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蔡家畈村民情日记
蔡家畈村民情日记
(县人大办宋达朝)
4月10日,晴。
县人大根据县委、政府关于在全县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文件精神,决定从机关抽调7名干部组成3个工作组分别进驻雷家店镇过滩村、冷山村、蔡家畈村。领导为锻炼我,培养我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决定改派我一个人驻蔡家畈村,要求在村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三个月。
由于第一次驻村,领导派世坤、安仁二位主任送我到蔡家畈村。上午8:10,我们一行3人乘车从英山城关出发,一个小时后,到达了雷家店镇,又经过大约半个小时的山路颠簸,终于到达了蔡家畈村。
一、蔡畈村初印象
村部是由以前的小学校舍改造而成的,最引人注目的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空中迎风飘扬。村部的正门横竖各挂有“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牌匾,墙上有一块黑板作为党政务公开栏,公示了几种主要惠农政策、村2010年财务开支情况、五保、低保人员名单及享受五保、低保的条件及评选程序。村部办公用房较多,村支书、会计、妇联主任各一间办公室,还有会议室、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
通过听村“两委”情况介绍、查看台账和与村“两委”班子
座谈了解该村的基本情况。蔡畈村是片红色的热土,是中共英山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 是知名烈士萧伯唐的故乡,大革命期间,该村籍烈士有32位。全村共有18名党员,8个村民小组,163户,691人,劳动力350人;贫困人口85户,336人(其中,五保4人,低保63户、67人),居住土坯房农户71户。耕地面积619亩(其中,水田500亩,旱地119亩),山林面积5300亩,养殖水面47亩,版图面积4.5平方公里。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村级经济年收入1.1万元,村级负债28万元。村“两委”会通过的2011年主要工作目标任务有四项:一是对卢湾水库进行整险,解决180多亩农田灌溉困难问题;二是将村篮球场硬化,添臵体育器材,为村民提供一个的锻炼场所;三是建沼气50户以上,美化亮化村容;四是筹建革命烈士纪念塔。
蔡畈村是集山区、革命老区为一体的贫困村。随着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村面貌有明显改变,但由于基础差,区位不优,交通不便,又无特色主导产业,经济条件还是比较差,脱贫致富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巧遇农家喝喜酒
中午11时,三组村民肖卫星来接村干部去他家喝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请新娘娘家亲戚喝喜酒),见我也在,邀请我也去,我婉言谢绝,村支书和其他几位干部也劝我去,主人盛情难却,想起来蔡畈村的路上,世坤主人告诉我,到村工作就要与村干部、村民打成一片,想想这也是与村民结识的好机会,于是就去了。主人的二儿子昨天结婚的,家里三层小楼装饰一新,门上的对联喜庆入目。我本想送个红包意思意思,但村支书说按照当地风俗,结婚礼只能当天送,事后补礼不吉利,所以只好“空手恭喜”了。家里共摆了6桌酒席,主人安排我与村支书同座一桌。先是上茶,请吃糖果、花生、瓜子等。大约过了半个小时,上菜了,土菜清香可口,白酒、啤酒、饮料全摆上了,男人喝白酒或啤酒,妇女、小孩喝饮料。菜一碗一碗地上,酒一杯一杯地斟,新郎新娘敬酒、新郎父亲、叔父敬酒,你敬我,我敬你,好不热闹。菜上了十八、九碗,酒一桌也喝了2瓶多,大家都吃饱喝足后才散席。离开时,给主人20元饭钱,主人坚决不肯收,说来了就是给看得起,现在不像以前,农家不愁吃了,吃顿饭不算什么,给钱就生分了,只好把饭钱给村支书,请他以后替我给主人。
三、走进“五保”户
吃完午饭,回到村部,两点三十分。在村部居住的五保老人肖本照正在做午饭。电饭煲里正煮着饭,火锅里青菜煮腊肉,阵阵飘香。老人今年69岁,无儿女,单身一人,家里原来的老房子在去年“8.9”暴雨中倒塌了,村里就给了他两间房,一间厨房,一间卧室。老人告诉我说,现在国家政策好,每年给他1200元生活费,他用这些钱买米、油盐等生活用品,菜自己种,柴自己上山砍,村里干部也挺照顾他,给他房子住,帮他从信用社取钱。他还告诉我,隔壁住着一个低保户,今天不在,去黄石走亲戚了。老人饭菜做好了,问我吃了没,要不要再吃点,我说我刚吃的,不用了。我问他怎么现在才吃饭,饿不饿,他说不饿,反正也没做什么,上午到熟人家玩去了,一个人比较自由,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我告诉他,国家从2011年农村五保供养提高到1500元了,他听后连说“好”,感
