会本位的“善治”,贯彻“以人为本”,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强调服务公众理念,达到兼顾各方面利益基础上的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静安区在社会建设中引入“善治”理念,提出构建和谐社区共同体,编制社会安全网络,从理念、机制、主体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推行了一系列体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公共政策。

(一)优化社区管理模式,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2009年,静安区在全面梳理、科学定位条块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按照“归口管理、明晰职责、扁平运作、高效行政”的原则,优化调整社区(街道)管理体制机制,在社区(街道)层面组建了“五部一室”的组织架构,即党群工作部、平安工作部、人民武装部、社区管理工作部、社区服务工作部和党政办公室。将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政效率。

(二)有效挖掘社会资源,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

健全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律师、民警、法官、检察官协同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不断发展具有静安特色的“一个平台,三种调解,多方协同”社区大调解格局,打造出“柏万青工作室”、“商务楼宇人民调解委员会”等一批有影响的调解品牌。

(三)坚持服务导向,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管理帮教

积极推进“政府主导推进、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预防和减少犯罪体系建设,建立了“三位一体”(社区民警、居委干部、社工)的帮教模式。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区检察院推动“校园安全年”和静安区“精品教育区”建设;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以洪智公司为基地的职业安置与社工帮教相结合,努力促进这一群体顺利回归社会。

(四)鼓励社会参与,创新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

通过党建引领,加快培育社会组织并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社区服务等工作。完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创新社会组织“1+5+X”的枢纽型管理模式。在社区(街道)和有关条块部门登记设立“社会组织联合会”并同步建立党组织,积极探索社会组织“业务+党务”的发展模式,建设了一支以社会需求为动力、社会公益为使命、社会服务为宗旨、社会和谐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力量。

(五)整合基层资源,打造社区(街道)综治中心工作平台

综治工作中心按照平安联创、治安联防、问题联治、矛盾联调、人员联管的“五联”工作机制,分别对应设置了五个工作室,为中心城区加强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提供了一种探索模式。目前综治中心已经成为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发动群众、接受监督的市民服务窗口;成为职能整合、权责清晰、流程规范的工作协调平台;成为上当好参谋助手、下宣传发动群众、中协调职能部门的基层社会管理枢纽。

二、直面矛盾:充分认识社会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

当前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存在一些客观制约因素,正确加以分析并寻求突破,将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行政资源稀缺与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增长的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也不断提高,在社会安全和稳定方面,集中体现为对平安稳定、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的需求。面对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政府的社会服务公共产品的供给相对不足。静安区域小,回旋余地少,政府硬件设施公共产品相对缺乏。受原体制条块分割弊端影响,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这就要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必须加快发展,突破行政化的企事业单位层级限制,充分拓展区域内各种公共服务的物品、场所、人员、知识等软、硬件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二)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与社会发展的经济成本的矛盾

这是社会建设认识上的一对矛盾。发展社会事业,需要大量资金和资源投入,这些投入不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对维护稳定成本缺乏认识,只计算社会建设的经济成本,看不到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稳定风险,导致了社会矛盾的产生。此外,一些产生矛盾的单位、项目只承担经济责任而不承担社会稳定责任,出现矛盾后,稳定的责任落到了基层,从而产生了权与责分离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各地区、各部门主要领导的社会稳定责任,真正做到“一岗双责”。

(三)基层联动机制与条线管理考核的矛盾

现在全市街镇一级的综治、维稳资源实现了整合,但一些职能部门的条线本位观念仍然存在,工作中常常过分强调条线独立,习惯于单条布置和考核,不善于对综治中心平台的综合运用;一些社区(街道)在内部管理上没有适应机制的转型,工作中互补及合力不够。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工作,支持基层的力量整合、管理联动。

(四)公共服务提供渠道单一与社会管理对象复杂的矛盾

目前,政府承担了过多的社会稳定压力,社会管理环境、管理对象、社会管理领域的变化,要求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基础上,扩大社会管理参与面,拓展公共服务的提供渠道。社会组织远未发育成熟,虽然已有一定群众参与的工作基础,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参与路径也需随之转型。这就需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建立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努力扩展参与途径,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三、对策思考:在不断创新中推进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通过“善治”的理念,引领社会管理在各方面不断创新,充满活力。

(一)机制创新:以整合行政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效能

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核心是通过行政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行集约化行政,提升管理的效率。通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通过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规范、协调不同

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的产生,促进社会伙伴关系的形成;通过完善利益诉求和矛盾调处机制,畅通民意表达与利益诉求渠道,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推进利益表达顺畅化、矛盾调处经常化;通过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实现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化。

(二)主体创新:扩展社会管理的参与面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社会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之间关系,逐步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提高社会管理体制整体效能。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推进。但政府又不能包办一切,要继续促进公众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参与。公众参与首先需要公民意识的培育和普及。要通过舆论引导,着力培育符合时代特点、能为社会成员接受的共同价值观和社会认同感,培育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和参与意识。社会组织是公众参与的主要途径。加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优化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凸显中立地位,完善其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协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志愿者服务是公众参与的直接渠道。探索完善平安志愿者组织和服务机制,保留世博会期间建立起来的平安志愿者队伍,积极推动社会志愿活动健康发展,使志愿行动成为扩大公共服务的有效形式。

