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完善创新药品安全社会管理实践与探索![范文]
关于完善创新药品安全社会管理实践与探索
刘恩强
[摘 要]近年来不断发生的药害事件,暴露出我国当前药品安全形势还不容乐观,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创新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完善药品安全创新管理视野入手,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药品创新监管 体制完善 思考
当前,药品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在农村,原因有体制、机制、制度等各个方面,基层政府职责不明、运行机制不畅、监管内容不清是直接原因。
一、药品监管法规建设滞后的问题
2011年中国食品药品蓝皮书指出,在药品监管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表现滞后,“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部分内容不能适应监管执法实际工作需要。法规建设普遍落后于监管实践,监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法律依据不足或不明确的情况,致使监管难以到位,药品安全责任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根据2011年中国食品药品蓝皮书分析,当前药品监管的主要问题包括:药品管理法对使用环节的规范较少,处罚条款更少;行政执法强制措施滞后;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部分内容衔接不够,有的内容 1 甚至相互抵触;网上购药相关法律前瞻性不足等。而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即使是现阶段已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其“对部分地方政府关于药品安全责任的约束力转弱”。
“目前,虽然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药品安全由地方政府负总责,但缺少可依据的法律文件对如责任主体、责任分配原则、责任形式、问责程序、救济方式等必要的要件进行规范。因此,在实践中,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含义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部分省市,尽管在某种形式上建立了药品安全领导机构,但是其领导组织的功效及其实际运行的作用不明显。”2011年中国食品药品蓝皮书分析说。
二、全面推行农村药品安全“六常监管”制度
我市结合农村药品安全工作实际,摈弃传统思维定格,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推行“六常监管”模式、开展互动药学服务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六常监管”是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农村药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它的要义是“工作常检查、政策常指导、秩序常督促、问题常整改、药学常服务、科普常宣传”,主要是解决“监管什么”的问题,避免就监管而机械监管,提升行政运行效能。“六常监管”主体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以及镇(街道)、村(居)社区药品监管组织;监管方式以村(居)社区为网格,开展分级管理、网格监管。
一是工作常检查。有较强专业与技术要求的药品安全工作检查,由药品监管部门组织执法人员按标准检查;其他如以讲座或体验为名销售药品、医疗器械,非法行医者使用药品、医疗器械以及无证生产经营药品、零售药店销售药品未提供销售凭证等,以镇(街道)、村(居)社区药品安全监督员结合日常工作生活进行巡查为主。二是政策常指导。药品监管部门驻镇(街道)药品安全工作指导员重点对镇(街道)在各个时期推进药品安全工作进行政策指导,并培训镇(街道)药品安全协管员业务,指导村居、社区药品安全监督员开展工作。三是秩序常督促。督促和规范农村药品流通秩序,主要规范药品采购渠道,推进药品配送工作,杜绝非法渠道药品进入农村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督促全力推进村级卫生室药房管理提升工程建设,夯实基层药品安全工作基础。四是问题常整改。各类检查发现问题,包括行政监察发现的问题,反映以及群众举报投诉的问题,明确以药品监管部门驻镇(街道)药品安全工作指导员为主组织整改,做到边整改边巩固。五是药学常服务。以组织订单式专家讲座、清理家庭过期药品、家庭过期药品置换、药品真伪鉴别为主,倡导零售药店、村级卫生室常年开展用药咨询等,开展社会互动的一体化药学服务惠民活动。六是科普常宣传。利用“一册、一卡、一碟”在村(居)社区卫生室、药店、老年协会常年宣传药品安全科普知识;村居(社区)委员会设立宣传栏或黑板报每月落实一期药品安全知识宣传,协助讲师团进村宣讲等工作。
三、切实加强农村公共药学服务体系建设 药学服务既然是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广大药学工作者利用药学知识及其工具,为社会公众(包括医药护人员、病人及其家属、其他关心用药群体等)提供与药物使用相关的各类服务,那么不能将提供药学服务局限在涉药单位,应该以村(居)社区为网格,发挥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搭台、社会参与、企业唱戏”的一体化农村公共药学服务工作格局。
我市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公共药学服务的意见》,在全市选择50个村(居)、社区开展药学服务示范建设活动,以“三化”全力推进药学服务全覆盖。一是工作常态化。引导各涉药单位从保障药品供应向关爱群众健康转变,把开展药学服务活动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使工作常态化。二是举措科学化。明确药学服务内容,年底开展药学服务工作考核,记入诚信监管档案。三是服务互动化。让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市民互动起来。市级层面设立了每年10万元“爱心”行动药品储备库,对家庭过期药品进行等值免费置换银杏叶滴丸和枸橼酸钙片等药品;组织专家组成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讲师团,开展由乡镇、村居订单式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巡回宣讲,纳入药学服务内容。开展社会互动药学服务,由村委会组织每季一次,药监、卫生、镇政府与当地卫生室、零售药店以及村民共同参与,内容包括帮助清理家庭过期药品、组织家庭过期药品回收与置换、订单邀请医药专家讲座、提供真假药品鉴别和用药咨询、测量血压、免费赠送宣传手册等。
四、完善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建议
一是构建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地方政府对药品安全负总责机制。针对当前各地落实药品安全责任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地方政府完善药品安全责任体系的措施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即进一步完善药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协调机构;严格考核,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药品质量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落实药品安全监管资源保障。落实药品安全监管各部门的职责,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坚持权力和监管责任相一致的原则,使其既不能乱作为,也不能不作为;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如不同执法部门参与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以及权限争议裁决制度,加大联合检查、联合执法的力度,着力消除监管盲区。建立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同时,强化企业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
