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考试国际法条约法部分复习精华
司法考试国际法条约法部分复习精华
司法考试国际法条约法一章的重点在于条约的保留、条约的解释、条约成立的实质要件、条约的适用、条约对第三国的效力、条约的修正。
第一节 概述
一、条约的定义和特征
(一)概念
条约是指“国家间所缔结的而以国际法为准之国际书面协定,不论其载于一项单独文书和两项以上相互有关之文书内,也不论其特定名称为何”。有关条约的国际公约为《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二)特征
1、条约在国际法主体间缔结
2、条约具有法律拘束力
3、条约以国际法为准
4、条约的形式主要是书面的二、条约成立的实质要件(书面与否不影响条约的效力)
(一)具有缔约能力(国际法主体)和缔约权(内部规则确定)
1、缔约能力——主权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拥有的完整、全面的缔约能力。国家内部的行政单位、地方政府一般不能与外国缔结条约。
2、缔约权——拥有缔约能力的主体,根据其内部的规则赋予某个机关或个人对外缔结条约的权限
3、全权证书——由国家主管当局授权的全权代表代为进行谈判缔约的,必须具备全权证书。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使馆馆长、国家向国际会议或国际组织派遣的代表(仅包括正职),在议定约文时,无须出具全权证书。
4、缔约方必须具备完全的缔约权
(1)缔约机关不得超越其国内法关于缔约权的一般限制
(2)被授权缔约的代表不得超越对其权限的特殊限制
注意:
(1)一国不能以本国机关违反国内法关于缔约权限的规定而主张其所缔结的条约无效,除非这种违反国内法关于缔约权限规定的行为非常明显,涉及根本重要的国内法规则
(2)对于被授权缔约的代表超越对其权限的特殊限制所缔结的条约,除非事先已将对这位谈判代表的权限的特殊限制通知其他谈判国,其本国不得以此作为其所缔结的条约无效的根据
(二)自由同意
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不能被认为是自由同意的情形:
1、错误——是指与缔约时假定存在并构成一国受条件约束的必要根据的事实或情势有关的错误。
2、欺诈
3、贿赂
4、强迫
(三)符合强行法规则
1、在缔约时与一般国际法强行规则相抵触者无效
2、条约缔结后与新的强行规则抵触的无效
第二节 条约的缔结
一、条约的缔结程序和方式
(一)约文的议定
全权证书——由国家主管当局授权的全权代表代为进行谈判缔约的,必须具备全权证书。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使馆馆长、国家向国际会议或国际组织派遣的代表(仅包括正职),在议定约文时,无须出具全权证书。
(二)约文的认证
方式有:
1、草签
2、待核准的签署或暂签
3、签署
4、通过
(三)同意接受条约约束的表示
1、签署,条件是:
(1)该条约规定签署具有这种效果
(2)各谈判国约定签署有这种效果
(3)该国在其代表的全权证书中或在谈判过程中表示该国赋予签署这种效果
2、批准,一般是通过交换或交存批准书来完成,条件是:
(1)条约中规定须经批准
(2)各谈判国约定条约需要批准
(3)该国的代表对该条约作须经批准的签署
(4)在谈判代表的全权证书中或在谈判中有需批准的意思表示
3、加入——未对条约进行签署的国家表示同意受条约的约束,加入不需再经批准
4、接受和赞同
二、条约的保留
(一)概念
条约的保留是指一国在签署、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一个条约时所作的单方声明,其目的在于排除或更改条约中某些规定对该国适用时的法律效果。一般而言,双边条约不存在保留的问题。
(二)保留的范围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提出保留:
1、该保留为条约所禁止,如联合国宪章和WTO多边协议;
2、保留不在条约所允许的范围内
3、保留与条约的目的与宗旨不符
(三)保留的接受
保留是一国单方面的行为,其他缔约国有权决定本国是否接受该保留造成的对有关权利义务排除或变更的约束。对于一项保留是否需要其他缔约国予以接受,规定如下:
1、条约明文准许保留的,一般不需要其他缔约国事后予以接受
2、如果条约在全体当事国的全部适用是每一当事国同意该条约拘束的必要条件时,保留须经全体当事国接受
