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探索
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探索
冀祥德
2012-07-18 20:37:58来源:李金鹏主编《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探索》序言。
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1985年的春天,我在青州市(当时称益都县)公安局实习的时候,时常路过同在“政法大街”上的青州法院门前。由于从未涉足院里,所以法院留给我的记忆,除去那块白底黑字的牌匾外,其余的印象十分模糊。其后若干年,几乎每次探亲回乡路过“政法大街”时,我都禁不住驻目些许,心中掠过丝丝温暖的家乡“政法情结”。
2008年,时任青州法院院长李金鹏同志考取了我的研究生,常谈起的该法院的工作机制改革与创新引起了我的兴趣。当我再次走在青州的“政法大街”时,似乎近些年青州的巨变并没有影响到这里——街还是那么宽,还是那么长;公、检、法三家还是排列在路西边,楼还是那么高,院落还是那么大。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青州法院。经过陈旧但整洁的楼道,在简陋但不失书香的会客室里,我听取了该院的工作介绍,阅读了厚厚的资料。然后,我的心开始激动了起来——就在这样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普通、甚至有些寒酸的院落里,一个基层法院,正在做着一件件引领中国司法改革方向的事情,他们用坚实的行动告诉人们,法院应当怎样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于是,在我的建议下,《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探索》课题组成立。2年来,课题组同志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也20余次与课题组成员交流、座谈、研讨。如今,课题结项,邀我作序,自当义不容辞。
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执政党把社会管理创新提升到治国理政层面,作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司法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断对作为司法主体的法院提出新要求。我国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中,旧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控制模式和整合机制正在趋于解体,而新的社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深入研究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把握社会转型期存在的新问题,是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社会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不同步所致。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对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不仅历史上积累下来的部分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分配方式多样、人员流动性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和不确定因素,由此导致社会矛盾激增,大量的纠纷诉至法院。社会的发展需要司法人员理念的更新,呼唤法院角色的调适。
法院的基本职能在于通过执法办案化解社会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层级的法院,其功能和职责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其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应当发挥指导者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统一执法尺度等手段,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则应当以社会矛盾化解为重点,立足当地实际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青州法院坚持能动司法,形成了基层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青州模式”的普适性意义在于,通过更新司法理念,以与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相契合的方式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司法职能的规则之治和司法职能的延伸。坚持能动司法理念,以正确的司法政绩观为指导,全面落实车载法庭、巡回法庭等各项司法为民措施;通过完善简繁分流机制、人民陪审员制度和社会调查员制度等审判改革,促进公正高效权威解纷机制建设,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积极探索诉与非诉相衔接的纠
纷解决、诉讼诚信等长效机制建设,延伸司法职能,扩展了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探索》一书,就是青州法院对几年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较为系统的总结。
作为一名法学界的学者,我特别关注青州法院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改革和探索。我国刑事司法的基本价值在于控制犯罪、保障人权。调解是我国的优良司法传统,强化诉讼调解是人民法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重要路径。刑事调解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恢复为犯罪行为所损害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尝试刑事调解的新模式是理论界,特别是实务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州法院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该院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审理工作中,通过完善“三项机制”、把握“三个阶段”、采取“五项措施”,加强量刑规范化工作,不断加强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近三年来该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率达96%以上,对于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刑事案件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员制度,又可称为判决前调查制度或人格调查制度,是指法院在判决前,有专门机构或人员对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家庭环境、犯罪背景等方面进行专门的调查分析,并对其人身危险性进行系统评估后,将调查报告提交法院,供法院在量刑时参考的制度。