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人居环境问题与建筑材料的发展
我国人居环境问题与建筑材料的发展
摘要:通过对我国人居环境现状以及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分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我国人居环境问题与建筑材料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材料人居环境发展
1我国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1.1人口众多,资源短缺
1999年10月12日,人类迎来了“世界60亿人口日”。人口的增加,导致人均土地及各种资源占有率、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目前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已不足0.25ha/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35%,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我国的资源利用率极低,能源消费系数比发达国家高出4~8倍,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50%。也就是说,我国面临着人口拥挤,能源、资源紧缺的严峻局面。
1.2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住房及住宅配套设施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人口比例,1978年为17.9%,到1999年增加至30%。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工业的兴盛,促进了科技、教育、通迅、交通、建筑等行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交通拥挤、供水紧缺、环境污染严重、流动人口增多、住房短缺、违章建筑增多、难以管理等社会问题。对于一个拥有近134L人口的国家来说,解决好全体国民的住房问题,改善城乡住区环境,在全球性住区改善中占有重要的比例。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3.6m,增至1997年的8.8m,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也相应由8.1m增至22.4m;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住房状况以及住区的环境质量仍存在很大差距,尤其农村住房质量低劣,贫困地区居民住房问题更亟待解决。
2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
2.1建筑材料的大量生产加快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及环境污染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土木建筑业的空前活跃。道路、桥梁、铁路、机场、港湾、城市建筑、通迅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建筑材料在量和质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到1996年,全世界的钢产量达7.1t"Lt,水泥产量达l3.7亿t,混凝土的年使用量约904Lt。我国的钢产量1.01亿t,水泥年产量已达5{Lt。建筑材料的大量
生产,消耗了大量的原材料。炼铁要采掘大量的铁矿石,生产水泥要使用石灰石和粘土类原材料,占混凝土体积80%左右的砂石骨料要开山采矿,挖掘河床,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木材取自于森林资源,而森林面积的减少,加剧了土地的沙漠化。烧制粘土砖要取土毁田,这对于人均耕地面积本来就很少的我国来说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与此同时,材料的生产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产生废气、废渣,对环境构成污染。据统计,钢铁工业每吨钢综合能耗折合标准煤1.66t,耗水48.6m;烧制lI水泥熟料耗标准煤178kg,同时放出1t二氧化碳气体。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的振捣及施工机械的运转产生噪音、粉尘、妨碍交通等现象,也对周围环境造成各种不良影响。
2.2建筑材料的性能与环境质量
建筑材料的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安全性、耐久性、使用功能、舒适性、健康性和美观性。传统的墙体材料多采用实心粘士砖,由于不设保温层,墙体很厚,降低建筑物的面积使用率,浪费了土地资源,增加建筑时的运输量和施工量;同时用于控制室内温度的能耗也很大。传统的门窗材料多采用木材,吸水后容易变形,随季节的变化,会出现门窗关不上或空隙大等现象,而且木材耐火性差。近年来开发使用的钢窗,容易生锈,保温性和密闭性差。铝合金窗不易生锈,但保温性不良。目前我国用于房屋建筑的防水材料仍不过关,建筑物屋顶漏雨、楼层之间渗水现象普遍存在,影响居住性。路面材料主要采用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开裂、不平、破损现象很多;城市路面多为不透水性路面,雨天道路积雨现象普遍存在;公园、广场或商店等场所路面材料品种单调,还未考虑到路面的美化,以及与周围环境景观的协调。
3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从事着建筑材料的性能研究工作,并不断地开发新的材料。但以往的研究开发工作,多数是为了满足建筑物的承载安全、尺寸规模、功能和使用寿命等方面的要求,而很少考虑人们对所构筑的生存环境的舒适性和美观性的更高追求,更少考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给生态环境、能耗等方面造成的影呐。因此,开发并使用性能优良、节省能源的新型材料,是我们合理地解决生存发展、实现“与自然协调,与环境共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3.1加强环保型建筑材料研究开发
