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镇银行发展对策探讨
当前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一)控股模式单一,导致各方利益主体动力不足。《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比例不低于20%。而在河南被调研的22家村镇银行中,超过一半的发起行拥有51%及以上的绝对控股权,部分银行持股比例达到80%。民营资本股东的话语权太小,对村镇银行采取观望态度的居多,客观上阻碍了民间资本和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国有商业银行出于经营效益,不愿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农信社也在农村没必要再成立村镇银行,现有村镇银行大部分是地方商业银行设立。这种制度设计在一定意义上对繁荣发展村镇银行、促进支农机构“广覆盖”不利。
(二)村镇银行有偏离目标的现实外在条件。但“村镇”一词刻画了其应“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现实中,大多成立的村镇银行都将其支行设在行政中心所在地,多是县城。村镇银行最终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这并未完全符合在农村这个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另外,长期身处县城或发达地区城镇,村镇银行成立之初,肯定会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和法规,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金融服务工作,但时间一长不可避免会“移情别恋”: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的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不排除会青睐于大、中型企业上,在某种程度上偏离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
(三)先天不足,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目前从现实看,一是结算系统孤立。部分村镇银行至今没有单独的行名行号,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只能进行资金的手工清算,汇划到账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客户快速、便捷的服务要求,而且容易出现差错事故。二是网点少,便民服务上不去。由于村镇银行目前多是在县城的一个孤零零的网点,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任何一笔从外地汇入的款项都是跨行跨区,汇费昂贵,村镇银行在汇兑业务上竞争不过农行、邮储银行、农信社。此外,村镇银行的通存通兑没有开通、银行卡业务缺失,汇路不畅也是一个大问题。三是力量小制约发展。从目前看,绝大多数村镇银行人员偏少,多为10来个人,加之都是新来人员、成分素质不一,对本银行的发展理念认识不一,这些都势必加剧“万事开头难”。
(四)客观要求创新经营与观念陈旧化的矛盾。村镇银行要想在农村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闯出一片新天地,必须创新方式、适应农村实际,如创新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贷款审批流程,创新具有农村特色、真正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产品等。但由于目前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其他金融机构的人员或社会上的招聘人员,老观念多,很容易把自己的业务模式照搬过来,但农村市场具有自身的特点,照抄照搬很难开辟新天地、实现大发展。如何避免村镇银行走四大商业银行的老路,如何使控股股东向村镇银行输出经验并使之适应县域市场的特点是一大难题。
(五)宣传不够,公信力低。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担心存款安全性。另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经营网点少,大多数只在县城有一个点,极少数能开设一两个支行的,服务不够方便,就很难争得农民市场。特别是河南省不少农村地区是典型的“打工经济”,外出务工收入是当地经济支柱,村镇银行失掉这笔业务,就失去了大部分存款来源。而且员工数量、网点覆盖方面的“软肋”也导致其自身运营成本较高、盈利空间较小、竞争力不足。
推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扶持和支持力度。建议一是适当地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和资金供求状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确立贷款利率;二是在3至5年实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初期不断壮大;三是由当地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对发放涉农小额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给予奖励,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四是央行要像支持农村信用社一样,支持村镇银行,给予其同等支农再贷款的优惠政策,监管部门应出台促进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竞争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帮助村镇银行增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五是要尽快建立村镇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嫁接的支付清算和通存通兑体系,适应科技网络时代便捷高效的资金周转需要。
(二)探索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模式,引导大中型商业银行牵头批量发起村镇银行。适应新的农村发展要求,就要大量设置村镇银行等新型机构,以实现“增机构,广覆盖”的要求。要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等多种经济主体到村镇银行参股,适当改进股权设置规定,调动多方主体投资积极性。要探索村镇银行子银行模式,让国有大银行或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专业化、规模化地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避免母银行直接单个投资设立村镇银行的繁琐程序。从实际经营角度,鼓励大银行到县域设立村镇银行,以便利用其遍布全国的网络,成熟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文化,推进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同时,要加快村镇银行“下乡”步伐,多设基层网点,真正俯下身去,深入农村,服务农民。
(三)加强监管,真正让村镇银行走好走稳。加强村镇银行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和运营水平。要加强村镇银行人员企业文化理念培训,增进认同感和归属感,将个人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检查考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突出村镇银行支农指标的考核,保证村镇银行对农民适当的贷款比例。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村镇银行应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四)加大务实性宣传,让百姓主动为村镇银行宣传。创建初期,村镇银行应不断地利用各种广告和公关媒体,深入农村基层,宣传村镇银行性质、服务宗旨和自身特点。还要坚持深入农村经常拜访客户,不断提高影响力和美誉度。另外,还要以实绩、以成效宣传,真正扶持一些有能力、有前途、符合市场的农村家庭企业,让他们先富起来、带动一片,以优质服务带来的优质客户献身说法宣传村镇银行,让“先吃到螃蟹”的人成为村镇银行的义务宣传员。时间长了,就会不断增强村镇银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进自身的发展和服务能力。
