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贯彻情况汇报
关于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自 查 报 告
县执法检查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镇党委、政府欢迎各位领导到我镇检查指导工作。我镇现有14个村4个社区,总人口41273人,其中未成年人15423人,占总人口的24%。下面,我将我镇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做简要汇报。
一、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情况
我镇为了保护未成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依照国家、省、县关于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意见和要求,制定实施规划,强化组织保障,采取有力措施,在全镇范围内形成了党政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团体广泛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制定工作规划。我镇把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纳入 “五五”普法规划中,作为年度普法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贯彻实施。镇党委、政府把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综治、司法、学校、村(社区)等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村(社区)又分别成立相应的普法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组织学习培训。我镇组织全镇所属村(社区)、各工作部门,特别是镇属学校教师队伍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组织司法部门相关同志深入学校对广大师生对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辅导解读,四年来、共计辅导解读36课时,受教育人数达1800余人次。
(三)、搞好宣传。为使《未成年人保护法》广泛深入人心,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通过张贴横幅标语,发放宣传单、板报宣传等,在全社会营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学习的浓厚氛围,四年来来,共张贴横幅7幅,发放宣传单、画、册等资料共计3000余份,出刊13期以上。尤其是学校,利用广播、黑板报、手抄报、班会、晨会、家长会、标语、写心得体会等一系列措施,把普法工作落到了实处。其中,这4年来共出黑板报298期。使未成年人做到了知法、懂法、守法,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
(四)、积极发挥“五老”作用
我镇充分发挥“五老”:即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工人、老退伍军人的积极作用,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由社区书记负责,一方面吸纳了------------等一批离老退休同志为社区关工委成员,另一方面扩大“五老”队伍,把有各种特长的老同志组织起来,共同呵护下一代成长。例如,请爱好书法的老同志义务教孩子们书法,请社区老干部为青少年讲革命故事,请腿脚利索的老同志义务做网吧监督员,定期、不定期去网吧查看,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荒废学业。文水社区有一名叫---儿童,因父母吸毒,奶奶年老行动不便,他经常偷偷溜进网吧,社区网监员发现这一情况后,经过多次跟踪、教育,使该儿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不进网吧上网了。
(五)、强化管理,注重教育
镇党委在加强营造外表环境的同时,注重未成年人的自身教育。例如,我们通过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三远离”教育:远离游戏厅、远离网吧、远离录像厅。通过“三会、一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三会:即班会、主题队会、家长会。利用每周一班会、主题队会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安全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到娱乐场所的危害性作为每周必讲内容,做到常常督促,时时提醒。学校还充分利用家长会时间,把镇党委部署的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向家长宣传,学校、家庭共同配合搞好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其中,平溪镇中心完小每月对学生进行一次法制宣传教育,请了法制副校长、派出所、交警大队的同志结合鲜活的生动事例,进行有说服性的教育。一件件案例,一桩桩事实,发人深省,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六)、关爱群体,呵护特殊
镇党委积极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尤其是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下岗职工子女、进城务工子女及孤、残儿童,更是时刻牵动镇党委的心。镇党委多次为辖区内困难户、低保户、残疾家庭送去学习用
品及慰问金,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例如,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郑--姐弟、--等顺利进入大学;为社区孤儿---纳入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帮助因父母吸毒至困的--姐弟安心上学;为残疾母亲--的女儿纳入了低保,并每年为其送上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2010年,文水社区成立暑假学校和廉政文化图书室,组织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及社会社会闲散未成年人等20余人参加座谈。县关工委领导--主任等老同志,耐心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不要迷念网吧,要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回报家乡。老同志们言真意切,孩子们深受启发。
二、存在的问题
我镇在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实效,但也存在不足,主要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大,普及不广泛,还存在死角死面,还很难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一方面是家庭、学校和社会还没有形成网络。从家庭的角度看,还存在着不合乎实际的望子成龙、逼子成龙的做法,特别是单亲家庭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增多。从学校的角度看,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现象还依然存在。从社会的角度看,消极文化的影响在增加,对未成年人有着很大的毒害作用。
(三)、未成年人的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方面,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智能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由于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弱,维权的意识比较弱,极其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特别是农村的一些留守儿童。因此,保护和预防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另外,未成年人的群体利益和其它群体利益的矛盾也在加剧,家庭、家长强迫学生辍学,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等也时有发生。