如前所述,建筑材料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一方面为人类构筑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设施,另一方面也给人居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建筑材料对环境造
成的负荷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需要开发和研究环保型建筑材料。如利用工业废料生产水泥、砌块;利用废弃的泡沫塑料生产保温墙体板材;利用废弃的玻璃生产贴面材料等。既可减少固体废料的堆放量,减轻环境污染,又可节省原材料,对环保和地球资源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免烧水泥可以节省水泥生产所消耗的能量。高流态、自密实免振混凝土,在施工工程中不需振捣,既可节省施工能耗,又能减轻施工噪音。概言之,利用工业、生活废料及其它各种可能途径生产低能耗、少污染的环保型建筑材料应该是今后建材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3.2加强轻质高强材料的研究开发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日趋加大,城市功能日益集中和强化,因此需要建造高层建筑,以解决众多人口的生活、工作空间。同时,传统劳动习惯的改变,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将更加追求精神上、情趣上的享受,大型公共建筑的需求量将增多,未来的建筑物将向更高、更大跨度发展。而要建造大型、超高层的建筑物,就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具有质轻、高强、耐久等优良特性。
3.3加强高耐久性材料的研究开发
材料的耐久性直接影响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造成结构物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仅仅由于荷载作用而破坏的事例并不多,由于耐久性原因产生的破坏日益增多。尤其处于特殊环境下的结构物,如水工结构物、海洋工程结构物等,其耐久性比强度更重要。同时,材料的耐久性直接影响着结构物的使用寿命和维护费用。长期以来,我国比较注重建筑物在建造时的初期投资,而忽略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运行费用,以及使用年限缩短所造成的损失。在考虑建筑物的成本时,也往往片面地考虑建造费用,想方设法减少材料使用量,或采用性能档次低的材料,在计算成本时也往往以此为计算依据。但是建筑物、结构物是使用时间较长的产品,其成本计算应包括初期建设费用,使用过程中的光、热、水、清洁、换气等运行费用,保养、维修费用和最后解体处理等全部费用。如果材料的耐久性不好,建、构筑物不仅使用寿命短,而且维修量大,将大大增加建筑物的总成本。所以应注重开发高耐久性的材料,同时在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建筑物的总成本,不要片面地追求节省一次性初期投
资。
3.4加强新型墙体材料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
历史以来,我国的房屋建筑墙体材料一直沿用传统的实心粘土砖,烧砖则毁坏耕地,耗用大量能源,污染大气环境。据统计,烧100万块实心粘土砖,要取一亩地的土(按挖深3m计);如果我国每年生产6000亿块实心粘土砖,则烧砖毁坏耕地60多万亩,同时我国12万家砖瓦企业占用耕地500多万亩。耕地是一种难以再生的资源,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
本国策。为此我国早在1988年作出了用新型墙体材料取代实心粘土砖的决定。因此,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大幅度地取代粘土砖,有效地保护耕地,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3.5加强新型路面材料和景观材料研究与开发
现代社会交通事业空前发达,道路建设量十分庞大。近几年来我国用于道路建设的投资每年在2500亿元的力度。如此大规模的道路建设需要大量的路面材料,而路面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道路的畅通性、快捷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许多建成的道路由于路面材料性能不良,2~3年破损严重,路面开裂、塌陷,难以保证畅通。目前路面材料主要有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两大类,提高路面材料的抗冻性、抗裂性,开发耐久性高、并具有可再利用性的路面材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随着城市道路、市政建设步伐的加快,人行道、停车场、广场、住宅庭院与小区道路的建设量也在不断增大,城市的地面不断被建筑物和灰色的混凝土路面所覆盖,使城市地面缺乏透气性,对城市空间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降低。因此,应开发具有透水性、排水性、透气性的路面材料,将雨水导入地下,调节土壤湿度,有利于植物生长,同时雨天不积水,夜间不反光,提高行车、行人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多孔的路面材料能够吸收交通噪音,减轻交通噪音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与环境协调的路面材料。除此之外,彩色路面、柔性路面等各种多彩多姿的路面材料,可增加道路环境的美观性,为人们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出行环境。现代社会由于工业生产活跃,道路及住宅建设量大,城市的绿地面积越来越少,一座城市几乎成了钢筋混凝士的灰岛。而在郊外,由于修筑道路、水库大坝、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破坏自然景观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增加绿色植被面积,开发诸如绿色混凝土、自动变色涂料、楼顶草坪、各种园林造型材料之类的能够美化环境、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增加环境情趣的景观材料也是今后建筑材料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3.6加强防火、防水等建筑功能材料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