该院与青州市司法局联合出台《关于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调查员制度的意见》。每个社区聘请2名社会调查员,在开庭前对未成年犯的自身情况、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作详细了解,并将了解到的未成年被告人的情况作为庭审教育和案件裁判的参考。该院的做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审判工作无疑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对于诉讼程序实行“简者更简、繁者更繁”的改造是我多年以来的主张。我国司法改革的原动力来自社会正义对司法运行的要求。降低诉讼成本,减少诉讼迟延,使当事人获得司法正义的权利,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司法资源的有限增长与案件数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这一矛盾的存在使上述问题的解决显得更为迫切。作为司法改革重要内容的审判方式改革,一直把公正与效率作为改革所追求的双重价值目标。青州法院在审判方式改革中,围绕“简出效率,繁出精品”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案件简繁分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
青州是闻名遐迩的古九州之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近年来,在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青州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经济发展,社会安定。青州法院在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浪潮中,激流勇进,敢为人先,取得了诸多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经验。作为一名青州人,我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倍感自豪;作为一名法律人,我对青州法院卓有成效的业绩表示首肯。希望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涌现出一大批青州法院这样的“领头羊”。
是为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冀祥德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仙桃市妇联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仙桃市妇联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开创工作新局面,才能更好地发挥群团组织优势,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根本在群众,群众工作最大的两个特征就是为民和惟实。当前,新的形势下为妇联工作带来各种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群众需求多元化、个性化,另一方面,妇联事多人少经费不足。如何破解妇联工作繁杂散的难题,更好地为妇女儿童服务,就要像梁主席说的那样,要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引入项目化运作理念,以项目化、市场化方法支撑和推进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引导妇联工作由“活动型”向“项目型”转变。
一是要找准项目。如何选准项目,首先要明确“一个定位”:即要按照“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市场所缺、妇联所能”的原则,把服务妇女儿童、解决她们的实际需求放在核心位置。其次要把握“两个关键”,即一是要紧贴中心,紧贴妇女,主动作为,但不能满把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要系统谋划,科学安排,分类实施,有序推进。目前妇联系统的三大行动(妇女创业就业行动、妇女健身行动、关爱行动)都是妇联组织通过项目化的运作方式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实践。近年来,我市妇联紧扣市委工作大局,以促进妇女发展、维护妇女权益、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立足家庭传统工作领域,面向社区深入开掘,探索实施了一个项目——木兰花综合服务中心项目,重点
开展了三项服务:家政服务、维权服务、少儿托管服务。家政服务主要是依托木兰花家政服务公司和培训学校,加强家政服务培训,搭建家政市场供需的联络平台,推进妇女就业;维权服务主要是依托12338维权热线,整合公检法司资源,搭建一条绿色维权服务通道,为受害妇女提供法律咨询、司法调解、法律援助、代理诉讼、心理辅导等维权服务,发展壮大法律服务志愿者团队,深入社区和家庭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宣传和互助帮困活动;少儿托管主要是结合家庭教育、社区亲子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家庭志愿者的力量,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引导,借助市、镇、村三级基层妇女组织网络,辐射周边镇办和社区,构筑全方位的少儿托管服务网络。
二是要长效管用。一个项目能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人财物是基本保障。如何做到长效管用,就是要开放协调,要善于借势、借力、借机,聚力发展,合力推进。具体可以通过三种途径:一是挖掘现有资源。各地都在探索留守儿童校外教育和管理,我认为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留守儿童的校外托管项目。比如农村村部的党员活动室可以作为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校外课堂,用于党员远程教育的电教设备可以作为视听设备,村部的篮球场、乒乓球场可作为孩子们的活动场所,退休的民办教师和村小撤并解散后的代课老师可以作为孩子们的课业辅导老师等等,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大大减少了托管项目的投资成本。二是巧借部门之势。在实施12338绿色维权服务
项目中,为了更直接有效地维护涉法涉诉案件中的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我们与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系沟通达成合作意向,将该中心下辖的15家镇级援助中心服务站纳入绿色维权服务通道,公开地址、电话、联系人,按照服务的内容、妇女的需求,借助他们的阵地、业务、政策优势,实现“一网式办公、一站式服务、一案制办结”,有效解决了妇联参与维权职能不强、手段不硬、有心无力的难题。三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我们深深感到,政策带来的每一次强劲驱动,都筑就了妇女工作和妇女发展新的坚实支点。虽然政策空间较难突破,但一旦冲破瓶颈,就能解决长期性、普遍性的问题。作为中间层面的市级妇联,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既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上级妇联的任务和要求,又要注重从政策层面为妇女权益维护和基层妇联开展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的含金量非常高,我们要认真研究,积极争取。比如向劳动部门争取公益性岗位,积极参与劳动、农业、商务部门的培训工程等。