(五)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奠定村镇银行发展的信用基础。大力推动当地信用户、信用村与信用镇的评价制度。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状态进行调查评级,建立信用登记咨询系统。督促村镇银行尽快建立电子化的信用记录和办理银行代码,将客户资料及时录入人民银行征信库系统,实现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引导农民成立互相提供担保的担保基金,鼓励农民自由结对,相互提供担保。要充分利用政策倾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建立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业提供担保服务;还要积极探索实行大型农机具、农业机械等动产的抵押、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从各个方面降低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外部市场风险。我们相信,只要村镇银行真正俯下身去,“躬耕于“三农”之中”,支农发展天地才会越走越宽。
第二篇:中西部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西部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中西部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的金融机构,是国家为解决地方金融竞争不充分,着力支持地方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设立的。国家为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在中西部设立了多家村镇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业务与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截至2013年,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其中开业987家、筹建84家。目前,村镇银行已遍及全国31个省份,覆盖1083县(市),占县(市)总数的576%;组建的1071家村镇银行中,中西部省份达665家,占621%。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由于村镇银行处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普遍比较差,贷款户的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逃、废、赖债等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信用风险比较高;也面临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导致操作风险高的问题,这使得中西部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更高、业务发展相对更慢。从不同区域间贷款质量来看,也印证了中西部地区的村镇银行风险相对较高。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8月,西部地区村镇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最高,不良贷款比率为019%;中部地区次之,为018%;东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最低,仅为003%。从出现不良贷款的村镇银行占银行总数的比例来看,西部地区村镇银行中出现不良贷款的比例最高,为2857%;中部地区次之,为1458%;东部地区最低,为1039%。从普遍情况来看,中西部村镇银行主要面临以下的问题与困境:
(一)信用环境欠佳。经济是金融机构赖以存在的基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一些村镇银行的所在地甚至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中西部地区的信用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人们信用观念普遍较弱,经济生活中的信用缺失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信用体系未能健全,不良欠贷事件时有发生,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发放贷款的质量。
(二)缺少有效抵押担保。部分涉农企业及农户无合格、有价值的抵押物,办理抵押贷款时缺少抵押物,农村住房和宅基地又不适用于抵押;条件的限制使许多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很难得到信贷支持。
(三)品牌、认知度低,收入结构单一。一是社会公信力不足。由于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网点少,客户基础相对薄弱,社会认知度较低,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辖内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对村镇银行的安全性和信誉度普遍持怀疑或观望态度,导致村镇银行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比重较低。二是村镇银行的收入结构非常单一,且信贷业务仍以资本占用较高的大额对公贷款为主,资本占用少的零售业务发展滞后。
(四)产品缺乏、结算手段少、网点少。一是网络结算手段落后。村镇银行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及成本控制等因素影响,网络结算手段一直处于落后状态,除少数批量设立的村镇银行使用母行统一品牌借记卡、开通了网银业务外,其他村镇银行均未开通借记卡或网银业务,滞后的网络结算体系和高额的运营费用也是影响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和服务“三农”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由于多数村镇银行只是在县城有一二个网点,部分村镇银行ATM机没有开通自动存款功能,跨行取款费用较高,让客户感到不便。三是村镇银行“服务三农、服务中小”的定位落实得不够到位,产品特色还不够鲜明,更不用说形成特色产品体系。
(五)缺乏专业化的经营队伍。一是村镇银行核心高管一般由大股东委派,但由于处于异地较偏远地区,对高管人员吸引力不大。二是中层骨干难招,由于村镇银行认同度较底,很难从国有大行招聘到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层骨干。三是基层员工以应届生为主,这些毕业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农村金融工作的经验。这样使得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化的经营队伍,进而影响村镇银行竞争力。
(六)IT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科技信息对战略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力度还相对滞后,村镇银行技术支持远远落后于其它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在异地结算、大小额支付、信用卡、网上银行、区域通存通兑、柜面通等功能的实现存在不少的困难。同时,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现有系统不能有力地支撑业务发展、产品创新和专业服务,无法为精细化管理、优质化服务及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
三、对策和建议――以湘西长行村镇银行为例
针对上述中西部村镇银行面临的一些典型问题,各村镇银行也是积极探索促发展稳增长的对策和路径;虽然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类似,但每一家村镇都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做出一些应对措施。下面以一家典型的中西部村镇银行――湘西长行村镇银行作为案例来分析。