现代建筑物趋向高层化,居住形式趋于密集化,加之城市生活能源设施不断电气化、燃气化,使得火灾发生的概率增大,并且火灾发生时避难的难度增大,因此火灾已成为城市防灾的重要内容。对一些大型建筑物,要求使用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小型的民用建筑也应采用耐火材料,所以要开发能防止火灾蔓延、燃烧时不产生毒气的建筑材料。我国防水材料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目前我国新型防水材料占防水材料总和的40%,从质量上讲,国产油毡防水质量低,使用寿命短,建筑中长期存在的屋面漏雨、卫生间漏水、装配式墙板板缝漏水和地下室渗漏等问题仍困扰着我国建筑业。其它如密封材料、采光材料、防腐材料等建筑功能材料,在我国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不能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的要求,也
是我国建材业发展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总体上来讲,今后一个时期内建筑功能材料的发展方向是:从单功能向多功能发展,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适应环保要求的功能材料的发展。
3.7研究开发智能化材料
智能化材料本身具有自我诊断和预告破坏、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功能,以及可重复利用性。这类材料当内部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时,能将材料的内部状况,例如位移、变形、开裂等情况反映出来,以便在破坏前采取有效措施。同时智能化材料能够根据内部的承载力及外部作用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如吸湿放热材料,可根据环境的湿度自动吸收和放出水分,能保持环境湿度平衡;自动调光玻璃,根据外部光线的强弱,调整进光量,满足室内的采光和健康要求。智能化材料还具有类似于生物的自我生长、新陈代谢功能,对破坏或受到伤害的部位进行自我修复。当建筑物解体的时候,材料本身还可重复使用,减少建筑垃圾。这类材料的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更进一步开发。总之,未来的建筑材料不仅要满足结构物的力学性能、使用功能及耐久性的要求;而且应对自然环境具有友好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节省资源和能源,不产生或不排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有害物质,减轻对地球和生态系统的负荷,实现非再生性资源的可循环使用;还要能为人类构筑温馨、舒适、健康、便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HancockE.G.主编,穆光照等译,苯及其工业衍生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11,【2】PohanishR„PGreeneS.A.著,中国石化集团安全工程研究院译.有害化学品安全手/tit[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1
【3】H.B.拉扎列夫,3.H.列文娜编,韦庆嵬译.工业生产中的有害物质手~Vl'I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12.
【4】任仁,张敦信编.化学与环境IMI.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gY23.
【5】任引津,张寿仁编.急性化学物中毒救援手/tit[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12.
我国人居环境问题与建筑材料的发展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班级:材料08-2班学号:080330216学生姓名:谭会杰
第二篇:人居环境问题整治情况
送表矿区人居环境问题整治情况
送表矿区7月27日至7月31日人居环境主要工作为: 1.督查环境整体卫生。
2、清理小广告。
3、规范市场秩序
4、组织环卫工参加评优差会议
5、组织各村人员参观马窑环境
6、禁烧督查
第三篇:学习《建筑易学与人居环境》心得体会
学习《建筑易学与家居环境 》心得体会
学院:美术学院 系别:美术学四班 姓名:闫增琦 学号:201424081413
中国建筑易学与风水学说有着深厚的亲缘关系。风水学说是易学哲学影响中国建筑的中介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理论、自然环境理论、人文环境理论和环境心理理论。就其主流而言,风水学说的内容大体分为两个层次:在实用的层次上,其中蕴含着前人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朴素认识和对建筑经验的概括总结;在理念的层次上,其中大量吸取了易学哲学的观念和理论。就其内涵而言,风水学说,就是关于自然环境(包括天然自然环境的和人工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环境易学”,以及选择和营造人类最佳生活环境的“建筑易学”。“建筑易学” 是指在建筑活动中所应用的易学或有关建筑的易学。从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社会实践来看,鉴于易学与占术的本质区别,建筑易学不同于以往鱼龙混杂的风水学说。建筑易学,是用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来研究风水文化的学问,是对于古代风水学说的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是对风水学说的扬弃和发展。
