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要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05:3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作教学要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作教学要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习作教学要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

习作教学要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特点、功能、地位的概括。与历次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课标》在习作教学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像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目前小学生习作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虽然许多语文教师多年来不断的探索,提出了多种设计方案与训练体系,就表达技巧和写作技法来看,这些方案和体系确有许多可取的东西。但是,仅用这样的习作训练体系训练出来的小学生,语言干巴巴的,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思想观点。须知,“言为心声”。习作在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有的恬淡,有的炽烈,有的直露,有的委婉,语言风格上也有朴实和华丽的区分,但是,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不是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什么叫感悟呢?字面的解释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实际上它是一种敏感细腻的习惯,一种满怀兴趣的态度,也是一种自求自得的境界。杨绛先生说过,再俗的书到了钱钟书手里,他也会看得哈哈大笑。确实,人情练达,洞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就雅俗共赏、深浅不计,看什么都有滋有味了。习作追求的就是这种“感的随意而发”。习作本质上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决定了习作必然是品位的、咀嚼的、揣摩的、感悟的。所谓感悟能力,就是热情投入生活、细心观察的能力,就是遇事敏感、主动思考的能力,就是习惯于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推己及人的联想能力和善于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熟悉的形象来创造新形象及展开合情入理的奇思异想的想象能力。一位哲人说过,比大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是人的心灵。不具备这样的心灵,你将心如止水,激不起一点波澜;有了这样的心灵,写起文章来何愁无话可说,言之无物?如果说习作是只鸟儿的话,那么,掌握各种表达能力和诸种文体的章法结构仅仅是它的一翼,还有重要的另一翼,那就是对人、对事、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能力。鸟儿只有凭借双翼才能飞翔蓝天。可能有的语文老师要说,我们也是向学生强调要投入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呀。不错,我们一些语文老师也确是这样口头要求了,并且有的教师还规定了学生每人必备一本摘抄本或札记簿什么的。可结果是,往往就是那些摘抄了满满多少本的最勤奋的学生,仍然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文章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你只是仅仅要求他观察、积累——机械的观察积累,而没有要求他用心去咀嚼知识,亲近自然,关心社会,回味人生,没有要求他去感悟。,二、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几个前提

㈠、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一般的说,思想修养包括一个人的立场观点、道德品质、修养情操、审美情趣等诸方面。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往往决定着他的文章的思想、情趣水准。这是因为思想修养决定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思想修养不同,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的认识、理解、感悟有正确与错误、全面与片面、深刻与肤浅之区别,反映生活也就有正确与歪曲、恰当与疏漏、精警与肤浅之区别。一个人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审美修养,他必然分不清真假美丑,必然看不到生活中的七彩阳光,感悟不到人生的冷暖与炎凉,悲欢与离合。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想修养,他才可能热爱生活,投入生活,对缤纷的生活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有所感悟。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呢?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现成的语文教材和习作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辩证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加强他们的美学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健康的生活趣味。

㈡、引导他们贴近生活

因为离开生活实践的思想教育是苍白的、空洞的;空洞的说教也许能培养出夸夸其谈的诡辩家和空洞的政治家,但决不能培养出热爱生活、关心人生、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认识能

力的活生生的人。此其一。其二,习作不是镜中花,水中月,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

践上看,习作是生活的反映,习作又是生活的需要。离开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便没有作文;

不反映生活或对生活无益的瞎说和空想不能称之为作文。所以,必须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一

方面,必须要努力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使之进一步接触社会的方方

面面;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对生活既观察,又思考,在自己有限的范

围内,开一口深井,努力挖掘生活的内涵,通过发现、感悟,为自己积累更多的习作材料。

㈢、丰富他们的知识

有人说语文包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所有知识。这话确有道理。单从习作来看,作文

反映的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你要观察某个对象并对此有所感悟,你就得具备一些有关那个对

象的知识。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的人是不可能对人对事有所感悟的。除此而外,你不仅要具