三是要先行先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我们妇联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突显妇联特色,以作为求地位,以能力求发展,力求到达三种效果:一是党委认可,赋予工作职能。妇联在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路上,不能被动地等待政府让渡、转移部分妇女儿童事务。过去很多边缘性工作职责或模糊或交叉,只有我们先行先做,有效果了,出成绩了,群众满意了,领导认可了,政府就会放
心地把职能赋予我们、把任务交给我们。2008年,我们瞄准家政市场,成立了家政服务部、家政培训中心和家政联盟,开展家政从业人员培训、规范家政服务市场,填补了家政行业管理的空白。直到2009年家政行业管理才归口商务部门,由于我们提早介入,主动作为,形成了一套成熟可行的工作机制,市商务部门将家政管理和项目统一打包授权我们妇联。2011年,市政府更明确要求由妇联牵头完成培训2000名家政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并将之作为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二是社会关注,资源向妇联项目集聚。项目做好了,做出影响了,做出了品牌,社会关注度就会提高,社会资源就会向项目集聚。由我们妇联牵头的家政由最初6家组成的家政联盟发展到现在由20多家公司组成的家政协会,少儿托管由最初的妇联一家独撑发展到现在社会资本纷纷要求加盟,业务不断向周边镇办、村居辐射和延伸。三是效果显著,惠及广大妇女儿童。先行先试,试验的过程就是为妇女儿童服务的过程,试验成功了,成果也会惠及广大妇女儿童。2010年,妇联通过家政培训学校培训家政从业妇女500人,全部实现就业,就业率100%;创办少儿托管站点6个,托管少儿学生近600人,有效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流动家庭的后顾之忧,优化了留守流动儿童校外成长环境。12338法律维权服务热线开通以来,专门聘请了兼职律师3名,心理咨询师1名,接线员2名,接待员1名,接听服务热线39条,接待信访48人次,心理咨询13人次,法律咨询20人次,法律援助5人。
第三篇:唐山探索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路径
唐山探索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路径
2011-05-04中国妇女网
2009年6月以来,唐山市妇联紧密结合新形势下妇女群众工作实际,在全市探索推行了妇女信访代理模式,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实践,探索了一条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路径,妇女信访代理模式被全国妇联确定为妇女维权七大示范模式之一。两年来,在已成功代理2000多起案件中,有28.5%是影响大局稳定的集体访、越级访,有31.8 %涉及拆迁、环保、土地延包等热点难点问题,先后使24名侵害弱势妇女儿童的犯罪嫌疑人落入法网,支持107名妇女摆脱家庭暴力的阴影,为214名妇女协调解决涉及土地、劳动权益问题,帮助离婚妇女赢得婚后共同财产900多万元。“有事就找妇女信访代理员”成为在妇女中广泛流传的口号。
一、紧密结合实际,创新探索妇女信访代理工作的有效切入点
推行妇女信访代理,妇联究竟能够代理什么、应该怎么代理,才能使工作切入得准、推进得好。围绕这个问题,市妇联成立专门工作组,利用3个月时间,深入调研,向基层干部群众和相关部门求策问计,精选10个不同类型的案件进行代理试验,反复研究具体操作方法和推进路径。实践中,我们紧紧围绕“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定向、定位,创新形成了以三种代理方式具体切入的方法路径:
一是以主导代理方式,着力解决一批涉及妇女权益的个性案件。针对婚姻家庭纠纷、家庭暴力、未成年人保护等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信访事项,严格按照办理、督办、终结的程序进行代理,并规定一案一代理、一案两月结、一案一报告的时效目标,确保代理的每一个案件都有始有终,提高了案件解决效率。
二是以协作代理方式,推动破解一批涉及妇女权益的共性问题。针对妇女土地权益、劳动权益、经济权益等政策性强、涉及群体利益诉求的信访事项,通过代理,帮助信访妇女与有关方面进行协调沟通,推动重点、难点案件列入同级信访联席会议,以召开信访听证会等多种协作形式,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协作代理,在一些案件解决中突破了瓶颈约束,帮助214名妇女解决了涉及土地权益、经济权益的难点问题,在妇女群众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是以疏导代理方式,担当化解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信访事项。立足服务维稳大局,着眼团结稳定信访妇女、化解矛盾纠纷,重点围绕拆违拆迁等中心工作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基层一些苗头性问题和影响稳定的越级访、集体访三个层面,主动跟进工作,与信访妇女进行真情沟通,正面疏导,开展法制宣传,协助党委、政府控制事态、解决问题。妇女信访代理员特别是乡、村等基层妇女信访代理员在大量的疏导化解中,锻炼了素质、树立了形象,得到了各界的充分肯定。有417名妇女信访代理员因工作突出、维稳效果显著,受到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
三种代理方式的创建和实践,推动妇女信访代理工作迅速起步出成果。已成功代理案件2249件,其中主导代理1026件,协作代理508件,疏导代理715件,分别占代理案件总量的45.6%、22.6%和31.8%。
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着力构建妇女信访代理工作网络
把建好四级代理机构、建强代理员队伍,作为推进妇女信访代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从三个方面加强了工作网络建设:
一是统一阵地建设。统一配备建立市、县两级妇女信访代理服务中心19个,建立乡镇妇女信访代理服务站222个、村(社区)妇女信访代理室3842个。
二是明晰层级职责。市、县两级妇女信访代理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统筹指导,制定工作规范,代理重点案件,帮助基层协调解决问题,搞好督导考评。乡(街)、村(社区)妇女信访代理服务站(室),主要发挥基层防线作用,按照妇女信访问题“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纠纷不激化、矛盾不上交”的要求,代理具体案件,推动解决问题。乡(街)、村(社区)基层代理解决的案件占全市代理案件总量的59%,有的村级妇女信访代理员一个人已成功代理案件26件,大量矛盾在基层得到化解。
三是建强工作队伍。面向妇联干部和社会维权志愿者,陆续招募四级妇女信访代理员5213名。其中,各级妇联干部占83%,律师、法律工作者、老党员、老干部等维权志愿者占17%。自上而下层层建立了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岗位培训和月上站制度。截止目前,全市累计举办妇女信访代理员培训班325期,培训2万多人次;有23名妇女信访代理员通过进修获得律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
三、突出创新创造,不断丰富妇女信访代理操作方法
