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机器人进军机床行业利与弊剖析
工业机器人进军机床行业利与弊剖析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大幕已经拉开,世界机器人市场的需求即将进人喷发期,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已初露端倪,机床企业进军机器人领域投资前景可期。希望国内制造企业能加快步伐,让外来掘金的竞争者能感到强大的压力,而不再是如何利用这一机遇。机床企业进军机器人产业,背后除了用工荒的促动,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工业机器人能替代目前越来越昂贵的劳动力,同时能提升工作效率和产品品质。据了解,富士康机器人可以承接生产线精密零件的组装任务,更可替代人工在喷涂、焊接、装配等不良工作环境中工作,并可与数控超精密铁床等工作母机结合制造模具,提高生产效率,替代部分非技术工人。
可以说,使用工业机器人可以降低废品率和产品成本,提高了机床的利用率,降低了工人误操作带来的残次零件风险等,其带来的一系列效益也十分明显,例如减少人工用量、减少机床损耗、加快技术创新速度、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机器人具有执行各种任务特别是高危任务的能力,平均故障间隔期达60000小时以上,比传统的自动化工艺更加先进。
采用工业机器人还有如下优点:第一,改善劳动条件逐步提高生产效率;第二,增强与可控的生产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第三,提高零件的处理能力与产品质量;第四,消除枯燥无味的工作,节约劳动力;第五,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环境,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劳动风险;第六,提高机床使用率;第七,减少工艺过程中的工作量及降低停产时间和库存;第八,提高企业竞争力。在面临全球性竞争的形势下,制造商们在利用工业机器人技术来帮助生产价格合理的优质产品。一个公司想要获得一个或多个竞争优势,实现机器人自动化生产将是推动业务发展的有效手段。
在发达国家中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外汽车行业、电子电器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高效率。目前典型的成套装备有大型轿车壳体冲压自动化系统技术和成套装备、大型机器人车体焊装自动化系统技术和成套装备、电子电器等机器人柔性自动。
化装配及检测成套技术和装备、机器人发动机、变速箱装配自动化系统技术成套装备以及板材激光拼焊成套装备等。
来源:自力式压力调节阀http://转载注明。
第二篇:浅谈工业机器人
苏 州 市 职 业 大 学
课程报告
名 称
现代制造技术
院
系
机电工程学院
班
级
12机电3班
姓
名
戴
亮
学
号
125307306
浅谈工业机器人
戴 亮
(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
机电一体化12级3班)
【摘要】:
本文对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和所涉及到的技术进行了概述,然后从其组成及分类、控制技术、发展历程、现状、发展前景、产业发展模式以及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分析了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发展
现状
前景
应用
序言
工业机器人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可用于安装、制造、检测、物流等生产环节,并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气电子、化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低压电器、电力、IC装备、军工、烟草、金融、医药、冶金及印刷出版等众多行业,应用领域广泛。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种种迹象表明工业自动化时代已经到来,工业机器人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机遇期,政策红利、工业转型升级需求释放等机遇叠加,但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产业化进程发展缓慢。
一、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及技术概述
1.定义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可重复编程的多自由度的自动控制操作机,是涉及机械学、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制造业的基础设备。2.技术概述
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机器人并不是在简单意义上代替人工的劳动,而是综合了人的特长和机器特长的一种拟人的电子机械装置,既有人对环境状态的快速反应和分析判断能力,又有机器可长时间持续工作、精确度高、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机器的进化过程产物,它是工业以及非产业界的重要生产和服务性设备,也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自动化设备。机器人应用情况,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工业机器人的组成及分类
1.工业机器人的组成
工业机器人一般由执行机构、控制系统、驱动系统以及位置检测机构组成。(1)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是一组具有与人手脚功能相似的机械机构,俗称操作机,通常由手部、腕部、臂部、机身、机座及行走机构组成。(2)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大脑,控制与支配机器人按给定的程序动作,并记忆人们示教的指令信息,如动作顺序、运动轨迹、运动速度等,可再实现控制所储存的示教信息。(3)驱动系统
驱动系统是机器人执行作业的动力源,按照控制系统发出的控制指令驱动执行机构完成规定的作业。常用的驱动系统有机械式、液压式、气动式以及电气驱动等不同的驱动形式。(4)位置检测装置
通过附设的力、位移、触觉、视觉等不同的传感器,检测机器人的运动位置和工作状态,并随时反馈给控制系统,以便执行机构以一定的精度和速度达到设定的位置。
2.工业机器人的分类
机器人的分类方法有很多,这里仅按机器人的结构形式、驱动方式以及系统功能进行分类。
(1)按结构形式分类
①直角坐标机器人 ②圆柱坐标机器人 ③球坐标机器人 ④关节机器人(2)按驱动方式分类
①气压传动机器人 ②液压传动机器人 ③电气传动机器人(3)按系统功能分类
①专用机器人 ②通用机器人 ③示教再现式机器人 ④智能机器人
三、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技术
1.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分类
(1)按照控制回路的不同分,可分为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
(2)按照控制系统的硬件分,可分为机械控制、液压控制、射流控制、顺序控制、计算机控制。
(3)按自动化程度分,可分为顺序控制系统、程序控制系统、自适应控制系统、人工智能系统。
(4)按编程方式分,可分为物理设置编程控制系统、示教编程控制系统、离线编程控制系统。
(5)按机器人末端运动控制轨迹分,可分为点位控制和连续轮廓控制。2.工业机器人的位置伺服控制(1)关节伺服控制
关节伺服控制是以大多数非直角坐标机器人为控制对象,它把每一个关节作为单独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来处理,且独立构成一个个伺服系统。这种关节伺服
结构简单,目前大部分关节机器人都由这种关节伺服系统来控制。以前这种伺服系统通常采用模拟电路构成,而随着微电子和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关节伺服控制系统已普遍采用了数字电路形式。(2)坐标伺服控制
由于关节伺服控制结构简单,被较多的机器人所采用,但在三维空间对手臂进行控制时,很多场合都要求直接给定手臂末端运动的位置和姿态,而关节伺服控制系统中的各个关节是独立进行控制的,难以预测有各个关节实际控制结果所得到的末端位置状态的响应,且难以调节各个关节伺服系统的增益。因而,将末端位置矢量作为指令目标值所构成的伺服控制系统,称为作业坐标伺服系统。3.工业机器人的自适应控制(1)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这种方法控制器的作用是使得系统的输出响应趋近于某指定的参考模型,因而必须设计相应的参数调节机构。Dubowsky等人在这个参考系统中采用二维弱衰减模型,然后采用最陡下降法调整局部比例和微分伺服可变增益,使实际系统的输出和参考模型的输出之差为最小。然而该方法从本质上忽略了实际机器人系统的非线性项和耦合项,是对单自由度的单输出系统进行设计的。此外,该方法也不能保证适用于实际系统时调整律的稳定性。(2)自校正适应控制
