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时间:2019-05-12 23:3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第一篇: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为期5天的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班圆满结束,经过这5天的学习和交流,对“行动导向”教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胡革教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使我思路大开,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收获很多,同时也有许多的心得体会,以下是我个人对本次培训的总结:

一、行动教学法的特点

1)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整个“行动导向”教学中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是作为一个指导者、培训师来参与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中,而不是纯粹的灌输知识,是对学生行为的指导。

2)教学方法:以往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作为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单向灌输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改变了教学主体,教学过程中是双向传递和互动。

3)效果控制:以往的教学是靠分数的高低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行动导向”法是靠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不断取得成就的体验过程,注重的是实际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分数的提高,而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体,整个学习过程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很有成就感的自我能力提高过程。

二、教学主体的转变

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平了学生的个性。而之所以提倡素质教育,原因在于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切忌整齐划

一、统一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而且,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产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

因此,如何在学校通过教学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欲望,这种教学法注重的是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的堆积。

行动导向教学法更加强调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学主体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学主体的转变,教学的方法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整个过程中不再把学习专业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是把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的目标。

1)学生能力的培养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检查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从中培养学生的忍耐力、专业能力、人格能力、动手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沟通能力。学生始终站在台前,教师在台后,教师只是学生的培训师和引路人,在过程中及时纠正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2)对教师的要求

教学主体发生了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学情,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相关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基本都能回答上,从而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以及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从层次性出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并适时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师角色不同,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

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要求教师在课前积极查找资料,选择好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接受和理解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并从中获得益处。德国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有100多种,这次培训接触到的主要有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魔盒法、自由学习法、小组壮大法、旋转木马法等方法,我们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这几种方法的学习和运用,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并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必然会取得极大地成功。

行动导向教学使我进步很大,学到好多知识,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也使我更加的了解学生,更加热爱教师这一职业。

第二篇: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

摘要: 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的探索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21世纪的伟大工程,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义务教育的主要要求。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爱因斯坦还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显然,怎样让学生“提出问题”是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奠基,是现阶段小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随着素质教育的步伐,我们的课堂比起以往增色了许多,但我们总是感觉到我们的课堂有些许的不如人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过于肤浅,所谓的没有“深度”。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呢? 本文以让学生“敢问”、使学生“好问”、教学生“会问”等方面结合自身实践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

质疑敢问好问会问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21世纪的伟大工程,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义务教育的主要要求。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爱因斯坦还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显然,怎样让学生“提出问题”是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奠基,是现阶段小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随着素质教育的步伐,我们的课堂比起以往增色了许多,但我们总是感觉到我们的课堂有些许的不如人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过于肤

浅,所谓的没有“深度”。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呢?我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让学生“敢问”。

1、营造“敢问”的氛围。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胆量,学生也是如此。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或挖苦斥责,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学生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思维的发展。

a、自觉地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

一般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法定的权威地位,扮演着不同的权威角色,但这种权威地位和权威角色赋予教师的是一种外在形式的权威。这种外在形式的权威,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就必须转化为学生心悦诚服的内在权威。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自己适当“稚化”。所谓“稚化”,就是教师注重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对学生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通俗地讲,就是教师积极进行心理位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蔽起来,亲近学生,接近学生,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适当学生化,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求知欲、同样的认知兴趣、同样的学习情绪、同样的行为来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教师“稚化”,能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

b、实行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要求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以自己为中心,要和学生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说的:“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自主性的发展。”教师惟有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伙伴性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到真正的教学民主。在教学民主方面,我国许多优秀教师的做法值得学习。如北京宁鸿彬老师对学生提出“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的教学措施,即欢迎质疑、争辩和发表意见,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天津李鉴惠老师提倡课堂教学七个允许,即:错了

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

由于老师实行教学民主,学生心里感到安全、自由,具有了心理优势,因而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

2、留给“敢问”的时间。

每节课都要设置质疑问难的环节,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随便安排,在课的开头、课的进行中、在讲完新课后做练习之前让学生发问。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应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师问生答”的现象,把“示范性”和“启发性”结合起来,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去问,不要越徂代庖。

二、使学生“好问”。

1、树立“好问”的信心。

小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课堂中难以“生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a、胆小,紧张。学生害怕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受老师责备,被同学耻笑,因而不敢生疑发问。

