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部级)考试特点分析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部级)考试特点分析2014年国考申论(省部级)考试涉及的主要是“五位一体”中的文化模块,主要讲述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
从真题情况来看,试卷中事实材料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理论分析相对较少,力。更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加工,侧面加重考查了考生对问题实质的分析理解能
一、题目类型
国考副省级申论试卷还是包括五道题目,第一道题目是中规中矩的传统归纳概括题,对当前社会心态反映的具体问题进行概括,难度不大。第二道题目是材料里原词“预先失败”的理解分析,一道阐释类的分析题。第三四道题目属于公文写作范畴里面的,第三题设计发言稿的写作,第四题写一篇短评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整合能力。第五题是大作文,让生活节奏慢下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题目的设置属于常态化,在预料之中。
二、材料测查理论功底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具备一定的哲思性、思辨性、理论性,材料经常会选取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论断或者著作等。通过这一类思想性较强的材料的设置来测查考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考查考生是否能够把握材料的主旨和精神,是否能够对所给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依然延续这一命题风格和特点,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材料结尾写道“我们或许应该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材料引用了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经典语句,并针对这句话命制作文题目,足见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的专业性和思想性,体现了对考生理论功底的测查。
综上所述,虽然国家公务员考试每年题型都有变化,推陈出新之作不断出现,如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出现的“为报纸专栏写一篇短评”题目,对部分考生而言可谓是一大“拦路虎”,但事实上,万变不离其宗,考生在作答时只要抓准题型本质、锁住给定材料、从容选择要点、规范书写答案,相信一定能够在此次考试中脱颖而出、圆梦国家公务员考试。
第二篇: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省部级申论深度解读
吉林市华图教育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省部级申论深度解读
作者:wsn 来源:华图网站运营中心
【导读】 2013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简称国考)的笔试阶段于今日16时30分落下了帷幕。走出考场的大家,可能有些许的解脱,但是此次申论考试让我们感到了“意外之喜”„„
伴随着北京的阴冷的天气,2013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简称国考)的笔试阶段于今日16时30分落下了帷幕。走出考场的大家,可能有些许的解脱,但是此次申论考试让我们感到了“意外之喜”。
省部级试卷的考查能力、作答难度均有不同的提升,题型也更加灵活。但此次申论考试的难度却不高,文化发展一直是近年来的考试热点,以下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将结合省部级考试的真题,为大家做具体的解读:
(一)考试主题:专注热点,兼顾冷点
总体来看,今年的申论考试主题充分体现了十七届六中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整体要求,“特色文化”成了考试的绝对核心。但是,省部级考试选取了一个比较冷僻的切入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几年文化保护领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此次将这个问题明确作为考试的重点,体现了我们的反思。
(二)题型:借鉴历年国考、省考出题类别
这与2011年国考的“弘扬黄河精神”、2012年下半年联考的“文化走出去”同属一脉。今年很多考生普遍反映如下两题较难。仔细分析题目,我们便会发现在之前的国考和地方考试中均出现过相似题型。
其中,第一大题两小题为词句理解、概括启示,相对简单,结合原文进行整理即可;第二大题演讲稿比较具体,需要一定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公文写作基础;第四题小短文涉及村官工作,体现了贴近基层的整体思路,“缸窑”是传统技艺与生产方式的传承;第五题作文“岁月失语,唯石能言”,体现了对非遗保护的重视,抽象且难以驾驭,最好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现状分析,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展开论述。
吉林市华图教育
(三)从材料构成来看,材料涉及申论特点充分体现了“扎根基层接地气,大办实事惠民生”的政府工作思路。六大段的材料涉及了传统生活方式、遗址遗迹保护、文化记忆传承等生活内容。
总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此次申论考试我们不难发现,积累是成功的基础,平时关注社会热点与坚持写作训练是成功的关键。“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贺兰山上岩画守望的是千年历史,莫高窟里铭刻出的是岁月印记,信天游中传唱开的是哲语沉思。然而保护非遗,远非一语能够道尽,也远非一时之功,幸而我们已经发现差距。
第三篇: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省部级申论深度解读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省部级申论深度解读
(一)考试主题:专注热点,兼顾冷点
总体来看,今年的申论考试主题充分体现了十七届六中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整体要求,“特色文化”成了考试的绝对核心。但是,省部级考试选取了一个比较冷僻的切入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几年文化保护领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此次将这个问题明确作为考试的重点,体现了我们的反思。
(二)题型:借鉴历年国考、省考出题类别
这与2011年国考的“弘扬黄河精神”、2012年下半年联考的“文化走出去”同属一脉。今年很多考生普遍反映如下两题较难。仔细分析题目,我们便会发现在之前的国考和地方考试中均出现过相似题型。
其中,第一大题两小题为词句理解、概括启示,相对简单,结合原文进行整理即可;第二大题演讲稿比较具体,需要一定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公文写作基础;第四题小短文涉及村官工作,体现了贴近基层的整体思路,“缸窑”是传统技艺与生产方式的传承;第五题作文“岁月失语,唯石能言”,体现了对非遗保护的重视,抽象且难以驾驭,最好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现状分析,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展开论述。
(三)从材料构成来看,材料涉及申论特点充分体现了“扎根基层接地气,大办实事惠民生”的政府工作思路。六大段的材料涉及了传统生活方式、遗址遗迹保护、文化记忆传承等生活内容。