备一定的哲学、历史、逻辑等文化知识,作为现代人,你还具备起码的科技常识、法制意识、民主精神等等。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理解作家们所感悟到的东西及他们感悟的方法,也是语

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鲁迅关于路的感悟,都德关于祖国语言的感悟。要充分利用阅读

教学,使学生把作者感悟到的生活的真谛,化作自己的东西,并从中揣摩、学会一些感悟的方法。这样他们就会丰富、成熟、深刻起来。这是一种间接的生活体验,也是学会感悟的一

条捷径。

丰富学生知识的唯一办法是引导他们读书看报,关心生活,并注意积累。具备了各方面

充实的积累,一旦思想被一件新鲜事物所触动,他们立刻就能纵横联系,使自己的观察、研

究、感悟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激发他们的情感

许多人只知“情动而辞发”,殊不知,观察、感悟生活同样需要情感。所谓情感就是对

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没有情感就

没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没有情感,也就不可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去主动观察、感悟生活。

所以,要注重激发、培养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生活的热情和兴趣。当然,情感的激发不能

只靠空洞的言辞,而主要的还要把鸟儿放归森林,把鱼儿放归海洋,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引

导他们贴近鲜活的生活。如为了让学生写好《秋景》,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到农村去看山上的层层的枫叶,果树上累累的苹果,田地里雪白的棉花,读农民伯伯那因收获而写在脸上的笑

容„„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秋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自然

而然的感悟到秋天意味着收获,秋天意味着喜悦。

三、培养学生的一些感悟的方法

㈠、自由式的习作内容

1、结合课文内容习作

学完课文后,鼓励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写出来。这不会是个难题,他们

会觉得有话可说。如第五册有一篇课文《三只灰雀》,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灰雀该怎样

回答列宁的问话时,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眉飞色舞,坐着的同学跃跃欲试,我立刻说:“要

让每个人起来讲,可时间不够了。你们可以把它写下来,让老师看看哪只灰雀说得好?”学

生们两眼放光,他们迫不及待地练写起来。

2、结合节日习作

每年都有很多节日,每逢这些节日时,学生们都会随着父母走亲访友、游山玩水等。他

们很乐意把在节日中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交流给小伙伴们。例如,在春节,学生们会写出

得到了多少压岁钱及自己得以自由支配时的满足与自豪。

3、结合活动习作

参加活动是每个学生最开心的事了,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

我们搞的“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学生在紧张愉快的活动后,乘兴写出自

己的感悟和体验,那种具体和真切与以往虚、假、套的形式比起来,差别确实太大了。

㈡、突破性的习作方式

1、抄写积累

抄写积累不是习作的范畴,但如果能从“厚积薄发”这个角度来看,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了。让学生抄写课文和课外读物,感悟其中的好词好句,从而能很好的提高习作能力。

2、日记练习

日记是一种最重要和最常见的习作方式。在日记练习中,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对自

己触动最大的事写下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尤其是自己感悟到的东西最值得交流。因为它

往往是独到的、深刻的。

3、画图习作

画图习作就是让学生把图画和习作结合起来。这也是语文课和美术课进行结合的一个尝

试。学生们或根据实物或根据想象画完了一幅画后,再在画面旁边配上有关的文字说明。老

师再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并请小作者自己做些感悟介绍。

4、学写贺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节日和活动让学生们学写贺卡。

如元旦、春节、教师节等等,学生们都能写出体现节日特点,又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贺卡。

㈢、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现有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

趣,以求不断提高其习作的水平。因此,我在习作评价上使学生敢习作、乐习作、善习作,除了在学生习作本上写出热情洋溢的批语外,我还动手编发了班报,让他们从小就体验着当

小作家的惊喜和乐趣。每天早晨,小作者亲自在同学们面前大声朗读自己的班报内容。读后

让同学们说说这些“大作”好在哪里?哪里可以修改得更好?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

最后强调的是,一定要培养学生善于感悟的习惯。感悟首先是一种境界,一种习惯,其

次才谈得上感悟能力的培养。它是“云与青山淡不分”的情态渗透,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规则习得,是“万物近观皆自得”的直觉培养。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一切事情,特别是引起自己“心灵一颤”的人和事,要细心