自校正适应控制由表现机器人动力学离散时间模型各参数的估计机构与用其结果来决定控制器增益或控制输入的部分组成,采用输入输出数与机器人自由度相同的模型,把自校正适应控制法用于机器人。
四、工业机器人的发展
1.工业机器人的诞生至今(1)工业机器人的诞生
日本是当今的工业机器人王国,既是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制造国也是最大消费国,但实际上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地是美国。机器人的启蒙思想其实很早就出现了,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发表了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剧中叙述了一个叫做罗萨姆的公司将机器人作为替代人类劳动的工业品推向市场的故事,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于是在1959年美国的一家汽车公司,工业机器人应运而生。美国人英格伯格和德奥尔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他们发现可以让机器人去代替工人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而且不需要报酬和休息,任劳任怨。接着他们两人合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生产工业机器人。(2)工业机器人在日本发展
与此同时,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正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这个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毫无疑问,在美国诞生并已投入生产的工业机器人给日本带来了福音。1967年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首先从美国引进机器人及技术,建立生产厂房,并于1968年试制出第一台日本产机器人。经过短暂的摇篮阶段,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很快进入实用阶段,并由汽车业逐步扩大到其它制造业以及非制造业。1980年被称为日本的“机器人普及元年”,日本开始在各个领域推广使用机器人,这大大缓解了市场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社会矛盾。再加上日本政府采取的多方面鼓励政策,这些机器人收到了广大企业的欢迎。1980-1990年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处于鼎盛时期,后来国际市场曾一度转向欧洲和北美,但日本经过短暂的低迷期又恢复其昔日的辉煌。
1993年末,全世界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有61万台,其中日本占60%,美国占8%,欧洲占17%,俄罗斯和东欧占12%。是什么使得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有如此快速的发展,现理出几点原因:
① 根本原因是日本的基本国情,人口少,劳动力严重短缺。日本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在1.1%左右,而日本人都想接受高等教育导致其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却始终停留在0.7%。为了满足国民经济3%的增长要求,必须提高生产效率。
② 1973年十月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提高了劳动力成本,日本政府不得不鼓励私营企业向自动化领域投资,提高生产效率,以抑制由石油危机带来的成本型通货膨胀。
③ 工业机器人可以代替劳动者从事可能危害身体健康的劳动,避免了大量 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④ 日本自80年代起就采用推动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和促进研究与发展的政策。
(3)工业机器人在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发展
美国是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地,基础雄厚,技术先进。现今美国有着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供应商,像Adept Technologe、American Robot、Emersom Industrial Automation 等。
德国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占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美国,其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在普及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第二代工业机器人经推广应用成为主流安装机型,而第三代智能机器人已占有一定比重并成为发展的方向。
世界上的机器人供应商分为日系和欧系。瑞典的ABB公司是世界上最大机器人制造公司之一。1974年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电控式工业机器人IRB6,主要应用于工件的取放和物料搬运。1975年生产出第一台焊接机器人。到1980年兼并traflla喷漆机器人公司后,其机器人产品趋于完备。ABB公司制造的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在焊接、装配铸造、密封涂胶、材料处理、包装、喷漆、水切割等领域。
德国的KUKA Roboter Gmbh公司是世界上几家顶级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之一。1973年研制开发了KUKA的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一万台左右。所生产的机器人广泛应用在仪器、汽车、航天、食品、制药、医学、铸造、塑料等工业,主要用于材料处理、机床装备、包装、堆垛、焊接、表面休整等领域。
意大利COMAU公司从1978年开始研制和生产工业机器人,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其机器人产品包括Smart系列多功能机器人和MASK系列龙门焊接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铸造、家具、食品、化工、航天、印刷等领域。
日系是工业机器人制造的主要派系,其代表有FANUC、安川、川崎、OTC、松下、不二越等国际知名公司。2.工业机器人的现状
联合国欧洲经济局(UNECE)估计,2004年全球至少安装了10万台新的工业机器人。其中:欧盟31100台(比2003年增加15%,但比2001年的记录仅增加1%);北美16100台(比2003年增加27%,比2000年的记录高24%);亚洲51400台,主要在日本,但中国市场增长迅速(比2003年增长24%)。据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统计,至2008年底,世界各地已经部署了100万
台各种工业机器人。其中,日本机器人数量据世界首位。他们的算法基于制造工人与机器人的比例,即每万名工人拥有多少台制造机器人。其中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也比排在第二位的新加坡多出了一倍。其中日本每万名工人拥有295台工业机器人,新加坡169台,韩国164台,德国163台。虽然排在前三位的国家都在亚洲,不过欧洲却是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密度最大的地区。欧洲国家工业机器人密度为每万名工人50台,美洲为平均31台,亚洲平均27台。3.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
在发达国家中,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外汽车行业、电子电器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全球诸多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实践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机器人技术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高技术领域。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科学家在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中提出了4个重点发展方向,机器人技术就是其中之一。1990年10月,国际机器人工业人士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一次工业机器人国际标准大会,并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一个文件,把工业机器人分为四类:⑴顺序型。这类机器人拥有规定的程序动作控制系统;⑵沿轨迹作业型。这类机器人执行某种移动作业,如焊接、喷漆等;⑶远距作业型。比如在月球上自动工作的机器人;⑷智能型。这类机器人具有感知、适应及思维和人机通信机能。