(三)技术创新:以信息化技术丰富社会管理手段

在加强社会管理机制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增强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的运用在创造社会稳定价值、提升生活质量,保障安全环境、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运用好新技术尤其是信息化管理技术,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关键的一环。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要充分依托信息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要顺应时代潮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维稳工作中做到信息灵敏,在打击犯罪工作中做到反应快速,在服务群众工作中做到便捷高效。

(四)领域创新:把社会管理延伸到虚拟社会

传统社会管理的空间是现实社会,而网络虚拟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空间的扩展,要求社会管理向虚拟空间覆盖,构建网上网下结合的防控体系。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可以考虑网络

社会管理立法,若干执法部门设立网络执法机构,组建网络管理队伍,规范互联网上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科学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正确引导,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网络舆论环境。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第二篇: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阿荣旗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

作者:陈腊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4更新时间:2011-11-1

5阿荣旗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当前,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近年来,阿荣旗明确了基层组织建设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目标,围绕以推进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这条主线,从强化部署、夯实基础、提升素质、创新载体、发挥作用等方面入手,在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了“党员分类管理”、“流动党员鸢式管理”、“支部加合作社”、“党员致富行动”、“三联三帮四促进”、“双百工程”等活动,切实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凝聚人心、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作用,为加快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主要做法

从“三个创新”入手,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1、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创新管理主体。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龙头作用。积极开展“双百工程”“支部加合作社”“双承诺”等主题活动,结合全旗农民富腰包工程,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透明度,建立村级事务公开、公正、公平议事机制,促进了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二是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深化党员“双示范”、“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为党员管理社会搭建良好平台,促其在基层民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综治维稳组织中发挥党员服务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三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下移社会管理的重心,还社会管理的权力于社会和公众,完善村民自治功能,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加快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

2、以社会稳定为中心点,创新管理模式。一是强化农村社会矛盾的调处。创新社会矛盾调解模式,建立“以党委政府为统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以旗乡两级大调解工作中心为平台,构建了以综治、司法、信访、维稳为骨干,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互相配合、齐抓共管,集预防、调处、稳控、追责为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实现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者的有效衔接。二是强化外来人口的有序管理和服务。以党委牵头,乡镇派出所、计生服务中心为主管部门,对外来居民摸排登记,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入住信息、工作信息及生活信息,并对子女入学、就业安置等诉求及时给予解决,变防范型管理为服务型管理,为农村社会稳定做实基础工作。三是强力缩小城乡党建资源的差距。结合民营企业家、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三驻村”工程等活动,在全旗城乡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了以“三联三帮四促进”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帮联”活动,组织148个机关事业单位、27个非公企业、8个社区分别与148个行政村和4个乡镇社区建立“城乡党建统筹链”,通过开展“四个一”“四帮四促”“三进三查三提高”等活动,切实在全旗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格局。

3、以完善机制为切入点,创新管理思路。一是完善社会管理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把社会管理相关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主要内容,作为考察选拔任用领导干

部的重要依据。建立信访案件责任倒查制度,对发生的重大信访问题,强化责任追究。二是建立党员分类管理机制。将党员科学分类分别实施在职党员敬业奉献、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鸢式管理、弱困党员扶志帮扶、代表党员履职建言,激发各个层次、各个类别党员的内生动力,为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管理人才。三是建立党建宣传教育体系。充分运用农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阿荣旗党建网站、党建信息手机报等媒体,全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教育体系,增强党员党性意识,引导农民发挥乡规民约的约束作用,讨论决定农村的公共社会事务,为加强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从三个方面下功夫,创新社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1、在整合社会资源上下功夫,凝聚社区创建力量。一是夯实社会管理组织基础。以“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立体化”为目标,在社区推行 “四建四延伸”设置形式,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大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力度,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其他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社会管理体系。目前,12个社区党组织建立27个党小组。二是创新辖区共建服务载体。采取多方联建、区域共建等方式,开展共驻共建。2011年,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83份,辖区单位为社区解决活动经费4万余元,为弱势群体捐物15万余元,城乡社区联建的“苗木基地”初步赢利1.6万元,增强了辖区内单位之间的横向与纵向交流与沟通。三是开辟网络共建服务资源。依托“阿荣党建网”“阿荣政务网”“向阳社区服务网”等网站,实施社区政策法规性文件、业务流程、动态信息、业务办理结果等全方位公开,建立“网络课堂”开辟特殊群体教育培训平台,向社会延伸服务触角。

2、在科学管理社区上下功夫,提高居民满意指数。一是着眼于提高素质,加强社区队伍建设。从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及待业青年中挑选优秀人才,依章依法选齐配强社区班子成员。并加强社区干部的域内外培训,通过典型交流、学习考察、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社区干部依法办事、执行政策、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着眼于提高服务质量,开展社区居务公开。健全社区民主决策制度、社区服务承诺制度、居民代表联系制度及社区居委会定期向居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度等,全面推行社区“四议两公开”,拓宽听民声、知民意、纳民智的制度化渠道。三是着眼于居民参与,完善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党组织通过广泛发动在职党员、无职党员、退休党员及居民,积极组建了51支志愿者服务队,健全了志愿服务体系,在法律援助、家政服务、敬老助残、留守关注、转化后进等十大服务上发挥作用。