地回味之、深思之、口述之,及时地用手写之。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头脑里可写的材料就

丰富了,何愁学生的习作水平上不去。

第二篇: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感到无话可说,感到无材料可用,不知从何处下笔。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不但要教会学生写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为写作丰富材料。那么究竟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于是我结合平时对作文教学的观察、思考与实践,对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探索。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增强学生的作文自信,培养浓厚的习作兴趣。

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与语言的统一。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通过多种形式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再也不把作文当做是负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通过写作来自我表达,通过写作来与人交流。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开放课堂,激发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谁也无法预料在倍感压抑的氛围中,学生能够灵思不断,感悟无穷。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的:

平时上课可利用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演讲,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内容就以平时的生活经验,或观察所得,或读书心得为主,可以是当天新闻,道听途说,童年趣事,人物简介等等,每次两三个人,天天锻炼,日积月累,以养成会说话的习惯。

每周上好两堂作文课,课堂上可以是:

1、活动作文:让学生学会观察。如片断训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例如“传球比赛”,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人物神态、动作、心情等。10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学生兴致高涨,非常认真。

2、想象作文:通过教学情景的层层设置,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播放孙悟空多媒体动画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假如有七十二变;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场景;成语接龙;根据“雪天、小熊、房子”几个词语进行想象作文等。

3、妙语锻炼:借鉴广告语的创作,确定一个对象,然后要学生尝试以不同的角度、句式来表达,看看谁的语句最佳。此外,还有文章续写、改写、扩写等。

二、运用灵活的学习方法,获取广阔的学习素材。

1、多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是写作文章的建筑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到哪里去积累呢?我们要告诉学生要善于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后又是有一些有趣味的小知识、小资料等,这些东西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供学生在记叙文中展开纵横驰骋的联想;可供学生作为议论文的依据,已足以应付一般性的作文需要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语言材料积累的多了,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写作时才能文思敏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多读书。读书就象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让蚕不断的吃桑叶,自然它就会吐丝,不给它吃桑叶,它就不能吐出丝!所以丰富学生写作材料,要多读书,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不会感到空洞无物,无所适从。

首先,教师不应再将目光、精力全放在教材所给的文章上,要从课上、课下抽出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采用多种读书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去读书,也可以把图书馆的书借给学生去读,也可以鼓励学生订阅图书杂志和报纸,让学生从课外的书本上搜集一些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学生都很感兴趣,搜集得很认真。然后,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来的材料,达到了互为补充,共同积累的目的。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读书心得展„„让学生读有所用。读书讲故事,不但可以积累材料,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讲书上的故事,也可以将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读书的感受,背诵优美的语言等。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运用。

不仅要阅读,还要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包括以下方面:

1、作摘记: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神话、典故和史实等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

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

3、写心得:写出感想、收获或思考、评价。

三、指导学生自己批阅、修改作文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修改的意义,同时明确自己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自己修改习作,而不是代替他们来改文章。只有师生双方达成了共识,才有可能形成“老师敢于放手,学生乐意修改”的良好局面,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1)指导学生运用“抄读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实践证明,“抄读”的确是指导学生修改文章的有效方法,它可以精练词句,突出主题,听取意见,加工修改。同时通过誊写作文又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

(2)启发学生参加作文批改、评讲的过程,教给他们写作知识,作文评改,应该对学生采取“扶”的方针,即通过启发学生参加批改评讲的过程,教给他们写作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这样才能逐步达到“教为不教,改为不改”的目的,也才能由“扶”到“放”了。根据具体作文的文体和要求的不同,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如集体“面批”法或小组“互批”法。