3、条约若是一个国际组织的组织约章,保留一般须经该组织的有权机关接受
4、不属于上述情况的,由缔约国决定是否接受一项保留,保留将因接受与否效力不同
(四)保留的法律效果
例子——一切船舶享有领海无害通过权。有些国家对该条提出保留,主张军舰不享有领海无害通过权,军舰通过一国领海时须经过沿海国同意。
1、在保留国与接受保留国之间,按保留的范围,改变该保留所涉及的一些条约规定。上例中,在保留国和接受保留国之间,无害通过权改为:除军舰外,一切船舶享有领海无害通过权,军舰通过一国领海须征得沿海国同意。
2、在保留国与反对保留国之间,若反对保留国并不反对该条约在保留国与反对保留国之间生效,则保留所涉及的规定,在保留的范围内,不适用于该两国之间。上例的法律效果变为:两国之间既不适用军舰享有领海无害通过权的规定,也不适用军舰通过一国领海须征得沿海国同意的规定。
3、在未提出保留的国家之间,按照原来条约的规定,无论未提出保留的国家是否接受另一缔约国的保留。上例的法律效果在未提出保留的国家之间即为,适用一切船舶享有领海无害通过权。
第三节 条约的效力
一、条约的生效
(一)经签署后生效
(二)经批准通知或交换批准书后生效
(三)交存批准书或加入书后生效
(四)条约规定于一定的日期生效
二、条约的适用
(一)条约必须遵守原则
凡有效的条约对其各当事国有约束力,必须由其善意履行。不得援引其国内法规定而不履行条约。
(二)条约的适用范围
原则上,条约没有溯及力。
条约一般应适用于各该当事国的全部领土。
(三)条约的冲突
条约的冲突是指一国就同一事项先后参加的两个或几个条约的规定相互冲突。解决冲突的方法如下:
1、先后就同一事项签订的两个条约的当事国完全相同时,不论是双边还是多边条约,一般适用后约取代前约原则
2、先后就同一事项签订的两个条约的当事国部分不同时,在同为两条约当事国之间,适用后约优于前约的原则。在同为两条约当事国与仅为其中一条约的当事国之间,适用两国均为当事国的条约
3、适用条约本身关于解决条约冲突的规定(如联合国宪章,以联合国宪章为准)
三、条约对第三国的效力
(一)条约未经第三国同意(书面接受,国际法中唯一一个需要书面的考点)不得对第三国创设义务和权利
(二)当一个条约有意为第三国创设一项权利时,原则上应得到第三国同意,但第三国没有相反的表示,应推断其同意接受这项权利
(三)条约使第三国负担义务时,该项义务一般必须经条约各当事国与该第三国的同意方得取消和变更
第四节 条约的解释和修订
一、条约的解释
(一)一般规则
1、根据通常含义和上下文
2、符合条约的目的和宗旨
3、善意解释
(二)条约解释的辅助规则
1、包括条约的准备工作和缔约的情况在内的资料可作为条约解释的补充资料
2、两种以上文字的条约的解释
(1)经两种以上文字认证作准的条约,除条约中规定或当事国协议当遇到意见分歧时应以某种约文为根据外,每种文字的约文应同样作准
(2)作准文本以外的条约译本,不能作为作准文本,仅可参考
(3)在各种文字的文本中,条约的用语应被推定有相同的意义
(4)除按规定应以某一约文为准外,采用顾及条约目的及宗旨的最能调和各约文的意义(善意解释,若第三方解释,要求中立;若缔约国解释,要求有利对方,不利己方,且不得阻挠条约的履行。)
二、条约的修订
三、条约的终止和暂停施行
(一)条约的终止和暂停施行的原因
1、条约本身的规定
2、条约当事方共同的同意
3、单方解约和退约
4、条约履行完毕
5、条约因被替代而终止
6、条约履行不可能
7、条约当事方丧失国际人格
8、断绝外交关系或领事关系
9、战争
10、一方违约
11、情势变迁——《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情势变迁原则的适用规定了严格的条件限制
(1)缔约时的情势必须发生了不可预见的根本性变化
(2)缔约国的情势构成了当事国同意接受条约拘束的必要根据
(3)情势变迁的效果将根本改变依条约尚待履行的义务范围
(4)确定边界的条约不适用情势变迁原则
(二)条约的终止和暂停施行的后果
1、解除各当事国继续履行条约的义务
2、不影响各当事国在该条约终止前由实施该条约所产生的任何权利、义务或法律情况
3、在暂停实施期间,各当事国应避免足以阻扰条约恢复施行的行为
第二篇:司法考试国际法全科复习指导——条约法
司法考试国际法全科复习指导——条约法
第七章 条约法
第一节 概述
一、条约的定义和特征
1、定义:国家间所缔结以国际法为准的国际书面协定
2、特性:
A.在国际法主体间缔结
B.具有法律拘束力
C.以国际法为准
D.主要是书面形式
二、条约的种类和名称
1、分类:
A.造法性和契约性
B.双边条约和金边条约
C.多边分为:开放性和非开放性