易学与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的建筑,包括宫殿、陵寝、寺庙、祭坛、书院,甚至普通的村宅民落,几乎无一例外地打上了易学的烙印。在中国,直接以“八卦”命名的建筑就不胜枚举,如福建漳浦县有“八卦堡”、台湾高雄县有“八卦村”、四川成都有“八卦亭”、天津黄崖口关内城有“八卦街”、河南开封有“八卦监狱”等等。易学与建筑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致于研究建筑的人不得不在易学上下一番大功夫。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已有五千年的应用历史,历经伏羲、轩辕、周文王、孔子、朱熹等先贤不断补充完善,《易经》成为中华民族认识天地人的基本哲学,被尊奉为群经之首,不仅适宜于人类的自然生产实践,而且适宜于社会思想实践。《易经》观天察地,通究天人万物之象、数、理,揭示宇宙不变、当变、必变的大法则,阐明人生知变、应变、达变的大原则,历经几千年历史长河的磨洗而不烟灭。《易经》的光辉依旧,仍然指导着科学探索,指导着人们的思想,植根于人们心中,正为西方现代科学所研究和应用,现代数学微积分原理、元素周期表、计算机二进制原理,都基于《易经》,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如此永恒不变地永远接近真理。《易经》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任何科学、任何文化,都只有在不悖《易》理时才具有生命力,才得以发展至今,原因在于《易经》是涵盖天地人的真理。
易学所秉持的是一种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整体思维方式,它认为天与人形态虽殊,但本质相同,“物物皆太极”,人应该法天则地,顺应自然,通过“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等手段,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如明代建筑学家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中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标准。中国古代的建筑理论称为堪舆学,“堪”就是观天,“舆”就是察地,堪舆就是从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到建造,都要周密地考察天文、地理、气象等因素,从而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体现,它是严格模拟北天极星宿的排列布局而营建的。古人在仰观天象时,将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众多星宿划分为三大区域,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其中紫微垣位于中心位置,是天皇太一神的宫殿,最为尊贵。紫禁城是天子发布政令,统御万民的长居之所,为天下至尊之地,所以它的设计要与天上星宿的布局相吻合。古人将紫禁城看成是紫微垣在人间的投影,在总体布局上,取象“天中”之象,并以中轴贯穿全城,所有的建筑都围绕中轴布局,完全体现了照搬“天中”天象的设计理念。这种模拟天象而营建的建筑思想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随处可见,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说:“无论宫殿、寺庙,或是作为建筑群体的城市、村镇,或分散于乡野田园中的民居,也一律常常体现出一种关于‘宇宙图景’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时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这一评论是非常恰当的,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阴阳平衡思想是《周易》的重要思想。《周易》之卦,有的完全由阳爻组成,如乾卦;有的完全由阴爻组成,如坤卦;有的阳爻多于阴爻,如革卦;有的阴爻多于阳爻,如艮卦。但总的来说,阴爻之数和阳爻之数是相等的。《周易》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中阳爻有一百九十二,阴爻有一百九十二,两者是平衡的。《周易》认为“阴阳为万物之本”,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都遵循着“阴阳”的基本规律而产生、发展、消亡。阴阳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独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平衡,协调并济,事物才能健康发展。这种阴阳和谐的思维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所遵循的重要原则。《黄帝宅经》开篇就说:“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认为房屋的建造应该符合阴阳平衡的原理,否则不利于人们生活安居。按照易学原理,东方为阳,西方为阴,南方为阳,北方为阴。这种思想运用到建筑中就是讲究东西对称,南北照应。以北京城为例,古都北京有一条南北中轴线,在这条线上有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鼓楼、钟楼等,一些建筑或地名就以这条线为中轴,呈现东西对称的布局。如东单与西单对称,东四与西四对称,东直门与西直门对称,东便门与西便门对称,左安门与右安门对称,等等。北京城外城在南,为乾、为天、为阳;内城在北,为坤、为地、为阴。乾坤相互照应,符合《周易》阴阳合德的思想,象征阴阳平衡,社会和谐。阴阳平衡,阴阳交感的原理在风水学所讲求的“觅穴”思想中也有鲜明的体现。“觅穴”即寻找穴位,这个穴位必须是阴阳交汇之处。南唐人何涛在《灵城精义·形气》中说:“龙势必得阴阳雌雄媾会之处,而始成胎,认气者所当审也。为阴阳交媾之所,方可受穴。”风水学认为只有阴阳相互交感才能形成生气,生成万物,这是《周易》“天地氤蕴,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思想的具体运用