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首先,学生对批改同学的作文很感兴趣,积极性高。他们自己写作时常有粗心大意、马虎潦草的毛病,看别人的作文却相当认真、仔细,眼睛尖,会挑剔。更重要的是他们或多或少都能从这种互相批阅、讨论、修改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特别注意让那些平时写作较差的同学批改那些写作较好的同学的作文,使之在批阅的过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精心评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作文实际教学中,评价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更应该注重实效,善于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闪光点。并要播散爱心,关注优生,情系差生。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如果使用唯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就会使暂时落后的学生丧失信心,逐步成为差生。评改时要因人而异,在评价上不用唯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而是按照个体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不一味地去批评,尽量不随意修改,尽量用一些启发性的评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让他们有所适从,看过评语后,茅塞顿开,兴趣盎扬,回味无穷,引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与激情。兴趣是求知的起点,而学生的下一次写作兴趣,就源于老师的批语。特别是现代学生的叛逆性,更加喜欢教师的认同。所以评语不可太过于随意,应在批语上多下工夫,寻章摘句,力求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当看到他的文章立意高远,构思巧妙,字字珠玑,句句锦绣的佳作时,情不自禁评上一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并激励他追求下一个目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于一些语言清新质朴的文章,也要赞上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欣喜、激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就是一些整体水平不高,但还有一些颇为精巧的地方,如仅仅是一个词语准确生动,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些赞美、欣赏、激励性的批语,不仅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更多学生往往带着欣喜、带着骄傲去阅读、去感受、去欣赏。例如:有一位学生平时作文水平一般,但他为了拿高分,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抄袭了一篇文章, 这令我为难了,该怎么办?最后我在他的作文上评了一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须努力,你定行!老是期盼着你下一篇的亲笔佳作”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从而自己去修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举一反三,有效地提高了他的写作水平。可见,赞美是一道射进学生心灵的阳光。学生的写作犹如演员的演出,他们当然也希望得到观众的掌声和鲜花,教师这位唯一的观众对他的由衷的赞美和掌声,必定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突显他们的特色,张扬他们的个性。总之,我们要大力提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

第三篇: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

摘要: 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的探索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21世纪的伟大工程,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义务教育的主要要求。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爱因斯坦还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显然,怎样让学生“提出问题”是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奠基,是现阶段小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随着素质教育的步伐,我们的课堂比起以往增色了许多,但我们总是感觉到我们的课堂有些许的不如人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过于肤浅,所谓的没有“深度”。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呢? 本文以让学生“敢问”、使学生“好问”、教学生“会问”等方面结合自身实践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

质疑敢问好问会问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21世纪的伟大工程,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义务教育的主要要求。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爱因斯坦还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显然,怎样让学生“提出问题”是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奠基,是现阶段小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随着素质教育的步伐,我们的课堂比起以往增色了许多,但我们总是感觉到我们的课堂有些许的不如人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过于肤

浅,所谓的没有“深度”。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呢?我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让学生“敢问”。

1、营造“敢问”的氛围。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胆量,学生也是如此。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或挖苦斥责,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学生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思维的发展。

a、自觉地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

一般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法定的权威地位,扮演着不同的权威角色,但这种权威地位和权威角色赋予教师的是一种外在形式的权威。这种外在形式的权威,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就必须转化为学生心悦诚服的内在权威。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自己适当“稚化”。所谓“稚化”,就是教师注重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对学生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通俗地讲,就是教师积极进行心理位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蔽起来,亲近学生,接近学生,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适当学生化,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求知欲、同样的认知兴趣、同样的学习情绪、同样的行为来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教师“稚化”,能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

b、实行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要求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以自己为中心,要和学生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说的:“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自主性的发展。”教师惟有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伙伴性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到真正的教学民主。在教学民主方面,我国许多优秀教师的做法值得学习。如北京宁鸿彬老师对学生提出“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的教学措施,即欢迎质疑、争辩和发表意见,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天津李鉴惠老师提倡课堂教学七个允许,即:错了