D.缔结程序复杂条约和缔结程序简单条约
第二节 条约成立的实质要件
一、具人缔约能力的缔约权
二、自由同意。例外情况:错误、诈欺和贿赂、强迫
三、符合强行法规则
A.在缔结时与强行规则相抵触,自始无效
B.缔结后与强行规则相抵触,自发生抵触时失效
第三节 条约的缔结
一、条约的缔结程序和方式
A.约文的认定:谈判、起草、草案商定
B.约文的认证:草签、待核准的签署或暂签、签署、通过C表示同意受条约的拘束:签署、批准、加入
D.接受和赞同
二、条约的保留
1、保留是以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缔约自由同意要件为根据,双边条约一般不发生保留问题
例外:
A.条约禁止保留
B.准许特定保留
C.与条约目的和宗旨不符
第四节 条约的效力
一、条约的生效
A.经签署后后生效
B.经批准通过或交换批准书后后生效
C.交存批准书或加入书后生效
D.规定于一定的日期生效
二、条约的适用
1、条约必须遵守原则
2、条约适用范围
A.时间范围:生效之日起
B.空间范围:依协定
3、条约冲突
A.后约取代先约,适用当事国相同
B.后约优于先约,适用部分当事国相同
C.适用条约本身的冲突规定
三、条约对第三国效力
1、有意为第三国创设义务,须经第三国书面明示接受
2、有意为第三国创设权利,原则上应得到第三国同意,不必须以书面方式
3、使第三国担负义务时,该义务必须经条约各当事国与该第三国同意方得取消或变更。
第五节 条约的解释和修订
一、条约的解释
1、一般规则
A.根据通常含义和上下文
B.符合条约目的和宗旨
C.善意解释
2、辅助规则
A.条约解释补充资料
B.两种以上文字的条约解释
二、条约的修订
1、多边条约修正:须通知一切缔约国,若一国不同意则适用未修正条约
2、多边条约修改:在部分当事国间进行,前提是条约本身允许修改。
第三篇:司法考试国际法导论部分复习笔记
司法考试国际法导论部分复习笔记
本章重点是国际条约的效力、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国际法渊源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第一节 国际法的渊源
一、国际法的特征
二、国际法的渊源
(一)国际条约
是当代国际法最主要的法律渊源(原则上只对缔约国有约束力),可分为“契约型条约”和“适法型条约”。
(二)国际习惯
是最古老的国际法渊源。
其构成要素有二:
1、物质要素或客观要素,即存在各国重复一致地从事某种行为的实践
2、心理要素或主观要素,它要求上述的重复一致的行为模式被各国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对所有国际法主体具有约束力),即存在所谓法律确信
(三)一般法律原则
指各国法律体系中所共有的一些原则。
(四)确立国际法原则的辅助方法
1、司法判例
2、各国国际法权威学者的学说
3、国际组织的决议(其作用和地位高于学者学说)
三、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强制性,国际法基本原则就是国际强行法,但国际强行法并不都是国际法基本原则)
(一)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国家主权体现在:
1、对内的最高权
2、对外独立权
3、自保权
(二)不干涉内政(本质上是否属于内政,内政包括外交,但不得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考试时看自己感觉该事项是否应受他国内政)原则
(三)不使用威胁或武力(首先使用武力者涉嫌构成侵略,认定要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原则
(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五)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统治下的民族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
(六)善意地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第二节 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
一、国际法和国内法关系概述
(一)一元论
