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聘面试要注重实际能力
有家外资企业需招聘一名机电维修主管,前去应聘的有大学生,也有技校生。公司考官在本公司的数控机床上故意设置了故障,要求应聘者在15分钟之内排除。大学生李某面试前复习准备了有关理论问题,没想到公司出了这样一道题。不过,他觉得自己是大学机电一体化系的学生,做这种考题没有问题。但他在机器上这里检查,那里测试,忙出了一身汗,15分钟到了没能排除故障。而技校高级技工班学生徐某,不慌不忙,只用10分钟就将故障排除,数控机床恢复正常运转。招聘结果,技校生徐某被公司录取。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说,我们公司招聘生产技术岗位员工,不只看文凭,而是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大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如果实际能力也强,那最好不过。但在招聘时,往往有的大学生实际能力不强。而技校生尽管理论知识欠缺,但动手能力强,能派用场。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宁愿放弃大学生而录用技校生。
在现时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大学生求职应聘,光凭大学毕业证书和能应对理论知识面试已经不够了,而要在面试时注重实际能力的表现,包括解决生产经营中管理问题的能力,处理技术问题的能力,策划、公关、营销能力,实际动手的能力等。在应聘面试者中,大家都持有大学毕业证书,实际能力的强弱就是能否被录用的关键因素。假如,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会制作设计图纸,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大学生不会制作网页,学电子专业的大学生不会修电视机,学制冷空调专业的毕业生不会排除空调机故障,用人单位怎能招聘录用。在用人单位注重应聘者实际能力的情况下,往往出现大学生“吃瘪”,技校生吃香的现象。
当然,并不是说大学生实际能力差,只是相对技校生而言,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弱,加上大学生应聘面试时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表现实际能力,因而被用人单位淘汰。有许多大学生在意识到自己求职应聘的弱点后,就注意努力去克服。如有不少大学生到技校去学技能,或是到高级技工培训班学技能,然后参加劳动保障部门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经考核合格获取有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当他们既持《大学毕业证书》,又持《职业资格证书》在市场求职应聘时,就有了明显的优势,加上他们在应聘面试时注重表现自己的实际能力,在规定时间内努力完成好实际能力测试题,达到测试确定的目标要求,求职应聘的成功率就大大提高。
第二篇:小升初面试注重五大方面能力考查
注重小学生五大方面能力培养
小升初是重要转折,同学们要注意哪些事项,重点中学经常会考察孩子哪方面的能力? 第一 培养英语表达能力:
主要考察孩子的英文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部分通常会允许学生用汉语回答,但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标准的发音能为孩子增色不少,会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让人眼前一亮。这也对传统只会背单词的孩子提出了挑战,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在这第一环节稳操胜券。
第二 培养记忆能力:
这种题考察的是学生瞬间记忆的能力。通常在这个步骤中孩子失利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首先,学生心理过于紧张,而使得思想不能集中,而无法完成记忆任务;其次,很多孩子由于不自信不敢举手抢答而失去了机会。所以在面试中自信是首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近几年的招生考试中很多学校都进行了面试这个环节,面试考察学生的除了相应的基础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在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临场心理素质。第三 培养观察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由于没有事前的准备和训练,很多学生没有仔细的观察,明明是很简单的题,却无从回答。当然,还有一些同学由于紧张而不敢抢答。类似这种情况的失分实在有些惋惜。
第四 培养沟通和情商: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父母宠着、爱着,通常很少与人分享和合作,遇到困境自然也在少数。在这两个环节通过团队沟通合作,考察孩子的沟通和情商。题目没有标准答案,但更能真实的反应孩子的内心的想法,也提示着大多数父母,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知识和分数,对孩子沟通、价值观的影响也很重要。第五 培养创造思维、演讲能力和学习能力:
通过孩子们对活动的选择,考察其创造性和挑战性;通过孩子对选择活动的当众回答,考察其演讲演示能力;通过倾听所有孩子对问题的见解,最后推选组长,考察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否能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并进行自我反省和学习。
第六 培养基础知识:
考察的基本都是基础知识,以奥数英语结合的题居多,有口答也有笔答,但总体来说难度不会特别大,所以只要孩子们沉着冷静的去答基本应该没问题。
所以,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近几年各个中学在面试中考察的重点已经并不全在基础知识上,大部分重点落在了考察学生临场发挥的能力,英语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发散思维和心理素质等学习能力上面,因为这些素质都体现了孩子在上初中以后的学习能力,潜在力量和思考习惯。重点中学挑选好的生源,自然会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中优先选拔。
第三篇:要注重小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
要注重小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
忽雷山小学
刘苏芳