湘西长行村镇银行作为全国第一家地市级村镇银行,成立于2010年12月16日,设立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由长沙银行、吉首市自来水公司等8家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湘西长行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服务居民”,做城乡居民理财的好帮手、做支农的主力军、做中小企业的好伙伴。截止2014年7月31日,全行各项存款时点数21亿元,贷款时点10亿元,资产总额236亿元,报表利润2573万元。
虽然湘西长行村镇银行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但也面临许多的机遇。一是在2010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湘西自治州是湖南省唯一进入其中的地区,是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的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013年,总书记到湘西州视察后,国家和省里将更加关注、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湘西自治州将进入全面高速时代,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发展内生动力日趋增强。二是监管部门要求并允许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尽快在全州县域布设网点,深耕县域市场,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服务力度。这将会极大地拓展湘西长行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和规模,并对提升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群众口碑有着积极作用。
湘西长行村镇银行根据湘西州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自身特点,具体采取了以下发展措施:
(一)创新开发、引进金融新产品。根据湘西州各县市区域特点,着力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一是支持特色农业发展。根据湘西州各县市区域特点,着力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拓展农副产品种植、养殖和流通行业等涉农信贷,重点支持州级以上农、林业产业化企业,以及种植、养殖及副产品加工、林木育苗、粮食类批发零售业等。二是紧跟市场、大胆创新,针对湘西州税银企三方协作推出了“税贷直通车”业务,该业务对湘西州内纳税信用等级较高的优质中小企业,按照其在税务部门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等各项税种的金额,给予一定信用额度的授信。三是引进小微信贷技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在2014年三季度设立了小微信贷中心,引进主发起行长沙银行的“长湘贷”产品,推出了“吉湘贷”微贷产品;借助德国法兰克福微贷技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支持湘西州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二)加大网点筹建力度。针对湘西长行村镇银行营业网点不足,特别是对县市、乡镇设立网点偏少的问题,2014年,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加大网点筹建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网点建设,年内完成四个县级网点建设,确保在2014年实现对湘西州域的全覆盖。同时,以网点筹建为契机,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实现湘西长行村镇银业务发展、品牌推广等多赢目标,发挥网点建设的综合效应。
(三)加强公司治理。一是积极履职,在新一届董事会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经验,积极做好全行总体经营战略、重大政策掌控,确保全行稳健持续发展。二是有效督导,董事会于今年设立了风险管理,薪酬、提名及关联交易,战略发展及审计三个专门委员会,明确并完善了各委员会的职能;董事会办公室督导经营层积极落实董事会批准的各项战略、政策、制度的执行,及各阶段重点工作的推进,确保实现全行工作目标。三是根据全行的经营规模与发展情况,契合实际,合理规划与完善全行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做好公司治理工作。
(四)实施人才兴行战略。一是构建人才战略文化。强调企业要依靠优秀的人才和优秀的员工而获得持续发展,员工能够伴随企业的成长而成长;强调既要注重业务发展,更要注重“人”的发展;强调要以发展的业绩来鼓舞人,以成长的前景来吸引人,以真诚的关怀来凝聚人,以安定的保障来激励人。二是探索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启动了中层正职、副职后备人才选拔,同时实施中层副职人才交流锻炼计划,将现有中层副职送至一线支行学习锻炼,提高后备干部实务能力,带动全行后备人才培养的整体推进,形成良好人才使用环境和氛围。三是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湘西长行村镇银行成立了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小组,在全行的青年员工中选拔一定人数优秀青年员工纳入青年人才培养工程,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团委、工会等部门共同参与,具体组织和实施青年人才的培养工程。四是重点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湘西长行村镇银行拟定了分层次、分序列、分重点地员工培训计划,并将有序实施培训计划,力求让所有的干部员工都能享受学习、享受成长,促进全员素质的提高。五是加强履职考核。在董事会的领导与要求下,全行逐步建立起分层级的履职考核体系,即董事会对经营班子、经营班子对总行部室(支行)、部室(支行)再对员工个人考核。在考核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借助KPI与360度考核模式客观、公平性,有效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全行各级的工作效率,促进积极履职,为全行总体经营战略落实、稳健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五)加强IT建设。在依托主发起行长沙银行大力支持的基础上,湘西长行村镇银行进一步加大了资金与人力投入,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体系。一是科学规划。湘西长行村镇银行清晰规划未来科技建设方案,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科技需求与制定财务预算。二是分步实施。湘西长行村镇银行根据主发起行设计的发展规划,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先后成功上线存取款一体机、二代支付系统、新柜面、新验印等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村镇银行的信息科技服务水平。三是派驻专人至主发起行长沙银行,根据湘西长行村镇银行自身业务需要参与项目研发。四是安全运营。继续加强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灾备工作,拟定应急预案,确保全行系统正常运行。
(六)加强风险管理与防范。风险管理是质量效益的屏障,是业务发展的前提,湘西长行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要实现审慎经营、稳健经营、依法经营,一是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对行业发展进行研究,指导全行风险控制工作,做好风险偏好设定,切实防范政策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二是建设董事会、经营层、支行三个层面的风险控制组织架构体系,明确相应的职能职责,以保证各个环节对风险的有效防范。三是完善风险管理办法,制定合理的流程和授权授信机制,统一管理、统一评级、统一授信和统一放贷。
四是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抓好五个环节,即抓好贷前调查、抓
好五级分类动态管理、抓好审贷环节、抓好贷后管理和抓好实时处置。五是建立明确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制度,以综合创利为标准对支行与客户经理进行风险扣除,责任量化到人;成立责任追究委员会,加强责任追究工作。