三、今后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我镇未成年人特点和工作特点,提出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充分认识未成年人的保护重要意义,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和爱护未成年人的成长。
(二)不断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三)强化组织领导。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我镇普法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和监督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及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普法规划目标和任务,知难而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保护未成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促进我镇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镇人民政府
2011年7月28日
第二篇:气象法贯彻汇报
市人大常委会:
现将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贯彻实施情况
自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99年10月31日通过,并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来,安顺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气象法的贯彻实施,依法履行气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气象探测保护、规范施放气球活动、防雷减灾、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社会管理职能得到较好落实,气象为我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作出了特殊贡献,地方气象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气象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发展气象事业,防御气象灾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广泛进行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有利于全社会更好地理解、支持气象事业。市人民政府每年都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在全国五月科技活动周、“3.18”贵州科技日,“3.23”世界气象日等,定期和不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气象法专题知识竞赛,将气象法翻印成册,发到市直有关单位,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切实加大气象执法力度。一是加大防雷减灾执法力度。我市属于雷击多发地区,雷击安全隐患多,雷击灾害呈上升趋势,气象部门按照气象法律法规规定,长期以来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完成了对全市中小学、易燃易爆场所和新建(构)筑物的防雷安全普查,并开展了防雷风险评估。二是加快气象法制化进程,完成了气象行政许可的清理,气象行政许可2007年纳入市政府行政审批程序。三是依法开展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普查,制定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技术性规范,并送城建、规划等部门备案。四是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和施放气球活动的执法检查,理顺了人工影响天气和施放气球的归口管理,查处了多起违法施放气球的活动。
(三)气象预测预报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遇有重大气象灾害和关键性天气,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固定电话、12121声讯以及纸质材料等多种形式,及时传送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为党委政府正确决策,指导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合理安排生产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今年初遭遇的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凝冻灾害天气,气象部门充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气象防灾减灾作用,超前预警预报,及时主动服务,方便、快捷、及时地将各类气象信息传递给党委政府和千家万户,为夺取“科学抗雪凝,切实保民生”工作的重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积极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按照气象法有关规定,市级和各县(区)均成立了以政府分管同志为组长,气象局、军分区(武装部)等部门组成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完善了防雹增雨工作方案,明确了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增设、更换了部分高炮。到2007年底,我市已建成52门高炮、9辆车载式火箭和300多人参与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全市50个乡镇布设了高炮,有效保护了农业生产。713天气雷达正在进行设备吊装,可望在今年主汛期投入业务试运行。西秀区、平坝和普定小雷达已于2007年先后投入业务运行,大大加强了对我市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充分发挥了“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有效提高了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另外,气象卫星综合接收、处理和应用系统,雷电监测预警、防御和服务系统,区域天气监测、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电视会商等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气象灾害应急保障服务系统也得到建立和完善,整体上提升了我市气象灾害防御的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保持气象探测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确保气象数据真实、有效的基础。为加强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3月25日第6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安顺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气象台站的站址、探测环境及设施应长期保护稳定,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总体规划。