首先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同属一个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又分为国际法优先说和国内法优先说。
(二)二元论
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各自有其不同性质、效力根据、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二者互不隶属,各自独立。
二、国际法在我国国内的适用问题
目前一般认为,在民商事范围内,中国缔结的条约与国内法有不同规定的部分,在国内可以直接并优先适用(宪法无规定)。WTO协议在国内的实施采取了“转化”的方式。
第四篇:司法考试国际法复习之一
国际法复习之一(豁免相关问题)
一、国家主权豁免
(一)概念。
1、国家主权豁免又称国家的司法豁免权表现为:(1)指的是国家的行为及其财产不受他国管辖;“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2)一国国内法院非经外国同意,不得受理以外国国家为被告的诉讼;(3)对外国国家的代表或财产不得采取司法执行措施。
2、绝对豁免主义和限制豁免主义。限制豁免区分商业行为(管理权行为)和非商业行为(统治权行为),前者不享有豁免,而后者享有豁免。(1)一国政府与另一国公司的商业活动,奉行绝对豁免;(2)一国有公司或企业与另一国公司的商业活动适用限制豁免。
(二)国家主权豁免的几个关键点。
1、诉讼管辖豁免和财产执行豁免。
诉讼管辖豁免指一国应避免在其法院对另一国提起的诉讼行使管辖(以外国为当事方或虽未以外国为当事方,但实际影响该外国的财产)
财产执行豁免指的判决前或判决后对国家财产采取强制措施。
2、国家豁免的放弃。
(1)明示放弃(国际协定、书面合同、在法院发表的声明或在特定诉讼中提出的书面函件)。
(2)默示放弃(提起诉讼、介入诉讼、提起反诉,但出庭主张豁免、出庭作证等不得视为放弃豁免)。
(3)放弃诉讼管辖豁免不得推定为放弃执行豁免。
二、外交特权与豁免
(一)使馆的特权与豁免。
1、使馆馆舍不受侵犯,须经使馆馆长或者其授权人员的同意,送达司法文书、火灾、疫病等也不例外;保护使馆馆舍免受侵犯或者损害;使馆的馆舍、设备及馆舍内其他财产和使馆交通工具免受搜查、征用、扣押或者强制执行。征用却有必要时可以征用,但需补偿。
2、使馆的档案和文件不受侵犯,无论档案位于何处何种情况(包括断交)都不收侵犯。
3、通信自由,但无线电收发信机设置应经所在国同意;(4)免纳捐税;(5)使馆人员行动与履行自由,但禁止或者限制进入的区域除外。
(二)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
1、使馆馆长(大使、公使、代办以及其他同等级别的人)、外交人员(参赞、武官、外交秘书和随员)、与馆长外交人员共同生活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如果不是所在国公民,享有相同的特权和豁免。主要有:(1)刑事管辖豁免绝对;(2)民事管辖豁免和行政管辖豁免,但有例外;(3)免除作证义务。(4)管辖豁免可以由派遣国政府明确表示放弃,主动提起诉讼,对与本诉直接有关的反诉,不得援用管辖豁免。放弃民事管辖豁免或者行政管辖豁免,不包括对判决的执行也放弃豁免。放弃对判决执行的豁免须另作明确表示。
2、使馆行政技术人员和与其共同生活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如果不是所在国公民并且不在所在国永久居留的,享有相同的特权和豁免。主要有:(1)刑事管辖豁免绝对;(2)民事管辖豁免和行政管辖豁免,但民事管辖豁免和行政管辖豁免,仅限于执行公务的行为。
(3)使馆服务人员如果不是所在国公民并且不在所在国永久居留的,享有一定的优遇。主要有:执行公务的行为享有豁免。
(三)特别使团的特权与豁免。
与外交人员特权与豁免基本相同,但注意几下不同点:
1、馆舍在火灾或严重灾难时未得到团长明确答复视为同意进入。
2、公务以外使用车辆引起的交通肇事诉讼不享有管辖豁免。
三、领事的特权与豁免。
(一)领馆特权与豁免
1、领馆馆舍不受侵犯。进入领馆馆舍,须经领馆馆长或者派遣国使馆馆长或者他们两人中一人授权的人员同意。遇有火灾或者其他灾害须迅速采取保护行动时,可以推定领馆馆长已经同意。
2、领馆的档案和文件不受侵犯。
(二)领馆人员的特权与豁免。