随着信访代理工作推进的不断深入,我们注重从自上而下的示范推进,逐步推动重心下移,鼓励基层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在方式方法上实现创新突破,基本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工作系统,基层妇联组织和妇女信访代理员创造实施多种实际管用的操作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在丰润区率先试点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对接方式。主要对适宜调解的婚姻家庭类案件,征得当事人的同意,由人民法院授权,妇女信访代理员进行人民调解,并通过司法程序确认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既减少了当事人司法程序的奔波劳顿之苦,也减轻了法院的诉讼压力,同时,加大了妇联为妇女主张权益的工作力度。
在迁西首先发起妇女互助小组方式。引入社工工作理念,以“打捆”解决信访问题的形式,把面临同类问题的妇女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培训学习、倾听倾诉等活动,引导妇女群众互助自助,使大家化解困惑、积蓄动力,增添信心和勇气。首次组织的反家暴妇女支持小组,就使7名信访妇女成功走出家庭暴力阴影,获得了新的生活。
在市、县两级广泛开展公益维权志愿服务方式。招募近百名律师、法律工作者,设立志愿接访服务日,定期轮流到妇女信访代理服务中心接待咨询,并帮助分析理清一些重点案件解决的思路。
四、着眼可持续推进,创新完善妇女信访代理工作机制
妇女信访代理工作能够启动起来、坚持下去,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围绕着可持续推进,突出加强长效机制建设。重点建立了五项机制:
一是统筹纳入机制。市、县、乡三级分别成立了由党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妇联主席兼任代理中心(站)主任,在市委的重视推动下,实现了“三个纳入”:将妇女信访代理工作纳入党委工作部署,将妇女信访代理的重点案件纳入同级信访联席会议,将妇女信访代理工作经费纳入信访代理专项资金或财政预算。
二是高效联动机制。争取综治部门支持,在市、县两级8个主要职能部门设立妇女维权岗,进一步畅通妇女信访代理案件的沟通、协调渠道,提高了协作代理的工作效果。
三是规范办理机制。依据三种代理方式,分别制定统一的信访代理流程,实现封闭运转。
四是督导推进机制。通过组织推进会、经验交流会和调度督导等活动,建立定期交办案件、典型案例交流通报等制度,及时沟通情况,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形成持续有效的工作推进系统。
五是激励保障机制。建立百分考核评比制度,在全市开展优秀妇女信访代理机构、“十佳”妇女信访代理员、优秀妇女信访代理员评选,并兑现奖励。
第四篇: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和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这对妇联组织履行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妇联组织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在党政所需、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结合点上探索参与社会管理的合适位置,发挥妇联组织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作用,是当前各级妇联组织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我市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海宁市妇联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平安海宁、构建和谐社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妇女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在促进妇女发展、维护妇女权益、服务妇女儿童等方面积极作为,使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性不断增强。
1、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妇联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要发挥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就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开展工作。近年来,我市各级妇联以“巾帼创新业、转型促发展”活动为主题,大力实施巾帼创业“五大提升行动”,引导服务妇女在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实现妇女自身发展。一是以先进选树浓厚创业氛围。开展优秀女企业家、十佳创业女性、巾帼创业示范基地等评选表彰,举办创业事迹报告会、创业故事巡讲、创业案例展示等活动,在海宁电视台、《海宁日报》、海宁妇女网等开设“巾帼风采”、“我身边的女性创业故事”专栏,宣传各行各业女性创业典型,营造有利于女性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二是构建多元支持体系提升发展能力。每年举办“双学双比”培训班,邀请省、市农业专家为女能手们授课,组织参观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培育发展“妇”字号农业龙头企业和巾帼专业示范合作社,目前全市共有90个 “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带动大批妇女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充分利用女企业家协会平台,组织女企业家开展经济形势分析、政策咨询、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升女企业家转型发展能力。积极推荐创业女性参加 “中国女性创业能力开发项目”免费培训,四年来已经输送了29名女性参加了培训。成立了全省首个女性创业联盟协会,支持女性创业者依托协会这个平台学习提升、合作发展。三是落实帮扶举措拓展创业渠道。争取财政支持设立了每年50万元巾帼创业贷款贴息专项扶助资金,2009年至今有273名妇女享受了政策,批准贷款金额5千多万元,有效帮助解决创业女性资金难题。开展百名女大学生与女企业家、百名农村妇女与女能手结对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双百结对、携手创业”活动。积极培育巾帼家政服务品牌,举办免费育婴员(月嫂)培训。开展助推女性网上创业行动,建立女性网商创业基地,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促进女性在电子商务领域创业发展。
