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
语文教学还应重视三种能力的培养
——读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有感
城关小学魏玉苗
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教学二十多年,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经过他的点化,都能积极向上,成绩名列前茅。近日有幸读到魏先生的《教学工作漫谈》,他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己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好的做法、感悟,以及深思、验证后得出的理论。读其书,如同见其人,有种促膝相谈的感觉,仿佛看见了其几十年如一日在校园、在课堂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身影,自己的很多困惑烦恼瞬间化为乌有。我感受最深的是魏先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扎实的听、说读、写训练实践活动,尤其是贯穿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始终的,对学生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好了基础,为学习好任何一门课程或技术打好了基础,也为以后的工作打好了基础。
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魏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安排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春天他带学生到双台河边,看花、看草、看树、看水,回来后记写《春到双台河》;秋天,带学生到小河里去捉鱼,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流态,水的色彩,体会摸鱼的感觉……回来后写《摸鱼》;还带着学生在教室里养花、去开荒种地,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记写观察日记;冬天到了,和学生一起打雪仗,打得热火朝天,写《打雪仗》…..这样把学生带入广阔的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培养了学生观察的习惯,曾加了学生有目的观察自我、观察世界的实践机会。观察实践机会的增多与观察习惯的培养,自然增强了学生观察的能力。观察能力的增强,有提高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炼写作素材的能力。
二是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魏先生认为:记忆如同开露天煤矿,上面煤层的范围越大,潜在煤层露出来的越多。其实生物科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科学估算每人平均具有140亿个脑细胞,而以人每天活24小时,86400秒计算,每年365天,则是31536000秒,一平均寿命70岁计算,一辈子才活220752万秒。假如美秒用一个脑细胞,才能用七分之一。所以学生的记忆力在于开发,在于提高。魏先生用记忆比赛,记忆体操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效果明显。每天坚持课前背诵,尤其是对名篇名诗一字不漏的背诵。还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如链式记忆法、五步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夸张记忆法、朗诵记忆法、图标记忆法、活动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这些细小做法,看起来麻烦琐碎,但意义重大,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这样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就变得轻松多了。
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会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想问题思路更开阔,办法更多,能激发学文化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战胜自我与改造世界的信心。魏先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想象力,在这方面他做了许多大胆尝试,为我们探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
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习《故乡》时,他让学生讲,假设水生的儿子长大了,他回到故乡,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学《桃花源记》让学生讲,若确有桃花源这一地方,在今天的这个时代,那里的人民又将如何?在这样的提示引导下学生谈的兴趣盎然。显然是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拓展性的思考,发展了四维空间。还有利用写童话,写科幻作文等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三力”具备就如同给学生插上了在知识旷野尽情飞翔飞翔的翅膀,让学习变得轻松快乐,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训练活动的始终。魏先生在这方面是我们的探路者,我们应沿其足迹执着前行,不断探索更好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孜孜追求。
第二篇:领导干部要提高三种能力(模版)
领导干部要提高三种能力
做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带头人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作为领导干部,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新格局,必须以提高个人能力为基础,不断增强引领时代潮流、驾驭事业进步、领导干事团队的本领,才能真正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带头人。
一、博览群书,不断提高自觉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一项基础能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才可以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 1
力。”任何人都不是生来就无所不知的,都要经过一个不断学习获得新知的过程;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也不例外。唐代诗人孟郊在《劝学》诗中说道:“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意思是说,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面对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力求主动学、认真学、深入学,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成为一种终身追求。
一是要把学习与提高思考能力密切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需要通过思考来实现学以致用。领导干部只有在孜孜以求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考能力,才能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准确思考、解答现实问题,才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去指导工作实践。