五行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古人认为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运动化生出阴阳二气,阴阳相互交感形成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宇宙万物皆有这五种物质所构成。刘宗周在《圣学宗要》中说:“太极之妙,生生不息而已矣。生阳生阴,而生水、火、木、金、土而生万物,皆一气自然之变化。”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阴阳谐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的,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方位、颜色、建筑命名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五行各有自己所代表方位和颜色,如《汉书·五行志》说:“木,东方也,于《易》,地上之木为《观》。„„火,南方也,扬光辉为明者也。„„土,中央,生万物者也。„„金,西方,万物既成,杀气之始也。„„水,北方,终藏万物者也。”江慎修在《河洛精蕴》中说:“水北,火南,木东,金西,土中,天地自然之位也。”概括地说,木居东方,主春,其神为青龙,其色为青;火居南方,主夏,其神为朱雀,其色为红;金居西方,主秋,其神为白虎,其色为白;水居北方,主冬,其神为玄武,其色为黑;土居中央,主四季,其色为黄。紫禁城的营建严格遵循了五行思想,比如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廷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建在“土”字形台基上,象征皇帝居于中央位置,居中得正,至尊至大。土为黄色,是五色中最尊贵的颜色,故其房顶全用黄瓦。再比如,皇宫的墙用红色,代表火,火生中央土,皇宫用红色饰墙是为了火生土,寓意皇家的统治有稳固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
中国的风水学也是在《易经》的思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中国风水学广义言之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狭义言之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有一定的规矩原则,即天地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克。它有应用中的仪器,有理论,有操作技术,所以历代列为方术和方技,因此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在中国历代传统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都存在风水规节及广阔的聚落和各式的居民,也都存在风水的约定俗成,其中鲁班尺、门公尺、罗盘等风水仪器,都起着作用,中国历代的《县志》编修中,首开的都《堪舆篇》的章节,所以说风水学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是不可或缺的。
自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和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研究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人生大约有一半以上时间是在住宅环境中度过的,还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大范围的公共活动场所,比如广场公园。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一个科学合理、舒适清静的人居环境,对保障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但是我们看到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们的许多城市遭受了很大程度的污染,人居环境再也达不到史书上所记载的那些优美,清新,安静的程度。我们一方面在追求经济的发展,学习西方,产生些许与本土文化很不和谐的现代化产物,在破坏当地民土风情的同时,也破坏了风水,我们有的称之为龙气,地气,龙脉。我们遭受着大气,噪音,光,电磁波辐射等无处不在的侵扰。人在这样的这样的环境下当然不能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失去其特有的生活节奏和频率,于是焦虑.慌乱.迷茫.困惑.压抑,所有的不好统统涌向人的心灵,在如此重负下,就产生了一些列的心理和生理问题,人们一方面在花钱学着那些大道理医治心灵,一方面在这些大道理下经历另一番挣扎,殊不知——道法自然。
所以理论联系实际,在了解风水学的基础上,在了解环境心理是其一个方面的投影关系上,我们应该使其有助于我们的大环境。综合体的社会环境首先是心理环境。通过营造综合体中各类参与者的亲情关系,强化预防犯罪的主动安全环境和行为环境设计,建设适应不同隐私水平的休闲空间,减轻由于高密度、大体量、超高层、风水观念和环境色彩等各种因素引起的压抑感,创造出符合心理健康的建筑环境。
中国健康住宅的目标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促进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住宅质量,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风水源于人对环境的认识,影响人的心理,可是人的心理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创造我们的环境,更加适宜我们的居住。“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自然和社会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都是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风水,环境,心理也是一样,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拥有了宜人的环境,风声水起,就是最好的风水。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易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远非上述三个原则所能概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易学和建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堪舆学和风水学,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中既有科学的因素,也有迷信的成份,我们应该全面分析,正确对待,对其中精华要合理吸收利用。
第四篇:浅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