4.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发展模式
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过程,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即日本模式、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1)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的特点是:各司其职,分层面完成交钥匙工程。即机器人制造厂商以开发新型机器人和批量生产优质产品为主要目标,并由其子公司或社会上的工程公司来设计制造各行业所需要的机器人成套系统,并完成交钥匙工程。
(2)欧洲模式
欧洲模式的特点是:一揽子交钥匙工程。即机器人的生产和用户所需要的系统设计制造,全部由机器人制造厂商自己完成。(3)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的特点是:采购与成套设计相结合。美国国内基本上不生产普通的工业机器人,企业需要机器人通常由工程公司进口,再自行设计、制造配套的外围设备,完成交钥匙工程。(4)中国模式的走向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应走什么道路、如何建立自己的发展模式确实值得探讨。中国工程院在《我国制造业焊接生产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总结报告》中认为,我国应从“美国模式”着手,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向“日本模式”靠近。
五、工业机器人的主要研究内容
1.示教再现型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技术研究
(1)关节式、侧喷式、顶喷式、龙门式喷涂机器人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设计。
(2)柔性仿形喷涂机器人开发:柔性仿形复合机构开发,仿形伺服轴轨迹规划研究,控制系统开发,整机安全防爆、防护技术开发,高速喷杯喷涂工艺研究。(3)焊接机器人(把弧焊与点焊机器人作为负载不同的一个系列机器人,可兼作弧焊、点焊、搬运、装配、切割作业)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设计。
(4)弧焊机器人用激光视觉焊缝跟踪装置的开发:激光发射器的选用,CCD成象系统,视觉图象处理技术,视觉跟踪与机器人协调控制。(5)焊接机器人的离线示教编程及工作站系统动态仿真。
(6)电子行业用装配机器人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设计。(7)批量生产机器人所需的专用制造、装配、测试设备和工具的研究开发。2.智能机器人开发研究
(1)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构成和控制策略研究
包括建模-遥控机器人模型,人行为模型,人控制动态建模,图形仿真建模,虚拟工具和虚拟传感器建模;以人为主体的人机共享规划与控制;局部自治控制;多传感融合技术;双向力反应控制;知识库的建立,学习与推理方法;人机交互的高级控制技术;虚拟现实(VR)控制与真实世界控制的相互关系;监控系统的结构。
(2)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导航和定位技术研究
包括导航和定位系统的系统结构;在结构环境或非结构环境中导航和定位方法研究;感知系统的传感器和信息处理系统的构成;根据传感器数据建立环境模型的方法;模糊逻辑的推理方法用于移动机器人导航的研究。(3)面向遥控机器人的虚拟现实系统
包括人机交互图形生成及其程序设计;遥控机器人(载体和机械手)几何动态图形建模;遥控操作环境图形建模;遥控机器人操作与数据的获取;虚拟传感器及基于虚拟传感器的双向力反应、反馈控制;面向任务的虚拟工具;基于虚拟现实的遥控操作的理论与方法;基于VR模型操作和真实世界操作的可切换、相容性和可交换性;VR监控系统。(4)人机交互环境建模系统
包括CAD建模中的人机交互技术;求知模型工件的反示过程中的交互技术;机器人与环境的布局及功能验证中的交互技术;传感器数据处理中的交互技术;机器人标定、运动学建模、动力学建模中的交互技术。(5)基于计算机屏幕的多机器人遥控技术
包括三维立体视觉建模;模型的计算机显示;遥控机器人模型的控制;人机接口;网络通讯。
3.机器人化机械研究开发
(1)并联机构机床(VMT)与机器人化加工中心(RMC)开发研究
包括VMT与RMC智能化结构实现技术;VMT与RMC关键传动实现技术;VMT与RMC加工、装配、摆放、涂胶、检测作业技术;VMT与RMC监控检测技术开发;VMT与MRC智能化开式CMC控制系统开发;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智能化机构、材料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业状态变量智能化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的多功能及灵巧作业终端;通用智能化开式CNC控制硬软件系统;并联机构运动学及动力学理论;RMC智能控制理论;VMT与RMC典型应用工程开发。
(2)机器人化无人值守和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多机遥控操作的大型散料输送设备
包括散料输送系统监控和遥控操作的传感器融合和配置技术;采用智能传感器的现场总线技术;机器人运动规划在等量堆取料、自主操作中的应用;基于广域网的远程实时通讯;具有监测和管理功能的故障诊断系统。4.以机器人为基础的重组装配系统(1)开放式模块化装配机器人
包括通用要素的提取;专用件标准化;装配机器人模块CAD设计;通用主流计算机构造的控制器;人机界面方式;网络功能。(2)面向机器人装配的设计技术
包括数字化装配与CAD集成技术;产品机器人化装配规划生成技术;产品可装配性模糊评价。
(3)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设计技术
其中单元技术:供料系统智能化设计、末端执行器快速执行、物流传输及其控制与通讯;集成技术:柔性装配线仿真软件、管理系统。(4)可重构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设计技术
开展基于任务和环境的动态重构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理论研究;系统基于自治体(Agent)的分布式控制技术及系统各单元体间的协作规划。(5)装配力觉、视觉技术
包括高精度、高集成化六维腕力传感技术;视觉识别与定位技术。(6)智能装配策略及其控制
包括装配状态实时检测和监控;装配顺序和路径智能规划及控制技术。5.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配置技术
(1)机器人的传感器配置和融合技术在水泥生产过程控制和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包括面向工艺过程的多传感器融合和配置技术;采用智能传感器的现场总线技术;面向工艺要求的新型传感器研制。(2)机电一体化智能传感器
包括具有感知、自主运动、自清污(自调整、自适应)的机电一体化传感器研究;面向工艺要求的运动机构设计、实现检测和清污的自主运动;调节控制系统;
机器人机构和控制技术在传感器设计中的应用。
六、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具有简单记忆和可变控制程序的自动机械。它是在机械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外称为industrial robot。工业机器人的出现将人类从繁重单一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它还能够从事一些不适合人类甚至超越人类的劳动,实现生产的自动化,避免工伤事故和提高生产效率。随着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进相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机器人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已经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生产领域。