谢党和政府的关心。
四、夜宿农家话家常
天黑了,晚餐和住宿都在村会计肖锋家。
吃过晚饭,我们围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从谈话中得知,肖会计父母都70多岁了,父亲身体还可以,但母亲患有脊椎炎,岁数高了,不宜做手术,共有3个子女,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一家公司当主管,二女儿大学毕业后在黄冈搞物流,儿子在上大学,自己与妻子经营一家粮食加工厂、一家茶叶加工厂,还贩卖药材、山野菜等,只要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生意。家里承包的5亩田全部转租给一位老板载桂花树,每亩田每年给400斤稻谷的租金。肖家2006年就在过石公路旁建起了三层的楼房,但父母住老屋习惯了,为方便照顾父母,所以就暂时跟父母一起住在老屋。老屋虽然有些破旧,但屋里收拾得还算干净,安装了有线电视、太阳能,室内做了卫生间。
肖会计也跟我谈了一些当村干部的感受。现在村干部主要工作就是防汛、防火、调解和搞计划生育。村民要求解决的问题很多如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子女上学难等,但村民最盼的是将4组至杨庄的2.5公里同组联村公路硬化,但上面没指标,村民愿望很强烈,很多人都指责村干部无能。
不知不觉聊到了10点半,到洗手间去洗漱,主人将太阳能热水放到盆里,水温度太高,惨些凉水才敢洗。
山里的夜,静悄悄的,气温比城关似乎低2-3度,盖了两床被子,暖和多了。但怎么也睡不着,来的路上我在想,这次下基层,既没有带资金,也没有带技术下来,人们是否欢迎、是否支
持。通过今天一天的活动,现在有答案了。只要能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与乡亲们面对面、手拉手、促膝谈心,把老百姓的利益当作最高利益,把老百姓的冷暖记在心头,把老百姓嘱托的事情办好,就一定会受到欢迎,得到支持。
第二篇:蔡家畈村甜玉米种植项目工作总结
蔡家畈村甜玉米种植项目工作总结
为帮助蔡家畈村农民创收,2015年,经村两委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和企业,针对本村坡地和失荒地较多、留村劳动力以妇女、老人为主的特点,制定了甜玉米种植方案。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帮助农民创收、致富为宗旨,充分利用坡地、失荒地资源,发挥妇女、老人等留守劳动力,种植甜玉米300亩。
二、具体做法
1、宣传发动。通过广泛宣传,打消农户的疑虑,提高种植积极性。一是宣传甜玉米的市场前景。甜玉米籽粒含糖量比普通玉米高出10倍左右,主要加工成甜玉米罐头或以鲜果穗上市,炒菜生食均可,以其食味甜美,消化率高,深受人们喜爱。因种植甜玉米的经济效益较好,推广面积越来越大。二是宣传甜玉米便于利用坡地、失荒地种植,属旱作物、生育期短、产量高、效益高的特点。
2、供销保证。通过县农委联系,与宜康食品有限公司签订种植供销合同,保证销售渠道的畅通。
3、技术支持。经过考察,选定优良种源,统一向农户提供。播种、栽培阶段安排技术人员逐户教授技术要领,对出现的病虫害等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三、取得成效
2015年,共计由237户参加了甜玉米的种植,总种植面积300亩。自3月上旬播种,至7月上旬采收,仅仅4个月时间,除农户自销外,总计销售甜玉米78万斤,创收70.2万元,平均亩产2600斤,平均亩产收入2340元,与种植普通玉米相比,亩产增收1500元,总增收45万元。
四、存在不足和原因分析
1、少数农户由于管理不到位,为得到预期收益。
2、由于缺少具体收购标准,厂家在收购时折扣较大,随意性较强。今后将多收集其他地区做法,找到规范性依据,避免损失。
2015年9月30日
第三篇:村民情日记
2010年4月21日星期二晴
*月*日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区玉树县发生了级地震现已造成2187人遇难,80人失踪,受伤12315人,其中重伤1437人。
按照上级部门安排,要求各村组织党员为玉树灾区进行捐款。我们接到通知,与村两委商量后决定开展募捐活动,因为村两委都在各片进行卫生治理工作,决定由我负责。最终经过将近三天时间,我村共有*名党员参加捐款,合计金额****元。