二是要把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起来。“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解决实际问题是对所学知识的检验,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无论有多丰富,如果他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也必定会产生许多疑惑、遇到许多困扰。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与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指导实践结合起来,深入思考和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在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是要把学习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密切结合起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是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当前,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要下大气力学习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创新理论,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要带头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探索新规律、拿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心真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不注意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就会方向不明、是非不辨、精神空虚,就会落后于时代,就会犯赫鲁晓夫“我当矿工时是不懂,我当基层干部时也不懂。在我逐步升迁的每个台阶上我都不懂。可我现在是部长会议主席和党的领袖了,难道我还不懂?”这样的低级错误,更谈不上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二、多谋善断,不断提高果断决策能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的决策成功就是最大的成功,决策失误就是最大的失误。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率兵征伐楚国的附庸郑国时与楚军在泓水隔岸对峙。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候,公子目夷建议宋襄公趁楚军渡河杀过去。宋襄公说:“寡人以仁义为本,不能够偷袭人家。”当楚军渡河完毕,整装列队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趁楚军立足未稳冲杀过去,宋襄公瞪了他一眼,说:“我不是说过吗,我们是仁义之师,不搞偷袭这类把戏。”征伐自然是以宋国的失败而告终。这就是“仁义之师”的典故。换一个角度来看,宋国的失败却是因为决策不科学、不果断而造成的。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机遇与风险并存,机遇众多而又会稍纵即逝,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果断决策的能力。
一是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领导干部决策时,一定要准确把握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要深入调查,吃透本地实际,统筹兼顾,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突出重点方向、重点单位、重点环节,从而作出适应形势发展的科学决策。
二是要提高依法决策能力。依法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领导干部决策时,必须强化法纪观念和政治意识,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其他各项规章制度,以中央大政方针策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为依据,坚持依法办事、按规定办事,防止违法违规决策,保证决策的正确方向。
三是要强化民主决策意识。决策民主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决策时,要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注重听取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建议,是要充分听取普通干部和广大群众意见尤其是反面意见,集思广益,优中选优,确保决策科学。
三、春风化雨,不断增强团队领导能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还需要领导干部具备卓越的团队领导能力。任何工作的成功都不是仅仅靠领导者的权力或是行政命令获得的,而是在领导者自身所具备的能力、魅力和自然形成的威信基础上,由团队集体协作完成的。著名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取决木桶容积的不是木桶的大小,而是取决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就是一块木板,只有当每一位成员都是“长木板”的时候,这个团队才能取得最佳成绩。如何才能使每一位团队成员都成为一块“长木板”?除了要有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成员个人必备的能力素质外,领导干部卓越的团队领导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万事民为先”。领导干部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官有多大派有多大,而是体现在能为人民群众办多少实事、解多少难题,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上。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始终把个人和小集团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领导干部,能够具备较强的凝聚了和号召力,能够带领团队取得巨大的成功,能够实现本地区、本部门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是要有敏锐的政治头脑。这要求领导者在政治上要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否则,就会执行上级决策不力甚至会棚架上级决策,就会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工作盲动,劳而无功。
三是要有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领导干部要
有容人之量,善于听取采纳不同意见,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不能因为听到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就勃然大怒,对团队成员横加指责,甚至是打击报复,给成员穿小鞋、坐冷板凳。领导干部具有了宽阔的胸襟,就可以让团队成员从中看到希望、信任、力量,才会激发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有助于共同目标的实现。四是要善于关心体贴团队成员。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使行人把大衣裹得越来越紧。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感到春暖大地,于是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法则”的来历,它形象地说明了“温暖胜于严寒”。当团队成员出现工作失误或是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到工作的时候,领导干部应该像寓言中的“南风”一样,去充分的理解、关心下属,同成员一起分析存在的主客观原因,找出问题症结,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样,就会使成员和团队从困境中走出来。但如果领导干部像“北风”那样,对成员不加分析的疾风骤雨式的批评一通,效果可能就会适得其反。与其疾风骤雨,倒不如春风化雨!