2004年、2007年和2008年1月,多次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各气象台站的土地使用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一览表、保护示意图等送达市、县两级建设、规划部门备案,要求相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建设项目时,应汇同气象部门进行审核,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六)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得到有效开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我市大中型建设项目日趋增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十分必要。如电站建设、霸凌河大桥建设以及苏州白沙枇杷引种等项目,都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2005年以来,开展了风电场建设前期风能资源论证工作,形成了《安顺市“十一五”风电场建设前期工作风资源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安顺市备选风电场场址情况调查表》。2006年完成了全市气象灾害普查,并结合实际编制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7年开展了“安顺市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形成了《优美的山水风光,舒适的气候环境》的评价报告,为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提供了科学依据。
(七)地方气象事业投入得到巩固和加强。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先后下发执行,市人民政府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精神,2007年出台了《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安府发〔2007〕27号)。2007年,全市1个市级单位、5个县级单位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和气象事业“十一五”规划得到较好落实。全市地方财政预算拨付到位资金476.14万元,其中津补贴预算金额142.08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2007年底,全市共建成81个区域气象观测站、6个自动气象站、3部小雷达、52门人工影响天气专用高炮和9辆车载式火箭。
二、气象法在贯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气象法的宣传还不够深入。一些行业对预防气象灾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象资源缺乏了解,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防御认识不足。如防雷安全检测工作仍有一定难度,防雷装置设计、施工监督、竣工验收和定期检测还难以落实。对人工影响天气效益评估缺乏科学认识,建设项目审批未充分考虑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等。
(二)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服务能力与应急服务需要有差距。遇有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各部门与气象部门的联动机制还没有完全有效地实施,导致少数部门和基层应急响应和服务行动迟缓。在今年年初发生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过程中,虽然及时制定、补充和完善了各类应急预案,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如预警预报发布渠道、传播途径、部门联动机制、应急响应和服务、生产自救等方面的工作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加快城市建设与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矛盾突出。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越来越面临巨大的压力。我市六个气象站已有两个站(安顺和普定)因城市建设破坏探测环境而实施了搬迁,一个站(镇宁)因城市建设破坏探测环境正在搬迁,一个站(关岭)即将受到破坏而要求搬迁,只有平坝和紫云目前未受到影响。如何妥善解决加快城市建设和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突出矛盾,是我们下一步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四)气象事业多元化投入机制不够健全。虽然全市地方财政逐年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但未完全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如人工影响天气每门炮要5万元工作经费才能保证正常开展,但大部份投入不足4万元。
(五)人工影响天气炮站建设与防灾减灾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全市52个炮站,已建成标准化炮站的不足40%。除西秀区按照标准全部建成标准化炮站外,其他炮站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有部分高炮由于没有炮房而长期露天存放,少数火箭发射架锈蚀严重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六)依法履行防雷减灾社会管理职能有待加强。按照气象法规定,气象部门作为防雷减灾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防雷减灾行政管理,但在依法履行防雷减灾社会管理时,行政相对人存在抵触、逃避、抗法等现象。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大对气象法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气象法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法律法规的认识,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重视法制宣传,把气象法纳入“五五”普法内容。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增强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大执法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深化对依法行政的认识,在实践工作中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认真总结气象服务的经验教训,做好各种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和服务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设备,提高气象为工农业生产、重大工程建设服务的意识,加强气象、国土资源、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拓展服务领域,进一步做好森林防火、汛期气象服务、地质灾害防御等服务工作,从服务手段、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上进行新的探索,努力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
(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进一步加强以713天气雷达为主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各县(区)小雷达建设,调整、补充和配齐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高炮,推进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促进气象事业“十一五”规划具体项目的立项和落实。