3、在拓展社区服务上下功夫,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是注重源头治理,着力化解社区矛盾。坚持“大调解、大走访、大帮扶”工作机制,设立大调解工作岗位。同时,在楼院开展“三员保稳定”活动。目前,社区调解各类民事纠纷案件564 起,调解成功率达96%。二是注重扶贫济困,着力救助弱困群体。依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提高社会就业率,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快廉租房保障体系建设,普遍设立爱心超市、爱心捐助站及留守儿童“爱心小课堂”,拓展救助范围,提升救助能力。2011年,新安置就业261人,那吉镇医疗保险新增5000人,新建廉租房750套。三是注重心理疏导,着力畅通诉求渠道。整合干部群众调解力量,建立社区调解室、“阳光谈心室”、党代表工作室,开通社区便民服务热线,设立社区举报信箱,畅通社区居民诉求渠道,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取得成效

自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活动以来,阿荣旗充分调动了社会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群众的热情,受到广大居民的普遍欢迎和衷心拥护,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管理的服务体系。基层党组织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沿,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是服务社会的窗口,是社会管理的根基所在。近几年,阿荣旗从加强完善社会管理场所建设入手,农村、社区全部建立了社会管理场所,筑牢了社会管理的物质基础。同时,在社区采取“网格化管理”,把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整合相关资源,建立管理体系,消除管理“真空”和“死角”,为社会管理提供组织基础。

二是进一步发挥了党员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以“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为目标,激发社区党员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采取志愿联建的方式,组织退休干部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少先队志愿者等队伍,开展形式丰富的志愿服务,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减少社会管理的成本。在农村以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为目标,实行民主管理,引导村民成立自治性组织,促使群众自己争取自己的利益,自己做自己的工作,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

三是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救助能力。一方面,深入开展“大帮扶”、“大结对”、三联三帮四促进”、“双承诺”、党员一日保洁、一日捐献、社区义工奉献日等各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适合广大群众参与的主题实践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居民救助社会弱困群体的热情。今年全旗党员共承诺为民实事1.4万余件,现已履诺1.25万件;全旗党员干部与弱困党员结成帮扶对子1001对,投入帮扶资金累计达到40余万元。另一方面,以“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为总抓手,以“全市充分就业示范旗”创建活动提高就业率,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社会保险覆盖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分别达到90%、97%和95%以上。

四是进一步增强了社区服务社会的能力。对农村、社区党组织实行“星级”管理、机关党员实行“积分制”管理,同时,依托“十进社区”、在职党员服务在社区、“温馨365工作室”等活动载体,整合辖区单位、人才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行“全方位、多层次”、“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方式,在社区重点开展了托老携幼、家政便民、爱心超市、残疾人技能培训等服务,切实增强了社区困难群众特别是退休老党员和下岗失业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目前,社区建立托老所5个,基本保障了社区空巢老安享晚年。

三、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正不断增加,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公共服务有限,社会管理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社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社会管理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社会管理人员馈乏,满足不了日益复杂的社会管理需求。二是参与意识淡薄,社会管理力度不够。部分党组织对社情民意综治维稳情况了解不多,且社会管理和稳定工作比较麻烦,不容易出成绩,致使部分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意识不浓。三是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管理难度增大。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城市中的自由人增多,并且大量的剩余农业劳动力涌向城区寻找就业机会,暂住人口大量增加,社区对实有人口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大。四是行政负担过重,社区自治功能不强。社区建设多由政府主导,社区资源主要由政府配置,并且社区居委会承担的更多是某些行政职能和社会管理事务,而这些导致居委会主要是“向上看”,社区自治功能却被削弱,基于这样的基层权力体制,社区组织往往很难对社区自身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进而很难让社区居民产生归属感。

四、对策建议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推进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1、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注重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要通过开展双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让广大党员在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中以身作则,并发挥扶贫济困、化解矛盾、心理疏导等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同时,健全完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章程和规章制度,形成党员志愿者招募培训、活动记录、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使志愿服务成为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经常性活动。

2、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注重与保障改善民生相结合。发展民生事业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要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思路,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加快城乡对接。同时,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快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不断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

3、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注重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相结合。化解矛盾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而矛盾产生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要全面推行流动党员鸢式管理法,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管理主体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发挥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作用,促进流动党员成为返乡创业、带动致富、遵纪守法的党员典范。要深入开展“大调解”工作,建立以旗乡两级调解员为主,党员调解志愿者为辅的调解队伍,全力做好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调解工作。要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抓好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等评比活动,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4、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注重与增强社区自治功能相结合。增强社会群众自治功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规范基层党组织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程序,提高社会群众自治能力。同时,基层党组织要重点引导培育三类中介组织,即:休闲娱乐为主的活动类组织、维护群众权益的权益类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服务类组织,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自治格局。

第三篇: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

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

一、社会建设与管理概念的由来与内涵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经济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社会秩序。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改进管理方式,保持良好社会秩序。2004年,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建设最早出现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时,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了“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专门有1章来阐述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新格局,把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目标之一,作出全面部署。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就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健全党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大 公共安全投入、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提出明确要求。