二是构建地方政府药品安全责任考核机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经济水平等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基本的地方政府关于药品安全“负总责”的督促和制约机制,着重解决省级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具体规定与要求,明确省级人民政府在担负药品安全方面的责任。对地方政府所应履行的药品安全职能进行深化、细化,在行政运行中突出体现责任,把责任落实到政府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各个环节。因此,应当编制确保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全面履行药品安全责任的指导意见,并建立督促和制约机制。研究表明,采用药品安全责任考核可以促进形成地方政府工作有目标、实施有依据、发展有方向、考核有指标的局面,完善地方政府职能,督促地方政府确保辖区内的药品安全。三是在乡镇、街道设立监管机构。为保障最广大的农村群众和社区居民的用药安全,光靠县(市、区)药监部门一、二十号人进行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乡镇、街道所在地设立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对其人、财、物由政府和财政予以统一保障。其职责可设定为负责对辖区内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查处一般违法生产、经营和使用药品的违法行为,督促做好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及时收集药品安全信息并报告上级单位,在辖区内做好相关药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配合上级单位开展相关工作等。虽然现在不少地方也在建设“多员合一”的基层药品监督管理队伍,但是这支队伍没有法律地位,对于发现的涉药违法行为其行政处罚权是没有的,换言之,它没有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资格。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是指依法拥有行政处罚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并且独立地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政主体。在各乡镇、街道设立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并赋予其行政处罚实施主体资格,对于震摄违法行为、及时打击违法行为保障药品安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是药品安全监管部门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独立依法行使职权,不归由卫生部门管理。在中国现有体制下,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归由卫生部管理,无疑是对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削弱之举。因为,当今中国的医疗机构使用药品还处于缺乏规范和监督的境地,不少药品安全隐患产生于药品使用环节,如山西疫苗事件,就是因为使用环节在高温下私贴标签引发的,虽然后来卫生部也发布新闻声称这些疫苗产品经检验是合格的,但是至少这种在高温下存放疫苗的做法是违反 产品说明书规定的可能给产品带来安全隐患的不规范做法。按现在机构改革的模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不少地方药监部门也与卫生部门合署办公或归于卫生部门管理,作为医疗机构行业主管的卫生局凌架于对医疗机构使用药品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药监部门之上,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药监部门对于医疗机构的监管职责形同虚高,最终流于走走形式、走走过场,医疗机构的用药安全缺乏了外部的监督管理,其安全保障系数较机构改革前更小。因此,有必要将药品安全监管部门作为独立的部门直接归中央政府领导,与卫生部门平起平坐,卫生业务主管部门与药监外部监督部门双管齐下管理监督各级医疗机构,才能真正管好药品使用安全关。
五是借鉴美国FDA,实行中央财政直接管理。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少经济欠发达地区归于地方政府管理后,由于地方财政吃紧,办公经费、办案经费、日常监管经费等费用很难由财政全额解决,不少药监部门就与辖区内企业达成默契:相关企业每年向药监部门缴纳一定额度的“罚款”,药监部门就不去企业监督检查了。这样长此以往,势必给公众用药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即使这些企业只是相对偏远的、落后的地区的生产企业,但其产品却是全国各地都在流通的。美国FDA则由中央财政预算统一支付,FDA真正能够实现独立执法而不因需要当地政府甚至企业给付费用才能生存而腰杆子硬不起来。为实现全国药品质量全面过关,必须实行中央财政统一承担药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所有财政预算费用,唯有这样,才能使经济欠发 7 达地区的药品安全监管部门与发达地区的监管部门一样敢于履行好监管职责,共同筑就保障药品安全的“钢铁长城”。【作者单位】辽宁省灯塔市人民检察院
第二篇: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
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
一、社会建设与管理概念的由来与内涵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经济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社会秩序。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改进管理方式,保持良好社会秩序。2004年,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建设最早出现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时,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了“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专门有1章来阐述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新格局,把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目标之一,作出全面部署。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就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健全党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大 公共安全投入、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提出明确要求。
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社会管理社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2011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总结推广我国社会管理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加强社会管理法律、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1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明确“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分12个部分、42条,充分认识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统筹协调。
中央关于社会建设的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
其一,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实现社会公正有序和谐运行; 其三,社会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完善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新体系;二是形成与社会发展变化新特点相适应的,能够保证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新模式;三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够有效保障群众权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动员公众广泛参与、激发社会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
二、当前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面临的形势
(一)近年来主要工作举措
1998年12月,第1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通过《北京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等2文件。重点推进街道改革,“一确立、两赋予、三分开”,确立街道办事处对辖区管理负总责的地位;赋予街道充分的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财权;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1999年12月,第2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形成《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刚正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等5个文件,围绕抓住区级枢纽、理顺市区财政体制、下放部分市政管理权限、完善街道“条专块统”,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2001年12月,第3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形成《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研究部署城市社区建设,探索社区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
