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注重文本的朗读(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14:2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要注重文本的朗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要注重文本的朗读》。

第一篇:语文教学要注重文本的朗读

语文教学要注重文本的朗读、品味

韩俊峰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我注重了问题设计: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还有初读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学生看完精彩的腰鼓表演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看见——我听见——我感受到——,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进一步的感知。然后我注重了朗读:放声朗读,尤其是朗读比赛,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先自读后比赛读,或小型集体读,形式各样,单读雄深、酣畅,余味无穷;双读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宛转低回,听者陶醉之际,戛然而止;集体朗读气势磅礴,抑扬顿挫,响彻耳鼓,这声情并茂的朗读既展示了本班全体同学的朗读实力,又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二篇: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要重视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朗读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摘 要: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话题,分别从激发兴趣、夯实朗读基本功、朗读指导、分层朗读训练以及自主品读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举措。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训练方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老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欲望;再次,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夯实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略,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丰碑》一课。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现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也能初步地做到声情并茂。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并且掌握范读的形式。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母子之间的亲情,母爱的伟大无私,头脑中形成一幅儿子抱母亲的亲情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乐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度、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以读而读,应对各个阶段的读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老师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如果再有感情会更好的。”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同学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这样的朗读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学会了如何说话,如何评价一个人。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注重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

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中流淌。

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的入境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呀!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不难发现。

第四篇: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

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 宁安一中

张彩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指南。《纲要》中提出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孔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也是“学思并重”。

学思结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简明地说: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他重视在教学中把“学”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为思的基础,以思为学的途径,学思并重。学习和思考是基础和深入的关系,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能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力是指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能力。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表现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敏捷性等。通过学思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不仅是学好中小学各学科的需要,更是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

如何让学生做到学思结合?我认为首先要打破课堂教学“满堂灌”、教师“包办代替”的格局,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敢于对书本知识和老师进行质疑;同时,要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乐趣。

在许多公开课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课堂内出现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形式。但由于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往往导致合作活动的形式主义。因此,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在组内设立几个岗位。如:

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组织好纪律。

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汇报员:集合组内研究成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

当然视组员人数,还可灵活设岗。每人一岗,定时轮换。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像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部分,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作一般性了解;像知识密集的内容,更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首先每一个合作内容的确定都是一个问题情境的选择,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他们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起步;其次,这个内容的表达易于学生通过言语的来交流;还可以对一些值得争辩的问题通过合作竞赛的形式去解决。总之,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

就一堂课而言,也有许多环节可引入合作学习:

“导入时合作激趣”、“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往往由教师一言概过,揭示新知。但如果适时引入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让学生从对旧知的复习中发现问题,则显得形式上较活泼,学习兴趣也容易被激发。

“新授中启发心智”这一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组内讨论、组际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评议、纠正错误。同时,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做到收放结合,积极评价,质疑问难,开拓创新。

“小结中评价提高”。一个环节或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的评价往往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又是不现实的。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不仅让每一位学生回顾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概括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合作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把一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的讨论、争辩。但是,每次合作学习,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充分表达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深入其中,帮助部分有困难的学习小组,还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进行合作延伸。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教师就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海洋里召开一次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跑去参加,谁知被守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就当一次海洋动物学家,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动物学家的身份在小组中探究、讨论、交流一下。”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投入热烈的探究、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教师当小鲸鱼,请各位“海洋动物学家”来解答,学生都非常热心地介绍,因为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所以不能参加鱼类运动会,接着举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证据,还细心地讲了鲸的演化过程,他们说的头头是道,是真正读懂课文了。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中去,时而讨论,时而沉思,时而疾笔如飞,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把思维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