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

由于老师实行教学民主,学生心里感到安全、自由,具有了心理优势,因而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

2、留给“敢问”的时间。

每节课都要设置质疑问难的环节,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随便安排,在课的开头、课的进行中、在讲完新课后做练习之前让学生发问。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应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师问生答”的现象,把“示范性”和“启发性”结合起来,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去问,不要越徂代庖。

二、使学生“好问”。

1、树立“好问”的信心。

小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课堂中难以“生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a、胆小,紧张。学生害怕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受老师责备,被同学耻笑,因而不敢生疑发问。

同样是30厘米宽的“路”,为什么人们敢于在运动场上骑自行车而不敢在独木桥上骑自行车呢?那是因为在独木桥上骑自行车的人心里感到不安全,怕出错后跌入万丈深渊。联想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敢质疑问难,不敢提问题,也是怕问错了惹人笑话,或者挨老师的批评。

贯彻教学的“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过程中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提问和质疑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和如何纠正错误上,要让每个敢于提问的学生不因提问错误而感到遗憾。有位优秀老师说:“课堂提问没有错误!”因为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

b、满足一知半解。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对知识已经掌握,不再继续深入地思考,不愿生疑发问。所以,教师运用各种方式,通过不同途径引导,让后进生够得着,优生吃得饱,帮助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

2、激发“好问”的兴趣。

孩子本身是好学好问的。特别是当孩子遇到他所喜欢的东西时,兴趣更高,问题也更多。“创造就是从问开始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疑是思维的动力,它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相机开展“生疑发问”比赛,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数量多,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质量高。养成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上《识字3》案例: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按照儿歌内容继续编下去,让宁宁成为一个细心的小画家?

生:行。

师:那么先自己想想编编,再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很高兴,特别有兴趣,自己编后讨论。)

师:谁来把自己编的儿歌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非常地踊跃,小手举得高高。)

生:我来说说:“宁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画个炉灶有了门,画只鸭子扁嘴巴,画张桌子腿不歪,画匹大马有尾巴。你看看,可是个细心的小画家。”师:小朋友们,他编得怎么样?

生:他编得很好,如果在前面加一句“画画之前先动脑,想好之后再来画”,就让人明白宁宁不是个粗心的孩子了。

生:我来帮他添一句“炉灶、桌子真高兴,鸭子、大马把他夸。”

师:小朋友们,你们编得真好,真爱动脑筋!

让学生自编儿歌,自己发现问题的同时又解决了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创设“好问”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使学生“好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狼和鹿》教学案例:

师:《狼和鹿》一课我们学完了,下面的时间留给你们,你们在班级中相互提问。(学生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站起来。)

师:只要你来提问,你就可以叫班中的任意学生来回答。

(学生一听,来劲了!纷纷举手想试一下。)

生:我想给闫璐同学提问“在狼与鹿并存时,鹿是那么的幸福,森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而在狼被杀死后,鹿死的死,病的病,森林却闹起了饥荒?”

......就这样有了第一次,也就有了第二、第三次,在提问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比以往都集中,可能是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形式,也可能是人的好胜心在作祟,想把别人难倒,所以提的问题很多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当然,不同层次的同学提出的问题也是完全不同的,我发现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向成绩不怎么样的同学提的问题难度低些,可他们提问的对象也往往是那些与自己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同学,而成绩好的同学更是能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学生尝到了甜头,自然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不仅不讨厌这样的形式,还特别喜欢这个环节。

三、教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众所周知,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成分之一,在一定意义上,创新教育是问题教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问题是创新教育的开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播现在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让学生的头脑中存在大量的问题,一切知识就成了令人生厌的无病呻吟,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真正的成效;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创新教育自始自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开端,而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都应存在;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再现知识的前提,知识只有围绕问题而展现出来,才能很好赤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进而才真正作为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使问题存在于整个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使教育时时处处都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否则,教学则难以进行。问题是创新教育活动的归宿。创新教育活动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以问题为终结。教育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传播知识而应当是在初不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1、学会以题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内容,思想重点往往可以从文题看出来。学生学会分析文题的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提高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如教学《花瓣飘香》,请学生想一想,看了题目有什么疑问:这一课是写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香飘万里吗?