(五)切实解决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矛盾。抓好城建、规划、气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妥善解决加快城市建设与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矛盾。
(六)加大气象事业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认真抓好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文件的贯彻和落实,把气象事业纳入同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保地方气象事业与国家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七)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常委会审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贯彻实施。
特此报告
云南省气象局局长刘建华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报告我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云南省气象条例》(以下简称气象“一法两条例”)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下简称《气象法》)于2000年1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和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后的《云南省气象条例》(以下简称《气象条例》)公布施行也已有两年多。在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的领导和重视支持下,气象“一法两条例”在我省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有效地促进了我省气象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近年来,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气象信息探测监测系统和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分析系统及服务系统已逐步建成和完善,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明显提高,重大气象保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强,气象为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成效显著,较大地降低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力地保障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为我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防灾减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贯彻实施气象“一法两条例”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一)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宣传气象“一法两条例”。气象“一法两条例”颁布实施后,我省各地利用每年“3.23世界气象日”和“云南省法制宣传月”以及《气象法》颁布实施周年纪念日等时机,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座谈会、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制作宣传画栏、发表宣传文章、播放宣传片、接受记者专访、悬挂宣传标语、举办法制宣传展览以及利用网站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气象法律、法规,提高了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据统计,全省共挂宣传布标3812幅,张贴和散发宣传材料数万份,制作宣传栏3819个,订购相关法律、法规单行本及辅导材料十余万册。组织全省性气象法律、法规专门培训班7期。各级政府还将气象“一法两条例”纳入“四五”普法计划,进行全民普法教育。
(二)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共有各种气象台(站)158个,其中属气象部门的台(站)125个,属农垦、监狱、民航、天文等部门的台(站)33个。这些气象台(站)为我省积累了50年的气象探测科学资料,是我省进行科学研究,做好天气预警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基础。为了保证气象探测科学资料的代表性、连续性,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2000年以来,通过各级人大、政府开展的执法检查和气象行政执法工作,先后解决了寻甸县、绿春县、云龙县、香格里拉县、孟连县等气象局观测场被损坏或者受影响问题。全省有7个州市气象局和城建、规划等有关部门联合发文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进行保护。2004年,《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国气象局第7号令)正式实施,中国气象局和建设部联发了《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通知》,我省各级气象部门和城建部门认真进行了贯彻落实。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难的问题初步得到了扭转。
(三)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快速、健康发展。全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以下简称“人影工作”),充分发挥了人影工作为我省防灾减灾和农业增产增收以及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被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现已有15个州(市)的108个县(市、区)开展了人工增雨、防雹、水库蓄水、预防和扑灭森林火灾等人影作业。2003年省、州、县、乡累计投入达到2804.42万元,96个县(市、区)开展人影作业,共布设固定作业点594个,预设流动作业点306个,累计作业10039点次,共发射高炮弹7万余发、火箭弹3万余发,减少经济损失约8.24亿元。开展人影工作的州(市)、县(市、区)都成立了由当地政府领导为组长的人影领导小组,部分州(市)、县(市、区)的人影工作作业和工作经费纳入了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空域申请、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作业工具和弹药统一订购和安全运输、作业前向社会公告等制度得到较好落实。
(四)防雷减灾组织管理和防雷行政许可稳步推进。云南是全国雷击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省发生重大雷击灾害100多起,雷击造成人员死亡64人,损坏建筑物78幢,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近7000万元;2003年全省发生重大雷击灾害268起,其中火灾爆炸事故1起,供电故障事故20起,雷击造成人员死亡45人,伤108人,损坏建筑物25幢,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8200多万元。防雷工作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关注。《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后,国务院412号令决定保留“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单位资质认定”两项行政许可项目。这两项行政许可项目已经省政府审查、确认由气象主管机构实施,并在《云南日报》公告。