2、把激发妇女活力、促进和谐建设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各级妇联从自身的职责和工作优势出发,以弘扬和谐精神、培育文明风尚为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妇女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各类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妇女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一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引导妇女。开展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时代女性价值观大讨论”、“我与中国梦”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魅力女性幸福生活”品牌课堂,开展健康卫生、文明礼仪、婚姻家庭、法律维权等专题讲座,提高女性综合素质。加大典型培树力度,开展巾帼建功标兵、十佳好母亲、十佳好婆媳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筑牢和谐海宁建设的思想基础。二是突出“家”字特色开展系列文明创建。以“八星级” 文明家庭创建为基础,不断深化平安家庭、书香家庭、廉洁家庭、绿色家庭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活动。以“四美”标准要求开展 “优美庭院” 创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万户家庭普法行”,制作“平安知识入户”、“法律进家庭”等宣传手册送到千家万户。连续六年举办家庭文化节,开展家庭厨艺大赛、亲情故事征文比赛、家庭才艺展示、家庭美德感言等一系列贴近群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在参与中提升文明素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三是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争当合格父母,争当合格人才”为主题,开展“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从2009年至今,全市共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咨询、亲子实践活动等近千场次,为近10万人(次)家长送上科学家教知识,营造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四是壮大巾帼志愿队伍塑造美丽团队。组织市、镇、村分别成立“巾帼文明传播”、“巾帼创业指导”、“巾帼家庭教育”、“巾帼法律维权”、“巾帼科技惠民”、“巾帼环保护绿”等巾帼服务队伍,在心理咨询、维权服务、创业就业、文明新风等方面深入开展服务,促进了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3、把反映妇女诉求、维护妇女利益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根本内容。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联系、协调、沟通优势,建立和完善妇女儿童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一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维权网络。建立健全以妇联维权干部为主体,妇联系统人民陪审员、法律维权志愿者和巾帼平安志愿者为依托的妇女维权队伍,不断完善市、镇(街道)、村三级妇女维权网络,通过“12338”妇女维权热线、“12348”法律服务专线、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法律援助中心妇女维权接待室、“110”妇女儿童救助中心、妇女维权法律顾问小组等多种渠道,为妇女群众提供有效的、多方位的法律帮助和服务。二是强化法制宣传普及教育。通过三级妇联组织网络,利用 “三八”维权周、“11.25”反家庭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通过上街宣传、窗口宣传、培训教育、社会化教育等手段,向广大妇女群众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以及民法、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广大妇女学法用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三是推进妇女维权工作社会化、专业化。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机制,市妇联联合司法、民政等部门,成立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海洲老舅妈”作为专职调解员,开展婚姻家庭问题指导,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处,帮助当事人排除各种婚姻家庭危机。自2012年12月婚调委成立以来,共受理各类婚姻家庭纠纷183起,调解和好71对,表示暂缓离婚56对,顺利协议离婚56对。组建“和乐社工事务所”,开展单亲妈妈家庭服务项目,为单亲妈妈提供心理疏导、情感调适、就业帮扶、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四是关注困境弱势群体。建立了“受助儿童资料库”,开展“同一片蓝天,母爱满人间”为主题的“社会妈妈”爱心结对、从生活、情感、学习上给予帮扶。从2010年起连续四年实施了“助推贫困母亲创业行动”,为60人(次)贫困妇女提供20余万元实物资助,并联系结对女能手,提供技术指导、生产帮扶、联系销售等跟踪服务,帮助贫困母亲创业增收脱贫致富。
4、把注重夯实基础、拓展组织网络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建到哪里,妇联基层组织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不断扩大妇联组织覆盖面,努力构建统筹城乡、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妇女工作网络。结合村“两委”换届,推进妇委员专职专选,全市妇代会主任进村“两委”的比例达100%。通过独立、联合、挂靠等多种组织形式,进一步探索在“两新”组织中灵活建立妇女组织。截至目前全市已建“两新”组织妇女组织652家,组建率69.8%。全面推进“1+X”妇女之家网格化建设,形成以村(社区)“妇女之家”为龙头、“妇女之家联系点”为网格的妇女组织服务网络,及时收集掌握妇情民意,调处矛盾纠纷,切实把妇女工作融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整体格局,有效发挥了畅通民意渠道、消除不稳定因素的重要作用。发动各级妇联干部广泛开展“进村入企访访妇情、服务妇女办实事”活动,实现了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帮扶一批困难家庭、促进社会和谐的预期目标。
二、进一步促进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进一步推进,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更好地发挥妇联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妇联组织必须清晰地界定自己的角色,重新审视妇联的工作定位,在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更高水平上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夯实基础,实现以转变促发展,以发展促提高。