(七)加强企业文化、品牌建设。一是积极探索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湘西长行村镇银行而言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现实非常迫切的重要任务。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发展到今天,在严格制度管理的同时,尤其需要用文化来统领全行上下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发展。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在工作实践中,认真总结提炼、深入探索丰富企业文化内涵;编撰了员工手册、文化理念手册、服务规范手册,组建了篮球队、合唱团、管乐团等文化团队,最终要形成湘西长行村镇银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充实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努力提升品牌形象。湘西长行村镇银行根据“服务中小、服务三农、服务居民”定位,在各市、县举办“小微金融”大讲堂、“金融知识进万家”等活动,普及金融知识,帮助企业、居民正确、安全、高效地使用金融产品;并在电视、电台、报刊、网站等强势主流媒体上刊登各项宣传信息,扩大了在社会各界的影响;积极协助参与团省委、州委举办的青年创业大赛,举办高端经济论坛,给企业、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融资融智服务。
四、总结
中西部的村镇银行虽然目前面临一些问题与困境,但只要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中,加快改革发展,推出适应当地的金融产品,真正做到支农支小,做出特色,一定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第三篇: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横空出世”已经5年多了,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大规模的发展村镇银行,势必会面临政策监管、风险防控、业务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村镇银行做为独立法人的微型银行,其先天不足造成的“顽疾”,如不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加以完善、解决,势必会阻碍村镇银行自身的持续稳健发展。如何在强手如林的行业竞争夹缝中求生存,早日穿越诸多先天不足的发展制约瓶颈驶向“高速路”,是摆在每一个村镇银行掌舵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村镇银行基层管理者,现结合经营实际,谈一下目前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供大家商榷。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兴力量,自设立以来就倍受关注。村镇银行面临着吸储难、结算难等难题,并存在一定程度的离农倾向。村镇银行优势不多,却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在毫无国内业界成熟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如何在强手如林的行业竞争夹缝中求生存,穿越诸多先天不足的发展制约瓶颈,是摆在每一个村镇银行掌舵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村镇银行发展状况
(一)全国村镇银行发展情况
为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问题增强农村经济活力,2006
年底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允许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农村金融机构,并于2007年1月发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将设立村镇银行作为缓解农村金融抑制、增加金融供给、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活力的重要措施。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于2007年3月1日开业挂牌以来,村镇银行在我国陆续出现,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一支新生力量。村镇银行设立近几年来,在机构数量、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突破。
村镇银行设立经过几年的预热阶段,目前正在经历一个加速的过程。根据规定,村镇银行需要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由于银监会将村镇银行限定于中西部及欠发达县域农村地区,发展前景不明朗,大中型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热情不高,村镇银行数量增长缓慢。但从当前情况看这种现状正在发生改变。据了解,目前村镇银行牌照争夺已日益激烈。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组建新型金融机构786家,其中村镇银行635家,比2010年增加286家。目前,有3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在5家以上,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388家,占村镇银行总数的56.2%。其中有14家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在10家以上。
截止2011年末,已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收资本369亿元,资产总额2473亿元,负债总额207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16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70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12%、122%、122%、120%和127%。资产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村镇银行已有9
家。监管指标总体达标,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29.5%,杠杆率16.2%,拨备覆盖率1150%。盈利能力不断提升。截止2011年共实现利润35.6亿元,平均单家机构实现利润515万元,比去年末增加278万元。
村镇银行的设立,为当地的农村社区金融服务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村镇银行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性,发展极不平衡。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客户资源较好,村镇银行由于其灵活的运作机制,对当地的信贷资金投入较大,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发展速度也较快。而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客户资源较差,村镇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较小。
(二)青岛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状况
目前,青岛已开业的五家村镇银行已覆盖辖区五个县级市,青岛城阳珠江村镇银行、青岛崂山交银村镇银行正在筹备期间,预计2012年底,青岛辖区实现五县、两区全覆盖。2011年末,青岛辖区已开业村镇银行人员总数194人,较年初增加36人。
截止2011年末,五家村镇银行总资产19.16亿元,较年初增加7.22亿元,增幅60.55%,其中各项贷款10.82亿元,较年初增加4.69亿元,增幅76.65%;总负债14.91亿元,较年初增加5.02亿元,增幅50.72%;其中各项存款12.32亿元,较年初增加4.52亿元,增幅58%。即墨北农商、胶南海汇、莱西元泰和平度惠民四家村镇银行实现拨备前利润4306万元,同比增加
2656万元,增幅161%。