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社会管理社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2011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总结推广我国社会管理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加强社会管理法律、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1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明确“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分12个部分、42条,充分认识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统筹协调。

中央关于社会建设的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

其一,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实现社会公正有序和谐运行; 其三,社会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完善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新体系;二是形成与社会发展变化新特点相适应的,能够保证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新模式;三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够有效保障群众权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动员公众广泛参与、激发社会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

二、当前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面临的形势

(一)近年来主要工作举措

1998年12月,第1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通过《北京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等2文件。重点推进街道改革,“一确立、两赋予、三分开”,确立街道办事处对辖区管理负总责的地位;赋予街道充分的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财权;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1999年12月,第2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形成《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刚正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等5个文件,围绕抓住区级枢纽、理顺市区财政体制、下放部分市政管理权限、完善街道“条专块统”,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2001年12月,第3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形成《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研究部署城市社区建设,探索社区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

2002年08月,第4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社区建设相关文件,研究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问题。

2004年09月,第5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研究深化街道体制 改革和加强社区建设问题,明确街道职能: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

2005年8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2006年6月,市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

2007年12月,成立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同年,出台了《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

2008年9月,召开市社会建设大会,出台《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1+4”系列文件。同年,成立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2009年3月,召开市志愿者工作大会,出台推进志愿者工作文件。

2010年7月,出台《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召开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

2011年6月,召开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另《规划纲要》正在审议之中。

(二)过去五年建设与管理创新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不断推动社会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制、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建设实践创新。继出台《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后,又出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 要》,以此为标志,北京社会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

1、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实施“五无”目标动态管理;(2)完善城乡促进就业政策;

(3)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4)实施“九养政策”等系列惠民举措;(5)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6)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惠及民生。

2、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1)成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2)组建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3)成立区县社会建设工作机构,街道乡镇成立社会工作党委;

(4)在社区、商务楼宇建立社区服务站和商务楼宇工作站;(5)出台社会建设“1+4+X”系列文件,构建五大体系框架。

3、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迈出重要步伐。(1)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2)全面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3)试行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4)试点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

(5)实施《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6)推动“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试点;(7)加快推进50个重点城中村改造与建设。

4、广泛参与共建共享局面基本形成。

(1)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创建活动;(2)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0年志愿服务世人瞩目;(3)推进志愿服务经常化、专业化、规范化;(4)认定两批22家“枢纽型”社会组织;(5)加快培育和扶持发展社会组织并发挥作用;(6)实施大学生社区计划,推进社工专业化职业化;(7)动员驻区单位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8)推动各类经济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5、安全稳定工作根基更加牢固。(1)建立应急管理防灾救灾体系;(2)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3)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4)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5)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6)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7)探索做好特定人群服务管理工作。

6、社会领域党建设工作体系初步形成。(1)成立街道(乡镇)社会工作党委;(2)完成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3)建立商务楼宇党建工作站;

(4)启动“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3+1”机制;(5)推动社区区域化党建“三有一化”;

(6)开展非公制经济组织党建“五个好”试范点;(7)开展社会领域创先争优、学习实践活动。

(三)今后五年发展思路与目标

今后五年,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攻坚期、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首都社会建设,努力取得新的更大更好成绩,任重而道远。

1、把握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一个总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牢牢把握三个最大限度总要求: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适应新形势、顺应新期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五大体系: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法律、体制和能力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格局。

2、遵循“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根本); 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基础);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动力); 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途径); 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方法)。

3、明确发展目标。

北京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五个更加目标:

社会服务更加完善; 社会管理更加科学;

社会动员更加广泛;

社会环境更加文明;

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4、深刻理解社会建设五大体系。完善社会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 动员社会参与; 创建社会文明; 构建社会和谐。

5、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社会建设五大体系。

“五大体系”的构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科学体系的新概括,是中央精神与北京经验有机结合;

“五大体系”的设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是科学理论与北京模式的有机结合;

“五大体系”的形成,是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系统设计与全面推进的新成果;

“五大体系”的实施,是纲要老五大体系的继承、发展、创新与完善,是改革创新与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今后五年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围绕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从《意见》到《规划》,对今后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作出科学部署,努力构建“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体系框架,全面开创具 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局面,是今后五年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意见》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全文包括12个部分、50条,提出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十个着力”以及41项具体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性、方向性的文件。《规划》以《意见》为依据,围绕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对今后五年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系统设计、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力求勾画出“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体系的总体框架,力求体现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工作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等特点。

(一)十个“着力”: 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着力在创新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 着力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着力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

着力创新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服务管理 着力提高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水平着力加强公共安全服务管理 着力创建社会文明环境

着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着力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二)“十个理念”:

执政为民理念:一切为了人民幸福安康和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理念:突出人文关怀、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服务为先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和创新管理

创新驱动理念:以体制机制法制创新为动力 科学发展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法办事理念:依法行政、遵纪守法、司法公正

全员覆盖理念: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实现各类人群全覆盖 群众满意理念: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党建引领理念: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整体推进理念:以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四、社区工作者与社会建设和管理

(一)社会建设的三个“W”:

第一个“W”(What):社会建设是什么?

五大体系: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动员、社会环境、社会关系。

第二个“W”(Who):社会建设由谁来做?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第三个“W”(Why):社会建设为什么?