1.提高自动化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据美国J.B Day通过大量的定后发现:在生产过程中,机器人在机床或其它设备上做上下料工作,以及在设备之间做短途搬运工作所花时间占了整个生产时间的80%以上,搬运费占了加工费的30%-40%,而且有85%的生产事故发生在搬运上,因此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解决了很多难题。2.直接从事广泛的生产劳动:例如喷漆、焊接、热处理、冶炼、电镀、冲压、注塑成型、砂型铸造以及锻造等。比如我国滩坊砖厂制造了一只有260个指头的机械手。
3.进行严谨的物品装配:通过图纸识别零件并加以组装,首先取得成功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斯坦福大学。此外还有日本日立制作的Hivip,列宁格勒的“变压器装配小组”。
4.仓库管理自动化:最早出现在法国,现已遍及世界各地,例如芬兰的汉基亚公司(汉基亚仓库是欧洲十大仓库之一)。
5.从事特殊环境下的劳动:核辐射、无毒气氛、强噪声、超低温或高温环境等不合适人工作的环境,甚至超越人能力范围的环境。比如用于发现输油管裂缝的机器人,日本生产了一种用于救火的“神奈川”机器人。
6.从事教育卫生等服务:例如美国Centurion公司生产的“机器人教师”已成功为学生开设了“逻辑学”、“概率论”等课程,美国德克萨斯仪表公司制造的微型翻译机器人,日本稻田大学研究出的“乳腺检诊机器人”。
参考文献:
【1】 王握文.世界机器人发展历程[J].国防科技, 2001,(01)【2】 陈爱珍.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J].机械工程师, 2008,(07)【3】 陈爱珍.国内外机器人的发展现状[J].机械工程师, 2008,(07)【4】 陈佩云.日本振兴工业机器人的政策[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1994,(01)【5】 陈佩云.与应用, 1994 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历史_现状与展望[J].机器人技术
第三篇: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管理实施办法2017
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工业机器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符合《规范条件》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实行公告管理,企业按自愿原则进行申请。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和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四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对申请公告企业材料进行审核、公示并公告发布符合《规范条件》的工业机器人企业(以下简称规范企业)名单,负责对规范企业监督检查、变更、整改、撤销公告等工作。
第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下统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央企业(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央企集团)负责本地区(本集团)申请公告企业的初审、数据汇总及材料报送,对本地区(本集团)规范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 规范企业应自觉保持符合《规范条件》,按照本办法的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评,积极配合监督、检查。第三章 申请、审核及公告
第七条 申请企业编报《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公告申请报告》(格式见附件1)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通过所在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所属央企集团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申请。申请企业应对其材料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八条 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央企集团负责对本地区(本集团)的企业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并按照《规范条件》要求对企业相关情况进行核实。初审合格后将企业申请材料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九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对申请企业进行评审。第十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通过专家评审的企业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予以公告。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监督检查采取企业自查自评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检查规范企业达标项和指标符合《规范条件》的情况。
第十二条 规范企业应于每年4月30日前提交上一的自查自评报告(格式见附件2),由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央企集团审核后于5月31日前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央企集团所属企业的自查自评报告应同时抄送所在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央企集团应适时对本地区(本集团)的规范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对每个规范企业的现场检查原则上不应少于每两年一次。第十四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对规范企业自查自评报告进行审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不定期组织对规范企业保持符合《规范条件》情况进行现场抽查。
第十五条 鼓励社会组织、公众和媒体对规范企业出现不符合《规范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第五章 变更
第十六条 规范企业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于变更发生之日起30日内提出变更申请报告(格式见附件3)。
(一)企业名称发生变化的;
(二)企业注册地址发生变化的;
(三)中央企业隶属的央企集团发生变化的;
(四)规范企业之间兼并、重组导致公告内容发生变化的。
第十七条 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央企集团对企业变更申请报告进行初审,合格后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十八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核合格后进行变更公告。
第十九条 规范企业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企业应于发生变化之日起1年内提出重新公告申请:
(一)企业生产地址搬迁的;
(二)企业发生分立的;
(三)与非公告的工业机器人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的。
第二十条 逾期未重新提出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原规范企业公告。第六章 整改
第二十一条 规范企业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整改:
(一)未按时上报自查自评报告的;
(二)自查或检查发现问题的;
(三)经核实自查自评报告存在虚假统计数据的;
(四)其他不符合《规范条件》要求的。
第二十二条 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央企集团应督促企业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被要求进行整改的规范企业,应在完成整改后及时将有关情况经相应的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央企集团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二十三条 企业在3个月内没有完成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将按照相关程序撤销其规范企业公告。第七章 撤销公告