2008年8月18日
第三篇:党员干部要提高三种能力
党员干部要提高三种能力
一、干部要提高干事能力
干部就是要干事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对于确定的重大部署、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等,要一项一项地推进,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解决。不仅要争着干、比着干,还要干得好、干成事。各级干部每个工作日都要干满勤、干满点,集中精力推进工作。要倡导一线工作法,做到既要当“指挥员”,又要当“战斗员”,既要“挂帅”又要“出征”,既要“上心”更要“上手”,多到发展最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面对面地抓调度、抓运行、抓督导,不见成效不罢手。
二、干部要提高断事能力
断事能力就是预判能力,就是对发展大局和面临的形势、任务、困难有一个清楚的判断。遇到矛盾和问题,能够保持头脑清醒,能够分清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促进一大批与之伴生的次要矛盾迎刃而解。就是要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严守各项纪律,做到讲规矩、重程序、尽职责,强化“人人都是发展主体,人人都是发展环境”意识,在招商引资、引进项目、服务发展上尽职尽责,有所作为。
三、干部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社情民意复杂,各种矛盾凸显。各级干部都应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不退缩,找准症结、有的放矢,综合运用政策、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方法破解难题,统筹协调改革、发展和稳定,当前和长远、个人诉求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确保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有结果。
第四篇:注重说话能力 ,提高语文素质
注重说话能力 ,提高语文素质
说话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作为传播知识,交流思想,推进文明的工具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一部《论语》,可以说主要记载的就是孔夫子与其学生的对话,例如《季氏将伐颛臾》,《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等篇章,孔子循循善诱,谈锋敏健,面对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撇开谈话的具体内容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理解为中国传统教育最早还是比较注重听说能力的,这也是那个“舌辩”时代的特殊要求,因此才产生了像苏秦,张仪那些“口若悬河”,“汪洋恣肆”的纵横雄辩家.随着专制统治愈演愈烈,人们长期生活在“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恐惧之中,传统教育更加注重“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古训,以致最终陷入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时值素质教育的今天,开放的信息化社会要求学生能说会道,能读会写,但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却走向了重读写而轻听说的误区:课堂上,老师洋洋洒洒,滔滔不绝;而学生呢,木讷不言,言不达意.这也就难怪出现如此局面:老师上公开课,提出问题后如石沉大海,只好求救似地望着学生,心里说:“救救我,救师一命,胜造十级浮屠”;学生考取了大学,众宾客让这位准大学生来个即席讲话,而他却吭吭哧哧,半天金口难开,宴席主持人只好这样替他圆场:“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教师忽视说话训练,让学生的说话能力自生自灭,最终结出了恶果.究其原因很多,但这一点至为重要,那就是升学特别是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于是在说话能力的培养上,高中不如初中,初中不如小
学,小学不如幼儿园.中学语文教学这种轻说话的现状令人忧虑!如何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这个问题亟待每位教师高度重视.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作点皮毛似的探求.一,培养说话胆量
有句俗语叫做“大人说话小孩听”,这一方面是大人制止小孩乱插嘴,但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小孩强烈的说话欲望和难得的表达勇气,而当今中学生还有七八岁小孩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么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某个学生一回答问题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一面对大庭广众就手足无措,抬不起头来,细细想想,说话不同于读写,这里有个胆量问题,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胆”,说话训练也不例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胆量.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说话胆量呢
第一,要让学生树立说话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阶梯,学生说话的自信心尤为重要,学生之所以不敢起来回答问题,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除了一些错误认识和心理障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信心不足,从而“怕”字当头,羞羞答答怕说错.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消除学生的这种顾虑,鼓励学生敢说.不妨提出“五允许”要求:一允许说错,二允许补充,三允许修正,四允许质疑,五允许保留;同时也提出“不允许”
要求:不允许不开口,不允许说“我不知道”.只要长期坚持这样做,我们相信是一定能够增强学生的说话信心和勇气的,学生的说话能力也会逐步提高,第二,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有益活动.我国古代第一个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迎宾客,应对诸侯”,他之所以如此“娴于辞令”,我想这与他经常“入”,“出”这方面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当今各级各类学校,这种现象似乎也司空见惯:班团及学生会干部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强,而—般学生特别是内向不愿动弹的学生却很多不善言辞.我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学生干部经常抛头露面参加各种活动,包括在班上安排总结工作等,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胆量,他们的说话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锻炼.由此可见,必要的活动对学生说话胆量的培养和说话能力的提高显得多么重要.总之,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克服说话怯场的毛病,“大胆,大胆,永远大胆”,这是丹敦对我们的谆谆告诫.二,营造说话氛围