实质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安居乐业。

(二)社会管理的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社会管理管什么? 十项重点任务,即“十个着力”。第二个问题:社会管理由谁来管?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第三个问题:社会管理怎么管?

创新理念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法规、创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调节、行政管理、群众自治、道德约束 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方式方法。

(三)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关系: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领导核心;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和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区居民利益的重要维护者;

社区服务站是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政府事务承办者。

(四)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与服务管理中坚力量和骨干队伍。

社区工作者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加强学习(理论政策、本职业务、现代科技)

尽责敬业(让居民满意、让组织满意、实现自身价值)联系群众(了解居民、熟悉居民、服务居民)

善于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经验)管好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扮好角色(联系服务居民、完成上级任务、团结同事)

第四篇:中心城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探索与思考

中心城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探索与思考

【摘要】: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心城区是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承载着城市的重要运行功能。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推动社会管理转型与创新的任务日趋繁重和紧迫。面对这一新形势,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对中心城区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职责重要。本文立足于×××区作为×××市中心城区实际,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社会管理服务理念有待强化,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有待构建,社会管理手段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有必要从树立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创新政府主导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强化社会管理创新。

近年来,中心城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为先的理念和要求,围绕上级党委、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市中心城区的×××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多重叠加的新兴发展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增强服务大局、借势发展、争创一流的意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认真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创新×××区社会管理思路。着力在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突出特色、突破难点、强化机制、改善管理、服务人民、整体推进上下功夫,力求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海城区基本情况

×××区位于×××市×××部,北与×××县接壤,东与×××相邻,南与×××相望,西濒×××,是×××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辖区下辖×××镇和7×××个街道办事处,共有行政村×××个、社区居委会×××个,总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万,流入人口近×××万人。近年来×××区立足区情,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从明确工作思路、完善体系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入手,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为全市乃至自治区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助推了×××市跨越发展,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自治区级以上荣誉捷报频传,连续四年荣获“自治区平安县(区)”荣誉称号、获2008-2010自治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建健全组织机构,初步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中心城区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市作为新兴城市,原有的与计划经济相伴生的社会管理体系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心城区的×××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更显日益迫切。×××区区委、区政府始终对社会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创新工作理念,把社会管理工作置于区委、区政府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事项来谋划。及时成立了“×××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党政领导服务日制度,联系社区制度。各办事处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亲自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特别是围绕破解影响×××区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强化服务大局、争创一流意识,把×××区放到×××市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优势,积极与中直、自治区直属各有关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加强工作合作交流,座谈共商社会管理活动创新,建立信息互享平台,齐抓共管的格局初步形成,在近两年县区绩效考评中,我区在×××市中位居前列。

(二)注重突出亲情服务,积极推进和谐×××城区建设。×××区辖区流动人口大约有×××万人,是大量人口聚集的城市中心区。市委、市政府把×××区作为“开展流动人

口服务管理工作”试点,区领导班子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突出人性化管理和亲情化服务,积极为流动人口释疑答惑、排忧解难,大大增强了流动人口对辖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把流动人口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从财政划拨经费×××万元,在区公安分局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并着手在辖区派出所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聘用流动人口协管员。结合中心城区特点,专门开展了流动人口集中登记月活动。在深入调研,摸清流动人口总底子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基本信息采集与电脑建档工作,在开展流动人口登记工作过程中,×××派出所实行人性化执法,安排民警带领协管员在小区设点。同时,建立起出租屋“两证一书”的管理机制,做到“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这种工作模式初见成效。在流动人口服务方面,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分类管理,以“三查”(查环、查孕、查病)服务为切入点,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有效实施孕情跟踪。同时,设置“亲情卡”和“便民服务卡”,向流动人口提供一切可能的政策、就业、教育、健康、法律等咨询服务。立足抓好实事,服务群众,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区教育行政部门以人为本出台新规,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凭用工单位证明免借读费进城就读,并可平等享受升学政策。此外,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城区中小学,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区学校大班额等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困难,为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与创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加快推进公办小学建设,投资×××多万元建设×××小学,实施三年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努力协调有关部门,抓紧落实新增学校和公办幼儿园的土地问题,想方设法筹集建设资金,力争五年内建成×××所公办幼儿园和×××所公办小学,有效缓解“入公办幼儿园难、入学难”问题。