2、学会从关键词语质疑。

词语质疑的方法很多,比如换词比较,从比较用词是否准确方面进行质疑。如《李广射虎》中“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生疑:把带点的字换成“拿”“端”“吸”“拽”可以吗?为什么? ..

3、学会从重点句子质疑。

重点句子,包括表现课文中心思想的,含义深刻和感情色彩深厚的,与上下文关系密切的,在篇章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文中的重点句子生疑发问。如《槐乡五月》中,重点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学生这样生疑: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句我懂。为什么说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

4、学会用求异思维质疑。

过去,我们只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在同一方向思考问题,这样做学生的问题只能肤浅。只有注重求异思维的引导,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等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学生提的问题才不会过于肤浅。如在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出“多、快、好”三方面的要求:从多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快,学有创见不同一般。

5、学会想象质疑。

想象以必要的感知材料为依据。提高画面、景物、音乐、文字等条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就物抒情,由情入境,能产生某一事物的新形象。这样,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就会源源不断。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让这门艺术发扬光大。通过不断的发现及解决,我相信今后的语文教学会越走越好,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心理学教程》

2、《江苏教育》

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Lym

学问,学问,要又学又问,“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要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只有民主宽松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少成苦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了。在现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例如:在课前准备时,教师说:“同学们,在学习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思考,努力解决,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多问班上的同学,或请教你们的老师。”

二、善于创设疑惑情景,才能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教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三只小猴吧。”小猴子听了,连连摇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平均分给300只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三、留够充足的思考时空,才能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问”,起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例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象棋子、在纸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给学生留了三分钟的时间思考)学生想了一会,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有的几个学生自成小组共同讨论,有的学生还勇敢站起来问听课的老师。

四、因人而异灵活施教,才能培养学生独立质疑能力

“问”,因人而异。由于学生认识结果、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差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多思善问的习惯,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例如:一道工程问题的练习。题目: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30天完成。_____________?要求:请同学们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也可以再添上其他条件提出问题。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培养了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

五、不断创设互动情景,才能培养学生共同质疑的能力

“问”,要表于言。无论哪种形式的提问,都是某一命题的疑问形式,对小学生来说,还存在着语言表述障碍。创设小组互动情景,意在消除这种障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提倡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也提倡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同质疑的能力。例如:在巩固练习时,提供的材料是:(课件出示)老虎裁判请乌龟和兔子 重新比赛,兔子的比赛路线是 从A点出发,沿三个小圆的周长经B点回到A点;乌龟的比 赛路线是从A点沿大圆的周长 经B点回到A点。根据情景,同学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小组学习)经过短暂的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兔子和乌龟比赛的路程相同吗?谁是冠军?如果他们

同时到达,谁跑的路程多?谁又是冠军?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去请教你们的新朋友——听课的老师。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共同质疑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正是合作学习的魅力所在!

六、敢于创设反思情景,才能培养学生自我质疑能力

“问”,更终于省。我们的学生天天解答一道又一道习题,天天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却很少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很少写学习心得,很少给自己提出学习的目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总是在原地踏步。为此,我们提倡学生要对自己的每一次数学活动反思:一道题做完了,想一想,这样做对吗?一节课听完了,静心沉思,我学到了什么?老师讲的都对吗?一星期,一个月学下来了,理一理所学的数学知识,哪些还不懂?该怎样去掌握它?然后对这些数学活动中的得失进行归类、取舍,考虑下一次再学习类似的内容时该如何做?写出再学习的过程设想。这样,不断地检查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才能扬长避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的数学学习天天有新的收获,把自己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留下自由思考时空、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才能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