总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此次申论考试我们不难发现,积累是成功的基础,平时关注社会热点与坚持写作训练是成功的关键。“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贺兰山上岩画守望的是千年历史,莫高窟里铭刻出的是岁月印记,信天游中传唱开的是哲语沉思。然而保护非遗,远非一语能够道尽,也远非一时之功,幸而我们已经发现差距。
第四篇: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的特点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的特点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报名时间 报名入口 职位表
申论考试的目标在于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国家公职人员,需要有较强的处理政务信息、拟定对策措施、起草机关文稿的能力。据此,作为一门考试科目,申论考试相应地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考查目标确定
申论的考查目标是:测查考生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求考生首先进行鲜明的角色定位,即:我是一名国家公务员。在考场中考生不是学生,不是公司职员,不是任何其他身份的人,而是要以国家公务员的身份来处理政务,试卷中给定资料反映的问题就是公务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给定资料内容广泛,贴近热点时事
从历年真题来看,申论考试给定资料的题材范围非常广泛,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些资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资料,概括出它们反映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最后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多角度的全面阐述和论证。
(三)考查方式多变
随着申论考试逐渐科学化和规范化,申论的考查方式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具体体现在资料选取的组合性和设问方式的复杂化方面。申论资料的组合性是指给定资料可能涉及多个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关联的主题,需要考生深入思考,发现其共同主题和内在联系。设问方式的复杂化则主要体现在提问方式不断出新,由单纯的分析概括、提出对策、文章论述变成概括与分析、论述的结合,题量也由三道变为四至五道不等。
第五篇: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九大特点解析(范文)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九大特点解析
140万考生翘首企盼的201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终于华丽地落下帷幕。“统筹城乡发展,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和“传承黄河精神”这些大家熟悉的社会热点,分别成为了地市以下行政执法类和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的申论考试主题。具体而言,本次申论考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两类职位、两套试卷,两个主题
从2010年的国考申论大纲已明确提出,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去年的考试进行了首次尝试,围绕统一主题,设置了两类试卷。2011年的大纲一字未变,此次的考题,则是根据大纲进一步,围绕两个主题设置了两类试卷。
二、紧扣社会热点,深入考察国情、社情
教育问题是百姓关心、媒体关注的重要问题。2010年6月21日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一次突出了国家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如果报考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考生平时对该社会热点进行关注,不难发现“统筹城乡发展,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正是此次考试的主题。作为未来的准公务员,关注社会热点和了解国情民情无疑是一名合格公务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无疑是我们要了解的最大的国情,了解黄河精神、传承黄河精神无疑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题型稳中有变
本次申论考试的两份试卷,均包含四道大题(5道小题)。省部级(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申论考试的第二题是“给定材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如果考生对国考真题比较了解的话不难发现,2008年国考第二题也曾出现过此类题型,题目要求“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这无疑体现了申论考试的稳定和严谨。
省部级(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申论考试的第三题是“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题教育的材料。宣传手册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给定材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这道题是一道新题型。宣传手册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因此每一部分都要写出内容要点。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基本上都来自材料,只需要找到答题的角度即可。
四、材料字数多
很多考生拿到申论试卷第一印象,都觉得此次考试材料字数大约较多,大约有8000字,而2010年国考申论考试两类试卷的材料字数大约为6000字。
五、通俗易懂
考生如果仔细阅读材料,却发现材料较去年则更易懂。比如省部级(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试题,第一篇材料介绍了黄河的地理状况和历史意义,通俗易懂、文学性增强。
六、材料组成类型有所创新
在以往的申论材料类型中,往往会国外的做法进行介绍,要求考生结合我国现实,借鉴国外做法;而在今年的考试中,不仅要求考生横向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的做法,而且要纵向对比中国古代、现代的做法。
七、答题字数增多,增加书写内容
总体算来,2011年省部级(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写2100字左右,比去年增加了150字,这也就对考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八、公文依然是考察重点
地市以下行政执法类申论试卷第二题是“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请根据给定材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这实际是在测查考生对公开信这种公文的考察。
九、强调申论思维,避免套路
正如申论大纲明确要求的,申论的考试主要是能力性考试,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各位考生一定要避免模板化和程序化,而要根据材料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