(三)大胆创新工作机制,有效缓解信访工作难题

我区创新街道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体制,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在全区×××个镇(街道)设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把信访维稳与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把“中心”建设与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相结合,对社会管理各项任务进行分解、排查、处置,提高基层的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区党政领导坚持开展公开大接访、领导接访日、领导下访和约访“四访”活动,各行政职能部门也主动下到基层开展调处活动。构建“矛盾纠纷联调、突出治安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突发性事件联处”的工作机制,整合信访、司法、公安派出所、土地、民政等部门力量,按照主动受理、集中梳理、归口办理的程序开展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如区法院在交警大队成立了调解室,整合法院和交警各自的资源优势,为交通事故当事各方提供方便服务,有效提高事故调处率和群众满意率;区检察院在各街道办事处设立了检察官联系点,拉近了检察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促进司法公正、惩治腐败和清除民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派出所成立调解室,各镇(街道)、村(居)委设立调解庭(室),从而形成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基层调解工作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完善。在司法公正方面,×××年我区推出司法公开新举措,首次庭审同步视频直播。案庭审视频网络直播,对推进司法公开、司法为民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着力做好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民生工作,关爱困难群体,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多措并举开启新貌,着力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一是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从×××年年初开始,×××社区作为创新社会管理试点,率先在全区乃至全市启动社区网格化管理建设。根据自管小区、物管小区、单位小区等分类,依据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和管辖面积,设置了×××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网格长1名,每个网格内居民约×××户左右,人口约×××人。网格长每天到网格工作3小时以上,收集网格内所有居民户基本信息以及环境卫生,民政、计生、违建巡查等信息。在广泛开展调研,摸清网格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每天一研判制、上门服务制、信访调解负责制、民情反馈制、卫生督查制、群众评议奖惩制等制度。社区设综合服务站,形成综合服务站站长—网格长—网格员—网格中心户为线条、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党委为核心的条块结合的社区网

格化管理模式。对于网格工作中的问题,一般问题网格长组织处理,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报回社区综合服务管理者,由站长主持会议研判,并将处理。同时,管理与绩效考核挂钩,社区干部绩效考核年底以每月100元挂钩奖励,同时视工作表现情况,给网格员奖励补贴。目前,社区网格化建设试点先行,全区推动。

二是推进社区组织化建设。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居委为主体、社区工作站为中坚力量、社区群团组织、社区志愿组织、社区便民商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为配套的社区组织体系。切实增强社居委组织居民开展自治、协助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居委主任“一肩挑”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创新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创新社会工作者培养选拔机制。三是推进社区服务化建设。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城镇社区全体成员、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扩大社区公共服务覆盖面,设立“一站式”办事大厅。建立社区与驻社区单位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机制。推进标准化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基本实现社区居(村)民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学有所教、难有所帮。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要求,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维护稳定为基础,积极实施社区建设互联网工程和“83行动规划”,实现了社区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以文体广场为载体,做到社区活动周周有,月月新,社区小活动营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祥和、温馨的新型社区。目前,“小事不出楼院,大事不出社区,人人关心互助,家家乐业安居”成为×××区社区建设的真实写照。

(五)不断强化管理创新,大力彰显管理创新成效

我区着力理念创新,树立源头管理、综合治理、依靠群众理念,力求管理科学高效常态化,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执政理念,部门协同形成合力,完善综治基层基础工作体系、综治工作责任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建设体系、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通过构建行政责任、法治政府建设指标、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等体系,形成人大政协监督、政府公共关系、政务公开、社会监督四大平台,建立依法管理、常态管理、有序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树立依靠群众理念,扩大公众参与,建立专业性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联防队、巡逻队等各种群防群治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治安管理。加强两新组织的治安管理,协调×××边防支队机动中队进驻工业园区。实行网格化巡逻,构建了全覆盖的视频监控系统,开展联合执法整治。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推进的要求,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商业服务信息化,力争建立覆盖全市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建立社区人口、辖区单位基础数据库,提供与公安、计生、社保等部门专项数据库的数据共享接口,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动态更新。建立社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信息管理软件建设,推动社区居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建立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将法律援助、家政服务、文化教育、医疗服务、公共事业消费等内容纳入其中,形成信息与物流的有效互动。推进智能化住宅小区(楼宇、家庭)建设,大大夯实了基层社会管理基础。

三、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区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

随着×××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里坚持重心下移,作为中心城区的×××区,面对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管理事权不一致,与中央直属、自治区直属部门还要进一步沟通协调、协同合作解矛盾等等,都将对我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服务措施不尽完善,治安薄弱地区仍然较多是当前社会管理的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工企业、旅店、娱乐场所和居民出租房屋,流动性强、变化快,接纳流入人口的单位信息变换不及时,导致底数难以及时掌握。二是流动人口正在日益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但案件侦破难度较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仍有不便,“入学难、入公办幼儿园难”教学两难问题仍未根本性解决。在社会治安防范方面,治安薄弱地区仍然较多,防控能力有待提升。第一,部分校园周边存在社会青年敲诈、抢劫学生现象;私立幼儿园无证经营现象较多。第二,各种治安案件时有发生,治安纠纷、民事纠纷仍然居高不下。学校和家长引导青少年学生合理科学地利用现代互联网学习、生活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社会流动不断加快,就业方式日益多样,而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目前,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大学生就业呈现多元化、大流动趋势,大量新成立的就业组织采取“非单位”的管理体制,使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公民社会开始形成,经济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问题,而社会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城乡社会管理网络建设没有健全,出现了许多管理盲区,出现无人管无人理的“社会人”,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压力。

(三)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创新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网络的迅猛发展,特殊人群的逐年增加,而社会管理手段滞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手机、电脑在城市职工家庭中基本普及,而政府有关部门在对网路虚拟社会的管理方面既缺少专门管理人才,又缺少有效管理手段。另外,随着司法制度改革,刑释解教人员逐年增加,重点人口的监管工作量加大,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工作相对滞后,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四)社会管理体制落后有待完善和创新