2011年末,青岛辖区四家存量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拨备覆盖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等主要审慎性监管指标总体达标。涉农贷款合计9.9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2%,其中,农户贷款4.47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1.38%。
二、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横空出世”已经5年多了,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大规模的发展村镇银行,势必会面临政策监管、风险防控、业务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存在吸储难、社会认可度低、现代化支付工具少、政府扶持政策不足等问题,还存在以下问题:
1、生存环境不容乐观。村镇银行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连。虽然我国农村经济长期看好,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村地区的经营环境与城市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环境仍然较差,农户人均收入水平低。2011年底。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仍高达3.1:1。二是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农村居民收入不稳定、抵质押物缺乏,个人信息获取难度大。乡镇企业存在有效抵押资产缺乏、担保单位无法落实、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造成乡镇企业与村镇银行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农村地区的征信体系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三是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在农村地区开展保险、担保等业务有利于增强农
村居民的抗风险能力,降低银行信贷资金风险。但目前农村地区保险覆盖面小,担保公司及其他金融中介较少,不利于村镇银行业务开展。
2、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国家对农村经济金融支持力度的加大农村经济金融环境显著改善,农村金融市场重新被各金融机构看好,各类商业银行开始纷纷抢占县域农村金融市场。一是农行重返“三农”市场,并将深入实施县域蓝海市场战略。二是邮储银行机构日益完善,开始涉足农村信贷业务。三是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加大对县域市场的布局力度,纷纷在县域开设分支机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
当前,村镇银行面临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竞争对手为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除了决策链条短、操作机制灵活、贷款审批时间较短外,别无优势。并在资金实力、网点数量、客户基础、存贷款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在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趋同的情况下,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3、经营风险日益严峻。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村镇银行出现为争取客户而违规放贷、降低信贷标准等现象将不可避免,这将是是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潜在风险之一。随着村镇银行的扩张,村镇一级的分支机构将主要从事普通农户信贷业务。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贷款额度小、笔数多、工作量大,使得监督农户资金使用情况显得异常困难。农业是弱质性行业,自然再生产过程可能带来风险。这种双重风险将使村镇银行的风险倍
增,村镇银行案防工作任务艰巨。违规操作问题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或存在缺陷;二是人员整体太年轻,银行从业经验缺乏,合规意识淡薄;三是人才储备不足,岗位未实现必要的精细化设置,内部监督力度不够;四是开业初期重规模扩张,激励约束机制重业绩、轻约束。
另外,随着规模扩张,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都将发生改变,对风险管理能力、管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形势也将更加严峻。
4、流动性管理亟需加强。一是存款增长乏力,存贷比整体偏高。二是存贷款结构期限不匹配,短存长贷问题突出。三是对大户存款依赖性较强,尤其是财政资金。四是各机构对流动性的管理方法简单,均未与其主发起行签订书面的流动性支持协议,以明确权责。
三、村镇银行发展对策
村镇银行做为独立法人的微型银行,其先天不足造成的“顽疾”,如不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加以完善、解决,势必会阻碍村镇银行自身的持续稳健发展。笔者作为村镇银行的经营者,结合经营实际,谈一下对目前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定位求准
村镇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旨在为当地小微企业、农户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目前,村镇银行普遍规模较小,现代化金融工具匮乏,缺少与其他银行竞争的能力,如一味的追求中高端客户,势必会造成村镇银行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即便是大额的存 6
款客户,也会给村镇银行的经营带来流动性的压力。而事实上,一些大中型客户以其需求之高,也不屑与村镇银行合作。所以,村镇银行必须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小微客户作为业务发展目标,利用自身灵活、快捷的优势,在大银行顾不到、看不上的地方来发展稳定自己的市场和客户群。以莱西元泰村镇银行为例,在创业初期,我们采用“扫街”的营销方式,先从莱西城乡结合部的几个乡镇入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乡镇企业和农户大棚种植、畜牧养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小微和农户贷款,通过近两年的发展,我行已拥有贷款客户1431户,涉农贷款占比85%。并为40名信誉良好的忠诚客户授信,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客户群。而这些客户不但是贷款客户,不少客户通过日常业务、感情的纽带交流,角色不知不觉发生了转换,由贷转存,成为我行存款的主要来源之一,并且成为我行有说服力的义务宣传员,时时“现身说法”,为我行立足莱西打下良好的口碑基础。
(二)服务求特
村镇银行从“诞生”就注定先天不足,由于网点数量少、产品单
一、服务手段落后,公信力低等问题决定其无法与其他银行平等竞争。而其社会认知度低又不被城乡居民所接受,银行业务的“同质性”使村镇银行无优势可言。村镇银行要立足和发展只能在特色化上下功夫。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微型银行,其特点是决策链短、服务灵活,村镇银行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必须
充分发挥特有的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研发适合当地业务需求的产品,针对性的拓展业务,以差异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其次,村镇银行的发展必须要“本土化”。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其业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的是人脉关系,由于大多村镇银行是“空降兵”,发展“人脉”尤为重要,所以,村镇银行必须迅速的融入当地社会,取得当地人的认可,使自己由“空降兵”迅速转化为“本土化”,这个时间越短,越有利于发展。