小学教育阶段是少年儿童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教育的可塑性很大。研究表明,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在学龄前就已经开始发展,小学教育阶段是发展少年儿童音乐才能的最宝贵时期。加强对这一时期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的音乐才能包括音乐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它们既是在学生的听、唱、奏等音乐审美实践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也是在他们的听觉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观察等一般能力的提高。所以,在音乐教学法中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受力包括音乐的听辨能力、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它是在学生听、唱、奏等音乐实践中得到发展的。教师要以听辨、比较、想象、联想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学生用听觉直接感知音乐是感受、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听音乐,使他们在反复听赏中加深记忆。同时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区分音乐表现手段中诸如音高、时值、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等的差异,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记忆能力和听辨能力是感受音乐的重要条件。在培养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还须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来感受音乐所塑造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形象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能使学生进入音乐所描述的意境,进一步理解音乐的内容,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记忆。
由于音乐的旋律、节奏和人体的律动有着共同的内在联系,它们都是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都有概括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活动的表现性质,而“动”又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故把“动”引入音乐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音乐教学,让学生用身体的“动”配合音乐的“动”并使他们的各感官“通感”活动起来,从而发展了他们的音乐感受力。总之,音乐感受能力的发展能促进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而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又促进了他们音乐感受能力的发展,这就为发展其音乐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阅奠定了基础。
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学生喜欢唱歌、听音乐,教师应加以引导,培养他们具有鉴赏音乐的能力,使他们更正确地理解音乐,领会作品的艺术价值。
音乐鉴赏力是指识别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情绪,鉴赏音乐格调的高低、好坏以及欣赏音乐等的能力。
对音乐的鉴赏,除了具备良好的感受力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包括音乐知识、社会知识和生活的体验),以及对音乐作品熟悉、了解的程度。
因此,教师要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题材,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内容、思想和感情;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体裁、形式,了解作品中各种音乐表现手段特点;通过分析作品的风格,了解民族、时代的特征和作曲家的特点,然后将上述分析内容综合成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音乐艺术形象,使学生进一步深入音乐。通过鉴赏活动,培养学生具有鉴别音乐内容美、鉴别音乐情趣和鉴别演唱、演奏水平高低能力。这种鉴赏能力的提高,是随着学生对音乐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的发展而获得的。
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包括演唱、演奏技能、乐感、音乐想象和创造才能等。要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必须在他们的演唱、演奏、唱游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乐感、想象和创造才能。而乐感、想象和创造才能要通过一定的演唱、演奏等技能得以表现。因此,音乐家技能、乐感、音乐想象和创造才能的提高是相互促进和发展的。
要使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应激发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才能,在演唱、演奏等表演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使音乐更具感染力。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音乐感受力不同,因而存在不同的音乐想象和创造。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和创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必须引 导学生在生活中加强观察,加强生活和情感的体验,用丰富和想象去创造新形象。
教师提高指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形象、掌握各种表现手段、提高音乐感受和创造才能的有效措施。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独特见解与独创表现也要给予鼓励。
此外,教材的选用对提高表现力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多听、多唱、多奏具有真情实感,富于表现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想象和美感的作品,从中培养学生的乐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才能,促进表同力的迅速提高。
音乐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进行的,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发展的。音乐感受力发展过程,也是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提高过程。它们都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听、唱、奏、动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的。
在学生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必须重视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坚持锻炼他们的意志、毅力、耐力、自制力、专注力、协调感等,不断完善他们的品格和情操。
第四篇:跟班学习干部要注重提高四种能力
跟班学习干部要注重提高四种能力