2010-1-25

第五篇: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我国,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工具,所起的作用越显重要。为此,新的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英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基本训练的途径快速提高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能力。其中自学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参与能力是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英语教学中,切实抓好以下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重要: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学不好英语,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尽快使学生养成静听别人读英语的习惯和模仿录音自学的习惯,养成用英语回答问题和提问的习惯。这些习惯需要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地培养和练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

教学中,通过学习,让学生基本掌握48个音素,对发音规律、语调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就能科学地从音到形“记忆”单词,并引导学生去探索单词的拼法和发音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拼音规则,将对知识的掌握转化为拼读能力。课堂上,教师可布置学生先拼读,听录音给生词注音,反复模仿录音,纠正自己的读音,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基本读音规则、拼读技巧和基本语调,能较规范和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见词能读、听词能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必须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和预习提纲,并指导预习方法。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到:能拼读生词,了解并记忆词性和词义;通过听录音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找出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学生有针对性地听课和练习,听课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二、听说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有声的,没有口语就没有书面语,说与听同时并存,相互作用。只有在有声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才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坚持以听说为主,是培养运用英语能力的良好开端和基本保证。

1、结合语言知识学习引导听说训练。

教学中,不要单独依赖课文,应多选一些听力材料训练学生听力,听后作检查性练习,并注意利用听力材料开展说的训练。对每篇听力材料要随录音朗读回答理解性问题,还要在语言活动小组和全班范围内针对新学语言材料进行会话、表演等,使知识教学为能力培养服务。

2、运用语言技能训练促进听说训练。

教学中,可适当建立语言活动小组,活动内容为报告出勤、天气、问候、告别、感谢、应答、道歉、打电话、问路等强化口语的一系列训练,并要鼓励每位同学消除紧张惧怕的心理,人人参与训练。

3、将培养交际能力融入听说训练。

首先进行机械操练,熟悉范句后,逐渐加快速度;其次进行问答、造句等较为复杂的语言操作;最后再结合实际组织口头交际训练。教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由浅入深、先短后长,从直观到抽象,从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这种训练持之以恒后,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在新的场合中重新组织、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达到见景生情、脱口而出、能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能力,一个习惯,两者缺一不可。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体现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

从课前预习到上课,再到课后复习,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阅读实践,而阅读实践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教师在学生一系列的阅读实践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学生从感情上体验到阅读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听、说、写的能力。

2、开展导读训练。

为了提高阅读速度、理解能力以及阅读技巧,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在课外多读英语书籍,内容要精心选择,要由浅入深。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一些内容精而短的短文让学生阅读,然后通过练习检查理解情况。只要长期坚持阅读,日积月累,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就会逐渐形成,综合阅读能力将会明显提高。

总而言之,自学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整个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它们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整体过程。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也将随着提高,使学生的英语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下载习作教学要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作教学要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论文

    21世纪的小学生,不仅需要快速地获取信息,而且还要能够及时把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能量——形成能力,这也是教育的最理想目的。因为只有能力才能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5篇模版]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语文教学环节中应设置有效的口语交际环节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能力为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沟通能力打好基础。让学生结合课文自由地......

    注重教学反思能力培养

    注重教学反思能力培养 ——对微格教学的再认识 朱 磊 【摘要】本文对微格教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微格教学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微格教学中关注教学反思......

    要注重小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大全

    要注重小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 忽雷山小学 刘苏芳 小学教育阶段是少年儿童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教育的可塑性很大。研究表明,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在学龄前就已经开始发展,小......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为期5天的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班圆满结束,经过这5天的学习和交流,对“行动导向”教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胡革教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 重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开展创造教育,关系到我国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基教育带入21世纪,尤其是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教育来实施......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 江氨学校周薇 提要:《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