浅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的必然要求,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
当前人居环境整治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产生了一些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一是宣传引导的向心力在何方?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老。
也就是说,人一旦养成了一些习惯,尤其是陋习,很难改正过来。当前,我们在宣传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不乏“点对点”、“面对面”、“曝光”等措施,然而乱扔烟头、随手丢弃垃圾等一些陋习仍旧存在,导致人居环境整治了又出现了反弹,农民的主动性始终不高,对公共区域的爱护习惯也始终没有养成。二是基础建设的着力点在何方?政府在基础建设上耗费了大量的力气,水、电、路、网……农村的面貌年年在更新,生活在年年向好,农村路面扬尘已很少看到,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建立了基站,即使在山谷也能接收信号拨打电话,然而有些基础建设却出现“一拳打在棉花上”的现象。
即在规划的时候,该复杂地形周围还有几十户人家,当建设完成时,只余三两户人家,甚至周围无人居住情况,导致基础建设利用率大幅度下降,改善环境得到的红利也小了很多。然而若是请人口学家、地理学家等对村庄规划顶层设计结束,那么农民实际享受到政策的时间将会晚很多,付出的代价也会大很多。三是项目建设的吸引力在何方?当前各个村都在争项目,搞建设,想要通过经济发展倒逼环境整治大幅度提升,然而对于人口结构倒锥形的村庄,项目倾斜的可能性不大,即使项目过来了,村里都是中老年人群,只能从事一些低复杂性、倚劳动力的事业,技能型人才始终是缺陷。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项目建设上更加侧重于种、养等方面,让种、养的附加值提高。如若投入建设,种养带来的经济效益反哺人居环境整治的周期有多长?第五篇:浏阳人居环境发展报告
浏阳人居环境发展报告(2010)
联合发布单位:浏阳日报社、浏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浏阳市城乡规划管理局、浏阳市住房保障局、浏阳市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浏阳市环境保护局、浏阳市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浏阳市市政园林管理局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两个富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产业提质、主攻项目经济、构建和谐浏阳,全面开创浏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时代”,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的现代宜居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为全面展示近年来浏阳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在广泛征求和吸纳了市直相关部门的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本报编写了2010年人居环境发展报告。我们将根据浏阳宜居城市建设最新发展情况,不断推出新的《浏阳人居环境发展报告》。
一、城市概况:浏阳隶属长沙市,位于湖南东部偏北,东邻江西省铜鼓、万载、宜春;南接江西省萍乡及湖南省醴陵、株洲;西倚省会长沙;北界岳阳市平江。,处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金三角”地带,距省会长沙60公里,距黄花国际机场4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是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的组成部分。浏阳市地域东西宽105.8公里,南北长80.9公里,总面积5007平方公里。市辖辖4个街道、26个镇、7个乡,总人口138万,市政府驻关口行政中心。
近年来,浏阳市各项事业迅速发展,产权制度改革、城市建设、经济环境优化等工作在全省独树一帜,被誉为“浏阳现象”,成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优秀旅游城市”和“湖南省文明城市”。浏阳已连续几届进入全国百强县。在刚刚发布的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名中,湖南省长沙四小龙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和望城县4个县(市)全部跨进了全国百强,浏阳市位居全国第65位,中部第4位,湖南省2位,竞争力状态由2009年的相对稳定级改为上升级。
浏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和环境的比较优势,以最佳人居环境为方向,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不断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居住宅和城镇建设,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称号,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综合功能不断加强,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凸显了山水浏阳,宜居之城”风貌,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城乡规划:
一、发挥规划龙头作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近年来,浏阳城乡规划能力明显提升,规划在城乡建设管理中的调控引导更加有力。2000年,修编了浏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主城区规划为“一水三山四带”的空间结构,“一廊两心四片”的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区范围250.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中期(2020年)为35万人,远景为50万人。城区现状建设用地;中期(2020年)35平方公里,远景50平方公里。在总规的指导下,组织编制了近期建设规划、道路交通、环卫设施、供水等专项规划,老城区、荷花小区、枫浦片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景程大道两厢等城市设计,工业新城总体发展规划,33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和236个村庄规划编制,主城区控规覆盖率达100%,乡镇总体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达75%。
二、强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管理,规划管理逐步规范高效。坚持严格规划审批,依法行政理念,严把“一书两证”关,对一定规模的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及重点临街建筑严格执行规划建筑设计方案竞选、多方案比较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对建设项目实行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和规划修改听证等制度;在土地开发规划管理方面实行图则管理制度;按城市总体规划引导成片用地、成片开发、成片出让、成片建设,使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对重要项目的规划审批实行集体决策,进一步提高规划管理的科学性。2006年,在各乡镇、街道设立了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站,每个站明确了2名规划管理专干,逐步理顺了村镇规划管理体制。近年来,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引导,浏阳先后建设了体育中心、行政中心、欧阳予倩大剧院、花炮观礼台、浏阳河风光带等一批城市重点、亮点工程。五年来,共发放《选址意见书》16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0013份、用地面积1898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837份、建筑面积488万平方米。
三、加强规划日常监督管理,规划权威性不断增强。2010年,选择文家市镇等8个乡镇和园区开展建制镇规划执法权下放试点工作,进一步明确乡镇行政执法责任,打造城乡一体、上下结合的行政执法新格局。严格进行规划监督检查和规划行政处罚工作,与相关部门建立相互通报联动机制,实行管辖区域分片包干和轮换管理。五年来,依法查处违法建设813处,拆除违法建筑4.5万平方米,下达处罚决定书508份,处罚面积68万平方米,处理行政复议案件2起,行政诉讼案件6起,全部胜诉。有效地维护了规划权威。
三、城市建设:
一、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近5年来,全市城建重点工程共投入 2.65亿元,完成重点工程项目近50个,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发展平台不断夯实。浏阳日供水能力增加到7.5万吨,城区供水普及率达80%。坚持公交优先,积极推广多样化公交优先通行措施,公交线路增至15条,拥有公交车89台,年客运量达千万人次,公共交通车辆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环保车辆、智能化管理系统得到应用。
二、市政道路建设日益加快,城市通行条件持续改善。近年来,我市新建或改造了浏阳河中路、汉塘路、道吾路、复兴南路、车站路、南泥湾路、料源路、石霜路、龚家桥路、东沙路、博德东路、礼花路等城市道路,有效缓解城区居民“出行难”等问题,城市路网格局更加发达和完善,同时为土地开发经营提供匹配服务,促进土地开发经营集中有序推进。
三、创新城市融资渠道,城建投入实现多元化。以市场融资为方向,探索多元化融资方式,逐步走出一条“政府引导、财政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新路子,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通过高度垄断城区土地一级市场,引进战略投资商进行土地整理开发,夯实城市建设融资平台,累计融资17亿元。
四、城市管理
1.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城市秩序不断优化。2010年,城市管理部门组织综合整治行动170余次,全年共查处各类案件2935起,纠违20000余次,继续保持了队伍成立十年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败诉案件“双零”目标,市容市貌大大改善,城市秩序显著好转。
2.城市管护水平不断提升,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城市管理部门注重提高市政园林绿化管理精细化程度。一是切实抓好日常维护工作。全年对城区主次干道、人行道进行了全面维修、维护,疏通排污排水井860座、下水栅970处,修剪苗木156万平方米,修剪主干道行道树6700株,补植绿化树木9.6万株,绿化除草13万平方米,工作量同比去年增长35%以上。二是投入资金维修北正南路、北正北路、礼花路人行道9300平方米,提质改造绿化带3400平方米。对堵水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声威巷排水问题进行了工程施工设计,按规定正在组织规划评审和进入招标程序;对城区砼路面和公共地域道路破损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分类,并拿出改造方案报市政府分步改造。
3.“脏、乱、差”治理取得实效。2010年,全年查处欠缴环卫公用事业费等案件325起,处理投诉80起,维护了良好的市容市貌。加强城市“牛皮癣”治理。采用“疏堵结合”方式,新增便民信息栏60个,总数达240个,方便市民发布各类信息。安排队员定街道、定责任防治、清理“牛皮癣”,撕毁乱张贴“牛皮癣”10万处,刷、洗、覆盖6万余处。严把广告、招牌审批关,按照“高、大、新、亮”的标准,全年审批户外广告938件,户外广告规范整齐,品质、品位进一步提升。组织集中整治行动2次,共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要求的户外广告580余块,有效净化了城市空间。对客运车辆营运秩序进行严格监管,共查处中巴车违章上下客等违法行为730余起。严格实行出租车驾驶员持证上岗制度,组织开展了“优质服务月”活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各中队安排专门人员在上学、放学等重点时段,按时到达学校周边,维护秩序,确保道路畅通,杜绝意外事故发生。随着城乡面貌的改善、城市管理的加强和市民素质的提高,浏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