同样是30厘米宽的“路”,为什么人们敢于在运动场上骑自行车而不敢在独木桥上骑自行车呢?那是因为在独木桥上骑自行车的人心里感到不安全,怕出错后跌入万丈深渊。联想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敢质疑问难,不敢提问题,也是怕问错了惹人笑话,或者挨老师的批评。

贯彻教学的“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过程中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提问和质疑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和如何纠正错误上,要让每个敢于提问的学生不因提问错误而感到遗憾。有位优秀老师说:“课堂提问没有错误!”因为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

b、满足一知半解。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对知识已经掌握,不再继续深入地思考,不愿生疑发问。所以,教师运用各种方式,通过不同途径引导,让后进生够得着,优生吃得饱,帮助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

2、激发“好问”的兴趣。

孩子本身是好学好问的。特别是当孩子遇到他所喜欢的东西时,兴趣更高,问题也更多。“创造就是从问开始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疑是思维的动力,它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相机开展“生疑发问”比赛,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数量多,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质量高。养成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上《识字3》案例: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按照儿歌内容继续编下去,让宁宁成为一个细心的小画家?

生:行。

师:那么先自己想想编编,再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很高兴,特别有兴趣,自己编后讨论。)

师:谁来把自己编的儿歌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非常地踊跃,小手举得高高。)

生:我来说说:“宁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画个炉灶有了门,画只鸭子扁嘴巴,画张桌子腿不歪,画匹大马有尾巴。你看看,可是个细心的小画家。”师:小朋友们,他编得怎么样?

生:他编得很好,如果在前面加一句“画画之前先动脑,想好之后再来画”,就让人明白宁宁不是个粗心的孩子了。

生:我来帮他添一句“炉灶、桌子真高兴,鸭子、大马把他夸。”

师:小朋友们,你们编得真好,真爱动脑筋!

让学生自编儿歌,自己发现问题的同时又解决了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创设“好问”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使学生“好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狼和鹿》教学案例:

师:《狼和鹿》一课我们学完了,下面的时间留给你们,你们在班级中相互提问。(学生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站起来。)

师:只要你来提问,你就可以叫班中的任意学生来回答。

(学生一听,来劲了!纷纷举手想试一下。)

生:我想给闫璐同学提问“在狼与鹿并存时,鹿是那么的幸福,森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而在狼被杀死后,鹿死的死,病的病,森林却闹起了饥荒?”

......就这样有了第一次,也就有了第二、第三次,在提问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比以往都集中,可能是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形式,也可能是人的好胜心在作祟,想把别人难倒,所以提的问题很多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当然,不同层次的同学提出的问题也是完全不同的,我发现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向成绩不怎么样的同学提的问题难度低些,可他们提问的对象也往往是那些与自己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同学,而成绩好的同学更是能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学生尝到了甜头,自然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不仅不讨厌这样的形式,还特别喜欢这个环节。

三、教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众所周知,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成分之一,在一定意义上,创新教育是问题教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问题是创新教育的开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播现在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让学生的头脑中存在大量的问题,一切知识就成了令人生厌的无病呻吟,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真正的成效;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创新教育自始自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开端,而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都应存在;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再现知识的前提,知识只有围绕问题而展现出来,才能很好赤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进而才真正作为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使问题存在于整个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使教育时时处处都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否则,教学则难以进行。问题是创新教育活动的归宿。创新教育活动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以问题为终结。教育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传播知识而应当是在初不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1、学会以题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内容,思想重点往往可以从文题看出来。学生学会分析文题的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提高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如教学《花瓣飘香》,请学生想一想,看了题目有什么疑问:这一课是写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香飘万里吗?

2、学会从关键词语质疑。

词语质疑的方法很多,比如换词比较,从比较用词是否准确方面进行质疑。如《李广射虎》中“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生疑:把带点的字换成“拿”“端”“吸”“拽”可以吗?为什么? ..