如,在进行“平行线的特征”的教学时,教材给出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得到的一个“静态”的基本图形,我设置问题情境: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说说你的折法。学生在独立未果的情况下,教师给予了恰到好处的点播,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使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然后又让学生折出一条直线截这两条平行直线,此时,课本上的三线八角基本图形跃然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根据制作的图形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组进行了测量,还有的同学剪下了一个角,把他贴在和它同名的角上,以观察它们是否重合,用来验证这两个角的相等关系,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轻轻松松的学到了知识。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学生亲自参加实践,亲临其境地感受生活,要比教师重复讲解理解的更深刻,也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数学实验手段,为学生提供不断探索创新的条件。

数学新课程有新的理念,要让所有的学生学到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让所有的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并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数学知识最初都产生于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能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下,先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地比较、分析、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利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学生就会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比如:学习“展开与折叠”时,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漂亮的五棱柱的纸盒,在做纸盒的过程中,感悟“展开与折叠”,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联系,发现问题的实质,进而总结出所有棱柱的共同特性:

a、两底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b、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与侧面长方形的个数相等;

c、底面多边形的边长与相接侧面长方形的边长依次相等;

d、展开图中两底面分别在侧面展开图的两侧;

e、n棱柱有3n条棱,n条侧棱,(n+2)个面(n个侧面,2个底面)。

这些规律一旦总结出来,有关棱柱的展开与折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悟出数学的真谛,学习数学就会轻松愉快,就会体会到“数学好玩”。

又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o,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方针呢?我认为:

1、坚持“以学为主”不动摇

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学思离散、知行脱节。其主要原因就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不是主动自觉的学习,而是在教师压迫之下的“被学习”。“填鸭式”的教学根本就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只是流水线的“得到信息——默记于心——按题索答——准备应试”,怎么能是实现“学思结合”?以学为主的课堂应是在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领”之下,个体学习——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和研讨,质疑释疑,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能够促进“学思结合”的特点。问题是,教师如何智慧引领、组织积极思维下的学习活动,真正的让学生动手、动脑、思考、发展。

2、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力是智慧的核心,只有活动没有思维量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学生的思维锻炼,并不是指一味的静思、默想,更不是“静听”、“做题”,寻求好的学习策略、学会组织学习以及在活动中表达等等,都需要学生的思维。静思、自省下的顿悟可以提升思维,活动中思考和活动后的反思也可以提升思维,学生的智慧发展,不仅需要理性智慧,更需要实践智慧。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任何活动,必须是以“积极思维”为前提的,不论是听老师讲解,还是合作展示,学生是否“积极思维”是衡量课堂教学活动质量的唯一标准,因此,不论组织学生“互教互学”时,还是组织学生“外化知识”时,都要牢记这一点。

第五篇: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

江氨学校周薇

提要:《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为学生创设好“自我感悟”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发现、自己理解、获得成功的愉悦。

关键词:自我感悟

语文学习中的“自我感悟”是指学生对客观对象(语文课本)有目的地自我意识的过程,是通过理性分析与思考,理清关系,认识事物,掌握规律,并从中得到鼓舞和启迪的一种自我体验。

一、学生“自我感悟”的重要性

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就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对所学的一切知识,学生总要通过自己的头脑加工整理后才能消化、理解。他们对于外部的教育和影响不是无条件接受,而是有选择的。教师一味地把自己的认识结果告诉学生,替代学生的认识过程,必将抹煞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我感悟”是学生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都希望自己的发现和体验得到认可,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自我感悟”,努力满足学生这种内在的学习需求,并使之不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引导学生“自我感悟”是我国历代教育家倡导的教学思想。孔子大力提倡“引而不发”。孟子亦曾说过:“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宋代教育家朱熹则把“默识心通”、“学不言而自得”作为基本的读书要领。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更是把学生能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不断获得“自然得之于己”的愉悦,从而达到 “欲罢不能”的乐学境界。