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而社会管理体制落后。近年来,新的社会组织不断增加,民政局登记的民间各种协会组织逐年增加,行业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等不断的社会问题以及信访、拆迁、征用、地摊、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纠纷大量涌现,而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落后,使社会事务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和社会问题自下而上的解决都受到了一定阻碍,一些社会纠纷和矛盾不能及时解决,影响全区安定团结。

四、建议与对策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坚持统筹兼顾、动态协调,坚持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的原则,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社区建设、认真解决好计生民生问题等相结合,从影响和谐稳定和民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

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形成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政治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组织,以非营利机构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三大管理组织体系,注重发挥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社区、社团和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健全和完善社会组织,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改进社会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同时,要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形成有效管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

(二)解决好社会管理重点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流动人口的管理创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要健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建立完善城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实行“一站式”、“全程式”服务,做到统一信息采集,统一组织管理,统一提供服务,准确登记流动人口的各类信息、出租房屋信息、就业就学信息,建立一证查询或信息查询制度。以方便快捷周到的人性化“一条龙”服务为载体,构建起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就学、就医、养老以及精神、物质、文化、法律需求的常态化、动态化服务管理平台。

2、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完善以司法部门牵头,社区组织参与,部门配合的帮教机制,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监管管理和帮困扶助。要以有效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为首要标准,做好刑释解救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建立刑释解救人员与家庭、组织衔接的责任制,落实安置政策,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不再重新犯罪。教育、共青团等部门要和社区组织还要关注、关心社会闲散青少年和一些特殊人群的教育帮扶、引导,解决好他们的就学、就业和安置问题,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公安部门要做好对重点人口的管理帮教工作。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创新。要继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的“大调解”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律援助活动,畅通诉求和信访渠道,有效排查调处社会各类矛盾纠纷,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要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深入实施“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筑城区一直延伸到社区(村)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完善警民结合、打防控一体化、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社区平安的长效机制。要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如加大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重点地区、繁华地段的治安乱点整治力度。重点打击入室盗窃、偷盗车辆、抢劫财物、危害民众安宁的违法犯罪、扰乱治安、干扰民生的行为,努力构建打防管控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大力加强安全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物业管理、市场管理、加快城市化进程。

4、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创新。按照公开管理、依法管理、主动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网上综合防控体系,把网上防控控制与网下落地查处结合起来,严厉打击网上违法行为以及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盗窃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切实纺织网上非法活动演变为现实社会危害,更好地保护好人民权益,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虚拟社会的健康发展。

5、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的创新。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要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提升功能与发挥作用并举,使其在健康向上、聚人心促和谐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按照谁登记、谁管理,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努力探索“两新组织”管理服务中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完善以登记、审批、监督、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并实施好。

6、基层基础工作的创新。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最根本的在于抓好基层、打好基础。要以健全完善社区和镇(办)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居委会综治服务站为抓手,整合资源,形成“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平台,集中办理群众的合理诉求、困难群众的帮扶和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要与乡镇司法所、检察室、人民调解委员会、义务巡逻队、平安志愿者搞好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群建作用,尤其是在加强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建设,在做好矛盾纠纷调解、社会救助、社会养老、就业保障、普法教育、便民服务、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社区文化、物业管理等社会管理创新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形成×××区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何增科;试析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J];北京交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潘小娟;白少飞;中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思考[J];政治学研究;2009年02期

3、朱冬梅,陈樨圆.发达国家人口方面的管理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7).

4、《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3期

5、丁元竹;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与方向[J];开放导报;2010年04期

6、康之国;杜丽娜;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区治理与NGO[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第五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税收实践与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税收实践与思考

税务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门,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于促进征纳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长治市国税局坚持以“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为主题,结合税收实践,不断深化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认识和实践。

一、加强和创新税收社会管理的认识

(一)准确定位基层国税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向

作为基层国税机关,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要从服务全局出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推动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创新内部社会管理,强化班子团结,融洽干群关系,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国税和谐。这其中,重点应该是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汇集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社会对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促进征纳和谐。

(二)全面把握基层国税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涵

首先,税收的社会管理,不能等同于税收管理。税收工作社会管理目的是化解征纳矛盾,共建和谐税收,追求的是社会效率;而税收管理目的是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质效,追求的是管理效率。其次,社会管理为纳税人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狭隘理解为税务纳税服务。税务纳税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主要指税务机关提供的办税服务;而社会公共服务还包括政府和社会为纳税人提供的司法救助、信用评估等多元化服务。再次,不能过度将“税收的社会管理”扭曲为“税收的社会问题管理”,结果将社会管理变为行政控制,不承认纳税人和社会的自治功能。

(三)正确处理基层国税机关在社会管理中加强与创新的关系

所谓“加强”,就是过去一些好的做法和传统优势,还能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继续保持和发挥。过去是正确的,还能适应现在的,但是被忽视和弱化了的,要重新重视并强化。所谓“创新”,就是过去有一些好的做法,有提升和改良空间的,需要进一步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过去没有的社会管理,要创新,要尽快形成新的社会管理的方法和机制。“加强”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加强为创新奠定了基础,创新是过程,是方法,加强是目的。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创新是核心,没有创新,就得不到加强。