我省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气象法》、《气象条例》、《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认真履行防雷减灾组织管理职能,开展建(构)筑物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检测和管理工作,有效地发挥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目前省、州、县三级气象局都成立了防雷减灾管理办公室,保山等8个州(市)成立了由当地政府领导任组长的防雷减灾领导小组。通过严格的考评,全省有128个单位取得防雷装置检测资格,121个单位开展了设计图纸审核、竣工验收工作,其中省气象局和思茅等5个州(市)气象局的“防雷装置设计图纸审核和竣工验收”进入当地政府便民服务中心开展项目审批。经审核和评审,并报中国气象局复核,全省共有52家单位取得防雷工程设计或施工资质。通过培训考试,有717人取得《云南省防雷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五)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逐步得到规范。天气预报警报统一发布制度,是我国气象预报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省认真贯彻执行《气象法》和《气象条例》关于“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规定。2004年2月1日中国气象局《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发布施行以后,省气象局组织召开了“贯彻落实《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座谈会”进行宣传贯彻,使各相关单位和媒体进一步了解了气象预报发布与气象信息传播规范管理的有关规定。
(六)健全法制机构,加强队伍建设,查处违法案件。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建立健全气象法制机构,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省气象局成立了云南省气象行政执法总队,各州、市气象局相继成立了气象行政执法支队;省政府为全省气象部门470人颁发了行政执法证,向40多人颁发了法制督察证。省、州、县三级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基本形成。同时,加大了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2000年以来我省共发生各类违反气象“一法两条例”案件41起,已查处37起,其中防雷违法案件25起,随意发布和传播气象信息案件7起,违法施放气球案件9起。
(七)加快《气象法》配套规章制度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前提。近年来,我省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深入贯彻气象“一法两条例”,依法促进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加快了《气象法》配套规章制度建设。省气象局先后制定了《云南省气象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云南省气象社会投诉制度》、《云南省气象依法行政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等配套规章制度,使气象依法行政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轨道,保证了气象“一法两条例”的有效实施。各州、市政府对气象“一法两条例”配套规章制度建设也高度重视,到目前为止,已有保山、曲靖等4个州(市)政府出台了配套规章制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遭损坏或影响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各地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加之少数地方对《气象法》、《气象条例》重视不够,城市规划和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问题,致使我省部分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或影响。截至2003年底,全省125个台站中探测环境受到影响需搬迁或拟搬迁的台站有31个,占台站总数的24.8%。
(二)防雷减灾管理工作中多头管理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少数地方还存在无资质进行检测和设计、施工,不按规定进行防雷装置设计图纸审核、竣工验收,拒绝定期检测等违法违规现象。
(三)人影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落实。
(四)在天气预报发布和气象信息刊播的依法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少数报刊、网站、网页等媒体违法违规刊播气象信息的行为时有发生。
(五)部分州(市)、县(市、区)还未根据《气象法》和《气象条例》将地方气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前,还有部分州(市)、县(市、区)尚未建立双重气象计划、财务体制,当地气象职工的地方性津补贴也未得到落实。
三、进一步贯彻实施气象“一法两条例”的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气象“一法两条例”的学习宣传力度。全社会充分了解和熟悉气象“一法两条例”,是各级政府依法履行发展气象事业、依法管理气象事业职责的基础。各级政府要一如既往地将气象“一法两条例”纳入普法计划,认真进行宣传普及,使全社会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依法推动气象事业发展。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认真组织广大气象干部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二)切实加强气象“一法两条例”配套法规规章建设。要结合云南实际,尽快研究出台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气象灾害防御、气象服务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依法促进云南气象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依法规范落实气象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加大气象执法力度。根据《气象法》、国务院412号令、《云南省气象条例》的规定,保证我省防雷减灾管理工作、气象信息发布和刊播等行政管理职能依法实施。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执法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气象行政执法工作,认真查处各种违法行为,为我省气象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营造更好的法制环境。
(四)按照“一法两条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与国家财政体制相适应的地方气象事业投入体制。
(五)全省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气象现代化水平和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逐步拓宽气象工作领域,满足云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第三篇:贯彻森林法汇报
**镇贯彻执行《森林法》情况的汇报
我镇辖*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共有****户,*****人,耕地总面积****亩,林地总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9%,属我县重点林区镇之一。