另外,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宣传造势是必不可少的,公众形象是银行信誉的外在表现,村镇银行应当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地做好自身的形象宣传工作,让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了解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目的与经营特色,正面引导社会公众认可村镇银行。
(三)经营求稳
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不但规模小,机制也不健全,再加上管理不到位,人员年轻缺乏从业经验,对当地情况了解不足,过分的强调业务扩张是不理性的,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村镇银行的董事会、经营层必须冷静思考,制定符合本行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合规经营、稳步发展。村镇银行自身要注重机制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管理水平和驾驭能力,逐步打造符合村镇银行特点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走支小、支农“专业化”之路。也希望监管部门和发起行能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引导,使村镇
银行能够确定合理的发展速度,以“稳”字当先,做到可持续发展。
青岛莱西元泰村镇银行青岛路39号 郑磊
第四篇: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1.1定义
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其宗旨是“支农、支小”。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区别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其性质属于“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的经营业务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以及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村镇银行还可代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
1.2发展历程
近年来,虽然农村金融服务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但由于多种原因,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改革启动迟、进展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村金融服务还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学习借鉴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家村镇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的经验,征询了中农办等有关部门建议,最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适度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制定并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村镇银行应运而生。
在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活跃的组成单位。自2007年3月国内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以来,村镇银行发展迅速。截至 2009年9月末,全国已经有13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有11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收资本50.9亿元,其中村镇银行是50.4亿元,占99%;存款余额159亿元,村镇银行是157亿元,占98.7%;贷款余额126亿元,村镇银行是123亿元,占到97.6%;1-9月,共实现盈利9489万元,村镇银行9092万元,占到95.8%。
1.3主要模式
1.3.1孟加拉村镇银行简介
孟加拉乡村银行源于 20世纪7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默罕默德·尤努斯博士的小额信贷试验, 1983年被政府允许注册为民间银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博士亲眼目睹了家乡人民的生活疾苦, 为了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的境遇,他立志帮助他们,他把自己的 27美元借给了42个贫困农村妇女,从此小额信贷便诞生了。从借贷27美元给42个赤贫农妇起步, 开始创建孟加拉乡村银行,用了30年时间,发展成为组织遍及全国的金融机构,拥有400万借贷者(96%为妇女)、1277个分行、12546名员工、贷款-1-
总额达40亿美元的庞大银行网络, 服务于全国64个地区的68000个村,而还款率也达到97%以上。帮助了数百万人口成功脱贫。2006年, 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同时也完成了一个伟大的经济学证明:穷人更讲信用。
1.3.2孟加拉村镇银行模式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具有独立的组织系统和经营机构。其主要特点为:第一,孟加拉乡村银行专营小额信贷, 专门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存款、贷款、保险等小额信贷金融服务,贷款对象以穷人为主,多为贫困群体,主要是农村贫困妇女。第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是本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以及成员储蓄。第三,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组织系统由银行自身的组织机构和借款人组织机构两部分组成。银行自身的组织机构分为四级, 即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借款人的组织机构分为三级,即会员中心-会员小组-会员。其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农户自助组织,通常按 30-50人组建一个中心, 5人为一个小组。中心有定期的每周中心会议制度,即时交流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在会员小组,小组成员都需要取得以下共识:承担在其他成员发生还款困难时相互帮助的义务,即如果贷款者无法按期还款,则中心小组成员共同承担风险,其他成员负有相应的连带还款责任。第四,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贷款额度由成员个人所在小组的表现、个人在乡村银行的总储蓄额及个人意愿决定,总额度不低于个人储蓄总额的150 %。还款期限可选择按周或按月还款。对按期参加活动、按期还款的,其贷款额度逐步增加;反之则递减。第五,孟加拉乡村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短期的小额贷款,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购买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银行股东。
1.3.3孟加拉村镇银行模式成功的经验总结
第一,以穷人为对象 提供以免担保贷款为主体的综合服务
小额信贷首先是信贷额度小,需要这种资金的人一般是穷人。其次贷款只能是
免担保的,并且为了提高贷款偿还率,就必须围绕小额信贷开展吸收存款、办理保险、选择发展项目、进行教育与技术咨询等综合业务,以提高贷款对象的还贷意识和能力。
第二,以自愿为原则 建立穷人自己的组织和相应的运行机制
孟加拉乡村银行是非政府的民间金融机构,具有自愿参加相互帮助、相互监督、责任连带、高效运行的特点,小组和中心会议制度提高还款率,同时也增加穷人自身发展的社会支持。第三,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建立依赖于市场化经营的组织体系
尽管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都有政府支持,但以NGO为主体,以金融市场规则为基础独立运行是其基本特征和当前主流。