作者:石兰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9-12-31 16:30:2
5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干部多岗位锻炼力度,不少在乡镇工作的干部被选送县直、市直部门跟班学习,时间一般为3个月到6个月。跟班学习干部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学习机遇,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跟班学习,干部的工作环境发生了三个变化,一是工作对象由村、屯变为部门、乡镇;二是工作方法上由微观指导变为宏观指导,由具体实施变为组织协调;三是工作内容由多而杂变为专和精。因此,跟班学习干部要自觉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所在部门的工作流程,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主动适应新环境。
二、转变新角色的能力。跟班学习后,干部的角色随之转换。从各单位安排的工作来看,有的按一般干部来安排工作,有的实际上担任了局长(主任)助理的角色,这和跟班学习干部原来担任的副职领导的地位有所降低,这难免有心理落差。因此,调整心态、摆正位置、适应新角色是跟班学习干部面临的一个问题。在调整心态方面,要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同事请教,不能以领导自居;在摆正位置方面,要牢记自己就是所在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没有任何特殊性,工作中要站对位、站好位、不越权、不越位;在适应新角色方面,就是要牢记自己就是一名学员,主要任务是学习,要多学、会学、善学,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三、融入新团队的能力。跟班学习干部能否学有所获,处理好人际是关键。因此,要在短时间内融入新的团队。作为跟班学习干部,所处的位置有时很微妙,一方面,所在单位干部会自觉地把其当作领导来看待,有着一种敬畏感,不太愿意接近;一方面,所在单位干部会不自觉地有一种“排他性”和“优越感”,不够主动地与跟班学习干部沟通、交流。因此,跟班学习干部要在尊重同事,争取其理解和支持;要诚心与所在单位干部沟通、交流,以诚相见,接近情感距离;要在主动上下功夫,多了解所在单位干部的特点,找准切入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进行交流。
四、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部门跟班学习,会碰到一些原来在乡镇没有碰见过的问题。有的问题政策性强,要依法依规处理;有的问题涉及面广,要妥善处理;有的问题时间紧迫,要及时化解„„跟班学习干部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减少实践盲目性,增加实践的有效性。一是要处处留心,仔细观察有经验的同志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善于从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二是做任何事情尤其是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行动前必须深思熟虑,“三思而行”;实施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时想办法,采取对策;任务完成后还要对实践的全过程进行认真咀嚼消化,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断丰富自己的领导经验,尤其是在失败的情况下,更应认真思考、总结,找出原因,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经一事增一能”。三是搞好阶段总结。每隔一段时间,譬如1个月就要对自己的思想工作和锻炼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回头看”,通过总结,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第五篇:优化语文教学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注重课前准备
优化语文教学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注重课前准备
安学东(学员)发布时间: 2010-06-07 07:59:56
要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首先要精心进行课前准备,必须对每一环节、每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加以精心设计;对大纲要求、学生状况做到胸有成竹。在课前准备中应充分考虑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将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融合到教学方法设计中来,以便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最大限度地发挥。
1、重视预习这一环节的设计。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对新课进行了一定的预习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更加地投入,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能更有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进行预习设计的时候,要是设计一些预习作业。预习作业的要求要分年级而定。每个年级都要求在预习的时候要读课文,并由家长协作,在课题边上进行签名打分。低年级学生在学了查字典后,一类生字进行查字典的练习。中、高年级还需进行生字的扩词,一些重点的和难理解的词语查找意思。以上是预习时要做的一些常规,除此以外,还可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一些课外搜集资料的预习作业。
2、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
优化教学设计先要关注教学的对象——学生。如果脱离具体的教学对象,就不会有最佳的教学设计。在课前了解、关注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知识准备、思维特征、迁移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方式,都值得我们去仔细分析。如今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环境与以往大不相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阅读的内容广,如果我们还是认为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的了解是“一片空白”,这种认识显然不对了,必须对教学起点属于何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教师关注“生成”但并非摒弃“预设”。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因此教师精心“预设”,通过预测“学情”,预想“可能”,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头绪,使之目标集中,成效明现,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