二、加强和创新税收社会管理的实践

(一)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尝试构建信访、舆情、应急“三位一体”工作格局

从政治高度和全局角度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不仅是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做好一切税收工作的前提保证。长治市国税局坚持以群众工作为统揽,以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和干群关系为目标,在全市系统建立了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制度体系,研究出台了《信访工作管理制度》、《涉税舆情管理制度》、《紧急突发事件处置办法》和《涉税舆情、信访、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构建信访、舆情、应急“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实现了从群众上访到领导下访、被动应访到主动预防、单纯信访到综合治理的转变,有效化解了征纳矛盾和干群矛盾。据统计,去年以来,长治市国税系统共接受处理涉税信访件35件,妥善处置网络舆情2起,营造了和谐融洽的税收环境,近年来,长治市国税系统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各项工作得到了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在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国税形象。

(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社会综合治税

去年年初,针对制售和购买虚假发票泛滥的状况,长治市国税局积极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建立“政府领导,税务主管,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机制,国税、地税、公安、财政、审计等五部门联合,在全市开展了发票“拒假索真”综合治理系列活动,形成了打击虚假发票、索取合法发票的浓厚氛围,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保护了国家税基。一年来,全市共查处发票违法案件388起,查补税款、加收滞纳金及罚款近3000万元。《中国税务报》以《长治整治虚假发票“买方市场”效果初显》为题头版头条介绍了长治的做法。

今年以来,长治市国税局依托市委依法治市领导组办公室宣传力度大、点多面广、渠道畅通的平台作用,以宣传税收优惠政策为重点,利用长治市普法宣传网络,组织全市普法干部开展送政策活动,不仅将税收优惠政策送到了党政机关,而且送到了厂矿、农村、学校、社区,实现了税收宣传“全覆盖”,推进了税收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国税系统为各类纳税人办理减免退税8亿多元,共有13277户个体户和900余名下岗工人、残疾人、大学生享受到了税收政策优惠,党的惠民政策让群众享受到了实惠。

为发挥社会的协税护税作用,今年8月份,长治市国税局与地税局、财政局、市委依法治市领导组办公室、市综治委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社会管理依法提供涉税信息的通知》,依据征管法相关规定,具体明确了市县两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向税务机关提供相关涉税信息的法律义务,消除了过去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过程中存在的部门壁垒和人为障碍,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税务部门的信息采集渠道不畅难题,为实施信息管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拓宽社会管理主体,引导纳税人自我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共建和谐税收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为有效解决纳税人诉求渠道不畅通,合理需求税务部门不了解以及发生纳税争议维权时势单力薄、力不从心等问题,长治市国税局在平顺县试点,拓宽社会管理主体,引导纳税人成立纳税人协会,在全力保障纳税人权益的同时,注重强化纳税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组织纳税人依法有序参与税收管理和服务。当纳税人遇到税收争议或遭遇到侵权行为时,纳税人协会以组织名义出面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谈判,避免了征纳双方的直接冲突,缓解了征纳矛盾,受到了普遍欢迎。

三、加强和创新税收社会管理的思考

(一)以理论创新引领税收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和谐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维护党的执政地位长期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税务机关必须把加强和创新税收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社会管理与税收管理两轮并驱,大胆探索税收的社会管理规律,不断总结社会管理经验,以理念创新引领税收的社会管理实践创新。

(二)以主体创新凝聚税收的社会管理合力

加强和创新税收社会管理,要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多调动和更好发挥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形成社会合力,依靠社会力量弥补税务部门单方面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充分尊重纳税人的主体地位,发挥纳税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引导纳税人主动遵从税法,从而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以机制创新推动征纳融洽和社会和谐

针对税收社会管理主体单一的问题,应当着重创新和完善多元化的、政府领导、税务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税收协调合作机制;针对税收社会服务缺失的问题,应当着重创新和完善公共服务为主、多种社会服务互为补充的税收社会服务机制;针对纳税人权益保护不力的问题,应当着重创新和完善多渠道的、及时性的纳税人诉求维权机制;针对征纳争议频发的问题,应当着重创新和完善以调解争议为主要功能的税收协商谈判机制。

作者简介:

李军,男,山西省长治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下载上海市静安区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市静安区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完善创新药品安全社会管理实践与探索![范文]

    关于完善创新药品安全社会管理实践与探索 刘恩强 [摘 要]近年来不断发生的药害事件,暴露出我国当前药品安全形势还不容乐观,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创新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

    统一战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探索与实践报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是达到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长治久安。统一战线由于其特殊的职能优势在加强......

    创新实践与探索

    潞市中心小学德育工作创新实践与探索我校有一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主要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因为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而大多数的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这些调皮的......

    社会创新管理调查与思考

    政府转型引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广东省惠州市转变政府职能与社会创新管理的调查与思考中央党校第32期中青一班第二支部第二小组课题组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摆在......

    创新社会管理调查与思考

    XXX村创新社会管理调查与思考XX县XX镇XX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近年来,XX村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东风,积极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模式,实现了由散乱向条理的华丽转型,并由此呈现了......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思考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思考.txt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

    公安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和思考[本站推荐]

    浅谈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工作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的时代背景下,应主动顺应形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立足职能,因地制宜......

    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探索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 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新的任务。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政府必须积极地以整体性政府的理念进行协同思考, 创新社会管理路径,应对各种转型问题,更好地提供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