第四,以政府支持为前提 与政府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孟加拉国不仅政府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在态度和政策上是宽容和支持的,而且村镇银行始终和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对乡村银行的合法性和资金支持有着重大促进作用。
第五,乡村银行贷款产品多样且功能上不断创新
从最早开始为穷人们提高生产性贷款,到后来不断挖掘穷人贷款需求,开始重视消费性贷款,并且推出了具有人性化多样性的消费性贷款,以其优惠的贷款期限与灵活的利率水平,深受成员的欢迎。比如住房贷款、教育基金、养老基金等等,为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生活水平的提高,指导成员投资以及子女教育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第六,乡村银行培养了一批素质和效率高的工作人员团队
每个基层工作人员要在每周走访两次所管辖内的贷款成员。乡村银行第二代总体系统引进绩效“奖星”制度后,工作人员的工作潜力被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乡村银行的成功。
4.前景分析
4.1村镇银行将成为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新突破
由于小企业自身特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融资难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开展小额贷款的经验表明,农村小额贷款是农村金融非常有效的一种模式,对提高农民收入效果显著,比较适合于消除绝对贫困;同时对贷款者而言,小额贷款兼具坏账率低、收益高等优点。
不同于大多数金融机构重大轻小的情况,定位于农民和小企业贷款的村镇银行,贷款门槛较低,贷款额度小,致力于解决小企业的切身问题;并且其重大意义被国内外的成功实践所证实。因而,在这一金融机构创新过程中政府、村镇银行和小企业都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加强风险控制。相信只要措施得当,村镇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4.2村镇银行将成为改善“三农”问题的润滑剂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农户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对金融的需求都与日俱增,在广大农村地区,我国的农村金融长期不能够满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需求,使他们陷入贷款难的境地,潜在地损害着他们的利益和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村镇银行就是顺应这个需求产生的创新性金融产物。
村镇银行的建设立足于“三农”,是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它的成立是国家站在农民权益保护的立场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决策,意味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户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客户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金融体系问题的创新之举,也是促进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的必经之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
4.3村镇银行将成为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是十分庞大的,但是由于其长期处于政府的金融监管之外,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比如:会影响利率政策的实施、投机性强等。村镇银行的建立可以将分散的民间资本纳入到规范的金融系统,使得非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得到明显降低,从根本上保障民生利益。最后,有利于留住农村的资金,真正实现为农民谋利益的目的。我认为作为新生事物的村镇银行尽管正受到筹资困难,业务品种单一,社会影响低等问题的困扰,但是其中也蕴含着村镇银行的优势和机遇,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助于改变农村金融格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农村经济服务,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因此,应在总结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各项机制,大力推广村镇银行,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完成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服务的目标。
第五篇: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新政”试点运行良好2006年12月21日,银监会制定发布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新政,允许各类资本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等新的农村银行业机构。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挂牌开业的村镇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落户,这标志着一类崭新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地区正式诞生。随即,吉林东丰诚信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西部地区“扎根发芽”。2007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决定将试点省份从现在的6个省(区)扩大到全部31个省市区。“5·12汶川大地震”后,银监会特批四川省都江堰、绵竹、什邡等9个灾区县新设的9家村镇银行也相继开业。2008年12月26日,注册资金达2.5亿元的国内资本规模最大的村镇银行——中山小榄村镇银行在广东省小榄镇正式开业。据银监会最新统计,我国新型机构培育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突破百家,增加到107家,其中村镇银行91家。全部实收资本42亿元,存款65亿元,贷款34亿元。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孔祥智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意味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户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客户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列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式纳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将向9亿多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实际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也非常“青睐”村镇银行。2008年4月21日,银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蒋定之在大中型商业银行参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大中型商业银行要提高认识、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加快推进,在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07年,国开行共参与组建甘肃、四川、青海、湖北、吉林等五省6家村镇银行。