在此期间,一幕幕捐款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很是感动:*岁的老党员***,体弱多病,走路都很吃力还需要人搀扶,尽管如此老人早早的就来到村里捐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他说,以前呢,咱们这里地震受灾的时候别人帮助过咱们,现在他们受灾了,咱们也不能袖手旁观,也要献出咱们的心意。还有一些老党员,由于身体原因实在来不了,就委托老伴或者子女过来,其实在这些党员当中,有的本身并不富裕,还要依靠子女照顾,可就是这样,在灾难面前,他们还是会毫无顾忌的伸出援手。
这些老党员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锤炼坚强的党性,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高尚情操。他们用自己最朴实平凡的行动讴歌着共产党员的灵魂,树立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看到他们,我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无比荣耀,可是在他们的觉悟和胸襟面前,真的很惭愧。
第四篇:来自杨家坝村民情日记
3月24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我们迎着朝阳,沿着崎岖的乡村公路走进了竹山县溢水镇杨家坝村。村党支部书记杨先清首先带我们马不停蹄地跑遍了该村的主要沟沟岔岔,直观感受了村容村貌,随后我们召开了座谈会,杨先清简要介绍了村情。杨家坝是竹山县边远的高山村,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1235人,耕地面积1900亩,山场面积4700亩,无集体经济,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农业产业结构曾多次调整,如2001年种植黄姜、2006年种植中药材、2007年种植尖椒等,都因产量低、市场价格波动大而中止,目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间作豆类杂粮。当谈到惠农政策时,杨先清说:“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后,中央和省相继出台了许多惠农强农政策,农民确实得到了实惠,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我接着问:“靠山吃山,如何利用山场大的优势帮助村民增加收入?”杨先清说:“去年我带领部分村民到随州、宜城、河南西峡考察食用菌产业,当年发展食用菌5万筒,我自己发展1万筒。每筒综合成本7.2元左右,每筒产香菇3斤,每斤卖5元,当年纯获利39万元。为了鼓励农民发展食用菌,我送出2000余斤香菇给村民免费品尝。”杨先清设想:全村发展10至20万筒食用菌时,成立个食用菌协会,由协会统一负责菌种、袋子等原材料采购,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市场营销,降低成本,每筒收取综合服务费0.5元,既富了群众又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一天的走访结束后,回到住处已是晚上10点多了,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综合这些天在农户家的走访,我觉得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和关注:如粮食直补政策是对当年种植粮食的农民给予一定标准的补助,但在执行中往往是按二轮承包面积,无论种植与否都给了补助,是导致撂荒现象的因素之一,据统计,该村土地撂荒在20%左右;如村级公路建设补助政策是每公里省市共同补助12万元,该村应修村级公路12公里,2006年修路近7公里,实际费用每公里20万元,至今仍欠款16万元,另外5公里因无指标没有续修;如野生动物保护与野猪毁坏玉米等农作物的协调与处理,据村主任王飞介绍一头野猪可以毁坏几亩玉米,他家2008年种玉米3亩多,被野猪毁坏了一半;如农村小学相对集中后,部分村没有小学,大部分学生需要住读,低龄儿童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长陪读,致使农村教育成本过高;如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退耕还林政策和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的认识有误解,认为不享受补助的就不退耕,致使该村还有不少25度以上的坡耕地没有退耕还林;还如在天然林保护区发展以树木为原料的食用菌产业,必然要砍伐树木,村里要调查研究木料资源蓄积量,确定适度的发展规模,同时要按照林业管理的相关法规办理采伐手续,这些都影响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林业部门针对许多3至5年生杂木自然枯死和再生的实际,把生态保护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许多问题在脑海中交替出现,虽然一时没有想明白,但我决定,在以后的帮扶工作中,我们工作队将逐一研究并协调解决。