2002年08月,第4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社区建设相关文件,研究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问题。
2004年09月,第5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研究深化街道体制 改革和加强社区建设问题,明确街道职能: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
2005年8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2006年6月,市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
2007年12月,成立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同年,出台了《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
2008年9月,召开市社会建设大会,出台《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1+4”系列文件。同年,成立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2009年3月,召开市志愿者工作大会,出台推进志愿者工作文件。
2010年7月,出台《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召开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
2011年6月,召开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另《规划纲要》正在审议之中。
(二)过去五年建设与管理创新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不断推动社会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制、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建设实践创新。继出台《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后,又出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 要》,以此为标志,北京社会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
1、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实施“五无”目标动态管理;(2)完善城乡促进就业政策;
(3)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4)实施“九养政策”等系列惠民举措;(5)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6)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惠及民生。
2、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1)成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2)组建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3)成立区县社会建设工作机构,街道乡镇成立社会工作党委;
(4)在社区、商务楼宇建立社区服务站和商务楼宇工作站;(5)出台社会建设“1+4+X”系列文件,构建五大体系框架。
3、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迈出重要步伐。(1)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2)全面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3)试行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4)试点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
(5)实施《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6)推动“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试点;(7)加快推进50个重点城中村改造与建设。
4、广泛参与共建共享局面基本形成。
(1)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创建活动;(2)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0年志愿服务世人瞩目;(3)推进志愿服务经常化、专业化、规范化;(4)认定两批22家“枢纽型”社会组织;(5)加快培育和扶持发展社会组织并发挥作用;(6)实施大学生社区计划,推进社工专业化职业化;(7)动员驻区单位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8)推动各类经济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5、安全稳定工作根基更加牢固。(1)建立应急管理防灾救灾体系;(2)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3)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4)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5)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6)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7)探索做好特定人群服务管理工作。
6、社会领域党建设工作体系初步形成。(1)成立街道(乡镇)社会工作党委;(2)完成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3)建立商务楼宇党建工作站;
(4)启动“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3+1”机制;(5)推动社区区域化党建“三有一化”;
(6)开展非公制经济组织党建“五个好”试范点;(7)开展社会领域创先争优、学习实践活动。
(三)今后五年发展思路与目标
今后五年,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攻坚期、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首都社会建设,努力取得新的更大更好成绩,任重而道远。
1、把握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一个总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牢牢把握三个最大限度总要求: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适应新形势、顺应新期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五大体系: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法律、体制和能力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格局。
2、遵循“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根本); 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基础);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动力); 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途径); 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方法)。
3、明确发展目标。
北京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五个更加目标:
社会服务更加完善; 社会管理更加科学;
社会动员更加广泛;
社会环境更加文明;
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4、深刻理解社会建设五大体系。完善社会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 动员社会参与; 创建社会文明; 构建社会和谐。
5、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社会建设五大体系。
“五大体系”的构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科学体系的新概括,是中央精神与北京经验有机结合;