贯彻落实《森林法》是“生态强国”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推动《森林法》的贯彻实施,建设“平安**、生态**”,改善我镇的生态环境,依法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我镇在县人大的监督支持和县级主管部门的科学指导下,以法律为准绳,以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坚持“教育引导,打防结合”的方针,从宣传教育入手,强化领导责任,完善各项制度,健全执法体系,规范执法行为,有效地促进了林政执法工作的开展,使我镇林业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现就《森林法》贯彻执行情况向各位领导做如下汇报:
一、贯彻执行《森林法》取得的成效
1、重视植树造林,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是生态建设得到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战略,结合新农村建设,以绿化促美化,以绿化促致富,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庭院绿化,共完成造林面积*****亩,四旁植树**万株,封山育林****亩,均超额完成县上分配的任务。截止目前,全镇森林面积达到**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村庄绿化率达到**%,为实现区域生态良好奠定了基础。
二是产业建设得到稳步发展。近年来,我们抓住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力支持群众发展林果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全镇形成林果产业基地村**个,累计发展核桃****亩、山茱萸****亩、板栗****亩,目前全镇林果产业总面积将近*万亩,初步形成了以***到***一线的山茱萸产业带,以***河到**河沿岸的核桃产业带,以**沟为主体的板栗产业带。
三是科技兴林新模式得到社会认可。我们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林药结合”、“林草结合”等种植模式,合理引导农户在退耕地内套种紫花苜蓿、中药材等低杆作物取得重大突破,如**村在经济林下间种苜蓿发展畜牧业,有效解决了“国家要被子,群众要票子”的矛盾,深受群众拥护;适时引导农户在一些生长周期短的经济林内间套轮作(如花椒地内套核桃),使群众能得到长远的利益。并认真开展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将退耕还林补助钱款足额兑现到退耕户手中,以兑现促栽植、以兑现促禁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重视森林保护和管理,执行《森林法》力度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在森林法的宣传上,我们始终坚持“ 三个结合”,即:坚持面上宣传和点上宣传相结合,利用宣传车、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对施工单位、边远山区群众等进行重点宣传,消除了法制宣传上的盲点;坚持长期宣传和重点时期宣传相结合,针对冬季林政案件易发的重点时期,森林防火期以及“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期间,有针对性的开展集中宣传;坚持案件查处和正面教育相结合,严厉查处一些涉林的典型案件,震慑违法犯罪分子,以案例教育群众。在法制培训上,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参加短训班,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2009年3月我县全面启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我镇及时成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指导各村组也分别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林地承包方案,在方案通过上,严格把关,按照“四签两不准”、两个“三分之二”要求,召开群众会议,集体研究讨论,并签字确认,做到公开公正,严禁暗箱操作,从而保证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林改工作经得起群众考验,使所发的林权证成为“铁证”。经过历时10个月的扎实工作,已基本完成全镇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完成集体林勘界确权****块宗地,面积*****亩,确权到户率达**%,其中承包山 ****亩,自留山 ***** 亩,流转山*****亩,集体山**** 亩,联营山****亩。签订林地家庭承包合同****份,发放林权证 ****本,排查林权矛盾纠纷**起,成功调处**起,调处率达**%。基本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林改目标,给森林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夯实各级责任,进一步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为切实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镇上实行以领导包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护林员包责任区的责任追究办法。年初,与各村、机关单位、村护林站和护林员签订了《森林资源保护目标责任书》,与全镇的厂矿企业、境内施工单位和“五类人”监护人签订了《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并与各护林员签订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健全了镇级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网络体系。
四是林政执法得到社会好评。几年来,我镇在林政执法过程中,坚持以引导教育为主,行政处罚为辅,注重培养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营造全社会爱林、护林的良好氛围,同时对破坏林业资源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绝不姑息,做到以案示警,震慑不法分子,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植树造林、新农村建设绿化等诸多方面。
二是镇林业站执法人员严重短缺,队伍建设跟不上新形势下林政执法的要求。尤其是林业站建设不能满足标准化建
设的要求,无法开展有关工作。
三是宣传工作还有死角死面,部分村组仍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发生。占用林地炸山采石、偷拉乱运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四是造林工程质量还有待于提高。部分造林地块还不能达到国家造林工程质量标准和要求,造林“两率”相对较低。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镇将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深入贯彻实施《森林法》,当前着实抓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利用和植树造林等落实情况,扎实做好林业建设的各项工作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社会林业生态意识和法制观念。以“推进现代林业,倡导生态文明”为主题,大力宣传《森林法》等法律法规。以《森林法》规定的限额采伐、林地管理等内容作为宣传重点,结合查处滥伐盗伐、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案件,采取以案讲法等多种方式,增强《森林法》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森林法》不断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依法造林、依法护林的良好氛围。
2、加强打击森林犯罪,切实履行森林资源管护职责。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维护林业生态安全,切实履行部门职责。继续开展多种专项打击整顿行动,加大对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对典型案件公开曝光,扩