第二十四条 规范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核实确认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撤销其规范企业公告:
(一)一年以上无机器人销售业绩的;
(二)两年以上无新接机器人订单的;
(三)已停产,并宣布破产或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的;
(四)被兼并,无独立法人资格的;
(五)填报相关资料有重大弄虚作假行为的;
(六)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
(七)不能保持符合《规范条件》,并且拒绝整改或在规定期限内整改仍未达到要求的;
(八)发生经相关政府部门认定的重大责任事故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九)发生其他不符合《规范条件》要求的重大事项的。
第二十五条 对拟撤销规范企业公告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书面告知相关企业,听取企业的陈述和申辩。相关企业在收到书面告知函之日起30日内,可书面提出陈述或申辩。逾期未提出的,视为自动放弃陈述和申辩。
第二十六条 被撤销规范企业公告的,从被撤销之日起2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规范条件》公告。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7年8月15日起实施。附件:1.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公告申请报告 2.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企业自查自评报告 3.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企业变更申请报告 附件1 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公告 申请报告
企业名称:
(盖章)联 系 人:
联系方式:
申报日期: 年 月 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制 填 报 须 知
一、填写申请报告应确保所填资料真实准确。
二、填报项目(含表格)页面不足时,可另附页面。
三、请在申请报告所选项目对应的“□”内打“√”。企 业 声 明
1.本企业自愿申请并遵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及相关文件的规定。2.本企业自愿向政府主管部门及其委托机构提供真实、有效的企业信息和资料,并为监督检查及抽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名): 企业(盖章): 年 月 日
一、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名称
法定代表人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注册日期 注册资本
注册地址
经济类型 1.国有□ 2.集体□ 3.私营□ 4.外商独资□ 5.中外合资□ 6.港澳台投资□ 7.其他:
企业形式 1.有限责任□ 2.股份有限□ 3.股份合作制□ 4.个人独资□ 5.其他:
业务类型 1.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 2.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 生产地址
是否上市公司 上市地点及代码 申报联系人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企业占地面积 占地面积(m2)建筑面积(m2)
自有□ 租赁□
自有□ 租赁□
员工总人数 其中技术人员人数
上销售数据(本体生产企业)年销售额(万元)年销量(台/套)上销售数据(集成应用企业)系统集成 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
年销售额(万元)其中工业机器人 年销量(台/套)
二、企业资产情况 序号 内容 资金额
(万元)备注 1 注册资本固定资产现值
固定资产原值(万元): 3 流动资金(均值)
资本金及比例
固产资产贷款
流动资金贷款
其他 总资产
资产负债率: 9 净资产上销售收入 11 上利润总额 12 上缴税总额 13 上研发投入
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 累计投入研发资产
三、企业应具备条件情况说明
1、企业综合能力说明(至少包括《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第四至十四条的符合性说明,并附相关证明材料)项目 内 容 备 注
综合条件 是否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 是否具有独立研发、生产、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纳税情况 提供纳税证明
是否具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是否具备相应生产、检测和研发设备 企业规模 财务状况 审计报告
是否具备相应的研发/生产场所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2、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说明(至少包括《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第十五至十九条的符合性说明,并附相关证明材料)项目 名 称 备 注
填写附表1 质量要求 检测设备情况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核心产品的认证情况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企业是否建立符合GB/T 19001-2015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设备检验检测相关要求 本体生产企业填写附表2 集成应用企业填写附表3
3、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说明(至少包括《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第二十至二十五条的符合性说明,并附相关证明材料)项目 名 称 备 注
研发创新能力 核心产品专利权或软件著作权情况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企业研发投入情况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企业研发能力及相关资质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人才实力 企业领导是否具备相关技术背景及经验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特殊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率,人力资源培训与考核制度是否完善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技术人员数量及占比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4、企业售后服务能力说明(至少包括《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第二十六至二十七条的符合性说明,并附相关证明材料)项目 名 称 备 注
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情况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工业机器人产品保修期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附表1(一)主要生产设备清单 序号 名 称 型 号 数量
用 途 主要技术参数 备注
(二)主要检验仪器设备清单 序号 名 称 型 号 数量
用 途 主要技术参数 备注
(三)研发设备(含必要的软件程序)清单 序号 名 称 型 号 数量
用 途 主要技术参数 备注
附表2 设备检验检测相关要求(本体生产企业填写)分类 达标内容 达标要求 是否达标 备 注
定位和精度检测等仪器设备 三坐标检测仪 量程及精度高于产品设计要求 是□否□ 校准周期不得超过12个月
其他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测试设备 量程及精度高于产品设计要求 是□否□
耐压仪 量程及精度覆盖产品设计指标要求 是□否□
高精度工件尺寸测试设备 是□否□
减速器测试设备(除AGV)是□否□
伺服电机测试设备(除AGV)是□否□
合格标准及产品标准
GB11291.1-2011 工业环境用机器人 安全要求 第一部分:机器人 经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合格 是□否□
GB 5226.1-2008 机械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是□否□