五、居住条件
1.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10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达15.93亿元,住宅开发面积142.49万平方米,商品房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分别为170.36万平方米、92.10万平方米、37.33万平方米。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
2.住房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10年全市开工建设廉租住房8.9万平方米1810套,已竣工2.16万平方米408套,已分配入住261套,预计到2011年年底城区最低生活保障住房困难家庭可全部得到安置,实现应保尽保;同时,改造七宝山硫铁矿、湖南磷化总厂、古港化工实业公司等处国有工矿棚户区4.39万平方米,发放住房租赁补贴846户。
六、环境保护
(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显著。一是农村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确定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部门支持、属地负责、村民自治”的总原则,按照“群众自筹、政府补贴、争取上级支持”的模式解决项目资金问题,创新了工作模式,培育了葛家、三口等一批典型。已完成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21个、乡镇垃圾资源回收中心29个、村垃圾收集站194个、村垃圾资源回收站96个、垃圾分类收集池2.3万个;完成26.9万个垃圾分类桶、1.1万个公共垃圾分类桶、650辆垃圾收集运输车的配置;成立了330个清扫保洁队伍,聘请保洁人员1000余人。二是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铺开。将34个乡镇(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纳入了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积极做好工程建设手续办理的协调工作,采取类似于POT的建设模式,建设步伐大大加快。目前葛家、洞阳、大瑶、永安、农业园等11个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其他乡镇正在积极建设中,为“十二五”减排和保护浏阳水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污染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明确COD减排项目2个,SO2减排项目11个,完成COD减排975.53 吨,削减率8.51%,SO2减排2381.3吨,削减率19.33%,污染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二)监管执法力度加大。将确保环境安全作为重中之重,严加监管,及时处置。一是强化监测。建立全方位的监测体系,加强对重点流域、区域、行业、企业的监测防控,按要求做好了农村环境试点监测,加强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实时掌控全市环境质量状况。全年开展各类监测600余次,在城区建成一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并投入运行。二是加强监管。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环保站职能,加大环境监察、监测和“三同时”管理力度,对选址敏感和高风险的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切实加强企业环境关键环节的监管,对擅自停止使用治污设施和超标排放的企业依法予以严厉处罚。组织开展了全市花炮、矿山企业专项整治等5次大的执法行动,排查企业500余家,对存在问题的企业分别依法采取了处置措施。认真做好了“湘和”事件的善后处置工作,切实加强了对湘和化工厂厂区的环境防控,确保了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杜绝了再次污染。三是严格执法。2010年以来现场监管企业1200余家,下达现场监察文书1000余份,责成停产整改企业20余家,依法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00余起,罚款到位130余万元,排污费累计到位800余万元,妥善处理环境信访投诉500余件,办理人大、政协建议、议案30余件。
七、城市生态
2010年,我市绿地率为31.73%,绿化覆盖率35.66%,人均公园绿地率7.2平方米/人。绿地总面积为474.96公顷,其中烈士公园2.1公顷、思邈公园5公顷、西湖山公园138公顷、文庙公园4.2公顷。2006年—2010年我市已验收建设项目96家,验收绿化面积26.03公顷,获得市、省园林式单位(小区)市级18家,省级8家。
八、基本结论
1、十一五以来,浏阳宜居城市建设管理、人居环境改善取得明显成效,2006,我市居民住房条件改善项目获得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居住条件、环境治理、背街小巷改造、城市综合治理等均达到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
2、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容提质,城市绿地覆盖率、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城市交通、大城市管理格局、居民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或尚未形成,市民幸福指数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