“五大体系”的设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是科学理论与北京模式的有机结合;
“五大体系”的形成,是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系统设计与全面推进的新成果;
“五大体系”的实施,是纲要老五大体系的继承、发展、创新与完善,是改革创新与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今后五年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围绕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从《意见》到《规划》,对今后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作出科学部署,努力构建“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体系框架,全面开创具 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局面,是今后五年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意见》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全文包括12个部分、50条,提出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十个着力”以及41项具体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性、方向性的文件。《规划》以《意见》为依据,围绕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对今后五年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系统设计、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力求勾画出“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体系的总体框架,力求体现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工作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等特点。
(一)十个“着力”: 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着力在创新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 着力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着力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
着力创新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服务管理 着力提高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水平着力加强公共安全服务管理 着力创建社会文明环境
着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着力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二)“十个理念”:
执政为民理念:一切为了人民幸福安康和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理念:突出人文关怀、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服务为先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和创新管理
创新驱动理念:以体制机制法制创新为动力 科学发展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法办事理念:依法行政、遵纪守法、司法公正
全员覆盖理念: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实现各类人群全覆盖 群众满意理念: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党建引领理念: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整体推进理念:以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四、社区工作者与社会建设和管理
(一)社会建设的三个“W”:
第一个“W”(What):社会建设是什么?
五大体系: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动员、社会环境、社会关系。
第二个“W”(Who):社会建设由谁来做?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第三个“W”(Why):社会建设为什么?
实质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安居乐业。
(二)社会管理的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社会管理管什么? 十项重点任务,即“十个着力”。第二个问题:社会管理由谁来管?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第三个问题:社会管理怎么管?
创新理念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法规、创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调节、行政管理、群众自治、道德约束 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方式方法。
(三)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关系: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领导核心;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和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区居民利益的重要维护者;
社区服务站是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政府事务承办者。
(四)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与服务管理中坚力量和骨干队伍。
社区工作者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加强学习(理论政策、本职业务、现代科技)
尽责敬业(让居民满意、让组织满意、实现自身价值)联系群众(了解居民、熟悉居民、服务居民)
善于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经验)管好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扮好角色(联系服务居民、完成上级任务、团结同事)
第三篇:统一战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探索与实践报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是达到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长治久安。统一战线由于其特殊的职能优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具有几大优势。
一是引领团结优势。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通过统一战线能够实现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大团结大联合,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合力,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二是利益规范优势。统一战线能够协调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这些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的重大关系,使各方面成员的利益诉求得以有序表达,使“五大关系”内部和相互之间的利益机制合理规范,从而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心聚力,促进和谐。
三是示范带动优势。统一战线通过在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中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活动,在民族宗教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项活动,使各族各界代表人士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各自联系的统战成员共同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以上优势决定了统一战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大有可为。