JB/T 8896-1999 工业机器人 验收规则 是□否□
JB/T 10825-2008 工业机器人 产品验收实施规范 是□否□
GB/T 12642-2013 工业机器人 性能规范及其试验方法 是□否□
GB/T 20868-2007 工业机器人 性能试验实施规范 是□否□
GB/T 15706-2012 机械安全 涉及通则 风险评估与风险减小 是□否□
GB/T 17799.1-1999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 是□否□
GB/T 17799.2-2003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 是□否□
GB/T 17799.3-2012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居住、商用和轻工业环境中的发射 是□否□
GB/T 17799.4-2012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工业环境中的发射 是□否□ 企业及设备情况 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和耐久性水平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平均无故障时间不低于50000小时 是□否□
附表3 设备检验检测相关要求(集成应用企业填写)分类 达标内容 达标要求 是否达标 备 注
GB 11291.2-2013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 工业机器人的安合格标准及产品标准
全要求 第二部分:机器人系统与集成 经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合格 是□否□
GB/T 15706-2012 机械安全 设计通则 风险评分与风险减小 是□否□
GB 5226.1-2008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否□
GB 16655-2008 机械安全 集成制造系统 基本要求 是□否□
GB/T 20867-2007 工业机器人 安全实施规范
是□否□
是GB/T16855.1-2008 机械安全 控制系统有关安全部分 第1部分:设计通则 是□否□
GB 28526-2012 机械电气安全 安全相关电气、电子和可编程电子控制系统的功能安全 是□否□
四、主管部门审核意见表 企业名称
申报时间
审核意见: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2 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企业 自查自评报告
企业名称:
(盖章)联 系 人:
联系方式:
提交日期: 年 月 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制
一、企业概况
请简要概述,并填报完成附表1“企业基本情况表”和附表2“企业资产情况”。
二、企业各项能力
概述规范企业的综合能力、质量保证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售后服务能力与申报材料或上一变化情况。
注:重点填写企业符合《规范条件》的达标项和指标与申报材料或上一变化情况。规范企业应于每年4月底前提交上一的自查自评报告,由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央企集团审核后于5月底前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央企集团所属企业应同时抄送所在地的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附表1 企业基本情况表 企业名称
法定代表人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注册日期 注册资本
注册地址
经济类型 1.国有□ 2.集体□ 3.私营□ 4.外商独资□ 5.中外合资□ 6.港澳台投资□ 7.其他:
企业形式 1.有限责任□ 2.股份有限□ 3.股份合作制□ 4.个人独资□ 5.其他:
业务类型 1.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 2.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 生产地址
是否上市公司 上市地点及代码 申报联系人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企业占地面积 占地面积(m2)建筑面积(m2)
自有□ 租赁□
自有□ 租赁□
员工总人数 其中技术人员人数
上销售数据(本体生产企业)年销售额(万元)年销量(台/套)上销售数据(集成应用企业)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
系统集成
年销售额(万元)其中工业机器人 年销量(台/套)附表2 企业资产情况 序号 内容 资金额
(万元)备注 1 注册资本固定资产现值
固定资产原值(万元): 3 流动资金(均值)
资本金及比例
固产资产贷款
流动资金贷款
其他 总资产
资产负债率: 9 净资产上销售收入 11 上利润总额 12 上缴税总额 13 上研发投入
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 累计投入研发资产
附表3 主管部门审核意见表 企业名称
提交时间
审核意见: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3 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企业 变更申请报告
企业名称:
(盖章)联 系 人:
联系方式:
申报日期: 年 月 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制
一、企业变更情况 类型 是否变更 变更前的内容 变更后的内容
企业名称
注册地址
所属地区或集团 规范企业之间的 兼并或重组
注:规范企业发生上述情况之一时,应于变更发生之日起30日内提出变更申请报告。地方企业通过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中央企业通过央企集团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并抄送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行业主管部门。
二、证实性材料
企业发生变更时需提供相应的证实性材料,所有证实性材料复印件需加盖本单位公章。
附表1 主管部门审核意见表 企业名称
提交时间
审核意见: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第四篇:TCL进军IT行业(推荐)
TCL进军IT行业
一年半的时间,几乎从零开始,由一个人和5000万注册资金,发展到600人,700余家专业经销商,8亿元销售额,名列国内PC前五名,这样的业绩堪称辉煌,但TCL电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伟强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年前当他由TCL销售公司副总经理调任这个职位时,他就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肩头责任重大:TCL电脑科技有限公司是TCL集团在IT行业的主力军,其业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集团向信息产业进行战略转移的成败。
TCL与IT
TCL迈向信息产业的步伐并非朝发夕至:
TCL集团的早期雏形是1980年的惠阳地区电子工业公司,1981年公司与港商一起创办了当时最早的12家合资企业之一的“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生产录音磁带。1985年,又兴办了中港合资的“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1986 年开发出我国最早的扬声免提按键式电话机,同年通过生产鉴定,并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正式注册“TCL”品牌。1989年TCL电话机产销量雄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名直至今日。1992年,TCL在电话机上已获利三四千万,投资两千万进军彩电行业,当时国内的绝大多数电视生产线只能生产21英寸以下的中小屏幕彩电,25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彩电80%以上的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有,而国外品牌在国内没有生产基地,价格畸高。TCL抓住大屏幕彩电的发展机会,成功的进入家电领域,几年下来,TCL彩电已稳居国内市场前三甲之列。