二、引导学生自悟自得

1、加强诵读,取得真切感受。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才能获得语文学习经验的领悟与积累。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用它准确接收课文的书面信号;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用它能“看”到一个个意义单位。我们还要教会学生掌握两种操作方法:一是外显的,运用语言和声调,再现作者的言语气势;二是内隐的,运用思维和心智,重构课文中的生活原型。即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过电影”。通过目视、口诵、耳闻、心惟,多种器官联合加工,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机地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人、事物、事实、现象等融合成一个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这样,他们才能对语言文字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触摸与感受,才能逐步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领会文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如教学古诗《夜宿山寺》时,倘若只是一味地分析、串讲,那学生根本就领悟不到诗人孤寂的心情。只有诵读,反复地诵读,在诵读中进行想象,才能使学生产生与作者比较一致的心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自主学习,领悟读写规律。

注重学生“自我感悟”,应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要注意三个“给予”。第一,给予时间,只有足够的时间,才能保证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确有所悟。第二,要给予任务。任务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使学生的思维不致远离教学目标。第三,给予指导。教师应根据反馈的信息认真抓好“强化”“引路”“矫正”。“强化”是肯定学生学习成果,以使其产生成功的愉悦。“矫正是当学生理解不正确、训练不到位时加以纠正或补充,促使达到目标。读写规律不能由教师授与,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领悟。需要领悟的规律很多,大致有这两个方面:领悟课文遣词造句的规律,如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造句的生动、形象等;领悟作者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如体会文章段落结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围绕文章主旨来选材的等。

体会遣词造句的规律,可采用比较、揣摩、赏析的方法,经过增删字词、调换顺序的规律等,学生自会领悟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所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梋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作者的意图和思路。如《火烧云》一文,有多处值得学生揣摩、领悟。在学习了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一段后,老师让学生把有关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都找

出来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发现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分别属于三种类型:一是单色,二是两种颜色夹杂,三是以事物名称来命名的。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想象形容中还有哪些謻给描绘描绘。这样,学生不但领悟了作者的写作技巧,而且也积累了不少的词语。在学习了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三段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归纳出相同的表达方式:先写天空中出现什么,再写它们怎么样,最后写如何变化。在领悟了这个规律后,学生就能迁移运用,借助多媒体动态画面,进行大胆的想象,写结构相同的一段话。这个过程是学生”自我感悟“的过程。方法是自己归纳的,规律是自己发现的,这就有利于学生在课外得以运用,使之巩固。

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的教学过程,可以避免教学中的不良倾向:如为追求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片面追求教学气氛,掺杂不必要的教学内容,淡化教学目标等。它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让教师能及时捕捉到来自学生的种种学习信息,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实话有效课堂调控,避免教学盲目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提高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引导贴近生活,丰富生活经验。

贴近生活是学生“自我感悟”的重要前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丰富而独特的人生感受是能够与文章产生共鸣的重要因素。要引导学生从课外直接获得生活体验,要努力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广泛体验不同的生活如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进行采访活动及社会调查活动。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有悟有得。

2、开展课外阅读,增加语言积累。

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活动要依赖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因此,扩大阅读、增加积累是学生自我感悟的关键语言积累越丰富,“自我感悟”的能力就越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巴金谈自己的写作体会照直说:“有200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能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空间是怎么一回事。”显然,大量的语言材料使他感悟到了写作的真谛。

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必须把课堂精读与课外泛读结合起来课堂精读是基础,知其要领,悟其方法;课外泛读是发展,是化为技能,养成习惯。扩大了阅读量,语言的积累也必然丰富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3、尊重独特体验,重视情感激励。

感悟具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人,由于其知识水平、人生经历、价值观念等不同,他们对事物的感悟不会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感悟的层次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保护他们“自我感悟”的积极性。

下载语文教学要注重文本的朗读(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要注重文本的朗读(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职校语文教学要注重三个要点论文

    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强化语言重视德育摘要:文章从职校语文教学需要注意的三个要点出发,提出了做好语文教学的几种手段,阐述了教学与形式、语文与语言、育德与育能之间的关系。一......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中宁县石空镇新桥小学 孟玉萍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即出声地、响亮地读.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是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语文朗读教学设计

    语文朗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朗读指导课一、教学内容分析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手段,朗读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有感情朗读是阅 读教学需要达......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内容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范文大全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所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