3、学会从重点句子质疑。

重点句子,包括表现课文中心思想的,含义深刻和感情色彩深厚的,与上下文关系密切的,在篇章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文中的重点句子生疑发问。如《槐乡五月》中,重点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学生这样生疑: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句我懂。为什么说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

4、学会用求异思维质疑。

过去,我们只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在同一方向思考问题,这样做学生的问题只能肤浅。只有注重求异思维的引导,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等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学生提的问题才不会过于肤浅。如在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出“多、快、好”三方面的要求:从多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快,学有创见不同一般。

5、学会想象质疑。

想象以必要的感知材料为依据。提高画面、景物、音乐、文字等条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就物抒情,由情入境,能产生某一事物的新形象。这样,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就会源源不断。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让这门艺术发扬光大。通过不断的发现及解决,我相信今后的语文教学会越走越好,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心理学教程》

2、《江苏教育》

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第三篇: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 重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开展创造教育,关系到我国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基教育带入21世纪,尤其是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教育来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问题,所以,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教育一方面要继承、借鉴百年来教育改革中有益的经验,又要摒弃那些陈旧的过时的东西,汲取当代科技尤其是电脑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全面深入地改革传统教育。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成效,首先取决于思想觉悟的高低。所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是要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青少年学生如果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懂得自己的学习是为社会建设紧密联系。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就会时刻鼓舞着自己奋发图强、锲而不舍。

明确学习目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充分重视解决学生对待分数的认识问题。分数这个东西,过去搞得太神秘。所谓“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习不是为了应用,而是为了得分。为了分,学生变成了书本的奴隶;而不能发挥创新的精神。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还是让学生当分数的奴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思想。要想真正培养出有作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就得把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因

激发学习动因,就是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强烈求 知欲,就会积极主动,甚至不可遏制的进行顽强拼搏,乐此而不疲。

此外,教学形式多样化,可以减少过分单调而带来的厌烦情绪;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第一切入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精神语言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活”起来;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要形成民主、平等的氛围,在学生回答问题、解决练习、实验操作过程中,采用和提倡一问多答、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要培养学生有独立的见解,训练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时刻感受到随时都会有“成功”的机会。

四、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人不仅能动脑,还得 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还得勇于实践。

所谓动手能力就是操作能力。动脑和动手是紧密联系的,人要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模型,再动手操作才能转化为“产品”。如低年级的教学,可让学生动口,用口说一说,再动笔写一写。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出脑和手的活动,从而使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来认识。又如物理课中的实验教学,说明只有勇于实践,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经过多次反馈、校正,才能形成认识和技能。

五、改进教学方法是训练创新思维的途径

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教育者的任务不再是单纯是向人脑的仓库里“装”知识,而是要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为此,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具有主人的意识,加之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新知,进而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各门课程的教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发展个性特长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

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全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因此,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发展的宽松的氛围,是保证和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在和谐民主的环境里发展特长。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愉悦的,不要一味的讲求整齐划一,不要刻意的追求有板有眼,要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空间和自由。压抑个性自由,就是抑制创造欲望,同时也是埋没创造性人才。

七、培养心理素质是锻练创新品质的关键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一个人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摔倒了自己不能重新站起来,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变得心胸狭窄。这样的人是无法找到自己生活的空间的。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意志和性格、兴趣和情感等因素对人心理所具有的启动、定白、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自强、自立,学会做一个有坚强意志的人。只有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创新。要帮助学生与人相处,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团结协作精神;要帮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锻练他们的创新品质。

八、“模仿”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从模仿到创新是学习道路上的必经之路。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没有这种本能,学习就无法开始。从婴儿呀呀学语到学写字、学唱歌、学打球 „„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連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成年人,在学习新东西时,也都需要模仿。要想掌握基本技能是不可能的。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模仿──会──熟──创新的过程。因而,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没有生而会者,更没有天生的创新家。不凭一定的基础,不掌握一定的技能,就想凭空去创新,非碰壁不可。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开始学习新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模仿,并尽可能缩短这种模仿的过程,而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又要培养与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九、养学生学习兴趣也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许多学生有他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在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上,最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其创新意识。

在学校有些学生会很喜欢物理,凡是有关物理方面的活动,他都积极参加,为什么?因为他们这门功课有着强烈的兴趣。

人们一但对某门学科、某种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兴趣浓厚,积极性就越高。这是由于兴趣使人感到兴奋和愉快,从而使他们投入高度的注意。并在此同时,发挥自身能力去勇于创新,使知识学以至用。

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使其自觉产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要培养起来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自然地、毫不勉强热衷于学习;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自觉,并能同时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创新。

学生在学校学习,从一生来说毕竟是短暂的;而不在学校,要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自学,则是终生需要从事的事情。学生不能跟教师一辈子,教师也不能教学生一辈子。路,终归是要由自己去走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就将终生受用无穷。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是要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学习的计划性。

(一)培养自觉性

要使学生具有持久的主动性,必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所谓自觉性,就是对所从 事的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有很大的干劲,能够毫不勉强地、积极愉快地完成。