从某种意义上说,TCL接触IT的时间比彩电还早。1989年,TCL集团现任总裁、当时任惠州市工业发展公司引进部部长的李东生在香港认识了一家叫JUKO的小公司,这个公司成立才三年,仅凭一颗EGA芯片,一年就能赢利1亿港币,公司很快就在香港上市,上市后股价翻了三倍。而当时TCL一年的利润不过才1000万元,这时李东生第一次感觉到IT业与传统产业的强烈反差。正好JUKO要在国内找一个合作者,TCL于是出资60万元,参股5%,在惠州合资成文寿华科学园,主要生产主板。虽然参股不多,但李东生还是对它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不把利润放在首位,而是希望在这个领域积累经验,借此进入IT行业。1993年,寿华公司内部闹矛盾,一位大股东出让股份,李东生一咬牙,花了两亿多元买下了36%的股份,成为寿华第一大股东。到1994年,世界IT产业格局发生了变化,台湾企业大举兴起,香港企业原有的优势逐渐丧失,李东生当了寿华公司一年多的董事长之后深感管理的吃力,碰巧有公司对寿华感兴趣,李东生于是转让了全部股份,全身而退。在此之前的1991年,TCL已经创立了信息技术公司,致力于电脑科技、产品和应用的跟踪,开发、销售TCL金牌MODEM、税控机和智能电表等。寿华**并没能挫伤李东生从事IT的积极性,他认为IT的方向没有错,但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时机的把握。此次**之后,他首先加强了TCL信息技术公司,并想以此留住离开寿华的人才。
从寿华**到1997年TCL在IT行业没有进行大的投入,但李东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中国IT业的发展状况。这一阶段恰逢Internet的迅猛扩张,李东生隐隐感觉全面进入信息产业的时机已经来临,但如何切入却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1997年为TCL公司作ERP系统的一个供应商北京开思软件公司领导人表达了让TCL集团收购的意图,于是TCL用600万元收购了开思公司,致力于大型企业集团资源管理电脑网络系统的集成和建设,以及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和推广,不久又投资350万元控股做网络安全维护和系统集成业务的北京东通公司。
1998年初,Internet主导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趋势越来越明朗,业界认为随着数字与技术的广泛运用,通信、家电、电脑3C整合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今天面向用户的不同信息终端必然会在网络大发展的明天融为一体。TCL在通信与家电领域都已颇有业绩,惟在IT领域尚无建树。时至1998年,中国的家电市场竞争异常激烈,IT行业则发展迅猛。李东生为开拓未来新型的信息终端产业做准备,认为必须及时调整公司战略,抓住时机介入IT行业,基于对未来信息终端产业的硬理解,TCL集团把发展目标转向“家电产品信息化和信息产品家电化”,并向3C融合领域拓展。
但IT行业有硬件、软件、信息服务、外设、网络产品等多个领域,TCL该从何处入手,切入哪些领域,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克服自身的不足,这些问题都必须具体解决。
此前收购开思与东通,事实上使TCL初涉网络基础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务,但步子迈得不是很大,为了加快向IT行业进军的步伐,98年初TCL与台湾GVC合资1.25亿创立了TCL致福电脑公司。作为TCL进军IT行业的主战场,TCL致福电脑公司拥有从PC整机到主机板、监视器、笔记本电脑、无线通讯、网络及半导体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能力,年产电脑40万台。主要致力于TCL品牌电脑整机、周边设备及功能方案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
TCL进军IT行业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1999年4月,TCL向中国十大系统集成商之一的金笠集团注资1亿元,取得金科公司50%股权,加大了向系统集成领域的投入。同月,TCL向原北京翰林汇电脑科技公司注资2200万元,持有40%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同年10月,TCL又出大手笔,在深圳举行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TCL集团宣布与美国天时太平洋(LOTUS PACIFIC)公司签订合约,双方各投资1500万美元,在深圳成立TCL 国际公司,生产销售网络服务的硬件设备路由器、Cable Modem等。同时在上海成立天讯公司,主营ICP业务,利用公司的Cable Modem、机顶盒及专有的Telweb技术推出基于有线电视 的网上信息服务。几天之后,TCL集团总裁李东生郑重宣布TCL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原微软中国区总经理吴士宏女士出任TCL信息产业集团副总裁、TCL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至此,TCL成为基于Internet全面的信息服务产品和信息服务供应商,横跨家电、通讯、信息产业的格局基本形成。
中国IT业发展状况
1997年
新年之初,中国IT业龙头老大联想电脑再次启动价格杀手锏,把PⅡ配置的商用台式机价格降到万元以下,从而再次获得新一年的竞争主动。随着联想万元PⅡ的开局,国内各地的PC品牌开始如雨后蘑菇生发出来,海信、实达、海星、夏华、拓普、海尔、牡丹,涌现出一大堆新的PC品牌,连冰柜、空调、电视机的制造商也开始在PC制造领域寻找商机,而且个个雄心勃勃。
1997年,联想电脑终于开始收获耕耘多年的家用电脑市场,“家用就是联想1+1”的概念开始以产品和应用的形式根深蒂固,个别国内品牌如海信、长城坚决跟进,其他品牌已经不得不安于现状了。国外品牌日趋势微,AST的ADV系列还在销售,但已经退到不显眼的角落,和Presario几乎看不到了,IBM的APTIVA始终曲高和寡。
网络在1997年已经完成了舆论准备,进入实战阶段,IBM在1997年推出其台式机“PC300-GL”和“PC300-PC”,虽是台式机,但有 “专为网络时代设计”的名称,其市场推广也更像是做概念,虽然实际销量有限,却为中国网络化时代到来给出了引子,同时到来的还在Oracle总裁埃利森提出的NC概念,所谓NC意即“网络就是计算机”。中国政府金字号工程顺利完成和四大互联网基础建设无疑为中国Internet的普及和应用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8年
199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在1998年开始显现,刚刚进入第二季度,中国市场所有的PC厂商开始惊惶失措:从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头十天、二十天的情况看,只能完成全年计划的30%-40%。
3月份人大政协会议决定了政府改制,大规模政府采购和行业采购行为受到影响,所有行动都有待新格局的稳定。8月政府打击走私行动彻底铺开,原先多少有些不规则操作的IT厂
商全部进入僵滞,与上半年相反,这时需求量大增,但厂商却无货可供。
在台湾品牌的辛勤努力下,网络硬件设备的价格终于降低到合理程度,10兆以太网集线器网卡已经非常便宜,一般企业和家庭都已买得起了,100兆设备虽然稍贵,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专业的美国品牌无法跟台湾品牌竞争,全面走向100兆交换,而看好这一市场的英特尔、惠普和Compaq则从10兆到100兆网络的升级看作自己的发展机会,在这一领域大肆扩张。
单纯从舆论看,Internet已无可争议地成为所有人最为关注的主题,网络门户之争是业界最热闹的一个焦点,瀛海威**宣告了第一代网络服务商使命的终结,新生代网络服务商正蜂涌而至,四通利方和搜狐在美国融资成功,让中国IT人大开眼界,更多年轻人和年轻企业涌入中国的ICP和ISP行列,许多人盘算着如何在1999年或2000年在美国融资及至到纳斯达克上市。
继“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后,IBM在1997年提出的电子商务概念开始在中国推行,准备在99年拿出自己的电子商务作品。连邦的8848和科利华的中国最大书店开始启动,网络正在挣脱学术和技术的藩蓠,走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金山的WPS终于有所收获,正版软件的出路在何方却依然不甚明朗。
1999年
自从96年初联想电脑打破了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心理线之后,三年来无论商用机还是家用机都死守这条防线,即使不少地方名牌都有相对便宜的机器,但价格6千以下的电脑始终不被认为是主流。99年6月1日,长城集团的飓风行动,在业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飓风。随后实达、TCL电脑、夏华三宝等品牌纷纷推出全配置多媒体的低价电脑,从低价电脑的火爆销售来看,称1999年为低价电脑年一点也不为过。在低价电脑的猛烈攻势下,国外厂商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但销量仍在增加。不甘于在中国市场的节节败退,IBM、、HP、NEC等品牌纷纷降低商用台式机的价格,第三季度,Compaq更上市了价格5000元左右的商用台式机。岁末年终,联想电脑再次用“天禧”电脑震撼了中国计算机市场。这位一向善于从各个角度对自己的产品寻找“第一”的业界龙头,这次给他的产品冠的名头是“第一代网络PC”,其最大特点是捆绑了ISP和ICP-联想调频365。