1、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围绕中心,积极作为。一是围绕经济发展中心,努力搭建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平台,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和城乡妇女创业与再就业。加大妇女创业小额贷款贴息工作的力度,力争扩大小额贷款的覆盖面,鼓励更多的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继续开展妇女创业(SYB)培训,争取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项目资金开展对农村妇女的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积极推进家庭服务品牌工程建设,开展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帮助更多妇女就业。以“巾帼创新业,建功‘十二五’”为主题,进一步深化“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巾帼示范岗”创建活动,引领广大妇女为转变发展方式做贡献。二是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中心,努力搭建妇女参与和谐家庭创建平台,为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发挥家庭作为妇联组织传统工作领域优势,以家庭为阵地,找准着力点,作好“家”字文章。要立足家庭,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促进社会和家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道德风尚与和谐人际关系。要开展美德在农家、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廉洁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优美庭院创建活动,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切实承担好妇联牵头家庭教育工作的任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依托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妇女之家”办好一批家长学校,组织家教志愿者参加全国、省、市的培训学习。做好机关、社区和农村家教工作,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开展家教理论研讨和社区家教工作调研工作,提升服务妇女、服务家庭的水平。
2、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选准载体,讲究实效。一是在选择工作载体时,既要体现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又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用活动吸引群众,搭建参与平台,提供多方服务,把广大妇女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要注重创新妇女工作品牌,不断发掘独具妇联特色、影响大、效果好的活动。二是深入了解需求,及时掌握妇情民意和妇女发展重难点问题,科学反映诉求。充分用好妇联的话语权、建议权、监督权,从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推动解决妇女参与社会管理、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实际问题,通过项目化、实事化运作等方式,为妇女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三是关注解决好特殊妇女群体的问题。特别要关注失地失业妇女、特困妇女、老龄妇女及留守流动儿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大帮扶力度,扎实推动贫困母亲救助、创业帮扶等公益活动,做优做实潮乡“社会妈妈”公益品牌活动,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妇女儿童解难。四是完善维权维稳机制建设。加强基层妇女维权服务站(点)建设,不断完善12338热线服务功能,加强信访四级网络建设,建立以村(社区)妇代会委员为调查员、信息员的妇女民情报告制度,及时把握妇女群众的思想脉搏和利益需求。进一步完善妇联干部担任人民陪审员、调解员、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等制度,积极协助党和政府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继续深化平安家庭创建,主动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3、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调动资源,借势而为。一是充分运用妇联资源。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妇联组织的基础上,不断扩容妇联团体会员,如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妇委会等,为妇女工作影响力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提供组织保障。二是紧紧依托党政资源。依托妇儿工委办设在妇联的资源优势,有意识地与政府相关部门多联系、多沟通,依托党政资源为妇女实事。三是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层级式的妇联工作网络,通过各种女性联谊组织,通过各类社区文化团队,发挥团结妇女、凝聚人心的作用,做到“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哪里就有妇女工作”,在服务妇女、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夯实基础,提升水平。一是拓展妇联组织网络。在现有组织网络的基础上,根据城乡妇女的分布和变化,通过创新组织设置,在不同妇女利益群体、不同阶层妇女、不同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设置妇女组织、巩固和发展各类妇女联谊组织。抓“两新”。进一步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一批妇女组织,按照“先建立、后完善、再提高”的组织建设思路,采取“建、联、挂、靠”等不同模式,在“两新”组织中灵活多样地建立妇女组织,有效地开展妇女群众工作。二是完善各级“妇女之家”的建设。抓好一批“妇女之家”示范点建设,通过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建好、用好、管好“妇女之家”,使“妇女之家”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作为体现,真正成为基层妇联宣传政策的阵地、传播知识的课堂、传递信息的窗口、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的纽带、展示妇女风采的平台。三是发展壮大巾帼志愿服务队伍。以妇联现有的工作队伍为核心,扩大妇女社会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广大妇女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壮大兼职妇女工作者和巾帼志愿者队伍,积极吸纳各种专业人才进入妇女工作领域,为提升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人力保障。要广泛发动组织巾帼志愿者见诸日常、深入持久地开展助老、帮困、咨询、调解等服务,使巾帼志愿服务扎根于城乡社区和家庭日常生活中,成为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社会力量。