一是在建言献策中突出社会管理。引导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参政议政中把视野投向社会管理、把触角伸向社情民意。我市每年组织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开展专题调研,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关注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发展,先后调研了我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我们还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口联系和特约监督工作,推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就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共同调研,开展民主监督,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事业发展献计出力。
二是在完善机制中促进社会和谐。积极探索和构建统一战线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机制。首先是协调联系机制,进一步加强我市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形成了政治协商、情况通报、对口联系、特约监督、联谊交友等一系列制度规范,确保参与有序;其次是牵头协调机制,统战部受市委委托定期召开民主党派、工商联主要负责人联席会、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座谈会,沟通情况,协调工作,确保同步推进;第三是应急处置机制,通过建立统战系统社情民意、统战信息、重大事件报送及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工作动态、回应相关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在服务社会中关注民生。发挥统一战线的智力优势、人才优势,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支持新农村建设,争取上级统战部门和民营企业的援助,落实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金达1亿元;开展“百企联百村帮千户”感恩行动,先后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慰问“老干部、老党员、老先进”300余人;为汶川、玉树、舟曲、汉旺、清平等灾区捐款捐物5000多万元;关注就业,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下岗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上万个。
四是在搭建平台中融入社会实践。我们通过海外联谊会、光彩事业促进会等具有统战特色的社会团体,为统一战线成员了解社会管理现状、深入社会管理实践、掌握社会管理规律搭建平台,并以此为依托组织考察经济社会建设、培养选拔代表人士、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中心工作,进一步激发了统一战线成员融入社会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统一战线成员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统战部门的基本职能联系密切,统一战线能够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长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创新实践与探索
潞市中心小学德育工作创新实践与探索
我校有一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主要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因为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而大多数的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这些调皮的“小人精”。我校属农村寄宿制小学,开学期间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家经常偷家里人的钱乱花,来学校偷同学的零花钱或零食,屡教不改;有的学生无视学校纪律,不听教师管教,在课堂上与同学闹矛盾打架,事后逃离学校躲到偏僻的地方,让家长、教师无法找到;多数学生对校园里飘动的零食包装袋、废纸等视而不见;许多低年级学生被高年级学生利用、欺负,这些现象造成恶性循环,必会是阻碍我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文明礼仪,自主学习等方面都急待于进一步加强,鉴于此现状,我校以“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先心动再行动,变被动为主动”这一德育主旨为特色,寻求教育的突破口,创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一)正面引导
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尚不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只要教育到位,他们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精神面貌。首先我们编写出一份《潞市中心小学学生每日行为习惯守则》,确定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内容,接着我们便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问题。每学期开学第一月,是我们集中训练学生行为习惯的时间,大型集会校长讲、班队活动班主任讲、每天晨会按照学校要求老师反复讲,在课堂上利用思想品德
课、语文课等相关学科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规范教育,通过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让学生对好习惯要求与做法知晓率必须达95%以上。多方面的教育渠道使学生在心理上已经接受了正确行为习惯的信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二)监察督促
在课间营造一种监察督促机制,弘扬好人好事,抨击违纪现象,限制劣迹行为,堵塞不良习惯发展和蔓延的渠道,促进与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为此我们由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牵头,成立学校大队部监督岗,对各年级各班进行每日量化。
1、监督岗的运作
监督员的产生。监督员的直接领导是少先大队辅导员。监督员由每个中队选出各方面较优秀的队员上报少先大队部,再由少先大队辅导员在全校师生集中开会时为其授袖章,宣布其工作职责等。
监督员的工作运行程序及其职责。监督员工作的运行程序是:早晨提前10分钟到学校大门口,协助值日教师检查学生到校情况(一二年级走读)。从晨练、早读、大课间活动、中午自修、到放学期间一律按时到岗工作。
监督员的工作职责:
1、严格按照班级一日量化考核细则做好检查记载。
2、检查全校学生在校时的纪律、卫生、仪表等。
3、观察并记录课间纪律、安全、卫生和好人好事情况。4.检查各班环境区域内的清扫情况。5.填好“班级一日量化评分栏”。6.汇总一天来的监督情况,上报大队辅导员。
监督岗的激励与制约机制:该机制重点体现在日广播、周小结、月评估、学期末汇总上。
日广播——就是将监督岗一天来所观察发现到的情况进行整理,在次日早上的广播中播出,好人好事大力表扬,劣迹现象予以曝光。
周小结——就是由大队长协同每日监督员做如实记载,对一周来各班量化分详实地进行统计、汇总。
月评估——就是将四周的工作进行综合整理。就一个月来全校监督岗上的所有情况,从共性与个性,成绩与不足,先进班级的保持程度,后进班变先进班的转化力度等方面进行阶段性剖析、评价,提出下个月的工作目标和改进措施。
学期末汇总——就是将一学期全校各班的情况进行汇总,形成一学期监督岗情况的总结,全面、系统地归纳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步的整改措施。在此基础上,学校专门表彰奖励一学期来的优秀监督员。
2、监督岗的作用
早上学生到校,学生佩带红领巾、衣着、个人卫生情况都要接受监督员检查。课间操在楼梯口设监督岗,学生的上下楼梯、言行举止也在监督员的监察督促下。食堂就餐是否按顺序排队,晚上就寝是否做到迅速、安静,都在监督员的工作范围内。监督岗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监督岗是在教师指点下,学生自己
安排任务,主动采取措施,自觉进行意志转化和行为控制,在激励与制约的机制下,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指导思想。激励与制约机制将学生个体的行为紧紧地和班级的整体评价结合起来,学生个体的荣誉直接影响到班级的优劣,“想做”、“要做”、“禁做”成了学生行为前思想意识的检查站,潜在提醒学生做出明智的选择。做了好事能受到表彰,班级靠我增光,我为班级添色,同学间互相勉励,共同促进班级的繁荣,随着好人好事的与日俱增,学校良好道德氛围也就逐渐形成。
(三)活动育人
活动是教会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载体,每学期有必要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