要想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必须树立永不自满的思想。学习是一个永无休止、无限发展的过程。如果有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认为“差不多”了,马上就会倒退。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说的就是这样一条道理。总之,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进而起到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加强计划性

制定合理的计划,一切行动都按照计划行事,学生就容易做到主动与自觉。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这样经常以计划为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从而增强了自觉性,成绩也是在直线的上升,效果极其显著。

当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是脱离学生实际的空口白话。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列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也必须坚持结合学生实际的原则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师来培养。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只有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的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2003年7月6日

第四篇:注重学生习惯培养

注重学生习惯培养,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南部县铁佛塘九年一贯制学校刘海斌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林格在《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一书中指出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进行过论述(1)后天性。习惯不是先天的、遗传的,而是人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人们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良好习惯,克服不良习惯。(2)稳固性和可变性。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而言,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但这种稳固性也不是绝对的,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即使是已经形成的较为牢固的不良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有一个孩子时常生闷气,父亲就对他说:“假如你不希望自己脾气暴躁,就不要培养这种习惯,不要做出任何可能助长怒气的事。”这位父亲首先让孩子设法保持安静,然后让孩子计算自己有多少天没发脾气。从原来的天天生气,到后来两天生一次气,然后三天一次,再后来四天一次„„这个孩子爱发脾气的习惯起初只是减弱,后来则渐至消除。(3)自动性和下意识性。习惯是一个行为自动化的方式。所谓自动化,就是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甚至是下意识的动作。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比如清晨喝一杯白开水,如果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喝,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如果想都没想,自动地去喝一杯白开水,一天不喝就感到十分别扭,这样的行为就叫做习惯了。(4)情境性。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因而有情境性。养成了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小孩子只在学校爱劳动,在家里就不行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

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历来如此。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阿瑟-S.雷伯在其所著的《心理学词典》中将心理学中关于习惯的含义概括为四种:①一般指一种习得的动作。本义是指运动模式、身体反应,现在已不限于此,人们也常说知觉的、认知的、情感的习惯。②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实现的活动模式。③对药物的癖嗜,常用术语是药物依赖。④指特定动物物种的特征性行为模式,如“狒狒的习性”。他特别指出,最后一个意思与前面的几种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它的内涵通常是指一种天生的、物种特有的行为模式,而其他几种意思都明确含有习得的行为之意。

从心理学的解释中,可以认识到: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还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而事实证明,好的学习好的命运确实离不开习惯的养成。

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需要靠老师的渗透和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开端。基础教育阶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固然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更为重要,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坚持听说先入为主

在入门阶段尤其要加大听说训练的比重。要求学生除了仔细听懂老师、磁带、VCD等的英语并认真模仿外,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模仿课本中所学的语言材料的内容,自己编写对话并在班上表演。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使用英语的能力。目前,英

语广播、电视台播放的英语节目、英语辅导软件、网络上的有声材料等,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学习听说的机会。当然,学生不可能听懂这些节目的全部内容,有时只能听懂个别的词和句子,但如果坚持下去,你会感受到正规的语调、讲话的速度,逐渐培养语感。

二、要养成开口说的习惯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学习第一个字母起,就要乐于开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大声朗读单词,朗读句子,朗读课文。学习顺利时候,要朗读;学习开始感到吃力时,更要坚持朗读。学习课文时,尤其要把好开口关。每天早晨或晚上要坚持课文的朗读训练。较短的课文要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较长的课文要坚持会改写成短文,并在写好短文的基础上口头复述课文。要养成课堂上大胆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尤其要养成用英语回答老师的问题的良好习惯。要养成在课内外说英语的习惯。可以利用学校的英语角、英语广播练习说英语。在遇到外国人时,不妨大胆地和他们谈几句,检验一下自己英语口语学得如何。

三、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维,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积极培养有意注意,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该课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当堂消化。

课堂上积极发言对同学们是大有益处的。首先,英语是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学科,学生们每一次的课上积极发言都是一次听说的训练;其次,培养积极发言的习惯可以使同学们课堂上集中精力,对老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做出积极的反应,不至于脑子“开小差”;再次,课上积极发言可以使学生们对较难或者模糊不清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要怕说错,不要当哑巴。因此,学生们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争取四十五分钟的高效率。