古代有个“—傅众咻”的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楚国人想让他的儿子学习齐语,就请了一个齐国人来做家庭教师,结果是一个齐国人教他儿子学齐语而众多的楚国人在旁边嘁嘁喳喳说楚语,无须多言,这个楚人之子的齐语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楚国人学齐语要有一个良好的环
境和氛围,我们现在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至于怎样营造这种良好的说话氛围,我想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是要创设说话“语场”.说话氛围的创设,除了引进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音,电视,多媒体等之外(要打破传统的“一人一书”教学模式),更主要的是要为学生造成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畅所欲言的气氛,注重情境的创设和提问的技巧,从而消除或减少学生自我意识中的消极因素,使他们保持说话的心理优势.比如,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两种情境来进行口头作文——你经过坟墓和走进花园感受如何 我相信学生可能会踊跃发言,因为这两种反差极强烈的情境,调动了他们的思维和语言神经.二是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说话舞台.进行民意测验,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很崇拜那些能言善辩的演说家和节目主持人,由此看来学生对说话的认识和兴趣还是有的,只是我们有些老师似乎太霸道,有时越俎代庖,只许自己满堂灌而不许学生发一言,有时蜻蜓点水,每节课都只简单重复着一问一答似的教学模式.长期如此,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说话能力的提高,不会从而天降,也不会坐等而来,只有给说话训练提供广阔的天地,才能营造那种说话氛围,让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潜移默化,境由人造,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敏锐地捕捉那种此情此景的说话氛围:端午寄语,元旦抒怀,点评作文,看图解说,口头广播,模拟法庭……我国近代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教学法》“话法教学”中指出:“话法教学有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此言得之.三,加强说话指导
如果我们从内因上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胆量,又从外因上营造了说话氛围,那么到底怎样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这里面就有个加强说话技巧指导的问题.谈到说话指导,我们有些人可能认为是雕虫小技,甚至还嗤之以鼻:“中国人么,还怕说不好中国话 ”于是任其自生自灭.其实,我们这里所说的说话能力,并不等于一般的谎话,更不等于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而要求言之有物,中心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表达准确,简明,得体.我想这三方面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要明确说话训练的目标.说话训练要有一定的目标和序列,做到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这样训练才能循序渐进.《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能用较流利的普通话发言和交谈”(要大力推广普通话,这是说话训练的语音要求),高中阶段要进一步提高“说话能力”,并且规定了从初中到高中各年级说话能力的具体标准.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知识短文对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各种体裁的说话训练都有比较详
尽的要求,比如议论文听说训练就要求能够讨论,演讲,辩论,口头报告,即席讲话,但这些都不能只是写在教科书上,而是要求我们心中有数且落实到位,归纳小结并反复实践.其次,要注重说话的思维能力训练.言为心声,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才能流于唇齿.思维清晰,语言才能明确;思维有一定的深度,语言才有一定的容量;思维有新意,语言才会新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俗话说,“会说话的想着说,不会
说话的抢着说”,这里所说的“想”就可理解为我们所说的思维为开动学生的“脑机器”.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说话的勇气,给他们创造说话的情境,提供他们说话的机会.要结合教学内容,或者联词表达,接通他们思维的线路;或者假设说话,使他们产生联想;或者激疑问难,让他们急中生智……说话训练与思维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相互渗透,这样就可以避免说话与思维脱节的现象.再次,说话训练要与读写教学相结合.语文的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触类旁通,水乳交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给学生说话“开源”,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之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尽可能地广泛阅读,多方积累,包括读《演讲与口才》这样的报刊,从而达到让学生有话可说并慢慢学会把话说好的目的.另一方面,说话指导还要与作文指导相接轨,其方式
既可以先说后写,以说促写;又可以先写后说,以写带说.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写作前,就是先把写作内容讲给别人听,别人听后说好,他再写成作品.这表明说话和作文的必然联系,说话是口头作文,作文是用笔说话,二者殊途同归,实质上都是表达而已.当然,指导学生说话训练,见仁见智,方法很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里不再赘述.人类已经迈入二十一世纪,国际争论,外交谈判,要求我们纵横捭阖,“舌战群儒”;商业洽谈,学术研讨,要求我们巧舌如簧,言之凿凿;一席恳谈,互诉衷肠,要求我仍做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新世纪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是什么 无庸置疑,“能说会道”也应该是最起码的要求之一.19世纪俄国诗人纳德松说:“世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我们老师不说使学生个个都能出口成章,至少不能再让学生产生那种抓耳搔腮似的“语言痛苦”了.到底应该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我这里不揣冒昧,谈点一孔之见,一言既出,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大方.但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到了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时候了,美国的所谓“舌头,美元,电脑”三大战略武器对我们也不无启迪吧!