2008年12月9日,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湖南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正式开业。2008年9月12日,彭州民生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国内第一家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更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重灾区成立的首家支持“三农”、支持灾后重建的金融机构。2007年12月13日,国内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全国首家由外资银行全资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月4日,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渣打银行在华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立的首家村镇银行。中国合作金融联合网 2009-08-21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年第3期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据了解,外资银行将根据内地农村市场的特点,开发和提供量身定制的农村金融服务,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不同于传统的抵押贷款,汇丰村镇银行的贷款更注重对现金流和还款能力的分析,以此解决中国农村的企业和农户缺乏抵押品的瓶颈问题。如按照“公司+农户”的价值链模式提供融资。这一模式是基于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为农户和经销商提供贷款,这些龙头企业与农户或经销商通常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在中西部省份设立13家村镇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先后设立了6家村镇银行,开启了外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先例。“这些中外资银行没有简单照搬移植现有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约束制度,而是利用自身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风险内控机制健全、管理技术领先和客户网络产品完善等优势,引入多样化、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品种和抵押担保方式,努力将服务延伸到更广大的县城和村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卫新江教授如此说。诸多问题需要实践中探索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上都明确要求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因此,试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为破解我国城乡二元难题在农村金融领域实施的一次重大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金融的支持,意义尤为重大。但在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引起政策制定和监管部门的重视。服务“三农”能否真正落实为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作为独立企业法人—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利润最大化”是其追求最终目标,与“三农”经济的风险高、效益低存在冲突和矛盾。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村镇银行服务对象是当地的农户或者涉农类小企业,以信用贷款为主要的金融产品比较容易发生风险损失。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相对匮乏。来自新疆新疆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信息显示,农牧团场棉农生产费资金缺口达到3—4亿元。村镇银行的发展与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缺乏矛盾比较明显,操作人员与后台业务培训、辅导平台的缺乏影响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村镇银行技术支持远远落后于其它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在异地结算、大小额支付、信用卡、网上银行、区域通存通兑、柜面通等功能的实现存在不少的困难。村镇银行监管难度较大。村镇银行主要设于农村地区,经营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不同,监管难度大、费用高。国家将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科学规划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目标。目前,银监会已初步编制完
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发展规划》,近期将上报国务院批准。初步思路是,在范围上,扩大开放面,提高开放度,使试点范围覆盖我国大部分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在布局上,继续鼓励试点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的农村地区倾斜,同时支持在中小企业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中西部经济较为活跃的县域适量布局;在进度上,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规模增加试点机构数量,争取再通过3年的努力,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一起,基本实现县(市)及以下乡镇、行政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各银监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待规划批准后立即部署实施,统筹安排好试点机构的类型、数量、布局和进度。调整完善新型机构准入试点政策。在坚持审慎原则基础上,一是研究完善村镇银行管理体制。探索组织管理新模式,允许试验主发起行参照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模式,组成专司村镇银行管理事业部性质的专业化机构,以解决投资一定数量以上的新型机构出资人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等问题。二是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到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发起设立新型机构的监管激励政策。探索“东西挂钩、城乡挂钩”的准入办法。三是协调人民银行、财税、工商等部门制定有关政策。现在,人民银行已明确了货币、支付结算、会计和征信管理等方面的政策,财税政策总体确定,工商登记注册政策也基本达成共识。着力强化对新型机构风险监管工作。一是合理调配监管资源,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建立属地监管局和并表监管局的联动机制。二是指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建立与其业务性质、规模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框架和组织机构,建立规范主要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三是落实主监管制度,建立监管日志和定期现场走访制度,重点强化对大额贷款的风险监管,督促机构对大额贷款逐笔逐户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确保主要风险指标在任何时点均达到监管要求。四是允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存贷比指标在开业5年内逐步控制在75%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