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探索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新的任务。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政府必须积极地以整体性政府的理念进行协同思考,创新社会管理路径,应对各种转型问题,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的需求,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契机下,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社会管理路径,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重庆的社会管理创新在中国社会管理问题上具有两个典型性:重庆处于大发展、大跨越时期,社会转型具有“中国城市典型性”;重庆集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社会转型具有“中国乡村典型性”。正是基于这两个典型性的思考,重庆市委市政府逐渐走出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建设得到加强,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重庆特点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1]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以党的建设为抓手,畅通党群关系,构建党群社会管理新平台
重庆将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党建科学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双赢之路,以党建科学化促进社会管理规范化,为推动重庆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证。重庆市委以“三项制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制度、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建设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通过“三项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将党群的信息沟通机制和社会管理中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设进行了无缝隙的对接。这既保证了党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作用,也满足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多元化。
与此同时,重庆市委市政府还开展以 “三项活动”(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为主题的党性锻炼活动,以“密切联系群众”为目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指针,整合各方面力量,将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相结合,在党建中探索社会管理新的载体和渠道。通过“三项活动”的开展,重庆市委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对接,减少了信息传递的层级,保证了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最大程度防止了 “信息不对称”。2009年,市、区两级各类信访量下降幅度均超过25%,某些部门和区县下降幅度甚至高达45%;群体性事件下降45.6%。重庆主城区110报警量同比下降40%,打架斗殴等矛盾纠纷下降20%。迄今,全市20万机关干部已走访群众92万人次。各级财政共投入78.8亿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1万余件,其中10年以上信访积案381件,5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从源头上化解了民怨[2]。
“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整合推进,是重庆在社会管理中创新“党的领导”的一次探索,也是社会管理路径创新的重要特点。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二者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党建合力,既突出了其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也体现了其在社会管理上的统一性,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在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上,“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被写入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推动“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常态化,并不断创新实践形式[3]。由此可见,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融合到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之中,将民生的改善作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并将这种重庆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使之成为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
二、以政府改革为主导,打造民生政府,创新政府社会管理新模式
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不仅与政府的行动息息相关,还与政府建设理念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对于政府的建设理念,很多理论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然而,任何单一的政府建设理念都无法适应迅速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必须创新政府理念,进行一种理念叠加式的政府再造。所以,现阶段创新社会管理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进行政府改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以解决百姓民生问题为重点,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几年,重庆将“政府负责”贯穿于政府改革之中,创新了政府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实现了服务型政府和民生型政府的叠加。这种叠加效应主要表现在政府将自身职能转变与群众民生改善有机结合,将政府改革的动力来源机制与政府改革的检验机制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