(作者系市水利水电局“三万”活动工作队队长夏廷毅)
第五篇:来自汤家坝村民情日记
4月20日 星期三 晴
谷雨时节,小雨淅沥。根据市委的要求,我在竹溪县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到该县中峰镇汤家坝村,走访调研“三万”活动开展情况。村党支部书记肖启刚等村干部及市国资委“三万”活动工作组组长杞飞跃热情接待了我们。肖启刚介绍了本村的基本情况,杞飞跃介绍了开展“三万”活动情况。
驻该村工作组是市国资委派出的。3月6日市国资委主任温沁忠召开了动员会,3月7日市国资委党委书记王远发就率以副主任杞飞跃为组长的5名干部进驻到中峰镇的汤家坝村、刘家湾村、乐园村和大南村等4个村开展工作。该工作组坚持吃住在村委会,每周驻村时间不少于6天,把脚印“印”到每个农户家中,听民情、访民意。他们先后召开村委会、党员会、代表会、群众会,宣传“三万”活动的意义、意图,走访农户一户不少,使这一活动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工作队员撰写日记一天不落,已有150多篇日记和家庭情况调查600多份。在访民情的同时及时帮助解决发现的困难,力所能及筹措资金解决当前可以解决的问题。工作组在前一段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地群众所思所盼的五类问题和当前农村农民的三类困难,对下一步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并正在扎实推进。望着工作组组长杞飞跃略显黝黑的面庞,饱满的热情中又透出几分疲惫,给我们介绍村里情况和 “三万”活动情况如数家珍,我此时只有感动。中峰镇党委书记徐韶辉赶来介绍了全镇的 “三万”活动,中峰镇以 “三万”活动为契机,以村为单位创三园(生态田园、观光家园、文化乐园),开展四项活动(优秀民情日记、“十个好”评选、经典诵读谈体会、唱红歌歌咏比赛),同时对全镇外出打工的村民进行摸底并用寄信的方式告知 “三万”活动,真正做到 “三万”活动全覆盖。
听完情况介绍后,我们准备访问两户村民,但因是育秧时节都到田里劳动去了,家里有人的户不多。一户是因胳膊骨折不能下地,打着石膏在家看家;一户是两个近80岁的留守老人,老人叫王邦华,已78岁,老伴身体不好,勉强做个家务,儿子在广东东莞打工,把儿媳及孙子都带出去了,每年过年回来看看。今年回来给了两个老人400元钱,又都出去打工了。老人还种的有地,往年还可以干干,今年明显力不从心,干不了了。在老人家里还可看出儿子在家时应该家境还可以,而现在老人的生活条件也仅是维系生活,没养猪也没养鸡,我们去的时候老太太正在用地炉蒸米饭,没有看到家里有蔬菜,里屋放了几个泡菜坛,泡了
韭菜和豇豆,墙上挂的一块有斤把重的腊排骨,可能是过年没有吃完的。厨房看上去许久没有动过火了,铁锅都已生锈,老人说有粮食吃,看上去也就只能解决个温饱。离家20米远的地方就是老人的责任田,但看上去还没动过一锄。这让我明白了社会上对农村现状的比喻“386199”(妇女、儿童、老人)部队。
在村里走了一回,感到一种宁静、整洁、和谐的气氛,路边人家家家种的有花草,门前及村路干干净净,且村中还放置了几个大垃圾桶。村、镇干部介绍,中峰镇各村都如此,不仅有垃圾桶、垃圾回收中转站,还配了保洁员。这在偏远山村实在难得,这又让我的心情好转。
虽然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但还是让我看到农村和农民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民增收问题。虽然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温饱有了保障,但生活水平还很低,就医上学等问题还没很好解决。在如何帮助农民增收方面还应该有一些措施和办法。二是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丧失了劳动能力,子女外出打工,身边无人照顾的空巢老人在农村有不少,因不是五保户不能进福利院,但他们中有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应研究解决空巢老人养老的问题,逐步向集中养老和代养的模式发展。