1999年3月10日,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在深圳举行的“维纳斯计划合作伙伴”发布会上,亲自揭开“维纳斯”的神秘面纱。这一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开发计划,目标是要开发出一个新的基于Windows CE的集计算、娱乐、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廉价产品。然而维纳斯计划却引起了激烈的争议,垄断的指责声不断。尽管如此洋女神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步伐,还是在1999年10发布了首批“维纳斯电脑”,然而市场的反应远没有媒体的反应强烈,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1999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制中心(又名北京凯思软件集团)怀胎5载的凯思嵌入式操作系统,被“维纳斯计划”催生了,这个被针锋相对的命名为“女娲计划”的开发方案据称可与微软的“维纳斯”相媲美,可广泛应用于机顶盒、袖珍电脑,掌上电脑、PDA、VCD以及与Compaq相联接的一切设备。但所有的这一切似乎都并不太重要,人们真正关心的是,东方女神是否能够战胜西洋女神。
电信改革仍在大刀阔斧地进行,3月初开始的电信资费大幅降价,让普通老百姓终于可以较为轻松地在网上遨游,IP电话的开通又让老百姓领略了一下Internet所带来的切实利益。政府上网工程于1999年1月22日正式全面启动,截止到1999年5月17日,我国政府上网工程网站gov.cn下的政府域名已达1470个,其中有720个政府部门拥有www.xiexiebang.comNIC的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数量为1万人,到1998年底,这一数据已经改写为210万,不过半年时间,以翻一番达到400万,预计在2000年将突破1000万。
从92年到97年,中国PC市场年均增长率高达55.4%,家用电脑的年均增长率则高达100%,而1998年由于商用市场相对饱和,PC市场增长率骤降至16.6%,IT企业纷纷寻找出路,力求突破瓶颈,极其巨大的中国PC市场等待合适的产品。
TCL电脑的定位
TCL电脑公司认为当前我国人民对信息产品的需求正处于高速增长期,然而由于PC价格相对于普通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偏高,国民普遍的受教育程度不足,以及PC产品的专用性和使用复杂性等问题大大限制了电脑产品快速在家庭中大量普及。调查发现,国内的电脑应用水平还很低,许多用户连如何开机、关机、打字都不会,已经购买PC的用户中有许多也只限于文字处理、上网、游戏等一些基础功能,电脑的利用率不足10%。TCL电脑公司总经理杨伟强把这两点归结为电脑普及的两个门槛:价格门槛和应用门槛。杨伟强有预感,中国的PC普及已经进入一个临界状态,市场一旦突破,PC用户数量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只要能跨跃价格和应用这两个门槛,PC完全有可能像电视一样普及。
国外的一份报告更加强了他的信心:在美国加州举行的Intel开发商论坛上,业界分析家预测,在低价PC和Internet的日益普及推动下,2000年全球PC的销量将可望超过电视机的销量。美国加州市场调查公司Computer Intelligencer 调查发现,目前低于1000美元的PC市场占有率已从去年的7.2%增长到40%,而98年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和韩国的PC销量已经超过了电视,这种趋势无疑会扩展到全球其它地区。
杨伟强决定利用TCL电脑强大的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和遍布全国各地的服务网络帮助中国老百姓跨跃价格和应用的双重门槛。
第五篇:机器人带来的利与弊
Robots have entered ordinary people’s life widely since the past century.However,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robot application and restriction on robot production is still an emerging issue.In order to find whether the advantages of robot application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which in turn lead to discuss the government's action on the investment towards robot business, it is essential to extract the effects of robots o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sides.Robots are beneficial due to their high working efficiency, ability to complement human weakness, but they are also limited because the deprivation of job opportunities.The biggest contribution of robots is their application in manufacturing.Compared to workers, robots demand low wages, no subsidy, and no need for rest.Additionally, they are able to work faster and more efficient which increases productivity.In a factory which only has robotic workers, the producing rate drastically increases three times than before.If governments spend more money on robot in factories, the productivity is going to increase dramatically.Robots are also beneficial for the recovering of patients.The wearable devices are able to push patients’ boundaries of their capabilities.If a person's leg gets injured, the devices equipped on his legs could help him walk even faster than before.Moreover, the robotic technology enhances human brain function to a great extent.It acts as an alternative organ for people with lung failure or other disabilities, which gives them a second chance to come back to life.Utilizing robots massively could lead to fewer job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In some cases, robots will replace people’s position because of their cheap and high efficiency characteristics.In some factories, many employees get dismissed and the positions are taken by robots.Currently,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people who make a living by doing heavy labour.Wide application of robots might deprive those people of their jobs.Unemployment will cause instability of the society.To conclude, the benefits of robots overweight the disadvantages.The merits of robots are high working efficiency and strong physical capability.The drawback is the potential unemployment issue it will bring to the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