1、领事官员和领馆行政技术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享有司法和行政管辖豁免。领事官员执行职务以外的行为的管辖豁免,按照签订的双边条约、协定或者根据对等原则办理。但下列情形除外:(1)涉及未明示以派遣国代表身份所订的契约的诉讼;(2)涉及在所在国境内的私有不动产的诉讼,但以派遣国代表身份所拥有的为领馆使用的不动产不在此限;(3)以私人身份进行的遗产继承的诉讼;(4)因车辆、船舶或者航空器在中国境内造成的事故涉及损害赔偿的诉讼。(5)管辖豁免可以由派遣国政府明确表示放弃,主动提起诉讼,对与本诉直接有关的反诉,不得援用管辖豁免。放弃民事管辖豁免或者行政管辖豁免,不包括对判决的执行也放弃豁免。放弃对判决执行的豁免须另作明确表示。
2、领馆成员可以被要求在司法或者行政程序中到场作证,但没有义务就其执行职务涉及事项作证。领馆成员有权拒绝以鉴定人身份就派遣国的法律提出证词。领事官员拒绝作证,不得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或者给予处罚。
第五篇:司法考试国际法复习之三
国际法复习之三(三大本国际法部分知识点)
一、国际法基本理论部分。
1、国际法的法律性。
2、国际法渊源(《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
一、法院对于陈述各项争端,应依国际法裁判之,裁判时应适用:(1)不论普通或特别国际协约,确立诉讼当事国明白承认之规条者。(2)国际习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3)一般法律原则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4)在第五十九条规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充资料者。
二、前项规定不妨碍法院经当事国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则裁判案件之权。”
《国际法院规约》第59条:“法院之裁判除对于当事国及本案有效外,无拘束力。”)
3、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1)国际法“转化”或“并入”国内法。(2)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民商事范围内,条约与国内法不一致时可以优先直接适用条约,但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条约与国内法无规定时可以适用国际惯例,但不得违背我国的公共利益。其他领域条约如何适用我国还没有统一规定。
二、国际法主体
1、国家的管辖权:属人、属地、保护、普遍
2、承认:(1)形式:明示、默示;法律承认和事实承认;(2)承认不是义务,但承认产生法律效果。
3、承认的对象:(1)新郭建承认的情形:独立、合并、分立、分离;(2)新政府承认:剧烈社会革命或政变产生的新政府“有效统治原则”(3)对交战和叛乱团体的承认。
5、继承:(1)条约的继承:人身与非人身条约;(2)财产的继承:随领土、实际生存;(3)债务的继承:恶债及地方债务不予继承。
6、国际组织:(1)联合国秘书长的产生程序:按照实质性事项投票,大会简单多数。(2)安理会:“双重否决制”;安理会的决议对于当事国和所有成员国具有拘束力。
三、国际法上的个人
1、国籍的取得与丧失。
2、国际积极与消极冲突的解决。
3、外国人出入境管理制度及外国人在所在国的地位。
4、外交保护:用尽当地救济原则。
5、引渡与庇护。
四、条约法。
1、条约的缔结程序:全权证书。
2、条约的保留:(1)不得保留的情形;(2)保留的接受;(3)保留的法律效果。
3、条约对三国的效力:(1)创设义务,明示接受;(2)创设权利,可推定接受;(3)第三国权利或义务的取消。
4、条约的解释。
五、和平解决争端。
1、传统方式。
2、解决争端的政治方法。
3、国际法院的管辖权:对人管辖、对事管辖(自愿、协定、任择强制)咨询管辖权(联合国及附属机构可以就职务中的任何法律问题请求其发表法律意见)
六、战争法。
1、战争开始和结束的后果。
2、战时中立与永久中立。
3、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条约不规定、军事必要不解除义务;区分对象。
4、战时平民和受难者的保护。
5、战俘待遇和伤病员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