四、认真记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充分道出了勤记笔记的重要性。老师讲课时,学生们要使自己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转。老师讲的内容都是语言规则、重点和难点,要及时记下来。这样,一方面紧跟老师的思路,不致走神;另一方面,以便课后复习,若有不懂,可及时询问。课外,记一些谚语、名句等,作为朗读的材料;也可记录一些生词,以便自己能常常地背诵、记忆。这样,日积月累,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也可以记一些日记或周记,以便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及时复习的习惯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过知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很快,而往后遗忘的速度减慢。因此复习要及时,要在学后当天进行,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复习要分散复习与集体复习相结合,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但集中复习也必不可少,复习时可先尝试回忆,然后反复阅读教材,对照笔记,记忆掌握重点内容。

每天课后要复习当天的内容。过一阶段,还要进行阶段复习,使学的知识在脑子里留下深深的痕迹。

复习即战胜“遗忘”。复习计划要长短结合,粗略相宜。有的学生制定了长期的计划,但因种种原因,大多不能实现。建议学生制定一个短期计划,因为考试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知识点要连贯。学生可在短期集中精力在一种题型上下功夫。比如:针对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集中复习动词的时态,掌握助动词、时间副词等在时态中的作用。通过这种短期复习,各种专项练习题就可迎刃而解。短期复习计划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目标的实现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六、认真完成书面作业的习惯

从字母书写开始,就要按规格的要求进行书写。初始阶段应该在规范的英语练习本上进行。要防止在白纸上乱写乱画。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好每一个字母、单词、句子,这对今后整个英语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单词潦草或不规范的抄写,对学习单词的读音有很坏的影响;马虎的句子书写对建立句子概念和识别句型也是不利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对培养坚毅的学习毅力与刻苦的学习精神有极大的作用。

七、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从获得英语单词的拼读能力后,学生即应开始自学。自学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等环节。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自学可以发现疑难并引起思考,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在学会学习的前提下,课前自学应改变只将眼光停留在单词识记及课文阅读的程度上,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查词典,自己记例句,自己用新词造句,自己找漂亮的句型、典型的表达法进行模仿,自己找句子进行诠解,自己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在充分利用课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英语,保证学生的课前自学程度,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并进行有目的的指导。课前预习应该是既为新课做准备,又要初步掌握新课的词汇、句型和课文。预习时,要把新课作为检查过去已学过知识的一面镜子,并力求找到与新知识的联系。这样的预习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在课后复习中,面对已学教材尽力回顾老师讲课的情景,要回顾老师的表情、板书、语言乃至老师的教法。养成这样的复习习惯,对学习英语大有意义。复习中尚存的疑难问题要在反复思考之后,及时请教老师、同学。课堂作业时,应充分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自我解答疑难,更应立即回顾课堂情景,以提高自我反馈的效果。家庭作业应在复习的基础进行。同时要把家庭作业作为检查课堂学习的标尺。要善于养成把家庭作业与课堂作业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习惯。轻易问他人或畏惧难题是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

行为心理学研究指出,一项看似简单的行动,如果你能坚持重复

21天以上,你就会形成习惯;如果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习惯;如果能坚持重复365天以上,你想改变都很困难。同理,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的想法。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为你“效劳”。好习惯,坏习惯,均是如此,都是在不断的重复中慢慢形成的。

总之,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养成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一方面靠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另一方面靠严格训练,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实每位英语老师都能按照心理学的科学方法来帮助孩子们养成好的英语学习惯。

例如勤于思考习的培养可以这样操作: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穷的人。中学时代正是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成果就是思考的结晶。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动脑,遇到问题先认真想一想,改变学生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教材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遇到学习上的知识困难时随时翻查字典等工具书,而不是仅从老师那儿问答案。要求学生把平时在读书、看报时碰到不认识的单词、不理解的词语记录下来并及时翻查字典等工具书加以解决,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费力不大能给你带来巨大好处的英语学习习惯。这样做既帮助你理解了不懂的内容,又能扩大了词汇量,还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一些工具书,如《多功能英汉词典》、《现代朗文双解词典》、《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等,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和上网的知识和方法。这样,学生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既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增长了许多知识。