第五篇:注重实践 提高学生语文教学技能
注重实践 提高学生语文教学技能
[摘 要] 现代 高职 教育 的特点要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如何在培养学生语文教学技能为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笔者认为转变传统观念是前提,深化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是必要手段。
高职教育的概念包括三个内涵: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即以学习高深专业知识为前提,着重培养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所需职业技能的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属于职业技术人员,他们的培养也被纳入高职教育行列,其中教学技能的培养是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技能包括“教学组织设计、实施调控和检查测定能力”。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实践教学在培养师范教学技能方面的具体运用值得探讨。
一、转变传统观念
(一)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因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教学过程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样也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就承担这两个方面。然而,现今的高职师范教育在课程设臵和教师教学方面均强调理论教学,理论课程比重较大,教材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教材一致,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深广度,科研也着重于理论知识的细致剖析。同时教师纷纷注重提高个人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单一地讲理论,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离“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越来越远!
西方先进高职教育经验给了我们许多提示:澳大利亚TAFE学院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教室即实验室,实验室即教室,学习环境就是工作环境或模拟工作环境,课堂教学以提高能力素质为原则,纯理论的课程较少,基础课更是以够用为度”。德国“双元制”学员大约“60%是专业实践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加拿大社区学院的“教师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来自附近公司、企业 里的研究人员和大学的教授”。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附件中也明文规定:“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
由此可见,适量的实践教学是符合高职教学特点的。在实际教学中,高深的纯理论与太难的教材也很难被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所接受。相反,依语文教育专业特色而定的实训课深受学生喜爱:如教学法、演讲与口才、三笔字、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口语、见习、试教、毕业实习、教育学和心 理学 等等。事实证明,着重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高职教育应该走的是理论和实践平等对待之路。
(二)由精品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
扩招后,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迅速增加,从2002年145万到2007年495万。而教师人数和教学资源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精品教育的神话被打破,高职教育由精品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成为必然,而大众教育的特点之一就着力于培养众多熟练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生并不需要非常高深的理论和很强的科研能力,更多应注重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毕业后能很快上岗操作。就师范生而言,他们在大学中如能系统的学习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技能,上岗后就能很快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比如识字是小学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如何教会小学生认识并识记生字呢?方法是很多的,人们常用的有加一加、减一减、画一画、拼一拼、换偏旁、编儿歌、找朋友(组词)、编谜语和说成话等。我曾见过一位小学老师用“王先生和白先生同坐在一块石头上,打一字谜”的方法教学生识记“碧”字,形象生动,小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且印象深刻。实践教学就是要将这些方法传授给大学生,适应大众教育的特色。
(三)增强以就业为导向的意识
单一化的 发展 方向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的矛盾,从全国来说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全国学历整体水平的升高,大专生教小学、本科生教中专、研究生教大学已成为普遍现象。据我院2006届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显示:56%的大专毕业生在各市(镇)、乡(村)教小学。当时,在各地招考教师时,台山、恩平和开平等地均只考语文、数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给高校传递一个错误信息:单一的学好专业知识就能应付实际教学。其实不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字体、音乐、画画、舞蹈甚至表演等综合素质。“在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 计算 机 网络 搜集信息的功能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曾听过《画风》一课,让我感触很深。老师唱着《小草歌》中“春风啊,春风啊,你把我吹绿”作为导语,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从诗歌、歌词、成语和现实生活中去找风。老师顺势提问:“既然风能唱出来、说出来,那能画出来吗”?学生也争先恐后地讨论起来。这堂课不但让学生感受风的独特魅力,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课堂教学效果很好,这都得益于老师生动形象的演绎。这位老师在课后解释道:读中师时,学校开设的舞蹈、音乐、画画等课程培养了其各种技能,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都说小学老师是万金油,什么都要懂一点,要办出有特色的语文教育专业,在就业竞争中取胜,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不可少的。事实上,也不是所有师范生毕业后都能去当小学老师,我院2006届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中就有30%从事文秘、广告设计等非师范专业工作。所以,在培养一定文化素养的前提下,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实践“双证书、“多证书”的教育理念,也能获得就业机会。