大影响范围。严格依法管理林木生产,从严从紧控制采伐指标。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注重科技投入,科学预防,科学灭害,减少病虫害损失。
3、加强造林工程质量管理,抓好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按照森林法的要求,在保护好现有林地的同时,推广先进造林模式、适用技术和优质苗木,全面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效,做到保护林地与植树造林并重。坚持推广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经验,探索新办法,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确保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4、统筹兼顾,做好其他各项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一是积极探索义务植树的有效形式,提高尽责率,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向纵深发展。二是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确保火灾毁林率控制在0.3‰以下。三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严防有害森林生物、危险性森林病虫害侵入我镇。
第四篇:贯彻八项规定汇报材料
贯彻八项规定汇报材料
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精神,强调全州质监系统要认真学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深入领会批示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认识狠刹浪费之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学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与省局、州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结合起来,全面贯彻落实,全州质监系统要做到令行禁止。同时,要求全州质监系统各级领导干部,一是严禁节日期间下级单位到上级机关进行走访、看望、慰问;二是严禁违规收受或赠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三是严禁借召开座谈会、茶话会等名义,向企事业单位、非公组织和个人收取礼金、摊派费用。四是严禁违反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组织人事纪律,利用节日之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跑风漏气以及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五是严禁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未经批准不得举办各类节日庆典活动。六是严禁以各种名义年终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实物。七是严禁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活动。八是严禁以各种名义用公款大吃大喝、旅游和参与各种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严禁铺张浪费。九是严禁公车私用或违反规定驾驶公车,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公务用车管理,严格落实公务用车使用登记和公示制度、回单位停放制度和节假日封存制度,坚决杜绝将公务用车用于婚丧喜庆、旅游度假、探亲访友、接送亲友、学习驾驶等非公务活动。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要管好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自觉接受监督。
对如何贯彻落实好总书记批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精神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全局干部职工要深刻认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及省、州的要求上来,增强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全局干部职工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务实的作风,坚决贯彻执行好中办3号文件要求和中央及省、州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各项规定;三是全局干部职工要把服务群众和企业,为企业分忧解难放在首位,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推动政风行风的转变,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四是局领导班子要自觉遵守,带头示范,全方位开展督促检查活动,确保批示精神和州委、州政府的要求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积极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
一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改进工作作风、严格廉洁自律的各项要求,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廉洁从政意识、节约意识和法纪观念。二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洁自律,首先要从领导班子成员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模范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三要开展好走访慰问活动。在春节来临前,要深入到民情责任区开展向扶贫挂钩贫困户送温暖活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实事和好事,同时也要做好走访慰问单位离退休老同志的工作,让离退休老同志感受到单位的关心和爱护。四要认真履职,做好节日期间的安全保障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质检总局支树平局长在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省局杨榆坚局长在全省质监系统述职述廉会议上对近期工作的要求,坚守安全底线,高度负责地抓好产品质量、特种设备、食品安全和队伍安全工作,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营造一个欢乐、祥和、安定、廉洁的节日氛围。
及时组织干部职工召开大会,认真学习和宣传“八项规定”,并坚持集体学、会议学、日常学、个人学等方式,在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党员干部每人结合工作实际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接受反腐倡廉教育,能够厉行节约,在思想上抵制腐败,在行动上拒绝腐败,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二是制定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及时制定下发了《红河州质监局关于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通知》,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把严肃组织纪律、确保政令畅通、维护大局,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从自身做起,从点滴抓起,自觉服从、认真执行州局党组的决议、决定,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严禁阳奉阴违、我行我素、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三是对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严格遵守“八项规定”,制定具体的落实办法,确实改进工作作风,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单位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加强组织领导,要求领导干部强化表率意识,带头抓好各项规定的落实,自觉接受监督。加强监督管理,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违反规定的,视情节轻重,按相关程序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五篇:贯彻义务教育法汇报材料