第五篇:注重教学反思能力培养

注重教学反思能力培养

——对微格教学的再认识

朱 磊

【摘要】本文对微格教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微格教学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微格教学中关注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可行性与具体方法。【关键词】微格教学;教学反思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教学反思能力可以帮助教师改善教学理念与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的职业成长至关重要。目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主要在任职后通过写反思日记、听课对比以及集体教学讨论等活动养成。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对教学反思能力的培育不够重视,尤其是部分院校习惯上把微格教学作为训练基本教学技能的课程来对待,功能定位层次较低。因此,对微格教学进行必要的再认识,有助于发挥其在教学反思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从微格教学的产生看,微格教学是社会反思推动下的教育改革成果。1950年代末,前苏联领先美国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确立其在空间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件事极大刺激了美国的神经,迅速引起美国社会的大反思,最终的结果是美国教育成为“替罪羊”。在接下来的数年中,美国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批判性反思与改革。1963年,微格教学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应运而生。微格教学初创立就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首先在欧美国家得到迅速推广。1980年代中期,微格教学由北京教育学院引入我国,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的必修课程。

从微格教学过程看,微格教学是程式化的教学反思。微格教学过程一般分为6个步骤:理论学习准备、确定技能与编写教案、提供示范、角色扮演、反馈评价、修改并再次角色扮演。从微格教学过程不难看出,微格教学的重点环节在于角色扮演、反馈评价、修改并再次角色扮演三个环节。它们构成一个闭循环,保证训练最终达到预期效果。可以说,微格教学为教学反思提供了一个程序化的教学反思范式。

无论从微格教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或者微格教学过程,我们都可以看到,微格教学与教学反思能力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在微格教学中开展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呢?教学反思能力包括教学反思意识与教学反思技能两个维度。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在微格教学的理论学习准备阶段要加强教学反思理论学习,打牢教学反思的知识基础,提高教学反思意识。教学反思意识是教学反思能力的有机组成,是开展有效教学反思的第一步。在微格教学理论准备阶段,加强对教学反思理论知识、微格教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 基础的学习,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明确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以及注重教学反思能力锤炼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教学反思的初始意识。

在教学示范环节,可以采用“问答式”的反思训练方法。“问答式”的反思训练主要目的是带领学生熟悉教学反思的方法与内容,训练学生较快地成为熟练的思考者。这种训练方法不必有统一格式,可以设置一些问卷,让参训学生在观看示范案例的同时根据问卷内容进行思考,也可以在案例示范前由施训者根据训练内容提出若干思考的问题,还可以由参训者本人自拟思考提纲。

在反馈评价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参与者进行批判性反思思维的训练。在一般的微格训练组织过程中,关注点往往在“教师”角色扮演者的身上,对其表现投入全部的精力以期望得到最好的训练效果。殊不知,除了“扮演者”之外的所有参与者——哪怕是指导老师——亦同时是被训练者。实践证明,在反馈评价阶段有针对性设置批判性反思思维的训练可以收到良好效果。比如,可以要求“评价者”在没有回看教学录像的情况下先进行一次批判式的评价,再结合教学录像进行一次评价,并将两次评价内容及思路进行对比。还可以在各自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并把讨论重点引导在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的思维过程上。

在微格训练结束后,要求每一位参与者以批判的视角写一份微格教学训练体会。体会的重点不是微格训练的收获,应是对微格训练中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审视,把训练过程中的一些感触、困惑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记录下来。

总之,微格教学与教学反思密切相关,在微格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能力的训练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同时,将教学反思融入微格训练的每个环节,尤其是在“案例示范”和“反馈评价”环节中,对参训者教学能力的提高作用明显。在微格教学中关注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用教学反思促进微格教学,有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维平,马立武.美国教育法研究[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孟宪凯,李涛.中国微格教学20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9).[4] 杨哲.增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效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01).[5] 蒋远松,张鸿.体育微格教学课程实施的审视与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09).

下载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 依据新课程所设定的标准,本文提出了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如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倡导“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儿童画教学方法及能力培养策略

    浅谈儿童画教学及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儿童绘画教育除了能够对儿童进行“全面智力启蒙”,而且还能更有效地调动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进而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在儿童画教学中赏......

    会计教学方法创新与学生能力培养探析

    会计教学方法创新与学生能力培养探析 李曦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摘 要 :会计教学方法与学生能力培养关系密切。教师根据专业特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项目......

    物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内容摘要:对于体校学生而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处于劣势,如何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授课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物理教学过程中,观察......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我国,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工具,所起的作用越显重要。为此,新的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论文

    21世纪的小学生,不仅需要快速地获取信息,而且还要能够及时把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能量——形成能力,这也是教育的最理想目的。因为只有能力才能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注重动力、能力的培养论文[合集]

    【摘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事物、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教师要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