我们学校有小卖部,学生买东西后随地乱扔食品袋的现象很严重,当着老师他不扔,当着监督岗的值日生他不扔,转过身去他就扔,树丛里、花园边、墙角裂开的砖缝里到处塞,很令人头痛。我们就用两周时间开展专项活动,先是通过少先队开展“随地乱扔怎么办?”为主题的班队会进行大讨论,学生每人必须写上10条办法或主意,班会上人人发言,再讨论形成班规或公约10条,张贴在教室里,学生违犯了,就照班规处罚。学生人人写、人人发言讨论是让学生内因起作用,激发学生内驱力,把不乱扔变为自觉行动;形成班规是想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校少先队还长期开展“弯弯腰活动”,看见杂物主动就捡,“弯弯腰”成了学生口头禅。
(四)常抓不懈
虽然学生可塑性强,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容易反复,寒、暑假容易忘记,每年又有新生,所以坚持是关键。“坚守是一种品质”。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上,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有成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学期的开学第一个月是学生教育的关键时段。在这一时段,政教处、少先队、班主任齐抓共管会有鲜明的效果。平时要大队部监督岗督促到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这些办法实施一年多来,尤其是本学期以来,学生的思想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由原来的自由涣散变得积极进取。学校出现了“三少三多”的可喜现象,即违规违纪的学生少了,文明礼貌的学生多了;乱扔垃圾杂物的学生少了,讲究卫生自律的学生多了;自私自利的学生少了,关心班级荣誉的学生多了。校风、学风得到了淳化,教育质量也稳步提高。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探索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新的任务。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政府必须积极地以整体性政府的理念进行协同思考,创新社会管理路径,应对各种转型问题,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的需求,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契机下,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社会管理路径,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重庆的社会管理创新在中国社会管理问题上具有两个典型性:重庆处于大发展、大跨越时期,社会转型具有“中国城市典型性”;重庆集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社会转型具有“中国乡村典型性”。正是基于这两个典型性的思考,重庆市委市政府逐渐走出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建设得到加强,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重庆特点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1]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以党的建设为抓手,畅通党群关系,构建党群社会管理新平台
重庆将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党建科学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双赢之路,以党建科学化促进社会管理规范化,为推动重庆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证。重庆市委以“三项制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制度、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建设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通过“三项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将党群的信息沟通机制和社会管理中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设进行了无缝隙的对接。这既保证了党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作用,也满足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多元化。
与此同时,重庆市委市政府还开展以 “三项活动”(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为主题的党性锻炼活动,以“密切联系群众”为目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指针,整合各方面力量,将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相结合,在党建中探索社会管理新的载体和渠道。通过“三项活动”的开展,重庆市委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对接,减少了信息传递的层级,保证了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最大程度防止了 “信息不对称”。2009年,市、区两级各类信访量下降幅度均超过25%,某些部门和区县下降幅度甚至高达45%;群体性事件下降45.6%。重庆主城区110报警量同比下降40%,打架斗殴等矛盾纠纷下降20%。迄今,全市20万机关干部已走访群众92万人次。各级财政共投入78.8亿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1万余件,其中10年以上信访积案381件,5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从源头上化解了民怨[2]。
“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整合推进,是重庆在社会管理中创新“党的领导”的一次探索,也是社会管理路径创新的重要特点。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二者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党建合力,既突出了其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也体现了其在社会管理上的统一性,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在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上,“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被写入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推动“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常态化,并不断创新实践形式[3]。由此可见,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融合到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之中,将民生的改善作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并将这种重庆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使之成为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
二、以政府改革为主导,打造民生政府,创新政府社会管理新模式
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不仅与政府的行动息息相关,还与政府建设理念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对于政府的建设理念,很多理论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然而,任何单一的政府建设理念都无法适应迅速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必须创新政府理念,进行一种理念叠加式的政府再造。所以,现阶段创新社会管理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进行政府改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以解决百姓民生问题为重点,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几年,重庆将“政府负责”贯穿于政府改革之中,创新了政府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实现了服务型政府和民生型政府的叠加。这种叠加效应主要表现在政府将自身职能转变与群众民生改善有机结合,将政府改革的动力来源机制与政府改革的检验机制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