东乡中心小学
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情况汇报材料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我校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法》,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升教育质量,现就我校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始建于1949年,现有7个教学班,学生283人,教职工21人,其中一级教师10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学校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85平方米,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布局合理,运动场地达到国家标准,辅助用房配备完善,均达到省定标准,是一所标准化小学。
二、学习宣传情况
1、通过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学习,对新《义务教育法》的意义和内涵进行了认真的解读,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义务和权力,不断规范教学行为。
2、制定宣传教育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利用校会、主题班队会、悬挂横幅、制作宣传版面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使新《义务教育法》在我校得到很好的宣传。
三、招生及招生及均衡师资、均衡编班情况
1、保证辖区适龄少年儿童依法全部就近入学。在一年级入学之前,我校对辖区适龄少年儿童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保证每一名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辖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2、严格落实控辍保学。我校把控辍保学工作作为学校对班主任进行考核的主要指标,让“一个也不能少”成为班级管理响亮的口号,严格控制学生流失,杜绝辍学现象。
3、均衡教育资源,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严格落实焦作市教育局关于均衡师资、均衡编班编班文件精神,实行校长负责制,制定方案,严格组织实施。依据根据学生性别比例将学生均衡分配到各个班级。教师均衡配备,根据学校实际,先确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人选;然后根据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个性特长、年龄结构、综合素质等情况,综合平衡、合理搭配,均衡配置各班师资。
三、学校管理情况
近年来,我校按照“夯实基础、面向全体、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构建和谐、促进发展”这样的基本定位,“以提高为重点,以质量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以内涵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努力打造具有一定特色的一流农村小学。
(一)、注重细节,多元管理。以规范化管理为核心,细化常规管理,突出班级管理,强化教学管理,重视文化管理,使管理多元化、互补化、精细化、全面化。细节决定成败,我校管理在细节上狠下功夫,同时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使文化素养的滋润渗透于学校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
(二)、规范办学行为。
1、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上足教好规定课程。
2、校领导深入课堂,了解教学现状,认真落实听课评课制度。
3、精心备课,坚决杜绝无目标教学和目标不明确教学,坚决杜绝课堂的随意性教学。
4、规范学籍管理,严格转学、休学等制度,保证学生有序流动。严格控制辍学,并将控流工作作为班主任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以师德建设为龙头,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心。二是以业务培训为抓手,强化教书育人的技能。首先是抓继续教育教师业务学习,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选派教师到永威学校学习取经,不断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其次是抓常规工作。具体做法是:①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共研新教材、新教法,及时指导教学工作,了解教学动态,传递教育信息。②要求教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运用“四个一”教学模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③抓好教师的备、教、批、辅等各环节的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情况进行评定,记入教师绩效量化考核,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四)、建立德育管理机构,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学校每学期都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建立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制度,实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利用班队活动、校园广播等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在抓好日常行为规范上下工夫,学生一日常规遵守好,课堂教学秩序好,让学生尊敬师长,教师关爱学生蔚然成风。
四、学校教学质量状况
五、办学条件和经费保障情况
1、学校精心营造育人环境。近年来,学校多方筹资,对教学楼的玻璃大屏幕进行了改造,对校园文化进行了整体设计制作。校园绿化营造了环境美;充实大量的图书;安装多媒体教室;对图音体等学科教学用具进行实时补充;实现校园整体视频监控;安装与110指挥中心联网的报警系统;我校的硬件设施不断增多,办学条件逐步完善。
2、为确保学校经费能正常运转,确保学校不产生新债务,我们学校一直坚持科学理财。我们理财做到了制度化、规范化、层次化。制度化就是根据财务政策,结合我校实际,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使各项开支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六、学校安全管理情况
我校一直十分重视安全工作,实行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职能处室具体抓,形成了职责明确、协调配合的组织领导机构。牢固树立了“安全无小事”意识,从大处着想,从小处着手,从细处防范,形成了人人抓安全、时时想安全、事事有安全的学校安全管理良好氛围。多年来,我校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学校财产和师生安全也从未受到过任何的损失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