二、深化教学改革的几点新运用
教师口语、三笔字等常规实践课,采用了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备受学生喜爱。那么古代汉语、中国 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专业主干课程如何发挥其较强的理论优势呢?首先,更换教材,一味讲究高深理论的本科教材与高职 教育 的目标不一致,应更换为高职高专版的教材。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就拿外国文学来讲,教师可将小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全部外国文学作家作品收集分类,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讲解。列夫〃托尔斯泰是外国文学必讲的作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选取了他的《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和他的传记节选《列夫〃托尔斯泰》。将这些作品放到大学课堂,让学生提前找些资料上台来分析,以此展开讨论。或者将小学课文相关教案带入课堂,同学们自找资料,对作品进行分析。事实证明: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比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最大,对学生学习存在的缺点最少,最令学生满意,而且是学生最希望老师采用的。再次,强调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师范专业课的理论性较强,就拿外国文学来讲,对作品的分析就牵涉到文艺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哲学、历史 和地理等相关学科理论性强。如能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现实生活,课堂也将变得丰富多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近年来,校园犯罪案件屡见不鲜,在校大学生由于心理承受力差导致性格分裂而杀人,从马佳爵、敖力到赵承熙,这些血的教训让我们痛心不已。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塑造了在校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由于贫穷导致性格分裂,制造出“平凡人”和“不平凡人”的荒谬理论,而残害了两个老太太。如能将书中的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件有机结合,做到从作品出发,深入挖掘作品深意,同时跳出作品,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于课程改革的两点建议
“课程是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新一代的问题,它是随着社会的 发展 而演变的,它反映一定社会的 政治、经济 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 科学 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 规律 的制约”。随着时代的进步,高职师范类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强化“文学文本解读”课
文学文本解读属专业选修课,提出来并具体运用也是近几年的事。然而师范类的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不选或选了不认真学,主讲老师也因为这是非主干课,属考查科目,也就草草应付过去。殊不知,新课标中强调的“阅读”目标的实现就取决于老师解读课文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大学课堂的文学文本解读选修课正是将这些理论和方法灌输给未来的小学老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倡导今后教育的内容80%~90%应该放在学习科学的方法论、学习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上。”语文文本的解读也是实现“人文化成”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人生品位和生活情趣,发展个性,塑造健全人格所在。此课程也有利于教学个性化模式的发展,在平等交流读后感时个人的思想得到展示,他人的优点得到学习,有利于整体提高师生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也能促进其他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曾听过一堂课《检阅》。它是波兰作家阿〃卡斯基在波兰1944年获得解放后举行国庆时写的,当时苏军与在苏组建的波军进入波兰一举粉碎了德国纳粹的黑暗统治,波兰也最终实现自由民主。本土有很多儿童团员也参加了这次战役,有些付出了生命或负伤。《检阅》以此为背景,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在解放战争中负伤的儿童团员)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由于老师没有从文艺学中作者创作背景的角度来提示小学生,因而也就不能准确的读懂作品,致使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的定论显得苍白无力,无法挖掘出爱国的深意。所以说,建立在文艺学(尤其是文艺批评学)、美学、哲学等基础上的文本解读课不但不能删除,还应该强化。
(二)增开“解读新课标”课
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 现代 小学教育的航向标,此课标通过课程目标、结构、评价、管理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新课标也对老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角色、行为和文化也需要跟随变革”。在校师范生尤其要理解新课标的宗旨和具体运用。现在有种观点就是将中小学教学法和解读新课标混为一谈,各校开设的教学法老师在这两方面各用50%的课时。表面上看,用新课标的理论去指导学生掌握教学方法,实质上是两者都没有讲透。对新课标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它还牵涉到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角色转变和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等相关知识,这些也是教学法课不能替代的。单独设臵解读新课标课,将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